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雪》語文教學反思

《雪》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雪》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雪》語文教學反思

《雪》語文教學反思1

《雪》是八年級下第二單元的一篇散文詩,選自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集《野草》。作者細緻生動地描寫了江南的雪景和北方的雪景,並在比較中表現了自己的傾向。作者更爲欣賞“朔方的雪”,因爲“朔方的雪”“決不粘連”,“奮飛”,“旋轉”,“升騰”,體現了一種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這種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貫之的前進動力。

《雪》雖然是《野草》中色調相對明朗,最適合中學生閱讀的一篇,但學生在解讀上仍存在較大的難度。

該如何基於學生的生命體驗與可接受程度去實施教學呢?我想,在教學程序上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深文淺教,由淺入深,讓學生走進文本,幫助學生在思想上自然內化作者的寫作情感。

首先從文字入手,在作者有聲有色、動靜結合的描繪中去感受江南雪的熱鬧美好與朔方雪的孤獨奮飛。然後,在兩幅雪景的比較中體會作者內心的孤獨、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朔方雪的讚美之情。再進而走近魯迅的生命,去感受他那在孤獨中仍奮然前行的精神,並以此激勵自己去堅強面對今後的人生

教學之後,在“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上有以下幾點思考:

1、個性解讀鋪基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用一句時髦的話說“一千個讀者讀出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閱讀也應是老師的個性化行爲。老師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是老師個性化教學的基礎,沒有老師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便沒有其個性化的教學。教師在走進課堂前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目的就是要確定“一千個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哈姆雷特”,以便在靈動的課堂中把守對話的底線、不斷校正對話的方向、適時推動對話的進程。

對於《野草》,一直有着許多不同的解讀,這本體現魯迅全部生命哲學的小冊子也因此被文學界公認爲“世紀性的文學猜想”。《雪》雖然是其中色調相對明朗的一篇,但也有着諸多解讀:有學者提出了“愛情的宣言”一說;錢理羣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對宇宙基本物質元素、生命元素的理解。可是,對於八年級上的農村初中學生,在一堂沒有前後呼應的獨立的課上,如果對文本的開掘脫離了學生的生命體驗和可接受程度,是否真正有價值呢?再三考慮,我最終選擇了“魯迅的孤獨與戰鬥精神”這種解讀。

原因一:《野草》與《彷徨》作於同一時期,集中體現的是魯迅在“五四”退潮之後空前的孤獨與絕望以及對“絕望的抗戰”。一直以來,魯迅都有着一種強烈的孤獨意識,這是一種先驅者的孤獨、一種探索者的孤獨,這種孤獨帶有屈原式的憂憤深廣,表現爲改造社會的強烈願望和不與渾濁現實同流合污、不向邪惡勢力屈服的品格,在《彷徨》的扉頁上他便援引了屈原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應該說,這樣的思想在《雪》這篇文章中也有着較爲集中的體現。

原因二:目前大多數學生對魯迅的瞭解還是比較概念化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甚至還有學生認爲是政治家。

基於這兩點,我決定把本堂課教學設計的立足點定位在幫助學生更深入、更真切地認識魯迅──體驗魯迅的情感,感悟魯迅的戰鬥精神。

2、巧設問題走捷徑:

在語文教學中,不管採取什麼方法進行教學,總伴隨着一些問題。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解答問題,從而完成對文本的學習,教師的問題成爲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一條路徑。問題設計的好壞,將直接影響着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學習方法的掌握,影響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學習興趣等等。教師如能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文特點,創設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情境,必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具有探索性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我提出了這些問題:

第一個環節中有兩個問題:

⑴ 江南的雪的特徵是什麼?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⑵ 朔方的雪的特徵是什麼?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這裏的每個問題都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尊重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文本主體,尤其是後面的這個問題“你從哪裏看出來的?”完全要求或指向我們的學生,要獲得認識必須從文本的字裏行間去尋找去探究。“滋潤美豔”、“活潑”、“生機”、“熱鬧”、“乾燥”、“升騰”、“奮進”等等,諸如此類的詞語句子,在學生完全沉入文本後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

在第二個環節,師生共同分析了兩種雪的特徵之後,用了一個大大的問號追問了一句“魯迅筆下的雪僅僅是雪嗎?”再次促使我們的學生一頭扎進文本,從雪的表象裏思考抽象出內在的東西。這裏的雪不僅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應該是一種情感的流露,一種內心的含蓄表白。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畫面,而朔方:雪和曠野、天宇──孤獨,孤獨中紛飛。此時此地的雪,其實就是魯迅自己的內心思想的寫照。雖然孤獨,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靜、停留?不,它仍然旋轉、升騰,旋轉、升騰。在這個旋轉升騰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雪的精魂,魯迅的精魂。

