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初中課文《臺階》教學反思彙總

初中課文《臺階》教學反思彙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6W 次

  《臺階》教學反思1

上完《臺階》一課後,我有一種滿意的成功感,因爲我上此課,既教了學生閱讀方法,又指導了學生寫作技巧。今後的記敘文閱讀教學,我將以此爲範例,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

初中課文《臺階》教學反思彙總

我認爲記敘類文章的閱讀教學,我們教師在講授時不能僅僅滿足於讓學生讀懂課文、理解課文,而要力求以課文爲本,在讀懂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之上,學會閱讀方法,學習一定的寫作技巧,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感悟,回想自己的寫作中的不足,進而揣摩提高寫作能力。在上《臺階》一課時,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閱讀與寫作的指導。

一、文眼很關鍵。閱讀時,我們要找文眼,所謂的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戶,就像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樣,通過它就能窺探到文章的中心。那麼寫作時我們一樣要設置文眼。我讓學生找到《臺階》一文的文眼----- “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 。並圍繞它展開分析。正是因爲這一觀念,纔有了父親奮鬥一輩子去蓋有高臺階的新屋。抓住了這一句,就抓住了全文的要害所在。在講此問題時,我提醒學生在寫作時也要有意識的設置文眼,那樣,既有利於自己圍繞中心寫作,也有利於抓住閱卷老師的眼球。

二、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詳略。學生作文不會選材,或長篇大論卻離題千里,這也是寫作中的常見病。這是因爲學生還沒弄清楚材料與中心的關係。《臺階》一文就是很好的詳略得當地安排材料的典例。閱讀時有學生髮現並提出這樣的問題:爲什麼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臺階反而寫得詳細?我適時指導學生: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臺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則要詳寫。同時我提醒學生想想自己以前的作文是否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沒有考慮所選材料能否爲文章中心服務,並要求學生以後寫作注意這一點。

三、結構上要前後照應。文章若注意了前後照應,能給讀者以緊湊感,如是前後對比,則能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在《臺階》的教學之中,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作者爲什麼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那麼多筆墨?因爲這是課後習題,所以很多教師在學生思考後只是照本宣科地給出答案:這篇小說題爲“臺階”,先在老屋的臺階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1)寫三塊青石板的來歷,可以寫出當年父親的力氣是多麼大,後面寫造新屋時託石板閃了腰,前後就形成對比。 (2)寫石板粗糙,可以暗示當年經濟條件更差。(3)寫“我”在臺階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時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長大成人了”,說明準備蓋房前後用了一二十年。寫小孩子能連跳三級,可見臺階低。寫父親在臺階的坐姿,又說明臺階低。 (4)寫父親的腳板,寫出父親終年辛勞的形象,也說明家庭的窮困。而我,在此基礎之上,重點強調了(1)、(3)兩點,造新屋時託它閃了腰的石板是父親當年背下來的;當年小孩子能連跳三級的低臺階,現在的高了卻讓父親挑水閃了腰。這前後一照應,父親爲造有高臺階的新屋而衰老的形象邊躍然紙上了。同時我提醒學生以後在寫作中也可以嘗試着應用前後照應的寫法。

四、心理描寫要注意人稱。很多學生在寫作中不管什麼情況下,都直接寫別人的心理活動,根本不考慮文章的不同人稱。在《臺階》閱讀教學中有一個老師都會提的問題:“父親坐在綠陰裏,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那裏栽着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這時,一片片旱菸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 ——這一處描寫表現父親什麼樣的思想感情?爲什麼不作心理描寫?很多老師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答案:小說用第一人稱寫,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動作、表情表現思想(以形寫神),父親抽菸時專注地望着別人家高高的臺階,他羨慕,嚮往,他在謀劃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臺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家羨慕。在此我告訴學生:以第三人稱寫的文章可以直接寫人物心理活動,而以第一人稱寫的文章,因爲有“我”,而“我”不是神仙,不能鑽入別人的腦子裏,所以不能直接寫別人心理活動。另外這裏我還着重講了環境描寫對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搖來搖去的柳樹枝搖動了父親的心,做高臺階的新屋正是父親心上飄不去的煙霧。這樣一講,學生很容易感知環境描寫對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由此,我要求學生在寫作中學習運用。

