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孔子拜師三年級語文教案及教學反思

孔子拜師三年級語文教案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一、教學目標

孔子拜師三年級語文教案及教學反思

  知識與技能:

1.認讀七個生字,會正確書寫十二個字,正確讀出“遠近聞名、相距、學問、風塵僕僕、納悶、迎候、等候、止境、長進、請教、保留、傳授、敬重、品行”等詞語。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體會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反覆朗讀,感悟人物形象。

2.抓住描寫人物言行的詞句,藉助孔子名言及文中插圖,用聯繫生活實際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人物的品行。

3.練習朗讀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孔子拜師求學的經過,激發學生對孔子與老子的崇敬以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學習孔子拜師的經過部分,帶領學生抓住描寫人物言行的詞句,藉助文章插圖,用聯繫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同時感受人物的品行。

  教學難點:

抓住描寫人物言行的詞句,藉助文中插圖,用聯繫生活實際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人物的品行。

  三、教學策略

這篇課文從文題看,直接揭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文章緊緊圍繞“拜”字,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寫了孔子爲什麼拜師,怎樣拜師以及拜師後怎樣學習的過程,這是一條貫穿全篇的主線。事情的經過部分又是圍繞孔子與老子的對話展開的,這又出現一條輔線。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既要抓住主線體會孔子的品行,又要不放輔線,體會老子的品德。在文章結尾處進行小結,把兩條線併攏,讓學生體會先人品行的偉大。教學時可以採取如下策略:

1.沿着作者行文思路,遵循學生閱讀的規律,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文本對話。

2.藉助孔子名言解讀人物品行。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積累這些名言警句,並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要用自己的行動實踐這些名言警句。真正落實積累與運用的目的,使中國傳統文化在學習中得以傳承。

  四、教學過程

  (一)回顧複習,直插行文思路

1.同學們,你能依據課件中的提示向大家介紹介紹這位人物嗎?

出示課件:(孔子畫像)

畫上人物是( ),名叫( ),字( )。

他是( )時代的( )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 )。

我知道他的一句名言是( )。

2.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有關於這個偉大人物的故事──孔子拜師。注意把“拜”字寫準。

3.在這個故事裏,“拜”字的意思是就是很有禮貌地請對方做老師。

4.還記得文章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嗎?

總結:爲何拜師、怎麼拜師、怎樣學習、進行總結。

【設計意圖】回顧整體,並引導學生在學習交流的基礎上,運用已知,通過提示,整合對孔子的認知。藉助課題中的關鍵字──“拜”字理清行文思路,既對主要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又理清了學習文章的思路。

  (二)品析文本,感悟人物言行

1.學習第一部分:決意拜師。

(1)請同學們出聲讀一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爲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虛心好學)從哪些內容感受到的?(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遠近聞名)

(2)小結:同學們能夠聯繫上下文進行學習。正因爲孔子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才使他走上了拜師之路。你知道孔子名言中的哪句話能體現他的這種行爲嗎?

總結:學無止境。

(3)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請同學們再來讀一讀決意拜師這段內容。

【設計意圖】強化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這一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把孔子的語言和孔子的行爲這兩者進行了緊密的聯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名言解讀人物言行”的教學策略。

2.學習第二部分:洛陽拜師。

(1)請同學們默讀這部分,邊讀邊思考:“孔子是怎樣拜師的?與老子見面時又是怎樣的情景?”

【設計意圖】藉助默讀思考內容,引導學生有層次地讀書,既理清敘述層次又幫助學生明確了本段的重點內容。

(2)孔子的拜師路有着怎樣的艱辛?在文中標畫出相關詞句。這些又讓你有怎樣的感觸呢?(路途之遙,時間之長,行路之艱,求師之切)

出示課件: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

小結:同學們抓住了“上千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終於”這些詞語體會到孔子拜師的艱辛。抓住文中重點詞語學習,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3)功夫不負有心人,歷盡艱辛之後,孔子終於見到了自己的老師。這就是孔子和老子見面時的情景。同學們,請你們仔細觀察人物的神態、動作。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們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啊?(圖中孔子彎腰行禮,態度恭敬;圖中老子俯首彎背,態度謙和)

【設計意圖】插圖是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觀察,學生會先對兩位人物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瞭解,再引導他們迴歸到文本,研讀對話內容,使學生逐漸明白,只有通過品讀作者生動的文字,才能在我們的頭腦中形成鮮活的畫面。這樣圖文結合,旨在提升學生對兩個人物品行的認識和理解。

(4)課文中寫到了孔子在見到老子時他們之間的兩組對話。圈一圈孔子的表現,想一想孔子在拜師時的態度是怎樣的?(彬彬有禮:上前行禮、連忙、請、再次行禮;誠心誠意;執着求學)

(5)在孔子的治學名言中,哪些名言體現出了他這樣的言行呢?(學無止境;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6)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時,又是怎樣的?(謙和有禮:迎候;喜悅)

(7)分角色朗讀這兩組對話,再現孔子和老子在相見時的情景。

【設計意圖】聯繫前期瞭解到的孔子的治學名言,來解讀人物的品行。再次運用“名言解讀人物言行”的策略,幫助學生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確實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3.學習第三部分:認真求學。

(1)快速閱讀第三自然段,圈畫詞語並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學的過程中,他們各自有怎樣的表現?(孔子很刻苦:每天、不離左右、隨時;老子誨人不倦:毫無保留)

(2)請同學們兩人一組配合朗讀,讀出對他們的敬佩。

【設計意圖】通過圈畫詞語,使學生感悟到求學者的刻苦,傳授者的無私,在孔子與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賞與敬佩的地方。在交流之後的朗讀可以將理解與情感融入其中。引領孩子們讀文入境,加深對人物形象的感悟。

  (三)迴歸整體,評價人物品行

1.請同學們朗讀最後一段,思考:通過學習孔子拜師的故事,你們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麼品行?(謙和有禮、勤奮好學;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

2.全班齊讀孔子名言。

出示課件: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3.小結:先人們的品行見證了他們的語言和思想,他們就是這樣用自己的言行影響着後人,使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代代傳承。

 【設計意圖】藉助積累的孔子名言對人物進行評價,從而加深對人物形象的感悟。讓孔子的人物形象走進孩子的心裏。

(四)拓展延伸,引入綜合性學習

1.小結:這篇課文通過一個小故事,讓我們認識了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方面。

2.拓展延伸: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我們會在以後的學習活動中,去感受其他方面的傳統文化。如,精美的民間工藝,古老的民族藝術,獨特的風俗習慣……讓我們在本單元的課內課外學習中,繼續瞭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感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

【設計意圖】小結語既讓學生認識了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明確了古代名人的故事屬於我們寶貴的中華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拓展延伸的內容則是引導孩子認識到傳統文化形式多樣,多姿多彩,激發孩子們對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進行了解的興趣,實現課內外遷移,體現大語文教學觀。

  (五)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遷移延伸,再去了解有關傳統文化的名人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