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4篇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課後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4篇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 篇1

自己初讀課文《草蟲的村落》就覺得有趣,草叢是村落,甲蟲是村民,還有遊俠,遠方親戚,音樂家,工程師……多麼奇妙的想象,多麼有意思的故事啊。我想這篇文章學生也一定會喜歡。果然,大概學生天生對小蟲感興趣,閱讀課文的時候,學生充滿了熱情,也追隨着作者的目光進行一次奇異的遊歷,從中感受草蟲的生活以及作者豐富的想象和獨特的感受。

一、抓住關鍵詞,享受樂趣

在解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有的學生抓住“又”字說作者肯定經常這樣來觀察草蟲;有的學生抓住“躺”說作者看似悠閒,其實在動腦筋;有的說在靜謐中觀察作者也不害怕,反而很愜意。於是我讓學生想象作者可能怎樣地躺着,姿勢會有哪些。學生就展開了想象,有的說躺成一個“大”字;有的說手託着頭,翹着二郎腿;有的說嘴裏叼着一根狗尾巴草;有的說趴在地上,託着下巴,翹着小腿……在學生的'說中,發現他們真的彷彿就是作者,彷彿也就在草叢中,看喜歡的小草蟲。

二、抓住標點,展開想象

文章末尾,作者寫到:“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於是問學生,作者在這村落裏還可能看到哪些村民呢?他們有什麼職業,都在幹什麼呢?可以仿照課文的寫法,像作者一樣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一寫你可能看到的一種或兩種小蟲。

由於前面感悟的到位,學生興趣也比較濃厚,他們紛紛拿出筆和紙開始寫,後來的小練筆都還不錯。

這課堂小練筆,在學生感悟文字,體悟寫法的基礎上進行,對學生沒有一點負擔,反而是輕鬆上陣,一蹴而就。

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加上自己練筆,知道了動物、小蟲也有家庭,也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也有愛人,也有可愛的一面,也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從而增強了閱讀的興趣,感受到語言的美麗,對學習文章的表達也更感興趣。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 篇2

這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就該課的課程資源來說,應該很好地利用課文來理解古詩,深入體會思想感情。我教學這一篇課文後作以下幾點反思。

一、品讀激情,情感共鳴

《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文蘊含着濃濃的思鄉之情,我們只有通過品詞、品句和品讀才能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共鳴。因此在教學時我作以下朗讀指導:

(一)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緊扣“兩年”一詞,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現實生活事例進行對比,結合學生平時離家時間幾天就覺得很想家人了,跟作者離家“兩年”對比。通過對比,學生理解了“兩年”確實很長,作者也更想家鄉和親人。進而指導學生品讀“兩年”的語氣,以突出作者離家之久,思家之切。

(二)學習第一、二自然段後,讓學生相應找出作者用來表達這兩自然段的詩句。“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時,設計了邏輯引讀: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王維獨自一人在他鄉作客,很想念家鄉的親人,於是便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年又一年,重陽節又到了,王維還是獨自一人在他鄉作客,他更家想念家鄉的親人,於是再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兩年過去了,年復一年,年年如此,佳節如期而至,思鄉肝腸寸斷,他依然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通過層梯式的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這“一年一度”這個平談的數字感覺到作者思鄉的內心世界,思鄉之情隨之升騰。此時多作任何的分析都是多餘,惟有這朗朗的書聲才能表情達意。我想這就以讀代講的魅力吧。

二、講寫結合,訓練表達

由於是由文入詩,文中的意思與詩中的大概一致,在學生理解課文中與之相對的詩句後,相機安排了一個講寫結合的'訓練。先讓學生結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話來說說每一句詩的意思。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動筆寫寫每句詩的意思。這一說一寫,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符合語言訓練的規律。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曾說:要帶領學生在語文課堂裏走一個來回。來就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回就是從思想內容再到語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學習短文引出思鄉之情;後面講寫結合則是由思鄉之情回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即是思鄉之情是通過哪能些語言文字來表達的。

