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七年級試題 > 《梅嶺三章》教案設計(精選8篇)

《梅嶺三章》教案設計(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K 次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梅嶺三章》教案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梅嶺三章》教案設計(精選8篇)

《梅嶺三章》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體會這組詩篇迴環遞進、運用多種修辭方法抒寫情懷的表現力量。

2.學習陳毅同志面臨險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學設想

本課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篇。面對當時的必死險惡環境,雖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戰爭,激勵後死同志英勇鬥爭;追溯參加革命的理想,堅信革命理想必將實現;三首詩之間構成了迴環遞進的關係。詩中運用多種修辭方法抒寫情懷,氣勢磅礴,壯懷激烈,表現出詩人自身——陳毅同志英勇面對必死險惡處境,視死如歸、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質,和共產主義理想必能實現的堅定革命信念、樂觀革命精神。引導學生體會這組詩篇的藝術特點和表現力量,達到教學目的。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

1.由開始教學詩歌單元,引出《梅嶺三章》(板書課題)。指出這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篇。

2.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揭示,初步瞭解這組詩及其創作背景。

3.要求學生參看註釋閱讀小序和詩篇,理解詞義、句意、小序和詩篇的大意。

4.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旌(旗):jīng懸:xuán當(紙錢):dàng應(有)涯:yīngyá(遍)種:zhòng

5.指定學生朗讀小序後,引導學生口譯、分析它的作用。

(1)引導學生口譯小序,教師明確: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敵人包圍了。“伏叢莽間”的“伏”,潛伏,藏匿;我身負重傷,又患疾病,藏匿在樹叢密草當中20多天。“得脫”的“得”,能夠;考慮到不能脫險,作成三首詩保留在衣服最裏面。不久敵人的包圍解除了。

(2)小序對這組詩起着什麼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小序寫出詩人自身——陳毅同志當時重傷患病被圍,表明這組詩是在“慮不得脫”的必死險惡處境中寫出的絕命詩,寫出了詩篇的創作背景(板書:創作背景必死險惡處境)。

6.指定學生朗讀第一首詩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1)這首詩第一句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運用的句式在詩中起着什麼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斷頭今日意如何”,“斷頭今日”即“今日斷頭”的倒裝,前置強調“斷頭”,表現出詩人覺察到必死的險惡處境,英勇地面對必死的險惡處境(板書:英勇面對險境)。這個設問句式的開頭句,振起這一首詩乃至這一組詩的抒寫情懷,慷慨壯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麼意思?具有什麼樣的含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創業艱難百戰多”,表述出艱難創業中經歷過了很多的戰鬥,內含着對自己面臨死境、尚未徹底打敗敵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運用舊時“泉臺”、“閻羅”等迷信傳說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產生着什麼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表現出即使自己犧牲了,死後還要招集舊部的英魂,和反動統治者血戰到底。這兩句運用了“泉臺”、“閻羅”這樣舊時傳說的詩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現出了繼續戰鬥,雖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書:繼續戰鬥雖死不渝)。“閻羅”這個陰間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動頭子的作用,能夠喚起人們對反動統治者的仇恨。

(4)詩句中的“招”、“斬”兩個動詞,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旌旗”,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招”這個動詞,表現出把在不同戰場、不同時間犧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來,空間廣闊、聲勢浩大。“集”,空間較小;“收”,缺少聲勢;“率”,不含招集之意。“斬”這個動詞,表現出巨大威力,斃敵乾脆利落,褒意鮮明。“打”,沒有斃敵之意;“殺”,褒貶不明;“伐”,也無斃敵之意。“旌旗”,原指旗幟,這裏運用借代修辭方法,借代部隊,表現出部隊的昂揚士氣、浩大聲勢。

7.指定學生朗讀第二首詩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1)這首詩第一句寫出了什麼?內含着什麼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南國烽煙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戰爭,內含着雖經十年激烈戰鬥尚末徹底打敗敵人的憾恨(板書:回首革命戰爭)。

(2)第二句用了一個典故。《史記伍子胥列傳》:伍子胥爲吳將,屢建戰功。他先勸吳王夫差乘打敗越國之機滅掉越國,未被採納;後又諫阻夫差舉兵攻齊,要他警惕越王勾踐報仇,夫差聽信讒言,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說:“抉(剜出)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後吳果被越滅。這句詩引用典故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此頭須向國門懸”,表現出即使死後仍然一心關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們怎樣取得戰鬥的勝利,敵人怎樣遭到失敗(板書:死不暝目)。

(3)三、四兩句表達出了什麼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表達出激勵同志們英勇戰鬥取得勝利和切盼得到勝利消息的強烈感情(板書:激勵戰鬥)。“捷報”當“紙錢”,把民族特點和時代色彩統一起來了。

(4)詩句中的“飛”這個動詞,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烽煙”,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飛”這個動詞,形象地表現出捷報輕快地傳來,接連地傳來,富有感情色彩。“烽煙”,原指邊境報警的煙火,這裏運用借代修辭方法,借代戰爭,表現出革命戰爭的如火如荼。

