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教學反思14篇

語文教學反思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7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學反思14篇

語文教學反思 篇1

《假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第23課,是一首充滿童趣、情趣、理趣的小詩,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全詩用並列結構的形式,借“馬良的神筆”,表達“我”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朗讀這首詩,學生可能會產生心靈的共鳴,可能會產生許多新的“假如”。全詩以“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結束,給學生想象的空間,滿足學生情感的需要。我們要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啓發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上課前已經讓學生觀看了《神筆馬良》這部動畫片,讓學生也想擁有夢寐以求的馬良的神筆,“有一位小作者也想有一枝神筆,她要用神筆畫什麼呢?”孩子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去文中看看。

在生字教學時,結合語境學字,遵循字從文出,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採用多種識字方法識記生字,給生字找朋友進行說話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說話的能力。用識、寫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正確書寫“良、食”二字。

課標強調,語文學科應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爲重點。所以我選取第一小節做重點講解,先讓學生讀,接着我有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在寒風裏的小樹,並說說假如你就是這顆孤零零的小樹,你在嘆息些什麼呢?通過老師的範讀和點撥,讓學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讀出小作者對小樹的關愛。在本節課朗讀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了學生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教學資源。學生的朗讀示範往往更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示範者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語文的習得,最終是表達。在教學第三小節時,讓學生髮揮想象,“當西西擁有了健康的身體可以幹什麼?”在學習這篇詩歌最後一小節,我抓住課後那個帶給人無限遐想空間的省略號,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先出示一些圖片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要給誰畫什麼呢?”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就充分發揮出來了,也激發了學生關愛他人,奉獻愛心的情感。

本節課的亮點是:教學第一小節時創設情境,通過師配樂範讀、指名朗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能讀出詩歌的韻律和節奏。在熟讀的基礎上採取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學習方式使學生熟記第二小節。在教學時抓住詩歌末尾的省略號仿照詩歌中的句式,結合圖片及生活,激發學生說話、寫話的慾望。

另外,本節課的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在識字教學時沒有放手讓學生自主識字,也欠缺激勵性的語言評價。在朗讀教學的環節中,不能引導全體學生積極思考、討論和發言,有些問題目的性不強,使學生失去了興趣。在本課中,“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出現了四次,在讀的時候應該讀出四種不同的語氣,讀第一次是,起音應舒緩一些,停頓長一點,造成一定的懸念;讀第二次時,語速應加快,形成一種關注下面事物的急切心情;讀第三次時,應重讀“馬良的神筆”,強調“馬良的神筆”,意思是下面講的故事更重要;讀第四次時,聲音應該由重到輕,語速由快到慢。在教學時,我沒有做重點指導。

對於剛上崗一年的我來說,上好一節公開課很難,要有充分的時間準備,上課成功與否,選課是關鍵。在我們教研組長鄭老師的幫助下,我選了《假如》這一課。選定課題後,接下來的工作是解讀《課標》、研讀教材,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制定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結構設計。從最初的備課到現在的上課,已經試了幾次課,第一次試講後,學校的領導和老師針對本課各抒己見,談論着自己不同的觀點,不同的立足點,不同的教學點,面對着老師們的衆說紛紜,我真的無所適從。後來,在學校領導和各位老師的幫助下,重新設計了教學程序,他們從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到教學的每一個步驟,再到每一節詩歌的過渡等都給我作了認真地構思和設計。接下來的試講越來越順利,最終取得在這裏做觀摩課的機會。在此,我非常感謝學校的領導以及參與評課的各位老師,更感動於伏牛有這麼一個團結合作的團隊!

語文教學反思 篇2

這則寓言故事學生早已有所耳聞,故事中的農夫爲了能讓自家的禾苗長得快些,愚蠢地將田裏的每棵禾苗都往上拔了許多,辛苦了一天沒有想到反而幫了倒忙,禾苗全都枯死了。

這個農夫做事很性急,爲了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找找從哪些文字中可以看出這是個性急的農夫。學生通過朗讀,找到“巴望”、“天天”等詞,比較“天天”和“常常”的區別,想象農夫“天天”去農田看禾苗的情景,從故事的一開始就埋下伏筆,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農夫。不同尋常的農夫終於做了一件不同尋常的事——將田裏的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儘管累得筋疲力盡可是仍然感到很自豪很驕傲,因爲禾苗在他的幫助下長高了。可是第二天,等兒子去看的時候,結果卻出乎意料,禾苗都枯死了。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爲他違背了事物的生長規律,由於他天天去農田看禾苗,就不容易覺察到禾苗的細微變化;由於他心太急了,就越希望禾苗長得快些,在這樣的心裏慫恿下,他做了一件蠢事。