三、課外延伸,增加積累

學習這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之後,設計了向課外延伸這一環節。思鄉之人何止王維?我國從古至今有許多漂泊在外的遊子時刻思念家鄉和親人。請聽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聽聽他們傾訴思念家鄉、親人之苦。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找出思鄉的句子,體會作者思鄉之情,最後齊讀,達到情感共鳴。以一思鄉主題,引出一組思鄉古詩,讓學生在學習一文時,認識更多的同類古詩,最後還安排學生蒐集其他思鄉之情的各種文體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閱讀量的積累達到質的變化。擴大學生的閱讀範圍,讓“經典”詩文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拉近。學生可以直接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感受古詩的規律和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逐漸對古詩學習產生興趣。用詩文誦讀等形式讓學生增加自己的積累,豐富學生的知識,促進學生的發展。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 篇3

今天上了《小稻秧脫險記》,感覺良好。我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並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句子,再進行“質疑問難”。學生提出“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不由分說”“警覺”“紛紛“等詞,這些詞語與全文內容有着密切聯繫,有助於體會文章蘊含的情感。因此我不馬上解釋詞義,而是讓學生反覆的讀課文。自讀課文四五遍之後,時機成熟。我請一些同學根據自己讀書時對課文的'理解來跟着老師一塊兒表演,用動作表現詞語的意思。原來明白的學生此時更深刻地領會了課文內容,不明白的也豁然開朗了。感悟,“感”而後“悟”。怎麼感,主要是誦讀,讀得多了,學生便能借助語言環境悟出詞語的意思,體會到詞語在文中的表現的情感:雜草的蠻不講理和小稻秧陷入危險的無奈。可見感悟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達到的,而是讓學生潛心讀書,自己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才實現的。一句話,就是要“以讀求悟,讀中見悟”。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 篇4

在前兩週的組內教研課上,我講了一節語文課,題目是《好日子》。《好日子》這一課以三隻老鼠春天播種,秋天收穫爲線索,寫出了它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在勞動過程中體會到了勞動的幸福和創造的快樂,告訴我們只有靠勞動才能過上好日子,只有靠智慧生活纔會更美好。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探究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不同的探究要求,愛護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和進取精神。在教學時,通過設問“三隻老鼠的好日子是什麼樣的?它們是怎樣過上好日子的?”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結合圖片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雙向互動。

本節課是我這學期以來上的比較舒服的一節課,也是學生們感到非常輕鬆樂學的一節課。課雖然結束了,但留給我的思考還沒有結束。認真反思本課的教學,我個人認爲有成功之處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成功之處

( 一)運用多種方法識字,突出了識字教學的重點

這節課,我主要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在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瞭解之後,結合課文引出生字。在識字的過程中,運用了多種識字方法,不僅關注了漢字的音和形,更關注了字義的教學,更好的突出了識字教學的重點。學生們識字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輕鬆愉悅。

(二)、注重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字詞訓練紮實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理解課文時始終給學生以層層推進,引人入勝之感,讓學生不斷探索,從而體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讓學生通過找一找、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等語文實踐活動,理解課文內容。學生通過這些活動,體會到了小老鼠的'辛勤勞動,感受到了只有勞動才能過上好日子。我也通過這些活動,滲透了閱讀方法的教學。在教學中我還出示了實物的花和各種瓜的圖片激發學生讀文的興趣。從看圖到讀文,從中讓學生理解、體會小老鼠的勤勞。他們由此深深地感悟到只有辛勤地付出與勞動才能創造出這樣的“好日子”。學習課文之後,我又進行了及時的字詞檢測和訓練,在檢測的過程中適時點撥,有效地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二、不足之處

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雖然在備課時想的挺全面,但是課堂上的實施總會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本節課課堂上學生都比較活躍,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但是當學生回答完問題後,我的評價形式比較單一,激勵性的語言用的也比較少,所以沒有充分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努力改變這種狀況,讓我的評價更有針對性和激勵性,也讓我的課堂教學更富有活力。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 篇5

本課利用低年級兒童愛遊戲的心理,巧妙地利用臨摹的借鑑功能,在“看着畫”中保留“想着畫”的一些特徵,進行非複製性臨摹,爲學生開拓一個創造的境地。上課之初,我以《天國的神鳥》這個故事導入,並配樂曲《百鳥朝鳳》,設置情景,讓同學們感知神鳥的美麗。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好像都投入到故事情境中去了,《神鳥變樹》教學反思。藉此機會利用多媒體出示《神鳥》這幅壁毯畫,讓同學們欣賞感受它的造型,它的色彩,它的構圖,進一步感知天國的神鳥。

