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臺階》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臺階》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臺階》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臺階》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臺階》教學反思 篇1

《臺階》這篇課文,結合浙江的地方文化,闡述一位別樣的父親同樣的愛。有人說,十歲的小孩子崇拜父親,二十歲的青年人鄙視父親,四十歲的中年人憐憫父親。然而,我想通過這節課告訴我的學生,這個世界上父親是值得我們一輩子尊敬的人。

古語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李森祥的《臺階》是一篇以“臺階”爲線索的小說,主要記敘父親爲建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付出了畢生的心血和全部的精力,表達了父親渴望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和受人尊重的美好願望。表現農民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爲改變現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讀來感人至深。這節課的重點是圍繞分析父親這個人物形象,通過分析父親這個人物形象,讓我們感受深沉的父愛,同時激發學生的心靈深處,感受自己的父親,談談自己父親爲自己所做的感動之處。臺階是一篇關於父親的文章,文中的父親是一個農民,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他家的臺階很低,所以感覺地位也低人一等,是一個卑微的角色,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時,他會教你怎樣站立;在你面對困難時,他會教你勇敢面對挫折和困難;在人生的風雨面前,父親的堅忍可能使你無法想象的強大,他用行動教育孩子,什麼是人生,什麼是生活。 教授這篇課文時,先讓學生找出行文線索,然後圍繞這條線索寫了那些事?從中感悟父親的農民本色,老實厚道,勤勞善良,謙卑的心理。接着作者對父親的.敬仰和讚歎。最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父親。這堂課學生比較積極,回答問題比較踊躍。最後昇華出主題,在砌臺階的過程也是父親完成理想和追求的一個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們的父親也一樣,父親的奔波,忙碌都是在砌自己的臺階,爲自己,爲家人,更爲了下一代的我們,我們也在砌臺階,砌屬於我們自己的臺階,我們的求學夢。 這節課學生的感情被觸動了,紛紛談到了自己的父輩們,以及自己將來要如何孝順報答他們,以及自己的理想,我覺得這是難能可貴的。

《臺階》教學反思 篇2

《臺階》這一篇課文我是第一次接觸,然而通過讀課文卻也被深深的打動了。這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片自讀課,作者李森祥。可以說孤陋寡聞的我,在沒有接觸到這個教材的時候,對這個作家是完全沒有一點點印象。

課文通過寫父親終年辛苦,積銖累寸,終於建成了有九層臺階的新房子,實現了一輩子的心願的故事。讚揚了這個農村父親吃苦耐勞、拼命硬幹、堅忍不拔的精神,同時也表達了農民希望改善生活的良好願望。

通過這一課的課堂教學,發現瞭如下問題:

1、文本比較感人,內涵深刻,然而通過課堂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只是在資料上查找答案,而只有少部分閱讀了課文。語文的學習,離不開文本的閱讀。課文比較長,在課堂上閱讀,時間明顯不夠,我準備的`不夠到位,沒有在提前把重要文段挑出來和學生一起分享閱讀。課下補救措施:佈置作業讓學生查找課文中感人之處進行批註點評,不少於五處。

2、課堂當中涉及到討論問題,父親這樣做到底值不值?學生們的討論非常激烈,但是課堂時間安排上,這個題目已經到最後了,時間不夠充裕,課堂到了高潮,可是卻意猶未盡。沒有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補救措施:設置小短文,供學生書寫自己的觀點和理由。

《臺階》教學反思 篇3

《臺階》是蘇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鬥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敘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本節課,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激情導入、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整體感知,把握故事情節、合作探究,讀懂人物、小組討論,讀懂作者、欣賞歌曲,暢淡心聲、課堂小結、板書設計等環節引導學生把握父親形象的特點及意蘊,培養學生熱愛父親,尊重父親的感情。

本節課教學目標基本達成,教學重點得到了落實,完成了從內容到人物的分析,讓學生對父親的形象有了一個簡明而準確的認識,教學難點的突破良好,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達成了對父親謙卑這一性格的理解。

當然本節課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

書讀得少,讀書的方式單一,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也不利於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悟。課堂沒有能夠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後我進行了總結反思後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

語文課堂要重視朗讀教學,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要能讓學生自己在讀中感悟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應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發言,讓每一個學生都愛這個課堂,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爲課堂的主人。

