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4篇)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4篇)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在設計本課教案時,我就一直在想:如果學生上完《觀潮》,只瞭解了錢塘江潮是怎麼回事,那麼這堂課就成了地理課。語文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應該藉助課文內容,設計各種語言訓練的情境,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因此,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例如:對課文中的新詞,我改變了以往一開始先集中教新詞語的做法,而是滲透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有機地讓學生進行理解。在讀完課文後再讓學生根據意思說出詞語,然後通過朗讀讓學生加深記憶。這樣教學詞語不僅節約時間,也十分有利於學生對詞語的積累。如以下練習1:

本文中,作者運用了許多精彩的語句描繪了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爲了讓學生能將這些好詞佳句進行積累並能恰當運用,設計這樣的練習題,即老師說詞語的意思,學生接是什麼詞語。

⑴形容人的說話聲,喊叫聲,歡呼聲,如鍋中之水,一片沸騰──人聲鼎沸。

⑵風和浪都很平靜──風平浪靜。

⑶形容水面遼闊,遠處水和天似乎連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⑷形容同時出發,同時前進──齊頭並進。

⑸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來,地也裂開來,形容聲音很響──山崩地裂。

⑹形容氣勢很大──浩浩蕩蕩。

(這個複習詞語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詞義的理解,有比賽的形式進行,更能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詞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因此我又設計了以下練習2: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可潮來時,卻(),潮水聲猶如(),海堤上儘管(),但竟聽不到他們在說些什麼,漸漸潮過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這一設計由於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複,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這個練習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本次期中檢測的內容爲第一到第五單元,我是以比較趕的速度進行教學的。於是這次的量分上相對會酌情一些。

從這次的卷面來說,我認爲比較難的也就在《開卷有益》的閱讀題——《種瓜小唱》,它是一篇蘊含着人生哲理的文章,對於十來歲的孩子還是無法正確的領悟,此道閱讀題比分20分,有6個小題需要學生完成。既有測驗學生的基本閱讀能力,也有句式的訓練,要找對比喻句及反問句並作答,比喻句相對找得較好,因爲文中有不少比喻句,平時的教學中,學生也掌握較好,但是在作答反問句時,就有好幾個學生把它與設問句混淆,這個問題關鍵是平時的訓練較少。而在提煉文章的內容方面,一小部分學生能正確作答,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對文本還不夠理解,因此“在整個種瓜、收穫的過程中,作者的感情是怎麼樣變化的”,學生不能自圓其說,造成失分不少。在這道題第五小題要求學生寫帶有“苦”或“甜”的成語,學生完成正確率低,關鍵是學生的課外積累還相當匱乏,這需要老師創新形式、創設手段促進學生的課外積累。

在習作方面,雖然這次的題目較簡單,學生都能有話說,但是問題就出在學生認爲簡單的越沒認真審題並篩選已有材料,於是相當一部分的學生習作內容缺乏生動性,隨意性嚴重,還有一部分學生詳略不當。

而對於課本要求掌握的背誦或是積累方面,學生基本較紮實。但是句式的訓練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通過這次測試,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要進行如下的改進:

1、要在課堂中給中下學生更多的鍛鍊機會,要注意文本中基本句式的訓練,讓學生能做到舉一反三。

2、要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上好閱讀指導課。

3、要努力提高學生選材能力及對學生課外積累進行督促,讓積累更好地爲習作服務。

4、多給學生提供習作的素材,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以學生爲中心,設計教學環節。在設置教學環節時,我本着“以生爲本”,“貼着學生教”的設想,設計了“我來讀――讀精彩篇章,整體感知課文;我來品――品情節、人物、語言之奇絕;我來秀――秀身邊凡人奇事;我來贊――贊刷子李之魅力”等教學環節,以期達到教學流程清晰、合理、緊湊的效果

