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初中語文《臺階》評課稿

初中語文《臺階》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47K 次

感謝史寧老師給我們上了一節石家莊市評優課的彙報課。她的這節課之所以能獲得石家莊市評優課一等獎,我感覺主要得益於以下幾個方面。

初中語文《臺階》評課稿

(一)能根據課標和文章體裁特點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

《臺階》這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從體裁上說,它屬於小說。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提出瞭如下的要求:“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爲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因此,史寧老師的教學目標和重點的設定是符合小說鑑賞的要求的:教學目標1整體感知,把握情節。2、指導學生學會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父親性格特徵,體會作者感情。3、引導學生理解父親,熱愛父親。教學重點:1掌握概括情節的方法。2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感情。

(二)能從教材實際和學生的學情出發確定本課的教學難點和教學方法。

從教材的安排來看,這篇課文處在八冊的第二單元,本單元的課文(《阿長與<山海經>》《背影》《臺階》《老王》《信客》)都是敘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單元要求,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要求熟讀課文,從中瞭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從而提高敘述描寫能力。《臺階》敘述的是一位父親爲蓋新屋而拼命苦幹的一生,表現了農民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爲改變現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現在的學生可以說是在蜜罐里長大的,享受着親人的百般呵護,他們能否理解文中父親爲一幢高臺階的新屋而耗盡了一生?他們又能否理解新屋造好後,父親爲什麼卻變得“煩躁”了,變得“自閉”了,變成了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樣,覺得“不對勁”了?所以,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和理解課文圍繞“臺階”組織材料的寫法應是本文的難點。這要求學生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走進父親的心靈世界,思考中國農民的生存現狀。所以,史寧老師爲本課設計了兩個教學難點1.體會作者的感情。2.探究父親形象的典型意義。同時,結合本單元的實際和這篇課文的特點,確定了本文的教學方法:品讀法、探究法。

(三)能發揮自身的最大優勢,努力打造極富個性的教學課堂。

課下與史寧老師交流的時候,她說,朗讀是她的強項。她懂得在這樣的課堂,利用自己的優勢來帶動其他教學環節。所以,在教學方法上,她首選“品讀法”。

在閱讀教學中,她實際用了瀏覽、精讀、品讀三種讀法,並分別注意在“通”“悟”“品”上下功夫。

“瀏覽”中強調一個“通”字。通過“瀏覽”完成了第一個教學目標:整體感知,把握情節。並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完成了對字詞,作者的介紹。雖然是瀏覽,但是因爲老師給出了學生很具體的閱讀要求,所以這一環節並不拖沓無序,而是緊湊有致。並且在這一環節,她還注意了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做到了授之以“漁”。

“精讀”中強調一個“悟”字。“精讀”是讓學生有選擇的讀,《臺階》是一篇小說,對初二學生來說,篇幅較長,主題又很深,所以靠40分鐘的課堂把一節課的精華努力呈現給大家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她選擇了“從頭到腳,打量父親”這一“精讀”方法。她自己先精選了“父親的腳”這一部分做示範,動情地誦讀,強調讓學生讀懂父親,有了這個示範,學生很容易找到“父親的眼光”“父親的頭髮”“父親的笑容”“父親的腰”“父親的頭顱”等,這一系列細節連綴起來品讀,父親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了,其性格特徵也就得到了把握。這樣就完成了教學的第二個目標“指導學生學會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父親性格特徵,體會作者思想感情。”這個目標中的關鍵字是“指導”,史寧老師對這一點把握得很到位。閱讀是很個性化的行爲,“要培養學生的對話意識,首先應該培養的是批判意識”,教師不能用自己的解讀去代替學生豐富多彩的解讀,教師作爲對話的首席,應該努力提出恰當的問題讓學生去鑑賞、評價、允許答案的多元,允許觀點的爭鳴。

“品讀”中強調一個“品”字。閱讀是學生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讀得有情,才能品得有味。史寧老師在這一點上,給學生做了很好的示範。她先在自己的誦讀上下功夫,這個環節的功夫到了,學生就有了一定的審美體驗,就會滿含深情地“打量”這個造臺階的父親。所以,她在精選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語句來品味欣賞,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景反覆體會、玩味,爭取讓學生獲得獨特的感受。這個“品”字,不僅僅體現在“精選”段落的誦讀上,而且體現在老師根據自己的理解,對課文改寫的那首詩上,老師通過誦讀,讓學生對課文再品味,把學生對父親的感情引向一個新的高潮。通過品味完成了第三個教學目標:“3、引導學生理解父親,熱愛父親。”同時也解決了教學的重點“2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感情。”這樣通過“品”就實現了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這樣,通過瀏覽,精讀、品讀,讓學生在“讀”中領悟,在“讀”中深化,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拓展,就避免了架空分析,以講代讀的學風,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得到很好的交融。

(四)能把欣賞文章的權利下放給學生,努力打造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

通觀一節課,老師能很好地把握“導”的尺度,努力把欣賞文章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學習的主體、課堂學習的主人,能有效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創造力。不論把握情節,還是賞析形象,不論探討主題,還是寫作拓展,都注意了學生的活動。就是很小的細節,比如學習目標的朗讀,簡單的作者介紹也不放過,都給學生以課堂展示的機會。

尤其是能通過有效問題的設計,如“本文爲什麼以臺階爲題”這一既有過渡又有深度的問題,來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抓住全文關鍵的一句“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引導學生解決了本文的教學難點——本文的主題和父親形象的典型意義,讓合作探究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