《臺階》教學反思 篇4

前幾天給學生講了《臺階》這一課後,我對照《新課程標準》認真反思,有成功之處,也有點遺憾。

《臺階》是一篇小說,但也是敘事類作品,主要是用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清楚認識到“父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具有農民的樸實、淳樸、無私,而且敢於拼搏的精神。全文中有個文眼:“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引導學生抓住這個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個故事關鍵,就容易理解父親的思想性格。

在導入部分,我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回憶《背影》中父親的形象,同時知道《臺階》中的'人物也是一位父親,他們之間有沒有相同之處?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

在問題的設計上,能抓住重點,緊扣關鍵內容。

在個性化閱讀環節的設計上,我讓學生自由閱讀,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談,使學生有內容可說,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潛能。學生們都能感受父親的形象,談自己的看法,做到暢所欲言。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有利於學生探討解題的方法,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由於時間的問題,在課堂上沒有安排時間讓學生及時質疑,對他們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沒有及時瞭解並加以解答。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多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潛能。

《臺階》教學反思 篇5

週五只有一節語文課,正好開自讀課《臺階》,週四晚上我佈置學生回家預習這一課,要求做到:讀課文,標段序,解決生字詞,掌握故事情節。

週五一上課,我先提問預習效果,在小黑板上寫了這一課的生字詞,要求學生會讀並且理解它們在課文中的含義,提問了幾個同學,效果還不錯。然後我有提問了這樣三個問題進行檢測:

1.父親爲什麼要造有高臺階的屋子?

2.父親是怎麼造起有高臺階的屋子?

3.新屋造好了,父親怎麼樣了?

前兩個問題學生都毫不猶豫地回答了出來,第三個問題有人回答說父親老了,有人回答父親不習慣了,我沒有急於指正,我們還沒有真正開始學習課文,一會學完了他們就知道正確的答案了。

在教這篇課文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作者爲什麼要在三塊青石板上花費那麼多筆墨?

2.造新屋時,爲什麼主體工程寫得簡略而造臺階卻花費了大量筆墨?

3.爲什麼新屋造好了,父親卻覺得處處不對勁了?

4.這篇小說的寫作意義是什麼?

通過40分鐘的'學習,這些問題都得到了很好的解決,解決這些問題我都是讓學生自己起來在課文中找依據,自己回答的,我覺得學生對於小說這種題材非常感興趣,學習情緒很高,課堂狀態特別好。

《臺階》教學反思 篇6

教材分析

《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二單元第五課,與本單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說,但也是敘事類作品,主要用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鬥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敘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本節課旨在引導同學們體會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讓學生從文章中聯繫實際感悟其中的真情。

學情分析

本文立意新鮮,情節樸素感人,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爲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社會背景以及父親的形象意蘊問題較深奧,八年級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讓學生明白“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抓住了這個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個故事的關鍵,就容易理解父親的'思想性格。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體會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把握父親形象的特點及意蘊。

能力目標:學習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故事內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從文章中聯繫實際感悟去中的真情。

德育目標:教育學生去關心父母,仔細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教學重點和難點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意蘊,體味作品所要體現的深層意義。

《臺階》教學反思 篇7

臺階是一篇關於父親的文章,文中的父親是一個農民,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他家的臺階很低,所以感覺地位也低人一等,是一個卑微的角色,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時,他會教你怎樣站立;在你面對困難時,他會教你勇敢面對挫折和困難;在人生的風雨面前,父親的堅忍可能使你無法想象的強大,他用行動教育孩子,什麼是人生,什麼是生活。

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找出行文線索,然後圍繞這條線索寫了那些事?從中感悟父親的農民本色,老實厚道,勤勞善良,謙卑的心理。接着作者對父親的敬仰和讚歎。最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父親。

這堂課學生比較積極,回答問題比較踊躍。但是出現了又一個問題,文章主旨把握不準確。文章以臺階爲題目,是因爲文中的父親爲了自己的地位和得到別人的尊重而砌了更高的九級臺階。在砌臺階的過程也是父親完成理想和追求的一個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們的父親也一樣,父親的奔波,忙碌都是在砌自己的臺階,爲自己,爲家人,更爲了下一代的我們,我們也在砌臺階,砌屬於我們自己的臺階,我們的求學夢。

課堂上學生是在思考,但是沒帶多少感情,只是爲了問題而在思考,沒把自己放在文章裏。原因在於,我自己不能置身其中。我還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沒把教學目標的情感目標融入教學中。所以說,我應該從自身先融進去,然後帶着學生走進去。

情感教學,我還有多長時間能進去?

