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集合15篇)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1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集合15篇)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感受“最後一課”的異樣氣氛,爲下文蓄勢。

2、抓住文中精彩語段,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感受文中人物沉痛的內心世界,從而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教具準備:

班通

教學過程:

一、誦讀文章標題

投影:當亡國的時候,才理會到一個人與一個國家相互的關係多麼重大。

——老舍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都德(法國)

1、師讀第一句,生齊讀第二句。 2、板書課題

3、理解“最後一課”指什麼?把“最後一課”還原到文本中誦讀。

投影: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

引導:抓住不同的重點誦讀此句,感受沉痛、悲傷地內心。

二、走進異樣課堂

1、過渡:今天我們就帶着這份沉痛走進這“最後一課”,先來感受這課堂的氣氛。

投影:平常日子,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聲背書啦……還有老師拿着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着,“靜一點,靜一點……”

一切偏安安靜靜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樣。我從開着的窗子望進去,看見同學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韓麥爾先生呢,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着那怕人的鐵戒尺。

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着皺邊的領結,戴着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個教室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最使我吃驚的,後邊幾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

2、學生自讀,說說讀出了怎樣的信息?

交流:請用你的朗讀來表現這課堂與平時的不同。

3、今天的課堂這樣的異樣,這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投影:故事背景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1871年,法國戰敗,簽訂和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割讓給了普魯士。普魯士爲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個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准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

《最後一課》就反映這一事件。

三、感受沉痛內心

1、過渡:這就是他們的最後一節法語課了,可憐的孩子們呀!可憐的韓麥爾先生!他們該怎樣度過這一節課呀!

2、他們學習了那些內容?

交流:生說,投影

說到這裏,他就翻開書講語法。

語法課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

習字課完了,他又教了一堂歷史。

接着又教初級班拼他們的ba,be,bi,bo,bu。

交流:請同學們關注句中的“又”字,你有何理解?

3、文中有句話真真切切表達了他們的這種內心。

投影:這可憐的人好像恨不得(要)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送)我們的'腦子裏去。

4、聆聽韓麥爾的內心世界。

投影:“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

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乾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交流1、“只許”什麼意思?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我們能不能把“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此兩句去掉?

交流2、這裏運用了什麼修辭?有什麼表達效果?

5、文中小弗朗士的內心又如何呢?

投影: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起這些,我多麼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從頭到尾說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兒錯誤,那麼任何代價我都願意拿出來的。

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着,我心裏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交流:你讀出了小弗朗士怎樣的內心?

6、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放學了,一切就要結束了,

他們不得不告別這難忘的最後一課。

他們不得不告別 。

他們不得不告別 。 (仿寫)

四、肅立告別定格

1、師範讀結尾。

交流:你又怎樣的感受?請帶着你的理解讀。(難過、悲傷、沉痛……)

2、他爲什麼而沉痛?他的沉痛具體表現在哪兒?

3、讓我們再次懷着沉痛的情感齊讀向韓麥爾致敬。

五、小結

投影:

當亡國的時候,才理會到一個人與一個國家相互的關係多麼重大。

——老舍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都德(法國)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2

預習積累:

1.朗讀課文,瞭解有關筏子的知識。

2.蒐集有關黃河的知識、古詩詞。

相關課程標準:

1.在誦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

2.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脈絡,學習作者全方位運用襯托和對比手法的作用。

2.學習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智的品質,培養勇於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智慧。

評價任務:

1.跳讀課文,找出並體會運用襯托和對比的句段。

2.理解以艄公爲代表的“黃河的主人”們的勤勞勇敢的精神品質。

教學過程:

一、走近黃河,瞭解筏子:

1.欣賞《黃河頌》視頻歌曲,感受黃河洶涌澎湃的氣勢。

導入: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當代作家袁鷹的散文《筏子》,看黃河的主人們是怎樣利用羊皮筏子戰勝自然,造福一方的。

交流有關黃河的古詩詞、圖片、視頻、地圖等,瞭解黃河:

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大長河。它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最後流入渤海。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爲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中國人稱其爲“母親河”。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劉禹錫《浪淘沙》)

峯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其一》)

寄泣須寄黃河泉,此中怨聲流徹天(孟郊《聞夜啼贈劉正元》)

2.交流有關羊皮筏子的圖片、視頻,瞭解筏子的製作過程:

猜一猜:“竄死一隻羊,剝下一張皮,捂掉一身毛,涮上一層油,曝曬一個月,吹上一口氣,綁成一排排,可賽洋軍艦,漂它幾十年,逍遙似神仙。”——謎底:羊皮筏子。

筏子是水中的一種簡單的原始的交通工具。分爲木筏,竹筏,皮筏。筏子製造方便,航行平穩,裝載面積大,至今還用在內河運輸和捕魚等。羊皮筏子的製法是,將21-23根2-4公分粗的圓柳棍用繩紮成約兩米寬、三米長,隔成許多小格子的長方形框架,再把十四個充氣的羊皮排列整齊,一併拴牢於架上,渡河時將羊皮一面置於水中。擺渡時皮筏順流而下,返回時,則由筏客扛於肩頭,步行至上游。古語說:“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3.瞭解作者和背景:

袁鷹,原名田復春,又名田鍾洛,1924年生,江蘇淮安人。現當代著名作家。曾在中學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報》任記者,1947年初編輯上海《聯合晚報》文藝副刊。其間寫了很多反映青年學生生活的小說、散文和詩。上海解放後,任《解放日報》記者,1952年調北京《人民日報》工作,曾任文藝部主任,《人民文學》編委,《散文世界》主編等。著有散文集《第一個火花》《風帆》《留春集》《京華小品》《袁鷹散文選》《秋水》等。袁鷹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議論的手法和排句、疊句的形式,渲染氣氛,點化主題,詩意濃郁。

這篇散文寫於1961年,正是我們國家的“困難時期”,即“三年自然災害”。在文中作者強調“勇敢和智慧,鎮定和機智”,是有針對性的。

4.展示並解讀學習目標:理清文章脈絡,學習作者全方位運用襯托和對比手法的作用。學習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智的品質,培養勇於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智慧。

二、朗讀課文,感受筏子:

1.範讀:感悟黃河之美和筏子之巧。

2.朗讀:對比體會黃河之洶涌和筏子之輕快。

3.賞讀:感受作者對艄公等“黃河的主人”們的讚美之情。

4.析讀:領悟襯托和對比手法的作用。

5.書寫積累以下生字詞,完成《語文助學》“學習測評”第1-3題。

筏(fá)子 膽驚心悸(jì) 吞噬(shì) 湍(tuān)急 艄(shāo)公瀏(líu)覽

一瀉千里 萬馬奔騰 濁浪排空 風平浪靜 乘風破浪 提心吊膽

目不轉睛 馬不停蹄 驚濤駭浪 化險爲夷(yí) 如履(lǚ)平地

三、跳讀課文,欣賞筏子:

分小組合作探究:課文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襯托手法,具體有什麼作用?

歸納參考如下:

1.第1段,以膽驚心悸反襯黃河之大、快、深、急、險。

2.第2段,以水車之大正襯黃河之大,以水車之緩緩反襯黃河之滾滾。

3.第3-5段,以筏子之小、輕反襯黃河之大、之洶涌湍急。用小小的浪頭吞噬筏子,既正襯了黃河的兇險,又反襯了征服自然的人們的`勇敢。筏子的出場是在滾滾黃河的遠大背景下慢慢拉近鏡頭,通過設置懸念,引人注意,最後定格在放大特寫鏡頭下而躍入讀者眼簾的,寫法獨具匠心,結構巧妙,當學之。“一,二,三,四,五,六”一句,生動傳神地刻畫了岸上人逐個點數筏子上的人數時的驚歎、感佩之情,朗讀時注意停頓和抑揚。

4.第6段,風平浪靜的小艇和乘風破浪的輕騎屬於對比反襯寫法,也是側面描寫艄公高超的撐篙技術。

5.第7段,筏子體積小與載人載物多屬於對比手法,也襯托出黃河之深,側面寫出艄公撐篙的安全與沉穩。

6.第8段,岸上看的人的提心吊膽與皮筏上的乘客的從容談笑形成對比,側面表現艄公高超的技藝。沉着而目不轉睛地撐篙、小心地注視水勢、大膽地破浪前行,則是正面描寫艄公的沉着老練和勇敢。

7.第9段,乘坐筏子須小心和大膽,用“緊貼着腳的就是深不見底的黃水,如果沒有足夠的勇氣,是連眼睛也不敢睜一睜的”襯托要大膽,用“如果只憑衝勁,天不怕地不怕,就隨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會出大亂子”襯托要小心,暗示着要征服自然就要有意志、毅力和細心。用“馬不停蹄,順溜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灘”再一次正面描寫了筏子的輕快,映襯出艄公嫺熟高超的撐篙技術。

四、誦讀課文,讚美艄公:

朗讀10-11自然段。

1.找出對比的句子:小小的筏子、一根不粗不細的篙子,與幾個乘客的安全、面前險惡的黃河風浪形成對比,工具簡單,主要靠人的力量和智慧戰勝險惡風浪,襯托出艄公的技藝高超,確實值得景仰和讚頌。

2.誦讀中心句,體會對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智、富有經驗和判斷力的讚美之情,黃河的驚濤駭浪與艄公的化險爲夷、如履平地形成對比,讚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內的“黃河的主人”們的勇敢和智慧。歌頌了征服自然、戰勝困難的勞動人民,激勵人們征服自然,創造祖國美好未來。

“雁灘近了,近了”反覆句寫出了筏子在激流之上輕快奔跑的動態美,擬人化了的筏子更顯安詳美。

3.交流學習啓示:只有大膽鎮靜與小心智慧相結合,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4.比較探究:從選材、主題、表達方式等方面比較《長江》《筏子》的異同。

《長江》一文中,長江是祖國的象徵,利用長江繁忙的現代化的建設和運輸景象,通過抒情議論,來讚美祖國的新時代、新生活。

《筏子》裏的黃河只是敘事的地點、人物活動的背景,選取“筏子”這一原始簡單的交通工具作爲描寫對象,通過敘述、描寫,來讚美艄公等“黃河的主人”,讚美征服自然、戰勝困難的人們,激勵人們創造美好未來。