8.指定學生朗讀第三首詩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1)這首詩前兩句表現出了什麼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投身革命即爲家”,追溯參加革命之時即以革命爲家,“投身”,表現出全部身心都獻給了革命(板書:追溯參加革命)。“血雨腥風應有涯”,堅信反動派的血腥統治應該有個盡頭,表現出爲推翻反動統治而鬥爭。

(2)三、四兩句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取義成仁今日事”,表現出在今天面對必死險惡處境之時,決心爲真理,爲人民解放而犧牲。“人間遍種自由花”,預言革命理想必將實現,表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念,樂觀的革命精神(板書:實現理想堅定樂觀)。

(3)詩句中的“應”這個副詞,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血雨腥風”、“取義成仁”、“自由花”,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應”這個副詞,表現出反動統治應該有個盡頭,信念堅定,感情充沛。“該”雖與“應”的表現作用相似,但念起來不如“應”順口;“當”、“須”,則都力量較弱。“血雨腥風”,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風,這裏運用借喻修辭方法,借喻反動統治,表現出反動統治的無比殘酷。“取義成仁”,是“捨生而取義”、“殺身以成仁”的縮語,原爲孔孟提出的道德標準,這裏運用引用修辭方法,表現爲真理而犧牲。“自由花”,虛構的花名,這裏運用借喻修辭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現革命理想實現。

9.引導學生體會三首詩之間的關係及其表現力量。

這三首詩之間怎樣構成了什麼樣的關係?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三首詩:第一首起於現在時間,面對當時必死險境,抒發死後還要繼續戰鬥,雖死不渝的強烈感情;第二首起於回首十年革命戰爭,再面對當時必死險境,抒發死不暝目,激勵後死同志英勇戰鬥的強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參加革命之時即爲推翻反動統治而戰鬥,再面對當時必死險境,表達革命理想必將實現的堅定革命信念和樂觀革命精神。三首詩之間構成了迴環遞進的關係,氣勢酣暢、淋漓盡致地抒寫出了壯烈情懷(板書:迴環遞進酣暢淋漓)。

10.要求學生默誦這組詩,進一步體會藝術特點和表現力量。

11.指定學生朗讀這組詩。

要求讀出節奏韻律,讀出壯烈感情。

佈置作業

背誦這組詩,進一步體會藝術特點和表現力量。

《梅嶺三章》教案設計 篇2

一、主題思想

郭沫若曾贈陳毅詩曰:“一柱天南百戰身,將軍本色是詩人。”陳毅同志在最艱難、最困苦、“慮不得脫”的生死關頭寫的這組絕命詩,以其崇高思想、熾熱激情和從容不迫的氣度。證明郭沫若的讚譽並不爲過。詩中所體現出的爲信仰而獻身的從容與豪邁令人仰之彌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運用

運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點。

比喻一般分爲三類:明喻、暗喻和借喻。詩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現本體、比喻詞,直接用喻體稱說。文中使用借喻的有兩處。

①血雨腥風應有涯。

②人間遍種自由花。

“血雨腥風”借喻戰爭,形象地表現出戰爭的殘酷性,反映詩人厭惡戰爭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種虛擬的花名,用來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達出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之情。

借代是用與事物有一定關係的名稱來替代該事物的修辭方法。本文中有兩處:

①旌旗十萬斬閻羅。

②南國烽煙正十年。

“旌旗”是旗幟的通稱。部隊都有作標誌的旗幟,這裏用標誌部隊的“旌旗”借指部隊。“烽煙”原來是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臺上點燃起來作報警用的煙火,烽煙一起,表示要有戰事。文中用“烽煙”借指戰爭。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強詩歌的形象性、生動性。“血雨腥風”把讀者帶進戰火之中,彷彿已經嗅到了戰爭殘殺生靈的血腥味;“自由花”,雖屬虛擬,但在讀者的眼前展現出鮮花爛漫、和平溫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萬”,使讀者看到軍旗獵獵,大軍浩蕩的陣勢;“南國烽煙”再現出戰煙迷漫、昏天黑地的戰爭氛圍。

三、語言特色

這三首七絕,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嶄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範例。

在語言上,發揮詩重想象和幻想的特點,賦予舊詩新鮮的含義,這種語言上“舊瓶裝新酒”的方式使詩意更爲新奇、生動。例如,表達“將革命進行到底”這一思想用了“去泉臺”“招舊部”“斬閻羅”幾種說法,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處:

1.直觀性,它將抽象的觀念化作具體的形象,使人感到鮮明生動,印象深刻。

2.含蓄性,閻羅是人人知曉、人人憎恨的陰間暴君,拿來影射世上反動勢力的首領,耐人尋味。

3.深刻性,通過革命將土英魂共斬閻羅的哀思妙想,表現鞠躬盡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層)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這是直說其事和空講道理所達不到的境界

四、進行比較閱讀

舊體詩的寫作可模仿前人詩意,推陳出新,可將李清照的《xx》、陸游的《示兒》與本課詩作比較閱讀,體會其中詩情的承繼與變化。

《梅嶺三章》教案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體會作者豪放的革命情懷。

2.比喻、借代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標

在懂得全詩大意的基礎上朗讀詩歌,讀出氣概,讀出情感,直至熟練背誦。

(三)情感目標

1、學習陳毅同志爲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成功的堅定信心。

2、堅定的節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遠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二、學法引導

查資料懂得寫作背景及詩中所用典故的出處關心懂得文章內容,通過重複誦讀加強感悟,佐以相關詩句評點。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方法

1.總領全篇的一句話:“斷頭今日意如何”是怎麼樣把全詩組織起來的?

