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14篇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14篇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

這是一篇議論性散文,通過門來闡述人生的問題,文章比較深奧,學生議論文基礎比較薄弱,要讀懂這篇文章,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能結合學生的實際以小組討論探究的形式,積極探索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聯繫日常生活實際,化難爲易,讓學生感受到讀懂文章的成功喜悅,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設計上儘量貼近作者的思考,由實到虛,讓學生體悟到人生的深刻道理。問題設置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習慣的養成,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思維的嚴密、深刻。學法指導較到位,有效地通過實踐閱讀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在引導學生根據文本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方面還做得不好,課堂的銜接過渡也不夠緊密,教學語言還不夠簡練,課堂結構的設計上還不盡如人意之處,尤其未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學習。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2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突出那些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學習習慣。新課改的教學方式,以學生自主建構爲特徵。《課程標準》建議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方式的轉變中,新課程特別將 " 自主、合作、探究 " 作爲重點進行倡導。 本節課是以《離騷》爲例,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重視對其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有的放矢,有效而深入地學習。

《離騷》是古代傑出的抒情長詩,它的內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遠,語言奇偉瑰麗,想象新奇動人。作者屈原被推舉爲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黃子孫引以爲豪。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潔身自好的品質,獻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動並影響了無數後人。然而對於古文基礎尚淺的高一對口學生來說,要真正理解《離騷》的內容、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學生對屈原有一些瞭解,比如知道端午賽龍舟、吃糉子等民俗與屈原的聯繫,但對屈原的作品卻知之甚少,有的學生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因此,要真正讀懂屈原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語言形式上來看,《離騷》與《詩經》不同,《詩經》多爲四字一句,讀起來琅琅上口;而《離騷》以六言爲主,多用“兮”字來抒情,句式更靈活多變,朗讀、背誦起來相對困難。所以在學生剛接觸課文時,感覺不好讀,都有點畏難.另外,因爲《離騷》中多用一些對現代人來說是生僻字的詞語來描寫、抒情,有些詩句讀起來讓人覺得不是很順口,也影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進而影響他們對作品的深刻內涵的把握。

第二,從內容上看,《離騷》多用象徵手法,其中出現的“香草、美人”佔了相當的比例,它的內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遠,語言奇偉瑰麗,想象新奇動人。而這些“香草、美人”對現代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要完全讀懂並非易事。

第三,對屈原的品行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困難。對於屈原最後的自投汨羅,從古至今的學者亦有不同的理解,要學生從中悟出屈原的忠君愛國的高尚品質還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因此根據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我計劃用四個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把理解、朗讀和背誦作爲教學的重點。從基礎字、詞、句入手,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進一步探討屈原的思想、言行及給我們的啓示。儘量讓學生走出傳統的思想誤區,認爲文言文就是最難學的,讓他們產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把文言文轉化爲白話文理解,降低難度,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激情.其中第一,二課時主要是介紹屈原的生平及作品的寫作特色,使學生對屈原及其作品有進一步的瞭解。然後教學重點是掃清字詞障礙,特別是其中的生僻字、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理清文章思路。第三四課時則主要是讓學生藉助文言文資料,朗讀詩歌、逐句理解詩歌內容。爲了避免單調枯燥,在翻譯的過程中,我採用了多種形式進行:全班齊讀詩句,然後翻譯;請同學朗讀詩句,小組合作一人讀一人翻譯;老師朗讀詩句,同學交流。並且小組之間再進行比較,評出表現最好的組.最後讓學生聯繫實際開展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綜合分析。從實際的教學情況看,這種形式的效果還不錯,學生的學習激情較高。

通過四個課時的學習,學生基本能夠理解課文的內容,對屈原及其作品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並且學生在這次課堂上的學習也有很大的進步,其主要表現在:

(1)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與之前的課堂相比有更多的學生願意嘗試回答問題.簡單一點的問題多留給基礎差並且平時不喜歡回答問題的學生,這也能增長他們的信心.調動差生的積極性,以帶動課堂的學習氣氛.例如:一(10)班王健,樊普林同學;一(19)段立人,王遠,等幾位同學平時不喜歡回答問題,但在這次課堂上卻表現得非常突出,有很大的進步;

