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九年級語文下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1

教學工作貌似重複的,但是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去思索,如何讓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上收穫最大,這是一項很繁雜的工作,每個細節都下考慮到,每一個環節都要做到最後,然後纔有可能讓學生把我們所教的內容吸收好。若能在我們所傳授的知識基礎上,再能有所創新那就是更好了。

這篇課文在我教之前,同學們在上學期都已會背了,所以我覺得教起來應該比較輕鬆,所以我們在學時,我首先徵求學生的意見,看看用不用我領着他們一句一句的翻譯,程度好的學生說不用,這個環節我就省略,然後我問學生們,這篇課文都學生都會背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是不是能梳理出來,學生搖頭表示不能,然後我就帶着學生們一點一點的梳理,在梳理的過程中,我沒有給時間讓學生去背,因爲學生課文都已經會背了,我就不想讓他們在浪費時間了。在梳理完文章的思路後,我就引領學生分析文章的中心論點,然後就進行拓展延伸。這一塊我又把上課人內容結合一起來談。我感覺學生掌握得挺好的。於是我臨時留了一個作業:讓學生寫一篇作文《孟子》二章學習的.收穫。七百字左右,第二天批作業的時候,我發現學生們絕大部分寫得都比較好,自我感覺很好,這節課學生的收穫是很大的。

但是第二天,聽寫這篇課文的譯文及課解時,我發現,學生掌握的非常不好,下課後問學生,你們爲什麼記得這樣差,學生說,因爲上課老師沒有給時間讓學生記,所以放學回家後,怎麼記都記不來,我突然明白,有些教學環節在課堂上是不可以省略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需做到位,學生纔會全面而深入掌握。教師教學就像廚師做菜似的,缺少一個程序,菜的顏色及味道可能就不一樣。在以後的語文教學當中,一定要有耐心,哪個環節都不要省,花並且要真正的落實到位,這樣學生纔會真正的有收穫。教學是不能急功近利。

以後文言文教學一定要慢慢來,不能操之過急。

九年級語文下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2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議論文體的文言文。它首先存在兩個方面的難點:

其一它是篇文言文,無論從字詞解釋還是語句理解上都是一個挑戰;

其二它是篇議論文,要理清文章議論文的論證思路更是一個難點。所以針對以上兩個問題,我選擇第《二課時作爲本堂公開課的教學內容,在事先帶領學生掌握全文字詞句的基礎上整理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中心,然後再結合本單元“直面挫折”這一主題,教會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展開一次挫折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在確定好這一教學內容後,怎樣把這樣一篇說理化的文章更形象化具體化?我努力從文章中去尋找一些突破點興趣點。經過一段時間的苦思冥想,我決定從教材內容和學生生活經歷入手找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讓學生查找六個歷史人物的故事和歷史上“死於安樂”的具體事例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結合學生身邊的人和事談談應該如何面對挫折,尤其在問題的設計上我特意安排學生一定要講自己的堅強的'事例,其實我在之前的設計上並沒有這樣安排,只是讓學生說說你曾經是怎樣面對挫折的。而這一問題的設置讓很多學生都只談自己是怎樣逃避困難,怎樣一次一次導致自己失敗,偶爾有學生說到自己堅強的事例時,其他學生還抱着懷疑嘲笑的態度。這在班級中無疑產生了一種不想說實話的想法,也影響了學生的正確人生觀的形成。吸取試講時的教訓我把問題改成“你曾經如何堅強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呢?”,拋磚引玉,很多學生都能站起來大聲說出自己堅強的一面,也得到了同學一次次的掌聲,這樣也鼓舞了學生的自信,讓他們驚喜地發現原來自己身上還有很多值得他人稱讚的優點,從而對生活對學習都產生一種良性循環,達到一定的教育成果。