五、達標訓練

完成《語文助學》“學習測評”第4-9題。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3

[設計說明]:

本文的教學設計本着以下幾個原則:

1、廢止串講,力求突出“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特徵。

2、不求“字字落實,句句清楚”,而務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感受。

3、突出對課文中的“三美”(精粹活潑的語言美、超凡脫俗的形象美、含蓄深刻的意蘊美)進行教學。

鑑於以上幾點原則,本設計以“三美”帶動全篇,整體感知、領悟全文。整個課堂教學呈總分總結構:整體感知——分步品味——總結收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推進,螺旋上升,並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人文思想的教育薰陶。整個過程讀中品析,品讀結合,特別是讓學生在音樂美、圖畫美的氛圍中來讀,力求做到“美文美讀”。

[學習目標]:

1、學習課文,背讀課文。

2、理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3、學習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等可貴品質。

[教學時間]:

45分鐘

[課前準備]:

1、課前下發積累卡,指導預習,解決積累卡A面的內容。

2、學生自讀積累卡B面的內容。

[教具準備]:

錄音機及磁帶投影儀及投影片

[課型]:

賞析、背讀課

[主導教法]:

誦讀、品析

[教學過程]:

教學板塊之一:整體感知(10分鐘)

一、導語設計:(投影:出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

同學們,誰能說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是由哪種花構成的?(生答:蓮花)澳門人民之所以選擇蓮的形象作爲自己的區徽,是因爲澳門不但蓮多、蓮美,還因爲蓮花能象徵澳門人渴望迴歸祖國的純潔、高尚的心。無獨有偶,宋代哲學家周敦頤也特別喜愛蓮花,寫下了千古傳頌的頌蓮言志的名篇《愛蓮說》(板書課題)。爲什麼周敦頤獨愛蓮花?他是怎樣借描寫蓮花來抒發心志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愛蓮說》。

二、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放錄音),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蓮花的美。

2、指名對譯本文大意,教師訂正。

3、學生伴隨音樂(古箏獨奏曲《高山流水》)朗讀課文。

4、教師簡單介紹:這是一篇美文,言簡意豐,歷來傳誦不衰。

5、請學生自由發言,說說這篇文章“美”在哪裏?

6、教師歸納小結(板書): 精粹活潑的語言

三美超凡脫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蘊

教學板塊之二:分步品味(30分鐘)

一、品析文章的語言美:

1、小組討論:課文的語言美表現在哪裏?舉例說明。

2、小組代表發言。

3、教師點拔小結:

文章的語言美:一表現在語音美。或疊音(亭亭淨植),或重韻(蕃、丹、染),音調和諧,節奏明快。二表現在句式美。凡當略者,寥寥數字;當詳者,精心勾畫,散句、駢句,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句式變化多姿,嘆古人,用陳述句,平實、穩妥,有“俱往矣”的韻味;嘆自身,用反問句,有知音難覓的感傷;嘆世人,則用感嘆句,把鄙夷不屑之情,透過“宜”字宣泄無遺。三表現在表達方式美。百字短文,融敘述、描寫、議論、抒情於一爐,有愛蓮史的概述,有蓮花形象的描繪,有對諸花品質的'品評,有自身感慨的抒發,而這一切無不爲了突出“愛蓮”這一主旨。雖惜墨如金,卻已充分表達了豐富情感。

4、伴隨音樂或讀、或背課文,感受語言美。(播放古箏獨奏曲《流水行雲》)

二、欣賞文中的形象美

1、請學生讀出作者描繪蓮花形象的語句。

2、結合蓮花圖,學生將描寫蓮花的七個短語填入,並悟出各寫了蓮花哪一方面的美?

3、小組討論,代表總結髮言。(投影:出示正確答案)

4、教師點撥小結:

七個短語的描繪,可見作者從七個角度寫出了蓮花的高潔美、質樸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質,將蓮花的外部特徵與內在氣質融合在一起,達到了“形”與“神”的高度統一,寫花就是寫人,詠花就是言志,作者借蓮花的形象來言君子之志,這就是託物言志的寫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貼切。

5、學生看着蓮花圖,聽着音樂,帶着情感試背課文第一段,感受蓮花形象美。

(投影:出示完整的蓮花圖;放錄音:古箏曲《流水行雲》)

三、理解文章的意蘊美

1、學生思考並分小組討論:作者爲什麼不單純寫蓮?爲什麼要寫菊和牡丹呢?

2、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

3、教師點撥小結:

作者寫菊和牡丹,一是對“蓮”的襯托,菊花從正面映襯,牡丹從反面襯托,使得“蓮”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卓然超羣。二是由三種花引出三種評價和比較,名爲寫花,實際寫人,以隱逸者、富貴者映襯君子,用菊之愛、牡丹之愛映襯蓮之愛,以此表明作者與衆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託物言志,弦外有音,這就是“意蘊美”。

4、帶着對蓮的讚美之情或讀、或背課文第二段。(放古箏曲《高山流水》)

教學板塊之三:總結收束(5分鐘)

一、學生背誦課文,要求動情、動容,在音樂聲中吟誦。(放二胡曲《高天上流雲》)

二、教師總結收束

周敦頤的《愛蓮說》,堪稱古代散文精品,精在精粹活潑的語言風格、精在形神統一的“借花喻人”、精在“力排衆好”的高雅主題,蓮是作者生活理想的象徵,在污濁的社會環境中,不願隱逸、不慕富貴,保持高潔的情操,這在封建社會是難能可貴、超凡脫俗的,我希望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同學們都能夠志存高遠,做胸懷磊落、行爲正直、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蓮花式的人。

[板書設計]:

愛蓮說

周敦頤

精粹活潑的語言

三美超凡脫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蘊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摹寫事物的方法。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二)、能力目標

通過本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細緻觀察事物,準確抓住事物的特徵進行摹寫,條理清楚地抒發情感的好習慣。

(三)、德育目標

學習鶴羣嚴密的組織性、高度的集體性和團結互助的精神。

(四)、美育目標

領略鶴羣翱翔的自然美、鶴鷹激戰的場面美、感受扶救傷鶴的精神美。

二、教學重點:

學習抓住特徵摹寫事物的方法。

理解本文通過哪些場面來表現鶴羣的團隊精神。

三、教學難點

熟讀課文,領悟故事中作者寄託的深層含義。

理解鶴羣表現出的精神美。

四、課型

教讀課

五、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講解法

六、課時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中,老師已經帶領同學們一起去認識並瞭解了一種聰明伶俐的鳥,同學們還記得那是什麼鳥嗎?

學生回答(提示:小燕子)

師:沒錯,在《海燕》這篇課文中,我國現代作家鄭振鐸先生給我們介紹了他家鄉的小燕子和他在海上看到的燕子,作者對於燕子那生動傳神的描寫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麼這節課,老師將再和同學們一起去認識另外一種被人們比作“鳥類中的模特”、“鳥類中的百合花”的鳥,這種鳥到底是什麼呢?它又真的有那麼美嗎?同學們想知道答案的話就翻到課本第17頁,一起來看看由日本小說家、評論家江口渙先生給我們帶來的《鶴羣》吧!

(二)作者簡介

江口渙,日本小說家、評論家。

(三)初步瞭解文章內容。

1、快速閱讀全文,感受文章要點。

要求:給自然段標上序號。大致瞭解文章內容,如果有不理解的問題可以在書上標誌出來,也可以寫出來。

2、排除閱讀障礙,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詞句標出來,必要時查查工具書。

①檢查學生對新字詞的掌握情況,請學生在黑板上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並讓學生集體朗讀生字詞。

春光煦煦(xù)絡繹(yì)不絕蜿蜒(wānyán)蒼穹(qióng)佇(zhù)立翱(áo)翔優哉遊哉(zāi)颶(jù)風綺(q)麗崩潰(bēngkuì)剽悍(piāohàn)精疲力竭(jié)無濟於事(jì)凝眸(móu)

②結合課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義:

佇立:長時間的站立。

綺麗:鮮豔美麗。

輕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條,動作輕快。

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敵衆:人數少的抵擋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隻鷹抵擋不住衆多鶴的攻擊。

無濟於事:濟,幫助。對事情沒有幫助,指解決不了問題。

盤旋:環繞着飛或走。本文指鶴羣環繞着飛。

(四)仔細閱讀文章,思考以下問題。

1、這篇文章是用第幾人稱寫的?

提示:這篇文章是運用第一人稱來寫的。“我”是鶴羣翔空全過程的目擊者,又是文中情感抒發者。運用第一人稱,可以使“我”的所見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沒有半點雕琢的痕跡。

2、複述文章主要內容。

提示:課文集中對空中飛過的一羣鶴作了細緻生動的描寫。作者從南側羣山上空浮現一排小斑點寫起,一直寫到鶴羣向北飛去爲止,敘述了自己觀察到的鶴羣翔空的全過程,熱情的歌頌了鶴羣翱翔空中的美姿和團結戰鬥、友愛互助的精神。

3、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提示:作者是按“談論鶴羣——觀看鶴羣——祝福鶴羣”的順序來寫的。

(五)深人閱讀,完成以下閱讀任務。

1、找出文章表現鶴羣飛翔於空中的細節。

2、找出文章表現鶴羣搏擊蒼鷹的細節。

3、找出表現鶴羣救護同伴的細節。

提示:

1、關於鶴羣飛翔於空中的細節主要有:

(1)南側羣山的上空深處,浮現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點。

(2)它們一律將長頸伸向前方,雙足問後方筆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實在是無可言喻。

(3)排成一字模隊的鶴羣以此爲信號,一齊掉頭向左轉,變成單列縱隊。

(4)排頭大鶴先向有旋轉,而後悠哉遊哉翱翔高空。後續鶴也都一隻緊接一隻,向右旋轉,直騰高空。

(5)上百隻鶴的鶴羣恰似飄搖於颶風中的鴻毛,輕盈飛颶;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渦,緩緩升騰。

(6)開始大小如麻雀,轉眼間有如蝴蝶,不久像飛蛾,最後小如蚊。

(7)從排頭依次掉頭向北,敏捷地變成一縷長長的細絲。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飛去。

2、表現鶴羣搏擊蒼鷹的細節主要有:

(1)鶴羣立刻發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鳴聲。

(2)靜靜旋轉的鶴羣,陣勢立即崩潰,驚恐萬分,慌亂啼鳴,撲打雙翅,陷入一片混亂。

(3)於是其他鶴更加狂亂啼鳴,一隻緊跟一隻,疾速轉身,俯衝下來去追逐下滑的蒼鷹。

(4)在陽光下,鶴們雙翅奮節搏擊,銀光閃爍。鶴羣宛如暴風中飛轉的雲堆,迅速形成漩渦狀,上下左右飛舞,光瑩瑩耀眼。

3、表現鶴羣救助同伴的細節有:

(1)這時鶴羣一齊發出了悲痛的啼鳴。

(2)隊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飛出兩隻健壯的大鶴,立即降到看來已精疲力竭。緩緩下墜的夥伴身旁,引吭高鳴,盤旋周圍。

(3)來救的兩隻大鶴,從左右兩側緊緊靠近傷鶴,各自伸出一隻長長的翅膀,將傷鶴架起來了。

(4)在這段時間裏,其他鶴高聲啼叫,盤旋高空,一齊等待傷鶴返回。

(六)通讀,進一步思索以下問題,並從總體上體會全文的寫作風格和思想內涵。

1、作者描寫鶴悠然飛翔於空中的意圖是什麼?

