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濟南的冬天》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下面給大家整理了七年級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七年級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1

一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基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做的確實還不夠,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因此,語文課也少了很多的語文味。於是,對於如何品味語言,如何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讀。朗讀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樑,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進入文本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受語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範型教學,並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3、重定位。語言的品位是個底線性的教學目標,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落實在語言這個層面上,它就算不得一堂真正的語文課。因此,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把重點放在語言的品位上,讓學生更多的進入到語言中,更多的學語文。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2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主動學習。而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麼,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穫,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造的過程,它可以把無聲語言化爲滲透自己感情、意識的有聲語言,這一過程是別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先是教師範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後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覆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在課堂討論中,我還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 “濟南的總特點是什麼?”“濟南總特點是從那些方面來表現的?”等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

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我覺得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因此,語文課也少了很多的語文味。反思過後,發現自己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些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寫好此類文章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學會對同類文章賞讀,學會觀察描寫景物,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寫景散文,爲了上這篇課文,我曾經反覆思考,但是到今天爲止,仍然沒有個明確的結果,不知道該怎麼樣才能讓學生喜歡,並且上好。

一班先上,開始我打出了一張圖片,下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戶戶垂楊”,讓學生猜猜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哪個城市,學生猜出是濟南,於是明確本課課題:《濟南的冬天》。然後按部就班的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接着迴歸文本,學生朗讀課文,一遍結束後,我說,老舍滿懷深情的寫下了這篇文章,正是源於老舍對濟南的熱愛,下面請同學們有象老舍一樣懷着對濟南的熱愛把文章再讀一遍,於是學生又讀了一遍,兩遍結束後我說,請幾爲同學把課文再朗讀一遍,一共三位同學把課文讀了一遍,三遍讀完後,我說,你喜歡濟南的冬天嗎?有同學說喜歡,有同學說不喜歡,對於反對的聲音我置之不理,然後我說請拿出筆記本,以“我喜歡濟南冬天的 ,因爲 ”句式寫出你對濟南的印象,五分鐘後,我讓學生讀一讀自己寫的句子,有喜歡小山的,有喜歡日光的,有喜歡水的,基本上反映了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闡述的原因用的基本也是從文本上摘錄的語句,自己的感受和加工較少,做了簡單的評價之後,進入了第三個環節,我說:老舍是個語言大師,濟南的山水的在大師的筆下充滿了詩情畫意,因此本文的語言很值的我們欣賞品味,找出你喜歡的句子,並說說爲什麼?對於描寫優美的句子,學生基本能找出來,而且對於修辭的運用也基本能說出來,但不夠深刻和到位。一堂課在沉悶的氣氛中結束了,相比以前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我自認爲這堂課特別失敗。

下課後我調整了自己的情緒,希望下一節課會有所改變。上課後,我照例介紹了作者及寫作背景,接着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了一遍,一遍結束後問學生:讀了本文後,你有什麼要說的?有學生說,我特別佩服老舍,他把並不怎麼樣的濟南的冬天的景色寫的這麼美;有學生說,這篇文章的語言很美;有學生說,濟南的冬天的水很美……很多學生都說了自己讀完文章後的初步印象。聽得出來,學生是喜歡這篇文章的。我順勢就問,你們喜歡這篇文章嗎?大家都回答,喜歡。那麼接下來我們能不能帶着喜歡的感情再去把課文讀一遍呢?於是所有的學生都放開嗓子又把課文讀了一遍,讀完後我問:你們在讀的時候,有沒有哪些句子和語段的語氣是特別處理過的,你是怎麼讀的?短暫的平靜後,有學生舉手了,說:我覺的第一段應該用比較平緩的語氣來讀。你可以示範一下嗎?我問。他把第一段讀了一遍,讀的確實很到位,相信他已經走進老舍的感情了。然後有學生說第二節應該用緩慢的語氣,輕輕的讀,於是他也示範讀了幾句,結果其他同學哈哈大笑,抓住這個契機,我說你們覺的他的理解對嗎?到底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在大家的討論和幾位學生的示範朗讀後,同學們都明確了應該用愉快,溫馨的語氣去朗讀。又有學生說第三節應該用輕快的語氣來讀,於是他讀了一遍,讀出了歡喜和愉快的感情,理解的非常到位,同學們也表示認同,在確定了各自的朗讀基調後,我說,現在請大家用我們剛纔探討過的語氣把課文再讀一遍好嗎?結果所有的學生都非常愉快的把課文再讀了一遍,最後我讓學生完成那個句式,並當堂展示,結果大部分學生闡述的理由除了引用了課文內容,同時還加進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比一班學生的理解要深入和透徹的多,下課鈴聲響了,還有很多同學躍躍欲試。一堂課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我和學生們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比較這兩堂課的得失,我發現調動學生的興趣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第一堂課我沒有爲調動學生的興趣做任何鋪墊和引導,所以學生可以說是很被動的把課文讀了三遍,在被動的情況下閱讀文本,得到的啓發和感受幾乎等於零,所以後面的環節完成的都不成功。而在第二堂課上我比較注重學生的感受,所以每一個環節的設置都是在學生感受的基礎上隨機生成的,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的基礎,學生的興趣也就隨之而來,這堂課就是在學生的牽引下變成了一堂朗讀課,而朗讀的到位和成功,又促成了下個環節的成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行。而“花不開”和“柳成行”的關鍵就在於興趣這塊土壤。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4