《臺階》教學反思 篇8

一次失敗的試講讓我徹底清醒了,備課要備學生,要把備教材與備學生結合起來決不是放在嘴邊的一句空話,它的存在的確有實效性。帶着失敗的教訓,我認真去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在第二次備課的時候做了相應的改動。首先,我設計了一個梳理課文內容的環節,以臺階一節一節向上來反映“父親”爲造臺階所做的準備。這樣一個之前我認爲太簡單、不需要考慮的環節在第二次試講時讓課堂一下子就變成了學生的'課堂。生在這個階段立刻活躍起來,似乎他們的信心也充足了起來。第二,在訪談的環節,我事先佈置學生自己預習,鼓勵他們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後以小紙條的形式收上來。這樣既確保了是學生自己的困惑,又避免了課堂的不着邊際。第二次試講的事實證明,由於課前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看課文,他們的提問既緊扣了文本,又融入了學生的個體理解而有了深度。

當然了在第二次試講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在備課這個角度,我自己認爲較之上一次是比較成功的。這次備課的經歷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備課時,將備教材與備學生結合起來的重要。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將激勵和促進我將成功的教學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讓教學成爲更有效的教學!

《臺階》教學反思 篇9

《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鬥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敘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

對於文章的學習,我始終將情放在第一位,將學生的感悟品味作爲課堂的`主旋律,對於課堂環節,適當的時候示範一下,必要的時候追問一下,關鍵的地方提升一下。用我的熱情來感染學生,讓他們感受到父親的艱辛和他要承載的重擔。

開始,我讓學生自讀,談自己的感受。學生由於缺少必要的生活體會,說得較爲膚淺,品味也不到家。此時,我適時地舉例,引導他們深入領悟:

“他那張古銅色的臉很像一塊青石板”這個比喻極其生活化,卻寫出了雙重的內涵,父親閃腰了,疼得他臉色發青;兒子搶扁擔這一動作大大刺傷了父親的自尊心。這樣看似信手拈來的一個喻體卻寫出了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變化,多麼具有表現力。學生因此對生活中的人和事產生了頓悟,增進了對長輩的理解。

小說的情節並不複雜,文章從外在的語言美、音韻美到內在的情感美、意境美,從不飾雕琢的樸實美,存在於語文課本的每一個角落。那麼,品味文章的語言、感悟作者的情感便成了語文教學的主旋律。在字裏行間我們隨處都能感受到文章積攢的情感,有一種要宣泄的力量。感受到作者對父親要表達的情感,那是一種同情,那是一種理解,那是一種希望,對幾億中國農民的希望。願他們能夠擺脫貧困,能從容的面對每天的朝陽,快樂的生活。

現在的孩子,因爲生活的舒適與優越,感悟平凡生活的能力有些遲鈍,我們做教師的必須善於抓住契機,創造條件,營造氛圍,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使他們自覺地將文字與情感融爲一體,文章與生活合二爲一。這就要求我們作爲語文教師,自身方面,必須深入挖掘,使真美再現;更要學會刺激學生情感的興奮點,使他們願意接過老師拋來的接力棒,一棒接一棒,樂此不疲。

《臺階》教學反思 篇10

聶鵬翔小朋友入學到現在,他在生活活動的行爲表現方面仍有些不適應,如午餐時挑食現象嚴重,如果碰上不喜歡吃的東西一口也不吃。我對他反覆勸導,他低着頭看也不看我。

又到午餐時間了,香香的飯、配上西紅柿炒蛋,小朋友看見了都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咦,聶鵬翔怎麼了?他用筷子撥弄着飯,眉頭也皺了起來。我關切地走到他的身邊問他:“怎麼了,聶鵬翔?”他低頭不語。“是身體不舒服了嗎?”我伸手摸了摸他的額頭,沒有呀!剛纔還和小夥伴們一起開心地戶外活動呢?怎麼一到吃飯時間,他就又犯愁了呢?“老師,我不想吃裏面的西紅柿!”噢,原來如此。我從他的父母親那裏得知聶鵬翔的偏食從小就開始,家人一直想要改變他的偏食現象,可在家中老是實行不了,他們希望老師能在學校裏改變這一不良習慣,但我知道,習慣的改變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強加要求孩子,使他有心裏負擔。