疏通全詩,讓學生懂得作者從眼前寫到今後,即使就義仍要革命——頭懸國門不忘革命——取義成仁換取革命成功這3個步驟來組織全詩,從而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2.詩中修辭手法的運用,重點講解借代。

讓學生懂得“旌旗”、“烽煙”、“自由花”、“取義成仁”等詞在詩中特別的含義。

3.朗讀詩歌時的節奏。

以第一首詩爲例,找出韻腳和朗讀節奏。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苦︱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韻腳用“△”符號,節奏用“︱”間隔)

學生參照第一首詩的節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詩的朗讀節奏。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預備

投影片:

①詩歌朗讀節奏的劃分;

②伍子胥頭懸城門的典故;

③《示兒》《自由》(裴多菲);④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在掌握朗讀節奏後於課內分小組朗讀比賽。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初步懂得這組詩及其創作背景。

L.詩歌要表現的是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爲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終將成功的堅定信心。我們在今天來學習這三首詩,一定是要學習這種爲理想、爲信心而獻身的精神。

2.這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組詩。

3.要注意詩歌中修辭手法的運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口譯小序並分析它的作用。

(L)指定學生朗讀小序後,引導學生口譯。

1936年冬季,梅山被敵人包圍。(伏,埋伏、藏匿)我身負重傷,又患疾病,在樹叢密草當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夠;脫,脫險)考慮到不能夠脫險,作成三首詩保存在衣服最裏面。(旋,不大會兒)不大會兒敵人的包圍解除了。

(2)小序對這組詩起啥作用?

小序表明這組詩是在“慮不得脫”的必死險惡處境中寫出的絕命詩,寫出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能夠作一些關於創作背景的補充。)

2.播放教學磁帶,讓學生聽兩遍,先對組詩有一個整體的初步認識,並正音正字。旌:Jīng 懸:Xuán 當(紙鈔票):Dàng 應(有)涯:Yá莽:Mǎng 遍種:Zhòng

(三)教學過程

1.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首詩

(1)“斷頭今日意如何”這句詩在第一首詩歌中起啥作用?倒裝句式的使用有啥作用?

“斷頭今日”即“今日斷頭”的倒裝,前置強調“斷頭”,表現出詩人感受到了必死的險惡處境,並且能夠英勇地面對。

整句詩用了一個設問句,問自個兒在必死的險惡處境中“意如何”即“想啥”,而下面三句都是詩人的答覆,所以這句詩統領整首詩。

(2)分析下面三句詩:三、四句用了“閻羅”、“泉臺”等迷信傳奇,起一個啥作用?

“創業艱苦百戰多”追憶自個兒的戰鬥生涯,內含着對自個兒面臨死境、尚未完全打垮敵人的憾恨。所以詩人說即使自個兒就義了,到了陰間,也要招集舊部下的英靈,和閻羅戰鬥到底。

“泉臺”、“閻羅”雖是迷信中陰間的事物,卻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現出繼續戰鬥、雖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幟,詩中指部隊,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4)總結第一首詩英勇面對險境——繼續戰鬥,雖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詩

(L)“南國烽煙正十年”表述出回想十年的革命戰爭,其中所含的情感和第一首中的“創業艱苦百戰多”大致雷同,即儘管經歷了十年的激烈戰鬥仍未打敗敵人的憾恨。

(2)“國門是”的典故運用有啥樣的表現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時的典故,伍子胥爲吳將,屢建戰功。他先勸吳王乘打敗越國之機滅掉越,未被採用;後又勸吳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踐復仇,吳王聽信讒言,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說:“把我的眼珠挖出來掛在吳國的東門上,我要親眼看着越國滅吳。”後來吳國果真被越滅了。

陳毅用這個典故,表現的是自個兒關心革命、死不瞑目,要親眼看着同志們取得戰鬥的成功,敵人怎麼樣失敗。

(3)三、四兩句表達了啥樣的情感?

這兩句詩勉勵同志們英勇戰鬥,奮勇殺敵,詩人熱切地希望成功,希望戰友們頻傳喜報。

(4)“烽煙”用了借代的修辭方法,它原指邊境報警的煙火,詩中指戰爭。

(5)小結第二首詩。

回想革命戰爭——死不瞑目,勉勵後死者奮勇殺敵,頻傳喜報。

3.分析第三首詩

(L)一、二兩句詩的含義。

表現作者把全部身心獻給了革命——投身革命即爲家。

“血雨腥風”指反動派對革命的鎮壓,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詩人預言反動派的統治應當有個盡頭。

(2)“取義成仁”表現出詩人在險惡的處境下決心爲真理爲革命而英勇就義。“人間遍種自由花”。詩人預言革命理想終將實現,表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心。

(3)第三首詩中用到的修辭方法。

“取義成仁”是“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縮語,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虛構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辭方法,表現革命理想的實現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給第三首詩。

