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後反思兩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後反思兩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後反思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一課是《孟子兩章》中的第二章,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本文篇幅短小,邏輯嚴密,思想深邃,觀點鮮明,論證有力。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後反思兩篇

設計的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介紹孟子及《孟子》

三、讀課文,疏通文意

1、自由朗讀。2、師範讀課文。3、請同學們結合書下注釋圈點勾畫出你認爲應該理解的字詞,然後同學之間自由討論,共同解決, 4、小組內結合註釋翻譯課文,然後展示

四、 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解決出示的思考題

五、 探究論證方法和結構安排

六、談感悟,交流得到的啓示。

(一)本節課教學過程有以下幾方面優點:

1.突出了文言文教學“以讀爲本”的教學宗旨,讀貫穿整個教學中,且形式多樣,有吟讀、有研讀、有賞讀,還有範讀、齊讀、對讀……在讀中賞美點,在讀中研難題,在讀中獲知識,在讀中明道理。

2.“質疑──探疑──合作解疑”貫穿教學始終。學生在學習中善於發現問題,積極探討問題,真正感受到求知的樂趣。

3、本節課體現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許多不能解答的問題得到了解答,使許多能解答的問題在頭腦中愈發明朗。

4、本節課既教書、又育人特別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二)本節課教學過程也發現有以下難點:

1、文章第三段的翻譯很拗口,學生很難理解。特別是那句“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很難串講,

2、 還有後面分析時。在說到這一段時,我又有點卡殼。這一段是正反論證吧,先從個人方正面論證生於憂患,再從國家論證死於憂患。這個個人方面怎麼就是論證生於憂患了呢?是說自己的心意,別人不明白,通過這些別人明白了,怎麼就“生”了呢?沒法用很清晰很邏輯的語言解釋清楚給學生聽。 要想突破這段的難點,還是要從論點出發,論點是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那麼這一些就是憂患,是一個人在思想上面的困擾,他的思慮不通,才能激發他去冥思苦想,振奮精神;別人對他不滿,怒形於色,口出怨言,就能使他猛然省悟,知道自己的不足,不然就會自高自大,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就會做出很多剛愎自用的事情出來,說遠一點,可不就是要有憂患意識嗎?

(三)本節課教學過程存在不足的地方:

對學生的發言缺少鼓勵、肯定,應給予適當的`評價,讓學生樹立信心,使他們在課堂上樂於展示自我風采。

反思能使自己不斷提高,今後一定要注重反思!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後反思

一、創設情境 確定目標

用屈原、司馬遷、曹雪芹、貝多芬的事例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並展示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問題引導 學生自學

課堂上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應都是一些基礎性問題,靠學生個人能力可以解決的。目的是爲了人人從課堂有收穫,縮小貧富差距,延長分化時間 。

本節課的主要學習任務是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彙,這些基礎性的學習任務學生是可以通過自學基本完成的,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三、開放展示 互動生成

本環節展示的內容是上一環節拓展,單靠學生個人的能力可能要遇到困難,教師把這些問題分解到組,每組同學在組長的帶領下完成研究、討論統一意見、確定展示人員、組內試講,爲在全班展示做充分的準備。其他組的同學就可以見仁見智發表自我看法。 教師適時點撥,調控整個課堂。學生在相互的學習交流中提高能力,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課堂也會在預設中不斷生成,效率不斷提高。

本節課學生在展示交流時講解了文章的重點字詞句,明確了在自學、合作學習中發現的疑難問題;在教師的點撥下掌握了重點難點問題。學生展示的過程也是學習消化的過程。

四、小結反饋 矯正提升

爲了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小結和檢測是課堂上不可缺少的環節。

本節課共設計三次由易到難的反饋,形式有搶答和小組競賽兩種,分別是:

1、文學常識積累;

2、字音落實;

3、翻譯句子。

高效課堂有兩個教學原則是:能自己學會的,不用老師教;能課堂上學會的,不用課下學。所以反饋、落實非常必要。

這次上課的課題是文言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從這一堂課的準備與授課中,我深刻感受到,語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先靜下心來細細的讀課文,不要急着去找一堆資料,否則,只會自亂陣腳,無從備課,此外,要多聯繫生活,融入文本,融入自己的感情。語文教學中以情動人,往往能給你帶來驚喜。

總的來說,這節課,從教學流程的設計到對文本的解讀,到教學目標的確定,都做得較好,教學重難點也把握得很到位,另外,課前準備很充分,從主題的選擇到板塊的設計都精心準備,進行了取捨。具體反思如下:

一、 較成功的方面

1、教師的問題串設計的有效、有序。問題2面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讓他們也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問題3、4、5主要針對基礎好的學生,讓他們有挑戰自我的機會。不同水平的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多層次的思考。

2、在品味精彩語言這一環節,老師能夠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設計活動,促使學生自己去體驗,一步一步把語言特色說的很全面。

3、學生活動方式多樣化,不僅有常規的一問一答式,還有小組分工合作式,不僅有大聲朗讀,還有辯論式的體味式朗讀,還有學生的小練筆環節,整節課,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得到了鍛鍊。

4、本文作爲一篇議論文,老師沒有僅僅停留在指出中心論點上,而且還設計了問題,讓學生深入理解中心論點,這一點也是值得一提的一大優點。

5、板塊設計巧妙,創設的情境很有現實意義,材料補充的恰當,有效,小組合作分工細緻,任務明確,沒有流於形式。

6、本節課,老師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一致,老師想教的與學生學到的一致,對文本的解讀到位,有沒有侷限於文本,針對所教知識進行了拓展,是一節原生態的課。

二、 對幾個問題的反思與探討

1、對文本的定位,這篇文章到底是不是議論文,其實確切地說,應該是語錄體性質的文章,所以有點大話議論文的感覺。

2、備課時所作的取捨,如果取孟子的思想價值,聯繫戰國時期的背景,作者寫這些文章的目的,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穫。

3、老師的過渡性語言過於生硬,缺少巧妙的引導,評價學生的語言上有些單薄。

4、在小試牛刀環節,張瑋同學的片斷如果是考場作文,老師會給多少分呢,只是羅列古人事例,但缺乏個人的真情實感,恐怕很難說服那位王同學。所以教師在引導時,一定要強調有真情實感。

5、問題2給了學生具體要求,圈出相關詞句,卻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問題3過大,很難操作,老師最好給出示範,或要求再明確一點,可以設計一道填空題。

牽動人心的導入、有效問題的設計、精彩到位的點評、言簡意賅的結束語等因素在教學流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公開課要求教師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內要上完一篇課文。教師必須充分利用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展示自己的個性和風采,在簡潔、精練、流暢中突出自己的亮點。因此,問題的設計不可太多,當然,太簡單和表層的設計會讓你的課蒼白無力而又膚淺。所以,在教學設計中要顧全到深度和廣度着實不容易。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還要多學習,多鑽研,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