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第一課時

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常用詞。

2、體會課文善於剪裁和組織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語言行動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3、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的可貴之處,培養以大局爲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積累文言常用詞;用語言行動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文本研習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簡介司馬遷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爲郎中,成爲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曆》,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曆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爲《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爲歷代傳頌。

2、簡介《史記》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爲“太史公書”的專名。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曆法。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願望沒有實現就死去了。臨死的時侯,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竭盡終生精力最後完成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了我國史書的新體例——本紀、世家、列傳、書、表。本紀——給帝王作傳的類別。 世家——給諸侯作傳的類別。 列傳——給名人作傳的類別。 書——典章、書籍。 表——大事年表。 魯迅先生曾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就是說,作爲一部規模宏大、體制完備的中國通史的《史記》,同時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終於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正因爲如此,司馬遷纔對那些在逆境中發憤,在厄運中不屈不撓,在險境中視死如歸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記》纔會出現那麼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難英雄形象。比如荊軻、毛遂、晁錯……而藺相如則是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藺相如在虎狼成羣、險象橫生的環境中,置個人生死於不顧,以國家利益至上,憑自己的勇氣和智慧,贏得了國家的尊嚴。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史記》中著名篇章——《廉頗藺相如列傳》。或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導入。

3、歷史背景 戰國末期,當時秦、楚、齊、趙、韓、魏、燕等七國中,以秦力量最爲強大,它要統一中國,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積極對外擴張。它南邊的楚國和西北的趙國,實力比秦稍弱。在藺相如完璧歸趙和澠池會時,秦的主要力量正對付楚國,所以它對趙國雖也虎視耽耽,但還抽不出主要力量來進攻。這就是藺相如進行外交鬥爭取得勝利的客觀有利條件,當然,藺相如的主觀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勢,機智勇敢地進行鬥爭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展示字詞 繆公(mù ) 避匿( nì ) 繆賢 ( miào)湯鑊(huò) 雖駑(nú ) 肉袒 ( tǎn )盆缶 (fǒu ) 案圖 (àn ) 可予不(fǒu )澠池(miǎn) 詐佯 (yáng ) 列觀 (guàn ) 皆靡(mǐ ) 傳舍(zhuàn ) 甚倨 ( jù )不懌(yì ) 衣褐(yì hè ) 睨柱 (nì )

三、學生聽讀理解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本文寫了三個故事,以藺相如爲主,以廉頗爲賓,三件事都是突出藺相如的性格,廉頗後又有傳。

1—2 節:廉藺簡介

3—13 節: 完璧歸趙。

14—16 節: 澠池相會。

17—21 節 負荊請罪

四、集中學習1—13節

1、學生對照註釋看課文,將注音、部分疑難詞語的註釋寫到原文中。

2、師生共同疏通,明確重點詞語。

3、落實文句翻譯。

4、品讀“完璧歸趙”的故事,分析藺相如如何“使不辱於諸侯”。

A、藺相如出使前初顯膽識:“寧許以負秦曲”。

B、藺相如從哪些地方看出秦王“無意償城”?

秦國不合禮數有三:章臺不是接見外臣的場所;美人不是禮待外臣的人員;“左右皆呼萬歲”,左右侍從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禮節。

C、藺相如發現秦王“無意償城”後怎麼辦?

設計智取:璧有瑕,請指示王。

說理鬥爭: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衛: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D、秦王“以詐佯爲予趙城”後,藺相如又如何對策?

首先,使出緩兵之計,要秦王齋戒,設九賓禮;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趙國。

E、歸璧於趙後,藺相如又如何對秦王交代的?

①義責秦王 義責秦王朝歷來言而無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乾脆說明璧已經歸趙:“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②堅明約束 以“秦強而趙弱”的事實,說明只要“堅明約束”,“趙立奉璧來”。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

④提出希望 提出希望:“唯大王與羣臣熟計議之”,暗示秦王殺使者不是好辦法。

F、出使結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兩國僵持,進入對立狀態。 G、概括:寫“完璧歸趙”,着重表現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現方法: ①直接描寫(如寫藺相如的語言、動作、神態等);

②間接描寫(以秦王的聲威、秦廷環境氣氛來反襯藺相如的鎮定自如,智勇雙全及非凡的外交鬥爭藝術。

5、學生誦讀

五、佈置作業。

六、 板書設計: 完璧歸趙澠池相會 負荊請罪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下)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常用詞,繼續培養文言文語感。

2、《史記》中的小說因素齊備。體會課文善於剪裁和組織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語言行動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3、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的可貴之處,培養以大局爲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積累文言常用詞;用語言行動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

【教學過程】

一、集中學習14—16節。

1、學生對照註釋,試翻譯。

2、師生共同疏通,落實文句翻譯。

3、研讀、討論“澠池之會”。 (會前計議:相如主行並從,廉送至境與訣;會上鬥爭:迫使秦王擊破缶,反請咸陽爲壽;鬥爭結果:會上終不勝趙,會後秦不敢動。)

①秦軍在打勝仗的情況下爲什麼主動與趙求和?

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的情況下,試圖在外交上以勢壓倒對方,逼迫對方投降,免去或減少動用武力的代價。

②秦王怎樣侮辱趙王?從哪些字可以看出來?藺相如是怎樣針鋒相對的?

酣 “秦王飲酒酣”中的 “酣”字寫出秦王的趾高氣揚、盛氣凌人的神態;

令 “令趙王鼓瑟”中的“令”寫出秦王自命高趙王一等, 且要寫進史冊。

壽 請以趙十五城爲秦王壽

藺相如:鬥爭

A逼秦擊缶首先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爲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

其次“前進缶,因跪請秦王”,“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再次“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B揚獻秦都秦王一計未成,又提出“請以趙十五城爲秦王壽”的無理要求,藺相如針鋒相對,以攻爲守,提出同樣要求:“請以秦之咸陽爲趙王壽”,咸陽是秦的都城,其價值在趙十五城之上。

④“澠池之會”的結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

二是“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二、集中學習17—21節。

1、學生朗讀,翻譯。

2、品讀討論:

①廉頗藺相如之間的矛盾起因是什麼?廉頗的心理狀態有何變化?是由哪些語言體現出來的?

②藺相如是怎樣處理這一矛盾的?從而顯示出藺相如怎樣的性格特徵?他們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礎是什麼?

③作者寫藺相如舍人的諫言用意是什麼?

④怎樣看待廉頗的形象?你喜歡他嗎?

3、誦讀,增強語感,接受古文化的薰陶。

三、從小說鑑賞的角度分析寫作技巧。

從歷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現了士階層的兩個傑出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代所起的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顯示出作爲個體的士,怎樣在時代中把握機遇,實現自我的價值;而作爲文學作品的傳記文學,它又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可供寫作借鑑:

人物分析

藺相如的性格特徵

1有智謀

A相如從得害觀點分析,指出繏繆賢不應逃亡燕國,應向趙王請罪,結果繆賢真的被免罪

B從決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寧許以負秦曲的看法,可見他有獨特的見解

C當相如看顧出秦王無意償城時,便以壁有瑕,爲藉口取回玉,並拖延時間,安排將玉送回趙國

D澠池之會上,相如憑急智 脅秦王擊缶地,又以秦獻咸陽作爲趙的獻禮

2勇敢,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