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7篇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爲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7篇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爲理想和自由獻身的革命精神以及樂觀豪邁的革命情懷。

2、體會詩歌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抒寫情懷的表現力量。

教學重點

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爲革命獻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壯志。

教學難點

借代與借喻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背景

陳毅。名世俊,字仲弘,中國共產黨員。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在敵人圍追堵截的危難時刻,深陷困境的陳毅寫下了豪氣沖天的《梅嶺三章》

這組詩詮釋了爲理想而犧牲生命的革命精神,這組詩讚揚了爲自由而奉獻頭顱的豪邁情懷,

詩歌學習,朗讀爲本。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當時陳毅同志身負重傷,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1935年春,陳毅同志率部隊在敵人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行遊擊戰爭,堅持了將近三個年頭。這三年游擊戰爭,是他們在革命鬥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1936年冬天,陳毅同志在梅山被敵人包圍。陳毅同志帶着傷病伏在密密的草叢中20多天。考慮到難以脫身,便寫了三首詩藏在衣袋裏。不久,敵人一無所獲,便悻悻而去。

二、反覆朗讀,把握情感

請同學們自由通讀全詩,要求借助註釋理解字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結合朗讀指導品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一致的基礎上,每個同學的朗讀體味是不一樣的.。

生自由讀。齊讀。

2、比賽讀。

下面我們來一段朗誦比賽。咱們班朗讀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我們女士優先吧!

女生讀。男生讀。

三、瞭解內容,體會革命精神

1、這幾首詩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詩前小序交代了寫詩的時間、地點、經過和寫作緣由,從“旋圍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陳毅同志後來補記的,這三首詩是在“慮不得脫”的絕境中作爲絕命詩而留下來的,“留衣底”是爲了勉勵戰友,表現了作者樂觀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詩各寫了什麼?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精神?

(1)解讀第一章:

——這首詩着重寫陳毅身在必死險境,回憶艱難創業的征戰過程,申明此生若不見革命勝利,死後也必定要招集舊部英魂繼續戰鬥,表現了生死不渝、誓與反動統治者血戰到底的革命精神。

(2)解讀第二章:

——這首詩着重寫十年征戰,大業未成,詩人死不瞑目,勉勵倖存者努力作戰,以勝利捷報來告慰死者,表現了關心國家命運、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詩中哪些關鍵詞語能體現這種精神?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一、學習生字和新詞。

二、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及思想感情。

三、揣摩語言,領會語句的意味。

四、學習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徵的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楊絳(1911-20xx),江蘇無錫人,作家、翻譯家。代表作有散文《幹校六記》、譯作《堂吉訶德》等。

二、整體感知課文

(一)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讀的時候思考下面三個問題:一是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錢給老王,錢起到了什麼作用二是爲什麼要詳寫“老王來送香油雞蛋”這部分內容三課文結尾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作者爲什麼“愧怍”這種“愧怍”的感人之處在哪裏

(二)自主解決生字和新詞。 蹬 繃 捎 腫脹 荒僻 取締 降格 鑲嵌 門框 滯笨 侮辱 愧怍

三、精讀課文

(一)四人小組討論,然後每組選一名同學在全班交流。讀完這篇課文後,也許你會不是剛纔下面這些詞語:貧苦、命運、平等、尊重、同情……請你結合課文內容,圍繞其中的一兩個詞語談談感受。(本文裏的老王,身體差,有一隻眼睛看不見,另外一隻眼睛視力也不好,靠蹬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掙錢養活自己,是一個貧苦者。而作者對他很同情,經常照顧他的生意。)

(二)文章結尾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作者爲什麼“愧怍”這種“愧怍”的感人之處在哪裏

老王送給作者香油和雞蛋,“反正意思很明白,是送給我們的。”但是作者又拿錢給老王,老王身體有病,是上門表達謝意,作者沒有領會老王的用意,只是以錢回報,沒有與老王更多地交流,感覺對不起老王的情意。作者認爲自己自命清高而“愧怍”。作者對自己的行爲進行反省,體現了知識分子可貴的自省精神。

(三)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錢給老王,試着找出相關的語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錢起到了什麼作用

尊重老王的勞動,對生活困難的老王表示同情和關懷。

(四)細讀課文中“老王來送香油雞蛋”的段落,探究下列問題。

1、爲什麼要詳寫這部分內容

這一部分寫了作者一家和老王的珍貴友情,也是寫老王向作者一家表達謝意,令作者感動的一幕。

2、在這部分中,又爲什麼要詳寫老王的肖像、神態以及“我”的心理活動

暗示作者從直覺出發,隱約感覺老王病得厲害,身體狀況差。詳細寫老王的肖像、形態,爲後面自責因受驚嚇而忽略老王的心意做鋪墊。

3、怎樣理解作者所說的'“可是我害怕得糊塗了”被老王的病容嚇倒了。

(五)聯繫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粗詞表情達意的效果。

(1)我們當然不要他減半收費。

表示肯定不要他減半收費。“當然”用在這裏,流露了作者同情老王的心理。

(2)他從沒看透我們是好欺負的主顧,他大概壓根兒沒想到這點。”從“和“壓根兒”表示老王做生意一直誠實。

(3)我也趕忙解釋:“我知道,我知道——不過你既然來了,就免得託人捎了。”表示作者一定要給老王錢。

四、小結

這篇課文,作者用簡潔、樸實的語言以及瑣碎平淡的敘事還人物以真實,產生驚人的震撼效果。同學們,今天,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讀書,我們是多麼的幸運啊!幸運者應該怎樣對待不幸的人呢我們應該去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同學們,讓我們學習楊絳女士把愛之光分一些給身邊的人。