另外情感互動在本堂課整個教學準備、教學實施過程中都有一定的體現。從師生互動來看,我在準備這堂課的過程中非常注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如在整理查找六個歷史故事時,我採用看誰找得快找得準,老師和學生一起參與,最後查找的資料一起評比。於是很多學生都非常積極地參與,還不時都有學生到我這裏來詢問查找的情況。我開始和很多學生一樣查出的資料非常繁多,面面俱到,後來在展示成果的過程中發現很麻煩,而有一個學生整理的資料比我們都簡潔。

九年級語文下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3

這兩天七星農場教育科組織了課堂教學比賽活動,作爲參賽教師,我通過這次活動有了一些收穫和感悟,下面我來談一談自己的教後反思。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工作已經8年了,在這8年的教學中,我成長得很慢。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揉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有的時候確實感到很困惑,很迷茫,到底語文課要怎麼上?怎樣上才稱得上是一節好課?

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且不去與其他教師的課進行比較,暫且說說我自己。從準備課到比賽的這3天,我是真的感覺到有壓力,因爲工作這些年中,我從來沒有參加過什麼賽課活動,所以感覺到緊張。在備課過程中翻閱了大量資料,在教學設計方面自己也進行了研究,雖然設計得不夠精彩,但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也進行了多次完善和整改,從課堂呈現出的結果來看,有很多地方值得我自己反思。

我把自己的教學視頻從頭觀看了一遍,發現了很多細節性的問題,首先,我在設計故事導入的環節,沒有考慮到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問學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學生雖然能體會到,但是卻表達不出,或者說是不敢去表達,我卻沒有做出適當的引導。

在接下來寫板書的過程中問題就更大了。我平時就沒有太注意板書的設計與書寫的規範,確實有倒下筆的現象,我當時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我如果靜下心來放慢速度去書寫,會寫得很規範,但我一緊張寫快了,問題就都暴露了,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會格外注意板書的設計與書寫的規範。

複習鞏固字詞環節沒有突出強調重點詞語的特殊用法,只是流於形式,走個過場。

在小組合作分析文本環節,彙報時我只針對第一段的第一層讓學生練習了一遍朗讀,在第二層是由我範讀的,剩下的.第二段也只是由彙報的學生讀了一遍。與我預設的反覆誦讀差距甚遠。讀的形式單一,次數太少。缺少朗讀指導。在彙報過程中儘量讓學生多品讀文本,感悟文本,而不是爲了完成相應的考點任務而讀文本。

在拓展延伸比較閱讀訓練過程中,我對學生的合作學習缺少指導,只是爲學生提供了參考資料,過於放手,導致只有部分能力強的同學能夠理解這兩個語段有着怎樣的聯繫。但在我前面環節進行的比較快的情況下,我在這裏沒有按預設教案提前結束課程,而是順勢加入了讓學生談感悟的環節,站起來發言的這四名同學他們的回答也讓我感到有些意外,因爲導學案上我並沒有設計這一問題,在課堂突然這樣一問,與上課伊始那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沒有人敢於回答,到這一環節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就說明這節課對他們來說沒有白上,至少有所收穫,這也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在練習背誦環節,學生彙報的沒有預期的好,這也和我平時課堂教學中缺少背誦指導有很大關係,另外提到有感情地誦讀,效果就更沒有達到了,霍文航同學在彙報全文背誦中雖然出現了一點小失誤,但我注意觀察了他的表情,他背誦時確實帶有富豐的表情。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應該在古文誦讀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指導。

另外,我後來的確有點太緊張了,就連我設計好的結束語都忘記說了。

通過這次比賽,我有機會對自己進行深刻地反思,很久以來我總以忙我藉口,很少靜下心來認真地反思自己哪裏有不足,哪裏需要改進。

別人身上的優點,不是我想學就能學到的,但至少我看到了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這是可以慢慢改進的。

另外要想讓自己的課上得有質量,還要在備課上多下功夫。潛心研究教材,精心備課。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會不斷地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身爲教師,“路漫漫其修遙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九年級語文下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4

一個月的“長途跋涉”,終於可以稍稍駐足,回望走過備課路,一路跌宕,一路收穫。

學生怕文言文是一個較爲普遍的現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篇說理散文,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理解難度。怎樣讓七年級的孩子們喜歡並讀懂孟子雄辯背後的深邃呢?怎樣打通教與學的藩籬,使文言文煥發青春的活力,讓學生聽得盡興從而不再畏懼文言文的苦澀呢?