學生在課堂上生動地再現了農夫在田裏忙活的情景,抓住表情和語言表現出農夫的性急,很好的表演了這個故事。

遺憾的是,學生的思維還沒有延伸出去。假如農夫現在知道了這個道理,他會採取什麼行動促使他的禾苗長快些呢?假如農夫的兒子早點制止父親愚蠢的行爲,結果會是怎樣的呢?假如你是農夫的鄰居,你會怎麼勸阻這位農夫?學生講得頭頭是道,課外閱讀成了他們發自內心的需要。

語文教學反思 篇3

由於個人在新課標後,語文教學實踐的經驗還不豐富。同時我們師生之間的默契程度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出現了許多不當的地方。在這裏我重點想說由於在沒恰當地處理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地位,而導致的不當:

1、落實知識和知識點的過程中,學生是發揮了學習的主體地位,介紹了許多鯨的知識,讓學生大開眼界,也讓教師也增添了不少的知識。但是,教師這個時候應該及時的把這些知識轉化爲語文教學中的知識點上,讓學生知道這些知識是怎樣表達的。否則,感覺是一堂生物課。雖然,新課標要求我們不要把各學科獨立起來。但是,也不要混淆各學科的界限,要把握好尺度。

2、沒有選取有典型的段落,進行以點帶面的理解。同時還浪費了時間,導致了本應該在課上能完成的練習改成家庭作業了。

3、 教師對學生的預習情況把握的尺度不夠。

措施:

1、深入學習新課標,領悟其實質,並使之融入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2、加強對學生的瞭解。

3、多跟同行交流。

語文教學反思 篇4

《畫風》這篇文章貼近學生的生活,語言簡單質樸。引起了課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們的思考。風看不見,摸不着,怎麼畫呢?課文中的三個小朋友一起畫畫,互相啓發,互相激勵,用不同的辦法畫出了風。我以簡單的猜謎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了生活化的情境,抓住“風是怎麼畫出來的?”這個問題,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進入課文,覺得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在畫風,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課堂氛圍較好。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課前首先用謎語激趣,提供給學生對風的認識。接着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2、突出語文教學特點,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教學。語文就是研究語言文字的,語文姓語,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美。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聽課文朗讀,邊聽邊感受並通過聽將對課文的理解表現出來。例如在教學課文4—8自然段時,以學生的讀爲主,在多樣式、多次的閱讀活動中,學生理解了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會畫風的過程,認識到了風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繫,懂得了遇到問題要善於動腦、學會合作、勇於創造。在這一環節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朗讀,提高孩子們的閱讀積極性,使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空間。同時通過說一說等環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本課突出了“體驗性學習”的特點。《畫風》這篇課文,直接讓學生感悟到“風,看不見,摸不找,很難畫。”這對於平時生活經驗缺乏的少年兒童來說是很難的。於是我讓學生進行體驗,利用電風扇這一直觀的形式,學生很容易便理解了風看不見,摸不着的特點,突出了重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在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創設一種輕鬆、愉快、和諧的氛圍,讓遊戲貫穿教學的始終。開始就用孩子們喜歡的歌曲導入,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在識記生字時,採用與他們打招呼的方法,記住“宋、濤、陳、丹、趙、藝”。又採用了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猜一猜的方法記住了“顯”。之後又進行了擴展延伸,組織學生練句,讀兒歌唱歌曲。抓住學生都想爭當愛動腦筋的好孩子的特點,讓學生進行朗讀,引進競爭機制,學生注意力非常集中,使語文教學上得生動有趣。

5、在書寫生字丹、烏、藝、顯四個生字時先打開幻燈片讓學生看動畫範寫。加深學生的記憶。再請學生書寫。然後抽取個別的請學生評一評。觀察該如何寫好看,再請學生幫生字找朋友。讓學生在詞中理解字義。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當的是學生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合作學習作爲一種教學模式走進課堂,這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舉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僅僅使學生學習起來“樂學”,而且教師教起來也“樂教”。從這節課不難看出看出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實踐證明,這種融洽的氛圍,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多向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樂於交流的好習慣。

語文教學反思 篇5

課文《早》是著名作家吳伯簫寫的一篇遊記。看到這篇課文,我想起了自己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想起了教過的課文《三味書屋》,《早》與《三味書屋》相比,在寫作上有一個很明顯的特色,那就是借物喻人,由蠟梅的清香純淨引出魯迅書桌上“早”字的來歷,進而講到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人格品質,教育人們要學習這種品質,做“東風第一枝”。課文之所以着力描寫蠟梅花,是用蠟梅花開得早、冰清玉潔來比喻魯迅一生的品格。

