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通用14篇)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通用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4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課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通用14篇)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1

《生命 生命》是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課文都是圍繞着對生命的感悟組織教材的,本課更是身殘志堅的作者杏林子對生命獨特的感受。本文短小精悍而充滿哲理性。作者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破土、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作者還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通過“由題入手,感悟生命”、“ 抓住關鍵詞,品讀生命”、“ 迴歸課題,感悟升溫”三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以課堂爲起點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

一、由題入手,感悟生命

課一開始,我在黑板上板書了“生命”這個詞,然後問學生,“你們想過生命是什麼嗎?”“這篇課文的課題和以往課文的課題有什麼不同?”用這樣的問題初步引發學生對“生命”這個詞的理解。一開始學生對“生命”這個詞沒什麼感覺,也沒什麼深刻感受,所以問題提出舉手來說自己對“生命”一詞理解的學生很少。

二、抓住關鍵詞,品讀生命

文章中的三個事例非常清楚,並都採用先敘事後談感受的模式來記敘,於是我就讓學生通過讀,用心去發現、去體會。學習第一個事例時,教師導學這一部分內容, 讓學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進行批註,學習這種閱讀方法,再通過找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掙扎、極力、鼓動、躍動” 等詞語和三個“!”,一遍遍轉換角色的朗讀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體會飛蛾那種強烈的求生慾望。第二個事例,讓學生運用學習第一個事例的閱讀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再在班級裏交流,抓住“衝破、不屈向上、茁壯生長”等詞語,體會瓜苗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而且又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昇華朗讀課題中,切身體會到“生命”這一沉重話題的意義。

1、緊抓重點詞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詞語是組成句子的基本單位,在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時,如果能引導學生抓住句中重點詞語,那麼對句子的理解就更加輕而易舉了。例如在理解第一段中,我引導學 生抓住“只要”、“稍用用力”來體會飛蛾生命的脆弱,抓住“極力”一詞來感受飛蛾的生命又很頑強,這樣一個既脆弱又頑強的飛蛾在學生頭腦中徐徐而飛了。

2、展開想象,深入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節:“如果你是飛蛾,你會怎麼想呢?”孩子們把自己當成飛蛾,想到了飛蛾雖然生命脆弱,但也和我們的生命一樣寶貴。飛蛾也有強烈的求生慾望,也有自己的責任和事情。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的`深入,把對生命的感悟引入更深一個層次。

3、聯繫生活經歷,感悟生命真諦。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糟蹋是什麼意思?怎樣做是糟蹋生命?怎樣做又是好好地使用生命呢?我讓學生用身邊的例子來說明怎樣算白白地糟蹋,學生從身邊的小事舉例,講到了上網、不寫作業,犯罪是糟蹋自己的生命,在舉例討論後,學生能更好地感悟文中的含義,領悟到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存活的時間長短,而在於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從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與偉大。

三、迴歸課題,感悟升溫

結尾處我又迴歸課題:“生命是什麼呢?這個一開始我們回答不了的問題,現在能回答出來了麼?生命是什麼?出示課件,說說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孩子們紛紛說出自己對生命獨特的感受,形成了一句句屬於自己的。通過學習,孩子們對生命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四、不足之處。

1、課文講了三件事,在處理這三件事時,我側重不太明顯,在授課時應該把重點放在第一段,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來談感受,並教授學生學習的方法,在第二、三件事上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授之以漁,促進學生今後的發展。

2、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簡潔明瞭,有的話說得有點囉嗦。3、學生回答問題後、朗讀後,教師的評價還應再多樣些,藝術些。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2

本課是我與學生第一次使用課件教與學的課程。

在教學中,重點突出了文言文教學"以讀爲本"的教學宗旨,且形式多樣,有快速閱讀,聽讀,跟讀,背讀,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讀中獲得知識,在讀中明白道理。

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生的學情,設置本文的重點是,在朗讀的基礎上分析課文的論證思路及論證方法,並歸納出短文的論述的中心論點。難點爲結合課文註釋翻譯課文,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重難點在教學過程中都能體現出來,但不夠深入。

知識點過多,時間顯得很緊,教學就顯得急促匆忙,幻燈片的出示有點羅列樣式,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不多。

由於使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了許多,幻燈片出示的知識點比較全面,學生還是可以掌握文言文的有關知識和了解文章的大意,懂得人才是在艱難的環境中磨鍊出來的道理。但也有同學過於專心抄襲幻燈片中的板書知識,從而失去了與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能夠結合學生的生活和記憶中的例子來拓展學生的思維,加強對課文主旨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課後提出思考,拓展了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發展。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3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一課是《孟子兩章》中的第二章,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本文篇幅短小,邏輯嚴密,思想深邃,觀點鮮明,論證有力,氣勢充沛,感情洋溢,語言精闢,尤長於譬喻,用形象化的語言說明覆雜的道理。

從本節課教學過程來看,有以下幾方面優點:

1.本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思維活躍,衝破樊籬,充分解放了他們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學習的主人。

2.本節課還體現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許多不能解答的問題得到了解答,使許多能解答的問題在頭腦中愈發明朗。

3.“質疑──探疑──合作解疑”貫穿教學始終。學生在學習中善於發現問題,積極探討問題,真正感受到求知的樂趣。

4.在充分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的同時,還突出了文言文教學“以讀爲本”的教學宗旨,讀貫穿整個教學中,且形式多樣,有吟讀、有研讀、有賞讀,還有範讀、齊讀、對讀……在讀中賞美點,在讀中研難題,在讀中獲知識,在讀中明道理。

5.本節課既教書、又育人,既重知識能力目標的落實,又重方法過程,還特別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存在不足的是:對學生的發言缺少鼓勵、肯定,應給予適當的評價,讓學生樹立信心,使他們在課堂上樂於展示自我風采。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4

