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集合14篇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集合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課程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集合14篇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1

本週,我校開展了語文教研活動。我對《愚公移山》進行了第二課時的教學。

在第一課時我針對古文的重點字詞進行了翻譯,學生大體上能夠知曉故事的內容。於是,在此基礎上,我以翻譯重點句子進行導入。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掌握的較好。但是,對整個句子的翻譯我忽視了個別重點字詞的翻譯,沒有很好的點到,成爲一個遺憾點。

從而在複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朗讀文本回答問題,擬出這則故事的提綱,爲學生複述故事作準備。因爲九年級的學生基礎較差,自己沒有很大的把握,故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模式。可是,在整堂課下來,我覺得幾個問題的解答和故事的複述過於簡單,沒有很好的照顧到優秀生的教學上。另外,《愚公移山》本身就是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複述在此有點重複的味道。

在整體感知文本後,我對愚公、智叟和遺男等幾個人物進行了分析。從分析人物的形象中找出本文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對比和襯托,進而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這一環節基本上較爲完整。但是,課後,我琢磨着,學生對對比和襯托這兩種手法是否都已掌握,畢竟對比和襯托中的反面襯托有相似之處。在對比和襯托上我處理的不是很好。

最後是進行了教學的擴展。我引用了一個英國人與一個加拿大人對愚公的評價,以求用現代人的觀念去看待愚公移山這件事情,來探討愚公究竟“愚還是不愚”?但是,我這一探討做的不夠到位。沒有很好的將文章的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下去。就急忙解讀了“聰明的中國人,爲什麼會對這樣一個瘋狂的愚老人,津津樂道?”而忽視了文本的創新,回到了老課題上——愚公精神——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整堂課,我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教學目標: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理解神話結尾及文中細節刻畫的作用,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學習愚公的精神。但是,這堂課似乎少了一些新意,彷彿一杯白開水,解渴但不夠美味。而且,在教學中,我覺得自己一直存在這樣的一個困惑:有些環節猶如“蜻蜓點水”,缺乏“精雕細琢”,重形式而無實際效果。這是我今後教學中急需改變和改善的地方。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磨礪自己,追求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2

大慶市紅崗區杏樹崗中學

“以人爲本”是現代教育觀的核心,在理念上已形成了共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各種各樣的語文讀本接踵而至,大多是名人擔任主編,理念新,選文美,包裝精,誘惑力強。有的學校,給人手一冊。再加上配合新教材的各級各類的輔導用書、練習訓練,鋪天蓋地而來。這樣,使得一些教師沒有很好地汲取傳統教學中的精華,課文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或多或少在有的教師思想中弱化。同時,有的學校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了“新課程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組合作秀,課件展示會(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虛美化)等等。這種現象表現在公開課上尤爲突出。

一、現行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

1.教材課文要靈活運用

(1)“提示框”要很好利用。各單元以及課、篇均安排了提示框,提示語引人入勝,着眼於引導師生對新單元主題、教學要求等方面的瞭解,引發學生對新課文的學習興趣。這些提示語文字優美,生動精彩,能吊起讀者的胃口,讀了以後的確讓人產生一種急切地想要閱讀課文的衝動,真正起到了“引發學生學習”的作用。

(2)朗讀、品析要落實到位。讀的方法有許多種,這裏說的朗讀,主要是指在課堂(早讀)裏學生聲情並茂,入情入神的朗讀,在朗讀中品味精彩文段,這一傳統的讀書方法不能丟。 品析,指的是品析語言,就是對語句的意思、情感、色彩等進行細緻的'分析鑑賞。“品析”的目的,不是要把美文弄得支離破碎,肢解得體無完膚,而是要在一詞一句的認知基礎上,養成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如魯迅的《藤野先生》的最後幾段,如果不熟讀,就很難完成練習四中的第一小題。

(3)背誦、默寫小可忽視。新教材除了有限的幾十(首)篇古詩文背誦外,每一冊的課文,對於現代美文的背誦要求甚少。傳統教學是十分重視背誦的,它不僅有助於發展記憶,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還能規範語言,提高表達能力,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眼高手低。他們會說能道,但真正讓他們說規範話、寫規範字就差多了,學生手寫出來的文字潦草,難以辨認,尤其是默寫,錯別字多。因此,我們要挖掘課文中的優美句子、段落,甚至全篇讓學生背誦和默寫。

2.作文、口語交際要靈活多樣 各冊教材將寫作和口語交際分別整合於閱讀和綜合性學習兩部分內容之中。閱讀部分的寫作和口語交際是片斷式的,綜合性學習部分的寫作和口語交際是系統的、整篇的。兩者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基本解決了說和寫的素材來源問題。但是,大作文訓練如果按部就班,其數量顯然是不夠的(每學期6次)。一線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文中的寫作素材,並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有計劃的寫作活動(大作文每學期至少要8次)

二、課堂教學,拒絕作秀 什麼是課堂?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髮展的場所;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不是教師行爲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 當前,不少教師把課堂變成演戲的舞臺,展示矯情的東西太多。學生回答個個到位,時間把握分秒不差,教學環節極爲流暢自然,全堂可謂渾然天成,不着一絲人工雕琢的痕跡,教師把教材淋漓盡致地發揮。我們聽了這樣的課,感覺就像是在讀學生虛情假意的作文,感覺缺少鮮活的生命氣息。

1.公開教學,要摒棄虛美化,警惕“新八股” 公開課的目的是開展教學研究,探討教學方法,但在有的學校公開課已經或正在變味,成爲學校及教師謀取名利的手段。爲了上好公開課,得到任務的教師會早早做好準備,反覆操練直至爛熟,有時還得請同組的老師幫助設計教案,查找資料,製作課件,進行包裝。學校也號召獻計獻策,集體協作。爲了這節課,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可謂殫精竭慮。

2.平時教學,要避免模式化,防止單一化 翻開字典,對“改革”是這樣解釋的:把事物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適應客觀情況的。這樣說來,新課程改革不應是對以前的教育徹底否定,而是批判地繼承。面對課改,有的專家雷厲風行,大張旗鼓,恨不得一下子把他們認爲當前中國教育存在的陳舊教法與教材改個天翻地覆,全面徹底。中國幾千年的教育之路,難道沒有可取之處?如何繼承發展傳統教與學的精華,爲新課改所用,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轉變觀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惜的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卻對此予以全盤否定。我認爲,不能拋棄中國傳統,而應該弘揚中國傳統的成功經驗。 新課程標準強調“大語文觀”,強調開掘各種課程資源,提倡網絡、電視、圖書等進入課堂。但是,“跳出語文教語文”,是否就是跳出課本不要課本,一味追求“轟轟烈烈”呢?突破傳統語文教學的封閉和僵化,就要放棄傳統閱讀文。所以,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要“抓好基礎,當堂鞏固”。教育部有關專家在北侖課改評估反饋會上指出:“傳統教育中,有許多值得繼承之處,我們要將其發揚光大”。在繼承中發展,在創新中提高。