思緒馳向今後——理想終將實現,堅定樂觀。

4.懂得“斷頭今日意如何?”不僅領起第一首詩,而且統領全篇。

5.三首詩之間的關係

通過對三首詩的小給來講解三首詩之間的關係是:迴環遞進,酣暢淋漓。

(四)總結、擴展

1.我們從詩中看到了詩人爲理想獻身、視死如歸的崇高品德,同學們要學習這種精神。

2.古往今來,許多前人都有這樣的品德,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如《示兒》中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如《烏江》中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3.示範朗讀節奏,分小組朗讀比賽。

(五)安排作業

1.背誦這一首詩。

2.完成課後練習。

《梅嶺三章》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爲理想和自由獻身的革命精神以及樂觀豪邁的革命情懷。

2、體會詩歌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抒寫情懷的表現力量。

教學重點

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爲革命獻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壯志。

教學難點

借代與借喻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背景

陳毅。名世俊,字仲弘,中國共產黨員。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在敵人圍追堵截的危難時刻,深陷困境的陳毅寫下了豪氣沖天的《梅嶺三章》

這組詩詮釋了爲理想而犧牲生命的革命精神,這組詩讚揚了爲自由而奉獻頭顱的豪邁情懷,

詩歌學習,朗讀爲本。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當時陳毅同志身負重傷,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1935年春,陳毅同志率部隊在敵人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行遊擊戰爭,堅持了將近三個年頭。這三年游擊戰爭,是他們在革命鬥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1936年冬天,陳毅同志在梅山被敵人包圍。陳毅同志帶着傷病伏在密密的草叢中20多天。考慮到難以脫身,便寫了三首詩藏在衣袋裏。不久,敵人一無所獲,便悻悻而去。

二、反覆朗讀,把握情感

請同學們自由通讀全詩,要求借助註釋理解字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 結合朗讀指導品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一致的基礎上,每個同學的朗讀體味是不一樣的。

生自由讀。齊讀。

2、比賽讀。

下面我們來一段朗誦比賽。咱們班朗讀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我們女士優先吧!

女生讀。男生讀。

三、瞭解內容,體會革命精神

1、這幾首詩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詩前小序交代了寫詩的時間、地點、經過和寫作緣由,從“旋圍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陳毅同志後來補記的,這三首詩是在“ 慮不得脫 ”的絕境中作爲絕命詩而留下來的,“留衣底”是爲了勉勵戰友,表現了作者樂觀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詩各寫了什麼?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精神?

(1)解讀第一章:

——這首詩着重寫陳毅身在必死險境,回憶艱難創業的征戰過程,申明此生若不見革命勝利,死後也必定要招集舊部英魂繼續戰鬥,表現了生死不渝、誓與反動統治者血戰到底的革命精神。

(2)解讀第二章:

——這首詩着重寫十年征戰,大業未成,詩人死不瞑目,勉勵倖存者努力作戰,以勝利捷報來告慰死者,表現了關心國家命運、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詩中哪些關鍵詞語能體現這種精神?

——“頭懸國門”,引用春秋吳將伍子胥的頭懸東門典故。(春秋時期,吳越爭雄。伍子胥爲吳將,屢建戰功。他先勸吳王夫差乘打敗越國之機滅掉越國,未被採納;後又諫阻夫差舉兵攻齊,要他警惕越王勾踐報仇,夫差聽信讒言,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說:“剜出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後吳果被越滅。)這句詩引用典故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表達了死不瞑目、據城門高處以觀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捷報飛來當紙錢”一句中,“飛來”是輕快、歡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詞。紙錢祭死者,帶有中華民族的民俗特點和時代色彩。捷報當紙錢,活脫突現出將軍豪邁爽朗的口吻,妙語天成,壯而不悲。(板書:

(3)解讀第三章:

——這首詩主要寫詩人投身革命,以革命爲家,預言反動派必將失敗,自由之花必將盛開,表現了樂觀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甘爲信仰犧牲的革命精神。

詩中哪些關鍵詞語體現這種精神?

——“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種積極、熱情、主動獻身、心無二志的高風亮節。“應有涯”,是對反動派挑起事端、引發戰爭、置人民於水火之中的詛咒,同時又是革命的預言家在預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會過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論語》《孟子》“殺身以成仁”、“捨生而取義”的典故,表達了願爲信仰獻出生命的豪情壯志。

3、這三首詩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三首詩各着重寫什麼?

(——這三首詩,首章首句設問,總領全篇。然後依時間順序,從“追憶往昔”“面對當日”“展望未來”三個角度回答首句問題,從眼前回顧過去,從現實寫到理想,一氣貫注。三章在思想內容上緊密聯繫,又有所側重,第一章集中抒發視死如歸,與反動派血戰到底的豪情壯志;第二章表達對戰友的勉勵;第三章主要表現共產主義必勝的堅定信念,洋溢着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板書:追憶往昔 面對當日 展望未來)

四、品味語言,感受文采

這三首詩語言準確、凝練,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抒寫情懷,氣勢磅礴,壯懷激烈,表現出詩人面對必死險惡處境,視死如歸、至死不渝的革命品質和共產主義理想必定能實現的堅定革命信念。我們一起來品味一下。

1、把“旌旗十萬斬閻羅”改爲“大軍十萬打閻羅”好不好?