選擇《遊園不值》這課,緣於去年與特級教師竇桂梅的《遊園不值》教學實錄的“偶遇”。怎麼會有如此美麗的“不遇”?怎麼會有如此深邃的課堂?記得當時那份實錄給我的震撼簡直是爆炸性的。我想嘗試古詩教學的念頭已久,但在幾年前上過一節古詩公開課後,就再沒有勇氣嘗試第二次。看到竇桂梅能把這短短二十八個字精彩演繹四十分鐘,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深度與廣度,引領學生與文字“相遇”,與文化“相遇”,不由得折服她“三個超越”“主題教學”等前衛精深的教學理念與精湛自如的教學技藝。當時,我已經上過這課,頗感遺憾,總覺得如果不把這麼精妙絕倫的教學設計奉獻給我的學生,那簡直是一種“罪過”。基於這樣的心態,我又一次選擇了古詩教學,選擇了當一回竇桂梅的追隨者。

性格外向直爽的竇桂梅老師說“激情是她的一種狀態。”而我則性格比較含蓄,教學風格也相應比較恬淡平和,再說,她的學生都是城市實驗小學的學生,而我們的孩子一直住在農村,文化底蘊、文學素養、接受能力等稍遜城市學生。如果照搬她的教學設計,一定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於是,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特色和班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多種渠道解詞

鏈接生活、利用插圖、結合詩意這些都是學生能夠接受的解詞好方法。

蒼苔,城市學生不常見到,相對農村學生就有優勢,果然,一個女生生動地描述了她所看到的“青色的苔蘚”,教師在表揚她“是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時,也不能忽視其他大大咧咧不注意觀察周圍的學生,於是,我出示了兩張不同角度的圖片,引導學生由遠及近地觀察蒼苔,感受它的蓬勃生機,感受春天的氣息。

觀察插圖理解“屐齒”“柴扉”,用我們現代的門與“柴扉”比較,感受“柴扉”的原生態和帶來的自然氣息。感受“紅杏”的美,我沒有出示圖片,因爲他們在四年級時,已經學過《第一朵杏花》,肯定領略過杏花的'魅力。而且,如果是實景圖片的話,勢必與書上插圖中水墨杏花有所區別。權衡再三,大膽捨棄。

二、捨棄教學環節

竇桂梅老師的實錄中,還幾次引用陸游的詩。“楊柳不爭春色,一枝紅杏出牆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體會陸游詩中的紅杏與本詩中的紅杏有何不同。因爲考慮這首詩學生不熟,而且本人沒有特級老師豐厚的人文素養,缺少爐火純青的巧妙引導,另一方面擔心課的容量過大,學生會如走馬觀花,收穫不多。所以,乾脆把它刪掉了。省下時間,讓學生練習紮實的朗讀。先讀好詞,再讀好句,繼而讀好整首詩。

三、尋“詩眼”悟詩情

“文章的眼睛是‘文眼’,題目的眼睛叫‘題眼’,而詩的眼睛叫‘詩眼’。”這樣的說法只是一家之言,不知是否合適。“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想尋找詩的“眼睛”定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但,沒想到的是,一個語文素養較好的女生,卻撇過了“憐”,而找了個“春”字。看來或許是我的講解誤導她以爲作者所要讚美的是什麼?現在想來,我可以因勢利導,是呀,詩人對春天,對春天的這些景物,包含怎樣的感情呢?相信這樣一啓發,她一定能找到。而不是馬上叫另一個學生來回答。再次告誡自己:耐心,再耐心些,或許精彩就在下一刻。

四、感悟“留白藝術”

爲什麼“一枝紅杏”就能想到“滿園春色”呢?當我反覆品讀“一枝紅杏出牆來”時,忽然腦海中閃現了多年前讀過的一則故事。“有個考官出題‘踏花歸來馬蹄香’,考畫家。很多畫家畫了一地的花瓣,而一位高明的畫家,卻只畫了幾瓣,他在馬蹄的周圍,畫了幾隻翩翩飛舞的蝴蝶。”有時,越少的事物反而越能引發人們的想象。那不是跟古詩中的紅杏有異曲同工之處。至於“留白藝術”在這裏揭示是否恰當,自己也不得而知。意外的是,班上竟然有兩個學生聽過這個故事。看來是我太低估他們了。

五、板書“豐富多彩”

不知道竇桂梅老師的板書是怎樣的?這是我根據自己改動的方案而設計的板書。綠色的蒼苔,咖啡色的柴扉,粉紅的紅杏,我試圖用五彩的粉筆向學生勾畫出一個五彩的春天。不知道對於學生來說,是否比以往單色的板書來得豐富生動?

今天的古詩教學就權當是一枝探出牆外來的“紅杏”吧。或許生澀,或許稚嫩,或許模仿的痕跡還有,或許自我的突破有限……但我相信,這“一枝紅杏”一定會綻放在教師與學生心中。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5

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敘述的。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緻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裏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着魯迅,觀察更細緻,連菸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導學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在這堂課中,我認爲有幾個方面是做的比較到位的:

(一)在教學上我努力探索“任務驅動”教學法,並堅持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教師或者學生根據教學要求提出“任務”,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爲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學生自己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然後進行具體的操作,教師引導學生邊學邊做完成相應的“任務”。“任務驅動”主要結構是:呈現任務--明確任務--完成任務--任務評價。說實話,我雖然這幾年一直是這麼上略讀課文的,但還是在這堂課下課後才聽到吳老師說到“任務驅動”這個詞。回家後,我馬上上網查,才知道這就是“任務驅動”。這兩年我一直比較關注略讀課文的教學,因爲兩年前一次異常失敗的略讀課讓我一直反思至今。在各種信息積累的過程中,我抓住了一句話“能常規的就常規,能不變的就不變”。當聽到這句話時,我感覺眼前的雲霧一下就撥開了。教學本身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何必搞的那麼繁瑣呢?略讀課文前面都有學習提示的,這都是編者精心安排的,我們又何必捨近求遠呢?