“漫長”的備課日子裏,讀春秋,讀戰國,讀孟子,讀大師解讀,讀名家課例......不斷地豐富自我,不斷地求索,不斷地歷經“柳暗花明”,在推翻與重建中尋找理想的切入口,尋找“鋪路架橋”的事例,尋找孩子們能接受的“深入淺出”……

王榮生教授曾說: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學”“文化”一體四面,相輔相成。學習文言文,實質是體認它們的'言志與載道;研習謀篇佈局的章法、體會煉字煉句的藝術是重點;最終的落點是文化的傳承和反思。

於是,在“衆裏尋他千百度”後,最終決定用“小羣文”閱讀構建課堂,立足於學情,立足於文本特質,用一個一個精選的事例,或埋伏筆,或作鋪墊,上下勾連,拓展延伸。精準地選擇和組合“小羣文”,讓孟子的“深邃”在“小羣文”的“友情”相助下,深入淺出,逐層拔高學生的思維,使教學環節清晰有序而又高度聚焦,探究語言文字的深閎簡約,領略短文背後的壯闊風景,抵達語文的內核和生活的本源聚焦於文化,在文化的滲透中釋“言”用“言”。引領學生去感受聖人的氣度與情懷,進而將聖人的智慧運用自己的生活。

課暫告了一段落,但“學”與“思”仍在路上,教學是生活,教學是藝術,教學是責任。教學路上要豐富自己,讀出厚度,教出幸福,遵循文本是人生的註腳、歷史的詮釋、社會的燭照,人生是文本的源頭活水,歷史是文本的堅實內蘊,社會是文本的堅實土壤的原則,而這些,需要在語文課堂上引導學生聯結、對位和溝通。

靜心思考,“整合”還有待“藝術”,渾然圓融,精細巧妙,既沉雄浩蕩又不失精緻雋永之情韻,是我求索的光亮。

我在,故我思,我思,故我在。

九年級語文下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5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課是《孟子二章》中的第二章,課文從個人成才談到治國,論證了憂患使人生存發展,貪圖享樂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本文篇幅短小,邏輯嚴密,思想深邃,氣勢充沛,感情洋溢,語言精闢,用形象化的語言說明了複雜的道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議論文體的文言文。它首先存在兩個方面的難點:其一它是篇文言文,無論從字詞解釋還是語句理解上都是一個挑戰;其二它是篇議論文,要理清文章議論文的論證思路更是一個難點。針對以上兩個問題,我的教學設計是在帶領學生掌握全文字詞句的基礎上整理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中心,然後再結合本課“直面挫折”這一主題,教會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從本節課教學過程來看,有以下幾方面優點:

教學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時先要求學生自主討論翻譯全文,並根據學習找出重點詞句,然後由學生說出要點,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學習課文,領悟精神實質時,也在老師指導下由學生完成,收到較好效果。這節課解決了這樣一些問題:

1、掌握了一些實詞,如發,舉,士,苦,勞,餓等。

2、掌握重點句子的理解,如: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等。

3、理解了課文內容。課文從個人成才談到治國,告訴我們憂患使人生存發展,貪圖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4、讓學生懂得了怎樣面對挫折。對學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從本節課教學方法看,有以下幾個特點:

1、節課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許多不能解答的問題得到了解答,使許多能解答的問題在頭腦中愈發明朗,學生在學習中善於發現問題,積極探討問題,真正感受到求知的樂趣。

2、本節課還突出了文言文教學“以讀爲本”的教學宗旨,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且形式多樣,有朗讀、有研讀、有賞讀……在讀中賞美點,在讀中研難題,在讀中獲知識,在讀中明道理。