五、細節描寫能成功刻畫人物心理。學生寫作中往往不會運用細節描寫,而好的細節描寫常常爲文章增色不少。《臺階》一文就有一處精彩的細節描寫,我讓學生細細品味:“父親的兩手沒處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親明明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奮鬥了大半輩子。高高的臺階就要砌起來,新屋就要完工,他心裏的高興是無法形容的。一輩子低眉順眼、老實厚道,高興起來也與衆不同。一雙手放在哪裏都不是。高臺階的新屋建成了,父親明明應該高興纔對,可是卻表現得極不自然。由此細節刻畫了父親一輩子處於地位低下,突然地位變高了而感覺不對勁的謙卑形象,同時寫出了臺階低的陰影一時難以消除心理。品味之後,我讓學生當堂寫一段細節,有幾個同學寫得相當精彩。

總之,我感覺本課上得相當成功。今後在記敘類文章的閱讀教學中,我將努力把閱讀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讓我們的語文課本,真正成爲“本”,在此“本”之上,讓學生的語文能力,特別是閱讀寫作能力枝繁葉茂。

  《臺階》教學反思2

筆者始終認爲語文教學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單篇課文,不見一類文章。語文教學應該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中把閱讀權交給學生,教會學生讀書的方法。基於以上這幾點的思考,本節課,從小說的文體出發,筆者安排了三個板塊的教學。

第一板塊“抓關鍵詞句,理讀故事”。嚴謹的文學作品,作者非常注意內容的前後聯繫,段與段的過度,思路異常清晰,但我們的學生卻往往忽略前後有關聯的詞句,從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教學中,剛好兩位同學的意見有了分歧,其實,他們的分歧,也正是班上同學的困惑之處,因而,我引領學生抓關鍵詞句,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學生對文本也就有了整體的感知和把握。閱讀中,還要讓學生儘可能地習得寫作方法,我想抓關鍵詞句,理作者思路,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也許能啓發學生今後在寫作中,也要注意前後句子的聯繫,段和段的銜接。

由理讀故事第一板塊中父親和臺階的關係,很自然地帶出了第二板塊“抓細節描寫,析人物形象”的教學。這一板塊的教學,我遵循先感性、後理性,教師引路、學生自主的教學理念加以設計。應該說,這一板塊的教學設計還是比較科學、合理的,學生的交流比較精彩,在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螺旋式上升中,學生對細節描寫理解的比較到位,第二天作業的反饋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應該說,這一板塊的設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在完成了“寫了什麼”“怎樣寫的”這兩個板塊的教學後,筆者引導學生進入第三個板塊“讀懂主旨、讀出自己”的教學中。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筆者始終扣住關鍵詞“父親”“臺階”,始終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讀懂父親,讀懂臺階的含義。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是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師確實要重視,但這一目標的實現也應在文本的解讀、把握中加以體現,對農民的關注、尤其是對農民精神世界的關注,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學生已經模模糊糊地意識到了,它只需要教師點一下即可,因而,筆者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作者爲什麼要寫這篇小說?編者爲何又要編選這篇小說呢”,筆者想以此來推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整節課的教學中,筆者始終不忘學法的指導,從抓關鍵詞句、理讀情節到對細節描寫的總結,從整個一節課的學法總結到作業的佈置,筆者的目標很清楚,那就是真正教會學生閱讀小說、主要是閱讀短篇小說的方法,應該說,整節課的教學思路清晰,過程流暢,師生互動較好。

當然,一節課下來後,本人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遺憾。如,這麼長的一篇小說,如何在一節課中,即能讓學生、聽者有一整體感,又要在某一點上講深講透;又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該如何體現學生評價,這一問題,武進的張立成校長向我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時候,筆者確實沒有細加考慮。但過後反思時,筆者還是覺得比較難操作,懇請各位同仁多加指點。

課已上完,成功也罷、失敗也罷,收穫也罷,遺憾也罷,這一切都會成爲我的寶貴財富,激勵我上好今後的每一堂語文課。

  《臺階》教學反思3

今天在宏達初中上了一堂課,這節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臺階》,可能在聽課老師眼裏覺得整個課堂的流程比較完整,調動學生氣氛還可以,課件也做得比較好,但是我自己覺得上得很糟糕,因爲是在外面上課,我沒有平時在自己學校上課時的從容,沒有平時在自己學校上課時的胸有成竹,課堂的臨時應對能力好像一下子不知到哪裏去了。雖然這堂課的教學設計修改了三次,其間也磨了一次課,但這堂課仍上得不盡如人意。