提示:寫鶴羣飛翔於空中,主要是從直觀形象上表現鶴的精神,鶴姿極爲美妙,給人一種視覺美,鶴在隊形變換時,整齊劃一,這正是鶴的團體精神的體現。

2、在鶴鷹之戰中,一開始寫鶴羣“立即崩潰”“驚恐萬分”“陷入一片混亂”,這些描寫是否破壞了鶴的.形象?

提示:鶴是動物中的弱小者,因而兇惡的鷹衝擊時,它們“慌亂”“陷入一片混亂”,這是一種本能反應。而當同伴遭受蒼鷹攻擊,有生命危險時,弱小的鶴團結一致,以衆擊寡,這又是一種本能反應。兩相比較,更加突出鶴羣的整體精神。

3、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見到因車禍倒於血泊中的人,或看見寒風中沿路乞討的乞丐,或看見老人顫巍巍立於公共汽車中,人們~般作何反應。與鶴羣比較,體會鶴羣的可貴之處在什麼地方?

提示:現實生活中,人們一般不願或不敢幫助別人,人類必須要有極高的道德境界才能表現出英雄行爲。就鶴而言,互相救助,互相保護,竟是一種本能的行爲,這實在令人驚歎。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辭方法是什麼?

主要修辭方法是比喻,文章多處運用比喻,將鶴羣翔空的美妙姿態和搏擊場面形象地表現出來了。

5、討論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課文通過寫鶴羣的形態美與精神美,熱情歌頌了鶴羣團結戰鬥、友愛互助的精神。

6、思考:歸納寫作特色。

A從結構上來看,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例如:文章是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組織內容的;描寫鶴羣着重從三個場面描寫,鶴羣翔空-鶴鷹大戰-救助傷鶴,但是重點又放在了鶴鷹大戰。

B從寫法特點來看,文中多處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對鶴羣進行生動的描寫。例如,“鶴羣發現可怕的蒼鷹便互相報警,彼此關照。”“說時遲,那時快,一隻鶴被蒼鷹抓住,痛苦地撲打着翅膀,落向下方。”等等。

C把鶴放在羣體中描寫,突出表現鶴地“團隊精神”。

(七)課文學習小結。

鶴羣這篇課文以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了鶴羣飛行於空中的優美姿態,記錄了鶴鷹之戰的激烈場面,讚頌了鶴的團隊精神,同學們在感受鶴羣的形體美時,更要學習鶴羣敢於鬥爭、團結友愛的集體主義精神。

(八)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

2、摘抄文中優美詞句,細心體會,學會運用。

(九)板書設計

鶴羣

江口渙

談論鶴羣

鶴羣翔空——隊形美、姿態美(外在美)——喜悅、讚美之情

時間順序:觀看鶴羣——鶴鷹大戰——親情美、協作美(內涵美)——敬佩、讚歎之情

救助傷鶴——親情美、合作美(內涵美)——惆悵、牽掛之情

祝福鶴羣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5

一、文本解讀

《老翁捕虎》是北師大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材第六單元的一篇學生自主閱讀文章。作者紀昀,選自他的筆記體小說集《閱微草堂筆記》。文章通過記敘“唐打獵”祖孫倆不費太大力氣就制服一隻兇猛老虎的經過,說明一切技藝皆從“習”中得來的道理。

二、學情分析

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由於其年齡、知識積累、學習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對文言文的閱讀不是特別輕鬆。但是,經過上一學期的學習,他們已初步具備一些閱讀文言文的基本常識和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閱讀《老翁捕虎》這樣淺易的文言文。

三、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正確翻譯

2.體會文章主旨,學以致用

四、教學方法

教師引領與學生獨學、對學和羣學相結合的形式,層層深入,步步推進,以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流程

(一)課前交流與導入

老師向學生問好,走下講臺,深入學生

預設:同學們好,看到大家熱情洋溢的笑臉和雙雙清澈明亮的眼睛,我知道,大家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孩子。(俯下身子,詢問2—3名學生)大家想成功嗎?想成才嗎?想夢想成真嗎?那麼,通過什麼方式我們才能實現夢想呢?也許學了今天這節課,你會找到答案!

出示課題

出示目標(學生齊讀)

(二)獨學及成果展示

1.自由朗讀課文,劃出不熟悉的字詞,並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

旌德縣jīng邑人yì徽州huī皓然hào咯咯kǎ嗽sòu哂shěn此畜chù

屹立yì頷下hàn尾閭lǚ毛帚zhǒu下縋zhuì信夫fú嗣彪sìbiāo

秉燭bǐng謬巧miù勵文恪公kè

2.再讀課文,標出文中難以理解的句子,並藉助註釋或工具書解決

(請在解決不了的問題上畫上問號)

(三)對學及成果展示

1.解決“獨學”階段未能解決的問題

2.互相口頭翻譯課文,指出搭檔翻譯時的錯誤

3.用自己的話給同桌講講這個故事

(四)羣學及成果展示

1.找出你認爲最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並說出理由

2.文末引用史嗣彪與勵文恪公的事例有什麼作用?

3.如果你還有疑問請你提出來

(五)拓展提升

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談談這篇文章給我們的啓示?

(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天才出自勤奮、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藝高人膽大)

爲了實現我們的夢想,我們應該怎麼做?

附《老翁捕虎》課堂實錄

(一)課前交流與導入

師:同學們好!看着大家熱情洋溢的笑臉和雙雙清澈明亮的眼睛,我知道,大家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孩子。現在,我想現場採訪一下(走進學生,俯下身子,詢問2—3名學生)

師:(示意生1站起)告訴大家,你的`理想是什麼?

生1:當老師……

師:(笑)老師好啊,將來我們是同行啊。那怎麼實現你的理想啊?

生1:好好學習。

師:願你通過你的努力早日實現夢想。(笑對生2)你呢?

生2:我想當歌星。(師生笑)

師:好啊,怎麼實現?

生2:堅持天天練歌。

師:貴在堅持,你一定會夢想成真!

生3:(主動站起)老師,我最近的理想就是考個好成績。

衆生:我也是(這時有許多同學高舉雙手想發表意見)

師:(示意學生坐好,出示幻燈片:你想夢想成真嗎?)

師:大家想夢想成真嗎?那麼,怎麼才能實現夢想呢?也許學了今天這節課,你會受到些許啓發!

師出示課題《老翁捕虎》和作者簡介

生齊讀課題

師出示教學目標

(二)獨學及成果展示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劃出不熟悉的字詞,並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在解決不了的字詞上畫上問號。

生:朗讀課文

師:有請生4朗讀第一段,其他同學認真聽讀,指正其在朗讀時的錯誤。

生4:讀

生5:“族兄中涵知旌德縣時”的旌jīng他讀作爲JIN了。

生6:還有第四行“時咯咯作嗽”中的咯kǎ,他讀作KE了。

師:這兩個同學聽的很認真,不錯。送點掌聲好不好。(掌聲響起)下面有請生7同學朗讀第二段,大家認真聽讀。

生7:朗讀第二段

生8:(舉手)“懸身下縋不能動”縋應讀四聲。老師,我能讀一下第三段麼?

師:當然可以,大家掌聲鼓勵。

生8:朗讀第三段(熱烈的掌聲)

師:生8確實是一位會讀書的孩子。同學們在朗讀課文時一定要像生8一樣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下面我爲大家範讀一下第二段,大家在聽讀時注意正音,並劃出難以理解的詞句。

(三)對學及成果展示

師:(出示幻燈片)

1.解決“獨學”階段未能解決的問題

2.互相口頭翻譯課文,指出搭檔在翻譯時出現的錯誤

3.用自己的話給同桌講講這個故事

學生活動,師巡視指導(學生聲音漸息)

師:現在,哪個同學如有疑問請舉手

生:“非聘徽州唐打獵,不能除此患也”應怎麼翻譯

生:一定要聘徽州的唐打獵,才能除掉這個禍患。

師:這是一個雙重否定句,你這樣翻譯在意思上是可以的,還能不能翻譯的更準確一點。

生:如果不聘來徽州的唐打獵,就不能除掉這個禍患。(掌聲)

師:在翻譯時,注意遵循這樣的原則——直譯爲主,意譯爲輔。

生:“習伏衆神,巧者不過習者之門。”怎麼理解?

生:技藝熟練能使技藝超羣的人們佩服,能工巧匠也不敢在技藝熟練的人門前經過。

師:這句話一定要注意“習”的含義。還有不懂得語句麼?

生:“乃遣吏持幣往。”什麼意思?

生:於是派了一個小官吏帶着禮物前去(請唐打獵)

師:這位同學翻譯的非常準確,能夠把省略的內容添加上。下面誰能用自己的話給大家講一下老翁捕虎的故事。

生:(幾乎是在翻譯課文)

師:講故事要力求簡潔,抓住事件的主要素,比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哪位同學再來講一下。

生:……

師:太棒了,掌聲在哪裏?(掌聲響起)下面我們來自我檢測一下(出示幻燈片)

1、給下列劃線字注音

旌德縣咯咯頷下下縋嗣彪謬巧

2、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

(1)老翁哂曰(2)老翁顧童子曰

(3)習伏衆神(4)老翁手一短柄斧

3、翻譯下列句子

(1)非聘徽州唐打獵,不能除此患也。

(2)習伏衆神,巧者不過習者之門。

(四)羣學及成果展示

師出示幻燈片:

1.找出你認爲最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並說出理由

2.文末引用史嗣彪與勵文恪公的事例有什麼作用?