“旌旗”借代大軍,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形象地表現出盛大的氣勢。

“斬”字,力度強,速度快,有居高臨下的氣勢。

“大軍”,只有數量,無形象。

“打”,只是一般的動作,太平談。

2、陳毅詩句“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與陸游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異工同曲

3、“捷報飛來當紙錢”一句中,如果把“飛”字改爲“飄”字好不好?

“飛” 捷報的多且快,有數量,有速度,顯得熱烈而形象。“飄”,顯得緩慢。

4、文中還運用了“借代”和“借喻”的修辭手法,你能找出來嗎?

借代:“旌旗”原意是旗幟,詩中指部隊。“烽煙”原指邊境報警的煙火,詩中指戰爭。

借喻:“自由花”表現革命理想的實現及幸福美好的生活。“血雨腥風”敵人對革命人民的鎮壓。

五、總結全詩,昇華感情

陳毅是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之一,得到了這樣的評價:博學多才,文武兩全; 光明磊落,剛毅如山; 胸襟坦蕩,仗義執言;寬厚仁慈,偉人風範。今天我們學習他的詩篇,感受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愛國情懷。不同的時期都會涌現出不同的英雄人物,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愛國,爲祖國,爲人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讓我們以英雄爲榜樣,從小立下鴻鵠之志併爲之去努力拼搏。總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爲新時代的英雄人物。最後,讓我們帶着滿懷敬意,滿腔自信,再次朗讀英雄詩篇,聆聽教誨,激發鬥志,錘鍊品格!

《梅嶺三章》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獻身革命的崇高精神。

2、瞭解詩歌語言的精練、壓韻和節奏的特點。

教學設計

1、課前,學生認真預習,掃清閱讀障礙。查字典、看註釋,讀準字音,明白詞、句的大意,培養自讀能力。

2、根據教材特點,採用朗讀教學法,強調誦讀,教師範讀、學生朗讀、齊讀,讀出氣勢,讀出感情,直至熟練背誦。

3、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語設計:

陳毅同志是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在戎馬生涯的餘暇,寫下了許多優秀詩篇,其中不少是反映他堅毅的'革命精神和遠大的革命理想的。《梅嶺三章》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篇。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它。(板書課題、作者)

二、導讀設計:

1、先聽一遍課文朗讀錄音,請學生覈准字音,欣賞朗讀,整體感知詩歌意境。

2、提問:這三首詩飽含着怎樣的感情?朗讀時,詩歌的感情基調如何把握?

明確:這三首詩,飽含着爲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勝利的堅定信念。

詩歌的感情基調:真摯而深沉、豪邁而悲壯。

3、再聽一遍朗讀錄音,請學生輕輕跟讀,進一步領會詩歌感情。

4、齊讀小序。提問:小序裏表現詩人上述感情的句子是什麼?

明確:“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表明詩人從容、鎮定、視死如歸。強調小序不但告訴我們詩作的時間、地點和事件的緣起,更重要的是告訴了我們詩作的時代背景,這對我們理解詩人的革命情懷是很有幫助的。(板書:“小序——時代背景”)

5、男生朗讀第一首詩。提問:詩中哪些詩句表現詩人上述感情?

明確:“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可以說,爲革命,詩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尚嫌不夠,他是死而不已,因爲他到了陰曹地府,還要“招舊部”、“斬閻羅”。“招”,旗幟鮮明,有聲勢,有感召力。“斬”力度強、速度快,果斷乾脆,有居高臨下的氣勢,聲調也猛烈高亢。板書:“一、視死如歸(招、斬)”

6、女生朗讀第二首詩。提問:哪些詩句表現詩人上述感情?

明確:“此頭須向國門懸”、“捷報飛來當紙錢”。偶爾襲用前人成句,在舊體詩的創作中是可以的。用春秋時吳將伍子胥眼懸東門典故,意爲詩人也像伍子胥一樣死不瞑目。他寄望後來人多多努力,勝利的喜訊早日飛傳。“飛”,輕捷、歡欣,聯翩而至,富於生命力和感情色彩。板書:“二、死不瞑目(飛)”

7、齊讀第三首詩。提問:哪些詩句表現詩人上述感情?

明確:“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可以說詩人對自己的死毫無遺憾,因爲他堅信人間必定到處種植“自由花”,革命必定成功,人民大衆必定解放,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種”,動作有力,聲調鏗鏘。板書:“三、死而無憾(種)”

8、提問:這三首詩之間是什麼關係?