三個問題,由淺入深,從現象到本質,所以學生的走進雪走進魯迅,自然順利,並沒有很大的障礙。大多數學生能在教師的引領下,自由自覺地學習、體悟,真正體現了閱讀教學中的學生主體,真正實現了“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而不僅僅是教師的個性化行爲。

3、適時點撥排障礙:

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碰到“學生答非所問”、“學生遊離文本”、“學生死鑽牛角,不能自拔”以及“學生思維停滯,陷入僵局”的現象,這時需要教師進行適時的點撥,使學生重讀課文,迴歸文本。那什麼是“點撥”呢?蔡澄清認爲:所謂“點”,就是點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它是運用啓發式引導學生自學的一種方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三處地方進行了較好的點撥:

⑴ 句子“有許多蜜蜂們忙碌的飛着,也聽得他們嗡嗡的鬧着”中“鬧”字的理解;

⑵ 句子“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中“孤獨”的理解;

⑶ 在學生提及“雪的戰鬥精神”卻無法理解“雪的戰鬥精神就是魯迅精神的寫照”。

此時教師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雪戰鬥精神的詞語,並讓學生閱讀資料“魯迅的故事”,引導學生從“雪的寫作背景及魯迅生平”這一角度去理解。

就這樣,老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與心理障礙,用畫龍點睛排除故障的方法,啓發學生開動腦筋,自己進行思考和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使學生又重讀課文,迴歸到了文本,走進了雪,也走進了魯迅的精神世界。

不過,在課堂具體實施的時候,還是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

1、教學機智有待提高。例如在學習“朔方雪的特徵”時提到了雪的外形特徵──如粉,如沙和雪的內在氣質特徵──蓬勃奮飛,旋轉升騰,我並沒有就此點出“雪的內在氣質特徵即雪的精神特徵”,也沒有以此作爲學習“雪的戰鬥精神和魯迅精神”的切入口,造成了教學環節的脫節現象。我想這主要原因在於教師太依靠原先的教學設計,不能很好的根據課堂的具體情況來適時調整。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不是遵循固定路線而沒有絲毫激情與懸念的行程,而應該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這就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優秀的教學設計不是對課堂情況進行面面俱到的預設,它要給不確定性的出現留下足夠的空間──並把這些不可預測的事件作爲課堂進一步展開的契機;它不是一出已經定稿的劇本,而應該處於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動態發展之中;它展現於具體的教學過程、情境和環節之中!

2、深度的挖掘缺乏必要的語言浸潤和資料幫助解讀,顯得略微生硬。因爲要從一篇文章中讀出魯迅的精神,對於八年級的學生有點難度,必須要援引一些資料加以引導,幫助理解和解讀。雖然,我也援引了背景資料、專家學者的解讀以及魯迅的故事,但由於在課堂上沒能安排時間讓學生在銜接上處理不當,導致多數學生一下子難以從雪的精魂到魯迅的精魂,最多隻能體悟到雪在灰暗的天宇下升騰奮飛,很難想象到魯迅在困境下孤獨的情境,以及魯迅在孤獨中不沉淪,依然奮鬥的精神。這也是教師在個性化教學中必須要加以克服的瓶頸。

自我反思的過程也是自我提升的過程,這次歷練對我的教育意義很深刻,很多老師善意的批評也爲我指出了今後努力的方向。在此也真誠地希望各位老師能不吝賜教,我會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克服弱點。我相信自己能在語文教學這條道路上越走越穩健。

《雪》語文教學反思2

《雪孩子》是沒有拼音輔助的課文。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課文內容有沒有拼音,這關係非常大。將直接影響到課文能否被他們熟練地朗讀及其理解。我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開頭預設了:跟孩子談談冬天、看看雪景圖,因爲天氣關係,外面並沒有雪,於是我讓孩子們和我一起在黑板上畫一個大大的雪人,讓孩子們給自己親手畫的雪人取個自己喜歡的名字,孩子們興高采烈的爲雪人取名字:雪人、小可愛、雪娃娃、小雪、雪孩子……孩子們在快樂中走進冬天。趁機導入新課。在配有動畫的範讀中讓孩子感受雪孩子的故事。

