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教學反思(14篇)

語文課教學反思(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課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課教學反思(14篇)

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1

這篇識字的主題是軍事,把有關軍事的武器、術語串成一篇韻文。教學時初讀課文,重點點出容易讀錯的音,猩猩後一個音要輕讀;海疆疆是三拼音。理解詞語,讓學生圖文對照。看圖用上詞串中的詞,讓學生加深對詞的理解。當講到導彈時,不知自己怎麼就給同學們介紹起導彈來,導彈可分爲很多種,有飛毛腿導彈,愛國者導彈,洲際導彈等等,學生開始來點精神,我一見學生有興趣,不禁又開始滔滔不絕只要人們在自己家裏,利用儀器控制,鎖定哪個目標,哪個目標就被擊中。關在家裏就能打仗,多神奇啊!象伊拉克戰爭才說到這就有學生就驚呼:哦,伊拉克戰爭我在電視裏有看過。美國人打伊拉克就是利用導彈進行打戰,伊拉克的武器設備太落後了,結果美國打勝了。所以只要同學們努力學習,將來發明先進的軍事武器,用來保衛祖國,就不怕被別人欺負。學生很認真地聽。使我不禁想到初中時教歷史的老師。

原先教歷史的老師不教了,換成鄰班的'語文老師教我們班歷史。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就像聽故事一般。至今我還記的他教金國打宋朝的歷史時,引經論典。還說金庸寫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就是以這段歷史爲背景的,寫郭靖去襄陽守城,阻止金兵入欺。講到最後他都會以一句:跑題了,跑題了。來結束話題。當時的我對武俠小說很迷戀,聽得津津有味。考歷史時從來不去背,稍微複習一下就能考很好。年少的我對他淵博的知識佩服得五體投地,只恨他不是我班上的語文老師。

一直追求自己的課也能讓學生有聽故事般地感受,可自己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充實。偶爾跑題一下又何防?但只能是偶爾爲之,太常就偏離本位了。

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2

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如果我們給學生一個高效的課堂,學生也就會有一個高效的語文學習生活。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具高效性,我們已經在學校課題組的引領下進行了不斷地探索,並在不斷地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我不斷學習,不斷摸索,不斷成長。深感自己的語文課堂也越來越充滿着智慧的火花。越來越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越來越感覺到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精彩。下面是我有關小語高效課堂教學的一點反思。

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會具有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比如,我在教學古詩《乞巧》時,爲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首先讓學生背誦第二課古詩兩首,學生背誦的很熟練,學習由舊知入手,很有成就感,因此,我適時激發學生的興趣,你們喜歡古詩嗎?是呀,古詩就像祖國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輝。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9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乞巧》。此時,學生迫不及待地要轉入新的古詩的學習,積極性自然很高。在比如,在古詩理解完後,爲了激發學生背會古詩的積極性,我又播放了《乞巧》歌曲的視頻,學生在輕鬆愉快的音樂中會唱了歌曲,會背了古詩。

二、重視課堂評價與課堂生成

課堂評價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也是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課堂上,教師要積極營造一種健康和諧的教學氛圍,要讓學生敢問,敢說,敢討論,形成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氣氛。當然,要到這樣的理想狀態,教師首先要巧妙地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比如,當學生回答不夠到位時,老師要巧妙地肯定學生的優點,並委婉地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更重要的是,老師要用引領、啓發性的語言,點撥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升。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也不要一竿子打死,要巧妙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我們可以這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你的思考很有見地,相信會給其他同學帶來更深刻的思考”。老師這樣的評價,不但保護了起來回答問題的同學的自尊心,也更增強了其他同學的思考。

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3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爲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

文章創作於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地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首先,能較好地創設情境:

上課伊始,引背《長歌行》,並讓學生談感受,激發學生要珍惜時間,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後出示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寫這篇文章前的一段話,讓學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已經意識到時光悄然逝去而無所作爲,決心從今以後要珍惜時間,才寫下了這篇《匆匆》。

其次精心選用教學語言:

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發,心靈地傾訴和思緒地流淌,語言都很美,而這篇散文尤爲突出。因而在課堂上,我所使用的語言也儘量與文本一致,與課堂基調相符。如:“讀了這句話,你聽到了作者在你耳邊的低低絮語了嗎?”“作者通過寫自己的日常生活來將無聲無形的時間具體化了。讓我們感受到了時間它就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在一個又一個極普通的日子裏匆匆流逝了。讓我們真切地觸摸到了時間的.腳步。”“作者的時間步履匆匆,那麼你的時間又是怎樣過去的呢?能像作者這樣具體地揀拾起時間的足跡嗎?”……

再者,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是爲了不教”。教學目的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在教學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充分感知語言材料,自己讀課文,品讀感悟,滲透了“讀(課文)、思(問題)、劃(重點詞句)、悟(感受)”的學法。讀寫遷移法:讀是吸收,寫是表達。在學生朗讀理解作者是怎樣描寫日子來去匆匆後讓學生也寫寫自己或身邊的日子是怎樣過的,從讀學寫,以寫促讀,讀寫互相促進。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的學習方法。

當然,本節課還有許多不足。

首先,盲目求全:

由於追求課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環節落到實處。了顯現課堂的整體性,設計了一課時學完,確實密度很大,不夠科學。導致有些地方該拓展的不能拓展,該多讀的不能多讀。如讓學生談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這部分是本課的主要環節,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在讀中感悟,理解,領會,領會後再有感情地朗讀,並進行拓展練習,但由於時間所限,匆匆結束。

其次,交流不夠:

課堂應該成爲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生與文本交流的平臺,而這種交流的引發還是離不開提問。因而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應該成爲學生課堂交流的依據。爲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在備課時,我採用了課前預習提示中的問題: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們看出了一個什麼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作者有沒有作出回答。並且在學生確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後又追問: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爲這個問題可以統鄰全文,讓學生充分交流起來,但在實際上課中,這種“提問”沒有轉化成“交流”,同學們沒有動起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覺得所提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只是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我不能融會貫通地遷移,引導,導致師生交流不夠充分,沒能激發起學生地交流熱情。因而,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學時機更重要。

課堂上更多的是教學機智,是動態生成,爲了不使每一節課匆匆而逝,我還要不斷地深入學習。

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4

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的確是這樣的,面對今天的教育環境,絕對是有改革的必要。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可以說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實際的教學環境中靈活運用。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與傳統和語文教學存在很大的差異,以往的語文教學以教師爲中心,以書本知識爲本位,以考試爲目標。

教學結構是表現教學內容、顯示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組織教學環節,設計教學結構時,必須明確一個目的,體現一個觀點,堅持一個原則。

在語文教學中,課程設置要符合孩子的特點,讓他們在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學到課本外的做人知識。

作爲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常常思索着這樣一個問題: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下面作具體的探討,希望給廣大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帶來啓示。

一、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

語文教師是學生美好心靈的塑造者,是學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學生人生路程的引路人,這就更要求語文教師博覽羣書,不斷地豐富、充實和發展自己,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無所不通、無所不曉,進而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崇高和神聖的形象。

教師要深入探究教材,善於濃縮課文內容,通過活生生的語言因素,來達到使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發展思維的教學目的。有的課文比較淺顯,中心較明確,教師可充分利用幻燈、錄音等教學手段編制信息傳遞程度,來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在引導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反饋信息。在學生理解課文之後,用省下的時間指導學生練習,培養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二、課堂上必須有情感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孩子們課堂度過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都是由我們教師的手來翻閱,我們的語文課堂空間如何去翻閱孩子的生命。一堂充滿激情的`語文課,不僅學生聽着是享受,教師本身也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的激情來自本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喜愛,還有對夢想的追求。

三、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情境教學,對於小學生而言,不但能夠激發興趣,並且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如果都是把握好這一環節,教學效果將會不錯。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爲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瞭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治的精神、豐富的想象、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學生學好語文的情感。