《草原》教學反思

《草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字裏行間浸潤着濃郁的草原風情。語句流暢、優美、動人,情景交融,令人情不自禁想美美地賞讀一番。本學期的第一課就是《草原》。課堂上,我覺得學生要麼讀得太空泛,要麼讀得放不開,壓着嗓子太過輕幽了,所以我便索性範讀了。由於我在範讀中聲情並茂,感染了學生,因此很多學生在朗讀中也像我那樣充滿深情,女孩子的個人朗讀也很成功,能打動人。滿意之餘,我又遺憾地發現,男生在帶動下也極力向老師、向讀得好的女生靠攏了,丟失了個性特色,一副“娘娘腔”,聽着很彆扭。此時,我立刻覺得這樣可不行,咋能讓我班的男孩子在我的教育下失去男孩的灑脫與豪爽呢?俗話說“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篇文章,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人的感悟肯定不一樣,讀法也肯定是不一樣的啊。於是,我立刻提示讓他用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來朗讀,而此時他反而顯得不知如何是好。因爲,他從最初的“耳濡目染”開始,已經形成了定勢,不知換個方式怎樣纔算好。我便出示遼闊的草原、蒙古族摔跤等圖片,並請感悟能力和朗讀水平比較好的男生作示範,讀出自己的個性理解來。並給予了他們自由個性練讀的時間,這纔有所好轉。

經歷這一事件後,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範讀的確有其不可替代的示範作用,在指導學生讀正確、注意適當的停頓、恰當表達語言思想感情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一、試題分析:

本試題包括積累運用、閱讀理解、習作三大塊。試題覆蓋面大,難易程度適中,題型設計靈活,體現開放性,既強調積累運用,又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既照顧到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又引導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還要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存在的問題:

第大一題積累運用。第1小題看拼音寫漢字,都是一些難寫易錯的字。從答題情況看,學生對這些生字掌握得較好,正確率在98%以上,其中有個別學生把“禍患”中的“禍”寫成了“衣”字旁。從書寫上來看,大部分學生書寫規範、整潔。第2小題,全班沒有一個錯誤。第3小題中“奠”的部首,有20%的同學有誤,說明平時對生字的講解不夠細緻。4、5、6、7小題的答題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比較紮實、到位。

第二大題閱讀理解。第(一)題課內閱讀,錯誤率較低,有極少數學生在填寫第三個空時,丟掉了“對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的眷戀”這部分內容。第(二)題課外閱讀,失分較多,主要集中在第五小題,“宴子的語言妙在哪裏?”說明學生理解能力較差,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增加閱讀量、擴大閱讀面,提高閱讀理解的能力。

第三大題習作。題目是:“在少先隊新隊員入隊儀式上的講話”。這是失分最多的一題,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是學生沒有認真審題,其次是學生積累的素材少,表達的能力差,再有就是學生寫作思路不清晰。在以後教學中要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勤於積累、勤於動筆的好習慣。

  三、努力方向:

1、除了重視識字和積累的教學外,還要重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

2、要努力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3、在習作上多下功夫,鼓勵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善於積累、勤於練筆的好習慣。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這篇關於克隆的說明文結構嚴謹,思路清晰。上課時,我採取讓學生先整體感知課文,抓住(定義-範圍-作用-前景)理清文章的結構。通過圈點勾畫的方式,學生們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了什麼是克隆,並就克隆對人類的意義進行了討論,學生明確了克隆是一把“雙刃劍”,對人類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知道了說明文的一些說明方法(如本文用到的下定義和舉例子)。

在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後,我開始引導學生思考課前提出的問題:克隆是怎麼一回事?請大家默讀一、二自然段,畫出能解釋這個問題的語句。片刻,有學生開始舉手了。幾位學生都說到了這樣兩句話,“孫悟空緊急關頭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氣,毫毛立刻變成了一羣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孫悟空。這就是克隆。”“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後代,就叫無性繁殖,也稱克隆。”這兩句話都是在說明什麼是克隆。顯然,第一句是形象化的描述,而第二句則是科學定語,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說明文,不僅要知道文章寫了什麼,更要清楚是怎麼寫的,也就是說明方法的問題。於是,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這兩句話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行再辨析。“請大家讀一讀,比一比,這兩句話哪一句話更能說清楚克隆是怎麼回事?爲什麼?”結果,學生一致認定第一句形象一些,易於理解。第二句則更爲準確一點。通過比較,學生也明白了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

最後,我給學生來了個總結:“爲了幫助我們弄清楚克隆是怎麼回事,作者採用了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第一種較爲形象生動,一讀就明白,也容易記住。第二種是科學定義,更爲準確。兩種說明方法各有所長。至於哪一種好,可以根據寫作目的和讀者的不同靈活使用。說明文是兼知識傳輸與說明方法滲透於一體的文體。自我感覺,這類型的課文,說明方法的滲透應與知識傳輸並重,而不能僅僅把它當做一般的科學作品解讀。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夕照》課後的思考與練習中有一道討論題:讀了《海上日出》與《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備課時,我覺得這道題對學生一定有困難,是不是應該給他們“搭個腳手架”,降低學習的難度呢?轉念又一想:這個問題問域寬,答距長,還是讓學生按照不同的學習水平自由嘗試、探索吧!

