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優質課《臺階》教案「薦」

優質課《臺階》教案「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3W 次

  一、教學目的

知識能力目標:

1、積累部分詞語

2、能談談父親形象的含義

過程和方法目標:

1、培養閱讀小說的能力--抓住關鍵語句,理解內容和人物情感

2、理解作品圍繞臺階選材、安排詳略等寫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父親性格中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對待人生

 二、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課內自讀課,引導學生根據“自讀要點”展開討論,教師幫助歸納、總結。

這篇文章字面並不難懂,但作者流露於筆端的感情不易把握。教學中要抓住關鍵詞、句的分析,以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教學重點:圍繞中心選取典型材料,展現父親的典型形象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的特點及其意義。

2、學習作者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

 四、教具使用

多媒體課件;U盤

五、課堂類型

講讀課

  六、教學方法

教法:

1、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認真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由於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課下需安排了朗讀,課堂上在閱讀中誦讀,讓學生自己在讀中感悟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2、情境設置法:在本節課上,充分利用課件及背景展示創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思想產生共鳴。

3、研討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自主學習的同時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4、以多媒體課件爲輔助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更形象、更直觀,有利於理解本文主旨,同時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學法: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誦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七、教學過程

課前安排預習,對文章有大致的瞭解。

 (一)導入

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們曾透過飽含作者對父親困頓前行中的父輩的身影,體會到父親對兒女那深沉而厚實的愛;今天學習的李森祥的小說《臺階》,體會作者通過獨特的視角,爲我們展現父輩們現實的生活畫卷,去感受父輩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組織教學

1.檢查預習

優質課《臺階》教案「薦」

2.作者簡介:

李森祥(1956-- ):浙江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興軍分區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調南京軍區政治部創作室任專業作家。1986年《煙雨樓》雜誌發表處女作《半個月亮爬上來》後迅速成長。近年來發表小說頗多。

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兩大生活爲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樸形象。《小學老師》被《小說月報》等選載,獲1991年《小說月報》第四屆百花獎、1990-1992浙江省優秀文學獎。

 (三)新課講授

1.讓學生誦讀感知,整體把握

教師提示閱讀要點:

(1)父親爲什麼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父親覺得自家的臺階低,望着人家高高的臺階,羨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2)爲了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都,父親作了哪些準備工作?

(他下定決心,開始漫長的準備。父親每天撿磚、瓦、鵝卵石等。往瓦罐裏塞角票等。)

(3)新屋造好了,父親怎麼樣?

(終於建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一輩子的心願得以實現,心頭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父親爲此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2. 學生複述文章內容,給文章分段。教師啓發、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請同學們快速瀏覽全文,結合老師給的的閱讀提示來概括、複述本文。

段:建造臺階的願望--建造臺階的準備--建成後

3. 問題研討--父親形象分析

通過複述,再次熟悉課文,同時也對文中的主人公父親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接下來的問題研討環節中,促使同學們能從中讓父親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

設置問題情景一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爲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下面我們思考討論一下,父親這一形象是怎樣塑造出來的。

(1)父親爲什麼覺得我家的臺階低?從這一點,你能勾勒出父親的什麼形象?

答:因爲想有而沒有,所以總覺得低,要改變。自尊、不甘人後、上進……

(2)臺階在父親心中意味着什麼?能從文中找到一句話來回答嗎?

答:地位,受人尊重,“臺階高,主人的地位就相應的高”。

(3)爲什麼父親造的臺階是九級,而不是其他數字呢?

答:從中國傳統建築的文化底蘊角度看,傳統文化認爲:一、三、五、七、九是級別的象徵,而一級是最低級別的象徵,九級是最高級別的象徵。(自立於受人尊重的行列。)

(4)、爲了實現這個願望,父親付出了哪些努力來準備?請找到文中具體句子流暢的讀出來,如果可能,請同時談談由此感知的父親形象。

答:節儉、勤勞、有遠大目標、吃苦耐勞、用勞動興家立業、堅忍不拔、辛苦

課文中寫到父親爲了建造一幢有臺階的房屋,他的確一點一滴的積累,一分一文積攢,起早貪黑,從早到晚,一年四季,七個月種田,四個月砍柴,半個月撿卵石,剩下半月過年、編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緊湊。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父親具有華夏炎黃子孫的優良傳統--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拼命硬幹、勤儉持家的美德。

(5)艱苦的準備後,新屋開工了,父親無疑是興奮的、幸福的,尤其對於造臺階,文中如何描寫的?父親是什麼形象?

答:對於自己勞動得到的果實的熱愛,體現父親具有華夏炎黃子孫的優良傳統--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拼命硬幹、勤儉持家的美德。

(6)九級臺階造好後,父親爲什麼卻不好意思坐上去?體現了父親的什麼品質?

答:父親覺得站在高處和別人說話“極不自在”,體現父親身上有着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的品質。同時也是長期無地位,不受重視,形成的自卑心理,難以消除的表現。

課文哪些情節最能表現父親的形象?父親的形象有什麼特點?

立下造屋目標,併爲之付出長期艱辛的勞動--勤勞、頑強

建成新屋後的喜悅、侷促、不自在--淳樸、善良、謙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體,不服老--倔強

小結歸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有志氣,不甘人後,希望受到別人尊重。

他是一個有着長遠生活目標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

他是一個謙卑的人,有着中國農民所共有的謙卑的特點,當九級臺階造好後,他卻不 好意思坐上去。

設置問題情景二:

問題:作者爲什麼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那麼多筆墨?