(2)朗讀能力提高了;由於是文言文,大多數同學有些畏難,不願意花時間去讀課文,比如,就有學生認爲文中太多的“兮” ,不是很容易讀,就不願意去讀它.我於是就多花時間指導學生如何朗讀,通過疏通字詞讀音,聽朗讀磁帶,教師示讀,劃分朗讀節奏,分組朗讀的形式,讓學生學會朗讀,體會詩歌的語言特徵,在經過反朗讀後,學生的朗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小組之間的配合能力明顯加強;從這次課來看,有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小組的力量加強了,並且組與組之間也有一定的競爭。很顯然同學們對這次的加分很在意,都希望能在課堂上好好表現,掙得獎勵分。在投入學習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4)學生回答問題時的語言組織能力有所加強;從學生的回答問題情況來看,總體來說有很大的進步,原本對口的學生很多人基礎較差,在課堂上表現出比較膽怯,對自己不夠自信,因此回答問題時也比較含蓄,而這次因爲多鼓勵他們,在整個氛圍影響下,很多學生也能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並且能用簡潔經典的語言甚至是詩句來概括。比如一(10)班周衡就用到了詩句,一(19)班王盼同學還引用《弟子規》中的道理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總體上來看,同學們的學習的激情提上來了,基本上全班同學都能認真聽講,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其不足之處是:

(1)因爲時間以及學生的認知基礎的關係,未能再介紹屈原的其他作品及其他《楚辭》的作家、作品進行拓展學習。因此,學生對《楚辭》的創作手法、藝術特點還沒有一個比較全面、深入的認識。

(2)教學的時間過長,由於課堂上的討論時間過長,導致課堂上的時間比較緊湊;

(3)學生對文中的重要句式的把握不是很好,因此要加強對句式的講解。

(4)部分學生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對於基礎不一樣的同學要進行分層教學;

(5)班級的不同學習情況也不同,這次整個教學過程中,(10)班和(19)班的課堂反映也不一樣,各有各的問題,因此在以後的每堂課中要因材施教,根據兩個班級的不同特點制定教學計劃,以提高課堂效率。

(6) 在課堂上極少數同學仍然喜歡用方言回答問題,這在語文課課堂上是非常不可取的,所以要引導學生講普通話;

針對以上問題,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地完善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真正做到自主性學習。多發現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然後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引導學生髮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主自覺地學習。而作爲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將不斷的鑽研文本和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不斷的完善我的課堂教學。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3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了教學需要,設計了三層提問,從而完成了這節課的教學,學生學習效果較爲明顯。

在第一層次的問題設計中,我主要是在導課時,運用了提問的形式,目的是引起學生的對本文的學習慾望。問題一:“同學們,上三次的作文難點有什麼不同?爲什麼寫教官就不及寫父母、老師、朋友形象鮮明呢?是事件太少,人物不熟,還是其它的問題呢?今天就讓我們從梁實秋先生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文中找答案吧。”本次提問不用同學回答,只要引起學生的注意,重視本節課的學習。提問針對性強,學生很快就進入狀態。

完成了導課,就是學習重點了,一方面是分析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是總結學習寫作手法。我同樣進行了兩次提問,設計了幾個問題。

分析人物形象時,我的提問是:到清華大學演講的人不計其數,但他們卻沒有給作者留下什麼印象,爲什麼梁啓超卻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說他在演講時有什麼特點?請同學們討論他的特點,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並參照課後練習一給這些語句加旁批。這樣就很具體的要學生對人物形象做出分析,學生的學習目標也就很明確了。

提問三是關於寫作的。問題是作者如何抓住人物特點描寫凸現人物性格?又如何通過一件事寫人,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呢?

總結:以肖像、神態、語言、動作描寫,凸現人物特點;描寫要抓住人物特點,要繪形更要繪神。通過一件事寫人,將一種描寫方式分開,從各個部分描寫。本文就是將語言描寫分爲:寫聲音和寫內容;外貌描寫分爲:肖像、表情、神態。來刻畫人物形象的。

經過這樣的三次提問,三層問題設計,完美地完成了學習任務。提問的精巧設計對於教學大有益處。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4

由於這個學期我們高一的語文老師依然是採用以”導學案”爲主指導學生學習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所以我的教學反思主要就從”導學案”的設計,編寫,實施運用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設計編寫上,有些”導學案”問題的設置顯得或者瑣碎,繁雜。或者機械,呆板。

”導學案”實施運用成不成功,有不有效,關鍵取決於設計編寫是否科學合理。而設計編寫是否科學合理又關鍵取決於問題的設置是否精當,巧妙。這一認識在我們高一語文備課組已經形成了共識。上完一堂課後,我們經常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導學案”裏一個好問題的提出對激發學生思維,調動課堂氣氛有多麼重要的作用,反過來,如果”導學案”從頭至尾都沒有一個真正讓學生感興趣,非常想去探究的問題,那這節課又將是多麼地乏味,甚至有可能比傳統的老師一個人講還要乏味。