何不換一種方法試試呢?比如允許他少吃一點呢?於是,我對聶鵬翔說:“這樣吧,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吧。”他聽了我的話,馬上點點頭,拿起筷子吃起來,一會兒就吃下了半碗飯菜,還一邊吃一邊瞄我一眼,我只是高興地對他拍拍肩。

從這件事中,我醒悟到:孩子不吃飯其實是有他的想法和原因的。滿滿一碗飯對他是來說是個心理負擔,而我採取的是:給他一個選擇的臺階,使他減輕心理負擔,於是了他就能愉快而輕鬆地進餐了。

由此我聯想到:每個孩子有他內心的想法和需求,而有些想法他還不善於用言語表達只好由行爲表現出來。即使是外顯的行爲,每個孩子還會有多種不同的表現方式,而且在每個孩子的行爲表現背後還有成人所不可理解的心結。現在我纔對“站在孩子的角度和視角,看待一件事,換個位置或方式想一想,做一做。”這句話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如果,在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能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一想,採取一些他們能接受的方法來進行教育和引導,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臺階》教學反思 篇11

《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鬥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敘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

對於文章的學習,我始終將美放在第一位,將學生的感悟品味作爲課堂的主旋律,對於課堂環節,基本不做過細的安排部署,遵循“收放有度,活而不亂”的原則,適當的時候示範一下,必要的時候追問一下,關鍵的地方提升一下,這節課也不例外。

開始,我讓學生自讀,談自己的感受。學生由於缺少必要的生活體會,說得較爲膚淺,品味也不到家。此時,我適時地舉例,引導他們深入領悟:

“他那張古銅色的臉很像一塊青石板”這個比喻極其生活化,卻寫出了雙重的'內涵:父親閃腰了,疼得他臉色發青;兒子搶扁擔這一動作大大刺傷了父親的自尊心。這樣看似信手拈來的一個喻體卻寫出了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變化,多麼具有表現力。

慢慢地,一個個頭腦“轉”起來。

一學生:老師我來讀一句話‘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張嘴在青石板上啃,結果啃了一嘴泥沫子。’這句話很真實,以前農村的孩子都這樣,沒牙的小孩子亂啃東西,弄溼手指,弄溼衣服......他的話沒說完就引得大家鬨堂大笑。

一學生:我想把兩句話放在一起比較着讀“去煙火時,把煙槍的銅盞對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他抽了一筒舉起煙槍往臺階上磕菸灰,磕了一下,感覺手有些不對勁,便猛然愣住,他忽然省悟臺階是水泥抹的面,不經磕。於是,他就憋住了不磕。”我覺得這個父親的努力不值得,奮鬥是爲了更好的享受,新屋建好了,父親卻更壓抑了、更不自在了,還不如住原來的老屋。現在,我終於理解了爺爺奶奶,他們寧可住自己的土房也不來住我們的四室二廳,應該是對自由的嚮往和追求。(一臉的深沉)

瞧,因這文章對生活中的人和事產生了頓悟,增進了對長輩的理解。

《臺階》教學反思 篇12

多媒體教學以它豐富的形式:聲音、圖片、動畫、音樂、視頻等手段,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充分展示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和乏味,給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現談幾點自己的感受。

一、多媒體可以使語文教學不受時空限制。

《臺階》一文寫的是一位父親決心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提高自己的地位,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他辛苦了大半輩子,終於蓋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級臺階。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跨了。

在導語中出示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屏幕上飽經滄桑的老父親如學生心目中農民的形象,他黝黑的`皮膚、滿臉的皺紋、粗糙的大手、虔誠純樸的眼神都使學生震撼,農民身上固有的優秀的品質,高尚的情感,堅毅的性格在學生的思維中悄然定位。在這樣的教學啓發下學生很容易理解《臺階》中的父親的形象,對文中父親的感情、對父親的懷念無須再費脣舌,學生便能自己感悟到。還有文中用石頭砌成的長着茅草的簡陋的土房子,不規範但很潔淨的臺階都在屏幕上得到了展示,面對農村古老的面貌學生不再感到陌生,面對憨厚老實的農民他們不再感到遙遠,人在斗室便可領略農村的原始風貌。語文老師不用再遺憾所選課文與學生所處的時代差異,城市孩子對農村面貌的理解難題。