一、看圖中學文,把孩子們帶到了一個永不枯竭的活的源泉中,

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佔主要位置,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之一,學生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來理解課文中的詞、句、段和文章的內涵。

二、學生的感受是通過朗讀來實現的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信任學生,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相信學生能讀懂課文,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尋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讀的樂趣,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三、引導學生去練讀,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

師:雪孩子爲了救小白兔,自己卻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雲。請小朋友自由讀第八段,想一想,你要讀出什麼樣的語氣呢?然後讓孩子們自己去討論。就這麼一個在成人眼中非常公式化,甚至聽上去有些專業化的問題,讓孩子們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的意見。

有一位學生說:我覺得應該讀出高興的語氣。因爲雪孩子雖然已經變成了白雲,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小白兔的平安,雪孩子覺得很高興,所以要讀出高興的語氣。

第二位學生說:我覺得要讀出傷心的語氣。因爲雪孩子爲了救小白兔,自己卻化了,小白兔覺得很傷心,所以要讀出傷心的語氣。

聽完孩子們的訴說,我的內心爲之一震,真的不能小看這些還年幼的孩子,它們那鮮活的心靈裏有的是多麼豐富的情感呀!

不過,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答案該如何選擇呢,我順勢引導所有的孩子來參與:其他小朋友呢,你們同意誰的意見?

讓大家各抒已見,再根據自己的意見,用自己的方式去讀這段話。

這時的我絕不會,也不忍心再用自己的意見代替他們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已經在剛剛的練讀中,在理解課文的情境中得到噴發,藉機更應該讓孩子們說出自己心中想說的話。在個別的朗讀中,我讓學生的評價代替了自己的評估。讓他們評評站起來讀的小朋友讀出了什麼語氣?讀得較慢,可以看出這時她很傷心;讀的時候,讀到“很美很美”時,語調比較高,也讀得比較快,讀出了高興的語氣。

此時,情感的體驗就像我們說的“此時無聲勝有聲”,最後我也只是發表我的意見:我認爲從“美”這個詞,還能看出雪孩子的心靈美。

《雪》語文教學反思3

《程門立雪》是二年級語文第一學期裏的一篇課文.短文主要講宋朝的大學問家楊時爲了向老師請教一個問題就到老師家,當看到老師在午睡時,就一聲不響地站在雪地裏等候,被凍得渾身發抖.短文讚揚的是楊時尊敬老師,求知心切,意志堅定的優秀品質.這節課中,我主要是通過學生的朗讀,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文章的含義。整堂課,我就提了一個大問題,“課文中哪些詞句體現了楊時尊敬老師?”就這個問題,同學們劃句子,圈詞語,再讀一讀,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朗讀,體會楊時尊敬老師的好品質。上完這節課,我體會到:教師的"教"要建立在學生的"學"的基礎上.學生並不是一張讓老師隨意潑墨的白紙,他們並不是空着腦袋進課堂的.相反,每一位學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學習水平,學習基礎以及不同的生活經驗.老師如果無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完全按自己的思路展開教學,顯然是會碰釘子的.在課堂上,有好幾個學生圈畫出句子中的重點詞,這些重點詞,老師在備課時也沒有想到,比如有一個學生說,句子中一個“您”字,也體現了楊時對老師的尊敬,雖然我的電腦課件上並沒有事先圈畫出這個詞語,但我當場表揚了這個學生,說他讀書比老師還仔細。課堂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有些學生圈出的詞語並不是特別重點,但是學生有自己的理解,只要他們能夠“自圓其說”就行。

"教學有法",無論何時,我們都必須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關注他們的差異,滿足他們的需求,因爲教育是一門科學."教無定法",教學是開放的,變化的,動態生成的過程,面對教學中出乎意料的突發事件,老師的機智,靈活和應變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爲教育更是一門藝術!

《雪》語文教學反思4

傳統的詩詞教學教師的講授有餘,學生的活動不足;理解、分析內容和含義等邏輯思維有餘,而體味、感悟意境等形象思維不足。教學這首《

沁園春雪》時,我想嘗試改變這兩點。

首先是設計、組織形式多樣的有吸引力的學生活動,調動學生的興趣,營造主動學習的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動起來。 “三分詩七分讀”,詩詞教學必須將朗讀活動貫徹到課堂始終,這堂課我運用了聽範讀、自由讀、齊讀、個別讀、糾正讀、模仿讀、分角色輪讀和評價自己及他人的朗讀、設計朗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讀出詞味,也教會學生學習詩詞重要方法——誦讀法。在讀中欣賞、領悟詞的語言和意境,用讀表現詞的韻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詞的意境,很好得發揮了學生的閱讀自主性,且能讓學生深入詩歌內部有切身的體會。請學生介紹詞中涉及的歷史人物,緊緊圍繞詞的內容義有所延伸,既調動了一部分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使他們產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餘學生獲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課外拓展知識面的興趣。