(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透課文,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脈絡之後,交流寫作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能夠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更好地體會魯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當時情況下的特殊行爲。

(三)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寫,主要抓住外貌描寫進行學習,層層推進,以讀代悟,讀悟結合,重點分析對魯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寫,使學生從中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品質。體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並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實際訓練之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本次教學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本文詞語的感情色彩強烈,課文已對關鍵詞語作了一些批註,教學時,應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他微笑,默認地點了點頭,好像我心裏想着要說的,他已經統統知道了一樣。”“微笑”,表現出魯迅的慈愛與安詳;“點頭”,表現出魯迅的信賴和放心;“知道”,表現魯迅的理解和關切。這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感受到魯迅關心和愛護青年的品質。

(二)文章末段的文字含蓄,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可結合時代背景,作必要地提示。

(三)魯迅離我們的學生有點遙遠,學生的理解一直處於表面層次,還不夠深入。特別是對外貌描寫的學習上,比較“幹”,缺乏“圓潤”。

(四)在一些問題的設計上,沒有進行一些學習方法的回顧,過於主觀的設定了方法,限定了學生的思維。如任務一“小貼士”的設計和對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的提示。

最後,我只想說,上一次公開課是痛苦的,但收穫是豐碩的,“磨”出來的硬道理。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6

《一面》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上課之前我認真拜讀了教師用書。教師用書中這樣幫我們解讀課文“課文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從粗到細,由整體到局部,緊緊扣住一個字──“瘦”。全文共六次寫“瘦”:一次整體寫,兩次寫手,三次寫臉。從情節發展上,每到一個轉折處,便出現一次對魯迅先生“瘦”的描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激活想象,感悟魯迅置健康於不顧,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和頑強意志。”說實話,我覺得說從人物的外貌中去領悟人物的氣質還是有些牽強。魯迅先生長得很瘦,難道就一定是工作太勞累太勞累了?他的鬍子和頭髮就能看出他堅毅剛強的性格?

於是在教學前,我決定按自己的解讀去教學。上課前,我依然讓孩子們討論:這篇課文學些什麼?孩子們認爲課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學習課文的重點。教學中,我決定尊重孩子們。就從這兩個方面去展開教學,並不從外貌描寫的句子去展開教學。

課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由於孩子們基礎不太好,而且很多孩子不善於歸納,不善言辭,於是我在課堂中給了充分的時間孩子們去讀課文,爲解決這一個問題去讀課文,然後,讓儘可能多的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去歸納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魯迅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是課文的教學重點,孩子們交流的時候並不踊躍,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們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得太少,對魯迅先生也瞭解得太少。雖然在前兩課學習了相關的內容,但是並沒有對孩子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和深刻的認識。學習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學生實在是無法領悟文字裏所蘊涵的那種凝重的感情。

因爲是閱讀課文,我在教學中也沒有過多的追究孩子們,也沒有給他們提出更多的要求,更沒有把教師用書上的內容灌輸給孩子們。文字的理解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能領悟的'東西,不能強求孩子們也理解,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會理解的。

我覺得這篇課文是閱讀課文,因此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沒必要小心翼翼,極力將文章講的透徹仔細。我記得我們學生時代學習這篇課文是在初中,那時大概是講讀課文吧,我們的老師是位中年教師,他把這課給我們羅嗦了好幾節課,我是半點興趣都沒有。在我的印象中,這是一篇很寡味的課文。因此我在教學中儘量避免跟孩子們煩瑣的分析。

但是,這課的教學效果並不好,到底採用什麼方法才更有失效,還值得我認真思考。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7

在市優質課比賽中,我抽定了《雷雨》作爲自己講課的篇目。《雷雨》是經典話劇,也講過三遍,感覺比較熟悉。但是就是這種熟悉,這種經典,給自己講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一是大家都講過,如果老生常談,毫無新意,這個課就讓人感覺很一般,創新難度很大;二是這部話劇潛臺詞太豐富,沒有一定的閱歷,有些地方讀得不透徹,難以解讀到位;三是篇幅長,可講的點太多,很難梳理出一條非常清晰的帶點創新意味的思路。所以,這次備課讓我感覺難度很大。

教案寫了三次,分別制定了不同的教學目標。第一次定在賞析語言,分析形象上,感覺太傳統,毫無新意,被推翻;第二次從情節設計、場景選擇等角度來解讀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又感覺爲了創新而丟掉了話劇的本色,被推翻;第三次從場景選擇的匠心處來分析,有新意,品讀語言感受形象,又體現了話劇的特點,二者結合在一起,才形成了最終的教案。而這時已經是週三了,時間很緊,任務很重,熟悉稿子的時間很短,好在沒有因爲這個亂了陣腳,認真準備,認真參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發揮自己的水平。

這次備課、講課的過程雖然讓人飽受煎熬,但讓我收穫很大。

一是從選課的角度來說,越是經典,越難講,越是講課的點多,越難講,從選課上我有了一點經驗。以前講《湘夫人》時,也沒選課的經驗,就感覺這首詩歌講的故事很感人,就選了。沒想到正是這個大家都避開的篇目,讓我開墾出了一片新的天地,解讀出了大家平時沒有注意到的內容,這是我的成功之處。所以,選課還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的,能將常炒的白菜炒出新的花樣新的口味,那技藝就高一籌了。

二是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可能是當班主任當的吧,現在總害怕學生沒有聽清要求,於是會反覆言說,這樣不僅使得自己的語言聽起來不簡練,還會嚴重干擾學生的思維。以後上課,要求在前,說過了之後就不再講話,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充分思考,再來回答。語文課堂的語言應力求優美、有文采,讓學生能沉浸其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這一點也是今後我努力的方向。

三是讀的書少,見到的優秀課例不多。這次講課前我翻閱了語文的很多雜誌,特別是《語文學習》《語文教學通訊》等雜誌,感覺上面的文章非常打動人心,在這一片土地上有很多真正熱愛語文的人在這片田地裏默默耕耘,他們的精神、他們的執着給我很大的心靈震撼。雖然平時的工作很累,也有諸多抱怨,我相信語文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會讓我們受益終生。這上面的優秀課例也很多,如果我們平時多加參考,多思多想,我們的觀念不僅會得到提升,我們的課堂會有很大的改進。

第四是外出講課的經驗不多,接觸到的不同類型的學生少。在調動學生髮言的積極性上,還需要我做出更多的努力。

課上完了,按照自己的預期講出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雖然還有種種的不足,但不管怎樣,每一個比賽的環節我都認真準備了,雖歷經磨難,但收穫頗豐。這就是這一次參賽的感受和得到的經驗教訓。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8