爲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於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形成印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藉助圖畫再現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華,必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於接受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導和啓發,同時還要有感情地講述,便於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學《風是一位畫家》一課中,通過生動的畫面,使學生體會到一年四季風的特徵,理解了這些風伯伯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四、要善於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課堂提問適中,如果太容易,學生不需要動什麼腦筋就會覺得沒意思,如果太難,學生會感到摸不着邊際,失去信心。提問要緊扣課文,有一定的深度,能使學生抓住要害,想一想就能說出一二。學生有好勝心理,是願意思考問題的,關鍵在於都是要善於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要吃透教材,要了解學生。

五、走下講臺,充當學生

實踐證明,師生關係越融洽,教學效果就越好。根據我們的教育對象――小學生的特點,我們應該思考哪種教學方法,更容易被他們接受,儘量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努力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差距。教師可以走下講臺,讓學生充當都是,比如在生字教學中,鼓勵學生上臺,識字,帶領學生一起學習,不但課堂氣氛活躍,同時學生也會感受到有成功感,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信心,讓他們也認識到,只要努力,我們也可以做一個老師。

六、充分利用多媒體

現在,多媒體普遍作爲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它以圖文並茂,直觀的聲像、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有助於學生合作、主動地學習,達到開啓學生思維,陶冶學生情操,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境界。

總之,我真誠地希望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能讓學生在輕鬆融洽的氣氛中最大程度地學到應知應會的知識!實實在在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從從容容教語文,輕輕鬆鬆教語文,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華的教學狀態。我在路上,我在努力!

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5

本文的題目爲“笛聲”,通篇課文也是圍繞“笛聲”展開的:先寫聶守信聽老木匠吹笛,而後寫聶守信向老木匠學吹笛,最終描寫了聶守信吹笛,老木匠傾聽的場景。 “笛聲”成了兩個人成爲莫逆之交的媒介,也在悠悠的笛聲中,讓我們感受到了聶守信對於音樂的酷愛。因而學習本文時,要把握好“笛聲”這一主線,以主線串聯課文中的所有信息,這樣最終才能讓學生與課文中的聶守信產生情感共鳴,從而理解聶守信的心聲。

在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中,我帶領學生走進老木匠的笛聲,通過播放一段悠揚的笛子獨奏的錄音,並用視頻文字十分簡潔地向學生介紹笛子這種樂器,有效爲學生創設了一種優美的情景。此後,通過對描寫笛聲語句的.朗讀、思考,以及對笛聲錄音的欣賞和鳥叫聲的模擬表演等多種學習形式,學生真切感受到老木匠笛聲的優美、動聽、婉轉和神奇的魅力。然後,我又帶領學生走進聶守信的心聲,反覆品讀聶守信聽了老木匠笛聲後神情和心理活動變化的句子,感受聶守信學笛的渴慕之心和對音樂的熱愛。最後,再引導學生想象聶守信向老木匠拜師學笛的對話,並且讓兩組同桌進行即興表演,實現從語言積累到語言運用的轉化。

再者,本文的一大特點就是首尾呼應,但同樣的一句話,創造的意境是不同的。在教學中,我就抓住這兩個句子,讓學生比較這兩個句子有什麼不同。而後讓學生閱讀課文中間段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樣處理就能很好地抓住了這篇課文的文脈。學生通過比較和概括,也自然領悟了課文的寫作特點。

縱觀整節課,儘管給學生品讀的時間較充裕,也通過媒體、想象等多種手段,創設了一個美好的學習氛圍,但要更精準地把握課文,作爲教師本身對於文章的解讀還稍欠火候。教學之後,再讀此文,其實不難發現,文中關於描寫笛聲的幾句句子恰恰是聶守信在音樂中成長,對於音樂的感悟更加透徹的表現。如果能在這樣的理解之上,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注意這樣一種層層推進的關係,並將其與聶守信對音樂愈加着迷的表現對應起來教學,文章的處理就更加切合文本了。