五、作業

抄寫“老王來送香油雞蛋”的段落。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3

建築是人類爲自己創造的物質生活環境,即人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動的場所,也是爲滿足人們生活、生產或從事其他活動創造的空間環境。作爲人類重要的物質文化形式之一,車爾尼雪夫斯一針見血地指出,“建築作爲一種藝術,比其他各種實際活動更專一無二地服務從美感要求。”而建築藝術的審美特徵,主要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實用與審美相統一,建築空間與實體的對立統一,靜態的、固定的、表現性、綜合性的實用造型藝術,內容表現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徵性,建築與環境的協調等。

建築是無聲的詩歌,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本單元,我們將一起欣賞巍峨、雄偉、莊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巍巍中山陵,金壁輝煌的法國凡爾賽宮,還有體現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特色的黃鶴樓和於園。從這些建築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建築的美。從這些建築中,我們可以看到歷史的印記和社會發展的足跡,可以領悟到人類的勤勞、智慧和對美的追求。

單元教學目標

1、瞭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築的特點,品味其文化內涵,體會人類的勤勞、智慧和對美的追求。

2、瞭解說明文語言的特點,體會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

3、學習記敘和說明有機結合的寫作方法,理解課文寫作的線索。

4、能抓住特點,描寫事物,在觀察時注意觀察事物特點。

5、說話時注意運用多種修辭方法,把話說得生動形象。

單元課時安排

單元整體學習 1課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課時

巍巍中山陵 2課時

凡爾賽宮 1課時

短文兩篇 2課時

誦讀欣賞  1課時

寫作 3課時

口語交際 1課時

單元小結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本單元內容,確立自己本單元的單元研究活動專題。

2初步探討建築與文化藝術之間的關係,明確學習本單元的意義。

第一塊:導入單元學習,初步瞭解建築與藝術的關係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導入 藝術指對社會生活進行形象的概括而創作的作品,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造型、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本單元我們將研究建築這一種藝術形式。

2多媒體展示古今中外世界聞名的建築物的圖片。任務:請同學們說說你認爲以上的建築物中,哪一個最能打動你?爲什麼?學生欣賞各建築物的圖片

3教師評價引導這些建築有的秀美,有的雄偉,有的現代,有的古典,有的莊嚴肅穆,有的奇妙玲瓏。這些藝術品感染着我們,打動着我們的心靈。正如單元導讀所說:“建築是無聲的詩歌,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學生組織語言,各抒己見

第二塊、整體感知本單元內容,確立自己單元研究活動專題。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導入:本單元我們將接觸形形色色的建築如巍峨、雄偉、莊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巍巍的中山陵、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等等。請你瀏覽一下本單元課文以及讀本中的文章,你可有感興趣的建築類型?學生瀏覽目錄

2佈置任務:找3—5個和你有相同興趣的同學組成專題研究小組,大家一起讀讀你們感興趣的課文,找出你們最想了解的問題,把這些問題記錄下來,作爲你們本單元的專題。學生自由分組。讀課文,發現問題。記錄。

3教師組織交流交流各組的專題

第二課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概況。

2、引導學生從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十幅浮雕中瞭解我國近百年的人民革命鬥爭史,進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偉大意義。

課前學習:學生通過圖書館或網絡等收集有關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十幅浮雕所展示的歷史事件 的內容(任選一件),並把它整理成一個小故事。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初步瞭解人民英雄紀念碑及其歷史地位。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導入:同學們,你們見過人民英雄紀念碑嗎?在什麼情況下見的?學生也許會說,在新聞聯播中,在外國使節仿華新聞中,或直接看見過。人民英雄紀念碑在這種重大的情況下出現,體現了它的政治地位、歷史地位。學生回憶

2佈置任務:通讀全文,從落成時間、位置環境、規模、高度、質地、藝術價值、意義方面概括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概況。學生閱讀思考,按要求概括。

3教師評價學生交流

第二塊 英雄的故事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哪個同學能給大家講講十幅浮雕中的歷史故事。 學生根據課前的準備講故事

2組織評價評價要求:口齒清楚,事件交代清楚,生動學生根據要求評價。

3對照碑文中的時間,給10幅浮雕分分類;研究課文,思考設計者爲什麼要選擇這8個歷史事件。由此說說爲什麼要建造這座紀念碑。學生思考後討論

4教師組織評價學生交流

第三塊 探究活動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碑文中“三年以來”、“三十年以來”、“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義是什麼?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的是哪些英雄?學生思考討論

2組織交流學生交流回答

3如果要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增加建國以來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犧牲的人民英雄的浮雕,你認爲應該增加哪些,爲什麼?並請你描述一下浮雕的內容。思考,自由發言。

4教師組織交流學生交流

課後學習:用150—200字左右的文章,反思自己一堂課的收穫。

第三課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重點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

2體會本文準確而富於變化的語言。

課前學習:

課堂學習:

第一塊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劃出文中表現作者活動路線、觀察順序的詞句。閱讀課文,劃出相關語句。

2教師組織評價學生交流

3佈置任務:請同學們對照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教學掛圖,根據課文的描述,用簡潔的語言談談作者的寫作順序。學生思考

4教師組織評價學生交流

第二塊體會本文準確而生動的語言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本文準確而生動的語言具體表現:

1、大量說明性的語言

2、不少記敘性、描寫性的語言

3、一些議論性的語言

圍繞以上三點各找兩處加以體會學生認真讀課文,圍繞以上三點各找兩處加以體會;學習小組內交流,有不同意見的大家討論;