初三語文教學與初一、初二有明顯不同,他所有的指向都較勢利,那就是一切爲了中考,爲了中考的一切。所以它的教學導向旨在引導學生應對及操作中考試題的策略和方法上。

中考語文試題分爲三大版塊,即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及作文。這三大版塊在初三語文教學上側重點各有不同——文言文閱讀教學具有濃重啓發性味道;現代文閱讀教學側重在查漏補缺及得分方法的總結性指導上;作文訓練將向語言更優美,感情更濃厚的高深方向發展。

首先,文言文考查試題越來越具有強烈的背誦及遷移性質。中考文言文試題中解釋加點字意義的出題範圍內容基本上全是從學生課文下面的註釋中來的,另外翻譯句子的評卷方針是意譯不給分,直譯時關鍵的一個字漏譯也會被砍去一半分。這種嚴格到殘酷的評卷方式使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變得相當嚴肅。總結以往的失敗教訓,初三的文言文教學更應偏重於授課的細緻,細到每一個字的意義都不能馬虎。老師講課時絕不允許只串大意而不通詞素,必須引導學生養成一字一字的翻譯習慣。另外,要求學生課文下面的註釋除專有名詞外一率得會背,包括個別較難句子的整句翻譯也要張口就能背出來。背誦的實惠不僅能應對課內文言文的試題,課外文言文的好歹也全仰仗學生對課內文言文字詞的理解記憶。我發現前兩年我們進行課外文言文訓練時,花了近一個月時間,集中講了幾十篇,結果中考收效甚微。從去年開始,我改變了以往的方式,先拋開課外文言文不講,把課內文言文從初一開始回頭查一遍,要求學生把課文下面的註釋重背一遍,學生一課一課背,教師一課一課落實,然後再讓學生見識課外文言文,引導學生把課內字詞意思遷移到課外。剛開始時學生不會遷移,一見到課外文言文就懵了,再加上我們羅芳的學生差生面比較廣,不喜歡動腦筋想,一見生面孔就怕,一怕就放棄,所以課外文言文得分率歷來都是比較低的。我在教授課外文言文時告訴學生,考的文章你絕對沒見過,但你絕對會做其中的試題,爲什麼呢?一是不會的內容它一定會給你在下面註釋出來,二是他不要求你翻譯,只要求你知道個大概意思就可以了。課外文言文中解釋加點字更是容易的事,他其實是變相考查學生對課內文言文字詞背誦的功底,學生只需要回憶一下這個字在課內做什麼講,那麼這個字在課外還是同樣的`意思,把課內的意思寫出來就行了。教師把課外文言文問題簡單化了,學生畏懼課外文言文的心理也就隨之消失。我們再也用不着如臨大敵般地的花大價錢用大氣力對課外文言文講來講去了。所以我認爲文言文啓發性背誦是初三文言文教學行之有效的措施。

再者,就是學生最沒把握的現代文閱讀教學了。提高學生現代文閱讀成績的唯一方法當然是老套的做題戰術。但初三上半期及下半期開端,不應該是學生的題海戰術,而應該把重點放在教師身上。其實我發現初一初二時,學生基本上不明白現代文閱讀得分技巧,問十個同學十個同學回答現代文閱讀答案是蒙的,甚至很多同學拿着筆不知道怎麼表達他蒙的那點可憐的答案。所以,現代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是學生提高閱讀分數的心鎖。教師把重點放在答題技巧上而不僅僅停留在對標準答案上,學生閱讀分數提高就有希望了。比如告訴學生議論文、說明文答案基本上可以在原文中找出來;寫景或寫物的散文大膽的往人身上靠,寫人或敘事的散文儘量地往情上靠;寫景的文章不看景只看議論和抒情答題就簡單化了,寫人的文章不往事上看只揣摹作者的情感就深刻了;所有問題不籠統回答而用條理分割的辦法慢慢回答等方式,讓學生最大限度的贏取得分機會。當然並非所有現代文

閱讀題目的答題方式都有技巧,有的直接考查的是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如標點、字音字形、詞語意義理解;病句、仿句造句和語言的得體等就另當別論了。

最後說說作文,深圳市語文教研員曾把作文分成四等:又華又實,華而不實、實而不華、不華不實。又華又實是任何時代任何人追求的最理想境界,這裏不做贅述。具說華而不實已不再時髦,實而不華反佔先機。對此我有不同理解,讓學生一本正經地下功夫寫實比讓學生耍筆桿子寫華更難,而且出力不討好,得分往往更底。華美的文字和華美的裝修一樣更容易引人眼球,它最起碼體現了學生運用文字的嫺熟性,如果不慎不實了,評卷老師也不忍心痛下殺手,得分往往比預想的高。這些學生已經在初三以前訓練過了,初三時要學生訓練在華麗語言掩蓋下儘量撩撥評卷老師的情,讓他在枯燥而雍長的評卷過程中怦然心動,或喜或悲或同情,最忌諱的是他不動情。所以在讓學生作文時一定要充滿感情的寫,要求學生先打動自己,然後纔有可能打動別人。二是儘量在作文裏出現帶感情色彩的詞,讓評卷老師不知不覺地受你蠱惑;三是儘量用短句子,避免病句和不流暢;四是感情強烈時可獨立成段,突出你的情感;五是下苦工夫在結尾處議論和抒情,讓擡筆打分的老師所看的最後一眼是你文章中最靚麗的地方。

我天生愚鈍,來深七年的初三語文教學才總結爲以上三點,儘管疏漏處很多,但很願意與大家共享,並希冀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9

兩個星期以來,在課堂上,我一直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總想讓小組合作學習達到一種好的效果,於是,在不斷的摸索中,我也有許多體會。

小組合作學習如何做到真正的合作,而不是流於形式?有時,學生在合作的時候,看上去也在合作,可是,當展示時,卻只有組長展示,其他同學似乎從來都沒有展示過,原因就是他們根本就不會,可見,他們的.合作只是一種形式,沒有達到合作的目的,這樣的合作學習就失去了意義。

那麼,如何把合作學習落到實處呢?於是,我提出要求,要求學生在合作的時候,問題的解決在整個小組中統一觀點,做到人人都會,展示的時候,由我隨便點名,不再由組長決定,如果展示的同學回答錯了,那麼,該組便得不到獎勵,在下課時,小組評比中,他們就會失敗。所以,用這種辦法,就會迫使每個小組在合作交流的時候,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同學,特別是成績最差的同學。這樣,合作學習就落到了實處。

