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彙總3篇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彙總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了《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彙總,歡迎閱讀!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彙總3篇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一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主動學習。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往往過多地分析、講解,結果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浪費了時間,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主體參與的程度是學生學習好壞的重要因素。

閱讀教學主要以課文作爲憑藉,因此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麼,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穫,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造的過程,它可以把無聲語言化爲滲透自己感情、意識的有聲語言,這一過程是別人替代不了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還應是學語文的根本。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一、美讀課文,感受美。將這篇課文視爲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讀材料,我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到文章的繪畫美、語言美、層次美、情感美。二、細讀課文,欣賞美。讓學生在美讀中體會老舍多角度、多層次的寫景方法。三、尋讀課文,積累美。讓不光會讀、會品,還要學會提煉、整理、積累美文中的語言素材和寫作技巧,來指導以後的學用。四、鏈接生活,創造美。在前面反覆美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但只有內化爲學生的能力,才能讓課堂真正達到高效。所以我特意安排了這一讀寫環節。

整個環節以“讀”貫穿始終,在讀中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別是在研讀賞析這一環節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

在學生反覆研讀課文,並對課文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適時地予以引導,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些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寫好此類文章的方法,並寫幾句話,這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學會對同類文章賞讀,學會觀察描寫景物,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七年級的學生品析角度、方法、深度還欠完美,浮於表面。在這方面以後還多指導。

雖然我的課堂還存在許多的不足,但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繼續努力,多鑽研多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尤其在是當下以打造“高效課堂”爲主題的新一輪課改背景下,如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得語文閱讀課堂變得和諧、高效,是我需要不斷思考,不斷實踐的問題。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二

這是一篇寫景散文,爲了上這篇課文,我曾經反覆思考,但是到今天爲止,仍然沒有個明確的結果,不知道該怎麼樣才能讓學生喜歡,並且上好。

一班先上,開始我打出了一張圖片,下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戶戶垂楊”,讓學生猜猜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哪個城市,學生猜出是濟南,於是明確本課課題:《濟南的冬天》。然後按部就班的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接着迴歸文本,學生朗讀課文,一遍結束後,我說,老舍滿懷深情的寫下了這篇文章,正是源於老舍對濟南的熱愛,下面請同學們有象老舍一樣懷着對濟南的熱愛把文章再讀一遍,於是學生又讀了一遍,兩遍結束後我說,請幾爲同學把課文再朗讀一遍,一共三位同學把課文讀了一遍,三遍讀完後,我說,你喜歡濟南的冬天嗎?有同學說喜歡,有同學說不喜歡,對於反對的聲音我置之不理,然後我說請拿出筆記本,以“我喜歡濟南冬天的___________,因爲_____________”句式寫出你對濟南的印象,五分鐘後,我讓學生讀一讀自己寫的句子,有喜歡小山的,有喜歡日光的,有喜歡水的,基本上反映了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闡述的原因用的基本也是從文本上摘錄的語句,自己的感受和加工較少,做了簡單的評價之後,進入了第三個環節,我說:老舍是個語言大師,濟南的山水的在大師的筆下充滿了詩情畫意,因此本文的語言很值的我們欣賞品味,找出你喜歡的句子,並說說爲什麼?對於描寫優美的句子,學生基本能找出來,而且對於修辭的運用也基本能說出來,但不夠深刻和到位。一堂課在沉悶的氣氛中結束了,相比以前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我自認爲這堂課特別失敗。

