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3W 次

語文課堂教學的高耗低效,一方面表現爲課堂教學活動中諸多環節的無意義,另一方面表現爲教材意圖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前者,使課堂在日復一日的簡單重複中走向技能的平庸;後者,使文本在莫名其妙的隨意解讀中走向價值的消亡。

語文教學反思

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在文本細讀上做好文章。既要通過細讀,明瞭作者創作意圖和編者編排意圖,使文本解讀成爲語文知識鏈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又要最大限度利用文本的例子功能,使文本成爲遣詞造句、表情達意、傳承思想的最佳橋樑。

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當我遭遇日本作家德富蘆花的精短散文《晚秋初冬》時,便自動跳出散文鑑賞的常規模式,走向了以教材編排目標爲依託,以文本價值最大利用爲目的的高效課堂教學探究活動。

我把這節課,分解成這樣五個版塊:

  一、學什麼

在新課起始階段,以“學什麼”爲核心,藉助投影儀,先呈現本單元的主題詞——“文字繪出的圖畫”和單元教學要點——“景物描寫”,再明確本課時學習目標——研究散文語言的拓展放飛。

這樣的目標定位,使起點處的閱讀,便擁有了明確的問題意識。這就讓閱讀成爲了一項目標明確的活動。這活動,不以教者的個人喜好爲依據,也不以文本意義的深入挖掘爲宗旨,而是建立在教材整體知識版塊銜接的基礎上,爲了構建合理有序的知識體系而設置。

  二、寫了什麼

明確了課時目標後,我先安排學生將課文通讀兩遍。第一遍閱讀,以梳理文字、瞭解文章大意爲主;第二遍閱讀,則重在感受文章的意境氛圍,品味文章的`語言。兩遍閱讀後,我提出一個比較簡單的問題:文章四個板塊,分別寫了什麼時間、什麼場景、什麼樣的景物特徵?請同座位討論歸納,將答案寫在書上。

這個問題,顯然缺乏思維的挑戰性,其價值僅僅在於訓練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同時進一步強化對課文內容及結構的理解。

在學生完成討論歸納之後,我開始提問,並結合學生回答的內容,不斷將問題引入文本細節的探究之中。比如:

生1:第三板塊的時間是月夜,地點是內宅,主要景物是樹木與落葉,景物特徵是清靜。

師:能說說景物特徵爲什麼是“清靜”嗎?

生1:這一段第一句是總寫,“內宅裏也很清靜”。

師:哦,是從開頭的總領句中得出的結論。那你能不能告訴大家,這一板塊的“清靜”,和第二板塊的“寂靜”有什麼不同?

生1:上面一個板塊,寫了白天裏本來應該很熱鬧的景物,比如老貓、鳥雀、蒼蠅等。結果,老貓在睡覺,鳥雀也沒有鳴叫,只能聽見蒼蠅在格子門上爬動的沙沙聲。屬於以動寫靜。這個段落,只是直接描寫清靜。

師: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說,第二板塊,是以動寫靜;第三板塊,是靜景寫生。你請坐。不過,又有一個問題,需要大家思考討論一下:第三板塊寫清靜,是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寫的呢?

生2:我覺得有兩個角度。一個是寫晴天情況下月夜的清靜,另一個是寫雨天夜晚的清靜。

生3:我覺得還有一個角度——“我”。這段最後一句,寫“我”默然獨坐,顧影自憐。也是一個角度。

師:不錯,三個角度。第一個角度,寫夜晚的靜。第二個角度,寫暮雨中的靜。第三個角度,寫人的靜。注意,第二個角度,文章中強調的是“暮雨瀟瀟”,不是夜晚的雨。時間上略有差別。再深入思考一下:三個角度中,分別抓住哪些景物來寫的?爲什麼要寫這些景物,而不是選擇其他景物呢?

生4:作者的寫景落腳點,主要放在自家的庭院中。無論是前庭,還是內宅,景物畢竟有限,所以,寫來寫去,還是寫樹木、落葉。至於暮雨中的行人,則是想象中的景緻,不是眼前的實景。

師:具體點兒說。

生4:具體來說,寫夜晚的靜,是抓住落葉、樹影、炊煙來寫;寫暮雨中的靜,是抓住雨打落葉的聲響、雨打傘蓋的聲響來寫,這應該屬於以聲襯靜;寫人的靜,就是寫人的獨坐冥思。

師:很好。經過生4的分析,我們可以瞭解,第三板塊在寫清靜時,是採用摹聲狀物,由物及人的手法來展開的。

這一環節的探究,共計用了十分鐘時間。在這十分鐘內,我通過不斷追問,使學生對文本中相當多的細節有了相對清晰的認識,最後也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開始時提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