神鳥如何變樹是本課的趣味中心,我利用多媒體給大家變了一個小小的魔術,大家興趣盎然,教學反思《《神鳥變樹》教學反思》。同時讓大家講出自己的想法,互相啓發。有的同學說想畫一棵聖誕樹,有的想畫一棵美麗的蝴蝶樹,有的想畫心中的房子樹,大家七嘴八舌紛紛舉手發言,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接着我帶領同學們一塊欣賞一些優秀的學生作業,強調畫面的大膽創新,以及黑色背景的襯托等等。畫一棵心中的神數是本課的重點,同學們紛紛拿起畫筆彰顯自己的才能。

不足之處就是留給學生自我介紹作品的時間把握不好,自己急於求成一股腦全說了。

本課利用低年級兒童愛遊戲的心理,巧妙地利用臨摹的借鑑功能,在“看着畫”中保留“想着畫”的一些特徵,進行非複製性臨摹,爲學生開拓一個創造的境地。上課之初,我以《天國的神鳥》這個故事導入,並配樂曲《百鳥朝鳳》,設置情景,讓同學們感知神鳥的美麗。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好像都投入到故事情境中去了。藉此機會利用多媒體出示《神鳥》這幅壁毯畫,讓同學們欣賞感受它的造型,它的色彩,它的構圖,進一步感知天國的`神鳥。

神鳥如何變樹是本課的趣味中心,我利用多媒體給大家變了一個小小的魔術,大家興趣盎然。同時讓大家講出自己的想法,互相啓發。有的同學說想畫一棵聖誕樹,有的想畫一棵美麗的蝴蝶樹,有的想畫心中的房子樹,大家七嘴八舌紛紛舉手發言,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接着我帶領同學們一塊欣賞一些優秀的學生作業,強調畫面的大膽創新,以及黑色背景的襯托等等。畫一棵心中的神數是本課的重點,同學們紛紛拿起畫筆彰顯自己的才能。

不足之處就是留給學生自我介紹作品的時間把握不好,自己急於求成一股腦全說了。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 篇6

我選取了二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寓言故事《坐井觀天》,這篇課文短小精悍,主要通過青蛙與小鳥的三次對話,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的高才能看得遠,不能像青蛙那樣目光短淺,犯了錯誤還自以爲是。整節課我的教學流程是這樣安排的:

1。播放動畫故事《坐井觀天》導入本課的學習;

2。在初讀課文中,提出問題“本文講了誰和誰,它們在哪裏,在幹什麼”,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比較有針對性。

3。檢查生字詞。出示本課生字,接着讀詞語,最後展示課文中的長句子,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

4。在精讀課文中,重點圍繞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進行講解,教師幫助學生理解“一百多裏”、“大話”、“無邊無際”、青蛙和小鳥的“笑”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正是因爲青蛙和小鳥所處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天是不同的。

5。拓展延伸環節,讓學生思考“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麼,又會對小鳥說些什麼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6。佈置作業,讓學生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課後續編這個故事。

教師備好課,學生才能上好課,但是課堂上學生是能動的個體,實際的課堂上是存在生成的。在這節課中,我在講解生字時,沒有給予學生示範性的指導,這是一個重大的失誤;此外,上課啓發引導學生不到位,沒有讓學生真正明白“坐井觀天”的深層含義。接着,劉老師給予了指導:

在學生初讀課文前,提的問題應該不超出兩個,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他們記憶力有限,問題太多就會記不住。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 篇7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饒有趣味的兒歌。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講述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位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很受學生們的喜歡。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石萍老師在課前大膽地嘗試讓學生去收集觀察長有種子的各種植物,觀察它們的特點。教學中,她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交流已經瞭解的各種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她緊緊圍繞“植物媽媽有哪些傳播種子的辦法”時時處處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引導他們進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去讀課文,去思考,去交流,儘量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展示的平臺,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她適當點撥一下,巧妙引導。整個教學活動,她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去感悟。

在第三小節課文的教學中,實物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鎧甲”一詞,二年級孩子很難理解,而由於學生聯想到電視中曾經看到的鎧甲和手中蒼耳種子那堅硬的外殼,他們對“鎧甲”一詞,有了正確理解,還使他們掌握了聯繫生活實際和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理解詞語的方法。她通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及動手操作,使學生對蒼耳的種子是如何掛住小動物皮毛的有了真實體驗。本小節的重點、難點迎刃而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沒有感到枯燥乏味。蒼耳雖小,價值高,它的'使用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所強調的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理念。我們身邊不起眼的小東西都可以爲我們傳授知識,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過去,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常常過於煩瑣地分析課文。現在呢?教師的講少了很多,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可這又使許多語文課淡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弱化了對錶達方法的領悟。而石老師既強調了學生主體精神的發揮,又抓住了詞語訓練,抓住了對語言文字的領悟,讓學生逐漸懂得形式是爲內容服務的。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 篇8