問題是,雖然在思想認識上,我們非常清楚地知道問題設置的重要性,但在實際設計編寫的過程中,卻還是屢屢出現問題設置不當的情況,導致一堂課的失敗。這裏面固然有好問題的設置和提出本來就是一個難點這一客觀情況,但和我們老師思想認識上的某些誤區也不無關係。

有些老師擔心學生會遺漏掉某些重要的知識點,因此在”導學案”問題的設置上總是”貪多求全”,想面面俱到,一網打盡。數量上一篇課文的”導學案”就設置了十幾個問題,範圍上基本涵蓋和”教參””目標””示範”有關的所有知識點。這種設計思路出發點無疑是好的,學生確實能學到更多東西。問題是課時夠不夠?即便夠的話,就能保證學生全部學得到嗎?實踐證明,這種想什麼都教給學生的做法往往是什麼都沒教給學生,想什麼都讓學生學到往往是什麼都沒讓學生學到。

因此我認爲,”導學案”在問題的設置上一定要有”精品意識”,寧願少而精,也不要多而濫,數量上以三——五個爲宜,最多不超過七個;內容上,突出重點,難點,不太重要,可講可不講的儘量不講,把它們留給學生,要相信學生。

與問題設置的瑣碎,繁雜相比,機械,呆板的問題設置對學生探究積極性的打擊恐怕會更大。有些老師受考試和教輔資料的影響,老是用出出正規考題的思維模式設置“導學案”上的問題,不敢求“新”,求“變”,求“異”,設計出的問題往往和“目標”“示範”上的問題大同小異,甚至一模一樣。

我不知道這種資料上有現成答案的問題如何去激起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儘管我並不否認這有提醒學生注意,強化學生記憶的作用,但我還是想說,能不能換種思路?設計出資料上沒有但在思考時又不得不利用資料或課本的問題。雖然這樣去設計問題肯定要加重老師的負擔,但我相信,只有這樣設計出的問題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

二、實施運用上,主要是評價機制的缺失造成的問題

是不是設計編寫的問題處理好了,“導學案”的實施運用就不存在問題了呢?並不一定,除了我在上學期教學反思中提到的老師要加強“導”的作用,提升“導”的藝術外,這個學期我又有了個突出的感受——評價機制的缺失對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很大負面影響。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要來自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比較起來,外在佔主要方面,畢竟在應試環境下真心喜歡學習,愛學習的學生是少數,甚至可以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實還是來自於家長、老師的鼓勵,同學、朋友的豔羨以及周圍人的肯定。高一年級實行“導學案”以來,創造了大量讓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比如板書,寫黑板,中心發言,朗誦,表演,質疑,辯駁等,再加上分組學習、討論、競賽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表現欲,好勝心,課堂氣氛確實比以前活躍得多,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學習競賽的積極性、主動性有了很大提高。

問題是對那些表現活躍的、精彩的學生我們老師除了口頭表揚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對那些做得還不夠好的學生也拿不出什麼有效的激勵措施。如果僅僅是口頭表揚或批評而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獎勵或處罰(比如發獎品,加學分或者扣學分),恐怕大多數學生的表現熱情或畏懼心理都很難持久,結果是課堂成爲少數積極分子的舞臺,而大多數人選擇成爲觀衆,而這種情況似乎在大多數班級已經普遍存在,有些班級甚至越來越嚴重。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缺少有效的評價機制。沒有評價機制,對於大多數渴望從學習中撈取“實惠”的學生,他們究竟有多大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是個很大的問題。儘管學校試圖在學分評定上起到相應的或獎勵或處罰的作用,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的形式化傾向反而導致更多的學生對此更加的不屑一顧。所以,我建議學校一定要建立嚴格有效的評價機制。

以上就是我這個學期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5

一個學期的時間過去了,本學期由於我教高一高三兩個年級,對我來說工作較重,最主要的是壓力大,俗話說有壓力纔有動力,所以在這一學期除專業知識的不斷學習積累外,教學工作中我倍加努力,向師傅湯老師、錢老師討教,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努力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在教學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後的努力方向。

一、自己在教學中得到的體會

1、在教學中我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對於剛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來講,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2、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高一一年教下來,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啓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高二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二、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2、對於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沒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今後努力方向

我在今後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並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並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6

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一個怪圈:學生天天學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仍是語文。

這一學期,我是剛帶完高三來帶高一年級的。從高三到高一年段,語文教學內容有了明顯的變化,教學對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爲高三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比較投入比較積極的,學習目標很明確。而這屆高一學生,對於他們而言,學習似乎是個負擔,他們對學習似乎沒有什麼熱情。 這是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從我接手開始,總在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建立起積極學習的狀態,提供了很多可以執行的學習方案,但從實際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來看,並不是很理想。