2教師組織評價全班交流

第三塊寫作練習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給學生一個熟悉的'建築,進行寫作練習,注意行文順序、以及運用準確而富於變化的語言。學生寫作

2教師組織評價學生交流

課後學習:繼續完成並修改課堂上的作文

第四課時 巍巍中山陵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瞭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瞭解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歷程,學習他的偉大品格和不朽精神。能從中山陵的建築中體會華夏文化魅力。

課前學習:利用網絡或查找資料瞭解孫中山的事蹟及思想。

課堂學習:

第一塊導入,交流孫中山的生平事蹟及思想。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紫金山古稱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峯。主峯北高峯,其餘分別爲天堡山和茅山,著名的中山陵便坐落於此。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

2組織交流。孫中山的思想:民主博愛、天下爲公孫中山的貢獻:領導中國革命交流孫中山的生平事蹟及思想。

第二塊整體感知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談談中山陵的設計是如何體現人民對中山先生的懷念及中山先生的偉大品格的?學生閱讀思考

2教師巡視指導學生交流討論

3教師組織評價學生交流

4你認爲有哪些建築直接表現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偉大形象?學生思考

5教師評價學生交流

第三塊深入探究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請你聯繫《展現華夏文化魅力》一課,說說呂彥知設計的鐘形圖案爲什麼會入選;想一想,課文開頭爲什麼要詳細描繪中山陵的地理環境。學生閱讀思考

2教師巡視指導小組討論

3教師組織評價學生交流討論

第五課時 巍巍中山陵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能根據課文內容理清中山陵的大體佈局。

體會準確簡明、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課前學習:蒐集有關中山陵的資料,進一步瞭解中山陵。

課堂學習:

第一塊:理清中山陵的大體佈局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根據課文說明的內容填寫探究·練習二中的示意圖,說說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說明中山陵的。閱讀,思考,填表。

2組織交流、評價 討論、交流。

3假如讓你當中山陵的講解員,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把這幅圖解說清楚。學生根據課文,及自己蒐集的資料準備解說詞

4組織評價學生解說

第二塊 體會準確簡明、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本文雖然是一篇介紹中山陵的說明文,但是語言生動優美,請你找出這樣的句子,朗讀它,並在句子旁寫好批註。學生朗讀、寫批註

2教師點評全班交流

第三塊 語文活動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我心目中的 ”設計比賽。 勾畫出自己設計的某建築的草圖,並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進行描述。學生設計,準備進行描述

2組織評比 自評、互評。

課後學習:繼續完善“我心目中的     ”設計草圖。

第六課時 凡爾賽宮

學習目標:

1瞭解凡爾賽宮的建築特色、藝術風格及其政治中心、旅遊勝地的地位。

2學習準確而富有文學性的語言。

課前學習:學生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

閱讀讀本課文《故宮博物院》

課堂學習:

第一塊 瞭解凡爾賽宮的建築特色、藝術風格及其政治中心、旅遊勝地的地位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公元17世紀時法國國王路十四興建了凡爾賽宮及其奢華的園林,它以無與倫比的規模集中表現了豪華和財富。今天我們就來參觀一下這舉世聞名的建築。

2用你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你發現了凡爾賽宮舉世聞名的原因了嗎?學生閱讀,思考

3巡視指導學生討論

4教師組織學生交流

第二塊富有文學性、趣味性的語言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有人說,第五段插入了凡爾賽宮修建的一段軼事沒有必要。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學生思考,討論

2教師評價學生交流

3文中可有你喜歡的語句,請你朗讀這些句子,並談談你喜歡的原因。朗讀

4教師評價學生交流

第三塊比較閱讀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故宮是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宮,請閱讀《故宮博物院》,比較故宮和凡爾賽宮的異同。學生進行比較閱讀

2教師巡視學生討論

3教師評價學生交流

第七課時 短文兩篇 黃鶴樓

學習目標: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體會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色。

課前學習:蒐集有關黃鶴樓的詩、文。

利用工具書初讀課文

課堂學習:

第一塊: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歷史上,人們將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南嶽陽的岳陽樓,並稱爲江南三大樓。滕王閣因有王勃的《滕王閣序》而聞名,岳陽樓因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更爲人知。有關黃鶴樓的詩文又有哪些?

2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黃鶴樓 送孟浩然之廣陵》等。今天我們將來學習一篇有關黃鶴樓的古文。學生交流蒐集的黃鶴樓的詩文

第二塊積累字詞、疏通文意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組織學生默讀默讀課文

2讓學生質疑、合作釋疑交流疑難、釋疑

3組織學生多種方式朗讀按要求讀課文

4讓學生看註釋翻譯課文看註釋疏通文意

5檢查情況:翻譯複述一人讀一人譯合作用自己的話複述內容

第三塊體會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色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提供有關黃鶴樓的圖片,聯繫課文分析黃鶴樓得名的原因。學生看圖對照課文分析。

2教師組織評價學生交流

課後學習:積累文中的字詞,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

第八課時 短文兩篇 於園

學習目標: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欣賞黃鶴樓和於園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美,說出自己的感受。

課前學習:熟讀課文,並能背誦課文中的精彩段落。

課堂學習:

第一塊積累字詞、疏通文意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組織學生默讀默讀課文

2讓學生質疑、合作釋疑交流疑難、釋疑

3組織學生多種方式朗讀按要求讀課文

4讓學生看註釋翻譯課文看註釋疏通文意

5檢查情況:翻譯複述一人讀一人譯合作用自己的話複述內容

6作者說:“至於園可無憾矣”欣賞了於園之後,你感到是否還有遺憾。學生討論

7組織評價學生交流

第二塊欣賞黃鶴樓和於園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美,說出自己的感受。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創設問題情:作者帶我們去黃鶴樓和於園“神遊”了一番,你對黃鶴樓和於園的總體印象如何?兩者有何不同?境你“神遊”時的感受又是怎樣的?閱讀,思考,分小組交流。

2組織交流、評價全班討論交流

課後學習:

把《黃鶴樓》或《於園》改寫成白話散文。

第九課時 誦讀欣賞

學習目標:

1、理解寫景狀物要抓住特點。

2、學習、積累優美準確的語言,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前學習:蒐集你認爲寫得好的寫景狀物文章

課堂學習:

第一塊 朗讀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佈置任務:四人小組內每人負責一篇文章。

(1)把這篇文章讀給其他同學聽

(2)找出文章中好的詞句個人準備朗讀分析好詞好句

2佈置任務:分析比較這些文章成功在什麼地方。巡視指導,瞭解學生學習情況小組討論組長作好記錄

3教師組織評價全班交流

第二塊 拓展閱讀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同學們課前已經蒐集了許多好的寫景狀物的文章,現在請你們再讀一下這些文章。看看這些文章是有剛纔我們分析的成功之處。學生重讀自己準備的文章,思考

2你認爲一篇好的寫景狀物的文章還應具有哪些特點?學生思考

3組織評價全班交流

課後學習

反覆誦讀《文筆精華(二)》,力求熟讀成誦。

第十、十一、十二課時 寫作

好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與仔細地觀察,觀察不僅要用眼更要用心,用心去發現事物的特點,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去表現事物的特點。因此,本單元作文訓練的方向是培養學生細緻的觀察力。同時,要求學生運用生動準確,富於變化的語言去表達事物的特點。

第十課時: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組織自讀《觀察和描寫事物特點》學生自讀文章,作好圈點勾畫

2組織交流交流所得

3組織交流回憶本單元所學的關於寫景狀物文章的特點

4佈置任務:口頭作文(書上第二題)思考組織語言

5組織交流交流

第十一課時: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明確作文的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文

2組織學生自改自己修改

課後學習:自改作文,也可請他人幫忙修改

第十二課時:

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出示評改標準和要求組內交流,互改

2學生推薦作文師生互動評改作文

教師聽取各組意見指導學生評分

第十三課時 口語交際

學習目標:學會形象生動的描述事物

教師組織學生活動步驟

1組織學生自學《話須形象才動人》佈置:文中的兩段話爲什麼生動?閱讀

2評價思考回答

3提供某物或某景的視頻學生仔細看視頻

4組織評價學生嘗試生動地介紹它

第十四課時 單元專題交流

學習目標:介紹各組的活動過程、交流各組的活動成果、談談活動的體驗與收穫,在專題交流中進一步體會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師生互動評價。

課堂學習:

總結方面獲得收益存在問題

(1)課堂發言的情況。

(2)完成作業的情況。

(3)參與活動的情況。

(4)學習興趣的增強。

(5)學習能力的提高。

(6)情感態度的昇華。

(7)對老師建議、評價

課後學習:自我評價單元收穫,完成表格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一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

二成功的景物描寫爲小說增添了不少色彩。指導學生了解小說景物描寫的特點。

三學習小說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

教學設想:

一以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爲教學重點。

二採取閱讀、討論、講解、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分析、寫作能力。

三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進一步熟悉課文,對易讀錯的字正音,梳理結構。

二體會、揣摩小說在安排材料上詳略得當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用投影幻燈出示詞語,給加點的字注意: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二、補充註釋:(可先讓學生查詞典,養成使用工具書的好習慣)。

大抵:大都,大概。

怠慢:有冷淡之意。

朦朧:模糊看不清,一般形容月色或煙霧。

屹立:高聳而穩固地立着。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開闊。

糾葛:指糾纏不清。

三、結合預習分段,歸納段意。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然後進行討論,指名回答。教師明確:

這是魯迅先生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爲依據,寫出了“我”十一二歲時來到平橋村後到趙莊看社戲的一段經歷,其中刻畫了一羣農家少年的形象。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我”隨母親歸省來到平橋村,簡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緣由,同時介紹了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二部分:(從“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到“各自回去了”)“我”和小夥伴們到趙莊看社戲。這是課文主體部分,可分四層:

第一層:(從“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到“我們立刻一鬨的出了門”)看社戲前的波折。小夥伴們幫助“我”實現了看社戲的願望。

第二層:(從“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到“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小夥伴們愉快地架櫓搖船送“我”去趙莊看戲和途中的見聞。

第三層:(從“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到“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在趙莊看社戲的情況。

第四層:(從“月還沒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看社戲後深夜返回平橋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從“第二天,我向午纔起來”到全文結束)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對昨夜看戲、吃豆的懷戀。

四、作品在組織材料上做到了有詳有略,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地體會、揣摩。

(一)教師提問:小說的第一部分寫了哪些內容?是詳寫還是略寫?不寫這些內容行不行?