三、合作學習不能流於形式 合作學習之所以被廣泛應用,很大程度上取決與它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創造性運用。小組合作不可濫用。小組合作學習,本來是一種非常好的合作學習方式,小組討論形式比較自由,學生往往可以無所顧慮地暢所欲言,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擦出了許多可貴的思維火花。但是不少教師在具體教學中不注意這種形式。“討論”成爲擺設,學生主動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參與不夠;雖然輪流發言,但實質仍然是個體獨立學習,沒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溝通、合作、互動和交流;有的學生成爲“常駐代表”,組內外一言堂;後進生仍然缺少學習積極性;不能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分工合作的關係;目的與作用並不明確,爲方式而方式導致走向形式。做好三點:因需而置,因時制宜,貴在指導。

課程的改革是一個不斷髮展、永不停歇的過程。新課程、新教材仍處在實驗階段,必定存在需要改進之處。在教學實踐中,對於教材的問題,究竟是專家說了算,還是老師說了算。我以爲,應該讓我們的一線老師有更多的發言權。教師在實踐中要敢於對新課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提出不同的意見和建議,爲新課程、新教材的不斷完善做出自己的貢獻。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3

本課是我在學校組織的級部大比武中講授的一課,課文用優美精煉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三部分特徵鮮明,寫景細緻逼真,引人入勝。激起了學生對大自然的深刻體驗,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熱愛自然的熱情。

在課堂上我努力地爲學生創造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這一理念。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師生配合比較默契。

我認爲本課比較成功的是生字教學和朗讀教學。識字是二年級教學的重點,()識字量又很大。在教學生字時,我不僅讓學生會讀,而且學會方法,每個孩子交流識字方法時都很積極活躍,而且都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其實,幾乎每個生字孩子們都能想出不同的辦法,甚至能根據每個字的特點編出字謎或者順口溜。孩子們的奇思妙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只要堅持下去,久而久之,再難的生字,孩子們都會想方設法記住它,使生字教學不再成爲難題。學習”垂“的寫法時,我先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記住每一筆的的特點及在田字格里的'佔位,然後再在黑板上範寫,所以,這個最難的字,學生也掌握得較好。

本課的朗讀指導也比較到位,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課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畫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器官,也促發形象思維活動的展開,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

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通過創設情境,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學生感受了雷雨前的自然現象的變化後,問:現在有滿天的烏雲向你壓下來,你有什麼感覺?讓學生就帶着這種感覺讀,所以讀得很有味。在引導學生理解”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這個句子時,”垂“比較抽象,難理解,我用多媒體制作蜘蛛垂下來的動作變化畫面,將抽象變爲直觀。引導學生理解”譁,譁,譁“的聲音,表明而下得急,下得大,要讀得聲音重一點,第一個”譁“拖得稍微長一點,後兩個停頓短一點。”漸漸地、漸漸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緩有一段時間,要讀得稍慢一些。描寫而過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語言片段非常美,讓學生暢談想畫什麼,然後仔細看雨後初晴的畫面,激發學生審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慾望。

本課每一個自然段的朗讀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孩子們非常投入,讀出了變化,這是我很滿意的一點。

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完本節課時,總覺得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由於沒有試講,對時間的把握不是特別好,前面的識字教學還是有點鬆,所以後面的環節就顯得急促了些,本來學完課文還安排了三名同學讀整篇課文,由於時間來不及了,只是做了個簡單的總結。拓展處的蘇軾的古詩,也應該領着讀一遍,讓學生從詩詞中再來感受雷雨的來勢洶洶,也領略詩詞的美。花鐘教學反思落花生教學反思去年的樹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4

本課是由單韻母到複韻母的過渡,我有些擔心孩子們一時之間找不到感覺,就像剛開始教拼讀時一樣。所以一開始上課我就從複習單韻母開始,由舊帶新,讓學生有一個適應過程,然後由圖入手,由圖意找相似發音,再由漢字切入韻母,孩子們一下子找到了學習的方法,從ai到ei ui,他們都自覺地用這種方法來學,而且能用帶有這三個韻母的漢字來組詞造句。爲避免形式的單一,我在學習這三個韻母過程中穿插了兩個小遊戲,一個是掰手腕,一個是打電話,孩子們在玩得開心的同時又學到了知識,一舉兩得。在講到給音節加聲調時,我又靈機一動,給他們編了個"拼音媽媽和六個韻母寶寶"的.故事,他們聽得津津有味,相信這樣的方式比起生硬性地告訴他們該怎麼加聲調,更能讓他們記得更牢固些。鞏固環節,也是在孩子們喜歡的遊戲"摘果子、猜謎"等遊戲中度過的。我在教學的時候還不停地用聲音、手勢、語言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學得真認真啊,讓我很感動。

才一年級的小朋友,連續學了這麼久都還很有熱情,看來教師的榜樣作用真的是巨大的!這些設計,不僅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又體現了兒童學習漢語拼音,是一個從言語實踐中來,又回到言語實踐中去的過程。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語言表達、創新等能力,促使學生想學、樂學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5

子在船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轉眼間,又結束了五年級下半學期的教學,回首走過的路,有工作成功的喜悅,也有經歷挫折的辛酸,現反思如下:

反思一:朗讀指導不到位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學習語言靠感受和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必須通過朗讀才能更充分地體現出來。在上學期的教學中,缺乏朗讀指導,所以學生通過學習後朗讀水平沒有得到大的提高。在上課時的備課設計中沒有朗讀指導的設計。通過一學期的反思後,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逐漸加強朗讀訓練這一環節。學生的朗讀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兩個:

1、缺乏朗讀技巧的指點。朗讀的目的是除了理解課文內容外,還要通過朗讀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如何通過朗讀來達到目的,應該要有朗讀技巧運用的問題,比如說邏輯重音的處理等。學生對重音的處理也是五花八門。而老師忽視了對學生的指導,默認了學生各種各樣的處理方式。這樣,學生的朗讀水平勢必得不到提高。

