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臺階》說課稿兩篇

《臺階》說課稿兩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1W 次

  《臺階》說課稿

《臺階》說課稿兩篇

前面我進行了《臺階》一文的教學,下面我從教材、學生、教法與手段、教學過程設計和教學效果五個部分說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簡介

《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是當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說,小說以“臺階”爲線索,用第一人稱,敘述了一位“父親”經過幾十年的奮鬥,終於將自己的三級臺階的房屋建成了九級臺階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強、勤勞又很謙卑的農村父親形象,真實地再現了中國傳統農民複雜的內心世界和堅韌頑強的人生歷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以“愛”爲主題的,幾篇課文都在訴說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與同情,是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透視那個特殊年代中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生活,啓示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羣體,培養孩子們的愛心和同情心。《臺階》前接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和朱自清的《背影》,後接楊絳的《老王》和餘秋雨的《信客》,與《背影》一樣,《臺階》正是訴說着處在社會底層的“父親”們的辛酸與追求。

從人教版初中語文六冊教材的編寫看,《臺階》一文,上承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體味人生,關愛生命”的主題和同冊第五單元“感受親情”的主題,後接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體悟人生中的關愛與溫情”的主題和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關注人類”的主題以及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體味人生”的主題,都體現了教材編寫者的人文意識和情懷,他們是想啓示學生語文來源於生活,只要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富有一顆愛心和同情心,關注社會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人們,就有無窮寫作素材,開闊學生作文取材的視野,迴歸寫作本源。

3.課程標準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於500字”,“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地表達”。

單元導語對單元教學的要求是:讓學生“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讀這些課文,從中瞭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

4.教學重難點

本節的課一個重點是借幾個與小說內容相關的三個問題的討論,感知“父親”的形象。“父親”是小說的主人公,圍繞“父親”的形象展開討論,可以幫助學生理清小說情節,分析人物性格,也可以在此過程中瞭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體味記敘文語言的特點。

另一個重點就是引導學生寫自己的父親。讓學生寫自己的父親,可以啓示學生關注可能平時已經被自己忽略了的父親,引導學生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增強學生寫實的意識。

難點是引導學生體味那個特殊時代下的“父親”“謙卑”的性格特點。現在已經和“父親”那個特殊年代不同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城裏的孩子對“父親”對九級臺階的追求感受不深,對“父親”苦難的生活、艱辛的經歷和複雜的內心世界很難理解,因而也就很難理解“父親”那“謙卑”的性格。

  二、說教法與手段

依據《課標》和單元提示要求,結合小說《臺階》的內容和八年級學生的特點,我是這樣確定教學方案的。

1.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口語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掌握小說內容的過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質;在寫“父親”的過程中增添寫作熱情、提高寫作水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文中“父親”要強、謙卑的性格和勤勞的品質;感懷自己的父親。

2.教學時間:1課時

3.教學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誘思探究法。

4.教學輔助:使用PPT製作的多媒體課件

  三、說學生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本文立意新穎,情節樸素感人,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本文蘊含的社會背景以及父親的形象問題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2.能力分析

學生對故事內容的把握沒有問題,“父親”形象的分析可以通過學生的討論完成,只是給學生揣摩的時間要充分些。

3.對學生的學情不甚瞭解,因此對提問的難易度和各環節所使用的時間估計不準確,有許多可變因素。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導引,緊緊圍繞着“讀父親,寫父親”來展開。

1.導入:用崔京浩的歌曲《導入》,創設教學情境,使教學能緊緊圍繞這篇課文來進行。

2.默讀:默讀其實是自學探究的一種方式,也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每分鐘讀500字是《課標》的最低要求。

3.合作探究:

首先屏幕投影三個合作探究的問題:

⑴. 父親爲什麼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從中可見“父親”怎樣的性格?

⑵. 父親是怎麼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從中可見“父親”怎樣的品質?

⑶. 新屋造好了,父親怎麼樣?從中可見“父親”怎樣的性格?

這三個問題抓住了小說的主線――“臺階”,也緊扣小說的主人公――“父親”,由課文內容的梳理到人物性格品質的分析,水到渠成,自然達成,許多問題也會隨着這三個問題的突破得到解決。

三個問題中前兩個問題較簡單,有多媒體動畫的輔助,學生可能會更容易理解父親的要強和勤勞,對於父親的“謙卑”,學生就很難理解了,所以是教學中的難點。

那個時代和現在相去較遠,學生年齡尚小,“謙卑”這樣的詞語學生幾乎沒有接觸過,所以要想讓學生準確地用“謙卑”這個詞語來回答“父親”的性格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這裏在學生合作探究的基礎上,運用誘思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分別體味“父親”謙遜和自卑的性格特點,然後告訴學生“謙卑”這個詞語,使學生對“父親”謙卑的性格有較深的理解。只有這一點突破了,才能真正達到單元提示中讓學生關愛普通人尤其是弱者的目的。

小組合作探究之後是全班交流小組的研討結果,這也是合作探究的一種常見方式。這一環節中,學生可以發言、補充、贊同、反對,使答案更爲明晰,使問題的探討更爲深入。

4. 拓展延伸,實踐演練:

首先屏幕投影寫作提示:最難忘的是父親   的時候,他 。面對父親,我要說:“________________。”這裏寫作的重點是第二個空,需要學生展開敘述和描寫,提示學生明確寫作重點後就讓學生寫作,配上劉和剛的《父親》是想引起學生對父親的回憶和感激之情,教師只是巡視,幫助學生排除寫作中的疑難。