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6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強調了語文學習是個性化的行爲,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性化學習方式。我在執教《雷雨》一課時,改變傳統的單純接受性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學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這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會本課生字及其詞語。在教學設計上,我主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獨立地獲取領悟知識這樣一種新理念。首先我讓學生在預習時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在學生們自由讀課文圈出生字後,再讓他們自己找出難寫的字,並說出理由。(這樣的設計有助於學生去思考和發現問題,在說理由的同時,也再次強化了這些字需要注意的地方,便於學生的記憶)。學生們先自學容易學或自己已經掌握了的字,因爲每個字都有其不同的側重點,因此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們從音、形、義三個方面將本課的8個生字的重點進行歸類後,再到前面來自己講解,在講解過程中,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爲他補充。(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僅是訓練學生們的組織語言和表達能力,同時也是培養學生

們傾聽的好習慣。同時這種合作學習也是爲了使得他們在今後與人交流時做到認真傾聽、尊重別人。)學生在講解詞義時,他們可以採用多種方法,如表述、朗讀、結合生活實際等等方式,(他們的表演述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也能激起低年級學生的求知興趣)。然後學生們開始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討論課前提出的難學的字應怎樣寫好,討論過後,學生們在黑板上邊寫邊講解幾個字怎樣寫好。其他學生再來點評。(學生們對這幾個字的間架結構、佔格位置進行非常仔細的觀察過後,再在小組內發表合理的.見解,這不僅是訓練學生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同時也是加強合作意識,及重點、難點也在互學、彙報的過程中得以突破,同時也爲日後自學生字打下了基礎,而且學生們在寫字的過程中也加強了他們寫字的基本功。通過這節課,我有幾點感觸,接下來我從這幾方面來談一談:

一方面我感覺到學生們現在能自主地到前面來抓重點講解生字,但有些學生的表達能力還有待於我今後再進行訓練。有幾個學生的想法很好,可一到前面來說的時候,卻表達不清。我想在今後我可以鼓勵他們多讀一些自己喜歡的課外書,讀的方式最好是大聲地朗讀,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鍛鍊了他們的用詞造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靈活巧妙地掌握了所學知識,可謂一舉多得。

另一方面我看到了自己基本功仍需要練習,就象李校長說的,要想上出一節成功的識字課,首先教師的字要漂亮,針對這個情況,我想每天抽半小時的時間來練習自己的粉筆字和鋼筆字,每天鼓勵學生也抽半個小時的時間練習鉛筆字和粉筆字。而且每天無論是上課的板書,還是平時的小事記在黑板上,我在書寫時首先要做到工整、仔細,讓學生平時就意識到字應該怎樣寫,怎樣寫才能寫好。我想日久天常的訓練過後,學生們和我的字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另外我還認爲學生們在小組合作這方面有很大的進步,我覺得他們的傾聽能力比以前加強了,而且他們在小組合作中相互配合得也越來越好了。因爲在小組合作中,他們體會到了合作的樂趣,所以他們也願意以這種形式來學習,並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7

黃厚江老師認爲,當前語文教學存在浮泛化、狹隘化的傾向,主要表現:一是以傳遞結論爲中心,課堂表現是老師提問題,學生找答案,似乎課堂就是學生在找老師問題的答案,教學只是通過問答活動去“尋找”某個結論,教學變成了驗證。二是以狹義的知識學習爲中心,將學習零散的知識作爲教學重點。三是以各種方法技巧爲學習中心,認爲方法最重要,學方法就是學知識,學會了方法就形成了能力。

黃老師的觀點不禁讓我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爲、教學評價等。尤其是最近一年來,我所觀察的課堂教學(包括自己),或多或少地存在浮泛化、狹隘化的傾向,剛好今天聽了兩節語文課,越來越感覺我們的課堂出問題了,需要改變我們的課堂教學行爲,切實進行深度閱讀,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下面針對今天二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語文教學需要高品質朗讀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朗讀調動各種感官,幫助學生對材料的理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對第四學段(7—9年級)對朗讀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標對朗讀的要求有三個維度:正確朗讀、流利朗讀和有感情朗讀,至於怎麼朗讀,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讀最爲困惑,因此也導致無要求、無目的的泛讀。朗讀最終成爲教學的一個常規環節,即爲了完成任務而讀。慢慢地,讀得浮泛化,讀得形式化。朗讀作爲理解材料的.手段,不是可有可無的形式,需要高品質朗讀,用朗讀助推理解材料。