教學中,我由上節課學生提出的問題入手,引出課文寫了兩種早——梅花開得很早。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然後引導學生圍繞“課文是怎樣寫梅花‘早’的”、“課文又是怎樣寫魯迅‘早’的”兩個問題直奔重點段深入朗讀課文,在讀文中解疑。最後水到渠成地解決了“早”、“梅花”、“魯迅”三者之間的關係這一教學難點。在與文本、教師對話中,學生感悟了魯迅這一人物品質。

對梅花“早”的理解,我抓住課文對臘梅花的描寫,我讓學生品味梅花的顏色美、形狀美、品格美,然後讓學生去領悟臘梅與“早”的關係。對於梅花的高潔,我引導學生聯繫描寫梅花的詩詞來進一步感悟,他們都能體味頗深。

對魯迅的“早”,通過朗讀品味重點語句“魯迅聽了沒有說什麼,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書桌上輕輕地刻了一個小小的字‘早’。從那以後,魯迅上學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奮鬥了一生”等,很容易就能感悟到,結合關於魯迅珍惜時間補充材料,就體會得更深了。

但是對魯迅先生爲民族事業棄醫從文、以筆爲槍的一生,由於學生知之甚少。所以體會不深,假如能在課前提供一些資料閱讀,一定會讓學生能深入理解。通過梅花與魯迅,難道只是個“早”字的相同嗎?引發學生討論,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對於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爲有了上面的教學做鋪墊,學生已能理解,所以也就理解了課文爲什麼以“早”爲題。這裏還應該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瞭要學習梅花(魯迅)冰清玉潔的高貴的品質,作“東風第一枝”的勁頭。

在教學最後,我佈置了《一棵一練》上的作業。一方面是力求做到把作業在課堂完成,另一方面是爲了實踐蘇霍姆林斯基關於鞏固練習的思想,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

語文教學反思 篇6

我喜歡上語文課,現在最開心的時刻也就是課上那45分鐘了。它可以讓我和孩子們騎上駿馬馳騁在知識的草原上,可以讓我們乘着巨輪在書籍的海洋裏任意航行……週三舉行了一單元測試,今晚一單元的所有內容暫時告一段落。對於這單元我有如下思考:

本單元的主題詞是“讀書”,幾篇課文都是圍繞着讀書來編排的。裏面有講讀書樂趣的,講讀書方法的,還有孩子們第一次接觸的訪談錄等。微笑班級從一年級下學期就開始閱讀“閒書”,所以教學課文來講不存在問題,但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作文,大家知道寫,但寫得很“乾癟”,就像一個骨瘦如柴的老人,沒有水潤的肌膚,沒有鮮明的活力,整個作文看起來奄奄一息。難道我叫他們看“閒書”錯了?難道我的這種方法不可取嗎?今晚講解試卷時,他們給了我答案,擴句“春天來了。”我讓孩子們自己寫,要比試卷上寫得好,還不能和別人重複,不能說別人說過的話。幾分鐘過去了,小手紛紛舉起來,抽了十八個孩子,他們的答案不一樣,但給我的感覺“春天”不是那樣“乾癟”,而是充滿了活力與激情。從這個方面來看,看“閒書”是沒有錯的,大家的習作爲什麼寫不好呢?這可能和我的引導有關係,大多數同學不能把一件事細細描述出來。這將是我本學期重點訓練的一方面。

本學期的《新概念閱讀》我認爲是課外讀物最好的一本書了,裏面擴展了很多關於“讀書”的詩歌和散文,如《四時讀書樂》(春、夏、秋、冬),學生們尤其喜歡畢淑敏寫的《沐浴書香》,裏面優美的句子,緊湊的段落,孩子們讀得是如癡如醉,這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我教學本單元時,就在課後把此本書的相關內容穿插進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本單元考試,班上分數可觀,總體不錯。但在批改試卷時,孩子們丟分最多的是“口語綜合”,這道題的意思是“網絡電子書發展很快,你認爲還有沒有必要去圖書館和書店看書?”這口語綜合很是簡單,但班上有14個人沒有做,分值是5分,這讓我的小宇宙爆發了,14個同學站起來,我一看,原來是課堂上不太願意回答問題的同學。我明白了,課堂上還是儘可能的讓每個孩子都發言。不發言者,請等一等,或許那對於我和他來講,都是一次突破。

這次考試有喜有憂,我相信“勤能補拙”,只要付出了,就會有回報。“天道酬勤”,孩子們,希望我們乘坐的這艘船能在這條航道上走出一條星光大道。

語文教學反思 篇7

例如,講授《隆中對》這篇文章,必須要講給學生文章涉及的歷史背景,對三國前後的戰爭形勢的瞭解應該學習的一個難點。在初一的歷史課上,學生雖對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由於年齡的原因往往不夠深刻,因此教者要把當時的形勢講給同學生,學生才能真正理解隆中對策的戰略意義,真正深刻體會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如果教材上有了一兩幅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的形勢圖,學生依據地圖自主探究,教者略加引導甚至不加引導,上述目的不難達到。同時,插入此文的地圖同樣可以服務於與《隆中對》密切相關的《出師表》。