今天將日記兩則結束,課堂伊始,以自己做過的夢來進入這一課。孩子們的興致還是很高的,今天我們接着來學習日記兩則。學生讀全文說說自已的體會及問題。讀第一篇日記時,主要引導學生體會夢中的美,同時注意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但是讓學生說話練得太多,時間沒把握好。如:羨慕、迫不及待等並通過一些重點的詞句進行指導朗讀。

現實中對媽媽做法的不理解,所以認爲媽媽很小氣,在這裏我先引着學生順着小作者的思路讀,體會小作者從高興——生氣——不高興的心情。先不以自已的認識去分析,當學生把第一篇日記讀得十分符合人物時,我問:小作者對自已媽媽這樣做很不理解,那你的認爲呢?你認爲他的媽媽到底小氣嗎?再默讀課文思考。

結果學生就開始了分析,有認爲她媽媽捨得買那麼多書給她,並也買了裙子給她,只是和她要的不一樣罷了,說明她媽媽還是很關心她的`等等,學生的意見也還真多。

後一則日記,主要解決剛纔的問題:阿英是誰?她在哪裏?媽媽爲什麼要給她也買一份禮物?最後這個小女孩爲什麼又不要那條白紗裙了呢?經過讀思結合學生理解得算是透的了,於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反覆讀,並結合理解讀出不同的語氣。小作者的心情也高興了。

至於日記的格式強調的還是不夠詳細。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沒能把握好,研究教材還不夠透徹。板書過於簡單,沒能突出主題,重點詞的板書不夠到位,應該注重簡潔明瞭,並且一些重點詞應該及時地寫在黑板上。

其實應該在課尾組織學生說說自己心中的想法。聯繫生活說自已的決心和做法,說自已也要怎樣節省來幫助阿英及像阿英一樣的小孩。我應該順之將其引入現實,那就是節省錢,來資助濟源山區的一些貧困學生。 可是時間不夠了。整堂課時間安排有些前鬆後緊。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 篇9

教學目標:

1、鞏固本課的生字,積累詞彙。

2、豐富、積累詞彙,培養觀察能力。

3、通過語言環境瞭解、積累反義詞

4、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5、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6、培養學生能較清楚地向別人介紹物品的口頭表達能力。

7、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及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鞏固本課的生字,積累詞彙。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學難點:

豐富、積累詞彙,培養觀察能力。培養學生能較清楚地向別人介紹物品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課時:

4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鞏固本單元的生字,積累詞彙。

2、豐富、積累詞彙,培養觀察能力。

3、通過語言環境瞭解、積累反義詞。

教學重點:

積累詞語

教學過程:

一、給下面的字加一部分,組成本單元的生字,再組成詞語。

(一)讀讀本單元的生字,複習字形、鞏固字音。

(二)讀讀橫線左邊的字。

(三)舉例:光——()

“光”加上一部分,可以組成本單元學過的哪個字?(恍)

學生在橫線上填上“恍”。在括號中組一個詞。

(四)自主完成一題。

(五)集體訂正。

二、讀一讀,背一背,你會有所發現。

(一)讀詞語,不認識的字查查字典,註上拼音。

(二)讀讀第一組詞語,你發現了什麼?(表示秋天景象的詞語)

(三)背一背。

(三)口頭填空:

秋()氣()天()雲()大()南()

果實()()菊花()()()()紅葉

(四)用以上方法學習第二組。

(五)你還能夠說出一些這樣的詞語嗎?

三、作業:

抄寫詞語,並且背一背。

教學反思: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自主進行學習,探索,在探索中理解詞語的意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讀句子,在括號裏寫出與帶點詞語意思相反的詞。

(一)讀讀句子。

(二)分別說說括號中填寫哪些詞語。

(三)自主完成練習。第二句也可進行擴展獨立找出與句字相反的詞語。

(小-大、墜落-上升等)

(四)讀一讀,大家評議。

二、按一定的順序把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列,在括號裏寫上序號。

(一)自己讀讀每句話。想想每句話的意思。

(二)指生按原有順序讀讀每句話,說說句子的主要意思。

說說這幾句話主要講什麼事?