1、讀得抑揚頓挫

“抑揚頓挫”的意思是聲音高低起伏,和諧而有節奏,要想讀得抑揚頓挫主要注意聲音的高低起伏,注意停頓,達到和諧的境界。比如《詠雪》的朗讀,具體標示如下: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陳述事件起因,讀得平穩)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讀好“欣然”,表現出謝太傅與兒女們在講論文義過程中,雪突然越下越多,靈機一動可以藉此來詠雪時內心的喜悅)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語速快,體現出胡兒急切表達的心理)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語速稍慢,同時讀好“未若”,體現兄女的自信)

公大笑樂。(讀好停頓“公/大笑/樂”,“大笑”是謝太傅的一種心理感受,“樂”也是一種心理感受,“大笑”是外在表現,“樂”是內在感受,分開來讀,強調了人物內在感受)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陳述句式,讀得平穩)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的朗讀,具體標示如下: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結合標題中“左遷”,全詩的朗讀基調是低沉的、哀傷的,因此,讀得慢一些,聲音低沉一些。

“楊花落儘子規啼”,重點讀好“落”和“啼”,讀得輕一些,讀得哀傷一些。

“聞道龍標過五溪”,重讀“過”,突出作者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的消息後,他已經過了五溪,有些遺憾之感。

“我寄愁心與明月”,輕讀“愁心”,強調此時詩人的內心感受。

不是說將以上分析一股腦兒全部在課堂上完成,只是想展示教師利用朗讀體現對文本的解讀而已。課堂上根據自己的情況,適當選取使用。

2、讀得有層次一些

《詠雪》朗讀,可以分層次朗讀,以此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品析。

第一次朗讀:通過朗讀,體現你理解了文章的層次。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起:開端)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承:發展)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轉:高潮)

公大笑樂。(合:結局)

這是古代文章常見的結構形式,按照敘事一般的格式構成。

第二次朗讀:讀出溫馨的家庭氛圍,讀好開端。

第三次朗讀:讀出看到雪越下越大內心的喜悅。

第四次朗讀:讀出白雪不同的姿態,讀好高潮。對胡兒的話,讀得稍快一些,體現急切;對兄女的話,讀的慢些,讀得堅定一些,體現自信。

第五次朗讀:讀出謝太傅內心的喜悅,注意和“欣然”的區別:“欣然”讀得內隱,“大笑樂”讀得外顯。

第六次朗讀:在以上五次朗讀指導的基礎上,進行合讀,綜合體現以上五次朗讀成果。

二、語文教學需要思維訓練

平時教學中,我們發現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學生理解起來卻覺得困難無比,我們還一味地埋怨學生,其實是學生思維能力不好所致。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任何一項活動都離不開思維的參與。語文教學需要不斷促進思維發展,提升思維品質。尤其是當前深度閱讀,更加需要高品質思維的參與。

比如在《詠雪》中,我們可以這樣來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問題1:“俄而雪驟”在文中的作用。

問題2:“公大笑樂” 的意味分析。

問題3:謝太傅是否未對胡兒和兄女的回答做出評價,從文章中找出依據,並談談你的理解。

再比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我們可以這樣來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體會“聞道龍標過五溪”中“聞”體現的作者複雜情感,藉助資料來體會:

資料:早年貧苦,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祕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體會“我寄愁心與明月”中“愁心”的意思。

以上兩個問題,其實均指向對詩歌情感的理解。

聚焦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髮展的課程改革,體現立德樹人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呼喚課堂轉型,即從學科知識的逐“點”解析,學科技能的逐“項”訓練走向情境性、體驗性和綜合性的語言實踐活動。單純的知識是不能轉化爲核心素養,只有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重視學生的體驗,改變“教師高控”的課堂生態,進行課堂革命,才能尋得語文教學的一線生機。