要求學生在筆記本上摘出這部分的主要內容,然後舉手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這部分寫了三個內容:

1、“我”跟隨着母親歸省來到平橋村。平橋村是“我”的樂土,因爲這裏不僅能免讀《詩經》之類的書,還能看到社戲。

2、這裏有與“我”年紀相仿,不拘行輩,嬉戲玩鬧的小夥伴們(正是這些小夥伴實現了“我”看社戲的願望)。

3、平橋村這塊樂土上可以釣蝦、放牛、無拘無束、趣味無窮。

然而以上這些內容都是略寫,雖是略寫,卻又不能不寫,因爲這些內容跟看社戲有不可分的聯繫,它們爲看社戲做了有力的鋪墊。

(二)教師提問:看社戲出發前遇到了一些波折,這裏是詳寫的,爲什麼?

要求學生在筆記本摘出遇到了哪些波折,然後回答詳寫的'原因。教師明確:

看社戲前確實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時叫不到船,母親不準“我”和別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擔心等,還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掃興。然而,這些“困難”又逐一地被小夥伴們解決了:八叔的航船回來了,小夥伴們和“我”一起去,雙喜寫了“包票”。敘事非常詳實,這樣寫突出了雙喜等小夥伴的友愛、聰慧的品德,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文意跌巖。

(三)教師提問:在看社戲的途中,作者詳寫了什麼?各採用了怎樣的筆法?

要求同學討論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寫了小夥伴們開船,側重於寫動作:

點、磕、後退、上前、出,採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孩子們的精明能幹;還寫了春末夏初的夜景,作者側重人的感覺寫;寫山,以動襯靜地寫;寫漁火,由遠及近地寫。這些描寫生動地勾畫出了一幅江南水鄉夜景圖,讀後彷彿使人置身於江南水鄉之中。

(四)教師提問:“在趙莊看社戲”這一節中,作者詳寫中又有略寫,詳寫了什麼?略寫了什麼?

要求學生在書上摘出內容,作比較後回答。教師明確:

詳寫的內容是:雙喜述說鐵頭老生翻筋斗的本領,“我”喜歡看“蛇精”和“套了黃布衣跳老虎”的表演,“一個紅衫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捱打的一折,讓孩子們厭煩的老旦的踱來踱去不停的唱。總之,作者抓住了孩子們看戲的興趣和對臺上表演的反映進行詳寫。

在詳寫中也有略寫,如小旦、小生的演唱等等。

詳略之間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根據中心主題的需要,做到詳中有略,略中有詳,才能使文章多姿多彩。

(五)教師提問:看社戲夜歸途中,作者可寫的東西很多,卻只詳寫了“偷吃羅漢豆”的情節,應如何理解?

要求同學們能夠複述這一段(因爲這段很貼近少年兒童的生活),然後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作者濃墨重彩敘寫了小夥伴們偷吃羅漢豆,着意刻畫了小夥伴這個羣體,他們天真、淳樸、熱情、聰明、能幹。另外,究其實,那夜的戲讓小夥伴們看得失望,僅讓“我”看社戲的心願得到了滿足;偷吃的羅漢豆,不是珍饈美味,不過是普通的豆,卻構成了“我”的極大快樂,這樣寫又與小說的結尾緊緊呼應起來,“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五、佈置作業:

(一)背誦“一出門……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二)在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寫山、戲臺、航船的比喻句,並加以體會。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認真學習小說對人物的刻畫。

二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特色。

三檢查作業,複習鞏固上一課時所學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集體背誦、個人背誦相結合,課上背誦、課下背誦相結合。

二、課堂練習:

(教師出示投影幻燈片,要求學生做在筆記本上。)請按照敘述的先後,重新編排給出的情節的順序,並指出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

A 趙莊看社戲

B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C 看社戲前的波折D 看社戲歸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F 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G 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1、情節順序是:

2、詳寫的是:

3、略寫的是:

[參考答案]

1、G、F、C、B、A、D、E

2、A、B、C、D

3、E、F、G

三、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描寫人物的段落和語句。

(一)教師提問:小說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人物有誰?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主要描寫了雙喜,描寫的其他人物有:桂生、阿發、六一公公。

(二)教師提問:雙喜是小夥伴中的代表人物,試分析雙喜這個形象,從中瞭解他的性格特徵。

要求同學們討論後自由發言。教師明確:

雙喜這個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看戲前,當“我”因爲看不到戲感到沮喪,人們都嘆息地表示同情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麼?”提得恰到好處,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當外祖母和母親還有些不放心時,雙喜馬上表示“寫包票”,同時提出了幾條有力的根據,至使“我”能去看社戲。航船出發了,雙喜“拔前篙”,第一個出動,像小夥伴中的領頭人。這都表現了他的聰明、熱情、機靈、能幹。看戲時,雙喜告訴“我”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這說明他已經來看過戲了,這一次是專意陪“我”的。這表現了雙喜對“我”的友愛、熱情。那鐵頭老生沒有表演翻筋斗,雙喜馬上來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這表現雙喜善解人意,對“我”非常體貼。當大家都不想繼續看戲時,雙喜說“還是我們走的好罷”,他了解大家的情緒,儼然像一個兄長一樣。看戲後,雙喜認爲多偷阿發家的羅漢豆,阿發的娘若知道了會哭罵的;用了八公公的鹽和柴,老頭子會罵的。這又表明了雙喜考慮得周全。

對這個人物,作者採用了白描的手法,運用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刻畫得很成功。

(三)對於小說中的其他幾個次要人物,教師可以略加提示。

桂生因沒有給“我”買到豆漿,要給“我”舀一瓢水來喝;這補償對“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羅漢豆的主意。

阿發建議小夥伴們偷摘自家的豆。他多麼純真無邪,憨厚無私。

六一公公只對小夥伴們摘豆“踏壞了不少”表示惋惜,這是勞動人民珍愛勞動成果的本色;他又親自給“我”送羅漢豆,又表明他的淳樸,好客。

這些人物雖着墨不多,但勾畫得頗爲準確、生動。

四、教師引導學生領會課文景物描寫的特色。

(一)教師提問:作者幾次描寫景物的立足點在哪裏?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藉助小說中的“我”,在船上描寫了月夜行船、船頭觀戲、深夜歸航幾個畫面,景隨舟移,情隨景遷,彷彿使讀者身臨其境,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師提問:“春夜出航”是最具魅力的寫景段落,它有什麼特色?