下課後我調整了自己的情緒,希望下一節課會有所改變。上課後,我照例介紹了作者及寫作背景,接着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了一遍,一遍結束後問學生:讀了本文後,你有什麼要說的?有學生說,我特別佩服老舍,他把並不怎麼樣的濟南的冬天的景色寫的這麼美;有學生說,這篇文章的語言很美;有學生說,濟南的冬天的水很美……很多學生都說了自己讀完文章後的初步印象。聽得出來,學生是喜歡這篇文章的。我順勢就問,你們喜歡這篇文章嗎?大家都回答,喜歡。那麼接下來我們能不能帶着喜歡的感情再去把課文讀一遍呢?於是所有的學生都放開嗓子又把課文讀了一遍,讀完後我問:你們在讀的時候,有沒有哪些句子和語段的語氣是特別處理過的,你是怎麼讀的?短暫的平靜後,有學生舉手了,說:我覺的第一段應該用比較平緩的語氣來讀。你可以示範一下嗎?我問。他把第一段讀了一遍,讀的確實很到位,相信他已經走進老舍的感情了。然後有學生說第二節應該用緩慢的語氣,輕輕的讀,於是他也示範讀了幾句,結果其他同學哈哈大笑,抓住這個契機,我說你們覺的他的理解對嗎?到底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在大家的討論和幾位學生的示範朗讀後,同學們都明確了應該用愉快,溫馨的語氣去朗讀。又有學生說第三節應該用輕快的語氣來讀,於是他讀了一遍,讀出了歡喜和愉快的感情,理解的非常到位,同學們也表示認同,在確定了各自的朗讀基調後,我說,現在請大家用我們剛纔探討過的語氣把課文再讀一遍好嗎?結果所有的學生都非常愉快的把課文再讀了一遍,最後我讓學生完成那個句式,並當堂展示,結果大部分學生闡述的理由除了引用了課文內容,同時還加進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比一班學生的理解要深入和透徹的多,下課鈴聲響了,還有很多同學躍躍欲試。一堂課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我和學生們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比較這兩堂課的得失,我發現調動學生的興趣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第一堂課我沒有爲調動學生的興趣做任何鋪墊和引導,所以學生可以說是很被動的把課文讀了三遍,在被動的情況下閱讀文本,得到的啓發和感受幾乎等於零,所以後面的環節完成的都不成功。而在第二堂課上我比較注重學生的感受,所以每一個環節的設置都是在學生感受的基礎上隨機生成的,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的基礎,學生的興趣也就隨之而來,這堂課就是在學生的牽引下變成了一堂朗讀課,而朗讀的到位和成功,又促成了下個環節的成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行。而“花不開”和“柳成行”的關鍵就在於興趣這塊土壤。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三

《濟南的冬天》這一課,是語言大師老舍的一篇散文,文章緊扣住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總特點,把濟南的山、水、城,人都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溫暖晴朗的濟南冬天的美好畫卷。在第一課時中,主要引導學生認識“溫晴”這一總特點,並對“濟南的水”所構成的“空靈水晶圖”進行了深入的瞭解。因此,我將第二課時的主要任務安排爲對描寫“濟南的山”的“小山搖籃圖”“雪霽初晴圖”“山村臥雪圖”進行賞析。

一、 導入

在課堂的導入部分,主要採用的是複習導入的方式,針對上節課學習過的內容,進行課堂提問。如:濟南的冬天的總特點爲溫晴,濟南冬天的水的特點主要包括: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暖;水藻真綠,終年貯蓄的綠——清澈透明;空靈的藍水晶——清亮。通過這些問題,引出濟南的山也美,水也美,那麼究竟美在哪裏,讓同學們以“濟南冬天美,美在——”這個句式來造個句子。

同學們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大部分引用了課文中的原句,如:濟南冬天美,美在水,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濟南冬天美,美在小山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他們安靜不動的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準保暖和。”濟南冬天美,美在下雪後,山尖兒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從學生的答案中,可以發現,他們將山美水美的大部分句子都引用到了這個問題的回答中,剛好可以引入到下一個問題。

二、 合作探究

這一節課的重點就放在這個環節上,整個環節只設計了一個問題,希望通過學生們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對課文中所寫的山的美麗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問題:請同學們閱讀第3—5自然段,找一找其中你最喜歡哪個句子,並說說你的理由。

在這個問題提出來以後,學生開始進入默讀階段,我開始覺得課堂進入了一個沉悶期,因此迅速的提出讓學生可以以前後桌爲小組展開討論,互相說說最喜歡哪個句子。但正是這一做法,導致學生們在對文本的閱讀較爲淺顯的前提下,難以得到更加深入的探究結果。不過,學生們的答案還算是比較全面。

生1: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這一句話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把小山寫的更加生動形象。

生2: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這一句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山上的樹木的樣子活靈活現的展現了出來。