3.如果你還有疑問請提出來

師爲學生分組並指導討論

(生紛紛舉手)

師示意第一小組代表回答

代表1:我們認爲第二自然段中“習伏衆神,巧者不過習者之門。”可以作爲文章主旨句。因爲這句話是在老翁捕虎故事敘述完整後作者引用《莊子》的話,意在闡述熟能生巧的道理。

(其他小組小手林立,大喊不同意)

師:看來你們小組的看法有點問題,第二小組說一下你們的觀點。

代表2:我們認爲第三段“均習而已矣,非別有謬巧也”時主旨句。因爲這句話出現在全文之後,是作者在老翁捕虎故事之後又引用了史嗣彪與勵文恪公的事例,他們的技藝都是通過“習”獲得的,都是熟能生巧。

師:(板書“習”)還有沒有不同意見?同意二小組的同學請舉手(全體舉手)

師:其實第一小組的看法也是正確的,他們的答案也是合情合理的,也可以作爲文章的主旨句。讓我們也把掌聲送給他們。(掌聲)哪個小組來回答下一個問題。

代表3:作者引用史嗣彪、勵文恪的事意在揭示捕虎者身懷絕技的原因,進一步說明熟能生巧、練能生巧的道理。

師:很好,掌聲鼓勵。現在,如果你對文章還有其他的疑問請提出來

生:老翁爲什麼不在老虎熟睡之時殺死它,爲何還要叫醒它?

師: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很有深度。哪個同學能夠爲他解決?

生:爲了增加懸念,讓人好奇。

師:目的何在,僅僅讓人好奇嗎?

生:目的是在於突出老翁的高超的捕虎技藝。

生:還有他的自信和從容。

(五)拓展提升

師:(出示幻燈片)

結合從課文中明白的道理,試用一段話說說自己今後在學習方面的打算

提示:學習了這節課,我明白了(什麼道理),爲了實現我的理想,我將會(怎麼做).

生:學習了這節課,我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爲了實現我的理想,我將會加倍努力學習,對學過的知識反覆複習,大量做習題。

生:學了這節課,我明白了要想夢想成真,就一定要勤奮刻苦,因爲老翁告訴我“天才出自勤奮”。

生:我懂得了在學習上一定要下苦功,因爲老翁告訴我們“功到自然成”。

生:我還明白了人不可貌相的道理。我們千萬不要以貌取人。

生:從老翁身上我懂得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要想獲得成功一定要像老翁一樣勤學苦練。

師:“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爲了我們的夢想早日成真,請切記老翁給我們的啓示!下課。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一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

二成功的景物描寫爲小說增添了不少色彩。指導學生了解小說景物描寫的特點。

三學習小說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

教學設想:

一以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爲教學重點。

二採取閱讀、討論、講解、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分析、寫作能力。

三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進一步熟悉課文,對易讀錯的字正音,梳理結構。

二體會、揣摩小說在安排材料上詳略得當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用投影幻燈出示詞語,給加點的字注意: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二、補充註釋:(可先讓學生查詞典,養成使用工具書的好習慣)。

大抵:大都,大概。

怠慢:有冷淡之意。

朦朧:模糊看不清,一般形容月色或煙霧。

屹立:高聳而穩固地立着。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開闊。

糾葛:指糾纏不清。

三、結合預習分段,歸納段意。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然後進行討論,指名回答。教師明確:

這是魯迅先生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爲依據,寫出了“我”十一二歲時來到平橋村後到趙莊看社戲的一段經歷,其中刻畫了一羣農家少年的形象。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我”隨母親歸省來到平橋村,簡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緣由,同時介紹了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二部分:(從“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到“各自回去了”)“我”和小夥伴們到趙莊看社戲。這是課文主體部分,可分四層:

第一層:(從“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到“我們立刻一鬨的出了門”)看社戲前的波折。小夥伴們幫助“我”實現了看社戲的願望。

第二層:(從“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到“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小夥伴們愉快地架櫓搖船送“我”去趙莊看戲和途中的見聞。

第三層:(從“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到“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在趙莊看社戲的情況。

第四層:(從“月還沒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看社戲後深夜返回平橋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從“第二天,我向午纔起來”到全文結束)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對昨夜看戲、吃豆的懷戀。

四、作品在組織材料上做到了有詳有略,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地體會、揣摩。

(一)教師提問:小說的第一部分寫了哪些內容?是詳寫還是略寫?不寫這些內容行不行?

要求學生在筆記本上摘出這部分的主要內容,然後舉手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這部分寫了三個內容:

1、“我”跟隨着母親歸省來到平橋村。平橋村是“我”的樂土,因爲這裏不僅能免讀《詩經》之類的書,還能看到社戲。

2、這裏有與“我”年紀相仿,不拘行輩,嬉戲玩鬧的小夥伴們(正是這些小夥伴實現了“我”看社戲的願望)。

3、平橋村這塊樂土上可以釣蝦、放牛、無拘無束、趣味無窮。

然而以上這些內容都是略寫,雖是略寫,卻又不能不寫,因爲這些內容跟看社戲有不可分的聯繫,它們爲看社戲做了有力的鋪墊。

(二)教師提問:看社戲出發前遇到了一些波折,這裏是詳寫的,爲什麼?

要求學生在筆記本摘出遇到了哪些波折,然後回答詳寫的原因。教師明確:

看社戲前確實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時叫不到船,母親不準“我”和別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擔心等,還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掃興。然而,這些“困難”又逐一地被小夥伴們解決了:八叔的航船回來了,小夥伴們和“我”一起去,雙喜寫了“包票”。敘事非常詳實,這樣寫突出了雙喜等小夥伴的友愛、聰慧的品德,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文意跌巖。

(三)教師提問:在看社戲的途中,作者詳寫了什麼?各採用了怎樣的筆法?

要求同學討論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寫了小夥伴們開船,側重於寫動作:

點、磕、後退、上前、出,採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孩子們的精明能幹;還寫了春末夏初的夜景,作者側重人的感覺寫;寫山,以動襯靜地寫;寫漁火,由遠及近地寫。這些描寫生動地勾畫出了一幅江南水鄉夜景圖,讀後彷彿使人置身於江南水鄉之中。

(四)教師提問:“在趙莊看社戲”這一節中,作者詳寫中又有略寫,詳寫了什麼?略寫了什麼?

要求學生在書上摘出內容,作比較後回答。教師明確:

詳寫的內容是:雙喜述說鐵頭老生翻筋斗的本領,“我”喜歡看“蛇精”和“套了黃布衣跳老虎”的表演,“一個紅衫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捱打的一折,讓孩子們厭煩的老旦的踱來踱去不停的唱。總之,作者抓住了孩子們看戲的興趣和對臺上表演的反映進行詳寫。

在詳寫中也有略寫,如小旦、小生的演唱等等。

詳略之間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根據中心主題的需要,做到詳中有略,略中有詳,才能使文章多姿多彩。

(五)教師提問:看社戲夜歸途中,作者可寫的東西很多,卻只詳寫了“偷吃羅漢豆”的情節,應如何理解?

要求同學們能夠複述這一段(因爲這段很貼近少年兒童的生活),然後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作者濃墨重彩敘寫了小夥伴們偷吃羅漢豆,着意刻畫了小夥伴這個羣體,他們天真、淳樸、熱情、聰明、能幹。另外,究其實,那夜的戲讓小夥伴們看得失望,僅讓“我”看社戲的心願得到了滿足;偷吃的.羅漢豆,不是珍饈美味,不過是普通的豆,卻構成了“我”的極大快樂,這樣寫又與小說的結尾緊緊呼應起來,“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五、佈置作業:

(一)背誦“一出門……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二)在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寫山、戲臺、航船的比喻句,並加以體會。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認真學習小說對人物的刻畫。

二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特色。

三檢查作業,複習鞏固上一課時所學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集體背誦、個人背誦相結合,課上背誦、課下背誦相結合。

二、課堂練習:

(教師出示投影幻燈片,要求學生做在筆記本上。)請按照敘述的先後,重新編排給出的情節的順序,並指出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

A 趙莊看社戲

B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C 看社戲前的波折D 看社戲歸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F 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G 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1、情節順序是:

2、詳寫的是:

3、略寫的是:

[參考答案]

1、G、F、C、B、A、D、E

2、A、B、C、D

3、E、F、G

三、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描寫人物的段落和語句。

(一)教師提問:小說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人物有誰?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主要描寫了雙喜,描寫的其他人物有:桂生、阿發、六一公公。

(二)教師提問:雙喜是小夥伴中的代表人物,試分析雙喜這個形象,從中瞭解他的性格特徵。

要求同學們討論後自由發言。教師明確:

雙喜這個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看戲前,當“我”因爲看不到戲感到沮喪,人們都嘆息地表示同情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麼?”提得恰到好處,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當外祖母和母親還有些不放心時,雙喜馬上表示“寫包票”,同時提出了幾條有力的根據,至使“我”能去看社戲。航船出發了,雙喜“拔前篙”,第一個出動,像小夥伴中的領頭人。這都表現了他的聰明、熱情、機靈、能幹。看戲時,雙喜告訴“我”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這說明他已經來看過戲了,這一次是專意陪“我”的。這表現了雙喜對“我”的友愛、熱情。那鐵頭老生沒有表演翻筋斗,雙喜馬上來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這表現雙喜善解人意,對“我”非常體貼。當大家都不想繼續看戲時,雙喜說“還是我們走的好罷”,他了解大家的情緒,儼然像一個兄長一樣。看戲後,雙喜認爲多偷阿發家的羅漢豆,阿發的娘若知道了會哭罵的;用了八公公的鹽和柴,老頭子會罵的。這又表明了雙喜考慮得周全。

對這個人物,作者採用了白描的手法,運用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刻畫得很成功。

(三)對於小說中的其他幾個次要人物,教師可以略加提示。

桂生因沒有給“我”買到豆漿,要給“我”舀一瓢水來喝;這補償對“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羅漢豆的主意。

阿發建議小夥伴們偷摘自家的豆。他多麼純真無邪,憨厚無私。

六一公公只對小夥伴們摘豆“踏壞了不少”表示惋惜,這是勞動人民珍愛勞動成果的本色;他又親自給“我”送羅漢豆,又表明他的淳樸,好客。

這些人物雖着墨不多,但勾畫得頗爲準確、生動。

四、教師引導學生領會課文景物描寫的特色。

(一)教師提問:作者幾次描寫景物的立足點在哪裏?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藉助小說中的“我”,在船上描寫了月夜行船、船頭觀戲、深夜歸航幾個畫面,景隨舟移,情隨景遷,彷彿使讀者身臨其境,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師提問:“春夜出航”是最具魅力的寫景段落,它有什麼特色?