二、多媒體容易得到學生的情感共鳴。

在總結課文之前播放了一首《父親》的歌。歌唱中並配有父子久別重逢的動人畫面,學生的情感一下子被音樂描繪出的豐富細膩的情感和視覺看到的情真意切的畫面所激發,學生的思維如泉涌般打開。

三、多媒體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

語文課知識涉及面廣、內涵豐富,引入多媒體教學之後,這一優勢更加突出。在教學《生物入侵者》一課時,我把做的課件展示給學生,學生通過看屏幕知道了許多的生物入侵者的動植物例子並能識別,如:毒麥、飛機草、鳳眼蓮(水葫蘆)、假高粱、美國白蛾、非洲大蝸牛、牛蛙……本來枯燥乏味的語文課,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一堂課下來,學生掌握的知識遠遠超出我的設想,而且知道哪些動植物需要保護那些動植物不需要保護。

總之,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使用,使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發生了根本的變革,體現了現代教學的巨大優勢。作爲現代信息技術的真正使用者,我們既要視教學的需要而用,又應該敢於嘗試、探索,爲促進新課程改革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臺階》教學反思 篇13

記得第一次講授這一課還是大學實習時在漯河市南街村的課堂裏,時隔多年,又一次拿起八年級的語文課本,多了些許感慨,在課堂的把握中,在將近六年的教學經驗中,多了很多變化,對自己的課堂設計還是些許滿意的。

多媒體的應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音樂導入中課堂氣氛的渲染,可以很快把孩子們由上節課腦子裏餘留的迴音拉回我的語文課堂,很慶幸,在八六班的講課中,孩子們可以和我有那麼多的音樂交流。筷子兄弟的歌曲不僅是勵志的,更是充滿深情的,當教室裏播放起深情的歌聲時,我也和孩子們一起回憶起了父親對我的點滴關愛,告訴孩子們,要去愛這個生活中常常不苟言笑的父親。

在課文的學習中,孩子們的話也變得多起來,並紛紛表示,回家後一定爲父親做一些事情:今年一定要爲父親過一次生日,過一次父親節。聽到大家的這些“誓言”時,我很慚愧,作爲成人,我卻時常以工作忙碌爲由,忽略了他一年中的兩次節日。爲人師表,我以後也一定以行動去回報父親爲我這一生的犧牲和努力。

我想,教育孩子,我們不能僅僅授以知識,還有比知識更重要的.,那就是一個人的品質,即使學業成績再好,學習再優秀,工作再成功,一個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於社會又有何益?只有一個懂得感恩的民族,纔有凝聚力,只有一個懂得感恩的家庭,纔會萬事和諧。我很慶幸,在《臺階》這一課中,我做到了,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會繼續努力,把我的孩子們培養成情商智商雙高的社會主人,相信在他們的建設下,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加可愛,人間充滿真情!

《臺階》教學反思 篇14

《臺階》一課中,父親覺得自家的臺階低,望着人家高高的臺階,羨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父親體壯如牛,吃苦耐勞,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決心,開始漫長的準備。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積銖累寸,終於造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一輩子的心願得以實現,心頭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房子蓋成了,父親卻老了。

這篇小說固然謳歌了父親堅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業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種悽楚、辛酸的'情感籠罩全篇。

父親造的新屋,規格並不很高,不過是屋基高些,臺階從三級增至九級。但是他爲此付出了大半輩子的辛勞。年輕時,三百來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沒覺得花了太大的氣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體也垮了。

小說告訴我們,父親創業的艱難困苦,根源在於農村經濟極端落後。小說深沉地響着時代對先進的生產力的呼喚。

文中有一段話“父親閒着沒什麼事可幹,又覺得很煩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臺階上坐幾個小時,自那次腰閃了以後,似乎失去了這個興趣,也不願找別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們家的臺階,偶爾出去一趟,回來時,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父親究竟失去了什麼?這種若有所失的心理該如何理解?