(五)能緊扣教學內容和學生活動進行恰當的點評。

越是開放的課堂,教師的隨機點評就越能體現一個老師的教學功力。教學環節的調控,教學內容的完成,教學目的的實現,無不與老師的點評密切相關;學生活動的熱情,學生課堂的氣氛,學生積極性的發揮無不與老師的隨機點評密切相關。這一功力,可以凸顯一個老師的隨機應變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有老師對文本的個性化的解讀能力。這節課史寧老師始終都在巧妙使用“點評”這一有效的教學手段。利用點評,她完成了對文本的整體把握;利用點評,她與學生一起對精選的段落進行了分析,完成了對父親這一典型形象的把握;利用點評,她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探究主題,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利用點評,她幫助學生完成了對本文作者對父親的思想感情的把握。點評幫助她實現了與學生的對話,可以說恰到好處的點評“點”亮了她的課堂,讓她展示了自己的教學功力與魅力。

(六)能充分利用課本資源,並注意了拓展的有效性。

當下有些老師上課喜歡拓展,但有些拓展,根本不顧文本,只是爲拓展而拓展。這節課最難能可貴的是,拓展的每一個環節都沒有離開教材。即使一首歌頌父親的小詩也是老師對課本內容的高度提煉和對作者情感的深入挖掘。老師以自己聲情並茂的朗誦讓學生對文本內容再回顧之後,馬上推出一個既能鍛鍊能力又能提升感情的寫作練習,請你爲父親寫一首小詩,來抒發你對父親的深情……,這就給學生蘊蓄起來的感情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表達的渠道,教學環節至此真可謂水到渠成。課堂在學生的情感誦讀中結束,真正做到讓人回味無窮….

(七)能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

多媒體可增加一節課的容量,其圖文、色彩及音響常常給人很強的衝擊力。史寧老師在設計本課的時候,用“愚公移山”這首歌作爲導入,很好地展現了本文的主題,尤其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意蘊,總結本文主題時提到“小說通過塑造父親的形象,歌頌了我們民族拼命硬幹、堅忍不拔、艱苦創業的精神,同時發出了時代的呼喚:農民渴望改變落後面貌,結束貧窮的生活。”這很容易使我們聯想到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了這樣的開頭,有了這樣的結尾,使整個課堂嚴謹有序,首尾照應,渾然一體,並且通過音樂,給這節課渲染了很濃郁的感情氛圍。中間插入的幾張父親的圖片也很恰當。一張父親的全圖,用在了精選片段,“從頭到腳打量父親”這一教學環節;而《父親》那首詩的誦讀中,一張南方父親的特寫,貫穿了誦讀始終,而這些細節都是爲了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多媒體的恰當使用,爲本課帶來了很好的情感效果。

(七)能用簡潔的板書凸顯本課的主題。

本課題目是“臺階”,板書設計也是臺階式的,每一個臺階都凸顯父親的某一性格特徵,而這些性格特徵不是隨意地羅列在那兒,而是結合父親奮鬥的歷程和本文主題,層層呈現的,“謙卑”是骨子裏邊的,所以在最底層,依次是“辛苦,堅韌、要強”,這一設計,正如文章的題目,它是有深意的'。教學是一門藝術,即使在多媒體發達的今天,板書的作用,仍不可低估。

教學是門令人遺憾的藝術,完美無缺的課幾乎是沒有的。本課也難免有一些令人遺憾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雖然努力尋找最佳切入點,想找準一點,解決一課,讓四十分鐘的時間做到最合理的利用。但尋找的切入點一直覺得不是太理想。這也給老師們留了一個課題,本課到底從哪兒切入就最能構建我們的高效課堂了?有沒有比史寧老師的設計更合理的設計呢?在以後教學中,我們到底如何找準一節課的切入點來打造我們的高效課堂呢?這一點遺憾,希望能成爲我們教學的研究課題,讓我們在不斷探索中,實現教學設計的創新。

(二)因爲是評優課,處於時間上的擔心,老師還是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去讀去說,爲了確保課程能順利進行,並節省時間,史老師設計了一些問題,比如在品讀父親形象的時候,用了填空的形式:品讀第 段,父親的 , 我讀懂了父親的 。這種形式,雖然很好地實現了對課堂的調控,但很顯然容易限制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放而不開,比如上課時有的學生感興趣的不是父親身體的某一部分,而是裏邊的環境描寫或其中的某個句子,可由於老師這一模式的限制,學生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三)課堂雖然進行了合作探究,但涉及文章主題部分,因擔心時間不足,有些淺嘗輒止,倉促了事。

(四)拓展的意圖很好,尤其最後爲父親寫小詩,但時間是40分鐘,這個環節很難展示。

(五)本文很多段落和細節,文筆優美,意蘊深刻,但由於擔心時間不足,不敢讓學生盡情誦讀,雖然用了品讀法,但總體感覺,讀得還是有些欠充分。

總之,評優課不同於常態課。常態課,這節課講不了的下節課還可接着上,可評優課就是有限的40分鐘,要在有限的40分鐘內,把一節課的主要內容解決了,並且還要把老師的教學理念,教學素質和教學才能充分展示出來,是很不容易的事。時間和內容上存在很大的矛盾,但這個矛盾的解決,可以考驗老師的多項能力,如果我們在平時教學中也把容量與時間的矛盾考慮進去,並能把這個矛盾恰到好處地解決了,力爭讓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都優質高效,那語文教學中“少、慢、差、費”的問題就會逐漸減少,打造高效課堂就不再是一句空話。

以上所言,是我對這節評優課的思考,相信老師們聽了這節課一定也會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議,若有什麼意見和建議請會後或來信與我交流。

再次感謝史老師給我們上了這節評優課的展示課。希望老師們借這次評優課的東風,在課改的路上邁出嶄新的一步!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