(三)按事情的先後順序排排順序,寫上序號。

(四王全安)大家討論句子的排序,說說理由。

教學反思:

給學生方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有自己的方法。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能較清楚地向別人介紹物品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培養聽的習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難點:

能夠自己組織語言,條理清晰地向別人介紹自己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讀讀《口語交際》的要求及注意事項。

二、活動前準備

(一)學生與家長聯繫,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請家長幫助孩子挑選交易的物品,確實是閒置不用的、體積較小的一兩件物品(玩具、書籍等)。

(二)想一想怎樣介紹物品別人才能同意交換(如玩具的外形、特徵、用途等,書籍的主要內容)。

(三)練習向家長介紹物品。家長幫助指導。

三、教師示範引導

教師和一名學生進行交易活動,其他學生觀看。

(一)要清楚明白地介紹物品的優點和用途,針對別人與自己有交換的願望,做重點地說明。

(二)儘量表現出自己對對方物品的需要。

(三)介紹時,要注意舉止的文明禮貌。

四、學生展開交易活動。

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物品交易教師巡視瞭解學生交易的情況,並及時指導。

(一)選擇不成功的例子進行展示。

學生談一談不成功的原因。

(二)選擇成功的例子進行展示。

學生談一談不成功的.原因。

五、學生今天交換物品時的體會。

教學反思:學生在交易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注意文明禮貌,有個別的學生在語言的交流中有一定的困難,交際能力較差。

第四課時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及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展開想象,要有創新意識

教學難點:

學生能夠清楚明白的寫出來。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你喜歡讀童話故事嗎?都看過什麼啊?大家特別喜歡看書,讀過這麼多的故事。其實你也可以成爲一個小作家,今天就讓我們去試着寫一個童話故事。

二、出示大樹圖,老師爲大家請來了一位大樹朋友

1、點擊出示大樹圖:仔細看看這是()的大樹啊?

2、出示小鳥圖,快看大樹的好朋友小鳥也飛來了,

認真的看看這是()的小鳥啊?

3、點擊出示;那麼這些小鳥和這棵大樹之間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呢?就讓我們一起去想象。

預設:

(1)出示(大樹和小鳥圖):這隻小鳥在大樹上會做些什麼?在小組裏先說一說

(2)生說:(躲風雨):你多會想,由天氣想到了大樹和小鳥之間會發生什麼。

(3)(躲避人):你更會想象了,由人想到了大樹與小鳥之間的故事。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們更應該保護動物,愛護植物。

(4)(搭窩):小鳥的生活可真是離不開大樹,再想想還有什麼事讓小鳥離不開大樹?

(5)(給樹啄蟲):看來大樹不僅幫助小鳥,小鳥也在關心大樹呢?想一想,小鳥還能怎樣幫助大樹?(傳播種子、糞便爲大樹增加營養給大樹帶去歡樂)

4、總結:就是這樣的一幅圖,因爲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想象,所以說出了這麼多精彩的故事。老師真佩服你們,我要爲你鼓掌。

5、一個好故事不僅想象要豐富,內容也要具體吸引人,咱們一起來說個故事啊。看看我們說哪個?

(1)大樹和啄木鳥:(師講述)在大森林有一棵大樹正愁眉苦臉的直嘆氣呢:我的身上長滿了蟲子,他們把我的枝葉都咬壞了,我可怎麼辦啊?誰來幫幫我啊?

(2)現在你可就是這隻啄木鳥了,你會怎樣想?(點擊出示:想?)怎樣說?(說?)怎樣做的呢?(做?)

(3)大樹和啄木鳥之間會說些什麼?同桌互相說

(4)誰來演一演?其他的小鳥認真聽,他們哪兒說得好,你還有什麼建議嗎?

(5)師生共同練說,哪棵大樹想和我這隻啄木鳥來說說啊?

(6)師:大樹大樹,你怎麼了?讓我飛一圈看看,幫你診斷一下吧,敲敲這沒事,再敲敲,原來蟲子都在這裏呢,我趕快把蟲子捉出來吧。大樹別急了,你的病很快就會好了。

(7)除了謝謝我你還能說些什麼啊?