要求學生齊讀課文,認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藉助“我”,一路上領略了江南水鄉的夜景。這段描寫,從感覺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宛轉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在仙境般的景緻中呈給讀者。

(三)教師提問:至於“深夜歸航”的描寫又怎樣呢?

要求同學與上面的寫景比較,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從趙莊回平橋村途中的描寫以仙境再擬社戲,“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着了。”另外,寫得帶有童話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烘托出了孩子們看社戲安全歸來的愉快場景。

五、教師提問:小說的結尾應如何理解?(作爲一般性的理解,不作重點問題處理。)

要求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的結尾意味深長。其實那夜的戲並不怎麼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羅漢豆,作者藉助“我”懷念那夜的戲和豆,實際上是懷念平橋村樸實、勤勞、聰慧的小夥伴們和有趣的生活。“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課堂寫話。

學習了“偷吃羅漢豆”一節後,請同學們寫一段“童年的趣事”。(若課上時間不夠,課下繼續完成。)

七、佈置作業:

完成書後練習二中的1、3兩題和練習四的1、2兩題。

[參考答案]

1、(1)免念《詩經》之類難懂的書。

(2)我在這裏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

(3)可以釣蝦、放牛,有許多生活樂趣。

3、拔、點、磕、退、上、架,表現了小夥伴們駕船嫺熟敏捷的技巧,勤快能幹的性格和去看社戲的愉快心情。

1、不直接寫船,寫岸邊的景,反襯船走得快。

2、這個比喻能使人們產生豐富的想象,寫老漁父喝采是從側面烘托船走得快,搖船的本領高。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5

備課時間 .5.10 執教時間 .5.11~12教案總序號:46、47

教學目標:

繼續瞭解掌握說明文的基礎知識,學習《洲際導彈自述》瞭解有關洲際導彈的知識,瞭解我國核武器的發展現狀,掌握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說明文中的擬人手法的運用及作用,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理解科普說明文《洲際導彈自述》嚴謹的科學性和幽默的趣味性。

 教學過程:

 1. 解題:這是一篇介紹核武器的知識的科普說明文。“自述”是作者採用擬人化的方法,讓導彈自己講述自己,類似人的自我介紹,實際還是作者介紹。這種寫法使得文章生動活潑,形象具體,易於讀者接受。

 2. 結構:全文有15個自然段,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導彈的誕生。

第二部分(2—8):導彈的.類型。

第三部分(9—15):洲際導彈。

3. 內容:先從洲際導彈的誕生說起,介紹了它的誕生時間、地點和巨大作用;接着介紹了它的類型、構造、使用的動力燃料,在這裏用了分類別、做比較的說明方法;又詳細的說明了它的外形、速度、威力及發展變化,最後又指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軍備競賽是導致洲際導彈不斷升級的根本原因。在這裏作者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4. 瞭解洲際導彈:

構造:它由發動機、制導系統、彈體結構三個部分組成。

性能:爆炸威力大,速度快,飛得高,命中率高(誤差小)。

發展過程:1957年在蘇聯誕生;20世紀60年代從地面發射改爲地下發射,後又改爲機動發射;70年代發展爲“分導式多彈頭”。

類型:地對地、地對空,空對空、空對地,彈道式、巡航式,近、中、遠程洲際。

 5. 中心:這篇科普說明文,以擬人的手法,親切自然地介紹了導彈的類型、構造及功能、威力,具體地說明了洲際導彈的外形、速度和威懾力量,並指出超級大國的軍備競賽是洲際導彈不斷升級的根本原因。

6. 順序: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

 7. 特點:平實說明與生動說明相結合,從不同角度對洲際導彈作了全面、簡要而又通俗的說明。生動,表現在用擬人手法,採取洲際導彈“自述”的方式,拉近了讀者與洲際導彈這一陌生事物的距離,這樣就使說明更加具體形象,更容易受少年讀者喜愛。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6

一、核心素養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理解課後生字詞的含義,能靈活運用;

2、思維發展與提升:①梳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②通過梳理紅軍戰勝的困難,分析出紅軍部隊具有的軍民一心、革命樂觀、團結互助、堅強勇敢等優秀品質;

3、審美鑑賞與創造:通過賞析具體的字詞、句子,學習作者平實的語言,體會作者在行文中寄託的思想感情;

4、文化傳承與理解:感受文章所傳達的精神品質,體會作者在行文中寄託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梳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2、通過梳理紅軍戰勝的困難,分析出紅軍部隊具有的軍民一心、革命樂觀、團結互助、堅強勇敢等優秀品質;

3、審美鑑賞與創造:通過賞析具體的字詞、句子,學習作者平實的語言,體會作者在行文中寄託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討、研究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地圖導入

展示紅軍長征路線圖,師講:大家看到我們紅軍是從這裏出發,一路翻山越嶺、爬雪山、過草地,最終完成了長征的壯舉,而這其中,紅軍翻越的第一座難爬的山,就是——老山界。當時的情形是怎樣的呢?我們今天就通過《老山界》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當時的情況。