果然到了課堂上,學生各抒己見,迸發出來的思維火花真叫人驚訝!

溫蘊靖說:“《海上日出》寫太陽光漸漸亮了;《夕照》寫太陽光漸漸暗下去。”

聶瑞鵬也發表他的觀點:“《海上日出》寫日出,這說明地球的另一面太陽正落下;《夕照》正好相反”

這二人的觀點是思維層次較爲淺層的代表,雖然不是那麼熠熠生輝,但也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我對他們的發言頻頻點頭。

緊接着,趙哲又有了新發現:“我覺得《海上日出》主要寫太陽的光,《夕照》主要寫太陽的色彩。”

我對他們的觀點表示了讚許:“他分析問題的角度很獨特,誰還有不同的觀點?”看來學生之間產生了思維的互動,層次正在逐步深入。

這時一向發言積極的周逸雲急不可待地站了起來:“老師,我認爲《海上日出》寫的太陽ju有一種壯觀奇麗的美;而《夕照》寫的太陽有一種溫柔秀麗的美!”

“‘壯觀奇麗、溫柔秀麗’這兩個詞用得多妙啊!”我高興地說。

沒想到更精彩還在後面,小聰明塗博言說:“我想如果把海上剛升起的太陽比作是個健壯的青年的話;那麼夕陽就是一個步入晚年的老人,還在不斷地奮鬥呢!”

聽到這,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激動,發自肺腑地說:“同學們,你們實在是太聰明瞭!”

這節課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多給學生一些肯定性評價,並藝術地將教學的目標、教學意圖蘊含其中,多一些引導,少一些束縛,學生的創造力是多麼的驚人!學生全部的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和學習的內在積極性都成爲了動力之源,能量之庫。在這樣開放的課堂中,師生都感到精神更加振奮,更加自由開放,從而產生活躍的、共生或共振的學習狀態。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鯨》是一篇淺顯易懂的常識性說明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這篇課文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學生很容易理解,而且學生對鯨這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很感興趣,但如何避免將常識性課文上成常識課,是設計教學中的難點,也是我在課前一直找不到好的教學方法的一個疑難問題。

在教學的開始,我設計了一個小故事,讓學生從故事中去找鯨是哺乳動物的理由。然後我讓學生理清課文思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解決問題“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介紹鯨的特點的?”然後我板書了課題《鯨》,學生找出答案後,我相機板書“形體、進化、種類、食物、呼吸、睡覺、生長”。

當學生對鯨的各個方面有了充分了解後,我讓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方面在小組內進行交流。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他的學習成果。如,演一演、讀一讀、畫一畫、講一講等,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特長,也使學生理解的更透徹,體驗也更深。但在學生彙報完後,我卻以時間不夠用,沒有讓他們去表演,下課後看到他們畫的畫,我感到有點後悔,自己爲了把課上完整,把孩子的特長給掩飾了。

然後,讓學生看相關的影視資料,跳出課文,根據圖片理解作者所使用的說明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我急於求成,出現了多處不該出現的失誤。在我讓學生概括第#from小學語文_《鯨》教學反思二段時,黃子航說的是“進化成魚”,聽課老師都笑了,可我卻聽成了“進化鯨魚”,我卻沒有及時的給他糾正,是我的一個失誤,我經常讓學生學會傾聽,可我卻沒做到,而且有的同學在語言上出現了錯誤,我也沒有糾正,沒有關注課堂上的細節問題,是我最大的不足,再着就是自己的板書書寫的不好,由於緊張,作比較的“作”寫成了“做”,出現了不該出現的問題。今後這些問題我會避免發生,讓課堂上呈現出更多的精彩之處。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一、成功之處