其次是少點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體的品味、感悟。新課標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 、“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從這一角度提出的。一開始的聽範讀和自由讀都是整體感知,促使學生通過薰陶感染和朗讀實踐去感受整首詞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賞析的環節也是着眼整首詞,引導學生品味詞的準確、精練、富於形象性。感受貼切、傳神、情感充沛的語言魅力,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感受詞人的情懷。

總之,在詩詞教學中就是要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使之能領略詩情畫意,感受其意境美;通過反覆吟誦,聯想品味,既提高欣賞能力,也感受詩人抒發的強烈情感,同時從中受到積極思想的薰陶感染。爲實現這些目標,我在這節課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學內容安排較滿,節奏較快,有點走馬觀花。以對話爲主體的課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體課件,將聲畫帶進課堂,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詩歌意境,還能增加課堂的藝術色彩。

一、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1、問題設計遵循了整體把握文本的原則,力圖使學生經歷從整體到局部的閱讀過程。提問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牽一髮而動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層次感。上闋圍繞“爲什麼寫景產生了壯美的效果”一問展開,下闋則以對比爲支點,融評價歷史人物與理解“風流人物”內涵於一體。

2、鑑於作品作爲詞的文體特點,仍關注了一些難點詞句。如“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須”“文采 ”“風騷”等。

3、備課時也把介紹意象和“詩品取決於人品”的論點定爲教學目標,意在豐富學生詩詞鑑賞的基本知識。這些知識對提高學生鑑賞水平應該說是大有裨益的。具體操作過程也引發了有價值的比較閱讀。

回顧備課過程,我意識到自己根本的立場是努力回答了一個問題: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以自己研讀教材的體驗爲設計教學的立足點、出發點,在此過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擷取精華,深刻透徹地領會作品的思想實質及表達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啓發學生,自己的收穫能有效地幫助學生。

二、對學生課堂活動的反思

1、除了朗讀、模仿教師的範讀,學生的活動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師提問的層面上。不能說這種活動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問題階段的活動是非自主的。依據平時的教學實踐,我也幾乎認定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的探究價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設想由此來組織課堂教學。

2、從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學生能認同自己研讀教材的結論,而不認爲學生具備自主完成較高層次的研讀的知識儲備。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學生課堂活動的基本表徵是學生的表達,比如提出疑問,討論問題,展示議論或獨立思考的結果,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等等。而由於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我也沒有讓學生用較多的課外學習(如查尋背景材料)彌補這種不足,所以課堂上學生的活動似乎難以展開,教師仍扮演了主角。

3、從形式上看,本節課學生的羣體活動就是朗讀。由於對時間因素的考慮和對獨立思考的重視,我並沒有強調合作(討論),於是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更多地表現爲“一對一”的問答。但我仍以爲自己較好地引發了學生的思維衝突,雖然問題的解決較多地藉助了教師的講解和總結。

三、與新課標的距離有多遠

學生活動應當成爲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教師的“教”也應當迴應學生個性化的需求。這節課的教學設想,關注了“學生可以學到什麼”,但忽視了“學生怎樣用自己的方式去學”。

學生活動的質量固然不取決於課堂的活躍熱鬧程度,而取決於活動所圍繞的核心,但教師的思維畢竟取代不了學生的體驗。教師的引導作用必須發揮但可以有多種方式,新課標想來是希望教師更“隱身”一些,希望教師的引導作用能更多地在學生活動中顯示出來。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把握語文學科的實踐性特點,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活動也就必然成爲一種載體。教師也因此必須承擔起學生活動設計者的重任。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先前對自己的角色職責的認識是模糊的。

《雪》語文教學反思5

本文是一篇形象鮮明、感人置深的充滿愛心的故事,生動的情節,優美的語言,真摯的情感,給人以強烈的感染。根據教材特點,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一、自主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本偏文章形象感人,情節生動,饒有趣味,因此,本文善於創設平等、民主的“對話”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以求真正體現新課程理念。在揭示課題後,我讓學生圍繞課題自主提出問題,自主展開探究,自主交流信息。在教學第二課時,同樣引領學生在主動探究中體驗語文學習的樂確,品味獲得成功的愉悅。

