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精選《放飛蜻蜓》教後反思

精選《放飛蜻蜓》教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4W 次

  《放飛蜻蜓》教後反思一

《放飛蜻蜓》講述了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見一羣孩子在捉蜻蜓,引導他們認識到蜻蜓是人類的朋友,並放飛蜻蜓的故事,體現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對孩子們的關心愛護。

精選《放飛蜻蜓》教後反思

一、抓住靈動的語句,走近陶行知。

在本課中,有這樣幾個詞語在文中跳躍:慈愛、小心、商量 我抓住這幾個詞語, 給孩子們設計了幾個問題:哪些地方體會到陶先生的慈愛?他的慈愛帶給孩子們什麼?爲何要小心地拿着蜻蜓?怎樣纔是商量的口吻?讓孩子們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表演,在反覆品讀中將自己的感受與大家共享:在誦讀中,孩子們瞭解到陶先生的循循善誘,詢問孩子們蜻蜓吃什麼?尾巴有什麼用?眼睛的結構很複雜……沒有絲毫的說教,卻是環環相扣,教給孩子們認識蜻蜓的知識,不着痕跡,卻水到渠成。同時,我在課上更進一步引導孩子們去體會“商量”,就是態度不居高臨下,學生們在朗讀中欣喜地發現:自己也變成了翠貞,似乎在聆聽陶先生的教導,將人類的好朋友蜻蜓心悅誠服地放飛。

二、品位課文細節,感受人格魅力

文中有個詞:陶行知從翠貞手裏取過蜻蜓,高高舉起。我讓學生辨析爲什麼作者不用“拿”而用“取”?學生在討論中七嘴八舌地說:“拿”只是普通的要過來,沒有體現一種尊重,而“取”卻更體現先生與孩子們的平等相待,“取”的動作很輕微,也很小心,因爲先生同樣小心翼翼地對待他手裏的蜻蜓。確實,孩子們說得多好啊!在探究與辨析中,這個細小的情節描寫也讓孩子們領略到了教育家無窮的魅力,讓我們教者也深有啓發:不僅教知識,更是教學做人。

  《放飛蜻蜓》教後反思二

這篇課文寫了一羣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幫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關知識,認識到蜻蜓是人類的朋友,並在陶先生的勸導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飛掉的故事,告訴我們必須愛護益蟲的道理,是一篇有啓迪意義的好教材。

在第二課時精讀訓練時,我讓學生帶着這兩個問題讀讀課文的2-10自然段,讀後討論交流“從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對話中,你對蜻蜓有了哪些瞭解?”,實際上是解決第一個問題“孩子們爲什麼捉到蜻蜓後又迫不及待地把蜻蜓放掉”。這個問題不算難,學生從課文的第6自然段瞭解到蜻蜓吃蒼蠅、蚊子、水裏的孑孓,是人類的好朋友;從第10自然段瞭解到蜻蜓的尾巴能保持平衡,調整方向,眼睛很大,結構很複雜,是由成千上萬的小眼睛構成,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蟲子。第二個問題“陶行知先生是怎樣和這羣孩子談蜻蜓的?”有點難度,於是,我讓學生先讀讀陶行知的話,然後畫出有關詞句,從中體會陶行知是個怎樣的`人?交流中,班上的一些理解能力強的學生很會讀書,從“慈愛、撫摸、拉着”等詞語感受到陶行知的親切、和藹可親,從“用商量的口吻說:‘把他放了,好不好?’”這些句子讀出陶行知尊重別人,從“小心地翻過去”讀出陶行知愛護動物,從陶行知對蜻蜓的介紹讀出陶行知還是個知識豐富的人。有了這樣的理解,學生自然弄懂孩子們爲什麼捉了蜻蜓後又迫不及待地要放飛蜻蜓,培養了他們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不同個性,讀出人物各自不同的語氣,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放飛蜻蜓》教後反思三

《放飛蜻蜓》一課,娓娓道來這樣一個清新的小故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沒有橫加訓斥捉住蜻蜓的孩子們,而是因勢利導,將蜻蜓的作用向孩子們一一傳 授,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一次最成功的“教育”。掩卷沉思,不由得欽佩教育家動人的人格魅力。

在本課中,有這樣幾個詞語在文中跳躍:慈愛、小心、商量 我抓住這幾個詞語, 給孩子們設計了幾個問題:哪些地方體會到陶先生的慈愛?他的慈愛帶給孩子們什麼?爲何要小心地拿着蜻蜓?怎樣纔是商量的口吻?讓孩子們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表演,在反覆品讀中將自己的感受與大家共享:在誦讀中,孩子們瞭解到陶先生的循循善誘,詢問孩子們蜻蜓吃什麼?尾巴有什麼用?眼睛的結構很複雜……沒有絲毫的說教,卻是環環相扣,教給孩子們認識蜻蜓的知識,不着痕跡,卻水到渠成。同時,我在課上更進一步引導孩子們去體會“商量”,就是態度不居高臨下,學生們在朗讀中欣喜地發現:自己也變成了翠貞,似乎在聆聽陶先生的教導,將人類的好朋友蜻蜓心悅誠服地放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