課前,我讓學生收集鯨的有關資料,對鯨有個初步的印象。課中,我以點帶面,以“第一自然段”的教學爲例,讓學生抓住關鍵語句,認識說明方法,體會其作用。接着,採用“自主學習”讓學生充分地讀,讀後讓他們交流、討論,彙報,讓學生了解鯨的進化過程、種類、生活習性,並從中學習說明文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在學生各自彙報交流學習情況後發現效果並不如我的想象,原因主要在於我自己沒能很好的引導學生如何去學,如何交流學習感受,所以學生的分組學習也只是形式的聚集在一起,沒有多大意義。學生在彙報學習情況時,都基本知道文中使用了“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這些說明方法,但只是表面的理解,並沒能真正體會文中使用這些說明方法的意義所在。課後,我以這篇文章作爲知識的窗口,讓學生從多方面去了解鯨,通過大量的閱讀及讀寫相結合的方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二、不足之處

在評價方面,我還缺少對學生的評價。如:我讓學生彙報自己的學習收穫時我班的呂彤旭同學在彙報鯨的吃食方面的特點時說到他是抓住鯨吃食時的動作來學習的,並且把一個個動詞都找出來了。而我卻未加評價,當時如果加以評價“你真會讀書,能夠抓住鯨吃食時的動作來學習,大家也要學習馬佳偉同學的這種學習態度,纔會學好語文”。這樣既表揚了該同學,又引導了學習方法。

教學中我發現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因爲課前充分查閱了資料,所以我本以爲他們難以理解的部分如“鯨是哺乳動物”他們一下子就理解了。通過教學本文我最大的收穫是原來以爲較枯燥的說明文也能讓孩子們樂學、願學。但《鯨》畢竟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文章,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我在今後的實踐中應思索的問題。

  三、改進措施

如果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給更多的學生盡情地說,主動的說,那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將會有更大的`提高。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金秋季節,一年一度的小組教學又開始了,這次小組教學雖然做課的只有潘碩和謝媛兩位老師,但是全組的老師都十分重視,從選課到備課到評課都得到了組裏三位老教師(於舟、孫秀琴和王雁)的關心。

本次小組教學我們重點研究瞭如何啓發學生利用適當的學習方法體會課文的內容與情感。

  一、認真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訓練重點

在備課時,老師們首先認真讀教材,做到一讀了解內容,二讀把握要求,三讀鑽研教法,在反覆讀教材的基礎上認真備課,特別是結合本班的情況確定教學方法,在本次教學活動中兩位做課老師總結了理解詞語、理解句子以及體會文章情感的幾種方法,使學生在學習與文中有章可循,同時老師還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探究適合自己的巧妙的學習方法,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老師自身也感到在這種深入的研究中很有收穫。

  二、交流備課體會,資源共享,共同提高

在這次教學活動中,參加講課的兩位老師一方面向組裏的老教師請教,聽取建議,一方面互相交流。潘碩老師在講《貓》一課時,謝媛老師講自己認真的備課體會告訴他,並且介紹了自己在備課中所總結的學習方法,潘碩老師則結合本班情況加以改進;謝媛老師在講《記進化的雙龍洞》時和潘碩老師一起探討關於“內洞”部分的方法,兩個人在交流中都能毫無保留的表達自己的意見,真正做到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這種真誠的態度是兩位老師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受到啓發,彼此都有提高。

  三、注重課後評課,以利創造新高

老師們對於小組教學活動的重視不僅在認真備課與認真上課上,更體現在課後的認真評課上。沒上完一節課,組長都組織聽課老師進行評課,特別是給授課老師提出授課中的不足並提出修改意見。真是我們小組教學活動的延伸,我們感到人認真做一節是很重要的,但更爲重要的是,課後能夠在老師們的評議中有所認識,有所感悟,有所提高。我想,這也正是小組教活動的意義所在吧!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夢想的力量》是一篇略讀課文,篇幅較長,但學起來並不難,因爲瑞恩的夢想是什麼,學生很快就能找出來,包括瑞恩爲實現夢想所做的一些事,學生從瑞恩的夢想中也能感受到他的爲人善良、有愛心。

