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關於《孔子拜師》的教學反思

關於《孔子拜師》的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語文大教研活動中把《孔子拜師》作爲三年級共同研討的一篇文章。活動中老師們集思廣益、羣策羣力,共同研討,經過了研討、備課、上課、評課、再研討、再上課等環節,不斷修改教案,完善教學環節,儘量研討出一條閱讀教學新路子。

關於《孔子拜師》的教學反思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是積極參與,認真備課、上課。針對我所上的這節課,此刻我的心情是千頭萬緒的,有欣喜也有遺憾。

欣喜的是我在課堂上看到了孩子們的成長。我們的學生是剛升入三年級的孩子,課文閱讀能力有限。但經過幾個月的訓練,特別是針對我們校本教研的主題“語文閱讀教學與拓展”,孩子們都能通過自己的讀找到一些重點的詞和句子了,如今我設的訓練重點已經由找詞句過度到如何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了,而且也有一些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只是語言的表達能力還有所欠缺,這也是我們今後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在課堂上,我們的孩子不僅會通過抓詞句理解課文,而且可以展開進一步的思考,自己提一些問題,聯繫生活實際和課外資料理解一些詞語和句子,理解課文的內容,廣泛的進行課外閱讀等。

在教學中我本着一種平平淡淡、簡簡單單、紮紮實實地態度,真實的再現我們的課堂,不是用動感的表演抓住人,而是用一種深層的、人文的、純語文的精神只美吸引人。力圖讓語文還原本色,復歸本位,反璞歸真,創造了一種純語文的課堂。

另外在我的教學是由各個環節組成,環環相扣,步步爲營。但教學中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羣活生生的羣體,所以我教學又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我的預設與生成發生了矛盾時,我及時做了調整。如當學習到孔子與老子見面時的情景,孩子突然有了質疑“老子爲什麼稱呼孔子仲尼,而不乾脆直接稱他孔丘?”。面對這樣的生成問題我首先對學生的深入思考進行了表揚,同時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讓學生能夠有一個思考的空間,最後我順勢引導講解其實這裏是表達了老子對晚輩的一種愛護之情和自己謙虛的品質。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進而達到了更好的學習效果。

我在詞語的教學方面能夠結合語境進行理解認識的,效果不錯。譬如在教學“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我設計了讓學生想象孔子一路上遇到的艱難,我設計了一個填空的作業:一路上,孔子餓了( );渴了( )。遇到河流( )。雨天( )---------

這樣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詞語的意思。

在教學孔子和老子見面那一節,我引導學生想像場景,分角色演示再現場景。從而使學生更加體會到孔子那彬彬有禮、老子那誨人不倦的優秀品質。

在整體感知部分,我選擇的是推火車讀的方法。在聽了鄶雪傑老師的課後,覺得她的方法很好。她先叫學生交流出自己預習課文時遇到的難讀的句子,從而指導學生怎樣讀,然後用補充課題的方式,使學生對課文進行了整體感知。這個方法很新穎,值得效仿學習使用。

今後,我要加強業務理論學習,積極參與網上教研活動,提高自己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