總之,本節課既教書、又育人,既重知識能力目標的落實,又重方法過程,還特別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對學生的評價有些單薄,應該多對學生進行鼓勵,讓學生樹立信心,使他們在課堂上樂於展示自我風采。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儘量避免這些缺點,還要多學習,多鑽研,多反思。

九年級語文下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6

參加優質課比賽不僅是一種競賽,也是一種磨礪,更是一種成長。從準備到錄課,講課、請教、修改,再講、再請教、在講課……今天終於錄完了課,回想這個過程,真是收穫滿滿。

首先,孟子這篇短文是歷史傳誦的說理名篇,本文不僅邏輯嚴謹、富於辭采,而且所說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是傳承和弘揚人類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容,發掘文章的教育意義,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最終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目的?應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基於此,自己嘗試採用在“情境導入--多樣誦讀--合作積累--拓展感悟”課堂教學模式組織教學,通過教師啓發誘導,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在誦讀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疏通文意,通過合作探究仔細品味理解文章內容、文章思路,體會語言特色。拓展延伸則引導學生聯繫古今中外歷史和現實領會人處於困境纔會奮發有爲,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樹立正確對待苦難和安樂的人生態度。

其次,在課的設計上,我完全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學、自讀、自評、自悟、自我展示爲課堂主要呈現。科學的教學設計,是一種開放性的設計,在講課時,學生們能夠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想,把自己的質疑、自己的想法積極主動的展示出來讓整個課堂充滿了學生的思想碰撞,充滿了精彩的思想生成。這是我這節課設計的最得意之處。

第三、重視方法。在備課和講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掌握的不好,預習時就是拿着參考書沒有思考的去翻譯。所以我在課上注意傳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如:節奏劃分方法、翻譯時要學會利用工具書、課下註解,要學會按現代漢語翻譯。

第四、本節課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採用讀——議——析相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清結構,找出文章的論點、論據,把握文章是怎樣用事實和事理論述觀點的。鼓勵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教師適當點撥、分析。文中關鍵性的字詞或語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課文註釋加以揣摩、掌握。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培養一定的文言語感。在認知閱讀環節中主要是讓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掌握一些文言詞彙。在理解閱讀環節中主要是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的`方法。拓展閱讀環節中,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注意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積累的結合,結合實際領會人處於困境纔會奮發有爲,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本教案設計以學生讀議爲主,教師適當點撥爲輔,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課標要求。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中可以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掌握閱讀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教師引導下的探究學習,能夠使學生結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學習資源,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本文有個別語句較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使學生理解課文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適當作一些講析。學生對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們能瞭解課文所講的道理即可。

由於時間的關係,最少兩節課的內容壓縮到一節去上,課堂容量非常大,把一字一句翻譯環節放到了預習環節。課下一定還要做大量練習鞏固積累。

九年級語文下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7

這篇文章我們在上學期經典誦讀的時候學生背誦過,所以我覺得學起來是比較輕鬆的。但是事實上,學生對他的題解還是有些難度的。

這節課我開篇介紹了孟子的名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長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讓學生積累下來,然後,讓學生自己理解,引導學生積累一下名言。我讓,我纔開始學生這篇文章,我問學生還用疏通文意嗎,學生說不用,講義裏都有,於是我帶領學生梳理文章的寫作思路。

於是我問他們,如果讓你來給課文分層,你有思路嗎?學生微笑着說,沒有思路,於是試着引導學生探究這個問題,找一個程度好的學生來試着說一下,我就帶着他們梳理了思路,引導他們思考,文章開頭引用了幾個例子,學生都找到了,然後,我又問他們,作者舉這六個例子要說明什麼,學生紛紛紛說明理由,但是隻有一個學生說對了,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可是學生就是理解不出來,這個問題花了很長時間來弄懂它。闡明舉例的目的就是文章的第二層次,下面又寫了什麼,學生們又是一陣探究,最後,理解,作者是爲了更深次闡明:磨難才能塑造人才。就如古語說得,自古英雄多磨難,紈絝子弟少偉男。一個人只有在犯錯後不斷反思,纔會努力去改變,這樣纔會成長。緊接着由個人聯想到國家,一個國家內部沒有堅持法度輔佐君主的大臣。在國外沒有與他勢軍力敵的外患,這個國家遲早都會滅亡的。從而得出一個結論: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憂患意識,遲旱都會消亡。得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之後,引導學生古今中外有哪些這樣的例子,讓同學們去思考學習這兩篇文章的收穫,把這倆文章的思想進行整合,但是學生思考得沒有廣度與深度,這一塊我說得比較多,然後,爲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穫,我讓學生寫一篇作文:談學習這兩篇文章的收穫。讓學生來深入理解這兩篇文章的內容。