又如《岳陽樓記》一文,的確很有必要讓學生知曉“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的洞庭湖在神州版圖上的地理位置,這樣學生才能深刻體會千百年來盪滌無數憂國之士的心懷的洞庭湖那種“銜遠山,吞長江”的浩淼的氣勢,才能深刻理解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的意義,才能深刻體悟岳陽樓名揚天下、成爲無數志士仁人精神棲所的原因,教育論文《關於語文教學反思範文 讓地圖伴語文教材放光彩》。在這篇教材中插入標識洞庭湖、岳陽樓地理位置的地圖相當必要。

插入地圖的另一作用是能夠使學生在看圖識圖過程中增長地理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細心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學生在學習區域地理的時候,由於孤立的學習地理學科,有很多學生不能把地理課所學運用到其他的閱讀或生活實踐中,時間一久,學過的都忘記了。在語文教材的一些篇章中適當插入地圖,確實能使學生把學到的地理知識、看圖常識自覺運用,這樣加深對地理常識的掌握。尤其是,在學習語文課文的同時,時常看到祖國地圖,對祖國的區域地理知識,包括很多地名的變遷等,會了然於心的。這種跨學科的知識整合正是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

例如,《愚公移山》一文,同樣有必要插入地圖。“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的宏偉圖景,“冀之南,漢之陰,無壟斷焉”美好結局,絕不僅是美麗的神話,的確是黃河中下游平原與漢江平原相連的一馬平川地貌的形象描繪。學習此文,與所學的地理知識相聯繫,自然會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語文教學反思 篇8

《風箏》的作者是賈平凹先生。這是一篇極富兒童氣息,充滿情趣的文章。圍繞風箏敘述了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詳細地描寫了孩子們的動作、神態、心情——做風箏時滿懷憧憬和希望,即便做出的風箏並不精美,仍滿心歡喜,高興地稱它爲“幸福鳥”;做好了風箏,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放飛風箏,他們快樂地喊叫,從早晨到下午,情緒高漲,興味濃厚;可是忽然來了一陣風,無情地將風箏吹斷,這可急壞了孩子們,他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想喚回斷線的風箏,可是努力無效,風箏倏地飛得無影無蹤;孩子們自然不會這麼輕易就放棄自己心愛的風箏,於是開始苦苦追尋,他們願意找遍每個角落……多麼可愛的一羣孩子,多麼自由、快樂的生活。文章正是因爲這份感情深深牽動着孩子們的心,四年級的孩子品讀課文,極其容易與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樂、一起憂傷……

一、教學效果

依據教材特點和孩子們的生活儲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能環環緊扣引導學生學習,效果比較滿意,先總結如下:

1、生活入手揭題激趣。

首先板書課題,齊讀兩遍之後便創設了交流環節:你見過哪些風箏?說說你放風箏的生活畫面?這一話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儲備,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的參與度高。接着再現第二個生活場景:你遇到過哪些困難,怎樣克服的?一下子把孩子們的話匣子打開了,最後歸納總結放風箏時遇到的幾方面的問題:栽跟頭、飛不高、斷線、纏線等等。接着引入課題,簡單介紹作者之後,引導學生趕快去讀書,感受作者放風箏的場景。這樣作者的生活學生的生活融爲一體,也讓學生和作者的距離進一步拉近。

2、初讀感知理清脈絡。

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讀課文,同桌當小老師互幫互助檢查讀書情況,在班內統一指導讀好易錯詞語,讀好長句子,爲閱讀掃清障礙。接着,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說說課文圍繞“風箏”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在括號內填上合適的詞語,做風箏( )( )(即課後的問題)。學生自讀自悟,從語言文字中去處理分析,最後大部分學生找得很準確,也就理清了文章思路,把握住了文章內容。也爲將來抓住關鍵詞句練習概括文章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

3、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課件出示課後要求:課文第三自然段是怎樣把放風箏的過程寫清楚的?默讀標畫相關語句,小組內交流。學生認真閱讀思考,邊讀邊畫,留下了閱讀的痕跡。交流之後感受到了作者放飛風箏的過程。接着趁熱打鐵,比賽快速的背誦,把生動具體的語言材料牢牢地記在心裏,培養語感。自學尋找風箏的段落,從語言文字中感受作者的心情,好走進作者內心,感受那份童心,那份幸福與快樂!