但是在攻克教學難點時卻讓我有些力不從心的感覺,我讓學生談談對“是呀,一個夢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時有誰不流淚呢?”這一句的理解,孩子們始終只能停留在因爲做了感動的事情而流淚這一層面上,卻不能與夢想和夢想產生的力量聯繫起來,課堂上他們的討論看上去好像已經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都說的是那麼一回事,可是我內心深處總覺得不滿意,總是覺得孩子們沒有真正的理解,瑞恩並沒有真正打動他們的心,雖然課文按照預定計劃順利的上完了,不過這種感覺卻始終揮之不去,怎樣才能讓他們更深刻的體會到夢想的力量,我想一定要促進使他們的行動纔算完結吧。於是我便佈置了一道作業,讓他們寫寫自己已經實現了的小小夢想,重點寫爲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所做的事情。然後我選了兩篇比較好的作文在班上交流,也許是親切感的作用吧,因爲瑞恩畢竟比班上同學距離遠嘛,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要想美夢成真就必須要付出艱苦的勞動,這一次的討論完全沒有了全是課文語句的感覺,都說的是自己的心裏話,知道這時我才鬆了一口氣。之後我又細細觀察班上同學的表現,果然有一些觸動,尤其是幾位女生,她們學習的勁頭更足了,作業上由從前的老師佈置了我就做,變成了老師不佈置我也會提前做。

像《夢想的力量》這樣的文章,我覺得教師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要更多的關注是否真正達到了觸動學生內心的目的,因爲它不單單只是一篇語文教材,它也是一篇能改變我們行動的很好的生活教材,如果我們能巧妙的用好它,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更是一道精神上的營養餐。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我是什麼》是人教版小語第三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新編科普短文,它與《四季的腳步》、《清澈的湖水》、《植物媽媽有辦法》一同向學生介紹動植物知識、自然常識,進行環境教育。其中,本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及樸實而生動的語言,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的利弊關係。爲了讓學生在學習本課時能積極地思維,並通過學習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它才能造福於人的道理,從而達到“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觀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獲得創新活動的感性經驗和簡單方法,使外在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得到昇華。

根據課文特點,我抓住這個“變”,利用學生很喜歡的孫悟空來吸引大家。然後,以“他會變,我也會變,想知道我是誰”設疑,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接着我把學生都當作可愛調皮的小水珠,用生字寶寶們來考小水珠們進行生字教學,教師對字音及輕聲音節進行指導。(本節課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課文,讓學生和我一起進入這個角色,用師生互動的方式來讓學生儘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當成“水”,跟着大家一起“變”。

這樣設計容易激發學生探求的慾望,按課文特點進行教學,不僅能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學習狀態,而且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用我是“小水珠”來貫穿全文,品讀水的變化:先學習描寫“汽”和“雲”的句子,再學習描寫“雨、雹子、雪”的句子,用“我”來自稱,經過太陽一曬,我就變成汽,升到天空,連成一片之後我又變成雲,碰到冷風,我有時變成水珠落下來,有時變成小硬球打下來,有時變成小花朵飄下來。再把他們之間的變化過程用箭頭連接,使他們能夠初步瞭解。由於時間關係,後面部分就留到下節課。本節課要求會寫的兩個字是“池、浮”。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的事。

對於這樣一篇故事性強的課文來說,我認爲通過反覆的研讀,讀懂楚王對晏子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反駁,在此基礎上理解句子的含義及人物的個性品質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把感受晏子的言語交往技巧作爲學習重點,讓學生在晏子與楚王的針鋒相對中,感受到晏子語言的藝術、智慧的魅力!

  1、開放了學生的學習空間,以學定教:

本課教學能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給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帶着學生還想繼續瞭解的問題,讓學生認真讀書,品讀文字。“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會拍手稱快,拍案叫絕的。

  2、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學生纔是課堂的主人:

教師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需要教師創設《晏子使楚》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本節課我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交流,在角色體驗中感受言語的藝術。“不浸潤心靈的說教是蒼白的。”作爲語文老師,要千方百計的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融入課文,走進本文角色,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就會產生震撼心靈的閱讀感受。在教學中多層次地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文劇,就是爲學生營造一個角色體驗的言語場景,讓學生在鮮活生動的話語情景中學習表達技巧,領悟表達智慧。

今後應該改進的工作還有很多。

1、不斷學習,積累、總結經驗,讓自己的課堂更豐滿;