我覺得我這節課最大的.收穫就是在講孟子名言時,沒有直接把意思拋開學生,而是慢慢的引導學生自己說出來,今天我控制好我自己的說話的內容及時間,儘量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表達他們的觀點。我終於學會在教學的過程中,儘量少引導學生多給他們點時間讓他們去思考,而不是老師一味的去引導,老師在前面挖坑,學生在後面,我覺得那樣不利於思考能力的培養。今天我感覺我在這方面有些進步了。再有一點,我覺得我在引導學生思考孟子的名言時,我把這些名言與我們這兩天學得孟子二章聯繫在一起,有機的整合在一起了,讓學生的知識融會貫通。教給他們方法。

本節課的一大缺憾就是我沒有把這兩篇文章進行比較,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因爲這兩篇文章都是議論文,他們是有可做比較的地方的,整個課堂的節奏給還是沒有把握好。教學思路有時還是不夠清晰,在以後的教學中這方面還是要注意的,我有時自己也發現,我講課的一大特點就是隨意性太強,有時顧此失彼,讓給聽課的人一種很散亂的感覺,這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需要注意的。還有就是我在教學細節中還是太苛求完美所以對於有些問題的探究就會變得沒有意義,而且浪費太多時間,進行大量的無效教學。一味的追問,容易使學生逼近死活同。使教學近入尷尬的境地,這是我在教學中必需要注意的。

有些時候,當我靜下來思考時自己的教學時,我會發現我的課存在很多問題,思路不清晰,細節做得不好,沒有節奏感,老師說得太多,不給學生思考的,總是給學生挖坑讓學生跳。沒有真正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如果時間倒流,也許我會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反思教學上,多讀書,來豐盈自己的靈魂。沒有文化功底,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是有一定的難度。

以後嚴格要求自己,在每個細節中力求做得完美,堅持每節課後都寫教學反思,然後第二天努力去改變自己。這樣才能讓自己成長。

前行的路總是艱辛的。我想我會堅持的!

九年級語文下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8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議論文體的文言文。作爲一篇文言文的學習,它的重點首先在於把握重點字詞、翻譯課文,所以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爲以下四點:

1.掃清字詞障礙,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掌握重點字、詞、句的意思,翻譯課文。

3.理清課文論證的思路。

4.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重、難點爲:翻譯課文,在誦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課文論證的思路。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對於初中學生來說,不管是句子的`翻譯,還是內容的理解都有較大的難度,所以我課前佈置了預習任務給學生,讓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課堂上,我在事先帶領學生掌握全文字詞句的基礎上整理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中心,然後再結合本單元“直面挫折”這一主題,教會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展開一次挫折教育,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本節公開課能夠做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朗讀部分學生表現得十分積極,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爲後文重難點的把握做了很好的鋪墊。不足之處在於沒有把握好時間,在合作探究部分的環節有所疏忽,留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不足,學生理解不夠細緻。

面對議論文首先存在文體上障礙,整理議論文的論證過程始終是一大難點。從整個教學內容的實施來看,很多學生對文章層層遞進的方法還是處於懵懂狀態,教師的分析並沒有很好地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思路。怎樣才能做到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怎樣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能以“學生髮展爲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這一直都是我想要堅持的理念。雖然對此也有自己的認識與體會,但真正落實到課堂卻又像一個攔路虎,很多時候都讓自己無法跨越。如果說這堂課帶給了我一些值得反思的經驗的話,其實它應該更讓自己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如何更新自己的教學教法?如何把學生的終身發展落實到每一個教學環節?這些都是我值得深思的地方。

本堂課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在我的思想上都是一次思想的成長一次教學的磨練。多走進教材多走近學生,把學生的發展腳踏實地地落實在每一節課每一個教學環節,這都是我以後努力的方向!

