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下廉頗藺相如列傳反思?精選

高二下廉頗藺相如列傳反思?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篇一:高二下廉頗藺相如列傳反思

《廉頗藺相如列傳》一課由於課文太長,串講時不免掛一漏萬,漸漸感到課堂氣氛有些沉悶,缺乏生氣,於是我想突破文言文疏通串講的模式,採用互動式教學,突出課文的史鑑意義和教化功能,儘可能上得活潑些,有趣些。我一開始便講述了紀曉嵐妙釋“老頭子”的故事,並相機導入課文:“紀曉嵐憑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口舌之辯使自己免遭殺身之禍,而藺相如在力量懸殊的外交鬥爭中僅靠聰明機智行嗎?”學生隨即就說:“還要靠勇敢。”在串講“澠池之會”一段時,我讓學生找出並朗讀最能表現藺相如思想性格的句子,讓學生用成語概括出藺相如的鬥爭策略。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 之後我嘗試讓學生翻譯 “負荊請罪”故事中的一些文句,在分析文言詞語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之後,我有意讓學生結合自身的體驗,談談你更喜歡哪一個人物,並說明理由。學生中有的說喜歡藺相如,因爲他以大局爲重,忍辱負重,先國後私;有的說更喜歡廉頗,因爲他勇於改過,坦誠直率。我最後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並引用了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里特的名言(“對可恥行爲的追悔就是對生命的拯救”),告誡同學要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樹立寬廣博大的胸懷。學生既掌握了一些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又受到了古代先賢的人格薰陶,獲益匪淺。

高二下廉頗藺相如列傳反思?精選

  篇二;高二下廉頗藺相如列傳反思

今天開始了文言文單元的教學,帶着同學們一起疏理了本單元的史傳文學,均是人物傳記,而且都是歷史上或者文學史上的有名人物,有關這些人物的故事可以說是膾炙人口,如何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在不放過基本字詞句的翻譯的基本原則下,設置一些有辯論色彩的問題讓學生討論,或許可以激發學生親近文本的熱情.本着這樣一個考慮,我對<廉>一課從三個小故事上做文章:在"完璧歸趙"的故事中,請同學們討論這一故事的理虧一方是秦王還是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一節中,讓同學們思考"秦王爲之一擊缶"背後的國家背景政治利益的深義;在"負荊請罪"一節中,讓同學們體味廉頗及時反省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人性優點,

就第一個小故事,在"完璧歸趙"一節中,讓同學們討論,這一環節誰應該承擔主要的責任.此一節不設置唯一答案,只要能自圓其說便可成立,並將王世貞的<藺相如完璧歸趙論>提供給學生,深化學生對問題的全面而理性的認識.

如果說是秦王理虧的話,可以從秦王第一次派使者前去趙國討要和氏璧時即可看出秦國的霸權與貪婪,再從秦王第一次看到和氏璧的表現(大王傳之以示之美人及左右)可看出秦王的傲慢與無禮,由此可以推知,即使秦王齋戒五日,設九賓禮於廷,最終割讓十五城的約定也會在秦強大的`國力威脅下成一紙空文,從這個角度講,和氏璧歸趙當然是理所應當的了.

另一方面,如果藺相如理虧的話,則應該把握住秦王在藺相如的一番言談之後的一系列行動方面:當藺相如要求秦王齋戒五日,設九賓禮於廷時纔將和氏璧給秦,秦王照做了,當藺相如最終沒有如約交璧秦王估計最終不能因一璧之故絕兩大國之交,放棄治罪藺相如的表現可以看出秦王是一個有政治眼光的國君,既是一個有政治眼光的國君,那麼也絕對不會因爲一個和氏璧違背割城的約定,從這個角度來看,藺相如應該有理虧的一面.

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就打破了傳統意義對藺相如的分析與看法,在藺相如身上有了新的意義,也無形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傳統篇章可以說注入了一劑活力.

  篇三:高二下廉頗藺相如列傳反思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爲: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有種種誘因或手段,成就動機則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種。實踐證明,給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體驗成功的愉悅,就能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使他們滿腔熱情地投入學習中。而學生參與課堂越充分越有利於學生透徹理解、認識教學問題,掌握箇中的變化規律和產生原因,提高學習的效率。

在處理古文教學時,改變了以往教師講翻譯、重點的做法,而開展了一個“我來當老師”的活動。我聯繫第一單元人物傳記,選擇了《廉頗藺相如列傳》作爲第一篇講授的古文。活動設計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屬於過關性質,要求每一組的同學都要把本文出現的語言現象,如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找出來做好歸納,利用參考書,同學之間互相合作,同學們基本上能達到這個層次能力要求;第二個層次屬於提升階段,要求學生能就文中的一些相關知識點有所拓展,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有些同學提到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合縱和連衡,有些同學提到了古代的官職級別,這個層次需要同學在課外查找相關資料,於是這個任務就落在了某些同學身上,這個層次開始出現了區分度,有的小組能夠找到拓展,提出問題,有些小組則毫無建樹;第三個層次,要求學生能寫出這篇文章的感想,如“凡事要以大局爲重,以國家利益爲重”、“多一點寬容忍讓”,需要聯繫現實,這個層次提出了寫作的要求,能達到要求的小組又減少了1/3左右。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能出色完成任務的同學越來越少。

根據我的觀察以及學生課後感言(寫感言也是常規做法,每完成一篇課文,都要求學生反思這篇課文的收穫與不足)分析,沒能達到第二和第三層次的同學都能有所收穫。第一次進行活動時學生不敢放開手腳,缺乏自信,總想從老師身上得到答案,但是在第二次進行時,活動順暢很多,學生基本上都能明確分工,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自主學習的成就感。類似這樣的活動耗時基本上是3-3.5課時。好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其實是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在活動中不僅是在學習語文,更是在體驗生活,形成能力。

這樣的操作,是行之有效的。我個人如是認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