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8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踐證明,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它是一種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教師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審視、回顧,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強化正確認識,發現問題,及時調控,總結規律,進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教師學會教學反思、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教學。其實施的基本路徑以發現問題爲基點,以提出解說爲起點,以制訂計劃爲中介,最終以形成反思性日記或論文爲目的。並以此爲新的起點,指導和完善新一輪的教學,以此豐潤師生生命成長的歷程。

反思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一次調查中,有位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問銀河》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錄像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爲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教學《烏鴉喝水》時,我們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

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爲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爲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車的世界》後,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小小交通警》、《灑水車》、《讓車》等十餘首兒歌,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車、交通規則方面的知識,而且無形中又認識了許多生字。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註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註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9

低階段的閱讀教學,應堅持“以讀爲本”將讀的訓練貫穿全課的始終。通過朗讀訓練,讓學生真切準確地感受本文。在教學中要密切聯繫兒童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引導他們在思想上獲得啓迪,情感上受到薰陶感染。

本節課中,我通過“你最喜歡哪句話?你讀懂了什麼?”的點撥,全方位開放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按照自己的閱讀理解展示閱讀體會。我始終以讀爲載體,引導學生人人讀,反覆讀,多層次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通過反覆地讀,學生讀懂了“小蟲拿它當花傘”……不光課文裏的句子讀懂了,還能展開豐富的想像。我隨機對學生進行了句式訓練。這樣,閱讀教學便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珍視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拓展延伸環節,我讓學生進行仿說,個別學生的回答充滿童真童趣,如:

長在樹上,螞蟻拿它當房子;

飛到天上,樹葉像只蝴蝶;

長在樹上,樹杆拿它當帽子;

長在樹上,小蟲拿它當滑梯;

飛到天上,小燕子拿它當信紙;

落在地上,小兔拿它當蝴蝶結;

……

通過仿說,既挖掘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學生樂此不疲。

遺憾的是,很多學生想象不錯,但語言組織不行,由於時間有限,我不能一一進行指導,只能讓學生回答叫家長幫忙指導,但很多家長指導的效果不理想。

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10

《木蘭從軍》是一篇歷史傳說故事,講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事,讚揚了花木蘭尊老愛幼、熱愛祖國的優秀品質。在備課時,考慮到故事發生的年代距現在較遠,所以我採用了動畫片《花木蘭》片斷導入,意圖拉近學生與教材的關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讀書時,請他們輕輕拿起語文書,擺上正確的讀書姿勢;回答問題時,提醒他們應當說一句完整的話,並做到聲音響亮。我覺得,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語文的重要條件,可以使學生受益終生。在教學第二段時,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說說“木蘭是怎麼說服家人的`”,並請他們演一演。表演是兒童思考再現生活的基本方式,這麼做既能幫助學生身臨其境主動探求知識,理解課文內容,又能活躍學生思維,調動情感投入,鍛鍊學生的表演能力,寓教於樂,寓教於玩。

當然,在本課教學中還有一些值得思考、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更好地指導學生朗讀,如何熟練操作多媒體課件,以更好地爲課堂服務。這些都有待於今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並努力提高。(子寧)