本週,我校開展了語文教研活動。我對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進行了第一課時的教學。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美文。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以得到審美的陶冶。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讀美文,賞美文。

所謂“讀美文”,就是以讀貫穿教學的始終。如,讀課題,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對濟南的深情;讀濟南的三大特點,讓學生從中真正感受到作者發出內心的:“濟南真得算個寶地”這樣的感嘆,同時學習老舍對“故鄉”的這種深情,並學會用這種深情去閱讀這篇文章;讀優美的語句,讓學生品味語言美……

所謂“賞美文”,就是對文中的優美語言進行賞析。作爲“語言藝術大師”老舍,其語言的精煉、純淨是值得學生去探究的。同時,作爲初一的學生,應該逐漸學習對語言的賞析。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預設了多個句子,是學生能夠充分的發揮他們的學習能力,細細品味這些優美的句子。如擬人句:“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的睡着;只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的品析;比喻句“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的品析;重點字詞的品析——“鑲”(“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等。

但是,在整個教學中還是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點。首先是對文本的研讀不夠到位。在對陽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蓋下的山進行教學的時候,我覺得對幾個句子的賞析還是不到位的,如對“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的睡着;只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句話的賞析。其實,老舍給讀者鋪設了一個很美的意境。可是,我卻只是分析了“睡着”“喚醒”的擬人手法,而忽視了“閉上眼睛”這種優美意境的感受。

其次是在這種美的學習中缺乏了美的享受。其一體現在板書上。我覺得板書的字太多了,白色的粉筆字使美文黯然失色。其二體現在對薄雪覆蓋下的山的教學上。在這塊知識點上,我特地注意了其中的色彩運用。白色、青色、銀色、藍色、彩色、粉色……給人的視覺感受已經很美了。遠望這座薄雪覆蓋下的的山:看山上,它是白的,“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鬆的翠與雪的白相映生色;看山尖,它是銀的,“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雪相映生輝;看山坡,它是彩色的,“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是它的色;看山腰,它是粉色的,“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微微泛紅:讓讀者以美的視覺享受。可是,在教學中,我只注重了這些色彩的詞語,卻忽視了與整個文章的結合,不僅是文章的美失色,更讓語言失去了魅力。這一失誤,我覺得使得這堂課失去了美的陶冶

第三,是自身引導語的問題。在一年的教學中,我的引導語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一些小問題上還是出現了一些缺陷。比如對薄雪覆蓋下的山解讀之後,我進行了一個小練筆。我說:“假如給你一座山,你會怎麼寫。”這樣的引導語,我自己在課後也覺得很難想象。換個語言,也許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假如讓你寫你心中的山,你會如何去描繪呢?”所以,在引導語方面,我還需要不斷改進。另外,“兒”化音的朗讀做的不夠到位。自己雖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可是,學生在這方面沒有感受到。

以上是我在這次教學後的反思。我以爲,語文教學是不斷髮展的,更需要我不斷學習,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和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