(二)作者簡介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陸定一,參與了“長征”整個過程,當時是在“紅章”縱隊政治部宣傳部工作。

(三)默讀課文,梳理內容

1、本課按照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展開敘述,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勾畫表示時間和地點變化的詞,並注意在該時段與地點發生了哪些事情。

2、學生們用大約5分鐘的時間閱讀課文。

3、師生共同完成“翻越老山界經過”的梳理。

第一天,下午動身,沿着山溝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戶瑤民家攀談;天黑了,到山腳,登山;之後走了半天(夜裏),在山路上露宿;半夜裏醒來,之後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搶着吃了早飯;走了沒多久,到了雷公巖;翻過雷巖,繼續爬山,“快要到山頂”時,“落得很遠了”;下午兩點多,到了山頂;之後,一氣兒跑下山去。

(四)再次瀏覽課文,找出“總寫句”

1、請同學們再次瀏覽課文,看看有沒有一句話能高度概括本文的所有內容?

學生們可能會找第一段,這時要提醒學生,第一段是“決定要”,事情還沒有發生,不具有總結性;也可能會找最後一段,這時要提醒學生,這一段只有評價,沒有人物地點等信息,不具有概括性……

2、找出該句——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

爲什麼此句能概括全文?時態是完成時,有主要人物,有主要事件。

3、分析該句的組成部分,並從這幾個部分入手,撬動對整篇文章的分析。

這句話裏的關鍵詞有哪些呢?(難翻的、笨重的、戰勝了)

第二課時

(一)分析如何“戰勝”“難翻的”老山界。

1、請同學們根據文章內容概括紅軍遇到了哪些困難?

預估學生們能答出:山高、路陡、睡不好、吃不飽

老師稍加提示再總結出:有傷病員、有敵軍追趕

老師再讓同學們分析一開始接觸到瑤民的句子,抓住“照着習慣、躲、請、驚惶”等字詞從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分析出一個隱形的困難:當地的民衆害怕與躲着紅軍

2、分析如何克服民衆害怕紅軍的困難?

①瑤民怕紅軍,所以紅軍是如何做來消除這些害怕的?

講解介紹紅軍、送米、保護房子和籬笆

②我們做的這些,最終形成了一種怎樣的軍民關係呢?

展示這些句子:

那女人哭起來了。

你們紅軍早些來就好了,我們就不會吃這樣的苦了。

她問我們餓了沒有。

她拿出僅有的一點米……

我們給她錢,她不要。

她非常歡喜地接受了。

總結:我們能從這些句子中感受到我們與瑤民之間的關係是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的,而且軍民之間相互理解。

③總結:是軍民一心的作風讓紅軍贏得了當地民衆的支持。

3、分析如何克服山高、路陡、睡不好等困難?

①句子分析: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過山去。 抓住“都想”

只得裹一條毯子,橫着心躺下去。 抓住“橫着心”

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飢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抓住“堅強意志”

結論:紅軍就是靠“你爭我趕、不服輸的勁兒;咬牙堅持下定決心、堅強勇敢”等的意志戰勝了諸多困難。

②句子分析:

我們燒了些水給大家喝。

我們幾個人又停下來,立刻寫標語,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號,演說,幫助病員和運輸員。

醫務人員中的女同志們英勇得很,她們還是處處在慰問和幫助傷員病員,一點也不知道疲倦。

總結:從這些句子中,我們發現沒有人懶惰、懈怠,大家是分工合作,靠着團結一致戰勝了諸多困難。

③句子分析:

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

抓住“奇觀”的含義分析,這裏既是指見到的奇特壯觀的景象、也只紅軍長征這一偉大事業、還有一種革命必勝的樂觀心態。

“不要掉隊呀!”“不要落後做烏龜呀!”“我們頂着天啦!”大家聽了,哈哈地笑起來。

抓住搞笑的語言分析出樂觀。

回頭向來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抓住“矮子”分析得勝的心態和樂觀的心態。

總結:這是一支遇到困難不退縮,而是用樂觀、積極的心態應對困難的隊伍。

(二)分析“笨重”與“難翻”之間的矛盾之處。

1、“笨重”強調的是我們自身方面的困難:大家並不是輕裝上陣,相反,隊伍龐大、有傷病員、有馬匹、有隨身的行李,更有追擊的敵人。

2、“難翻”是在側重表述客觀方面的`困難。

3、總結:自身條件如此差,要翻越的山如此難,越是笨重,越是難翻,越是需要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而這一切,我們的紅軍隊伍做到了。

(三)情感表達

1、如果你是隊伍中的一員,當你翻越了這麼難翻的山之後,你會如何直接表達你內心的情感?

預設學生答案:我好驕傲啊!我好自豪啊!我們真的太厲害了!

2、作者並沒有如此直接說,可是我們能從哪些句子感受到呢?