明確:三首詩形式上可以獨立成篇,內容上又是一個整體。三首詩圍繞“斷頭”構思,扣住“意如何”鋪展開來,從眼前寫到未來,從個人寫到同志,層層深化,層層擴大,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豪壯的情懷一步步展現出來。板書:“豪壯情懷”

9、全班放聲齊讀課文,注意領會詩中的感情。完成教學目標1。

10、朗讀指導:韻腳、節奏。

明確:這三首詩運用了絕句形式。絕句屬舊體詩中的格律詩,在壓韻上很講究。三首詩的壓韻分別是“uo ”、 “ian ”、“a”;韻腳分別是“何”、“多”、“羅”(第一首);“年”、“懸”、“錢”(第二首);“家”、“涯”、“花”(第三首)。七絕的朗讀節奏可按意義劃分,節奏是四字、三字各作一停頓。

11、教師範讀,學生邊聽邊在書上用“▲”和“/”標出韻腳和節奏。

12、指一名朗讀好的學生朗讀,之後全班齊讀,最後要求學生分散小聲朗讀,試着背誦。如觀察到條件成熟,可指名背誦。

13、放朗讀錄音,讓學生跟背幾遍。

14、全班齊背。完成教學目標2。

三、作業:

熟背這三首絕句,並自己默寫、糾正,直至完全正確爲止。

附:

板書設計:

梅嶺三章

陳毅

小序——時代背景

一、死而不已(招、斬)

二、死不瞑目(飛)

三、死而無憾(種)

豪壯情懷

《梅嶺三章》教案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體會作者豪邁的革命情懷。

2.比喻、借代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標

在瞭解全詩大意的基礎上朗讀詩歌,讀出氣勢,讀出感情,直至熟練背誦。

(三)情感目標

1、學習陳毅同志爲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

2、堅定的節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遠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二、學法引導

查資料瞭解寫作背景及詩中所用典故的出處幫助理解文章內容,通過反覆誦讀加強感悟,佐以相關詩句評點。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總領全篇的一句話:“斷頭今日意如何”是怎樣把全詩組織起來的?

疏通全詩,讓學生理解作者從眼前寫到未來,即使犧牲仍要革命——頭懸國門不忘革命——取義成仁換取革命勝利這三個步驟來組織全詩,從而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2.詩中修辭手法的運用,重點講解借代。

讓學生了解“旌旗”、“烽煙”、“自由花”、“取義成仁”等詞在詩中特殊的含義。

3.朗讀詩歌時的節奏。

以第一首詩爲例,找出韻腳和朗讀節奏。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韻腳用“△”符號,節奏用“︱”間隔)

學生參照第一首詩的節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詩的朗讀節奏。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①詩歌朗讀節奏的劃分;

②伍子胥頭懸城門的典故;

③《示兒》《自由》(裴多菲);

④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在掌握朗讀節奏後於課內分小組朗讀比賽。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初步瞭解這組詩及其創作背景。

1.詩歌要表現的是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爲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終將勝利的堅定信念。我們在今天來學習這三首詩,就是要學習這種爲理想、爲信念而獻身的精神。

2.這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組詩。

3.要注意詩歌中修辭手法的運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口譯小序並分析它的作用。

(1)指定學生朗讀小序後,引導學生口譯。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敵人包圍。(伏,潛伏、藏匿)我身負重傷,又患疾病,在樹叢密草當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夠;脫,脫險)考慮到不能夠脫險,作成三首詩保留在衣服最裏面。(旋,不久)不久敵人的包圍解除了。

(2)小序對這組詩起什麼作用?

小序表明這組詩是在“慮不得脫”的必死險惡處境中寫出的絕命詩,寫出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可以作一些關於創作背景的補充。)

2.播放教學磁帶,讓學生聽兩遍,先對組詩有一個整體的初步認識,並正音正字。旌:jīng 懸:xuán 當(紙錢):dàng 應(有)涯:yá 莽:mǎng 遍種:zhòng

(三)教學過程

1.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首詩

(1)“斷頭今日意如何”這句詩在第一首詩歌中起什麼作用?倒裝句式的使用有什麼作用?

“斷頭今日”即“今日斷頭”的倒裝,前置強調“斷頭”,表現出詩人感覺到了必死的險惡處境,並且能夠英勇地面對。

整句詩用了一個設問句,問自己在必死的險惡處境中“意如何”即“想什麼”,而下面三句都是詩人的回答,所以這句詩統領整首詩。

(2)分析下面三句詩:三、四句用了“閻羅”、“泉臺”等迷信傳說,起一個什麼作用?

“創業艱難百戰多”追憶自己的戰鬥生涯,內含着對自己面臨死境、尚未徹底打垮敵人的憾恨。所以詩人說即使自己犧牲了,到了陰間,也要招集舊部下的英魂,和閻羅戰鬥到底。

“泉臺”、“閻羅”雖是迷信中陰間的事物,卻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現出繼續戰鬥、雖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幟,詩中指部隊,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4)總結第一首詩英勇面對險境——繼續戰鬥,雖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詩

(1)“南國烽煙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戰爭,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創業艱難百戰多”大致相同,即雖然經歷了十年的激烈戰鬥仍未打敗敵人的憾恨。

(2)“國門是”的典故運用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時的典故,伍子胥爲吳將,屢建戰功。他先勸吳王乘打敗越國之機滅掉越,未被採納;後又勸吳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踐復仇,吳王聽信讒言,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說:“把我的眼珠挖出來掛在吳國的東門上,我要親眼看着越國滅吳。”後來吳國果真被越滅了。