(8)其他的啄木鳥們,你們說說我這隻啄木鳥演得怎麼樣啊?是啊我不僅說得好,還把怎樣做也說出來了,你是不是得向我學啊?

三、總結:大家說說,我們怎樣才能編出一個好故事啊?角色是怎麼想的?怎麼說的?怎樣做的?這樣你的故事就能更加吸引人了。

四、下面就請你做一個小作家,來寫一寫大樹和小鳥的故事吧。你想寫哪個故事?好,就請你把自己想到的寫下來吧。

五、指導修改。

1、示範習作,師生共同修改。

2、一句一句讀、修改。重點修改習作中的詞語和句子。

“字”是否正確。

“詞語”是否恰當。

“句子”是否通順。

“標點”是否正確。

3、學生照樣子修改自己的習作。

4、展示自己的習作。

六、講評

讀一讀你的作文,認真聽他哪寫得好,你有什麼建議嗎?

1、(水平稍差的學生):你今天的進步真大,完整地寫下了這個故事,老師祝賀你,相信你的進步會更大。

2、(水平好的學生):你的故事寫得多好啊,不僅讓我們知道了一個有趣的好故事,還讓大家學到了這麼多好的詞語,我們要向你學。

3、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看圖寫想象作文,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去想象,而且還編出了精彩的故事,收穫真大。

教學反思:

學生在發揮自己想象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交流,並對學生咋發言給予及時的指導,面對學生的困難給予及時的幫助。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 篇10

一:解釋下列詞

題:__西林:____ 只緣:_____不識:____ 橫看:__

二:

《題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詩人__________,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 ”。除了《題西林壁》他還寫了 。前兩句寫了詩人從_____、____不同的角度,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觀看_____的感覺。這兩句詩的意思是________

2.俗話說:“當事者迷,旁觀者清。”詩中有哪句詩說明這個道理,請填在橫線上

3、《題西林壁》前兩句寫 ,後兩句寫 ,這首詩借寫廬山的自然景象,還告訴我們 。

4、《題西林壁》這首詩中,有三組反義詞,分別是

( )—— ( ), ( )—— ( ), ( )—— ( )。

教學反思

學習了第一組的自然景觀,今天我們開始第二組以觀察和發現爲趣事的學習征程,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伴隨着對《望廬山瀑布》的複習,我們開始了對《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的學習。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藉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註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然後讓學生以詩人的身份再去欣賞廬山的山峯,站在詩人的角度,把自己當作詩人,走進廬山去感受那裏的高山峻峯,去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這樣,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來感悟詩中所蘊含道理的就很容易。我先採用同桌互相交流的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字面上的意思,讓他們明白詩人會寫下“爲什麼看不清廬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來是自己處在廬山的羣山之中”。 我讓學生模擬表演試試看,把自己身藏在學校的樹林中,看能否看清整個校園的面貌。這樣學生有了親身的體驗,當然就明白了詩人所寫的意思。

最後我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然後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評價一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評價?是隻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隻看到他的優點呢?還有生活中我們常常是自己犯了錯誤還不知道錯在哪裏而是等到老師或者同學點穿以後在猛然醒悟。告訴同學們今後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語文教學要重視細節問題的有效把握,因爲只有重視了細節,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減少遺憾。我反覆回顧了本節課的`教學細節之後,感到教學中有四點遺憾:

一、對時間的把握不太精準,環節銜接得不夠完美(我覺得在不看手錶的情況下調控好時間的分配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從第二行詩到三、四行詩的過度上問題的設計還不是很合理,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詩的意思上花費的時間太多,導致在感悟道理的環節較爲倉促。

二、細節的瑕疵。 在朗讀古詩的環節,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到位,由於經驗不足,我有些亂了陣腳,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去讀,教學方式還缺乏靈活性。如果能配以優美和諧的音樂,輔之以聲情並茂的朗讀,創設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幫助學生較爲迅速、深刻地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含的思想感情,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在處理教學難點時,有點急於求成。在前兩行詩歌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基本明白“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爲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但要他們談談學習古詩後有什麼啓發時,學生思維轉不過來,於是我直接點撥,沒有給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其實,應該給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時間,最後的拓展閱讀還不夠到位,如聯繫《畫楊桃》都是很好的實例,沒有真正處理到位。四、在最後的默寫環節,難度較大。能背不一定能寫正確,在朗讀過程中忽視了易錯字的點撥,導致默寫效果大跌眼鏡,要重視教學環節的環環相扣,不能隨心所欲。

