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新課程語文課堂的教學反思

新課程語文課堂的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悄悄地發生變化。語文課堂逐漸“活”了起來。然而,用心觀察便不難發現,某些課堂上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新課程語文課堂的教學反思

一、一味追求熱鬧而忽略雙基

新課改以來,“課堂氣氛是否活躍”成了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爲了避免課堂上出現冷冷清清的場面,許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挖空心思、花樣百出,穿插了諸如遊戲、表演、畫圖、採訪等衆多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活動。結果,一堂課下來,氣氛是活躍了,學生們始終處於興奮狀態,聽課者也倍感輕鬆。可靜心一想,這節課學生讀了幾遍書?提出了幾個疑問?思考了幾個問題?學會了哪些語文知識?發展了哪些語文能力?便又覺得這課活潑有餘,紮實不足。因此,我們不僅要從表面看課堂是否活躍,還要關注每個學生在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做些什麼,這些活動是否有益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爲,活潑的課堂形式固然重要,但這並不是最終目標,我們應通過創設一些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高效率地進行思考、練習,使我們的教學真正做到在務實中求活,在求活中務實,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二、過分強調個性而疏忽引導

新課改提倡教師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是的,各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處境與心境的差異,必然會導致對同一事物的看法與體驗不盡相同,這是尊重學生的表現。而實際操作中,不少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獨特的體驗,對學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揚,不敢帶有半點否定之詞,惟恐招來“扼殺學生創造性思維”、“不尊重學生獨特體驗”或“不以學生爲主體”的“罪名”。

曾經聽過一位年輕教師的課。其間,教師請學生談談讀課文後的感受。一位學生的發言明明大大偏離了文章的主題,可教師卻在一愣後,馬上微笑着評價:“你很有創新意識,觀點與衆不同,這是你獨特的體驗,誰還想談?”

這就是教師的評價嗎?是的,我們一貫提倡“給學生創設敢於發表個人見解的氛圍”、“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可這並不代表教師對學生只能褒揚,而全然不顧其見解與體驗是否科學、合情合理。以學生爲主體並不排斥教師的指導和引領,當發現一個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有失偏頗或體會不夠深入時,難道不需要教師指點迷津、有效引導嗎?上述課例,教師在學生回答後應加以引導,既充分肯定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勇氣同時,又要啓發學生進一步有效思考,以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三、急功近利的“做課”失去自我

有的老師平時上課時有頗多精彩之處,可圈可點,可當有人聽課時,卻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爲什麼?究其原因,恐怕是:當有人聽課時,就不再是給學生上課,而是在給聽課的同行與領導上課了。什麼時髦、什麼流行就採取什麼手段,流行小組合作就讓學生小組合作,不管其實效如何;流行探究式學習,就讓學生置疑探究,沒有思考這個問題有沒有探究的價值;流行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就不惜代價製作出精美的課件,至於它到底是發展了孩子的形象思維,還是剝奪了孩子的想象空間,沒有人去考慮。教者的全部心思都放在聽課者的`評價上,說到底,就是在講臺上作“秀”,並要學生配合自己把秀作好,作美,作自然。

情境教學、以讀代講、自主合作探究,這些值得倡導的語文教學方法,如何融入到語文課堂中,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長時間共同實踐和探索。急功近利地進行克隆,秀給聽課者看,又怎麼可能成功呢?

不同的語文教師有不同的個性,每種個性有各自的優勢。這種優勢可以造就一種與衆不同、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鮮明的教學風格是一個成熟的語文教學獨立精神的體現。只有教師的獨立才能催生學生的獨立,只有以獨立的精神面對學生,才能與學生進行心靈的對話,讓課堂真正地“活”起來。

怎樣上好屬於自己的語文課?讓我們遠離功利,遠離浮躁,爲孩子、爲語文,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平心靜氣地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