  二、以讀代講。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細緻入微的講解,也沒有“獨具匠心”的點撥,有的只是充滿期待的眼神,發自內心的讚美,溫暖燦爛的微笑。讓所有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寬鬆愉悅的氣氛中,朗讀、品味、積累、內化,從而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真正實現新課標所要求的“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從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精彩發言中,我們知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實踐獲得的感受和體驗是真實鮮活的,同時又是多元的和獨特的。它源於文本又高於文本,它是一股清新的“春風”。

  三、啓發想象。

“入境始與親。”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批文入境,進入角色,體驗感受。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會怎樣爲雪兒歡呼?”“從雪兒咕咕的叫聲中,你聽懂了什麼?”……通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展開想象,自由表達,真切感受我與雪兒之間的深厚情誼,從而,激發了學習興趣,也豐富了他們的想象能力。

《雪》語文教學反思6

今天,我們學習了第19課《雪孩子》。這是一個童話故事。講的是:下雪啦!兔媽媽堆了一個漂亮的雪孩子。可愛的雪孩子陪小白兔玩,給小白兔帶來了歡樂。小白兔的家着火了,勇敢的雪孩子從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卻化成了一朵白雲。白雲很美很美,就像雪孩子很美很美的心靈。

本篇爲首次出現的不注音的課文,以連環畫的形式出現,學生易於理解。爲此,我重在對孩子進行朗讀的指導,語言的訓練以及個性化作業的嘗試。

首先範讀,讓學生給自然段標上序號。

其次,要求學生仔細看圖,並用一句話說說圖意(自己的話)。

再次,圖文對照,多種形式練讀圖旁的句子。

然後,再次範讀,讓孩子標出重音、輕聲以及多音字“着”。

最後,逐段指導朗讀,並隨機進行語言訓練。

如,第一自然段:“下了(le)/一天一夜的(de)大雪。房子(zi)上↗、樹上↘、地上↗一片白。”

注:“/”表示停頓,“”爲連讀,“↗”爲上揚,“↘”爲降,“□”爲強調的重音。

語言訓練:口頭說話“一天一夜”

我生病了,媽媽一天一夜沒有閤眼。

蛙蛙一天一夜能消滅多少害蟲?

一天一夜是24小時。

第二自然段:“兔媽媽(ma)/要出去/找吃的(de)。她/堆了(le)一個漂亮的`雪孩子(zi),讓他和小白兔一起玩(war)。”

語言訓練:提問“他”指誰?——雪孩子。“玩”兒化。擴展“漂亮的”():“漂亮的”(毛衣)、“漂亮的”(文具盒)、“漂亮的”(髮卡)、“漂亮的”(羽毛)、“漂亮的”(小兔)……

第三自然段:“看着(zhe)可愛的雪孩子(zi),小白兔真高興。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war)得(de)很開心。”

藉助詞語“又唱又跳”進行語言訓練,完成課後習題“讀讀說說”:

又唱又跳又細又長

又說又笑又大又圓

又哭又鬧又大又紅

又打又罵又高又胖

近義詞:“高興”——“開心”

第四自然段:“小白兔玩(war)累了,就/回家休息(xi)。屋子(zi)裏很冷,他/往火裏/加了一些柴,就/上牀/睡(shui)覺(jiao)了。”

語言訓練:口頭造句“一…就…”

小文放學一回家,就讀故事。

小月一進門,就喊媽媽。

(說明:因爲我們班有兩個孩子,課間貪玩,不知道去上衛生間,幾乎每節課上都要去上一趟衛生間,學習這一自然段時,有一個孩子又要去衛生間,我們就隨機練習了這樣的句式。)

第五自然段:“火把旁邊的柴堆/燒着(zhao)了。小白兔睡得(de)正香,一點兒也不知道。”

第六自然段:“雪孩子/看見小白兔家/着(zhao)火了,就/飛快地跑了過去。”

語言訓練:用“飛快地”口說句子

老鷹飛快地衝向雞羣,抓住了一隻小雞。

劉翔哥哥飛快地跨越一個個欄架。

爸爸揹着發燒的孩子,飛快地向醫院跑去。

第七自然段:“雪孩子/從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卻(—)化-↘了。”

第八自然段:“雪孩子↗哪裏去了呢?他/飛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雲,一朵/很美-很美的白-雲。”

語言訓練:“很()很()的——”