總之,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大膽預設,充分準備,提高課堂效率,儘快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去,較成功地上好一堂語文課。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不足以及今後的努力方向:教學反思不是坐而論道的玄思,思的最終目的是改,只有不斷地勤於實踐、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爲,才能實現反思到實踐的跨躍。

1、加強小組合作學習,進一步創建各抒己見、不懂就問、相互質疑的學生言論氛圍。

課堂剛開始時,有些孩子稍有膽怯,出現思想顧慮,擔心問題的回答不得要領,有失面子,也明白自己的言行舉止應該更規範,平常課堂上的爭搶發言明顯消失。孩子們想保持好紀律,卻丟失了生動活潑的本性。

以後教學中以此爲目標,使學生在提問、交流、爭議、補充、修正中解決問題,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以達到和諧課堂的完美境界。

2、體現課堂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在最短時間內達到最佳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關鍵在於,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創造一個和諧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個別孩子沒有完全進入狀態,問題的回答銜接不緊湊。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永恆的課題,也是我永遠追求的目標。

3、加強孩子們課堂言行舉止的規範性,使之習慣成自然。

最後我想說:業精於勤,荒於嬉。只要我們對教學活動勤思,勤學,勤寫和勤行,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斷提高對教學的認識,發展教學實踐智慧,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 篇12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認爲:“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有了興趣,就會讓智力開足馬力,讓才能閃出光輝,自覺主動地學習。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爲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各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帶來了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的轉變,也帶來了教材的巨大變化。我們低年級以識字教學爲重。突出表現在教學中提倡多認少寫的識字方法,要求會寫的字很少,也很簡單,但是識字任務卻很重,主要是識字量大。

上《自選商場》這一課之前,我讓學生蒐集一些各種各樣的商品包裝盒、包裝紙。這在課堂中的便把識字教學置於生活的大背景中,課堂上不斷給學生展示在生活中識字的機會,學生識字的興趣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可以藉助生活中的實物、圖片等識字。教室裏也有很多現成的實物,如門、窗、課桌、椅子、講臺、黑板、幻燈機、錄音機,學生說,我相機出示相應的詞語卡片,讓學生看到什麼就認表示該實物的.字。

小學生識字的主渠道是“基於教材識字”,如果教師能夠充分利用教材,切實提高課堂識字教學效率,學生能夠認識所有教材中的認讀字,就已經很好地完成了新課程在識字教學方面所設定的戰略性目標——大量識字。但往往學生忘得也很快,這就有必要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鞏固”字,在大量閱讀中去“熟悉”字。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養成到生活中、在大量課外閱讀中識字的意識和習慣,我們老師要充分發掘語文學習的資源。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 篇13

《學會查無字詞典》是一篇教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文章,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但關係到本單元學習成績的好壞,更影響到今後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方法的掌握,回此,我在課前更仔細地思索了本文的教法。

在讓學生對課文作整體感知的前提下,我又引導學生精讀理解了課文的一至八自然段,在教學課文的第九自然段時,需要理解爸爸意味深長說的“有字詞典”和“無字詞典”的`意思,明白它們分別指什麼?教學到這,我沒有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提醒學生聯繫上文仔細想想,它們是什麼意思?

不一會兒,有個學生站起來說:“有字詞典是指《現代漢語詞典》”,無字詞典是指看到和聽到的一切。又有學生說:“有字詞典是指用來查找的工具書,無字詞典是指現實生活”。另一名生說:“無字詞典的解釋比有字詞典的解釋更能給以真切、準確的感受。”

聽了孩子們的發言,我表揚學生說得好,並且告訴學生,我們理解詞意,目的就是要弄清楚這個詞語表達的現實生活的某一種狀況,查無字詞典可以直接感受到,因此,比查有字詞典顯得更爲重要。課文中,爸爸引導“我”查無字詞典理解“驕陽似火”與理解“驚濤拍岸”的方法有什麼不同?學生答到:“理解‘驕陽似火’,先提出詞語,後在生活中找出解釋”,理解‘驚濤拍岸’先感受生活中的現象,再與詞語對照。”我接着說:“很正確,這兩種方法都是查無字詞典的有效方法。現在,我們按照第一種方法,看看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可以解釋“驕陽似火”?