二、成功之處

整堂課的學習興趣濃厚,參與度高,思維能力有了較大的提升。

三、不足之處

對語言的品析略顯得倉促,課堂上的優勝朗讀體現太少。

四、改進措施

我會增加品詞析句的預設,增加學生展示自己做的風箏的環節,讓語文的學習更生活化。

語文教學反思 篇9

在緊張繁忙的一年之後,終於有時間能停下來好好地反思過去一學年的得與失,總結經驗教訓,對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起到指導作用,不能不說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因爲是第二輪帶高一,雖然換了新教材,但在實施目標教學和分層教學上,我覺得收穫甚豐。分層教學和目標教學是互爲基礎、相互補充的。實施分層教學的前提是必須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而實施分層教學的必要條件則是在教學目標的實施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適時及時的“查標”和“補標”。

二中的實際情況就是班容量大,這意味着一個班中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我們不能一味地只是照顧大多數中等學生,更要激勵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以及那些能夠自學,但需要老師點播的學生。分層教學的目的就是讓“能飛的飛、能跑的跑、能走的走、能爬的爬”,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不同的目標要求。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目標及分層教學:

一、預習作業的佈置。

一開學,我就明確告訴學生,第二學期的教學節奏會有所加快,所以在生詞量加大、課文內容增長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充分的預習,在課堂聽講上會有困難。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預習要求:

A級爲串讀課文,基本掌握課文大意,查出本課出現的生詞;

B級爲自己歸納總結課文中出現的知識點和語法點,不懂的地方用鉛筆劃出;

C級爲精讀課文,充分理解課文,爭取能夠提前背誦精彩段落。

二、課堂講授。

在課堂新課的講授過程中,大綱四會、大綱三會及綱外。大綱四會三會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在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全部掌握,綱外則要求能記多少記多少。對於程度較差的學生,我給他們劃出明確的知識範圍,要求必須背記;中等程度的學生則鼓勵他們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並及時表揚那些積極性高的學生;課文體裁出現多樣化,有童話、寓言、戲劇等風格迥異的原文選讀,對自學能力較強的學生則鼓勵他們挖掘文章的深層內涵,把握作者的寫作風格,揣摩作者用詞的精確度及表現不同的感情色彩,多模仿運用,使之成爲自己的東西。

三、目標檢測題。

在目標檢測題的題型和難易度上精心設計,適合不同層次學生。

A級多爲補全單詞、方框選詞、選擇填空等基礎題型;

B級多爲用所給詞的適當形式填空、根據中文提示完成句子、連詞成句等知識能力結合題;

C級爲造句、補全短文等能力題型。

四、課後作業的佈置。

課後作業一般分爲三個層次:

A級爲每課出現的大綱四會三會的單詞、詞組、句型以及重要的語法項目;

B級爲Word---Sentence---Paage,要求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根據課後問題改寫課文,可用書中原句;

C級爲複述原文及縮寫課文,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課文縮寫成60---90、90---120字的短文。

五、作文訓練。

根據會考及高考說明的要求,我們在平時加大作文練習的力度,分爲必做、選做和自行命題三類。每週一人至少一篇作文,我一般都全批全改,將一些典型的、優秀的作文及時介紹給學生,同時對一些學生進行單獨輔導。

總之,在這一年的教學工作中,我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獲得了很好的成效;當然,在許多方面還有不足之處,尚須改進。借用古代大詩人屈原的一句話,勉勵自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點如手:首先,語言奠基,想象基奠。在教學前,我在黑板上抄寫了很多名人寫得有關錢塘潮的名詩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杜甫的“天地黯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李白的《橫江詞》、孟浩然的《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毛澤東的《七絕·觀潮》等。在孩子們各種方式的讀後,我說:“你們必須明白這些詩句是描述什麼的。”他們點了頭,我讓他們說出來。隨機板出——錢塘江潮。生活在海邊,對潮漲潮落不陌生。其次,以讀貫穿,想象感悟。讀始終是語文課堂的主角!

語文課程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礎後,我就讓孩子們去閱讀文本,你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偉壯觀。劃出有關句子,朗讀交流。孩子們對潮來時的描述異常感興趣,因爲它那麼直觀,那麼生動。讓他們讀後,就讓他們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雖然沒去過,雖然不能現場感受,可是能結合詞句那麼想象一回,也是生動的。我想在孩子們的腦中,至少已經有好多個版本的“錢塘江大潮”了。在很多的讀、說,體味、想象後,錢塘江潮水在孩子們的鬧中留下深深的印象。這時,我說:“站在觀潮臺,應對如此的潮水,你想說什麼?”將它寫下來。孩子們寫後(幾句話),進行了交流。說的就是感受、感嘆、神往……

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爲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如何讓識字教學生動有實效,我採取了以下的做法:

一、簡簡單單教語文,突出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1.教學目標設計簡潔、集中單一。

整堂課的目標重點就是認識十四個生字,會寫“關懷”這兩個字。目標簡潔可行。

 2.教學結構簡略。

識字課讀書是手段,識字是目的。這堂課的結構是隨文識字。這樣的設計符合本套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識字的特點,使學生實實在在有收穫。

3.教學方式簡單。

語文課堂重在學生的朗讀感悟,不在於老師要多提問,特別是在這樣的識字課上,老師的着力點在於組織學生讀書,利用文本識字,把課堂真正讓給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鍛鍊和發展。

二、遵循兒童認字心理,突出語文的有效性。

1.隨文識字。

爲突破教學重點分散難點,我主要採用了情境教學法,隨文識字。“隨課文識字”依然是本冊教材中識字重點。因此,我們在繼承第一冊在教隨文識字有效做法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自主識字。尤其是低年級的課堂教學應在生動、活潑、有趣的教學活動中進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學中多處創設了情境,使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始終在積極奮發的狀態中進行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生學習了基本字、基本筆畫、筆順和常用偏旁部首之後,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動腦筋識記生字。

2.識字方法多元化。

如形聲字識字法,還有順口溜識字法,猜字謎識字法,編故事識字法等等。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主識字,逐步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這樣,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藉助拼音識字,再讀去掉拼音的生字,接着在詞語中認,迴文中認,在延伸到課外短文中認。這樣由易到難,由課內到課外。呈階梯狀,學生反覆識記,最終準確認讀,突破識字難關。同時採用多種方式爲孩子創設識字環境,如藉助拼音讀,開火車讀,老師領讀,男女生比賽讀等靈活多樣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和主動識字的願望。

不足:

在教學中,感覺識字教學中有些面面俱到,致使鞏固識字一環時間顯得有些緊蹙。有些簡單的字沒能放手相信學生,而是與難字一樣處理,象“仙”就不用這樣。因爲本課識字量較大,佔用了大量時間。如果簡單的字能放給學生,這樣就會把時間省下來進行鞏固,效果會更好。間休歌曲也有些長,歌曲放一段就好了,這樣也會節省點時間。在今後教學中,兒童語言還要加強,自身素質還要提高。使自己的教學更能吸引孩子,使我的課堂教學更加完善。

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稱讚》是一個有趣味的故事,從細節處見真誠,從平淡中見深情,每個人讀後都會有觸動或啓發。

教學中我抓住“刺蝟”和“小獾”互相稱讚的話,指導學生在讀中悟意,在讀中悟情,透過語言文字去具體感受課文中的真情。我把朗讀訓練貫穿於閱讀教學的全過程。我把朗讀的機會放手給學生,在分析和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和內容時,與朗讀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通過表情達意的朗讀,以直覺去發現和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也有不足之處,如我對學生評價性語言不是很到位。我應該多多用適當的語言或肢體語言等來鼓勵稱讚學生,讓學生體會稱讚帶來的好心情,使學生在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的讀書中領悟到稱讚帶來的快樂,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另外因爲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它除了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這節課中我只是強調了學生:邊讀書邊思考及如何交流和評價,並沒有強調學生讀書動筆能力及專心傾聽習慣,這是我在今後的語文教學課中要多多注意的方面。

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個人簡介:我出生於19xx年x月,自19xx年參加工作以來,盡心投身於教育事業,同時也贏得學生家長的好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像地質工作者那樣細心勘探,去發現學生心靈中“深埋在地下的巨大寶藏”。

自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走進語文課堂以來,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着變化。我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然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的得以顯現。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爲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以陽光的心態活躍在教學前臺。但也遺憾地看到,由於對新課程標準的膚淺解讀,甚至是錯誤的理解,使語文課有點不像語文課了,失去了“語文味”。教學中對語文領地拓展,使“語文”這個本來就衆說風雲的概念更加含糊不清了。

在新課程思想的指導下,一些老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亮眼的教學設計,越來越令人眼花的教學課件,越來越熱鬧非凡的小組討論。一節賞心悅目的語文課結束了,學生真正學到了什麼呢?“花枝招展”的課堂設計真的能讓學生靜下心來,對文本進行潛心解讀嗎?一晃而過,讓人目不暇接的課件,留給學生回味只不過是幾張美麗、有趣的圖片罷了。亂哄哄地討論看似探究,但大多缺少明確的指向,學生海闊天空的發言,甚至胡言亂語,卻還會受到表揚鼓勵,名曰:“有新意,有創新。”

我認爲,一節好的語文課,應重在求“實”。教師不能爲了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而忽略了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面對新課程標準,我們現在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冷靜。我覺得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匡正人心:

一、把握拓展的“度”,潛心於讀文

語文課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給學生打開了面向生活、社會、世界的窗戶,讓他們呼吸到了新鮮的空氣,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引發了學生更爲深刻的思考,這對於提高學生

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綜合的.語文素養,無疑是大有益處的。可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有的課堂過分注重內容的拓展,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一位教師教學《新型玻璃》一文時,設計了這樣的讀研專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麼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新型玻璃,以學習小組爲單位合作研讀,然後向大家彙報。”學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出來,至於課文是如何藉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說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一些教師爲了體現所謂的新理念,將《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在設計研讀專題時,既不注意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又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年齡特徵,結果只能失去語文課應有的本色,“種別人的田,荒自家的園”,將語文課上成常識課,讓課堂成爲少數尖子生的“一言堂”。

語文的拓展延伸應以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爲基礎,潛心於會文才是語文的根本。試想如果沒有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沒有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分析理解,那麼其他的一切活動必將成爲海市蜃樓。

二、棄空泛表演,做“實的”訓練

“生活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有的老師爲了追求語文課堂形式的多樣化,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會唱歌的老師在課堂展示歌喉;會畫畫的老師在臺上揮毫潑墨。那會武術的老師就該拿十八般兵器在教室逐一亮相。是想:“這究竟是語文課,還是才藝展示呀。”當然,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的特點針對某個環節進行相關的表演,這確實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思想。但如果不顧文本內容,就是單純爲了活躍課堂氣氛,把表演當成課堂時尚的道具,那麼

這種做法就很值得磋議了。有的課堂熱熱鬧鬧、唱歌跳舞,學生的活動形式多,唯獨讀書不多,語文教學變成了藝術教學。例如,某教師教學《狐假虎威》時,是這樣活躍課堂:教師請5名學生分別戴上狐狸、老虎、小鹿、兔子、野豬的頭飾進行表演,其餘學生當導演。當導演的學生給其他同學的表演進行評價。愛表演,愛看錶演是小學生的天性,這一教學活動的確迎合了學生的心裏需求。教師的話剛說完,課堂氣氛變得異常活躍。學生們有的找頭飾,有的戴頭飾,有的扮鬼臉… 在表演、評價中半節課的時間轉眼即過。可細思量,在這看似活躍的課堂中學生究竟得到了什麼呀!

我們不能否認,表演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更輕鬆、更活潑,可以帶給學生歡樂,使語文學習更快樂;增強課堂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開闊視野,使語文學習效率更高,更能體現大語文觀。但藝術究竟該在什麼時機走進課堂,該佔據多大的課堂空間,應以語文學習目標爲依據,應爲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服務,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果爲追求氣氛而“藝術”,結果只能是語文學科丟失本性,異化本質。課堂表演不是萬能的鑰匙,過多的課堂表演必然使課堂流於浮華,它永遠代替不了必要的語文訓練。與其課堂上讓學生脫離文本浮於表面地演一演,無力地說一說,走馬觀花地看一看,到不如爲學生多創設一些聽、說、讀、寫的機會,多給學生提供口頭表達和書面練筆的機會。沒有紮紮實實地“雙基”訓練,怎麼能切實地提高語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紮實的訓練才能使語文學習擺脫表面的“活躍”,迴歸本源。

三、適度合作,重視品讀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最重要的變革,於是小組合作、討論就成了目前語文課堂上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但有的老師爲了力爭更“貼近”新課程標準,爲了給課堂貼上一個“新課程”的標識,時不時就來個小組討論,動不動來個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討論的效果,而是追求討論的形式,其結果是事倍功半。合作學習方式,當前被教師視爲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

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慾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彙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於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裝飾品。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天鵝的故事》一文,一個課時內就組織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在初讀課文後,要求四人小組談談初讀後的感受;第二次在重點理解老天鵝破冰部分,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你覺得老天鵝是“破冰勇士”嗎?哪些句子表現了老天鵝的勇敢頑強?老天鵝爲什麼要那麼做?第三次討論:天鵝們還有別的破冰方法嗎?”第三次合作學習,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餘兩次純屬爲合作而合作,毫無意義。

老師在合作、討論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導鋪墊,缺少對文本必要的朗讀品味,在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況下就隨意地展開討論,那麼合作、討論就演變成了下面的幾種情況: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2、小組成員都默默無語,自己想自己的事。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時而擠眉弄眼,時而東拉西扯。表面上氣氛熱烈異常,實際卻沒解決根本問題。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思考,對此“心動”比“形動”更爲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那些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四、少點放任,多點引導。

隨着“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選擇的背後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比如:“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如同在語文課堂

中設臵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麼?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結構或並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一概以“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未免太放任自流了。