只是,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費時太多,有時預定的內容完不成。如何做?有什麼好法?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10

大慶市紅崗區杏樹崗中學

“以人爲本”是現代教育觀的核心,在理念上已形成了共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各種各樣的語文讀本接踵而至,大多是名人擔任主編,理念新,選文美,包裝精,誘惑力強。有的學校,給人手一冊。再加上配合新教材的各級各類的輔導用書、練習訓練,鋪天蓋地而來。這樣,使得一些教師沒有很好地汲取傳統教學中的精華,課文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或多或少在有的教師思想中弱化。同時,有的學校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了“新課程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組合作秀,課件展示會(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虛美化)等等。這種現象表現在公開課上尤爲突出。

一、現行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

1.教材課文要靈活運用

(1)“提示框”要很好利用。各單元以及課、篇均安排了提示框,提示語引人入勝,着眼於引導師生對新單元主題、教學要求等方面的瞭解,引發學生對新課文的學習興趣。這些提示語文字優美,生動精彩,能吊起讀者的胃口,讀了以後的確讓人產生一種急切地想要閱讀課文的衝動,真正起到了“引發學生學習”的作用。

(2)朗讀、品析要落實到位。讀的方法有許多種,這裏說的朗讀,主要是指在課堂(早讀)裏學生聲情並茂,入情入神的朗讀,在朗讀中品味精彩文段,這一傳統的讀書方法不能丟。 品析,指的是品析語言,就是對語句的意思、情感、色彩等進行細緻的分析鑑賞。“品析”的目的,不是要把美文弄得支離破碎,肢解得體無完膚,而是要在一詞一句的認知基礎上,養成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如魯迅的《藤野先生》的最後幾段,如果不熟讀,就很難完成練習四中的第一小題。

(3)背誦、默寫小可忽視。新教材除了有限的幾十(首)篇古詩文背誦外,每一冊的課文,對於現代美文的背誦要求甚少。傳統教學是十分重視背誦的,它不僅有助於發展記憶,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還能規範語言,提高表達能力,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眼高手低。他們會說能道,但真正讓他們說規範話、寫規範字就差多了,學生手寫出來的文字潦草,難以辨認,尤其是默寫,錯別字多。因此,我們要挖掘課文中的優美句子、段落,甚至全篇讓學生背誦和默寫。

2.作文、口語交際要靈活多樣 各冊教材將寫作和口語交際分別整合於閱讀和綜合性學習兩部分內容之中。閱讀部分的寫作和口語交際是片斷式的,綜合性學習部分的寫作和口語交際是系統的、整篇的。兩者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基本解決了說和寫的素材來源問題。但是,大作文訓練如果按部就班,其數量顯然是不夠的(每學期6次)。一線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文中的寫作素材,並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有計劃的寫作活動(大作文每學期至少要8次)

二、課堂教學,拒絕作秀 什麼是課堂?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髮展的場所;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不是教師行爲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 當前,不少教師把課堂變成演戲的舞臺,展示矯情的東西太多。學生回答個個到位,時間把握分秒不差,教學環節極爲流暢自然,全堂可謂渾然天成,不着一絲人工雕琢的痕跡,教師把教材淋漓盡致地發揮。我們聽了這樣的課,感覺就像是在讀學生虛情假意的作文,感覺缺少鮮活的生命氣息。

1.公開教學,要摒棄虛美化,警惕“新八股” 公開課的目的是開展教學研究,探討教學方法,但在有的學校公開課已經或正在變味,成爲學校及教師謀取名利的手段。爲了上好公開課,得到任務的教師會早早做好準備,反覆操練直至爛熟,有時還得請同組的老師幫助設計教案,查找資料,製作課件,進行包裝。學校也號召獻計獻策,集體協作。爲了這節課,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可謂殫精竭慮。

2.平時教學,要避免模式化,防止單一化 翻開字典,對“改革”是這樣解釋的:把事物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適應客觀情況的。這樣說來,新課程改革不應是對以前的教育徹底否定,而是批判地繼承。面對課改,有的專家雷厲風行,大張旗鼓,恨不得一下子把他們認爲當前中國教育存在的陳舊教法與教材改個天翻地覆,全面徹底。中國幾千年的教育之路,難道沒有可取之處?如何繼承發展傳統教與學的精華,爲新課改所用,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轉變觀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惜的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卻對此予以全盤否定。我認爲,不能拋棄中國傳統,而應該弘揚中國傳統的.成功經驗。 新課程標準強調“大語文觀”,強調開掘各種課程資源,提倡網絡、電視、圖書等進入課堂。但是,“跳出語文教語文”,是否就是跳出課本不要課本,一味追求“轟轟烈烈”呢?突破傳統語文教學的封閉和僵化,就要放棄傳統閱讀文。所以,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要“抓好基礎,當堂鞏固”。教育部有關專家在北侖課改評估反饋會上指出:“傳統教育中,有許多值得繼承之處,我們要將其發揚光大”。在繼承中發展,在創新中提高。

三、合作學習不能流於形式 合作學習之所以被廣泛應用,很大程度上取決與它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創造性運用。小組合作不可濫用。小組合作學習,本來是一種非常好的合作學習方式,小組討論形式比較自由,學生往往可以無所顧慮地暢所欲言,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擦出了許多可貴的思維火花。但是不少教師在具體教學中不注意這種形式。“討論”成爲擺設,學生主動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參與不夠;雖然輪流發言,但實質仍然是個體獨立學習,沒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溝通、合作、互動和交流;有的學生成爲“常駐代表”,組內外一言堂;後進生仍然缺少學習積極性;不能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分工合作的關係;目的與作用並不明確,爲方式而方式導致走向形式。做好三點:因需而置,因時制宜,貴在指導。

課程的改革是一個不斷髮展、永不停歇的過程。新課程、新教材仍處在實驗階段,必定存在需要改進之處。在教學實踐中,對於教材的問題,究竟是專家說了算,還是老師說了算。我以爲,應該讓我們的一線老師有更多的發言權。教師在實踐中要敢於對新課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提出不同的意見和建議,爲新課程、新教材的不斷完善做出自己的貢獻。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11