很(大)很(大)的雪花很(白)很(白)的雲朵

很(細)很(細)的頭髮很(紅)很(紅)的領巾

很(高)很(高)的楊樹很(綠)很(綠)的葉子

課文朗讀感悟後,我提問:“這個故事主要講了誰和誰之間發生的事?”孩子們回答後,我相機在板畫“雪人”旁邊畫了一隻小兔,並用“→”連接,並在“→”上寫了一個“救”字;孩子們說到“雪孩子化了,變成了白雲”,我在“雪人”的上方畫了一朵娃娃形狀的雲,並用“↑”連接,還在其旁邊寫了個“變成”。

然後,我又說:“雪孩子爲了救小白兔,自己卻化了;他真像我們河南的農民工呀!”如,禹州籍農民工趙朝領躍入江中捨己救人被惡浪捲走;商丘的李學生,在溫州火車輪下捨己救人壯烈犧牲。雪孩子和趙朝領、李學生一樣,當別人遇到困難時,勇於伸出援助之手,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的壯舉可以用“捨己爲人”這個詞語來形容。

接着追問:“假如你是小白兔,此時,你會對雪孩子說些什麼呢?”孩子們說的大都是感謝雪孩子。

叮鈴鈴,下課鈴響了。我說:“雪孩子還會回來嗎?”——“會。”我趁機佈置了個性化作業:續編《雪孩子》,要求:圖文並茂——寫繪作業。即先畫畫(色卡紙或者白紙塗色、或拼畫);然後,孩子口述,家長代筆,工工整整地寫在圖畫的旁邊。可以是幾幅圖,也可以是一幅圖。文章開頭是這樣的:第二年冬天,雪孩子又來到了小兔子家……

本課的教學,重朗讀的指導,多進行語言訓練,並設計了個性化作業,這樣既藉助文本“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才能”;又“受到高尚情操薰陶,豐富了精神世界。”使語文教學回到了本位,並真正體現了新課程下的“三維”目標,課堂也達到了高效。

孩子們的作業一定精彩紛呈,我遐想着,我期待着!

《雪》語文教學反思7

在教學中,我們應時刻重視學生對語言感悟、積累、運用能力的培養。本課中,雪兒與“我”告別的場面就是語言訓練的一個點。在抓住課文的空白點進行練說時,我選用了《補充習題》中一題來進行說話訓練:在陽臺上,我把雪兒輕輕捧起,說:“ 。”雪兒用它那金黃的眼珠望着我,似乎在說:“ 。”我輕輕撫摸着雪兒的頭說:“ 。”終於,雪兒拍打着翅膀,飛向藍天,看着它漸漸遠去的背影,我在心裏默默地說:“ 。”我啓發學生結合課文的2~5自然段來展開想象,一些學生馬上高高舉起了自己的小手,道出了雪兒的心聲,也道出了小作者內心的真實想法。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了,這種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的訓練,讓學生在美好的想象空間裏遨遊,也讓學生靈活積累了課文的語言並積極轉化成自己的語言積澱了下來。

《雪》語文教學反思8

《江雪》一課,我設計時想面面俱到,結果面面不到,比如問題的提出、猜測、背景資料的補充、朗讀、體悟、引讀、背誦、書寫,內容太多,一個內容來不及總結就跳入下個環節,引讀時,教師的情感出來了,有精彩,但學生還是浮在字面的理解上,畢竟他們的經歷感受與我們大人的體悟相差太遠了。所以老師再精彩的引,再有感情的讀,對學生而言有些突兀。這也跟整節課所營造的氛圍是分不開的,之前的30分鐘,我並沒有很好的營造那種冷清,憂傷。反思如下:

成功之處:

1、立足學生,目標明確、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愛讀古詩,愛聽詩人的有關故事的特點,問題多,還不能提出有層次,有水平的問題,我們把“讀”作爲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採用半開放的問題教學引領學生體悟作者的情感。出示背景,帶講故事,學生學得更深刻。學生學的是比較紮實的。一節課下來,學生讀的是十分充分,說的也到位。

2、把傳統教學與合作探究融爲一體。

傳統的詩歌教學中,是學生逐句逐字的翻譯,讀一句,解釋一句,最終落實到背誦上。特別注重老師的指導朗讀。在理解詩意環節中,我讓學生充分的自學,再在組內交流,最後形成較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面廣了。

3、教師的語言能較好的引導,激勵學生,營造氛圍。

無論是在巡查個人學習,還是小組學習,還是學生的彙報環節,老師都能及時的表揚、激勵。讓學生在輕鬆自然的環境中展示,老師的引讀都適時的引導學生讀的不同層次。

不足之處:

1、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和目的不明確。

比如第三環節中:老師讓學生在自學之後沒有提出問題,直接啓動小組合作,讓他們交流詩句理解,即降低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三年級的學生應該在自學之後會迫不及待的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的,可能礙於公開課,把自己最想表達的壓制住了吧。所以此段的教學不像其他班學生一樣有很多的生成。

2、老師不敢放手,牽引過多。

老師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意,更好的體悟作者的情感,設計了兩段精彩的引讀語,結果老師的情感出來了,學生還未進入狀態,老師的精彩代替了學生的精彩。

3、小組的建設不完善

如小組自學的指導,方法的指導不夠,小組發言時,讀課文時,請到的小組能做到認真表達,其他的小組的傾聽習慣,補充發言的習慣都要加強指導。發現班上的一個小組在第二環節,小組讀音時沒有很好的宗旨,老師只是沒給他們組加分,並沒有指導如何做。

4、缺乏教育機智

在教學中有學生問到了“蓑笠是什麼?”可先問問有沒有學生知道,再出示插圖,看了插圖還不知道,告訴他們下節課老師專門給他們講講。還有學生說到了漁翁釣魚是吃多了沒事幹的時候,老師可反問他一句:“你爲什麼這樣認爲呢?”而不必當做沒聽到。

《江雪》的教學,雖說面對的是四年級的學生,拓展延伸不可過多,但適當的牽引更有助於加深理解,讓學生學到學習古詩的方法---同類相比。學《江雪》中體會蓑笠翁形象時可與清代王士禎作品《題秋江獨釣圖》中的漁翁作比較。(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體會同是釣,但釣的季節不一樣,釣的心情不一樣。更突顯老翁的孤寂。課後可讓學生再把這首詩與柳宗元后來寫的一首《漁翁》作對比。看看作者心境的變化。這樣,學生積累的東西就多起來了,海徳格爾說“詩”就是“思”,拓寬詩界限的目的是爲了走向文字的深遠和思想的深刻,雖然我們走的是國學啓蒙之路,但我們爲師者需要有這個高度。

教材,不過是個例子,我們只有用好這個例子,纔給教材賦予新的生命力。我們的課堂纔有活力。

《雪》語文教學反思9

有人說,創新的語言都是在詩歌中誕生,到小說裏成熟,到劇本里衰老,在散文裏死亡。這句話告訴我們詩歌的語言最具有創造力,沒有經過詩的語言洗煉,他的語言是粗糙的。

這節課的主要目標是:讓孩子們初步感悟詩句是怎樣產生的?詩歌語言要綜合運用擬人、比喻、誇張、排比等修辭方法,還要採用打破、重組、整合等蒙特奇手法,特別強調對學生五種感覺的訓練,通感的運用。如:在早晨的籬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紅太陽。

這是一堂信息量非常大的語言訓練課,也是綜合訓練各項能力的語言實踐課,更是一堂追求詩意和諧、個性飛揚的生命語文課!如:讓學生說“一輪()的圓月”,孩子們詩意飛揚,極有創意地填上了:含笑、含淚、孤獨、淒涼、羞澀、冷漠、苦澀、甜潤、令人牽腸掛肚……兒童的想象力是多麼豐富奇妙,只要我們給它一個平臺,它就能靈動翻飛。

早春季節的一場雪,讓孩子們歡呼,開啓了他們詩歌創作的大門。張旭陽同學寫出了這樣的詩歌:《雪,下了》20xx年的最後一場雪,悄無聲息地,熱烈奔放地,來到了這個世界……雪,下了,那美麗的六角精靈,扇動着晶瑩的翅膀,緩緩地,慢慢地,就這樣落下了……雪,下了,成百上千的孩子,擁到操場上,跳啊,跑啊,笑啊,真的,好快樂呀……雪,下了,那神奇的精靈是冰涼的,可給我們的感覺,