我在反思:到底是我的教學不夠生動有趣,還是教材缺乏吸引力,還是這些學生早已厭倦了語文學習?我至今還不敢輕易下結論。我從這一學期一開始就佈置的那些積累知識、背古詩、讀名著、練字、增加閱讀量這些工作,他們基本上始終能夠堅持下來。但學生分了好幾個層次:有一部分是知道怎麼讀語文,但並不願意花時間,認爲考試前突擊很有效,平時能夠偷懶的,儘可能偷懶;一部分是根本不怎麼學語文,因爲他們認爲語文不讀照樣可以學好,反正這麼多年的語文學習都熬過來,儘管成績不理想,不是照樣過日子?還有一部分是因爲毅力不強,總是堅持沒有幾天就放鬆了,老師提醒他,自己也知道不好意思,但是這種學習習慣,長期養成的惰性很難改變,儘管老師鼓勵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並不能真正觸及靈魂深處的那根弦,這些學生事實上他們也很痛苦,而教師面對他們的反覆,不能不打起百倍的精神經常提醒幫助他們,儘管知道非常累,儘管知道這樣做並不一定有效,但我還是堅持做。

於是我在想:也許是我這個當老師的沒有很好地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也許是對語文教材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還沒有達到一定水準,也可能是學生本身的因素,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這屆高一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熱情普遍不高,極爲被動。

也許下一學期我得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策略,儘可能降低教學要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點興趣和成就感,也許纔可能逐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與水平。

期待新學期的到來!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7

優化的語文課堂教學,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語文課,就像一篇躍動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藝術品。語文課堂教學的“活”,需要靈活的教師引導,鮮活的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可對於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我來說,還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我覺得要使課堂氣氛”活”起來,是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方面是這個學期工作中十分欠缺的地方。

活化課堂關鍵是教師引導靈活。要想活化語文課堂,讓學生學得活,當然教師靈活引導是關鍵。首先,教師的教學活,帶動的必然結果是學生學法活。教師教的不只是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給學生多點撥,多直觀,多啓發,多鼓勵;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老師在課堂中應引導學生創新學習,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允許他們標新立異。其次運用靈活、恰當的教學手段將教材所設置的情境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就顯得至關重要。我在教學中經常利用多媒體,化靜爲動,化無聲爲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多媒體上課,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內容,並且能順利解決課文有關問題,準確把握知識要點。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注重發揮學生的思維功能,鮮活的思維是優化語文課的核心。在教學操作中,有經驗的教師在靈活引導的同時,十分注重鼓勵學生的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聚合思維、直覺思維、想象思維的並用,併力求異新,自覺地讓學生嘗試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鮮活的學生思維是智慧激盪的搖籃。我在教學中從不隨意打斷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望。

當然,在實施活化課堂教學活動中,還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二是要對學生的活動多加肯定,表揚。希望我能在下學期的教學中有所改進,查漏補缺,師生互動,使課堂氣氛活起來,努力使自己成爲一名合格的高中語文教師。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8

由武漢十一中命制的高一語文聯考試卷,既緊扣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又和高一課本知識點相呼應,整份試卷題型和命題難度均符合考綱精神。本次考試,我校文科最高130分,理科最高134分;文科平均分110分,理科平均分107分。下面,以高一(20)班68名學生爲樣本,對試卷展開具體分析。

一、學生考試答卷情況

第1題語音辨析題,3人選錯,得分率96%,此題難度不大,說明對課本字詞抓得比較實,有成效。

第2題錯別字,2人選錯,得分率爲97%,選錯原因或是對字形不熟悉,或是缺乏應變能力,平時教學還需增加隨堂檢測環節,並注意字形的輻射式教學。

第3題成語題,32人選錯,得分率僅53%,失分原因主要是對於成語本身太陌生,做題時只能瞎蒙。需儘快抓緊落實成語的記憶。

第4題語病辨析題,23人選錯,得分率爲66%,這一題包括了病句的各種類型,有區分度,是一道很好的考題。

第5題標點符號的用法,26人選錯,得分率爲62%,這個考點練過多次,這個得分率實在太低。同一知識點,反覆練習,多見題型,非常重要。

第6題篩選“始祖鳥”的相關信息,6人選錯,得分率91%,證明學生基本閱讀能力比較好。

第7題篩選“始祖鳥進化”的相關信息題,17人選錯,得分率75%,學生對於原文的“模棱兩可”和選項的“斬釘截鐵”之間的差別,還缺乏認識。

第8題內容分析和概括題,26人選錯,得分率62%,失分原因同第7題。

第9題推斷題,23人選錯,得分率66%,選項中的“最理想”“一定會”“最早的”混淆了判斷,而D項設題有疏漏之處,“還不能”的結論也只是建立在“人們推測”的基礎上,不夠嚴謹。