九年級語文下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準確而流暢地熟讀課文、能準確理解文章大意,並掌握相關的文言現象,領悟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同時在此基礎上,藉助於教師課前推送的朗讀視頻和翻譯技巧微課,通過線上和線下學習,從而學會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由課內文言文拓展到課外文言文翻譯的能力。

一、“以讀爲本”的教學理念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側重於學生的朗讀,通過朗讀的方式來讓學生去理解文章大意和感悟文章的深刻道理的目的。本課以學生爲主體,利用智慧課中的隨機搶答功能的方法,抽取單個同學讀,點名兩個同學讀,兩組同學範讀,全班同學齊讀,進而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大意。

二、“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

教學環節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作用。文章的重點字詞和大意疏通部分,主要是通過教師課前推送給學生的文言文翻譯技巧的微課線上和線下學習,並嘗試着翻譯本文,再利用拍照上傳到智慧雲上,教師通過智慧雲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反饋,把反饋的情況展示在本節智慧課上,由學生上臺進行演示,讓學生圈畫本文的重點文言現象和深化文言文翻譯技巧。課中還通過了測評、回饋點評和學生演示功能來強化重點句子、詞語和翻譯技巧,從而讓學生由課內拓展到課外的文言文翻譯。我也始終秉承着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學生進行展示、點評、討論、破疑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思考的效果,讓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地去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和智慧,讓他們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三、“以思爲本”的教學理念

本次智慧課的展示,通過平板電腦相關功能和智慧雲的充分利用,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了無限溝通。課堂也更公平化、高效化、信息化、數據化,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也得以充分展現了,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和學生自己的學習情況都有一個及時反饋性,便於教師的個性化輔導和學生自己盲點的自省。當然,課堂的“智慧”的地方還體現不夠。由於趕時間,典型的句子,沒有請學生來翻譯和總結翻譯技巧,而是由自己直接把答案和翻譯技巧講出來了,也沒有完全的把課堂的教學和信息化、數據化完全的融合。

九年級語文下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反思 篇10

一、創設情境確定目標

用屈原、司馬遷、曹雪芹、貝多芬的事例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並展示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問題引導學生自學

課堂上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應都是一些基礎性問題,靠學生個人能力可以解決的。目的是爲了人人從課堂有收穫,縮小貧富差距,延長分化時間。

本節課的`主要學習任務是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彙,這些基礎性的學習任務學生是可以通過自學基本完成的,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三、開放展示互動生成

本環節展示的內容是上一環節拓展,單靠學生個人的能力可能要遇到困難,教師把這些問題分解到組,每組同學在組長的帶領下完成研究、討論統一意見、確定展示人員、組內試講,爲在全班展示做充分的準備。其他組的同學就可以見仁見智,發表自己看法。教師適時點撥,調控整個課堂。學生在相互的學習交流中提高能力,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課堂也會在預設中不斷生成,效率不斷提高。

本節課學生在展示交流時講解了文章的重點字詞句,明確了在自學、合作學習中發現的疑難問題;在教師的點撥下掌握了重點難點問題。學生展示的過程也是學習消化的過程。

四、小結反饋矯正提升

爲了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小結和檢測是課堂上不可缺少的環節。

本節課共設計三次由易到難的反饋,形式有搶答和小組競賽兩種,分別是:

1、文學常識積累;

2、字音落實;

3、翻譯句子。

高效課堂有兩個教學原則是:能自己學會的,不用老師教;能課堂上學會的,不用課下學。所以反饋、落實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