2、老師缺乏示範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老師的示範往往收效很快。但遺憾的是課堂里老師忽視了這點,幾乎沒有示範讀,學生自然收效甚微了。

反思二:寫作指導不夠

作文是用文字或口頭語言表達思想感情的活動,是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綜合訓練的重要方式,也是發展學生智力、創造力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機結合的重要方式引發學生進行積極的創造性思維,用新方式表達新思想。它要求老師通過創設的情境,使學生能有話想說、有事可敘、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讓學生寫出高質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礎是生活,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對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生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而寫去中文來就難免空泛。細緻的觀察帶來了學生具體的描寫,不同角度的觀察產生了不同的形象創造。想象是由當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過程。它是探索和創造的一把重要鑰匙,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聯想開始的。聯想對排除墨守成規的思維定勢、開闊思路,有重要作用。培養學生聯想能力既是整個語文教學的一項任務,也是提高中文教學質量的迫切要求。許多學生的作文,思路狹窄、語言乾癟。與他們的聯想能力薄弱有一定關係。從多角度有體裁上的、內容上的、主題上的。許多事實證明,變換角度能導致發現和創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山想象豐富,學會全面地考察事物。

當然,本學期教學也不乏閃光點:

一、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是語文課堂新的學習方式,它注重的是學習過程和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本學期充分體現了這種學習方式。如上課時的小組內質疑解疑,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讓集體來解決;小組合作,讓學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從而進一步體會文章的中心。這樣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合作探究中獲得解決問題的快樂,感受學習的樂趣。

二、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

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較差。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6

課題: 《一釐米》

作者及工作單位 黃敏 常德芷蘭實驗學校

基本信息: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百集電視連續劇《咱老百姓》的節選,所寫的是一件小事,卻反映了一個嚴肅的主題: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靈,如何培養孩子的精神人格,一個人應該怎樣對待尊嚴的問題。在學習中應抓住矛盾衝突,在衝突中表現人物性格,品味戲劇語言,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維持自己的尊嚴,理解父母爲自己的成長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學情分析

1.本班學生基礎較差,接受能力不是很快。

2。學生能夠藉助工具很好的掌握生字的正確讀音,正確的理解文中的重要詞語。

3.學生教難理解作者對人物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對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教難把握。

教學目標

1、瞭解二些生僻字詞的用法,能正確、靈活地加以運用。

2、瞭解小說的有關知識,明白作者如何通過這種體裁表情達意。

3、通過作者對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動的描寫,瞭解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有關常識,在此基礎上加以記憶。

2、體會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如何表達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3、領會小說的巨大思想內涵及其對於社會發展、民族進步的重要意義。

4、理解課文中對陶影心理活動的描寫對於刻畫人物所起的作用。

5、理解作者通過文中主人公來反映母親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捨的摯愛。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討論陶影的形象意義

1、學生找出課文中集中表現陶影的段落。

2、學生討論:從課文內容來看,陶影應該具有什麼性格?找出相關內容來印證自己的觀點。

(1)含辛茹苦、任勞任怨

相應段落、語句:

——一天班上下來,累得不想動彈,真想湊合湊合算了。

——(掏了張紙幣)買一根冰棍就成了,媽不吃。

(2)執著、認真

——(輕鬆但是極堅決)他不夠1、1米的。不夠!

——我不知道國際米尺是什麼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兒子是沒有那麼高,我知道我們沒有逃票。

(3)竭力維護人格尊嚴,立場堅定

——這件事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

——(執拗地)如果再設有音訊,我就直接去找!

——(鄭重地)小也,你離兩位爺爺再近點,我什麼都不圖,只請兩位爺爺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講清楚,告訴孩子:媽媽沒有錯!……

二、學習品味寫作特點:

1、以小見大

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見大的作品。作者所寫的實在是一件小事:一個媽媽帶孩子去公園,因爲公園門口的尺度不準確而被誤會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釐米。這在許多關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裏,這的確是一件小事。可這在一位母親的眼中卻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過這樣一件小事,一個小故事寫出了一個大主題:如何讓一個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靈,或者說一個人應該怎樣看待尊嚴的問題。這樣的主題,在我們今天這個物質逐漸豐富、精神逐漸貧乏的社會有着振聾發聵的意義。難怪日本、英國等國家很看重這樣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節曲折

作品還成功地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在公園門口的矛盾衝突中,作者寫了“圍觀的人議論紛紛”“四周一時變得非常安靜,有人輕微地咳嗽”“衆人‘呀’了一聲”“衆人鬨笑”“衆人嬉笑”等圍觀羣衆的反映和語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尷尬的氣氛,強化了雙方的矛盾衝突和陶影的情緒。作品還把公園賣票的紅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車上賣票的司機進行對比,突出了紅衣青年的胡攪蠻纏、不講道理。陶影和丈夫對這件“小事”的不同態度也是一組對比,很有力地表現了陶影對人格追求,對人的尊嚴的追求的'執着。

另外,讀者對事實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裏的主人公卻難以澄清,這也是一種懸念手法的運用。這些手法的運用,不僅有助於人物性格的表現和情節的展開,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從人物關係看,兒子小也的行爲和思想也對陶影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側面表現作用。

3、烘托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

作品還成功地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在公園門口的矛盾衝突中,作者寫出“圍觀的人議論紛紛”“四周一時變得非常安靜,有人輕微地咳嗽”“衆人‘呀’了一聲”“衆人鬨笑”“衆人嬉笑”等圍觀羣衆的反映和語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尷尬的氣氛,強化了雙方的矛盾衝突和陶影的情緒。作品還把公園賣票的紅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車工賣票的司機進行對比,突出了紅衣青年的胡攪蠻纏,不講道理。陶影和丈夫對這件“小事”的不同態度也是一組對比,很有力地表現了陶影對人格追求,對人的尊嚴的追求的執着。另外,讀者對事實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裏的主人公卻難以澄清,這也是一種懸念手法的運用。這些手法的運用,不僅有助於人物性格的表現和情節的展開,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從人物關係看,兒子小也的行爲和思想也對陶影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側面表現作用。

三、板書設計

6、一釐米

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送票 —— “逃票” —— 投書報社 —— 矛盾解決

四、佈置作業:

愛的迴音壁

畢淑敏

現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幾乎都是一個孩子,關愛之心,大概達到中國有史以來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個蘋果,姐妹兄弟多了,就會分成好幾瓣。若是千畝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裏,便獨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愛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問過。孩子們撇嘴說,不,沒覺着誰愛我們。