學生聽了,興趣盎然,有的說:“夏天的中午,烈日當空,馬路上的瀝青柏油都融化了,有的說:“小狗熱得受不了,在樹腳下伸舌頭散熱這種現象可以解釋”,看到孩子們真正理解了詞意,我又讓同學們回頭看眼前的黑板報,說說看到黑板報,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哪些詞語,孩子們有的說“五彩繽紛”,有的說“豐富多彩”,真正地學會了第二種使用“無字詞典”的方法。

在教學最後一段爸爸的話時,讓學生聯繫上文,回憶“我”理解‘驕陽似火’和‘驚濤拍岸’的方法,讓學生先進一步區別“有字詞典和無字詞典”,理解查“無字詞典”的重要作用,然後總結歸納查‘無字詞典’的兩種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培養了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並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爲學生將來對詞語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礎。

語文,無,教學反思,詞典

語文課後教學反思 篇14

在教學《獅子和鹿》這篇閱讀課文時,我設置了兩個教學目標:第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通過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從而懂得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教學重點是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教學難點在於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

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主要是針對不同階段的朗讀目標而採取不同朗讀教學策略。第一次朗讀目標設定爲“學生能夠正確地朗讀課文”,於是,我通過齊讀的方式,在讀當中發現不正確的字詞讀音,隨即把它們板書到黑板上,在齊讀後,馬上對這些字詞進行正音,並讓學生把正確讀音標到書本上。然後,進行第二次的朗讀——自由朗讀。第二次朗讀的目標是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且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從而實現由初讀到品讀的過渡。第三次朗讀,是重點句段的品讀,此次朗讀的目標是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對重點句段的品讀,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所以,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是貫穿於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是瞭解課文內容、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

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除了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外,在主要內容的把握上,還通過主要內容填空、根據有條理的主要內容初步接觸劃分意義段等方法,理清課文的條理,從而爲品讀課文奠定基礎。在理解鹿對角、腿態度變化的原因上,我讓學生自主發現、自己找出能夠體現鹿對角、腿態度的重點句段,然後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從讀中感悟,從讀中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至於道理的把握,在整篇課文完結的時候,我編寫了一個後續的故事,利用這個後續的故事,讓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在教師的點撥下,悟出課文所蘊涵的道理。

我認爲,《獅子和鹿》這篇課文的教學,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第一,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鬆後緊。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劃分意義段的部分花費太多時間。另外,在品讀鹿討厭自己的腿的時候,讓學生一邊做動作“噘嘴”“皺眉”,一邊抱怨,這個環節太羅嗦,先全班讀、再個別讀、再指導學生邊做動作邊讀、指名錶演、再全班齊讀。一個句子就足足花費了5分鐘,實在沒有必要。所以,到後來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於時間的'限制而顯得十分倉促.如果能夠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出示了續寫以後,給充分的時間學生討論、思考,再讓學生髮表他們的看法,從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後,鼓勵、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說明問題,最後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蘊涵的道理了。

第二,引導和指令語言未能切合學生水平。在點明朗讀要求的時候,我只是說“請同學們讀出緊急的氣氛”。這就忽略了三年級孩子的思維發展水平,他們不能理解“緊急的氣氛”應該怎麼讀。經過思考,我認爲,指令一定要包含引導,如果在下達指令的時候,再加上引導“你們覺得很着急的時候說話的速度會怎麼樣?語調會怎麼樣?”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就能清楚地明白如何讀出“緊急的氣氛”,並且在以後的課文中,如果再遇到類似狀況,他們就自然理解應該如何讀了。

第三,教態不夠自然。由於個人習慣和緊張兩個原因,上課的時候我總是不停地走來走去,這種情況必須儘量控制、減少。因爲學生的目光總是會跟隨着老師,老師如果不停地走動的話,會影響學生精神的集中。

最後,語調和語速問題。語速偏慢是我一直存在的問題.另外,語調起伏不大,缺乏抑揚頓挫,這樣學生會很容易覺得沉悶和疲累。在不同的環節、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課文、語段用不同的語調,整節課堂會生色不少。

總的說來,雖然這節課能夠比較順利、流暢地完成,但是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時間分配等教學基本功上還有十分多的改進空間。希望以後能夠逐步提高教學水平,實現有效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