第10題文言實詞,10人選錯,得分率85%;第11題3人選錯,得分率96%這兩題難度不大,得分情況較好。

第12題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33人選錯,得分率51%,“在洛陽有良田美宅”迷惑性較大,而“對自身際遇的感慨”又藏此文轉自得較深。文言閱讀教學,需兼顧字詞及整體理解,考試時尤其不能忽略細節。

第13題文言翻譯,第一小題平均得分28,得分率93%,第二小題平均得分33,得分率82%,第三小題平均得分27,得分率90%,顯示了學生文言翻譯已基本具備“踩點意識”。

第14題詩歌鑑賞題,第一小題描述賞析畫面,平均得分25,得分率63%;第二小題抒情特色辨析,平均得分24,得分率61%學生還缺乏詩歌鑑賞術語的積累和運用經驗,需經過高二的系統學習才能真正上臺階。

第15題名篇名句默寫,平均得分53,得分率89%對於失分原因,需排查學生,落實措施,補好漏洞,該記的記牢,該一筆一劃寫規範的就寫規範。

第16題比較“綠色”的特點,平均分39,得分率97%

第17題關係分析,平均分35,得分率84%

第18題語句闡釋,平均分48,得分率80%

第19題結尾語據分析,平均分36,得分率90%

這四個題區分度並不大,但不得不承認文章選得很好。在散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需告誡學生,一定要聯繫上文有關內容,找出與題幹匹配的主要信息來思考。

第20題補寫省略號的內容,平均分085,得分率21%因這題緊貼課本,失分如此嚴重,證明在教學中對課本的關注還不夠。

第21題仿寫,平均分3,得分率75%今後練習關注準確的表達就可以了。

第22題擬標題並提忠告,平均分22,得分率55%部分同學忽視了題幹中的“給礦主”信息失分,而閱卷時對不同大案的寬容度也不夠。

第23題作文,平均分45,得分率75%。失分主要原因是審題意識不強,扣“心窗”不準確。表述過程中只會堆砌素材,導致空泛無生活內容。

二、考後教學策略

1、夯實基礎,提高得分率

前五題的語言基礎題不能忽視,還要強化,錯誤率高的學生可以反覆做題研究找出命題規律和解題方法,提高正確率。文言文翻譯中暴露的問題很多,有的實詞積累得少,有的虛詞沒有掌握,有的文言句式沒有過關,學生的語境意識差,對策是精講文言文,讓學生反覆讀記一些典型例句和特殊用法。文學作品閱讀鑑賞涉及的分析表達特色題要補充相關修辭和表現手法知識:表達方式(敘述、說明、議論、描寫和抒情)、表現方法(想象、聯想、象徵、渲染、襯托、對比、懸念、類比)、行文結構(承上啓下、起承轉合、銜接、鋪墊、照應)、修辭手法(比喻、比擬、排比、反覆、借代、對偶、誇張),一般來說,對錶現手法一是閱讀後加以確認,二是會分析如何運用(主要指語言表達),三是能分析說出它表達上的好處或效果。

2、“導練”結合,提高教學針對性

到目前爲止,學生已經瞭解了高中語文考試的知識點要求方向,要提高學生的高考語文成績,需在落實課文解讀的基礎上,又在應試技巧上下點工夫。平日要精選習題,對出錯的題進行解剖分析,讓學生去分析評分標準和標準答案是怎樣得出來的,使學生了解正確的解題思路,掌握思考分析問題的方法,熟悉規範答題的表達要求。指導可以把學生寫的答案和標準答案進行比較,讓學生分析有哪些差距,可以得多少分,在原有基礎上重新做一次,看提高了多少得分。指導可以和學生面對面的溝通,一起尋找失分的原因,分析提高的方法。

3、閱讀剖析,提高作文

本次作文反映出來的問題較多,審題意識不強,題目不好好讀,沒有完全讀懂題目就下筆。不少作文的內容空洞,缺少對現實生活的關注,沒有來自現實的生動新鮮、生活氣息濃的材料;運用材料過程中,很少對材料作分析,特別是不能把材料和所給題目合起來具體分析說理,導致扣題不緊,說理無力;文體意識和語言規範意識也較差。指導學生選準對象,研究幾篇適合自己寫的高考滿分作文,從中借鑑手法和得到啓示;讀一些簡短的美文,尤其要熟記帶哲理的精彩語句。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9