要求學生齊讀課文,認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藉助“我”,一路上領略了江南水鄉的夜景。這段描寫,從感覺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宛轉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在仙境般的景緻中呈給讀者。

(三)教師提問:至於“深夜歸航”的描寫又怎樣呢?

要求同學與上面的寫景比較,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從趙莊回平橋村途中的描寫以仙境再擬社戲,“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着了。”另外,寫得帶有童話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烘托出了孩子們看社戲安全歸來的愉快場景。

五、教師提問:小說的結尾應如何理解?(作爲一般性的理解,不作重點問題處理。)

要求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的結尾意味深長。其實那夜的戲並不怎麼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羅漢豆,作者藉助“我”懷念那夜的戲和豆,實際上是懷念平橋村樸實、勤勞、聰慧的小夥伴們和有趣的生活。“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課堂寫話。

學習了“偷吃羅漢豆”一節後,請同學們寫一段“童年的趣事”。(若課上時間不夠,課下繼續完成。)

七、佈置作業:

完成書後練習二中的1、3兩題和練習四的1、2兩題。

[參考答案]

1、(1)免念《詩經》之類難懂的書。

(2)我在這裏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

(3)可以釣蝦、放牛,有許多生活樂趣。

3、拔、點、磕、退、上、架,表現了小夥伴們駕船嫺熟敏捷的技巧,勤快能幹的性格和去看社戲的愉快心情。

1、不直接寫船,寫岸邊的景,反襯船走得快。

2、這個比喻能使人們產生豐富的想象,寫老漁父喝采是從側面烘托船走得快,搖船的本領高。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7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

這篇小說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抒寫了成長的體驗,文中童年的故事、成長的感受能很快激起學生共鳴。教學時不必囿於課文分析這分析那,宜通過反覆朗讀讓文章的情、理自然注入學生心田,再引導學生以“長大的感受”爲契合點銜接課內外,從他人的故事和文章中獲得有益的啓迪。

【教學步驟】

一、反覆朗讀課文

速讀,圈出生字新詞,查閱工具書,落實。

再讀,理解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全文內容。

細讀,體會文中爸爸對女兒的深情,體會作者文字中滲透懷戀童年之情。

自由讀,領悟文章情韻。

二、深入課文,看變化

英子的成長,是通過她的變化看出來的。

請同學們深入到文中找一找,她有哪些變化表明她由一個少不經事的孩童變成了一個“小小的大人”。

學生結合課文敘述,自由發言,大體上明確英子的長大主要表現爲:

行爲上的進步:過去懶惰,現在勤勉了;過去不會做事,現在會做許多事了……

心理上的成熟:過去膽小,現在勇敢了;過去懦弱無能,現在獨立而堅強,甚至能處亂不驚遇事從容了;過去愁悶,現在開朗了;過去不聽勸導,現在善解人意了……

三、關聯課內外,說體驗

1、結合英子的成長曆程談談你對成長的體驗:

學生討論,自由發言,與課文所述吻合即可。

從磨練角度:“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着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不經事,難成人;不闖練,難成才……

從父母角度:父母是孩子成長途中最重要的啓蒙老師。父母的鼓勵和希望是孩子成功之路上最重的砝碼。愛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饋贈。愛能化解一切怨恨。給子女一罐蜜,不如逼他去釀蜜。嚴格的要求和溫暖的關懷對孩子來說,一樣都不能少……

從苦難角度: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苦難是成長路上的仙果。“苦難是人生的老師。”(巴爾扎克)……

成長感受:長大不是年歲的增長,不是年級的增加,長大意味着進步與成熟,意味着更多的責任,更強的能力……

2、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談談你對成長的體驗:

每個人的成長史都是一篇動人的童話、一首怡人的.歡歌。想一想你成長經歷中最重要的人,給你影響最大的幾件事,讓你一直銘記在心的幾句話,說說他(它)們是怎樣促進並伴隨你成長的。

學生用“簡單敘事+體驗”的形式說。可從與課文相同角度說,也可說不同的,如自身修養、成長環境、師長教育等。

四、回想發言,集素材

回想同學們的發言,把你認爲有價值的東西寫下來,爲寫作蒐集一點素材。

五、完成一則練筆《成長的感覺》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

本設計用換位改寫的方式,換小英子自己的回憶爲她身邊人關於小英子成長的見聞感受,對課文內容以事件爲分界線作分散改寫處理,訓練學生變換看問題的角度、變換敘事的方式。這一設計意在把繁瑣、機械的教學程序簡明化、靈活化,豐富學生的表達體驗,促進學生課堂參與的熱情。

【教學步驟】

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理解課文內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長足跡。

2、體會文中豐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換位改寫

通過朗讀課文,我們知道課文是以小英子的回憶爲線索串起她成長的經歷的,作爲她身邊的人,溫柔善良的媽媽、性情質樸的爸爸、親愛的韓老師、她要好的同學、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廚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長與遭遇,他們的心理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對課文作換位改寫。

1、選擇改文的敘事者和所敘事件:

提示:所敘事件可是單一事件,如爸爸鼓勵“我”獨自參加畢業典禮、爸爸逼“我”去上學、畢業典禮、爸爸愛花、爸爸鼓勵“我”獨自去銀行寄錢、聞聽爸爸死後“我”的鎮定,也可是以上某幾件事件的組合。

2、確定敘事的方式和側重點:

提示:是沿用倒敘?是敘議結合?是敘親見還是敘耳聞?側重於家庭裏的英子還是校園裏的?或是父女情?

3、給改文擬一個新穎而有情味的題目:

如:《孩子,別怪你爸》(媽媽)、《我的愛,你可能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師)、《令人羨慕的英子》(同學)、《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寫、交流、互評。

三、總結改寫要領

(注:改寫可以換位,當然也可不換位,就以英子的口吻來寫,用內心獨白的形式寫,有側重地寫。如《愛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兒》《雨中情》《驚聞噩耗》《我的畢業典禮》等。)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

有人評說林海音的小說“技巧完美”,本文就是一個例證。何不把此文當作學生學習小說的啓蒙課,以美點欣賞帶動學生探究?即使全是老師分析給學生聽,做個啓蒙的例子也不賴呀。

【教學步驟】

一、反覆朗讀課文,充分理解課文內容

二、美點欣賞與探究

有人說林海音的小說“技巧完美”,你能針對本文作一點美點欣賞與探究嗎?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可適時用問題將探究引向深入,可明確如下一些角度:

一語雙關的文題──一方面實指夾竹桃的敗落,一方面象徵稟性愛花的爸爸的辭世。

插敘的手法──時而寫眼前的事,時而又回憶往事,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跌宕有致。

雙線並行的結構──一是以花爲線索貫穿小說始末,二是畢業典禮,兩線相互輝映,既有利於情節的展開,又使兩個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輝。

圓熟的過渡──課文有回憶有現實,但每次憶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發的,因此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

巧妙的暗示──文章沒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瀕死,但文中處處有伏筆,事事有照應,沉鬱的氛圍和喪父的傷痛一直籠罩着全文。

凝練的語言──文中有簡潔而富哲理的話語,有生動而傳情的語詞。

鮮活的形象──文章雖不是以寫人爲主,但人物性格都非常鮮明,媽媽溫柔慈愛,爸爸性情質樸、充滿愛心,“我”聰明懂事、惹人喜愛、卓爾不羣。

三、知識小結與遷移訓練

小結小說欣賞相關知識。

《城南舊事》部分篇章賞析。

(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觀看電影《城南舊事》)

【資料整合平臺】

1、作者簡介(見《教師教學用書》)

2、練筆借鑑:任真妮《長大的感覺真好》(見《作文通訊》2003年第7期)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8

一、授課內容

11、《愚公移山》

課 時

2課時

授 課 時 間

20xx年6月

教 學 目 標 ( 知 識 , 技 能 , 情 感 態 度 、 價 值 觀 )

1.知識與技能

(1)能夠有感情地、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藉助工具書,準確翻譯文章內容。

(3)分析人物和寫作特點。

(4)領會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的現實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反覆誦讀,藉助工具書把握文意。

(2)小組探究,對比人物言行,分析人物特點。

(3)探究、分析寫作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愚公精神,正視生活中的困難。

二、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

1、導入新課

教師談話導入:《列子》是古代思想史上著名的典籍,這是列子及弟子以及後學著作的彙編,一共八篇,一百四十章,有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組成,善於用寓言來表達精微的哲理。《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啓示和深刻的教育。

預習準備:1、朗讀課文,自學生字詞。2、藉助工具書初譯課文,劃出疑難。

課堂交流:1、朗讀比賽。

2、介紹生字詞。

3、介紹列子。

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師友互助

教師提出合作要求:

1、師學友藉助工具書,通譯全文,探討疑難。

2、從文中找到橘子來回答:

①愚公爲何要移山?

②愚公移山面臨着哪些困難?③愚公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1、學生朗讀課文。

2、學生按要求口譯課文,

探討有疑問的句段。教師適時點撥。

3、尋找、分析,回答提問,學生整理成板書。

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查找工具書的習慣。

3、對比探究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對比課後第二題,同樣是對愚公年齡大和挖出的土石無處安放存在疑問,兩人的用詞、態度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呢?

學生探討、交流。

學生彙報探究結果。

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4、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小結:概括事件主要內容。

學生自由交流。

第 二 課 時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

1、回顧導入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

學生回顧生字詞;快速口譯課文

鞏固基礎知識。

2、分層提高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

1、梳理本課一字多義現象和通假字。

一字多義:且、始、其

2、愚公的和智叟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是什麼?你如何評價愚公和智叟?