我大驚,循循善誘道,你看,媽媽工作那麼忙,還要給你洗衣做飯,爸爸在外面掙錢養家,多不容易!他們多麼愛你們啊……

孩子很漠然地說,那算什麼呀!誰讓他們當了爸爸媽媽呢?也不能白當啊!他們應該的。我以後做了爸爸媽媽也會這樣。這難道就是愛嗎?愛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個不懂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族的水箱,在乾燥的社會上,他不愛人,也不自愛,必將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樣讓由你一手哺育長大的孩子,懂得什麼是愛呢?從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縷光線時,已被無微不至的呵護包繞,早已對關照體貼熟視無睹。生物學上有一條規律,當某種物質過於濃烈時,感覺迅速遲鈍麻痹。

如果把愛定位於關懷,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對他的看顧漸次減少,孩子就會抱怨愛的衰減。“愛就是照料”這個簡陋的命題,把許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領入誤區。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離異或是早逝。但它是災變的副產品,帶着天力人力難違的僵冷。孩子雖然在追憶中,明白了什麼是被愛,那卻是一間正常人家不願走進的課堂。

孩子降生人間,原應一手承接愛的乳汁,一手播灑愛的甘霖,愛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賬簿,可惜從一開始,成人就刻不容緩地傾注了所有愛的儲備,劈頭蓋臉砸下,把孩子的一隻手塞得太滿。全是收入,沒有支出,愛沉澱着,淤積着,從神奇化爲腐朽,反讓孩子成了無法感知愛意的精神殘疾。

我又問一羣孩子,那你們什麼時候感到別人是愛你的呢?

沒指望得到像樣的回答。一個成人都爭執不休的問題,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問一位熱戀中的女人,何時感受被男友所愛?回答一定是光怪陸離。

沒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堅定。

我幫媽媽買醋來着。她看我沒打了瓶,也沒灑了醋,就說,閨女能幫媽幹活了……,我特高興,從那兒,我知道她是愛我的。翹翹辮女孩說。

我爸下班回來,我給他倒了一杯水,因爲我們剛在幼兒園裏學了一首歌,詞裏說的是給媽媽倒水,可我媽還沒回來呢,我就先給我爸倒了。我爸只說了一句,好兒子……就流淚了,從那次起,我知道他是愛我的。光頭小男孩說。

我給我奶奶耳朵上夾了一朵花,要是別人,她纔不讓呢,馬上就得揪下來,可我插的,她一直帶着,見着人就說,看,這是我孫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愛我了……另一個女孩說。

我大大地驚異了。訝然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鐵的邏輯。更感動他們談論時的鄭重神氣和結論的斬釘截鐵。愛與被愛高度簡化了,統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時,感覺到了一個幼小生命的意義。成人注視並強調了這種價值,他們就感悟到深深地愛意,在嘗試給予的同時,我們懂得了什麼是接受。愛是一面遼闊光滑的迴音壁,微小的愛意反覆迴響着,折射着,變成巨大的轟鳴。當會出的愛被隆重接受並珍藏時,孩子終於強烈地感覺到了被愛的尊貴與神聖。

被太多的愛壓得麻木,騰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給予和領悟愛的雙重任務。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爲孩子一世着想的遠見。不要抱怨孩子天生無愛,愛與被愛是鐵杵成針百年樹人的本領,就像走路一樣,需反覆練,纔會舉步如飛。

如果把孩子在無邊無際的愛裏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剝奪了他感知愛的能力,育出一個愛的低能兒,即使不算彌天大錯,也是成人權力的濫施,或許要遭天譴的。

在愛中領略被愛,會有加倍的豐收。孩子漸漸長大,一個愛自己愛世界愛人類也愛自然的青年,便噴薄欲出了。

1、被愛是一種幸福,當作者問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愛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覺到這種莫大幸福時,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沒覺得誰愛我們”。其中“漠然”是什麼意思?它給了你怎樣的觸動?

2、談談你對以下兩句的理解。

(1)一個不懂得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

(2)被太多的愛壓得麻木,騰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給予和領悟愛的雙重任務。

3、文中有很多對愛進行詮釋的比喻句,試從文中找出兩句,並以“愛”爲主題,仿寫一個比喻句。

4、讀完此文,你覺得這其中隱含着作者怎樣的擔憂?

5、愛與被愛都是一種幸福,生活中,你對愛有哪些獨特的體驗?

教學反思

1、我認爲語文閱讀教學,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如本堂課,抓住了重點段落(陶影的心理活動),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2、反思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些學生的自覺性不高,自主合作學習不到位,出現這種情形,老師就有必要對學生加以學習方式的指導,對那些自主合作學習不強的學生,正確地引導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7

《生命 生命》是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課文都是圍繞着對生命的感悟組織教材的,本課更是身殘志堅的作者杏林子對生命獨特的感受。本文短小精悍而充滿哲理性。作者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破土、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作者還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通過“由題入手,感悟生命”、“ 抓住關鍵詞,品讀生命”、“ 迴歸課題,感悟升溫”三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以課堂爲起點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

一、由題入手,感悟生命

課一開始,我在黑板上板書了“生命”這個詞,然後問學生,“你們想過生命是什麼嗎?”“這篇課文的課題和以往課文的課題有什麼不同?”用這樣的問題初步引發學生對“生命”這個詞的理解。一開始學生對“生命”這個詞沒什麼感覺,也沒什麼深刻感受,所以問題提出舉手來說自己對“生命”一詞理解的學生很少。

二、抓住關鍵詞,品讀生命

文章中的三個事例非常清楚,並都採用先敘事後談感受的模式來記敘,於是我就讓學生通過讀,用心去發現、去體會。學習第一個事例時,教師導學這一部分內容, 讓學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進行批註,學習這種閱讀方法,再通過找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掙扎、極力、鼓動、躍動” 等詞語和三個“!”,一遍遍轉換角色的朗讀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體會飛蛾那種強烈的求生慾望。第二個事例,讓學生運用學習第一個事例的閱讀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再在班級裏交流,抓住“衝破、不屈向上、茁壯生長”等詞語,體會瓜苗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而且又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昇華朗讀課題中,切身體會到“生命”這一沉重話題的意義。