回顧一學期的高一語文教學,我覺得有幾點做法讓我頗感欣慰。

1、從文史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大膽創新。

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規定,新課程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據這樣的一條理念,我儘管是在複習課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語文的審美教育,無論是講《論語》等古典文化,還是講中外名著;無論是上作文課,還是在做語言文字的訓練,我都會力求從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豐富性與生動性;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從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們在本學期開設的公開課《氓》,這是一篇詩經作品。《詩經》的出現不僅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相當高的地位,尤其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在篇目數量上,選入課文的《詩經》作品僅《氓》與《采薇》兩篇。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這兩篇的詩歌,從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對《詩經》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源頭也有一個線索性的認識,達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提高自學鑑賞《詩經》能力的目的。

爲此,我教學《詩經》兩首總的教學目標是:以《氓》和《采薇》爲教材例子來解讀《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巨大的影響,讓學生對《詩經》的認識不是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體的感知,爲他們今後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三維目標”的制定上,我是這樣設定的——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我將結合中國文學史講授《詩經》的產生、內容、藝術手法等知識,努力提高自學《詩經》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立足於《氓》與《采薇》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立足於品味具體的詩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人物形象與人物情感,並結合文學史作適當大拓展,達到“點、面”認識的目的。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重在從古代婚姻制度及婦女特殊的社會地位上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對女性的尊重上來。適時聯繫現代社會的婚姻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婚姻家庭觀念,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責任的好男人。

另外,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我在教學時,採用“話外音”,即把現代流行音樂中關於愛情主題的歌詞作摘要引用,以淺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例如,講解“將子無怒,秋以爲期”時,我就引用流行歌詞——“愛你沒商量”。同時,爲了配合這種教學方法的落實,我把課文內容的解讀設計爲五個“樂章”,即“婚姻的第一樂章:我的美麗的追憶”;“婚姻的第二樂章:我的傷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樂章:我的難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樂章:我的痛苦的吶喊”;“婚姻的第五樂章:我的毅然的決絕”。

2、帶學生去“寫景”,是本學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

由於學生閱讀面窄,閱讀量少,平時時間大多被數理化等佔據,對語文接觸較少,多數學生僅僅在語文課上與語文“見面”。因此,每週一篇作文,除了讓學生練筆與練思維之外,更主要的是讓他們去尋找相關的作文材料,從中積累寫作素材。講評作文最好是與範文相結合。因爲範文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這樣,學生在每次作文之後,能獲得更深一點的體會,有助於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時,如果就拿本班學生的作文作爲範文,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還有,對作文寫作的指導,最好是每次講一種寫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學生嘗試着用上這種寫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單元是學習寫景散文,景物描寫要抓住景物特徵,還要在寫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觀色彩而異,因此,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欣賞自然、描寫自然、抒發情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學生到自然裏去。不過,在寫作前教師一定要結合第一單元課本的寫作特色先與學生進行指導,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這種在親身體會下再結合學過的寫作方法來作文學生是不怕的,而是他們都覺得很有內容可寫,也明白寫景文章該怎麼寫。

3、對文言文的複習,我覺得多讓學生朗讀課文、背誦重要篇目更能讓學生產生文言語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淺易的知識。

比單純講解古代漢語知識效果顯著。另外,我覺得複習文言最好是貫穿於每天語文課裏,讓學生天天接觸古文,天天培養文言閱讀的語感,有助於今後獨立閱讀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師要有一顆鑽研的心,要博覽書籍。

教師鑽研不僅指要鑽研教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對具體的模快要形成一個系統,而不必拘泥於現成的參考書、輔導書或參考答案。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有效進行復習。例如,我教《蘭亭集序》與《赤壁賦》時,我就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來指導學生理解課內容,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而且認識也深入了一些。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0

《包身工》是著名劇作家夏衍 1935 年寫成的一部報告文學,主要反映當時東洋紗廠一些簽訂了“賣身契”的鄉下女孩的悲慘的生活和勞動狀況,是我國報告文學中的名篇。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除了讓學生對報告文學這一題材有感性的認識之外,還要感知課文內容,體會包身工的悲慘的境況,學習作者的選材以及文章的結構、寫法方面的特色,並延伸拓展,引發對一些現實問題的思考。教學難點是文章篇幅很長,僅閱讀一遍就需半節課的時間,涉及的內容很多,學生可能在短時間內難以理出頭緒,且教學時間受限,須在兩個課時內結束。我認爲這節課要想按時完成以上任務,必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體現新課程的理念,以問題爲導引,以學生爲中心,分版塊分組討論。因此,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包身工》是高中語文課本的經典保留篇目,給一批又一批的高中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至今日,其成作年代離我們越來越遠,於是,師生理解此文的難度因久遠時間的間隔而增大,所以,我們在體味此文的思想性和文學性之前,首先要掃除時間障礙。