陳毅用這個典故,表現的是自己關心革命、死不瞑目,要親眼看着同志們取得戰鬥的勝利,敵人怎樣失敗。

(3)三、四兩句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

這兩句詩激勵同志們英勇戰鬥,奮勇殺敵,詩人熱切地盼望勝利,盼望戰友們頻傳捷報。

(4)“烽煙”用了借代的修辭方法,它原指邊境報警的煙火,詩中指戰爭。

(5)小結第二首詩。

回首革命戰爭——死不瞑目,激勵後死者奮勇殺敵,頻傳捷報。

3.分析第三首詩

(1)一、二兩句詩的含義。

表現作者把全部身心獻給了革命——投身革命即爲家。

“血雨腥風”指反動派對革命的鎮壓,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詩人預言反動派的統治應該有個盡頭。

(2)“取義成仁”表現出詩人在險惡的處境下決心爲真理爲革命而英勇犧牲。“人間遍種自由花”。詩人預言革命理想終將實現,表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詩中用到的修辭方法。

“取義成仁”是“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縮語,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虛構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辭方法,表現革命理想的實現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給第三首詩。

思緒馳向未來——理想終將實現,堅定樂觀。

4.理解“斷頭今日意如何?”不僅領起第一首詩,而且統領全篇。

5.三首詩之間的關係

通過對三首詩的小給來講解三首詩之間的關係是:迴環遞進,酣暢淋漓。

(四)總結、擴展

1.我們從詩中看到了詩人爲理想獻身、視死如歸的崇高品質,同學們要學習這種精神。

2.古往今來,許多前人都有這樣的品質,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如《示兒》中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如《烏江》中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3.示範朗讀節奏,分小組朗讀比賽。

(五)佈置作業

1.背誦這一首詩。

2.完成課後練習。

《梅嶺三章》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的

1、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爲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

2、理解詩的凝鍊、含蓄的語言以及多種修辭手法。

3、學習構思新穎、想象奇特的寫作特點。

重點:

(1)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爲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

(2)理解詩的凝鍊、含蓄的語言以及多種修辭手法。

難點:

學習這三首詩構思新穎、想象奇特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旌旗(jing)懸(xuan)當紙錢(dang)應有涯(ying)(ya)遍種(zhong)即爲家(wei)

2、熟讀這三首詩,思考自讀提示及課後練習。

二、導人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蘇區的主力紅軍出發長征,那時,陳毅同志身負重傷,被留在江西擔負軍事指揮,並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陳毅同志率部在敵人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行遊擊戰爭,堅持了將近三個年頭。這三年游擊戰爭,是他們在革命鬥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

1936年冬天,陳毅同志在梅山被敵人包圍。陳毅同志帶着傷病伏在密密的草叢中20多天。考慮到難以脫身,便寫了三首詩藏在衣袋裏。不久,敵人一無所獲,便悻悻解圍而去。今天,我們學習的《梅嶺三章》便是陳毅同志當時寫的“絕命詩”。

三、課文分析

1、朗讀這三首詩(教師範讀,學生朗讀、齊讀,讀出氣勢,讀出感情,直至熟練背誦,亦可模仿課文錄音朗讀。)

2、請一個學生讀小序,談談小序對我們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小序告訴我們這三首詩寫作的時間、地點、緣由和寫作背景。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詩人的革命情懷,及詩人詩以明志的行爲,表現了作者革命到底的決心。

3、這三首詩各着重寫什麼,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革命精神?試填表說明。

4、提問:第一首詩寫作上有什麼特色?

討論並歸納:首句用設問,總領全篇。回首平生,豪情無限。身經百戰,部下多有犧牲。後兩句生髮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犧牲必去陰間召集舊部,率十萬精兵新殺閻王。這裏的閻羅,影射反動的首頜。一個“斬”字,沉着痛快,筆力千鈞。

5、提問:第二首詩寫作上有什麼特色?

討論並歸納:回首南國革命戰爭已進行了十個年頭,仍未成功我死不瞑目,面對斷頭的今日,叮嚀後死者,奮勇殺敵,頻傳捷報。“烽煙”是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臺上點燃狼煙作報警用,這裏借代戰爭。

煤山雲樹總淒涼,荊棘銅駝幾變遷。

行去已無干淨土,化來徒喚奈何天。

瞻鳥不盡林宗很,賦鵬知傷賈傅年。”

一死心期殊未了,此頭須向國門懸。

頭是國門,用春秋吳將伍子前服懸東門典故,意爲死不瞑目,據城門高處以觀天下大勢。“捷報飛來當紙錢”令人想起南宋陸游的《示兒》。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飛來”輕快,歡欣,聯翩而至。紙錢祭死者,帶有民族特色,時代色彩。捷報當紙錢,活脫出將軍之口,妙語天成,壯而不悲。

6、提問:第三首詩寫作上有什麼特色?

討論並歸納:投身革命,革命就是我的家。“血雨腥風”借喻反動當局對革命人民的屠殺和鎮壓。“應有涯”是作者的詛咒,也是預言。“取義成仁”是引用典故《論語》殺身以成仁”,《孟子》“捨生而取義”。“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衆解放的美好前景。

7、提問:這三首詩語言上有什麼特色?