3、對智叟和愚公的妻子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學生按要求整理,交流。

探討兩個問題

(愚公挑戰遠勝於己的自然界困難,儘管自己享受不到自己努力的便利,但他有遠見,大智若愚;智叟從現實利益出發,目光短淺。)

培養學生的整理習慣和理解能力。

3、歸納總結

教師引導小結:

1、看課後第三題,你怎麼看待愚公移山的`行爲?

2、這個故事給予你什麼樣的啓示?

學生自由表達。

參考:文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下定決心、不懈奮鬥才能克服困難的道理。

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4、拓展提高

教師安排任務:

1、收集表現“困難”的名言警句。

2、以《困難》爲題,完成作文。

學生收集整理,完成作文。

學生展示。

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三、板書

愚公 畢力平險、達於漢陰 勇於挑戰

聚室而謀曰 發動羣衆 正面描寫

愚公移山 箕畚運於渤海之位 思慮周全

愚公妻 疑 君 其如土石何 (關愛、擔憂)

智叟 笑 汝 甚矣,汝之不惠(嘲諷) 側面襯托

四、反思

列子,本名列禦寇(“列子”是世人對他的尊稱),中國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對後世哲學、文學、科技、宗教影響深遠。著有《列子》。 “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等學說,都遠遠早於西方的同類學說。他一生安貧樂道,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列子故事:杞人憂天、薛譚學謳、疑鄰盜斧、高山流水、楊布打狗。

1、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2、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3、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4、河曲智叟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5、一厝朔東:“厝”同“措”(放置)。 6、無隴斷焉:“隴”同“壟”(高地)。

克服困難:知其不可而爲之!子曰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通過預習,注意積累重要字詞;在課堂學習中學習能結合文意品味語言,解釋詞義。

2、通讀課文,能把握文章情節,概括文章內容大意。

3、在深入的品味中領悟作者寫作意圖,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形成個性化的解讀。(難點)

教學流程預設:

一、導:

師:貓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小動物。今天課前,我給大家帶來了一段關於貓的視頻材料,請大家欣賞。

生看視頻“世界上最搞笑的貓”。

師:看了這段視頻,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你覺得貓是怎樣的小動物?--生談看法。

師:我國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他家也曾先後養過三隻小貓。從這三次養貓的經歷中,他又感受、領悟到什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貓》。

二、讀

1、請速讀課文,思考:文章到底寫了些什麼?讀完文章後,你最想弄明白的又是什麼?

2、生談自己最想搞明白的問題。

3、師: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問題,請思考:文章寫了什麼人?寫了什麼物?又寫了什麼事?--師生互動明瞭

三、議

1、文章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將三次養貓的故事娓娓道來,幾隻各不相同而又活靈活現的小貓躍然紙上。如果有這麼一個機會讓你選擇,你會領養哪一隻小貓?

生獨立思考後交流,在師生互動中追問如下問題:這隻貓有什麼特點?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然後引導學生朗讀、品味關鍵語句。

以下爲備用材料:

(1)關於第一隻貓

特點:活潑可愛

關鍵語句:花白的毛,很活潑,如帶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陽光裏滾來滾去。/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品味其中的比喻句、詞語滾來滾去等)

(2)關於第二隻貓

特點:更活潑更有趣

關鍵語句:它在園中亂跑,又會爬樹,有時蝴蝶安詳地飛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它似乎太活潑了,一點也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牆上,又跑到街上,在那裏曬太陽。(品味其中的動詞)

(3)關於第三隻貓

特點:憂鬱懶惰

關鍵句:它不活潑,也不像別的小貓之喜歡遊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憂鬱性似的,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於它,也不加註意。/ 它在我家仍是一隻若有若無的動物。(品味若有若無)

2、師:然後,這三隻貓的結局各不相同:他們或者病死、或者被抱走,唯有第三隻貓的亡失讓我刻骨銘心。爲什麼?也許就是因爲這隻貓的憂鬱懶惰,也許就是因爲它的外表醜陋,讓人既可憐又可厭,這隻貓最終被冤死在鄰家的屋脊上。

四、析

假如,一切可以從頭再來,你認爲文中的“我”會更願意再養哪一隻貓?

1、對第一隻貓

“我”的態度:感覺到它的可愛,討人喜歡,對它的病亡感到一縷酸辛、可憐,表示要再要一隻。

2、對第二隻貓

對它的被捉感到悵然、憤恨並咒罵,對它的丟失很不高興,心裏牽掛;好久不養貓。

3、對第三隻貓

明白自己冤屈了一隻不能說話辯訴的小動物,決定自此,永不養貓。

五、辯

然而,雖然我很想補救我的過失,但貓終究是貓,它是不能說話的,生活也無法從頭再來。因此,作者只有用質樸的語言、動情的敘述告訴我們他的教訓和反思。那麼,我們能不能從中讀懂他的思考呢呢?

1、有人讀了文章後得到了這樣的啓發:從第二隻貓的討人喜歡來看,我們在做人時應該讓自己活潑些開朗些,這樣纔能有較好的人際關係。尤其在注重團隊精神的今天,更應善於與人交往,把自己融人到集體中去。

2、你從中得到什麼啓發?師生互動中完成對文章主題的多元解讀。以下爲備用說法:

(1)從第三隻貓的死,我們應該吸取一點教訓,那就是:凡事不能主觀臆斷,妄下斷語;否則就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2)從家裏人對待第三隻貓的態度來看,我們在做人時應該改變自己的性格,要活潑開朗,有真才實學;應該適當地注意自己的外表,這樣才能改變別人對你的不好印象。

(3)從家裏人對三隻貓的態度來看,我們在對人時不能以外貌和性情來喜歡一個人或討厭一個人。

(4)三隻貓都是社會中的弱小者,命運都掌握在別人手中。因此,作爲社會中的弱者,應該自立自強,這樣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做自己的主人。

六、結

1、師:正如剛纔同學們多樣化的理解和感悟所告訴我們的那樣,面對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不一樣的收穫。但《貓》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有善於反思、勇於自責的精神,要學會從生活和經歷中感悟做人的道理,這一點是相同的。

我跟大家一樣,讀了文章後也有不少想法。我想借這麼一首小詩表達我的感受:活潑可愛小貓咪, 病死亡失人惋惜。

憂鬱懶惰醜陋貓,受辱冤死引深思。

2、生完成小詩填寫並交流。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0

3月13日,有幸參加了在三中舉行的“同課異構”活動。作爲執教者之一的我,頗有收穫,可謂經驗與教訓並存。現將我個人的些微粗淺的認識及反思寫在下面,以期得到各位專家朋友的指點。

一、把握學情,確立授課重心

教師上課前首先應該確立本節課的授課重心。教學目標可以有多個,但重心只能有一個。所謂授課重心,即一節課的重點教學目標中的重點。這是教師在裸讀文本時就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確立了授課重心,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有了方向,因爲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都必須圍繞這個重心來設計。否則,教學過程就會顯得支離破碎,或有大卸八塊之感。

我所教授的《老翁捕虎》,授課重心確定爲把握文章主旨,即讓學生明白一切技藝皆從習(堅持鍛鍊)中得來的道理。所以在教學中我努力把學生往這個方向引領。無論是導課時的課前交流還是結課時的拓展提升;無論是獨學階段的初讀正音,對學階段的`翻譯概括,還是羣學階段的質疑交流。一切都是爲了讓學生能夠更深的理解文章主旨而設計的。

當然,一節課的授課重心可以從多個方面確定。比如《老翁捕虎》這節課,疏通文意、思想內容、結構形式、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寫作手法、語言特色、積累文言字詞等都可以確立爲授課重心。而我把授課重心確定爲把握文章主旨,但遺憾的是授課時分析太過於膚淺。

二、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層層深入

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設計了獨學、對學和羣學相結合的形式。獨學有利於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對學是爲了彌補獨學時的不足,而羣學是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在問題設計上,獨學時對學的基礎,而兩者又是學生羣學的基礎。三個環節,環環相扣,步步深入。沒有獨學、對學階段的字、詞、句、段、篇的疏通和理解,就沒有羣學階段對文章主旨的感悟,更談不上最後的拓展與提升。也許新穎的環節設計是我這節課的最大亮點。

三、適時鼓勵評價,調動學生參與熱情

課堂上,我最擔心的是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無人舉手,無人主動發言,課堂氣氛沉悶。此類情況,常常令我束手,以至於影響了我的授課情緒。而呈平老師的課堂卻每每精彩異常。他的課前交流與課堂上的各種鼓勵性評價,他的幽默與機智,往往能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呈平老師會“煽情”,而且往往煽得恰到好處。而我卻常常錯失機會或不慎“煽”滅學生在課堂中偶爾迸發的“情感火花”。曾經聽過呈平老師的三節課,也深受啓發,但真的學不來。不過,私下以爲本節課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方面做得還算差強人意。

四、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

對於文言文教學,教師的範讀確實很重要。但我認爲,並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需要老師去範讀。有些文章可以放手學生範讀,有些文章可範讀其中的一部分。對於《老翁捕虎》,我建議教師僅範讀第二段就可以了。因爲有些文言文篇幅實在太長,範讀會花費很長時間。精選其中的一部分給學生作個示範,然後放手學生朗讀,可以節省一些時間以便更好地去完成其他更重要的教學環節。

再說,教師的範讀畢竟不能代替學生的朗讀,而學生讀的形式又是靈活多樣的。教師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給以朗讀指導。

這節課,我應該範讀第二段,可沒讀成。留給學生的僅僅是獨學階段的自由讀和羣學之後的齊讀第二段。讀的深度還不夠。

五、夯實練習環節

課堂練習是對所學知識的量化檢測和落實,是文言文教學的要義之一。對於文言文教學確實很難花樣翻新。既想跳出傳統的教學模式,又想夯實文言基礎,確屬兩難。練習的設計,既可以鞏固學生課堂所學又可以豐富學生文言儲備。而我在練習環節只是蜻蜓點水似的一晃而過,致使課堂變得華而不實。

以上,僅代表我個人不成熟的看法,望批評指正。

願在學習交流中不斷進步!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首篇課文。該單元主要通過體味作者對藝術的獨特體驗,使學生在閱讀中認識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價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審美鑑賞能力。