學生對那段歷史陌生,有距離感,認爲此文在現實生活中已過時,所以一翻開課文心理上便有排斥感。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此課之前,蒐集相關背景資料,上課時以多媒體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其瞭解成文時的社會現狀,明白此文應時而生的迫切性以及成作的艱難性,感受《包身工》的歷史價值,而且通過圖片和文字來展示當時工廠和工人生活的情況,可以從感性上激起學生對帝國主義資本家和封建買辦勢力的痛恨,以及對被剝削工人的無限同情,如此以來便可將學生引入到學習本文應具備的情感上來,這樣進入本文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不僅如此,教師還可趁勢對夏衍的其他作品,例如《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等作品進行簡單介紹,明確夏衍的創作風格,激發學生藉助這些文學作品走近那個時代的興趣。

在領會到此文的歷史價值之外,還得讓學生認識到它的現實意義,緊貼實際,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讓學生在每堂課上不僅學到知識,更提升思想認識,這樣才達到了新課標要求的教學目的。現實生活中還有“黑心磚窯”和“非法用工煤礦”的存在,其中這些工人的生活狀況如何?他們與“包身工”是否相同?我們是否也可以藉助報刊網絡手段蒐集資料,寫份如今工人生活狀況的調查報告?與現實緊密相聯,便培養起了學生的社會憂思感。

學習此文的第二大障礙便是篇幅長,課堂進度緩慢,效率低下,學生注意力不易集中,以傳統教法來教學顯然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於是在課後我便反覆思考,翻閱多種教學案例,尋求一種較佳教學方式,以突破常規,讓傳統篇目有不傳統的教法,最終發現研究性學習教適合本課教學:

把課文分爲三大塊,主題研究,文本研究,縱橫比較研究。根據這三大塊,就課文提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第一,《包身工》的主題是什麼?《包身工》最後三段意義何在?對揭示全文主題有何作用?第二,《包身工》的結構有何特色?作家與時代背景介紹。什麼是報告文學?它的特點是什麼?修辭手法的運用及評析;文中數字的作用;文中引號的作用及句子的含義分析。第三,包身工現象與打工妹現象的比較;包身工,海外華工與偷渡者的比較;現代“包身工”的現象思考。

留下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完成各項任務,課堂上互相交換資料,整理修正自己的觀點。

這樣,用有效的方式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並使學生深入文本,使其學完此課之後,在知識,能力,情感方面均有收穫,此般,便達到了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1

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放心不下的是課文字、詞、句的落實,是文言文中“言”的部分,至於文言文中的人文信息、整體意蘊等“文”的價值常常被忽略了。我認爲這樣的教學,漠視了學生作爲閱讀主體因文得意和發展自我的內心需求,是隻有文言文字、詞、句知識的教學而沒有“閱讀”的教學。新版語文教科書文言文部分的註釋相當詳盡,學生通過註釋參讀課文基本能疏通大意,教師適當點撥即可。若要保險起見,可通過預習導學案和課堂上適當點撥來補充不足。

問答導學能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能更好地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特徵,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合作探究學習重視對學生歸屬感的滿足,能使教學活動在充滿快樂的氣氛中推進,品位詩意的語文生活,成爲語文教學的需求。朗讀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文的情境,感知課文的氛圍。

教師是教學中的引導者,他的角色意義在於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自己的主導地位。我在設計這篇課文教學時,一直以平等作爲目標向度,使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成爲一次難忘的精神之旅。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2

語文課,就是以教材的文本爲媒介,鍛鍊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學生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課堂以學生髮展爲主,以學生活動爲基點,體現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小組競學。注重誦讀教學,關注文本。朗讀應與文本探究有機巧妙結合,互相促進,朗誦帶動感受鑑賞,鑑賞提升朗誦境界。

基於以上認識我設計了這堂小說欣賞課。先和學生一起理清情節,從主人公的經歷中去感受戰爭給人肉體的摧殘和心靈的創傷。然後讓學生重點品讀觸動我們心靈的語段,體味情感,進一步感受人物的心靈世界,明白戰爭的罪惡。然後設計一個能力提升的片段寫作練習,讓學生談談對戰爭的認識,引導學生明白和平的珍貴,祈禱和平。因此,創設一種帶有莊嚴感的氛圍非常重要,不能讓嚴肅的話題在談笑中變得淺薄。