1、緊抓重點詞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詞語是組成句子的基本單位,在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時,如果能引導學生抓住句中重點詞語,那麼對句子的理解就更加輕而易舉了。例如在理解第一段中,我引導學 生抓住“只要”、“稍用用力”來體會飛蛾生命的脆弱,抓住“極力”一詞來感受飛蛾的生命又很頑強,這樣一個既脆弱又頑強的飛蛾在學生頭腦中徐徐而飛了。

2、展開想象,深入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節:“如果你是飛蛾,你會怎麼想呢?”孩子們把自己當成飛蛾,想到了飛蛾雖然生命脆弱,但也和我們的生命一樣寶貴。飛蛾也有強烈的求生慾望,也有自己的責任和事情。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的深入,把對生命的感悟引入更深一個層次。

3、聯繫生活經歷,感悟生命真諦。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糟蹋是什麼意思?怎樣做是糟蹋生命?怎樣做又是好好地使用生命呢?我讓學生用身邊的例子來說明怎樣算白白地糟蹋,學生從身邊的小事舉例,講到了上網、不寫作業,犯罪是糟蹋自己的生命,在舉例討論後,學生能更好地感悟文中的含義,領悟到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存活的時間長短,而在於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從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與偉大。

三、迴歸課題,感悟升溫

結尾處我又迴歸課題:“生命是什麼呢?這個一開始我們回答不了的問題,現在能回答出來了麼?生命是什麼?出示課件,說說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孩子們紛紛說出自己對生命獨特的感受,形成了一句句屬於自己的。通過學習,孩子們對生命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四、不足之處。

1、課文講了三件事,在處理這三件事時,我側重不太明顯,在授課時應該把重點放在第一段,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來談感受,並教授學生學習的方法,在第二、三件事上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授之以漁,促進學生今後的發展。

2、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簡潔明瞭,有的話說得有點囉嗦。3、學生回答問題後、朗讀後,教師的評價還應再多樣些,藝術些。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8

一、留足時間,促進自覺參與。

教師始終要堅持“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觀,把學習的自由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選擇學習的內容,安排學習進程。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閱讀、欣賞、品味的機會,變過去被動地聽講爲主動參與的實踐活動,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穫。

如在解決“駱駝的駝峯、腳掌、眼毛在沙漠裏有什麼作用”這一問題時,我設計四人一小組合作學習的環節,並友情提示:這一問題中有三個小問題,每個小組可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交流。允許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所涉及的課文內容”進行反覆朗讀、體會……這一過程,保證了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自主的學習時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認真真地讀書,紮紮實實地訓練,仔仔細細地思考,真正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參與到語言實踐中去。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採用變序的方法組織教學。

本課的教學設計改變了遵循教材內容本身順序的講讀方法,從小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識水平出發,本着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原則組織教學。

我沒有急於解決本文的教學重點:駱駝的駝峯、腳掌、眼毛在沙漠裏的特殊用處,而是先充分挖掘教材內容,通過品讀課文的語言文字和藉助課件媒介幫助學生感受沙漠的惡劣環境,建立對沙漠的瞭解,爲下文的學習作了鋪墊。接着我話鋒一轉:就是在環境這麼惡劣的沙漠裏小駱駝和駱駝媽媽進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轉入最後一個自然段的`學習,讓學生對最後一個自然段提出質疑,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緊緊扣住學生的心絃,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求問題答案的熱情,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未能緊扣課題,不斷深化主旨。。

這是在教學中存在的一個不足之處,對“我應該感到自豪纔對”這句關鍵性的話沒有在教學中做到環環緊扣,如果能在教學駝峯、腳掌、眼毛的作用時,不斷反覆地朗讀體會這句話,就能使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體會一步步地深入,使課文主旨的揭示有一個不斷深入、循序漸進的過程。

以上就是我對《我應該感到自豪纔對》的教學設計及反思,敬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9

選擇《遊園不值》這課,緣於去年與特級教師竇桂梅的《遊園不值》教學實錄的“偶遇”。怎麼會有如此美麗的“不遇”?怎麼會有如此深邃的課堂?記得當時那份實錄給我的震撼簡直是爆炸性的。我想嘗試古詩教學的念頭已久,但在幾年前上過一節古詩公開課後,就再沒有勇氣嘗試第二次。看到竇桂梅能把這短短二十八個字精彩演繹四十分鐘,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深度與廣度,引領學生與文字“相遇”,與文化“相遇”,不由得折服她“三個超越”“主題教學”等前衛精深的教學理念與精湛自如的教學技藝。當時,我已經上過這課,頗感遺憾,總覺得如果不把這麼精妙絕倫的教學設計奉獻給我的學生,那簡直是一種“罪過”。基於這樣的心態,我又一次選擇了古詩教學,選擇了當一回竇桂梅的追隨者。

性格外向直爽的竇桂梅老師說“激情是她的一種狀態。”而我則性格比較含蓄,教學風格也相應比較恬淡平和,再說,她的學生都是城市實驗小學的學生,而我們的孩子一直住在農村,文化底蘊、文學素養、接受能力等稍遜城市學生。如果照搬她的教學設計,一定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於是,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特色和班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多種渠道解詞

鏈接生活、利用插圖、結合詩意這些都是學生能夠接受的解詞好方法。

蒼苔,城市學生不常見到,相對農村學生就有優勢,果然,一個女生生動地描述了她所看到的“青色的苔蘚”,教師在表揚她“是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時,也不能忽視其他大大咧咧不注意觀察周圍的學生,於是,我出示了兩張不同角度的圖片,引導學生由遠及近地觀察蒼苔,感受它的蓬勃生機,感受春天的氣息。

觀察插圖理解“屐齒”“柴扉”,用我們現代的門與“柴扉”比較,感受“柴扉”的原生態和帶來的自然氣息。感受“紅杏”的美,我沒有出示圖片,因爲他們在四年級時,已經學過《第一朵杏花》,肯定領略過杏花的魅力。而且,如果是實景圖片的話,勢必與書上插圖中水墨杏花有所區別。權衡再三,大膽捨棄。

二、捨棄教學環節

竇桂梅老師的實錄中,還幾次引用陸游的詩。“楊柳不爭春色,一枝紅杏出牆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體會陸游詩中的紅杏與本詩中的紅杏有何不同。因爲考慮這首詩學生不熟,而且本人沒有特級老師豐厚的人文素養,缺少爐火純青的巧妙引導,另一方面擔心課的容量過大,學生會如走馬觀花,收穫不多。所以,乾脆把它刪掉了。省下時間,讓學生練習紮實的朗讀。先讀好詞,再讀好句,繼而讀好整首詩。