2、優化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力求做到:讓學生一課一得;

3、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形成語感,積累語言,並將積累的語言運用到習作中。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海倫.凱勒的遭遇(雙耳失聰,雙目失明)是健全的學生所無法體會到的。而文章的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她那種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必須在走入那種絕望的境界才能激起共鳴的。如何讓學生走近海倫的生活呢?反覆思考後,我在幾個環節作了小處理:

1、在教學第一自然段的時候,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交流完感受後,我讓學生閉緊眼睛,然後所有的同學都不發一點聲音,這樣持續三到四分鐘後,讓學生睜開眼睛。此時,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感嘆起來:

眼前一片漆黑,太可怕了!”

“聽不到聲音,不知道別人在做什麼?說什麼?這種感受太難過了。”

在學生感嘆之餘,我馬上讓他們再次交流,如果此時你就是海倫,你會怎麼想?怎麼做?許多同學都說她可能會想到命運對自己爲什麼這樣不公?會自暴自棄、會想到死等等?還有的同學說,她肯定很絕望、很無助……是啊!剛開始海倫就是這樣想的?引讀“她變得暴躁起來,脾氣越來越壞。”讓我們帶着這種複雜的感情朗讀第一自然段。

2、當學習課文第6自然段薩勒老師教海倫說話時,我又嘗試着讓學生閉起眼睛,然後同桌或者是前後的同學相互合作:一個同學張嘴發音,另外一個用手放在對方的臉上,通過感覺來判斷對方所發的音是什麼?一開始,學生躍躍欲試,認爲這很簡單,但不一會兒,一個個臉上就都呈現出困惑的神情。停止合作後,我問學生:“你們有幾個能猜出對方的發音?”結果,沒有一隻手舉起來。我馬上又問他們有何感受?學生由衷地說,這怎麼能學會說話呢?齊讀“這種完全靠觸覺學習說話的方法,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接着讓學生讀海倫所說的話,從中感受到些什麼?哪些詞語中感受到的?……這時學生基本上能結合剛纔的感受來談。

總的說來,學生的閱歷不深,有很多時候要讓他們與文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就必須給他們營造一個相似的場景,讓他們“親自”有所體驗,有所感受,這樣纔能有效地掌握文章中蘊涵的“深意”,學生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習得。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夕照》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怎樣讓學生透過一個個方塊字感受到夕陽下的景象如詩如畫的美呢?在學生熟讀課文之後,我決定另闢蹊徑,利用“讀文·想象·作畫·評畫·悟文”這一途徑實現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讓學生用手中的彩筆將自己體會到的美麗的夕照畫下來。在學生作畫之前,我先引導學生根據時間的推移變化,梳理出課文重點介紹的幾幅畫面之後,學生神情振奮,開始緊張而又投入的作畫。

二十多分鐘後,學生陸續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大家紛紛拿出自己的傑作分組交流、欣賞,並推選出組內最出色的幾幅。學生畫的作品雖然簡單稚嫩,但夕照的主要景物特點、神韻卻淋漓盡致的展現在學生的繪畫之中了。後來,我請幾位“小畫家”走上講臺,爲大家介紹自己的“作品”,學生人人儼然是一位小老師,有的從課文中找到自己作畫的依據,聲情並茂的朗讀這段文字:有的把幾個自然段作爲自己作品的解說詞;還有的學生進行了大膽的想象,把自己心目中的夕照介紹給同學……課堂上,從讀文理解,到作畫悟情,再到析畫賞美,學生運用自己獨到的審美觀,還原了課文的內涵和意境,縮短了與作者的心靈距離,從而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這時的我則退居一隅,變成一個忠實的觀衆,一起分享孩子們眼中美麗的迷人的夕照了。

“借文生畫,借畫悟文”是我這堂課的特色,同時又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和創造,是抽象的文字符號演化爲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既賦予文字以大自然的生命力,又給學生以豐富的精神享受。由此,我想起了薩特說過: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學生在閱讀中並不是消極的接受,而是積極主動的發現、構建、甚至是創造。語文是一門充滿生機和魅力的學科,語言文字富有彈性、富有韻律、聯想豐富,組合自由,氣韻生動。我們做教師的,應該充分理解、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