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臺階》教學反思彙總3篇

《臺階》教學反思彙總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臺階》教學反思一

《臺階》這篇課文,結合浙江的地方文化,闡述一位別樣的父親同樣的愛。有人說,十歲的小孩子崇拜父親,二十歲的青年人鄙視父親,四十歲的中年人憐憫父親。然而,我想通過這節課告訴我的學生,這個世界上父親是值得我們一輩子尊敬的人。古語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李森祥的《臺階》是一篇以“臺階”爲線索的小說,主要記敘父親爲建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付出了畢生的心血和全部的精力,表達了父親渴望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和受人尊重的美好願望。表現農民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爲改變現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讀來感人至深。這節課的重點是圍繞分析父親這個人物形象,通過分析父親這個人物形象,讓我們感受深沉的父愛,同時激發學生的心靈深處,感受自己的父親,談談自己父親爲自己所做的感動之處。臺階是一篇關於父親的文章,文中的父親是一個農民,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他家的臺階很低,所以感覺地位也低人一等,是一個卑微的角色,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時,他會教你怎樣站立;在你面對困難時,他會教你勇敢面對挫折和困難;在人生的風雨面前,父親的堅忍可能使你無法想象的強大,他用行動教育孩子,什麼是人生,什麼是生活。 教授這篇課文時,先讓學生找出行文線索,然後圍繞這條線索寫了那些事?從中感悟父親的農民本色,老實厚道,勤勞善良,謙卑的心理。接着作者對父親的敬仰和讚歎。最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父親。這堂課學生比較積極,回答問題比較踊躍。最後昇華出主題,在砌臺階的過程也是父親完成理想和追求的一個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們的父親也一樣,父親的奔波,忙碌都是在砌自己的臺階,爲自己,爲家人,更爲了下一代的我們,我們也在砌臺階,砌屬於我們自己的臺階,我們的求學夢。 這節課學生的感情被觸動了,紛紛談到了自己的父輩們,以及自己將來要如何孝順報答他們,以及自己的理想,我覺得這是難能可貴的。

《臺階》教學反思彙總3篇

  《臺階》教學反思二

《臺階》一課在聾校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讀到它時,當時的觸動遠遠比《背影》要大。細膩的文筆,質樸的敘述,近乎悲壯的人物刻畫,辛酸、悽婉的氛圍營造,深深地折服了我,當時就有一種要把這篇文章上好的強烈衝動。如何教好呢?

我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初擬了這樣你的“教學流程”。1、初讀課文,瞭解情節。2、再讀課文,分析人物。3、品讀細節,細節感悟。教學的主體是讓學生自己去體驗,自己在課堂上只是充當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學生質疑:父親沒有“自卑”這一特點。我就趁勢把這問題拋回給那學生,他以十九自然段“父親老實厚道低眉順眼了一輩子,沒人說過他有地位,父親也沒覺得他有地位。”爲理由。同學們還不是很折服,我再把問題拋給大家,同學們再深入教材,越找越多,特別是二十一、二十七自然段,父親的無所適從大家越品越有味,我們一起把自卑上升爲謙卑。經過這一過程,大家對父親的形象把握一下子深入了許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讓我想到,我們在解讀父輩爲提高社會地位以及改善生活的執著而艱辛的奮鬥歷程中,我們更應該站在更高的“臺階”上,從精神的層面上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塑造父親的形象的意義。

回顧《臺階》一文的教學應該說基本上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也發現,雖然學生思維活躍,感情投入,對父親的人物形象也有了較深的體驗。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力顯然還遠遠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沒有達到我所期望的要求,對作品的賞析很多都是膚淺的、片面的,這些問題也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探討。

  《臺階》教學反思三

《臺階》是一篇小說,通過作者的描寫,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父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具有農民的樸實、勤勞、淳樸、無私和敢於拼搏的精神。對於文章的學習,我始終把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將學生的情感口味作爲教學主旋律。