三、尋“詩眼”悟詩情

“文章的眼睛是‘文眼’,題目的眼睛叫‘題眼’,而詩的眼睛叫‘詩眼’。”這樣的說法只是一家之言,不知是否合適。“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想尋找詩的“眼睛”定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但,沒想到的是,一個語文素養較好的女生,卻撇過了“憐”,而找了個“春”字。看來或許是我的講解誤導她以爲作者所要讚美的是什麼?現在想來,我可以因勢利導,是呀,詩人對春天,對春天的這些景物,包含怎樣的感情呢?相信這樣一啓發,她一定能找到。而不是馬上叫另一個學生來回答。再次告誡自己:耐心,再耐心些,或許精彩就在下一刻。

四、感悟“留白藝術”

爲什麼“一枝紅杏”就能想到“滿園春色”呢?當我反覆品讀“一枝紅杏出牆來”時,忽然腦海中閃現了多年前讀過的一則故事。“有個考官出題‘踏花歸來馬蹄香’,考畫家。很多畫家畫了一地的花瓣,而一位高明的畫家,卻只畫了幾瓣,他在馬蹄的周圍,畫了幾隻翩翩飛舞的蝴蝶。”有時,越少的'事物反而越能引發人們的想象。那不是跟古詩中的紅杏有異曲同工之處。至於“留白藝術”在這裏揭示是否恰當,自己也不得而知。意外的是,班上竟然有兩個學生聽過這個故事。看來是我太低估他們了。

五、板書“豐富多彩”

不知道竇桂梅老師的板書是怎樣的?這是我根據自己改動的方案而設計的板書。綠色的蒼苔,咖啡色的柴扉,粉紅的紅杏,我試圖用五彩的粉筆向學生勾畫出一個五彩的春天。不知道對於學生來說,是否比以往單色的板書來得豐富生動?

今天的古詩教學就權當是一枝探出牆外來的“紅杏”吧。或許生澀,或許稚嫩,或許模仿的痕跡還有,或許自我的突破有限……但我相信,這“一枝紅杏”一定會綻放在教師與學生心中。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10

《語文課程標準》蘊含着很多的新理念和要求,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培養學生探究性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而實施探究性、創造性閱讀,關鍵在於我們要把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方能引導他們去搭建自主探究和發現的平臺。語文,呼喚智慧的教學,讓學生潛心讀書,學習語言,自主探究,自由表達,獲得豐富的體驗,實現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和感悟。試從以下三個方面作一些探討。

一、讀書實踐,感受語言。

教學中,教師充分讓學生讀書,感知課文的語言。一開始,請同學讀感興趣、印象深刻的段落,體現了學生自主閱讀的選擇性,學生擁有了對學習內容選擇的權利,讀自己想讀的'句子,談自己想談的體會,凸現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指導朗讀時,注重通過不同形式的讀來體會文章語言的內涵,特別是指導朗讀第4自然段,老師提出“哪些詞語讀好了,小珍珠鳥的膽量也就越來越大了!”在學生自己、他人的聽讀中感受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傳神,培養了學生敏銳的語言感受能力,可以說,讀的指導順其自然,而又匠心獨運,在學生紮實有效的讀書中讀出了文章的意、情、趣。

二、馳騁想象,個性解讀。

學生學習語言,離不開思維的參與,語文新課標倡導“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教師就應爲學生創設一個多維的思維空間,大膽想象,允許有不同的見解和思辨,引領學生用自己的心靈主動去與文本對話,獲得課文豐富的、多元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提出“假如小鳥會說話,它會說些什麼?”“作者看着小珍珠鳥在笑,他在笑什麼?”“小珍珠鳥扒在我的肩上做夢,它夢見了什麼?”讓學生馳騁想象,學生憑着對課文的理解,對作者與小珍珠鳥之間友誼的多元解讀,發言不時閃現充滿個性、智慧的語言,或莊或諧,或智或趣,一隻人見人愛的小珍珠鳥瞭然心中,一幅溫馨的感人畫面浮現眼前,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並且,教師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一一褒獎,學生思維開闊,無拘無束地表達,享受到了課堂學習的快樂。

 三、情感體驗,提高認識。

學生讀書後,都有一種“讀完了就想說一說”的衝動,爲此,在教學結尾,教師讓學生用一句話來表達出此時的感觸,學生說出了“人與小鳥相處得這麼友好,真令人羨慕。”等真實的感受,對動物的關愛,對同學的友愛,對信賴的理解,都在情感的體驗中得到了感性的理解,在學生與文本、作者的對話中提高了道德的認識。學生有感而發,洋溢着濃濃的人文情懷,愛的力量在學生的生命活動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愛心的滋潤一定能夠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11

這次,我有幸代表鹽都參加鹽城市教科院組織的“關注常態課堂,聚焦有效教學”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我所執教的是《沙漠中的綠洲》第一課時。作爲一名執教者,我覺得備課、磨課的經歷是痛苦的,但收穫頗豐。

本次研討活動使我對一直認爲生冷的第一課時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第一課時並不是我們印象中的程式化的教學模式,它雖沒有繁雜的教學環節,沒有花俏的教學手段,卻有着紮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它的樸實無華正是現在語文教學所追求的。現就《沙漠中的綠洲》一課,談談我的收穫。

一、理解詞語重方法

指導學生理解不懂的詞語,是第一課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教給孩子詞語的意思,還不如教會他們理解詞語的方法。因此,教師可根據詞語的不同特點,教給他們不同的理解方法。如《沙漠中的綠洲》一課,有“鹽鹼”“霎時”“星羅棋佈”等生詞,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找近義詞的方式理解了“霎時”;引導學生先關注字形猜猜“鹽鹼”的意思,再聯繫文中的語句來補充理解,最後藉助圖片、資料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鹽鹼”的認識;在理解“星羅棋佈”時,教給學生拆字解字理解詞語表面意思的方法,再通過看圖、說感受理解了詞語的比喻意。

這樣的設計避免瞭解詞的枯燥無味,還使學生掌握了多種理解詞語的方法,真正做到了紮實、有效。

二、質疑、解疑抓重點

中年級段的第一課時教學要求學生能理清課文脈絡,初步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沙漠中的綠洲》一課層次清晰,但課文的主要內容不易概括。到底應該怎樣設計才能化難爲易、突破難點呢?我與備課組的幾位同仁經過反覆思索,終於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揭示課題後,讓學生針對課題質疑:(1)、爲什麼要在沙漠中建造綠洲?(2)、沙漠中的綠洲是怎樣建成的?兩讀課文後,再讓學生解疑,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兩個問題的答案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就水到渠成了,效果很好。

