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實錄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5W 次

  對比鑄就精彩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實錄

教學設計:一個文本作爲一個系統,它具有多向度、多層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個文本,也就具有多種可能。在具體的講解中,尋找一個合適的向度,選取一個合適的切入點,是非常重要的。講解《廉頗藺相如列傳》,我選取從“對比”這一表現手法上切入,因爲它既是該文本最突出的特點,又能將文本主要的內容,如情節發展、人物性格貫通起來。

  教學實現:

師:《廉頗藺相如列傳》的第一自然段介紹廉頗,看看主要介紹了什麼內容。

生:功勞、地位、聲望。

師:具體一點。

生:功勞是破齊,地位是上卿,聲望是聞於諸侯。

師:特點是?

生:功勞大,地位高,聲望響。

師:第二段介紹藺相如,看看介紹了什麼?

生:地位。

師:要注意突出了藺相如是“舍人”,即食客,而且是宦者令繆賢的舍人。他的地位?

生:特別低。

師:顯然,作者在前兩段中使用了對比的手法。我的問題是,《廉頗藺相如列傳》的主角是藺相如,可是文章的第一段先寫廉頗,這裏有什麼玄機。

生:使用對比手法,突出廉藺地位的差異,爲後文負荊請罪的情節發展作鋪墊。

師: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生:秦王討璧,趙王無奈。

師:作者在描述中突出了什麼?

生:趙王及大臣們左右爲難,一籌莫展。

師:寫這個和藺相如有什麼關係?

生:爲藺相如出場做準備。

師:注意,許多高明的文學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出場者不是隨便的。我想到了《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出場,正式出場之前做了兩次預演:一是冷子興演說榮中府,一是林黛玉和王夫人的討論。賈寶玉正式出場,作者也沒有使之一覽無餘,而是先讓黛玉聽到腳步聲,然後驚鴻一瞥地露一面,去換衣服。換完了衣服回來,纔給黛玉仔細觀察寶玉的機會。可以說是再三再四地鋪墊。現在我們看課文就會發現,情節預備做了,藺相如仍然沒有出場,作者還在鋪墊。他讓繆賢給大家講了個故事。看看在這個故事中,作者突出了什麼內容。

生:繆賢的笨蛋和相如的聰明。師:其中有對比嗎?

生:有。繆賢只看到“燕王私握臣手”以及“原結友”的表象,而相如能夠分析燕王這樣說的原因。在對比中,將相如的聰明表現得淋漓盡致。

師:除了對原因的認識,對比還表現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最後的結果。試想一想,如果繆賢投奔燕王是什麼結局?

生:自投羅網,且自絕後路。

師:“肉袒伏斧質請罪”的結果是什麼?

生:繆賢仍然做着宦者令就說明了一切。

師:繆賢和藺相如不同的處理,包含着對事理的認識,解決問題的思路,以及結果的對比。這就充分表明藺相如確實高人一等。一高在智,能夠一眼看透表象;二高在勇,敢於置之死地(請罪),而且最後的結果是生。這些描寫已經爲我們預設了一個智能又全的藺相如。我們現在要看的是,直接出場的藺相如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作者又是如何表現的,注意內容上的對比。

生:第一處對比,藺相如出場後,問題是一樣的,然而態度不一樣了:趙王與廉頗諸大臣是一籌莫展,藺相如卻決斷明瞭,一個字:予!

師:爲什麼藺相如沒有猶豫?

生:因爲藺相如把握住了一個“秦強而趙弱”的現實,以及取捨的標準“曲直”。說明他看問題更深刻,更能把握住關鍵,政治頭腦敏銳。

師:還有其他對比嗎?

生:沒有了。

師:對於藺相如的自薦,有沒有什麼看法。

生:這和前邊“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構成了對比。藺相如的毛遂自薦,表現了他的.自信。

師:藺相如的自信,除了通過毛遂自薦表現外,還要注意一點:他主動提出了較高的標準。好了,藺相如現在出發了。閒言少敘,他和秦王在秦廷立即展開了鬥爭。注意作者特意點明瞭“在章臺”這個地點,誰來解釋一下作者爲什麼要特別交待秦王見相如的地點。

生:爲後文相如說“大王見臣別觀”埋下伏筆。

師:好。我們現在看看在“廷鬥秦王”這個環節上,作者在哪些細節上使用了對比手法。

生: 1,秦王和相如的處事態度:秦王得璧是輕狂不己——“得璧,傳之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得意忘形;相如則是冷靜沉着——“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不動聲色將璧取回。2,秦王得璧與失璧前後的態度變化:前是輕狂,後是驚慌。3,相如取璧前後的神態變化:取前不動聲色,取後怒髮衝冠。4,藺相如的敘述中所體現的趙之羣臣和相如對秦的評價和信息程度也是一個對比。

師:分析得比較全了。我讀“廷鬥秦王”這一情節常常想到重慶談判時共產黨的策略:有理,有利,有節。誰結合課文,分析一下有理、有利、有節對應的內容。

生:有理,是秦王得璧輕狂,確實沒有表現出誠心。有利,得璧、倚柱後才怒形於色,讓秦王投鼠忌器。有節,使用緩兵之計,給秦王留下了和平解決的機會。

師:文中說,“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爲趙城,實不可得”,秦王有什麼表現嗎?