生3:山坡上,有的地方雪露着,有的地方草色還露着;這樣,一道白,一道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更加寫出了山的美麗。

(在這裏,學生未能發現本句中“穿”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另外,在學生提到此句時,向學生介紹寫作中以動寫靜的寫作手法,運用一種動態的景物來體現環境的靜,它的特點是講究虛實相生,也追求動靜相諧,動靜結合形成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

生4:看着看着,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一句也是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

……

在多個學生對於該問題的回答中,基本上將這三個自然段中所出現的各種修辭手法,寫作方式,乃至作者在文章中所體現的思想感情囊括一空。在此環節的教學中不足的是,我把每一個學生的答案基本上都在他們回答完成後,歸納概括複述了一遍,本意是希望通過老師的複述加強學生對於課堂的關注程度,但是,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課堂環節中的贅餘。

三、 拓展提高

景物本身沒有生命,沒有感情,但是老舍在這篇文章中,把濟南冬天的景物賦予了多種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寫水的自然段中,把長條的垂柳賦予了一個俏美柔情的女子的形象,那麼在寫山的過程中,同樣有很多景物被賦予了人的形象。

1、守護搖籃的母親——撫慰人心的話語 溫暖

2、細緻周到的護士——溫柔的關照,安心

3、優雅健美的女郎——明亮 喜悅 希望

4、嬌羞害羞的少女——純情 溫情 害羞

那麼,爲什麼作者寫了這麼多的女性形象?

因爲女性形象溫暖、柔美、慈愛,更加符合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總特點。

在這個問題中,有學生回答說,因爲老舍在山東任教的七年中,把山東當做第二故鄉,所以,他把濟南的冬天景物比作母親,也可以理解成爲對故鄉的思念。他的這一回答成爲本環節中的亮點內容,也是我所沒有想到的。這說明,我們作爲教師,不應當低估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而要更大限度的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能夠做課堂的主人。

四、 情感提升

“溫暖晴朗”這樣的天氣特徵一般出現在春天,但是在濟南的冬天中處處洋溢着春意,你能找到那些句子中蘊含着春意嗎?

1、“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裏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

2、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的睡着,只等春風把他們喚醒

3、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找個影呢。

明明是要寫濟南的冬天,作者爲什麼要寫春天呢?(此處應讓學生討論)

1、突出濟南溫暖晴朗的特點

2、表達作者對冬天的濟南的憐愛

3、對生命的深刻感悟,樂觀、進取

前兩點學生都能夠很好的找出來,但是在第三點上,提問了幾個同學都沒有答出來,此時,我引用了雪萊的一句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時有的同學恍然大悟,立刻打出了樂觀向上這一點。在這裏,我們可以發現,課堂還給學生,還是要在教師恰當引導的基礎上。

五、 結構解析

本身完成了以上的幾個部分,這堂課對於濟南冬天的“山美”的賞析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爲了不給學生留下遺漏的知識點,我又在最後補充了兩個問題,就是:“第4、5自然段,作者用什麼樣的順序來進行寫作?”“和朱自清的《春》相比,兩篇寫景的文章有何不同?”

這兩個問題由於時間的關係也沒有辦法展開去講,只能從表面上進行簡單講解,特別是對於與《春》相比這個問題,本身這個問題對於學生在日後進行寫景的作文有很大的幫助,與其在課堂上這樣泛泛而論,倒不如專門拿出一節作文課的時間,給大家比較講解,然後進行快速作文,更加有效果。並且這兩個問題的出現,也打破了原本的課堂節奏。

總結:

除了在以上的教學設計中發現的問題,韓老師和史老師在評課的時候,也指出了我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比如:本節課幾乎都沒有用到幻燈片,在大屏幕上一直展示着一張圖片,但是這張圖片的內容是否爲濟南的冬天的圖片值得商榷,容易誤導學生;課後應當及時的佈置學生進行寫景小作文的練習,可以模仿剛剛學過的文章,寫個二三百字的小文章,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等。

對於老師們針對我這節課提出的問題,我會進行進一步的修正,作爲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更加認真的進行自己的課堂教學設計,並在每節課後進行教學反思,從而推動自己在教學方面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