用填空的形式來寫作,可以使學生在短時間尋覓到寫作的材料,直接進入到對“父親”的敘述和描寫中,便於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兩段精彩的敘述和描寫進行寫作,同時對學生以後的寫作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五、說教學效果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基本達成,教學重點得到了落實,完成了從內容到人物的分析,讓學生對父親的形象有了一個簡明而準確的認識,教學難點的突破良好,在老師的引導,學生達成了學生對父親謙卑這一性格的理解。但也有不足,比如課件製作中忽略了生字部分字體上的選擇,選擇的是隸體,因爲隸體在筆畫安排上與楷書還有一些出入,在學生對字的結構的把握上可能會出現誤導。在執教過程中,我還是有些顧慮,有些地主讓學生展示的還不是很充分,體態可能有些不夠自然。在話筒運用方面還不是很熟練,老師和學生的語音擴出來可能忽大忽小,不太穩定。

  《臺階》優質課說課稿

我的說課題目是《臺階》。它選自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將從教材,教法與學法以及教學過程設計三個方面進行說課。

 ㈠先說教材

《臺階》選自第二單元,本單元是寫人單元,表現的是普通人、普通事。前兩篇文章分別是《阿長與山海經》與《背影》,均是講讀課,所以本課是對前面所學知識點的鞏固。單元提示這樣要求:“……從中瞭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這是本單元的總體目標,對本文而言,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瞭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父親”形象的特點,是我們學習本文的目標之一。不僅如此,新課標的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並舉的理念,還要求我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對學生多些引導,讓他們獲得更多裨益。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找到“父親”身上的閃光點,培養學生尊重父親,熱愛父親的感情,也是我們預期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

對於初二學生而言,本文情節的單一,文字樸素的特點,無疑給學生解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我們將本文定爲自讀篇目,預計課時完成,當然困難仍然是存在的。由於小說是以“父親”的兒子爲故事的敘述者,講述“父親”爲蓋新屋而拼命苦幹的一生,表現農民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爲改變現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的雙重感情色彩,正是因爲作者這種複雜的心態,決定了“父親”的形象,具有比較開放的意義。所以分析“父親”的形象,便成爲學習本文的難點,要解決這一問題,又必然要以梳理的故事情節,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爲前提,所以這個前提應作爲突破全文的重點。

  ㈡再說說教法與學法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建構主義的學習觀也強調學生的“協作性”,他們認爲各人在理解上的差異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通過交流與比較,才能領略他人是如何處理同類問題的,以及收效如何等等。所以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獲取與建構者,而且在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是一條捷徑。這些理論與《課標》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謀而合。本文在學法上正是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它的另一個根據是《臺階》文本的特點。“父親”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從多角度進行,可以結合學生獨特的個人體驗,在是師生間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人性化的解讀。這在很大程度上,也鍛鍊了學生的發教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總而言之,在學法上以學生自讀爲主,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教法上,以教師引導爲主,既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也引導學生進一步對既得答案發出質疑,從而鞏固了原有知識體系。(接着說說板書,因爲教法與學法的特點,板書主要突出“父親”的話:“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作爲主體板書,這也是全文的文眼。“父親”的人物形象特點羅列於這句話的下方。)

 ㈢說教學過程

⒈導入:由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說起,引出父輩創業的艱辛,從此引出本課內容。

⒉整體感知: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再次瀏覽文章,進行復述課文的比賽,評比出複述最佳的同學,本環節一方面以比賽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較輕鬆的氣氛中完成。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並讓學生在比賽過程中,鞏固了複述技巧,寓教於樂。

⒊品味賞析:本環節是全課的重點,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品味分析“父親”的人物形象問題,學生分組等準備工工作,不再下贅述。那麼如何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呢?還是從文本出發。全文由“臺階”高低問題引入,又以“父親”建成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告終,“臺階”充當了貫穿了全文的線索。“父親”的形象在造屋的歷程中漸漸清晰,“父親”的性格特徵也隨着“臺階”的變化,而不斷強化,所以要破解“父親”的祕密,必然還要從“臺階”入手。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設計了三個問題:“①父親爲何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②父親是如何造好這棟新屋的?③父親造好新屋後,有何變化?”這實際上給學生的討論研究提供了一個大主文方向,也一定程度上節省了課堂時間,提高了效率。在對“父親”形象特點進行賞析之後,我們還設計了一個環節,即評價環節。可以是自評,學生間的互相評價,當然也可以是都是的評價,我們鼓勵自評與互評。用建構主義學習觀理論來說,自評與互評就是一個調整自己知識體系,去不斷容納新鮮知識的過程,它能不斷髮現自己的不足,不斷地完善自我,發展自我,也能促進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的提高以及自學能力增加,所以不僅評價的環節不可或缺,我們還提倡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與互相評價。

 ㈣質疑與解答

這個環節安排於“合作探究”之後,是爲了給學生的討論交流提供一個緩衝的空間,預留5-10分鐘,讓學生質疑,這個疑問可以是總體結構上的,也可以是細微枝節處的,甚至可以突發奇想地聯繫課外,跨越其它科目,提出問題。教師一定要提供給學生什麼既定答案,更不必要在一節課的容量內完成,對有價值,富有創造力的問題,除了支持提問與大力表揚外,還可以把它作爲一個研究性課題或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來開展。所以質疑環節一定程度上是合作探究環節的延伸,又對它有所超越,它已經走出了語文的範本,向課改中倡導的“大語文”的境界邁進。說到這,我想引用一首描述語文教學特點的詩歌來結束這次說課:“語文譬如花,社會乃其根,土活椒蘭茂,源泉開江海深。”願我們的語文教學有處處開出鮮豔的花朵!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