三、賞說結合促有效

紮實有效的語文課堂要求我們“教語文”,而不是“教課文”,要紮實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欣賞迪拜街頭風光”爲契機,借用《三顧茅廬》一課中的句式“來到_______,只見__________”的句式,讓孩子用上一段話來描述迪拜的街頭風光,紮紮實實地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將賞景與說話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

四、評價語言意指導

新課程呼喚充滿活力的新課堂,新課堂呼喚“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新評價。《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對學生日常的語文學習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爲主,採用激勵性的評價語,儘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個人認爲,教師的評價語言除了具有激勵作用,還可起指導的作用。如在檢查預習這一環節,一位學生介紹了阿聯酋的資料,我這樣評價:“你查的資料非常翔實,而且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很不簡單!”其實,就是暗示其他孩子在交流資料時不必機械地讀,而要學會概括。又如在學生用一段話介紹迪拜風光時,我相機設計了這樣一些評價語:1、一組排比句,增強了表達的效果;2、你很注意觀察和表達的順序;3、你圍繞了一箇中心詞——“綠色”來說話,主題鮮明;4、你用了一個打比方的句子,很形象,很生動……這些看似簡單的評價語不僅鼓勵了學生,還將一些寫作技巧滲透其中,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當然,教學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也存有許多不足,雖已有“眼中有學生”的意識,但對學生的關注程度還是不夠,若能對學生生成性的發言予以關注,加以引導,課堂定會更精彩。另外,對於時間的分配還欠合理,以至於最後一環節的說話訓練有些倉促,還不夠紮實到位……

總結下來,我還是用那句話自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12

一、值得保持的地方

(一)設置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開始,我運用謎語音如本課,“鬍子不多兩邊翹,開口總是妙妙妙。黑夜巡邏眼似燈,廚房糧庫它放哨。”並出示貓的圖片,學生欣賞。從謎語入手,喚醒學生已有經驗中有關小貓的信息和形象。通過觀看小花貓的圖片,豐滿了可愛的小貓的形象,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爲後面教學中的朗讀打下基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基於我班同學活潑好動,好奇心強,這樣處理有利於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上來。

(二)揭題質疑。進入主題引入課題“小花貓有一雙神奇的眼睛,就是它的瞳孔會變。”出示課題:21 《會變的瞳孔》讓學生進行質疑,你知道了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學習課文從課題入手,即訓練學生圍繞課題及課文內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又爲學生根據問題深入學習課文做好準備。

提出並解決問題,適時介紹瞳孔(在眼睛的黑眼珠的.中心,有一個小小的顏色更深的部分,這就是瞳孔,光線是通過瞳孔進入眼內的。)“什麼是瞳孔?”這個問題學生敘述必是很清楚,老師這時水到渠成,準確地向學生介紹瞳孔。

(三)自主合作抓重點詞語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根據課文的層次比較清楚,在此環節,我設計了讓學生自主合作,在書中加以批畫,讓學生結合書本中批畫出的詞語,總結得出小花貓瞳孔的四次變化。早上——像棗核,中午——變成一條線,傍晚——像棗核,晚上——又大又圓。深入語言文字體會,抓重點詞體會文文是怎樣觀察小花貓瞳孔是如何變化的。再根據4個時間,讓學生讀清楚貓咪的瞳孔各是什麼樣,感悟花貓瞳孔的變化。緊接着,將各個時間段的瞳孔樣子及太陽光線加以結合,總結出瞳孔變化的原因。

二、不足的地方

(一)教學環節欠流暢

在課堂授課過程中,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還要精心設計,在自主合作和畫圖反饋環節有些拖沓,造成時間延長,部分內容沒有講完,課外延伸知識的擴展和作業的佈置,以及整篇課文在整體上的理解造成了缺失,說明教師在備課時,對於學生的現狀沒有把握清楚,教學環節欠流暢。

(二)教師在處理學生行爲習慣問題上較單一

本班學生活潑好動,並且由於年齡小,對於老師的話不能完全理解,個別孩子又不能控制住自己的行爲,造成在課堂教學時,有些同學不注意聽講,回答問題不舉手,或者無法跟上老師課堂進度的情況。這時,老師的處理比較單一,對於學生的表揚語言過於簡單,對於學生的激勵作用較弱,針對差生,缺乏有效的引導,方式方法要進行改進。

(三)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有待加強

本班班級構成較爲特殊,男女比例失衡爲23:9,男生過多,有比較淘氣,並且又有智力低下者、肌營養不良症、耳聾患者各一名,複雜的班級狀況,使老師在教育上存在着很多的困難。學生的行爲習慣不好,聽講的紀律還有待加強。

三、改進措施

1、加強備課和復備課,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鑽研課程標準,深入理解教學要求。

2、做到課前備學生。瞭解學生現狀,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

3、培養學生的批畫能力,交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4、加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整體提高學生的學習現狀。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13

初三語文教學與初一、初二有明顯不同,他所有的指向都較勢利,那就是一切爲了中考,爲了中考的一切。所以它的教學導向旨在引導學生應對及操作中考試題的策略和方法上。

中考語文試題分爲三大版塊,即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及作文。這三大版塊在初三語文教學上側重點各有不同——文言文閱讀教學具有濃重啓發性味道;現代文閱讀教學側重在查漏補缺及得分方法的總結性指導上;作文訓練將向語言更優美,感情更濃厚的高深方向發展。