生:秦王辭謝是在被相如逼迫的情況下做出的,不真誠。還有就是“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這些行爲表明秦王根本沒有誠心,趙國的璧都送來了,他的“十五都”還沒有指定,至此才臨時指定。一“指”字,也說明了他的隨意性。

師:雖然相如“廷鬥秦王”取得了勝利,可是過程險惡異常。誰分析一下,藺相如冒的風險有哪些。

生:1,與璧俱碎的可能性:如果秦王沒有服軟,或者覺得相如不敢與璧俱碎,相如就可以真的只好與璧俱碎了。2,秦王在自己齋戒五日後知道相如將璧送回趙國,感到被玩弄,因而大怒,殺死相如。

師:還有一個危險,可能同學們把這個關鍵人物忽略了。然而,卻也是決定性的。

生:“從者”。

師:這個人物也是決定性的,懷財而貪,人之常情。我們爲這個“從者”設想一下,他在“懷璧,從徑道亡”的路途中有幾種可能的選擇,以及各種選擇的利弊。

生:1,回到趙國。2,投奔秦國。3,懷璧而逃。回到趙國是他現實中所做的。投奔秦國的話,他可能得到賞賜,也可能被殺死,但是從此會被人看不起。懷璧而逃是下策,很難找藏身之地。

師:如果他沒有按照相如所說,結局就不是秦王空歡喜一場,而是相如雞飛蛋打一場空。所以,相如在選擇這個“從者”上一定要選一個非常注重自己品行的人。我在這裏提醒大家注意這個人,一是想說明藺相如的行動是冒了很大的風險的,二是想說明,成就一個事情往往是許多因素的綜合影響,所以做事時考慮周密是非常重要的。

這一段是有幾個字需要注意一下:“舍相如廣成傳舍”的“舍”,“使其從者衣褐”的“衣”,“廷見相如”的“廷”。

總結一下,在完璧歸趙的故事中,作者對藺相如形象是智勇兼備,重點在智。其次還有建立在對事理認識基礎上的自信。

完璧歸趙的結局是“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看似平局,其實對於弱小的趙國來講,平局也是勝利,尤其是藺相如以自己的智慧挫敗了秦國以空言求璧的陰謀。

現在我們閱讀“澠池會”的有關內容,看看哪些地方作者使用了對比。

生:秦趙的軍事實力、戰略態勢對比,秦國主動,趙國被動;趙國的有備和秦國的無備;秦王的奸詐和趙王的樸實;相如的欺軟怕硬和相如的針鋒相對。

師:這一情節中相如所表現主要是智,還是勇?

生:勇。

師:爲什麼這裏相如主要表現出的是勇?考慮環境事件的變化。

生:這一次兩國國君面對面,閃挪的餘地很少,事關國家的榮譽,還有,就是做好了軍事鬥爭的準備。

師:作者在介紹“澠池會”的結局時說“位在廉頗之右”,“右”是什麼意思?其作用是?

生:說明相如的地位超過了廉頗,和前文廉頗相如的地位對比作呼應,也爲負荊請罪的情節發展做鋪墊。

師:廉頗生氣有沒有道理?

生:沒有。不應該生氣。

師:要是你的話你不生氣嗎?我看廉頗的生氣很有道理的,他說的都是實際情況:自己有軍功,而且是出生入死得來的,相如只憑口舌爲勞,卻居於上位。合理不?單純從功勞上講,憑良心說,誰的大?

生:廉頗的大。

師:我看也是。我感覺這個趙王夠嗆,他因爲相如給自己掙了面子,就不顧事實地超撥相如。造成了相如和廉頗的矛盾。廉頗不平是正常的。然而,我們是不是可以說,說戲廉頗負荊請罪就沒有必要了呢?

生:有必要。這個要看廉頗爲什麼請罪。廉頗請罪的原因是相如能夠“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相比之下,廉頗的作法就暴露了廉頗是“以先私仇而後國家之急也”,這就顯示了兩人境界的高下差別。這正是廉頗請罪的原因。也就是說廉頗請罪是在廉頗宣惡言後產生的。

師:分析得非常好。我們再看負荊請罪中有多少內容是對比着寫的。

生:廉頗和相如的認識及行爲對比,舍人和相如認識及行爲對比,廉頗和秦王的對比,廉頗的前後態度對比。

師:在人物形象上,負荊請罪主要表現了相如的智還是勇?

生:不是智也不是勇,而是以國事爲重的胸懷。

師:我看表面上對廉頗隱忍退讓,是無智也是無勇,其實是大智也是大勇,因爲相如於無聲處折服了勇猛的大將軍廉頗。想一想相如,如果沒有“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的胸懷,怎麼能夠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如果沒有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怎敢在秦廷怒斥秦王祖宗十八代?敢於在澠池針鋒相對?所以,負荊請罪的情節不僅表現了相如的智勇,而且解釋了相如之所以智勇兼備的源頭活水。

這一課,我們主要是從作者巧妙地使用着的對比手法上貫通文本,將文章的情節發展和人物形象串成一串兒。希望大家下課後再熟讀課文,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