(1)父親一貫辛苦勞累,砍柴、擔谷、抽菸、拾磚撿瓦、挑水,生活很有規律,可他現在忽然無事可做,覺得空虛無聊。

(2)父親一輩子渴望贏得別人的尊重,現在房子蓋好了,臺階高了,他一下子沒有生活目標了,覺得沒奔頭,沒勁。

(3)父親幹了一輩子,年輕時三百來斤的青石板一下子背三趟,還沒覺得花了太大的力氣,如今連水也挑不動了,他失去了生機、活力,覺得自己沒用了,每價值了。

我不由想起了朱自清《背影》中的話“父親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幹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頹唐!”兩位老父親如此的相似,再想想自己年邁的父親,爲家庭爲生活又何嘗不是含辛茹苦,任勞任怨?還有那些爲社會爲家庭奉獻了一輩子的老人,在老境頹唐之時,他們內心的失落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和體會呢?關愛老人吧,讓他們在失去青春、失去活力、失去健康之時,得到一些溫暖吧!

教師引導分析父親形象的意蘊

(1)從人類需要層次論的角度:人都有獲得社會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贏得尊重,是父親最大的心願。

造新屋,當然首先是爲了改善居住條件。但是,建築物,無論大小,都具有人文性。“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這篇小說着眼在臺階,寫父親對臺階的要求,就是對地位的要求,就是對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總是在自己視野的範圍裏,由比較而產生的。父親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目光那麼專注,他羨慕那個氣派,他感嘆“我們家的臺階低!”尊重的需要使他產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現實可能性的基礎上的。父親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可謂理想遠大。他的血管裏有民族特質中拼命硬幹、堅忍不拔的精神。

(2)從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角度:父親創業之所以如此艱難,根源在於生產力水平低下。

《臺階》教學反思 篇15

《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鬥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敘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

《臺階》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讀到它時,當時的觸動遠遠比《背影》要大。細膩的文筆,質樸的敘述,近乎悲壯的人物刻畫,辛酸、悽婉的氛圍營造,深深地折服了我,當時就有一種要把這篇文章上好的強烈衝動。

對於文章的學習,我始終將學生的感悟品味作爲課堂的主旋律,對於課堂環節,遵循“收放有度,活而不亂”的原則,適當的時候示範一下,必要的時候追問一下,關鍵的地方提升一下,這節課也不例外。語文教學應該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中把閱讀權交給學生,教會學生讀書的方法。基於以上這幾點的思考,本節課,從小說的`文體出發,我安排了三個板塊的教學。

第一板塊“抓關鍵詞句,理讀故事”。嚴謹的文學作品,作者非常注意內容的前後聯繫,段與段的過度,思路異常清晰,但我們的學生卻往往忽略前後有關聯的詞句,從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教學中,就有兩位同學的意見有了分歧,其實,他們的分歧,也正是班上同學的困惑之處,因而,我引領學生抓準關鍵詞句,理清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學生對文本也就有了整體的感知和把握。閱讀中,還要讓學生儘可能地習得寫作方法,我想抓關鍵詞句,理清作者思路,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也許能啓發學生今後在寫作中,也要注意前後句子的聯繫,段和段的銜接。

由理讀故事第一板塊中父親和臺階的關係,很自然地帶出了第二板塊“抓細節描寫,析人物形象”的教學。應該說,這一板塊的教學設計還是比較科學、合理的,學生的交流比較精彩,在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螺旋式上升中,學生對細節描寫理解的比較到位,第二天作業的反饋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應該說,這一板塊的設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在完成了小說“寫了什麼”“怎樣寫的”這兩個板塊的教學後,我引導學生進入第三個板塊“讀懂主旨、讀出自己”的教學中。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我始終扣住關鍵詞“父親”“臺階”,始終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讀懂父親,讀懂臺階的含義。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是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師確實要重視,()但這一目標的實現也應在文本的解讀、把握中加以體現,對農民的關注、尤其是對農民精神世界的關注,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學生已經模模糊糊地意識到了,它只需要教師點一下即可。因而,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作者塑造‘父親’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編者爲何又要編選這篇小說呢”,我想以此來推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其實,這堂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本人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遺憾。如,這麼長的一篇小說,如何在一節課中,既能讓學生、聽者有一整體感,又要在某一點上講深講透;又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該如何體現學生評價這一問題,我在這裏也不想贅述了。《好課是這樣煉成的——品讀名師經典課堂》的主編雷玲說:“作爲教師,如果只是讀書、教書,不寫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敗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要使自己儘快成長起來,只有不斷反思。”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將不斷地反思,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使自己的課堂教學不斷成熟、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