我是一名小學教師,從事小學工作已經31年了。在這31年的工作歷程中,我即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也沒有舉世矚目的功績。和所有的個小學教師一樣,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默默地奉賢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就是在這忙碌的工作中,我深深的體會到自己職責的重大,就是在這平凡的工作中,體現了自己在人生中的價值觀。

在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班主任老師給我留下了個性深刻的印象。我期望自己也能夠像她那樣成爲孩子們心目中的榜樣,記憶中完美的回憶。當我帶着大學校園青春的激情踏入一高校門時,當我懷揣着滿腔熱情和赤誠,登上三尺講臺時,才真正懂得了這已不再是一種遊戲,而是一種事業,伴着這種事業要求我具備高尚的教師道德、素質。

在我上師範學校之前以前問她:“怎樣才能夠成爲一名優秀的老師。”她說:“要有愛,很多的愛。”此刻,已經成爲一名老師的我發現,雖然在其他的地方,大家說的最多的都是名或者利,但對於一名教師,最重要的還是她的愛,這份愛裏包括了所有的愛心與關懷,犧牲與奉獻。

我們班裏有一個個性調皮的男同學。他大概是因爲從小由老人帶大的緣故,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都很有不是太規範。雖然是男孩子,卻很留意眼,愛告狀,甚至撒謊。有好幾次,他犯了錯誤,怕被老師批評,就說一些自以爲能夠矇混過關的謊言,期望能夠避免被老師追究。但他畢竟年紀還小,撒的謊都比較幼稚,很容易就被我識破了。漸漸的,我開始對他不信任起來,小朋友有時候告他的狀,我會不怎樣瞭解事情發生的.經過而立即批評他。在我的印象裏,他是一個愛說謊的搗蛋的孩子。

直到那一天,上完課後,班長告訴我他上課的時候吃東西。我吃了一驚,立即感覺到他真是太過分了。班長早已經盡職的把他推到我面前。我沉下臉問:“是不是上課在吃東西?”他低下頭回答:“沒有。”我觀察他的嘴巴,很明顯的含着什麼,對他這種總是撒謊的毛病反感到極點,於是狠狠的批評了他,讓他回教室裏坐着反省。我看他眼睛裏含着淚花,慢慢的下樓去了。我想:“總算掉了幾滴眼淚,期望他能夠從此理解教訓。”回到教室裏,課代表把作業本拿給我,我問:“他到哪裏去了,我不是叫他在教室裏反省的嗎?”課代表回答:“他這天不舒服,好象有點發燒,喉嚨痛,不敢和你說。其實他吃的是治喉嚨痛的含片,此刻在廁所吐呢。”我大吃了一驚,臉頓時紅起來,爲自己方纔的行爲感到羞愧難當,我竟然這樣傷害了他,使他倍受冤枉。就在這個時候他進來了,看見我連忙不好意思的一笑,怕我再批評他,趕緊到座位上做好。看見他似乎很怕我的樣貌,我對自己平時對他的態度做了一個深刻的反省。我發現自己其實根本沒有真正很好的關心過他,沒有了解過他的想法,他的內心。他從一個熟悉的環境來到我們這個陌生的環境,我就應更多的愛護他,幫忙他克服困難,適應新的生活,而不是一味的指責與批評。

我走到他面前,親切的問他是不是病了。看到他對我的態度彷彿很吃驚的樣貌,我的心又難過起來。他點點頭,說昨日晚上發燒,但早上有些退了,父母親很忙,家裏沒有人看護,還是決定送他來上學。我問:“你剛纔吃的是藥吧,還有沒有。”他立即拿出一盒含片給我看,留意翼翼的說:“剛纔上課的時候喉嚨很疼,忍不住吃了一粒……”我拍拍他的圓圓的臉,第一次發現他有明亮的眼睛和動人的微笑。我說:“這天是陳老師錯了,不就應沒有問清楚就批評你,你願意原諒老師嗎?”

他對我的態度和說的話都很吃驚,他更加不敢相信的望着我,我說:“你不肯原諒老師,老師心裏會很難過的。”他立即說:“原諒的,原諒的。”旁邊的孩子們都笑了。大家七嘴八舌的說:“老師還向別人道歉啊?”我回答他們:“這天確實是老師錯了,有了錯誤當然要承認,不然,我怎樣還能夠去批評別人呢?”我一點也不覺得向孩子認錯很傷自尊心,反而有如釋重負的感覺。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我發現他其實有很多優點,比如:他性格開朗,爲人熱情,雖然我總是批評他並且很可能有幾次是他受了委屈,但他一點也不放在心上,對我十分親熱。他熱愛勞動,總是搶着幫我擦黑板,掃地。每當我問:“誰來把窗臺上的灰擦一擦。”立即能夠聽見他響亮的回答:“我來!”他的理解潛力和理解潛力都很強,也很有上進心,不久他的學習就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逐步適應了在上海的生活。

孩子們當然有缺點,但做爲老師的我同樣如此。我也和孩子們一樣,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這件事情使我意識到老師的職責與目的,那就是愛孩子,給他們很多很多的愛,讓他們在充滿愛與關懷的環境裏健康的成長。

教育學家以前說過:“儘可能深入瞭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師的首條金科玉律。”我要做的,就是真誠的熱愛工作,真心的熱愛孩子,和他們心心相印,引導他們正確的認識世界,認識生活,幫忙他們克服各種困難,開創完美的未來。爲祖國的明天,爲祖國的未來,我願終身奮鬥在平凡而偉大的教育事業上,用自己全部的青春和熱血去描繪更加完美的明天。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12

人們總是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面對學生,要想雕琢出潔淨、高尚的靈魂,應該盡最大的努力給予人性的關懷,作爲教師,這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事情。在近段的教學工作中,我感慨頗多,茲述於此,敬獻給各位同仁,聊以共享。

一、教學中,置換角色,強化自信

我在教學中無意間提到魏書生先生的教育理念,說魏老師讓學生自己上課,自己命題,沒想到283班的同學反映很熱烈,紛紛表示歡迎,願意嘗試。我意識到這是強化學生自信心的一個極好的機會,欣然同意。