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11

這兩天講授的課文是《童趣》,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

關於文言文的教學一直都存在着爭議,有的認爲要依然要側重基礎知識的傳授,有的則認爲應該弱化基礎知識,而要側重讓學生去體驗課文。關於這些爭議可以從各個渠道獲知,這裏就不再多說。還是講講我上課時的一些情況。由於四班的多媒體出現故障,所以在四班的上課就完全是按照教案的思路講的,可以說上的很一般,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還是有一兩個亮點:一個就是導入,我還是按照我以前的思路,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這次講的故事可以說很符合課文,因爲講的是一個小女孩想象的故事,這個故事作爲一個導語可以說是很成功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第二就是在課堂上講了一個《武林外傳》的小故事,是關於刑捕頭吃東西的故事。刑捕頭沒有錢,他就要了一碗陽春麪,可是在他吃之前,他嘴裏一直在說“這是肉絲麪,這是肉絲麪”,結果他就真的把它當肉絲麪吃下去了。這個故事告訴同學們的就是:“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只要你是這樣想的,事情真的就是這樣的。在一班的課堂上,因爲有多媒體的協助,所以課上的較爲輕鬆,而且也能調動學生的想象,整體上效果還是可以的。但是,通過這次《童趣》的教學,我發現了很多問題:一.我這次採用的教學方式依然是以老師的講授爲主。這種教學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經有目共睹,但還是作爲一種主要的教學方式在實行,這與新課改的精神是違背的,也是不科學的'。在課堂是我問同學們:“你們覺得文言文好學嗎?喜歡學嗎?”結果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告訴我“不好學,不喜歡”。我想這是學生心裏真正的呼聲,但是我們教師卻是經常忽略了他們的心聲,依然按照我們自己的意念來教學。這裏面可能有很多複雜的原因,但是我覺得如何讓學生愛上文言文才是最關鍵的,要讓他們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學習,這樣我們的教學就算是達到了“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在課堂上,我儘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導語的設計,圖片的展示,提出一些問題,講一些故事,對學生的回答積極肯定等等。但還是覺得這樣不夠,因爲一旦涉及到知識點的時候,我就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因爲我無法讓知識點的講授變得更爲生動,更爲形象,我想這是我個人的問題。二.這是一篇充滿趣味和想象的文章,應該可以讓學生成爲主角,讓學生去體驗文章裏面的樂趣,因爲他們纔剛剛度過自己的童年,對於自己童年時的一些趣事還是記憶猶新的。

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趣事談談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讓他們去體驗作者當年的樂趣,或許效果會更好。但是實際上這堂課我們大都是在傳授文言知識,而忽視了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覺。這實際上也違背了新課改的精神。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一個主導的作用。所以我們的課堂應該儘量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發揮教師主導的作用。

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12

一、質疑課題

教師板書課題,讓學生看課題提問題,同學們提出了一下問題:

1.誰的發現?

2.在哪裏發現的?

3.發現了什麼?

4.怎麼樣發現的?

二、解決疑問

1.結合問題進行朗讀。

當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求學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並進行朗讀,這樣把讀的訓練與教師的講解結合起來,而沒有機械的分開讀與講,這樣的讀有學生個人主觀需要,學生讀的有目的。比如,提問,你解決了什麼問題?從哪些句子裏找到答案?

2.感悟詞語方法多樣。

比如在理解“要麼……要麼……”,這個詞語用了引導說話來理解與運用,“反覆觀察比較”用了追問的形式,問,達爾文是觀察比較一次嗎?生:不是,師:兩次嗎?生:不是。師連續追問,而後師總結,他用了幾十次,幾百次,這樣的反覆觀察比較,

3.找到答案了。

“著名,逐漸”這兩個詞語用了替換的方法來理解詞語。注重因果關係複句的認識。低年級沒有必要對孩子們複句的理論認識,我用了說句練習讓學生感受到因果關係句子之間的相互關係,用文本的內容來說話訓練,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又進行了語言訓練。比如,第三自然段裏三種昆蟲的不一樣的結果。

翅膀

颳大風

結果

沒有

大的

小的'

用因爲……所以……把這些句子連起來說說。

沒有翅膀的昆蟲,因爲不會飛,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蟲,因爲能頂住大風,所以也生存了下來。

翅膀小的昆蟲,因爲頂不住大風,所以就被風吹到海里,就逐漸消失了。

感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並引導孩子們去解答是老師們應該着重思考的問題。

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13

作爲單元整組教學中的一節部分感悟課,我力圖以單元整組教學的理念來指導教學設計。如果說段老師的導讀課是屬於策略型的學習形式,學生通過學習交流補充,達成學法上的共識,爲後面的學習做鋪墊,那麼我的部分感悟課就是實踐和運用這學習的方法。基於此,我的這次教學設計從以下幾點進行落實。