本文是一篇用激越的鼓點敲出的豪放詩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熱情讚歌。作者通過一羣樸實得像紅高粱一樣的陝北後生在黃土高原上展現的雄渾豪放的腰鼓場面的描寫,展現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藝術風情,顯示了生命的活躍和強盛,抒發了中華民族掙脫束縛與羈絆、閉塞與保守後的歡樂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語言頗有氣勢,短句鏗鏘激昂,極富音樂美。在內容和形式上達到了完美和諧的`統一。交錯出現的大量排比,使情感表達得熱烈、淋漓、酣暢,充分體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

學情分析

學生對腰鼓這種民間藝術大都接觸過,但瞭解不多,加之農村學生藝術欣賞能力匱乏,所以本文教學要注重在多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文中的生命力量和文化內涵。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圍繞“讀”來進行的,讓學生結合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和課文錄音,通過“讀”來體會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氣勢,雄渾的場面,感受課文所表現出來的美。

過程與方法:看錶演、聽錄音、讀課文,積極的參與學習,主動的進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合作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文章對高原生命的熱烈讚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動和力量及豐富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場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從不同角度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並發表自己的見解。

難點:理解文章對高原生命的熱烈讚美,感受其中生命的偉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2

一、教材分析

《賣油翁》位於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這個單元課文所選課文主要是寫平凡的小人物,或是保姆、小商販、或是拉車的車伕、或是我們的父輩。他們如空氣中的一粒塵,微小卻折射着光芒。《賣炭翁》中的賣油翁就是這樣一個小人物,卻是個充滿智慧的長者。他以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勸誡了驕矜、傲慢的陳康肅,也告訴了我們爲人做事的道理。

本篇課文是本單元的唯一一篇文言文。放到本單元,除了契合單元主題之外,本課在落實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上,也是很好的載體。作爲古代筆記小說,本文在敘事和刻畫人物上見足了功力。讓學生學會從標題、詳略安排、角度選擇等方面把握文章重點,同時,通過對故事情節的梳理,提高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的能力。本文也是加強文本細讀的好素材,關注文中對賣油翁和陳堯諮的言行的細節描寫以及前後內容的內在聯繫,揣摩人物心理,進而把握人物形象特點。結合本文情節主要是通過人物對話構成的特點,在教學中展開多種形式的誦讀,加深對文本意蘊的體味。

同時,從學習文言文的角度來看,在教學中應注重積累,對於文言詞彙的識記,對於特殊句式的感知;注重感悟和運用,對於文中所傳達的大智慧的感悟,聯繫現實生活,也能夠生髮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在對於語句的理解還缺乏細讀的能力。特別是對於《賣油翁》這篇文章,故事性極強。打部分學生能夠結合書下注釋和工具書感知故事的大意,也能夠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但缺少對文章中人物細節行爲、言語的揣摩,得出的人物形象也是輪廓式的、標籤式的。因此需要教師引導,加強文本細讀的功夫。同時,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往往是單一,缺少發散性,也缺少批判性思維。這些都是學生閱讀思維的短板,需要給予指導和訓練。

三、教學目標

1. 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積累文言詞彙,理解詞義、句義。

2. 在反覆誦讀中感知人物形象,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與傳神。

3. 將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並嘗試對文本進行多元的解讀。

四、教學重點

1. 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積累文言詞彙。

2. 感知人物形象,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上。

五、教學難點

1.文本細讀,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與傳神。

2.學會用批判的眼光對文本進行多元的解讀。

六、教學準備:教師準備PPT

七、教學時數:一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介紹古代筆記小說的內容談起

2. 介紹作者歐陽修與筆記小說的關係,引出本文。

(二)出示學習任務,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環節一:講一個故事

1.出示任務:講一個故事。要求:複述課文,儘量貼近原文。

學生自主學習,結合註釋及工具書疏通文意;小組成員交流學習成果,互相補充釋疑;小組內推薦代表先在本組講;教師指名一兩個小組學生代表講。

2.反饋指導:學生展示本小組交流結果,教師調動各個小組之間互相補充、完善。教師適時點評,特別是從故事情節的角度看是否將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講完全。

環節二:講好一個故事。

1.出示任務:講好一個故事。要求:講故事要力求生動,要講出人物的神采。

要求:個人找出表現賣油翁對陳饒諮箭術的態度,以及表現陳饒諮的傲慢無禮的詞語,細加揣摩,說出人物的特點;小組合作,用角色誦讀的方式,在現故事中的人物對話及相關場景;豐富人物細節,把握人物言行特點,指名一兩個學生講故事。

2.反饋指導:學生根據要求,依次完成上面的任務。文中“睨之”“但微頷之”,體現了賣油翁對陳堯諮的射箭技藝不以爲意,並不十分讚賞的態度。“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三個反問句中的稱呼、質問和斥責的語氣,體現出了陳堯諮的驕矜傲慢的特點。在誦讀過程中可三人一組,兩人分別扮演賣油翁和陳堯諮,一人做旁白,並在誦讀中,儘量想象人物的神態、動作、心理,體會人物水花時的.語氣、語調,加深對文言詞語及句式的理解。在多次誦讀之後,再把個人對於人物的理解,對於故事中細節進行補充,讓人物更加豐滿,讓故事更有波瀾,繪聲繪色地講這個故事。

環節三: 講明白一個故事

1.出示任務:小組成員交流這個故事所蘊含的道理,互相補充觀點;在文章結尾用自己的話補全句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根據所詮釋的道理,有理有據地講這個故事。

2.反饋指導:教師指導學生依據觀點,對故事着重突出這一點的部分細節進行完善和補充;指名學生講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教師調動各個小組之間互相補充、完善。

閱讀啓示可涉及如下幾個方面:

正視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

正視自己的缺點,知錯能改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人應有一技之長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

藝無止境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驕傲自大者往往遭人輕視

智者超然物外

熟能生巧

環節四: 創造性地講一個故事

1.出示任務:可從賣油翁或陳堯諮的視角嘗試講這個故事;可適當調整故事的敘述順序講這個故事;可在原有的故事框架的基礎上補充更多的合理想象創編這個故事;可用不同的形式演繹這個故事,如劇本形式、話劇形式、連環畫形式等等(課上形成提綱)。

2.反饋指導:教師指導學生依據選擇的角度或觀點,在忠於原文的前提下,把握住人物性格對故事進行創造性的演繹。

(三) 教師總結,板書歸納

講故事 道理

(四)佈置作業,鞏固練習

1.學完本文後,選取一個角度,由人及己,聯繫實際,寫一篇讀後感。

2.完成課上的故事創編,如劇本形式、話劇形式、連環畫形式等等,利用專題活動時間進行展示。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3

教學內容

望江南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了解詞作者的生平創作。積累相關名句。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詞曲的朗讀及對名句的理解,引導學生理解詩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和詞曲的深刻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學習中理解詩人所表達的對現實的思考。

教學重點

積累相關名句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和詞曲的深刻內涵。

教學方法

朗讀 感悟

課時設計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詞的風格導入詞的學習

二、簡介溫庭筠

三、讀順全詞

1、讀出節奏 。

2、讀出重音。

3、 示例:“獨”“盡”“千帆”“皆不是”“脈脈”“悠悠 ”“腸斷”。

讀懂大意

1、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詞的大義。

2、用一句話準確概括全詞內容。

四、讀出層次

建議你再讀全詩,從“時間、景物、情感、手法、表達方式”等角度說一句話,表示你讀懂了課文。

1、從時間來看,全詞 描繪了一位獨處深閨的女子從清晨到黃昏一天的活動。

2、從景物來看,全司 的景物猶如一個個掃描鏡頭,從家中→樓頭→千帆→江水,最後定格在白頻洲。

3、從情感看,全詞 女主人公從滿懷希望到一次一次失望 ,因而肝腸寸斷。

4、從手法看,全詞 沒有粉飾、刻板之語 ,多 用白描、直敘的手法,卻又含蓄、細膩。

5、從表達方式看,全詞 第一句敘事,第二句描 景,第三句抒情 ,[敘一筆,描二筆,抒一筆],構成敘→描→抒的模式。

小結模式:敘一筆、描一筆、抒一筆(或事一筆 、景二筆、情一筆)

五、讀出情味

“梳洗”一詞表現了女主人公滿懷信心的期待,她早起梳妝打扮,是相信愛人今天必定會回來。

小結:

1、“獨”字,說明她是在等候選行愛人的歸來,寫出了這一個女子孤單寂寞的生活處境,同時又引出一個懸念:行人到底歸來沒有?

2、“千帆”點明她看到許許多多帆船從樓前駛過,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歸舟,作者通過她看遍一艘艘駛過的客船,來寫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體現了她從希望到捻的心理變化過程與內心的'痛苦(改變語序“千 帆過盡皆不是”)

3、“脈脈、悠悠”描繪了夕陽即將西下,江水不斷東流的自然景象,同時也是在表達這一女子的思想情緒,她從清晨到黃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結果是“過盡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終究沒有回來。江水悠悠,預示着她明天后天還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預示着她的孤獨生活也將不斷地持續下去。夕陽有意,江水有情,思念無窮。

4、“腸斷”寫出了女主人公失望之情痛苦到了極點,把視線從“千帆”“斜暉”和“江水”那呈收攏回來,集中在“百頻洲”,那是她當初同愛人分手的地方,當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腸寸斷的地方。 (聚焦定格情頭)

六、讀背全詞

屏幕顯示關於詞的來源及特點。

根據學生積累介紹作者

指導朗讀

再讀全詩

深入理解

建議你再讀課文,就課文中的一個字、一個詞或一個句子,談 談自己的獨特的見解。

教學回顧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4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敘述的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底登陸前夕。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登陸戰役。但作者並沒有描寫硝煙瀰漫的主戰場,也沒有寫正義之師如何勢如破竹,節節勝利,而是選擇了諾曼底登陸的前一天,寫了大戰前的平靜,用出人意料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情節,出人意料的結局,表現了戰爭中閃現的人性美——讓侵略者無法理解的“勇氣”。

學情分析:

勇氣對於六年級的學來講並不陌生,但文章所說的勇氣並不是我們平常所指的勇氣,它所表現的是一種智慧的勇氣,一種由信仰產生的勇氣。通過本課的學習,就是讓同學們從語境中感受這樣的勇氣。在教學中,教師要適度引導、點撥,讓同學們體會到這樣的勇氣,理解勇氣的真正含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擴大詞語掌握範圍。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簡要複述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體會題目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自學討論法、品讀感悟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文章中表現出的兩種勇氣以及對這種勇氣的歎服。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文章中兩個人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勇氣。

難點:理解文章中兩個人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勇氣。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犯了錯誤敢於承認,是一種勇氣;面對犯罪敢於站出來,是一種勇氣……然而勇氣的內涵,遠不止於此。現在就讓我們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去感受那位法國女性和美國傘兵演繹的感天地、泣鬼神的勇氣吧。

二、請學生打開書快速閱讀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對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對不理解的詞根據反覆讀課文進行理解,理解不了的,查字典解決。

2、讀書要認真,不但要要通順流暢,而且還要了解作者的思路及課文的內容。

3、檢查預習:

你知道下邊詞語的正確讀音嗎,讀給大家聽聽

勳章 綬帶 頎長 盟軍 諾曼底 熹微

一棟 槍斃 門閂 蜷身 吆喝 寡婦

指名朗讀課文,要求不丟字,不落字;不讀破句,語句通順。

三、熟讀課文概括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歸納總結

課文敘述了二戰中一位美國傘兵的經歷,歌頌了美國傘兵的勇敢和智慧,更讚揚了法國婦女的勇敢、鎮定、堅強和心中崇高的信仰。

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1):“我”遇到一位美國傘兵。

第二部分(2—8):法國女人因爲藏美國傘兵,丈夫被德國兵槍斃。

第三部分(9—10)美國傘兵逃走,德國人追擊搜索。

第四部分(11—13):法國女人再一次把美國傘兵藏了起來。

第五部分(14):兩個人靠自己的勇氣戰勝了敵人。

四、佈置作業:同桌之間或給家長複述這個故事

第二課時

一、導言

通過上課時我們對《勇氣》一文的品讀,我們已對勇氣有了新的感悟。這節課,我們就在此基礎上,再次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對勇氣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細讀課文品味課文

出示思考題:

“是兩種勇氣打敗了他們——用智慧戰勝他們的美國青年的勇氣和那位毫不猶豫地給了美國傘兵第二次機會的法國女人的勇氣。”他們的勇氣分別是什麼?你是從哪裏體會到的?

學習過程:

1、先自學,注意邊讀邊劃,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再四人小組交流,然後班上交流,歸納總結。(讓學生先說一說,再讀一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2、全班交流總結:

文章題目是“勇氣”,這勇氣體現在兩個人身上:美國傘兵和法國婦女。前者側重的是因智慧而產生的勇氣;後者側重的是信仰而產生的勇氣,通過體會,我們更敬佩的是後者的勇氣。

體會法國婦女所表現出的勇氣:

從“她長得並不漂亮,雖不是笑容滿面,但她的眼光卻善良而鎮定”

正是這“善良而鎮定”讓我們找到了其後來的一系列行爲的依託。

從面對美國傘兵的求援,法國婦女只是簡單的幾個字的回答:“哦,當然啦。”然後就把他帶到屋裏,這種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猶豫的行動,讓我們體會到了這位法國婦女內心的堅定。

從“她滿臉蒼白,淚眼模糊”我們體會到了法國婦女因失去丈夫內心巨大的痛苦。

“哦,當然啦。快!”。這是法國婦女面對美國傘兵再次求助時,給予的同第一次毫無二致的回答,是和第一次一樣毫不遲疑的行動。從中,我們體會到了這位法國婦女美麗而高貴的形象。3、

3、有感情的朗讀有關段落,體會法國婦女所表現出的勇氣。

體會美國傘兵所表現出的勇氣

從“他懂得,必須馬上找個地方隱藏起來”、“他不知道住在裏面的人是否肯收留他,但是他總得碰碰運氣呀。”可以感受到美國傘兵在危急時刻還是比較鎮定,不放過任何獲救的機會。

從“突然,傘兵轉身拼命往會跑,避開敵人,離開樹林,跑進田野,又一次來到這戶人家,”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美國傘兵的機智勇敢和勇氣。更能體會到美國傘兵對法國婦女直覺的認識與信任。正是這一切使這位美國傘兵的冒險獲得成功;另一方面也爲法國婦女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讀有關段落,體會美國傘兵所表現出的勇氣。

三、佈置作業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對勇氣的含義是否又有了新的理解?把你新的感受寫一寫。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5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愛蓮說》教案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水陸草木之花,可愛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歡哪一種呢?爲什麼喜歡它呢?說說看。(學生衆說紛紜)有人說,喜歡花的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這麼多善良的心。

二、作者簡介

師: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周敦頤)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字茂叔,道州營道人。晚年在廬山蓮花峯下建濂溪書堂講學,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創始人,對宋明的哲學思想有很大影響。在《周元公集》。

師:要注意“頤”字左邊的寫法。

三、解題

“說”是議論文的的一種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愛蓮說》就是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四、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1、給下列黑體字注音(叫一位同學上黑板注音) 甚蕃(fán) 淤泥(ū) 濯(zhuó) 清漣(lián) 枝蔓(àn)

褻玩(xiè) 隱逸(ì) 頤(í) 噫(ī) 鮮有聞(xian)

師:一學生帶讀

2、全班朗讀課文

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讀書很有韻味,自得其樂的讀,一般語氣都比較舒緩。我們讀古文雖然不需要搖頭晃腦,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讀書經驗,可以讀得更舒緩一些。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先要充分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礎上去讀。

3、教師範讀

五、理解重點字詞

1、蕃 (多) 獨 (惟獨) 甚(非常) 而不染( 表示轉折)( 沾染污穢) 濯(洗滌) 清( 清水) 妖(美麗而不莊重) 不蔓不枝(長藤蔓)( 長枝節) ——屬於詞類活用

香遠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淨植(聳立的樣子)( 立) 焉(呢) 予謂菊(第一人稱我)( 認爲)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後鮮有聞(少) 宜乎衆矣(應當)(多)

中通外直 (暢通 挺直)

(文中有一對反義詞是蕃和鮮。)

2、瞭解兩個古今異義

植 宜

3、一詞多義:

(1)“之”字用法

①水陸草木之花 之:的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詞,起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可不譯 ③無絲竹之亂耳 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可不譯 ④何陋之有 之:助詞,在這裏是賓語提前的標誌,無實義。

(2)清:清澈(濯清漣而不妖);清香(香遠益清) 遠:遠播,形容詞用作動詞(香遠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離長,(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詞類活用: 1.蔓:名詞用作動詞,長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詞用作動詞,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遠:形容詞作動詞,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例句:香遠益清 4.清:形容詞作動詞,顯得清幽。例句:香遠益清

5、翻譯全文

六、分析課文

1、周敦頤喜歡什麼樣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蓮花)

師:蓮花的別稱還有(荷花、芙蓉等)

2、寫獨愛蓮的原因是什麼?課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寫蓮花的?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3、寫蓮是從幾個角度寫的.?

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 ——香遠益清

姿態 ——亭亭淨植

氣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這幾個角度各寫出了蓮花的哪些品格?

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譁衆取寵)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達大度,內心通達,行爲正直)

味道 ——香遠益清

( 美名遠揚)

姿態 ——亭亭淨植

(志潔行廉或獨立高潔)

氣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自尊自愛令人敬重)

師:總結:蓮花的整體的形象是端莊美麗,令人敬重。我們知道了作者愛蓮,不僅因爲蓮花姿態美麗,而且更因爲蓮的品格高尚。

師:那麼我們知道了蓮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麼?(君子)

5、課文寫了蓮,還寫了哪幾種花?分別比作什麼?

回答:還寫了菊和牡丹。 分別比作隱逸者、富貴者。

6、題爲愛蓮說,爲什麼還要寫其他花呢?

作者寫蓮,同時又寫菊、寫牡丹其用意是起襯托作用。

菊正襯,牡丹反襯。這樣,更能突出蓮的君子的品格,表達作者對蓮花的喜愛之情。

7、剛纔我們知道了菊比作隱逸者 牡丹比作富貴者。爲什麼?

隱逸者呢?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裏,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而隱居避世,這種人的特點是志向高潔,就像陶淵明一樣(陶淵明一生清廉,爲官多年,最後因“不願爲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隱。他從複雜的宦海中掙脫出來後,回到家鄉,躬耕壟畝,過起了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並且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歸園田居》和飲酒詩系列),但逃避現實,隱居起來。

師:作者喜歡嗎?(讚美惋惜)

師:你是從哪一句看出來的?(陶後鮮有聞)富貴者呢?因爲牡丹花十分濃豔,花朵碩大,有人評價爲“天下無雙豔,人間第一香”,從唐朝起就成爲富貴人家的寵物。牡丹的價錢很貴,但富貴人競相購之,把它比作富貴者很恰當。這種人的特點是追求富貴,貪慕榮華,追名逐利。

師:作者喜歡嗎?(十分鄙視、厭惡)

師:你是從哪一句看出來的?(牡丹之愛,宜乎衆人矣)

師:那麼君子是怎樣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處在污濁的環境卻保持自身的高潔,不隨流俗,不受沾染。

師:蓮花這般高潔,在當時喜歡她的人多嗎?有何憑證?此話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心情?(不多。“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現在我們明白了,作者讚美蓮,其實是要讚美君子這樣的人,他不跟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爲人正直,名聲很好,又很莊重,有獨立的人格。封建社會有這樣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種花來比三種人,使生動形象,含蓄而給人回味,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將三種花的品格擬人化了。把蓮花比作君子,借贊花來贊人,從而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寫法就叫做託物言志。當時社會愛蓮者少,愛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貴的人多啊!作者有感於社會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對他們表示了強列的鄙視!結尾的兩句話一問一嘆,發人深省,的主題多深刻啊!(齊讀噫……)

八、小結

本文通過對蓮花形狀的敘寫和評論,借花喻人,闡述自己不慕榮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會上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庸俗世風。

九、齊背課文,再次感受作者潔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結束語:通過今天的學習,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蓮花一樣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遠離世俗物慾的誘惑,做一個品德高潔、通達正直的君子,讓君子之德傳揚天下,讓君子之名遠播,讓君子之行引領衆生;那麼,君子之德就會像“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成爲世間一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