同學們推薦語文課代表肖文燁做小老師上課。11月14日早自習,我把課件給肖文燁看了,告訴他重點難點,教他進行電腦操作,具體細節都留給他自己設想。第一節課,肖文燁上《別了,不列顛尼亞》,上了20分鐘。

在肖文燁上課期間,我和同學們都稱之爲“肖老師”,而且一有疑問馬上就提出來,課堂氣氛似乎比往日還要熱烈些,我很欣慰,同學們懂得尊重他人的嘗試,學習上又積極主動。

肖文燁作爲學生來上課,當然還存在種種不足,但他上課始終面帶微笑,當他發現易丹波坐姿不正,想找後面同學講小話時,他則義正詞嚴的批評他:“易丹波同學,你在幹什麼?!”我很欣慰,肖文燁的微笑和魄力實在難能可貴,他所具備的這兩種素養,一定可以促成他將來的成功。

肖文燁上完課以後,我對他勇於嘗試,挑戰自我的精神給予了極大的讚許。我當場獎勵他四顆怡口蓮糖果,肖文燁當場剝了一顆糖果吃,我看到了一向內向的他露出了自信、甜蜜的笑容。同學們也高度讚揚了他的勇氣,給他以熱烈的掌聲。還有好多人躍躍欲試,希望這樣的活動每個月搞一次,給更多同學以機會。

當天晚上,肖丹霞同學要求下個月也給她一個機會,讓她來上一節課。我對她這種見賢思齊的精神表示嘉許,欣然應允。

我又趁熱打鐵,在11月15日要求同學們再次置換角色,做一做命題人,男女生各出一套期中考試試題。同學們共同推舉了肖文燁和肖丹霞作爲男女生代表,兩天後,他們倆人就拿出了自己的試題。別說,還真有許多和我出的題不謀而合。我推薦給同學們,在後面寫了一句:“吉光片羽,敬請傳閱!”

因爲我鼓勵同學們說:“不僅是語文,所有科目都可以自己命題試一試。”後來鄧新桂同學又出了一些生物試題。

語文期中考試時,肖文燁得了90分,肖丹霞得了86分,雖然不是特別高的成績,但是他們已經有了堅定的自信,這樣的成績並沒有讓他們沮喪。

教學體驗:強化學生的自信心,當然還有很多方法,但這是我第一次通過置換角色來強化他們的自信心,收效很好。我會繼續做下去的。

二、生活上,發現需求,傳遞溫暖

11月中旬,天氣一直很冷。我自己都穿得很厚了。

11月16日,我在278班上課,發現有些同學感冒了,穿卻穿得很單薄。經過一番詢問,才知道是月假時根本就沒有帶棉衣來。其實我已經幾次跟學生們說,沒有衣服穿的同學可以到我那裏拿衣服去穿,可是一直沒有人來。這一天可能是實在熬不住了,李嘉和彭洲說要向我借衣服。呵呵,我沒想到是兩位男生。

我把他們領回了家,給彭洲找了一件溫綺的裏面有絨的夾克,給李嘉找了一件黑色的毛線衣。他們是很嬌小的男生,我現在又長胖了,實在只能從舊衣服裏找到這麼兩件湊合一下。我們又一起烤烤火,一起談談心,他們覺得很溫暖,也很感激。

第二天我看到他們倆穿着我的衣服坐在教室裏,我也覺得很溫暖。我想,曾經穿過一個女老師的`衣服,將作爲一種特別的記憶而長久的存留在他們的生命中。

11月22日期中考試之後,鄧久思到我家裏來找我談心。他看到我放在桌上的充電熱水包,說:“老師你也有這個啊!”我說:“是啊,是給我兒子用的,他太小了,睡不熱。”他又問:“那怎麼沒看到你兒子?”我回答說:“昨天和他爸爸回家了。”他遲疑了一下,然後說:“老師,那就把這個借給我用一用吧。”我欣然應允了。

因爲我覺得鄧久思是一個很感恩,很懂事的孩子。他的數理化很好,但是語文和英語都不怎麼樣。我曾經批評他的字跡潦草,他虛心接受,現在他的字至少工整了。11月20日晚我批閱期中考試的作文時,發現他在作文中寫到,他很感激語文老師肖老師對他的關懷,因爲肖老師指出他的書寫問題,單獨教他寫作文,考前把基礎訓練借給他複習。我這才知道文章是他的,我這才知道那麼一些細小的事情,竟然給他帶來了許多溫暖。考試之後,他又及時把基礎訓練還給了我。我覺得他真的很懂事,他值得我更多的關懷。

充電之後,鄧久思拿着熱乎乎的熱水包走了,我覺得很溫暖。

我的體驗:從生活上關心學生,也是我們教師責無旁貸的事情。作爲科任老師,相對班主任來說,對學生可能沒有那麼瞭解,那就更加要細心,用心去發現學生的需求,一件衣服,一個熱水包,甚至一句話,就可以溫暖一個靈魂,潔淨一個靈魂,何樂而不爲?況且,在向他人傳遞溫暖的同時,也溫暖了自己,淨化了自己的靈魂,何樂而不爲?

三、情感上,熱心溝通,創造和諧

在上完《小狗包弟》時,我曾佈置了一篇週記:

由人及己請問你曾經對動物或他人做過令你遺憾、自責、悔恨的事嗎?今天,讓我們向巴金先生學習,真誠地、勇敢地來說一說,寫一寫。

在批閱週記時,我發現肖文燁寫了一篇《友人鄧盧》,文章大意是說,鄧盧是他初中時的好友,曾經陪他度過很多美好的課餘時光,曾經給過他很多生活上的幫助。但是後來他們疏遠了。如今他很內疚,聽說鄧盧學習不是特別努力,他沒能幫助他,雖然兩個班教學樓相對,他卻沒有勇氣向鄧盧去表達自己的心聲。

鑑於肖文燁同學的內向,11月18日,我從278班上完課後,來到280班走廊上,找到了鄧盧,把《友人鄧盧》給他看了。鄧盧看完以後倒是沒有說什麼,只是說“謝謝老師”。我鼓勵他也可以主動找肖文燁聊聊。在場的其他同學覺得很感動,說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老師,這麼有愛心,這麼細心。我笑一笑,我覺得很平常。