爲此安排了三個板塊的教學。

第一板塊:解讀文本

要正確地認識父親首先要解讀文本。解讀文本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準確理解文本、從而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要求,文章的局部內容是受文章的主旨支配的,對文章某一部分的理解絕不能脫離文章的主旨,而文章的主旨又必須在全面把握文本以後才能明確。

老師解讀。開始閱讀一篇文章,閱讀主體所關心的通常不是文章中的表現技巧、表達方式或語言修辭,而是藉助字、詞、句、段、篇等把握文章的大意,設計問題,研究重點難點,解決練習,設計亮點,以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

學生解讀。指導學生找出關鍵語段,加強對關鍵語段的理解。所謂關鍵的語段是指文章的主旨句,文章行文轉接處的語句,文章前後照應的語句、充滿哲理的語句和文章結尾處和語段。對主旨句的把握當然有助於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由於課文內容不難理解,很多學生通過課前的學習都能正確地找出主旨句: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爲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設計如下幾道思考題:

1、父親爲什麼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2、父親爲了造屋付出了哪些艱辛?從中看出父親是個怎樣的人?

3、新屋造好了,父親怎麼樣了?

學生對文本有了整體的感知和把握,這也許能啓發學生今後在寫作中,也能注意前後句子的聯繫,段和段的銜接。

第二板塊:感受父親,理解父親

“臺階高,主人的地位就相應的高”。這篇小說着眼於臺階,寫父親對臺階的要求,就是對地位的要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需要層次有五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父親畢生的奮鬥就是要贏得尊重。也是尊重的需要使他產生希望和理想。

父親辛苦忙碌了一輩子一年中他七個月種田,四個月去山裏砍柴,半個月在大溪灘上撿拾屋基卵石,剩下的半個月就是編草鞋和過年”;即便是大熱天,“身上淌着一大片汗”,父親也“顧不上揩一把”;甚至在冬至之後,農活都忙完了,父親總是在“雞叫第三遍時出發”,上山砍柴,“黃昏貼近家門口時歸來”;就是在造屋的那段日子裏,父親更是忙個不停,“他一個人搬磚頭、擔泥、籌劃材料,幹到半夜。睡下三四個鐘頭,他又起牀安排第二天的活”。父親起早貪黑、吃苦耐勞、辛勤勞作,爲的就是實現自己的追求——得到他人的尊重。臺階造好了,父親的心願已經了卻,追求似乎實現了,生活便沒有了動力。而且父親也老了。但是,父親沒能真正實現自己的追求——得到他人的尊重。

我始終扣住關鍵詞“父親”“臺階”,始終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讀懂父親,讀懂臺階的含義。

第三板塊:滲透思想教育

語文教學努力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義不容辭的職責。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要寓思想教育於具體的教學之中。語文課的思想道德教育,既不必強制性地“灌輸”,也不需要從外部進行“滲透”,而要結合具體內容自然而然地滲透。

央視12套《心理訪談》曾指出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出現問題在很多家庭中是非常普遍的。現代的孩子不理解父親,因爲他們沒有共同的經歷,相當部分學生缺乏對父親的關愛。爲此,課堂上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1.歌曲欣賞:閻維文《父親》

2.詩歌朗誦:明月遊,浮雲飄 ,父親圍桌教子學 ,燈下爲兒白雙鬢 ,竟至事業幾無成 ,日月無情 ,剎那十三載 。

3.學生按照格式、結合日常生活談對父親的感受。

格式:最難忘的是父親______ 的時候,他 _______( 描寫 ) 。面對着父親,我要說:“_______________”出示範例“真情告白”

4.學生小寫作,交流體會。教師點評。

三個環節的教學推動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經過幾番教學設計,教師對教材已非常熟悉,對重點難點的掌握瞭然於胸,在具體的教學中游刃有餘,避免了慌亂、拖沓、遺漏等現象。當然並不是說沒有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不斷探索,爭取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