首先,文言文考查試題越來越具有強烈的背誦及遷移性質。中考文言文試題中解釋加點字意義的出題範圍內容基本上全是從學生課文下面的註釋中來的,另外翻譯句子的評卷方針是意譯不給分,直譯時關鍵的一個字漏譯也會被砍去一半分。這種嚴格到殘酷的評卷方式使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變得相當嚴肅。總結以往的失敗教訓,初三的文言文教學更應偏重於授課的細緻,細到每一個字的意義都不能馬虎。老師講課時絕不允許只串大意而不通詞素,必須引導學生養成一字一字的翻譯習慣。另外,要求學生課文下面的註釋除專有名詞外一率得會背,包括個別較難句子的整句翻譯也要張口就能背出來。背誦的實惠不僅能應對課內文言文的試題,課外文言文的好歹也全仰仗學生對課內文言文字詞的理解記憶。我發現前兩年我們進行課外文言文訓練時,花了近一個月時間,集中講了幾十篇,結果中考收效甚微。從去年開始,我改變了以往的方式,先拋開課外文言文不講,把課內文言文從初一開始回頭查一遍,要求學生把課文下面的註釋重背一遍,學生一課一課背,教師一課一課落實,然後再讓學生見識課外文言文,引導學生把課內字詞意思遷移到課外。剛開始時學生不會遷移,一見到課外文言文就懵了,再加上我們羅芳的學生差生面比較廣,不喜歡動腦筋想,一見生面孔就怕,一怕就放棄,所以課外文言文得分率歷來都是比較低的。我在教授課外文言文時告訴學生,考的文章你絕對沒見過,但你絕對會做其中的試題,爲什麼呢?一是不會的內容它一定會給你在下面註釋出來,二是他不要求你翻譯,只要求你知道個大概意思就可以了。課外文言文中解釋加點字更是容易的事,他其實是變相考查學生對課內文言文字詞背誦的功底,學生只需要回憶一下這個字在課內做什麼講,那麼這個字在課外還是同樣的意思,把課內的意思寫出來就行了。教師把課外文言文問題簡單化了,學生畏懼課外文言文的心理也就隨之消失。我們再也用不着如臨大敵般地的花大價錢用大氣力對課外文言文講來講去了。所以我認爲文言文啓發性背誦是初三文言文教學行之有效的措施。

再者,就是學生最沒把握的現代文閱讀教學了。提高學生現代文閱讀成績的唯一方法當然是老套的做題戰術。但初三上半期及下半期開端,不應該是學生的題海戰術,而應該把重點放在教師身上。其實我發現初一初二時,學生基本上不明白現代文閱讀得分技巧,問十個同學十個同學回答現代文閱讀答案是蒙的,甚至很多同學拿着筆不知道怎麼表達他蒙的那點可憐的答案。所以,現代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是學生提高閱讀分數的心鎖。教師把重點放在答題技巧上而不僅僅停留在對標準答案上,學生閱讀分數提高就有希望了。比如告訴學生議論文、說明文答案基本上可以在原文中找出來;寫景或寫物的散文大膽的往人身上靠,寫人或敘事的散文儘量地往情上靠;寫景的文章不看景只看議論和抒情答題就簡單化了,寫人的文章不往事上看只揣摹作者的情感就深刻了;所有問題不籠統回答而用條理分割的辦法慢慢回答等方式,讓學生最大限度的贏取得分機會。當然並非所有現代文

閱讀題目的答題方式都有技巧,有的直接考查的是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如標點、字音字形、詞語意義理解;病句、仿句造句和語言的得體等就另當別論了。

最後說說作文,深圳市語文教研員曾把作文分成四等:又華又實,華而不實、實而不華、不華不實。又華又實是任何時代任何人追求的最理想境界,這裏不做贅述。具說華而不實已不再時髦,實而不華反佔先機。對此我有不同理解,讓學生一本正經地下功夫寫實比讓學生耍筆桿子寫華更難,而且出力不討好,得分往往更底。華美的文字和華美的裝修一樣更容易引人眼球,它最起碼體現了學生運用文字的嫺熟性,如果不慎不實了,評卷老師也不忍心痛下殺手,得分往往比預想的高。這些學生已經在初三以前訓練過了,初三時要學生訓練在華麗語言掩蓋下儘量撩撥評卷老師的情,讓他在枯燥而雍長的評卷過程中怦然心動,或喜或悲或同情,最忌諱的是他不動情。所以在讓學生作文時一定要充滿感情的寫,要求學生先打動自己,然後纔有可能打動別人。二是儘量在作文裏出現帶感情色彩的詞,讓評卷老師不知不覺地受你蠱惑;三是儘量用短句子,避免病句和不流暢;四是感情強烈時可獨立成段,突出你的情感;五是下苦工夫在結尾處議論和抒情,讓擡筆打分的老師所看的最後一眼是你文章中最靚麗的地方。

我天生愚鈍,來深七年的初三語文教學才總結爲以上三點,儘管疏漏處很多,但很願意與大家共享,並希冀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篇14

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對於語言文字靈敏的感覺,並不是靠簡單的邏輯分析所可習得的,主要靠感,靠悟。而有感情地朗讀是促進學生增強語感,積累語言的主要手段。

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一些兒童喜聞樂見的認知方式來豐富讀的內涵,使受教育者能保持盎然的興趣和不時創造出的快樂。教師以感性的認知方式,引導學生在由淺入深的.讀書過程中獲得越來越充分的感悟。以《春筍》一課爲例。一、以畫激趣促讀圖畫具有直觀的,形象的特點。用圖畫再現課文情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既符合學生對形象樂於接受、易於理解的認知特點,又能激起學生對課文一讀的興趣。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動畫效果,將春筍如何醒來,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在春風、春雨中,一節一節,向上向上快樂地成長形象地再現於學生眼前,使學生產生親自前往看一看,讀一讀的興趣,爲有感情地朗讀開啓了成功之門。二、以演撫情帶讀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來演繹文中情節,可以使他們對之產生親切感,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的體驗。課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於學生感官會使他們特別興奮,情緒熱烈,印象深刻。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扮演春筍的小朋友們伸伸懶腰,悠悠醒來,一個一個猛然起立,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假象石塊:頂在頭上的書本)。一站一掀之間,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筍那頑強地生長意志。衝破、掀翻需要何等的力量啊!此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激情被帶出,再來讀這段話,效果勢必不一樣。三、以想拓意助讀想象是思維的翅膀,通過想象可擴展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拓展思維,能豐富語言文字的情感內涵,彌補文字描述的侷限與乾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課文教至最後,學生在悠揚的音樂生中,閉上雙眼,跟隨着老師極富感情的朗讀聲音,慢慢地整個春筍的生長過程浮於眼前:春雷陣陣,春筍醒來了,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從地裏冒出來。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迎着春風,沐浴着陽光,在春雨中點頭,微笑,不斷成長我就是那頑強的春筍,再大的困難也難不倒我!(學生言)氣氛達到高潮。錚錚琴聲,學生朗讀課文,又增添了幾分自信與力量,將春筍那頑強的生命精神,透過朗讀表達出來。這般的圖、演、想,不僅是認知形式上的靈活多變,而是感悟手段的多樣化。它使學生在近似遊戲的活動中喜愛讀書,樂於讀書,讀有所感,讀有所悟,讀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