讓我很有成就感的是:鄧盧在期中考試的作文裏寫到了這件事。20日晚批閱作文時發現這樣一段:“前幾天我讀到一位老友寫給我的文章,他在文中說對我很愧疚,其實我沒做什麼,那都是小事,應該愧疚的是我,我沒有他那麼努力,我很是佩服他做事的毅力,他的勤奮……”我便知道是鄧盧寫的。我很激動。

不管肖文燁和鄧盧還能不能成爲以前那樣的好朋友,我認爲,至少他們關於《友人鄧盧》的記憶是美好的。

教學體驗:關懷學生的情感,作文是一個很好的窗口。學生們在情感交流與溝通方面可能還有種種不足,這就需要我們老師熱心一點,多做點什麼。我真沒想到這麼一個小小的舉動會帶來這麼多反響。幫助同學們進行溝通,創造和諧的同學關係,是我們教師責無旁貸的事情,我還會繼續努力。

作爲教師,我們應該從學習上,生活上,情感上多多的給學生以人性的關懷,來溫暖他們,來強化他們的自信心,來創造和諧的同學關係,如此,才無愧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光榮的稱號。要達到那種境界,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13

《語文課程標準》蘊含着很多的新理念和要求,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培養學生探究性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而實施探究性、創造性閱讀,關鍵在於我們要把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方能引導他們去搭建自主探究和發現的平臺。語文,呼喚智慧的教學,讓學生潛心讀書,學習語言,自主探究,自由表達,獲得豐富的體驗,實現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和感悟。試從以下三個方面作一些探討。

一、讀書實踐,感受語言。

教學中,教師充分讓學生讀書,感知課文的語言。一開始,請同學讀感興趣、印象深刻的段落,體現了學生自主閱讀的選擇性,學生擁有了對學習內容選擇的權利,讀自己想讀的句子,談自己想談的體會,凸現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指導朗讀時,注重通過不同形式的讀來體會文章語言的內涵,特別是指導朗讀第4自然段,老師提出“哪些詞語讀好了,小珍珠鳥的膽量也就越來越大了!”在學生自己、他人的聽讀中感受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傳神,培養了學生敏銳的.語言感受能力,可以說,讀的指導順其自然,而又匠心獨運,在學生紮實有效的讀書中讀出了文章的意、情、趣。

二、馳騁想象,個性解讀。

學生學習語言,離不開思維的參與,語文新課標倡導“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教師就應爲學生創設一個多維的思維空間,大膽想象,允許有不同的見解和思辨,引領學生用自己的心靈主動去與文本對話,獲得課文豐富的、多元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提出“假如小鳥會說話,它會說些什麼?”“作者看着小珍珠鳥在笑,他在笑什麼?”“小珍珠鳥扒在我的肩上做夢,它夢見了什麼?”讓學生馳騁想象,學生憑着對課文的理解,對作者與小珍珠鳥之間友誼的多元解讀,發言不時閃現充滿個性、智慧的語言,或莊或諧,或智或趣,一隻人見人愛的小珍珠鳥瞭然心中,一幅溫馨的感人畫面浮現眼前,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並且,教師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一一褒獎,學生思維開闊,無拘無束地表達,享受到了課堂學習的快樂。

 三、情感體驗,提高認識。

學生讀書後,都有一種“讀完了就想說一說”的衝動,爲此,在教學結尾,教師讓學生用一句話來表達出此時的感觸,學生說出了“人與小鳥相處得這麼友好,真令人羨慕。”等真實的感受,對動物的關愛,對同學的友愛,對信賴的理解,都在情感的體驗中得到了感性的理解,在學生與文本、作者的對話中提高了道德的認識。學生有感而發,洋溢着濃濃的人文情懷,愛的力量在學生的生命活動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愛心的滋潤一定能夠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14

本課是我在學校組織的級部大比武中講授的一課,課文用優美精煉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三部分特徵鮮明,寫景細緻逼真,引人入勝。激起了學生對大自然的深刻體驗,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熱愛自然的熱情。

在課堂上我努力地爲學生創造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這一理念。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師生配合比較默契。

我認爲本課比較成功的是生字教學和朗讀教學。識字是二年級教學的重點,()識字量又很大。在教學生字時,我不僅讓學生會讀,而且學會方法,每個孩子交流識字方法時都很積極活躍,而且都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其實,幾乎每個生字孩子們都能想出不同的辦法,甚至能根據每個字的特點編出字謎或者順口溜。孩子們的奇思妙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只要堅持下去,久而久之,再難的生字,孩子們都會想方設法記住它,使生字教學不再成爲難題。學習”垂“的寫法時,我先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記住每一筆的的特點及在田字格里的佔位,然後再在黑板上範寫,所以,這個最難的字,學生也掌握得較好。

本課的朗讀指導也比較到位,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課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畫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器官,也促發形象思維活動的展開,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

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通過創設情境,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學生感受了雷雨前的自然現象的變化後,問:現在有滿天的烏雲向你壓下來,你有什麼感覺?讓學生就帶着這種感覺讀,所以讀得很有味。在引導學生理解”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這個句子時,”垂“比較抽象,難理解,我用多媒體制作蜘蛛垂下來的動作變化畫面,將抽象變爲直觀。引導學生理解”譁,譁,譁“的聲音,表明而下得急,下得大,要讀得聲音重一點,第一個”譁“拖得稍微長一點,後兩個停頓短一點。”漸漸地、漸漸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緩有一段時間,要讀得稍慢一些。描寫而過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語言片段非常美,讓學生暢談想畫什麼,然後仔細看雨後初晴的畫面,激發學生審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慾望。

本課每一個自然段的朗讀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孩子們非常投入,讀出了變化,這是我很滿意的一點。

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完本節課時,總覺得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由於沒有試講,對時間的把握不是特別好,前面的識字教學還是有點鬆,所以後面的環節就顯得急促了些,本來學完課文還安排了三名同學讀整篇課文,由於時間來不及了,只是做了個簡單的總結。拓展處的蘇軾的古詩,也應該領着讀一遍,讓學生從詩詞中再來感受雷雨的來勢洶洶,也領略詩詞的美。花鐘教學反思落花生教學反思去年的樹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