不過在具體的教學中,雖盡力讓學生髮揮,因個人引導不夠,沒有處理好環節時間,導致寫作練習沒能完成。今後在個人的教學課堂中,一定控制好個別環節的張揚或拖拉,力爭完成教學設計內容。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3

轉眼,又過了一個學期。回顧半年來的工作,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既獲取了寶貴的教學經驗,又有深刻的教訓,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反思:

這學期我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做到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各項教學工作。在同事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終於比較圓滿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一、學生情況分析

1、大部分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詞彙量窄得要命,一些常用的詞語不但不知道意思,甚至都沒有聽說過;句子成分一概不懂,連主語、謂語、賓語都不會劃分;基本沒讀過什麼書,用“一窮二白”形容他們的知識面一點都不過分。作文類似小學生習作,句子很多語病,且無話可說。

2、沒有養成良好的聽、說、讀、寫的習慣,閱讀、理解、分析、表述能力特差,問個問題,集體發言說着還挺熱鬧,可一旦讓一位同學起來發言,話都說不清楚。課堂筆記和課外學習的自覺性不夠。

3、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學習上還算較配合,記得第一節課爲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講了“韜光養晦”“韋編三絕”“曲突徙薪”“未雨綢繆”四個成語,結果學生還挺愛學的。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只要學生肯學,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二、上學期語文教學採取的措施如下:

1、下大力氣,加強語基訓練,儘可能在授課過程中幫助學生彌補語基上的不足。

2、強調課前預習,堅持每堂課上課之前設計幾個相關的問題來提問學生,否則,寧願用上10—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彌補預習。

3、課堂上儘可能地採取“就文提問的方針”,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有文可依,不怕答錯,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同時迫使學生多讀、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課文中的語言文字,並且慢慢地趨向敢說、想說、愛說。

4、堅持每堂課後都佈置作業並及時做好檢查、講評的工作,在迫使學生學會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作業的同時不斷地掌握知識。

5、寫作訓練從“基礎”入手,指導記敘文寫作,尤其是記敘中的描寫方法,並進行了片斷訓練及綜合訓練。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6、讓學生明確認識:語文是其它學科的工具學科,也是以後步入社會必不可少的交際、交流思想的工具學科,沒有學好語文今後的生活將出現“步步爲難”的困境。

7、要求、監督學生從描摹入手到仿寫到會寫到想寫到愛寫的書法練習過程,並讓學生認識到:“寫一手好字正如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樣,給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的道理。要求學生養成堅持每天起碼練習一頁書法的習慣。

三、取得的成效如下:

1、學生中開始養成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和書寫格式習慣按時完成作業。

2、學生的良好的書寫習慣在一定程度有了好轉。

3、“朗讀習慣”的養成,爲整個年段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定了很好的學習基礎,活躍的年段的語文學習的氛圍。

4、“就文提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文可依,有情可言,幫助學生樹立了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也增強了學生的閱讀、分析、理解和口頭表述的能力。

5、從仿寫入手的作文訓練,降低寫作要求,再加上教師在批改學生文章時都採取:“針對學生文意,傾心相談”的作文批改方式,促使學生敢寫敢說。

6、學生的課堂筆記的習慣已經養成,由於要求教師把語基知識貫穿於每一堂課的學習之中,促使學生在日積月累的學習中,進一步強化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

四、今後的教學設想:

因爲學生在語文方面存在的缺漏實在太多,僅靠一學期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倘需在今後繼續努力,只有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要學、想學,纔是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最根本的保證。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4

上課時,我介紹完背景後,飽含激情地朗讀了一遍,沒想到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還的的同學說:“老師再讀一遍!”於是我又讀了一遍。更出乎我意料的是許多學生竟然也煞有介事的跟着讀了起來!本來我打算讀完後接着講解、賞析,然後再讀,看到同學們讀的激情已被我激發起來,我放棄了原來的思路,先教學生讀,通過停頓、重音、語速、節奏的處理引導學生“讀中悟情,以清帶讀”,使學生對這首詞有了更深的感受加領悟。這節課大多數學生情緒高昂,氣氛熱烈,學生的這種情緒也感染了我,我不僅講解流暢,而且優美的詞句汩汩而出,在不知不覺中上完了這節課!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感到,教讀詩歌老師必須先喜歡,老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容入朗讀中才能更好地感染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其次,詩歌教學應吧重點放在朗讀上,再獲激昂奔放、或舒緩有致的朗讀中感悟作者通過外在的客觀物象所表達出來的內在的思想情感,欣賞他們爲創設美好意境、抒發內心哀樂所運用的高度凝鍊的語言,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從而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

當然,我也清楚的認識到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在各個環節的銜接上,在一些問題的設置上,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完善自己,完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