1.以導讀課上的學習計劃展開過程。上課一開始便回顧出導讀課上制訂的學習計劃,並交流課前學習情況。課中圍繞學習計劃中的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人物情感,關注人物命運開展學習。在課快結束時引導學生關注學習計劃中的學習後策略展開活動。同時,教學過程總注意提醒學生積累學習方法,爲《湯姆·索亞歷險記》、《口語交際》和《習作》積累經驗,以體現教材內容和學習方法的整合。

2.用讀“整本書”的要求進行指導。本課“作品梗概+精彩片段”的呈現形式,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還沒有出現過,這一形式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其特點在於,引導學生在瞭解作品全貌的基礎上讀其中的精彩片段,由感知整體到深入部分,讀精彩片段後更想讀整部的作品,驅動學生讀“整本的書”。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梗概把握作品主要內容,通過學習精彩片段體會人物情感,並學會尋找梗概和精彩片段的連接點。這樣,課上讀梗概,讀片段,課後讀原著,不斷加強對讀“整本的書”的引領力度。這些學習方法將遷移到下一課的學習中。

3.圍繞三維教學目標切入教學重點。精彩片段中“好處”、“壞處”對照表,是本課最具特色的表達方式。通過這一內容和形式,既體現了魯濱孫在極度困難的條件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又能幫助學生今後用這樣的方法克服困難。通過自讀自悟----對照比較---對讀感悟,落實知識、方法、態度三維目標的整體達成。這個教學重點的突破,也爲學生在口語交際中“學會生存”的話題交流打下基礎。

課堂是活生生的,有靈性的,在實際的操作中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通過今天的試教我覺得幾個大的框架和流程走得比較順利,但是在發揮學生主動性,引導孩子深入會文,和真正激發學習興趣上做得還不夠。不知道是對三班的學生不夠了解還是自己的投入狀態不夠,這節課下來,覺得很多環節都沒有充分展開。在概括主要內容上花費了大量時間,居然還把比較“好處壞處”對照表,體會表達方式的環節遺漏了,真是很不應該。第三,感悟不是談出來的而是學生真真實實體悟出來的。比如在師生合作讀“對比表”的時候,太嚴肅,渲染氣氛的音樂過於悲壯,不能體現人物內心的鬥爭和積極向上的自我教育。老師用教低沉的聲音朗讀壞處也給了學生一個示範,在學生還沒有走入那種內心鬥爭,說服自己生存下去的情境時開始了朗讀,聲音過於低沉,情感過於悲傷,缺乏了積極的因素。

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14

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素質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歷史的使命。我作爲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深知身上所擔負的重任,從而在實際工作中,積極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斷地進行探討、研究、實踐、反思。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談一談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實踐和反思。

一、貫徹以學爲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爲主。比如,在教學課文之前,我經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然後讓學生在讀課文後根據我制定的學習目標再討論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這樣,就使全體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從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

二、發揮教師、學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新課程的角度來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只是被動的執行者。因此,教師、學生都是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教學相長才真正成爲可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發揮出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要讓學生成爲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成爲問題的發現者和解決者。學生通過提出疑問、自行釋疑,既深入理解了課文,又豐富了課外知識。

三、語文課堂教學要突出重點,營造亮點。突出重點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輕重主次,在整體感知上對課文重點進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識的遷移,最後再歸結到整體上來,深化對文章的認識。而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應該是疑問的聚焦點,思維的交匯點,教學的創新點。輕鬆愉悅的教學形式,既能激發學生的靈感和情感,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挖掘出學生的創新潛能。

四、轉變思路,由教師教的思路轉向學生學的思路,由文章學的思路轉向閱讀學的思路。教師應注意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學生的認識規律和獨特體驗。只有遵循學生學的思路和閱讀學的思路,才能真正激發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五、重視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情感是教學藝術之魂,沒有情感的融入,教學藝術之花就不能開放。而語文教學就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來溝通與學生的聯繫,以情來陶冶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既是教學的目標,又是教學的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斷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行爲,豐富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在培養學生優化發展、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也實現了自己在專業上的發展和人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