我忽然想起:將來要在這裏立個紀念碑,寫上某年某月某日,紅軍北上抗日,路過此處。

我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坐在山頂上休息一會。

路上有幾處景緻很好,濃密的樹林裏,銀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條溪流的旁邊,有很多戰士們用臉盆、飯盒子、茶缸煮粥吃。

……

這些就是作者使用的間接抒情的句子,同樣能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激動,還使這種情感的表達很豐富。

(四)批註分享

文中還有幾處句子,在現今讀來,還是有一些獨特的地方。請任選一句,完成批註並分享。

1、除此以外,就是寂靜。耳朵裏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

可以從“模模糊糊的夢境”的角度去解讀這種奇妙的感受。

2、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爲什麼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可以從擬人、嘲諷去解讀。

3、老山界是我們長征中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但是我們走過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後,才覺得老山界的困難,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

可以從人生路上的苦難重重,我們該如何去克服解讀。

總結:學生們言之成理即可。

(五)作業佈置

1、抄寫課後生字詞(全班)

2、寫寫讀後感,200字左右(部分)

(六)板書設計

老山界

笨重的我們 戰勝了 難翻的老山界

革命樂觀 山高路陡

團結互助 吃睡不好

堅強勇敢 敵人追趕

軍民一心 傷病員多

六、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設計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抓住關鍵句貫穿於整篇文章的解讀,並注重具體字詞、語句的分析,能充分鍛鍊學生的語言揣摩能力。可是在情感滲透、革命傳統氛圍的薰陶上做得不夠,在革命情懷的解讀上存在欠缺。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現代詩的閱讀方法與技巧,提高閱讀水平。

2、學習借物抒情的寫法。

3、通過反覆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維護祖國統一的思想意識。

教學重點:

1、朗讀,把握節奏,重音,體會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2、探討詩歌的主題。

3、品味詩歌的感情,學習抒發抽象情感的方法。

4、閱讀遷移訓練。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2、深層理解文本,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教具安排:ppt教學課件flash課文配樂朗讀課件

教學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思鄉歌曲,創設情境:

導言:同學們,每到週五,你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如果將來你遠離故鄉,遠離親人,在遙遠的異地工作生活,最容易產生一種什麼感情?

(思鄉之情)

“遊子思鄉”是中國詩歌一個永恆的話題,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騷客抒發過這種美好的情愫。那麼,請同學們回顧你曾經學過或讀過的作品,說出有關描寫鄉愁的詩,詞,曲。

有關作品:

1、馬致遠的曲:《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李煜的詞《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3、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5、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6、崔顥的《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遊子思鄉,故土難忘。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着多少遊子的心!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於歷史的原因,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着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其鄉愁詩也是異彩分呈。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幻燈片]

二、簡介作者,瞭解寫作背景:[幻燈片]

展示幻燈片後補充:

1928年餘光中出生於南京,1949年隨國民黨軍到臺灣,臺灣與大陸由於人爲的長期隔絕,有近四十年不通來往,漂流到孤島上去千千萬萬的同胞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祖國和親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臺北的辦公室靠着臺灣東海岸,他說:“我看太平洋和美國有什麼意思?這也許是天意,我憑窗而立,就可以直視海峽,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陸。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國是外遇。”這一番話讓我們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園情結是多麼的濃烈!1972年,飽嘗了23年鄉愁之苦的余光中終於按捺不住,在臺灣的寓居內,用了僅僅20分鐘時間創作了《鄉愁》,唱出了兩岸人們共同的思鄉曲。1992年餘光中第一次回大陸探親,圓了43年來的思鄉夢;xxxx年春節,余光中在中央電視臺親自朗誦了這首詩。現在就請同學們聽聽這首詩的配樂朗讀,感受詩人的.濃濃鄉情。

三、朗讀

1、課件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

3、朗讀節奏與重音的劃分。(展示幻燈片)

四、賞析全詩:

1、思考討論:[幻燈片]

(1)、詩中有四個表示時間的詞語像一條紅線貫穿全詩,請找出這幾個詞語。

(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作者通過哪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來表達這種難以言盡的情感?那麼作者的這四個人生階段又各因什麼而愁呢?

(3)、有人說把詩歌的第四節刪去會更好,你認爲呢?

2、歸納板書(幻燈片)

補充講解:

(1)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

(2)詩人將抽象的鄉愁描寫爲“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使鄉愁有了寄託,變得具體,形象,生動,感人。

小時侯外出求學,“小小的郵票”,使作者可以用家信來寄託對母親,對故鄉綿綿的思念;

長大後,出外謀生,爲生活而奔波,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與愛人團聚,了卻作者無盡的牽掛。

後來,“一方矮矮的墳墓”使我與母親永遠生死相隔,永生無緣再見,也許,在母親臨死時還滿含熱淚盼望着團圓!

現在,“一彎淺淺的海峽”(指什麼?指臺灣海峽)使多少骨肉同胞兩地相隔,日夜思念!詩人將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萬萬人的家國之思。暗含了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主題更爲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畫龍點睛,把個人的思鄉之愁昇華爲普遍的家國之思了(國愁與民愁)。

五、欣賞歌曲《鄉愁四韻》。

(現在,音樂家已經把這首詩譜上樂曲,賦予了鄉愁更深刻的含義,請同學們欣賞音樂,體會那種濃濃的思鄉之愁)

插入:兩案形式分析

遊子的思鄉之愁,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目前,我們黨和政府正積極採取相應措施,促使兩岸和平同一。臺灣政界重要人物(連戰、宋楚渝)也頻頻訪問大陸,兩岸前景一片光明。了切臺灣人民思鄉之愁的那一天肯定不遠了。

六、分析本詩的寫作特點。

1、比喻新奇,把這種難以言盡的抽象的鄉愁寄託在四個具體形象上。(借物抒情)

2、結構整齊,且成功運用反覆手法(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和疊音詞(小小的,窄窄的……),使詩歌富有音樂美,好讀易背。

讓學生再次深情朗讀課文。

七、課堂練習(幻燈片)

八、欣賞其他詩人寫的“鄉愁詩”。(幻燈片)

九、作業佈置(幻燈片)

教學後記:

1、用音樂導入及薰陶效果非常好。

2、朗讀還可以延長一些時間,多讀幾遍。

3、多聯繫目前的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