這篇小說題爲“臺階”,先在老屋的臺階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寫三塊青石板的來歷,可以寫出當年父親的力氣是多麼大,後面寫造新屋時託石板閃了腰,前後就形成對比。

(2)寫石板粗糙,可以暗示當年經濟條件更差。

(3)寫“我”在臺階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時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長大成人了”,說明準備蓋房前後用了一二十年。寫小孩子能連跳三級,可見臺階低。寫父親在臺階的坐姿,又說明臺階低。

(4)寫父親的腳板,寫出父親終年辛勞的形象,也說明家庭的窮困。

問題:爲什麼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臺階反而寫得詳細?

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臺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則要詳寫。

設置問題情景三:

父親“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爲了造出像人家一樣有高臺階的新屋,也叫人羨慕,競花了大半輩子去準備,才蓋起有高臺階的新屋。可是,新屋落成了,父親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同學認爲,父親這樣做,值得嗎?

學生談自己的價值觀。

教師可以從如下方面加以引導:

(1)從人類需要層次論的角度:人都有獲得社會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贏得尊重,是父親最大的心願。

造新屋,當然首先是爲了改善居住條件。但是,建築物,無論大小,都具有人文性。“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這篇小說着眼在臺階,寫父親對臺階的要求,就是對地位的要求,就是對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總是在自己視野的範圍裏,由比較而產生的。父親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目光那麼專注,他羨慕那個氣派,他感嘆“我們家的臺階低!”尊重的需要使他產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現實可能性的基礎上的。父親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可謂理想遠大。他的血管裏有民族特質中拼命硬幹、堅韌不拔的精神。

(2)從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角度:父親創業之所以如此艱難,根源在於生產力水平低下。

這篇小說固然謳歌了父親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業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種悽楚、辛酸的情感籠罩全篇。

父親造的新屋,規格並不很高,不過是屋基高些,臺階從三級增至九級。但是他爲此付出了大半輩子的辛勞。年輕時,三百來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沒覺得花了太大的氣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體也垮了。

小說告訴我們,父親創業的艱難困苦,根源在於農村經濟極端落後。小說深沉地響着時代對先進的生產力的呼喚。

4. 文章語言、寫作手法,命題立意,關鍵句。

(1)語言品味:引導學生找出最受感動和最能表現父親形象特點的語句,讀一讀,議一議。

例:

“父親坐在綠陰裏,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那裏栽着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這時,一片片旱菸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

--這一處描寫表現父親什麼樣的思想感情?爲什麼不作心理描寫?

小說用第一人稱寫,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動作、表情表現思想(以形寫神),父親抽菸時專注地望着別人家高高的臺階,他羨慕,嚮往,他在謀劃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臺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家羨慕。

--爲什麼“回來時,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麼理解?

父親幹了一輩子,勞動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是創造,勞動有收穫,勞動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一旦不能幹活,就失去了這一切,所以感覺若有所失。

(2)把握主題:

設問:這篇小說要告訴我們什麼?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謳歌父親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業的精神。

熱切希望以先進的生產力迅速改變農村落後的精神面貌。

(3)體會寫法:

請同學們整理收穫,體驗學法。

討論歸納:個性化的描寫能突出人物的性格並突出文章的主題。

要注意詳略得當。

要突出重點,圍繞中心選材。

把握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

5. 課外延伸:小說閱讀

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人物描寫方法:肖像,言語,心理,動作等。

1、肖像(外貌)描寫[包括神態描寫](描寫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態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以及××心理狀態、××思想性格等情況。

2、語言(對話)描寫

3、行動(動作)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心情),並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或××精神品質。有時還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4、心理描寫: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質。

情節的總的作用:使小說變得豐富、生動、曲折,可以強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題和增強藝術感染力。

環境描寫方法:

自然環境(描寫自然景觀如天氣、季節、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環境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預示人物的××命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社會環境(描寫社會狀況或者人物活動的場景和周圍(室內)的佈局、陳設):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渲染××環境氣氛。

表達方式:記敘、 描寫、 說明、 抒情、 議論。

A、敘述:對人物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所作的交待、陳述。

作用:可以把描寫的各個方面聯成一體,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加深讀者對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議論文中,作爲事實論據,用來證明論點。

例1:他走了。 例2:我們爬上了山。

B、描寫: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對人物、事件和環境所作的具體的描繪與刻畫。

作用:能實現文學形象的具體性生動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着大眼鏡。

例2、我順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見探照燈的光帶,透過飄飛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發由某種媒介觸發起來的主觀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強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種表現手法。

作用:表達作者強烈的某種主觀感情。起到渲染環境氣氛,強調人物性格品質,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讀者的共鳴,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濃烈):

例1:《最後一課》中:啊,那些壞傢伙,他們貼在鎮公所布告牌上的,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於我心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國啊,母親!我愛你,中國!

2、間接抒情(借景抒情:通過景物描寫,抒發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們上了輪船,離開錢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表現人物歡快興奮的心情;“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表現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

  (四)課堂小結

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有志氣,不甘人後,他要自立於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着長遠的生活目標,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父親老實厚道,吃苦耐勞,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也有着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

看來,要想很好的閱讀一篇文章,先抓住關鍵句,然後再細細感知,會比較順利。這個方法看來同學們有所掌握。

 八、鞏固訓練

課堂練習: 字詞

課後作業:

1、把課後詞語加意思、造句寫一遍。

2、課外尋找關於“父親”的文章、詩歌進行自主閱讀

推薦書目:蘇童《父愛》、 梁實秋《代溝》

周國平《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 》

 九、板書設計

臺階的意義:“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對高”

三級臺階 老屋  九級臺階 新屋

要求:地位 尊重

父親形象:要強 老實厚道

愚公移山的精神

堅忍不拔的毅力

心願 準備 建造 熬不住

要強 尊重 堅韌 謙卑

教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