課文永遠不可能激起學生強烈閱讀慾望,學生當然也就不可能對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情結,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如果彙報交流時,學生彙報什麼,教師就教什麼,教學無主次,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教師既不能牽着學生鼻子走,也不能跟着學生走。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在這紛繁的課改大潮中,作爲一線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我們要善於去僞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鑑的同時,減少盲目模仿,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上午第四節聽了一節二年級的寫字課。

這節課是我校近幾年來最好的一節寫字課,我特別高興的看到老師嚴把寫字關,能夠認真的教低年級的小孩子們寫字。能讓學生認真觀察字形,觀察重點筆畫的寫法,並在練習寫字過程中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對照範字進行寫字教學,學生的寫字水平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劉老師的字也是我校教師中進步最快的。劉老師的板書字現在已經很規範了。學生的寫字水平也基本是最好的班級了。二年級的學生,能夠知道怎麼把字寫對,寫好,寫美觀,很不容易了。學生能會用田字格,知道一些書法筆畫的名稱,如“懸針豎”等,真的讓我很驚喜,如果這樣堅持下去,這個班級學生的字一定會越寫越漂亮。看得出,老師在平時教學中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這節課也存在問題,如學生寫字工具、執筆方法,寫字教學過程還欠合理等,我會在下面一一談到。

把漢字寫對這是知識,而把字寫好寫美觀就屬於審美範疇了。當前的學生尤其是高中大學的學生的字寫得真是不敢恭維。不要說把字寫好,就是寫對,恐怕都是件難事了,更有學生寫的字根本就看不清寫的是什麼。今年的高考把字寫正確做爲一個標準,負分制,沒有底線,我認爲這是正確的。我想,學生字寫得不好,主要責任還是在教師,都能像劉老師一樣的把關,我想,孩子們的字會寫的更好的。

結合這節課,和大家來探討一下低年級學生的寫字教學。

寫字工具即筆紙很重要,教師和家長要把好小孩子的這一關。我個人認爲,應該給孩子們選硬度爲HB的鉛筆。不要選用太硬或太軟的鉛筆,不要讓孩子用自動鉛筆,不要讓孩子用過短的鉛筆。本子一定要選好,紙張薄厚要適中,不要選紙張太薄或太軟的本子。一定要使用田字格本寫字。

關於寫字姿勢,我想這個常識誰都知道的吧。“頭要正、身要直、肩要平、臂要開、足要穩”。如果坐姿不正確,不僅寫不好字,久而久之,還會影響到孩子的生長髮育。手離筆尖一寸,拇指、食指一起握,中指在斜下方托住筆,筆桿稍傾斜靠在虎口上。爲了讓孩子養習慣,可以在筆的離筆尖一寸的位置畫上標記或用一個橡皮套套上,還可以用市場上銷售的專用的握筆器套上,以糾正和規範學生執筆方法。還有一個重要的一點是有的孩子把本子斜放着寫字,這樣絕對要糾正的。

關於字的基本筆畫,則要通過集中訓練來完成,在平時的寫字教學中不斷強化。

關於寫字,我想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來指導學生。即“觀字、析字臨字寫字品字”

觀字:學寫新字之前,一定要讓學生認真觀察字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很多教師在指導學生寫字之前,不讓學生觀察。觀字的主要作用是讓學和對字的整體上有所瞭解,對字有個初步的瞭解。在觀察字形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把這個字和已經寫過的字進行比較,便於學生學寫。

析字:即字的結構和筆畫有什麼特點。如結構上有什麼特點,屬地什麼結構,如林、晶、朋、昌等字,並不是每部分都均分的,如“林”字的前面的“木”寫的就要“小而窄”。再如“林”字的後面“木”字的“撇”要穿插進前面的“木”字的“捺”的下面。再如“種”字,“禾木”旁“禾”的“捺”要變成點,“中”的“豎”要寫成“懸針豎”。再有,就是要分析好字的每一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佔位。每一畫從哪起筆,到哪落筆。還要引導學生,分析字的關鍵筆畫。

臨字:即照着範字一筆一筆的寫,這是寫字教學中最關鍵的。要求學生認真,不馬虎。只臨一二個就可以,不可寫多。

寫字:離開範字,獨立寫字。注意低年級孩子寫字一定要在田字格中寫字。一個字的書寫不可超過四遍。

品字:就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所寫的字,對照範字,找出差距和不足,還可以品評其它同學的字。品字這一環節對於學生初學寫字很關鍵。

初學寫字一定要少寫,勤寫,不能讓孩子一行一行的寫一個字。要讓孩子養成每寫一個字都要寫好的習慣。孩子往往寫不好字,主要原因:一是寫的太多了。二是在寫字本上認真寫,在練習本或其它課上就隨意寫。三是教師沒有把好寫字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