卻是溫暖的。雪花,伴着我們一起飛揚……雪,下了,真好……

《雪》語文教學反思10

《雪地裏的小畫家》是一篇富有兒童情趣的朗朗上口的韻文,作者以生動活潑的兒童語言,講述了一羣小畫家在雪地上畫畫的故事,屬於學生喜歡讀的文章。但縱觀整堂課,我覺得並沒有將課文的這種情趣傳達給學生,整節課氣氛有些沉重。原因是我認爲文章通俗易懂,不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學生只要明白小雞、小狗、小鴨、小馬在雪地上用什麼作畫就可以了。這一點學生一讀就懂,用自己的腳印來作畫。忽視了“竹葉、梅花、楓葉、月牙”與“小雞、小狗、小鴨、小馬”的關係。所以在拓展環節——幫小動物們找腳印,有的孩子就不明白怎麼找了,有的講小狗與小馬的腳印弄混了,有的將小鴨與小雞的腳印弄混了,這些都是因爲讀書不充分所造成的。朗讀上沒下功夫,學生在練習背誦課文時只能花大力氣了。

對於要求認識的生字,“啦、用、幾、爲、加”等,在本課中都是一些“高頻字”,認讀障礙不大,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識記。但對於要求會寫的“魚”字,在指導書寫時,發現有部分學生不能按正確的筆順來寫,特別是“魚”字中間的“田”很多學生先封口再寫裏邊的“橫”和“豎”,課上雖然讓學生邊說着“先上後下,先裏後外”書寫規則邊來練習,但還是有孩子不按筆順來寫。練習少是一方面,學生認真觀察的習慣也有待進一步糾正、提高。

《雪》語文教學反思11

師:剛纔我們小夥伴之間再次朗讀了全文。現在我們來做一個“考考你爭當小博士”的遊戲,請你根據課文提幾個問題考考大家。

師生:“考──考──你”爭當“小博士”現在開始:

生:我想提個問題:雪孩子到哪裏去了呢?

生:我知道:他化成水,飛到天上變成了白雲。

生:水怎麼會飛到天上呢?

生:我媽媽說過:太陽出來,水會變成水蒸氣就飛到天上去了。

師:你知道得真多,真是個“小博士”。(掌聲)大家看──

CAI課件:

雪融化變成水──水變成水蒸氣慢慢蒸發──水蒸氣空中會聚集成雲。

師:那你們覺得雪孩子還會回來嗎?

生:還會回來。第二年冬天下雪的時候,小白兔就可以堆個雪孩子。

生:不對,過幾天下雪的時候,小白兔就可以堆個雪孩子了。

師;你們說的都對。請看──CAI課件:雲變成雪的過程。

師:只要雲能變成雪花落在地面,小白兔就可以再堆個雪孩子了。下面,大家可以繼續提問:

生:雪孩子家着火了,他爲什麼不知道?

生:雪孩子和小白兔玩得太累了。

生:因爲雪孩子睡得很香,睡得很沉,發生的事他一點兒也不知道。

生:雪孩子爲什麼要去救小白兔?

生:因爲雪孩子很喜歡小白兔,他不想讓火把小白兔燒死。

生:因爲是免媽媽做的雪孩子,小白兔是他的小主人。所以他要救小白兔。

生:雪孩子很愛幫助別人。

生:雪孩子是一個雪人兒,就像我們冬天堆的雪人一樣,他怎麼還會走路,還會跑呢?

生:──(無言以對)這是假的。

師:你連這樣的問題都能提出來,了不起!(獎勵“小博士”)其實呀!這篇課文是一個童話故事。童話故事中的動物、植物都像人一樣會說話,會走路還會思考呢!小朋友們在課外可以讀一讀更多的童話故事。

  【教學反思】

巧評價,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有人認爲:一年級的孩子,剛剛入學連話都說不清楚,就更談不上什麼質疑能力啦!但是,我覺得質疑要從小抓起,質疑能力要從小開始培養。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由於孩子們年齡小、知識少、經驗缺乏,起初我也是抱着試試看的態度對孩子們的質疑能力作個瞭解。但是,上述片斷向我們證實:孩子們不僅有提出問題的潛能,而且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令我完全出乎意料的是,經過短期的訓練,孩子們競能提出如此有價值的問題,真是讓我感到既驚奇又驚喜呀!事實證明:只要教師巧於評價,善於引導,孩子們就會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的質疑潛能。

在課程改革的指引下,有些教師的評價語言的確注重了激勵性、全面性。課堂上,“你真棒”“行”“可以”“對”“不錯”等鼓勵性的語言隨處可聽,“你說”“請他說”“你讀”“他讀”等客串性的語言隨處可聞。但我們細想一下,這些評價語言能真正地引起學生對語言文字本身產生興趣嗎?沒有深入引導的評價語言對學生的作用只是表面的,短效的。教師的評價語言只有“引之得當”“引之有法”“引之得益”,學生纔會有所建構,有所發展。善引導的評價語言對學生的作用纔是長效的,內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