一、因爲刻意,所以遺憾

新課標評價理念是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採用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渠道,而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決定着課堂教學的走向,影響着教學效果。在“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新理念的倡導下,在我們的課堂中出現了新的教育方式——激勵教育。 “激勵教育以主體論、矛盾論爲哲學依據,以心理髮展動力理論爲心理學依據,以系統論爲方法論依據”。 課堂評價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挖掘學生的潛能,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創造,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在細讀課文環節中,“從文中哪裏讀出父親是個怎樣的人?”很多同學都從不同細節中讀出了父親的不同性格,對每位同學的回答,我只是點了點頭,沒有作評價,因爲在第一次磨課的時候,我對每一位同學的回答都做了評價,上下來評課的老師說不用對每一位同學的發言進行評價,等他們全部回答完了作總的的評價,所以這次上課我忍住了,不敢對他們的回答進行評價,最後用多媒體呈現的方式作總的評價,課後我覺得這一塊是一個缺失,因爲我的無主見、因爲我刻意避免反而導致了這堂課的一個遺憾。

好的課堂評價有助於和諧課堂的生成,能給予學生輕鬆感、自信感,從容地感受每一節課,也能誘發或喚醒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讓課堂成爲他們展現自我的舞臺,讓他們體會更多成功的歡樂。

二、師生心靈對話的缺失

現代教育理念,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發展,課堂不再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地方,而是師生互相交流的平臺。新課程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這堂課,我覺得自己沒有進入角色,我的感情沒有完全投注到課堂裏,雖然在這課堂課裏我採用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從表面上看教師與學生進行了對話,其實我與學生沒有達成“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果,因爲我整堂課都在關注時間,關注我的課堂流程,我沒有關注學生的表情和表現,沒有用心與學生交流,難道能要求學生用心與我交流嗎?比如在重點研讀環節中,在學生理解了“老了”的含義和最後一句話用句號的作用後,我再出示了一道思考題:如果文中的這位父親是你的父親,你還想對他說什麼?按照道理,這個問題是引領學生理解文本的一個高潮,但學生說出了話,卻令我意外,他們仍然說得很膚淺,只提到:“父親您辛苦了”,“父親您該休息了”之類的理解,學生沒有與我達成共識,學社也沒有與作品達成共鳴,究其根底就是我沒有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

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蹟、喚醒各自沉睡潛能的空間,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探索課堂教學意義深遠,這堂課的教學鞭策我要關注語文課堂教學,關注語文教育,關注學生髮展,與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心靈對話。

三、用生活引領學生解讀文本的缺失

語文是生活的語文,語文的外延就等於生活的外延。生活參與要“活起來”,意味着教師要充分喚醒和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豐富和擴充學生缺乏的生活經驗,爲學生在文本言語與主體直接經驗之間架起一道溝通的“橋樑”,從而讓學生在“天光雲影共徘徊”的廣闊生活情境中去體驗語文的博大、自然與精深。閱讀即生活的體驗,解讀文本,就是解讀生活,閱讀主體的生活經驗就是其閱讀理解的倉庫。這裏的“生活經驗”就是指讀者的生活經歷,包括對人生、對世界、對感情等方面的認識的綜合體驗。閱讀的理解就是讀者生活經驗的匯兌,就是讀者與作者在某一生活領域中的體味的碰撞。

“用生活引領學生解讀文本”本來是我上課要達成的一個理念,也是一直以來我努力的方向,爲此我也曾經撰寫過一篇相關的論文。《臺階》這篇文章雖然作者30年前寫的,當時的農村裏農民的生活也離學生比較遠,但其實在生活中是可以找到當時的影子的,我完全可以引領學生挖掘那種生活信息,讓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生活體驗和教師調動起來的生活信息與文本進行對話,與文本中的父親和兒子對話,從而與文本產生共鳴。可是這堂課我卻自始至終我都沒有貫穿這個理念,導致學生不能理解兒子對父親的憐惜和同情,以及兒子對農民不幸生活狀況的悲痛之情,這也是我這堂課的一大遺憾。

一個人的生活體驗將對其閱讀產生很大的影響,儘管常常是潛意識的,甚至是“讀者”自己也無法“察覺”的。但是教師一定要努力挖掘學生這種潛能,讓學生真正地與文本進行對話。

其實,這堂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我在這裏不想贅述了,總之,我這堂課上得很失敗。《好課是這樣煉成的——品讀名師經典課堂》在主編雷玲說:“作爲教師,如果只是讀書、教書,不寫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敗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要使自己儘快成長起來,只有不斷反思。”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將不斷地反思,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使自己的課堂教學不斷成熟、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