討論並歸納:

(1)用詞準確、形象。

如:此去泉臺招舊部。用“招”,旗幟鮮明,有聲勢,有感召力。用“收”,有動作無聲勢,比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過程,顯得突然;用“集”,意與招略同,但舊屬厭聲,不含七律格律,續作平聲也不如“招”字響亮。

如:旌族十萬斬閻羅。用“斬”,力度強,速度快,果斷乾脆,有居蒿臨下的氣勢,聲調也猛烈高亢。用“殺”褒貶不分;用“伐”,用力太過;用“打”,與詩意不合。

如:捷報飛來當紙錢。用“飛”,輕快,歡欣,聯翩而至,富於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飄”,太緩慢,令人不耐煩;用“傳”,無形象感;用“交”,破壞詩的意境。

(2)藉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軌閻羅。藉助迷信說法,抒寫情懷、反映生活、表達理想,可不排斥天國地獲等虛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類的怪異現象。下泉臺,招舊部,斬閻羅,比直接說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處在於:(一)直觀性。它將抽象的觀念化作具體形象,使人感到鮮明生動,印象深刻。

(二)含蓄性。閻羅是人人知曉、人人憎惡的陰間暴君,拿來影射世上反動勢力的首領,耐人尋味。

(三)深刻性。通過革命將士英魂共斬閻羅的奇思妙想,表現鞠躬盡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後已更深一層的詩意,這是直說其事和空講道理所達不到的境界。

四、小結

這三首詩表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無限忠於革命事業,誓與敵人血戰到底的大無畏精神和爲革命英勇獻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產主義一定要實現的崇高理想。

在寫作特色上,寫實與想象相結合,構思新穎、想象奇偉,表現了詩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與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義色彩。語言上運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語言形象精練。(中心思想和寫作特色)

五、作業

1、課後練習一、二、三。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一)默寫這三首詩。

(二)閱讀第一首詩,回答問題。

1、“斷頭今日意如何”這句話按現代漢語詞序應該說:_____,其中“意”解釋爲____

2、“創業”的“業”指___

3、詩中“泉臺”解釋爲__。

4詩中“族旗”運用的修辭手法是__,指__。

5、詩中“閻羅”影射__。

6、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表現了作者的什麼革命精神?

《梅嶺三章》教案設計 篇8

教學重點:

掌握詩的思想內容及內在聯繫。

教學難點:

品味詩的語言的準確、生動和音樂性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賞析能力的培養,因材施教。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強調課前預習,課上採用啓發式和討論式方法教學,以學生朗讀、討論感悟爲主,教師檢查、引導,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我把這堂課分爲:導入新課、把握語脈、品味語句、拓展思維、提高能力五大版塊。

具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首先用多媒體打出陳毅同志的畫像,簡單介紹他的生平,讓同學們初步瞭解陳毅這位“元帥詩人”。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這組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

2.接着學習小序,讓學生了解這組詩的寫作背景。根據小序提出問題:小序交代了那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二、把握語脈

1.聽三首詩的範讀錄音。

聽的時候,提示學生聽清重音與語調,聽完後讓學生自己朗讀。

2.學生朗讀全詩,回答下面二個問題。

①這三首詩各着重寫什麼?分別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詩之間是什麼關係?“斷頭”一句在全詩中起到什麼作用?

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後再明確答案。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對這三首詩有一個宏觀的把握。

三、品味語句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我如準備何突破本文難點,我的設想是:提出問題,給學生搭個知識平臺,引學生思維上路,分三步來化解本課難點:通過幾組詞的對比、分析,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準確性;通過分析詩的修辭手法,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生動性;通過分析詩的節奏和韻律,讓學生體會到詩的語言的音樂性。

1、爲了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準確性,並學會、體味這些詞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①針對第一章設計了這個問題:揣摩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表達作用,如果換用括號的字好不好?爲什麼?

此去泉臺招舊部(集、收、率)

旌旗十萬斬閻羅(打、殺、伐)

通過“招”、“斬”與括號內的字的比較,學生就會認識到一些字、詞的恰當運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②針對第二、三章設計了第二組問題

a.“此頭須向國門懸”,一個“須”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b.“捷報飛來當紙錢”的“飛”字換成“傳”“飄”“交”字行不行,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c.“投身革命”改爲“參加革命”可不可以?爲什麼?

通過這幾個題目的練習,第一個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2.爲了攻破第二個難點,品味詩的語言的生動性,我設計了下面這個問題

這三首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通過這個題目使學生認識到詩中修辭手法的使用,給詩賦予了生命力,使詩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了。

3.爲了使學生能把握詩的節奏和韻律,我以第一首詩爲例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詩的韻律,從而體會到詩的語言的音樂性。

通過以上幾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變被動爲主動地吸取知識,使我們這堂課的重點難點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鴨式”的灌輸。

四、拓展思維

爲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並培養他們的比較閱讀能力,我設計了下面的比較閱讀訓練。

下面三首詩的詩意與《梅嶺三章》有相似之處,請比較它們抒發的感情有何異同?

a.李清照《烏江》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b.陸游《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c.裴爲菲《自由詩》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五、提高能力

作業

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詩,加強誦讀,準備參加本班的詩歌朗誦比賽。

我的說課完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