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放飛蜻蜓》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優秀篇」

《放飛蜻蜓》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優秀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放飛蜻蜓》第一課時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放飛蜻蜓》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優秀篇」

1、能正確、流利地熟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生字組成的詞。

3、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初步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識字、寫字,熟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

1、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美麗的小精靈,想知道它們是誰嗎?一起來看一下,(課件出示蜻蜓圖片)認識它們嗎?

(1)板書“蜻蜓”,提醒學生注意字形,認讀,讀準後鼻音。你喜歡它們

嗎?爲什麼?

(2)有一羣孩子也很喜歡,想捉幾隻好好欣賞一下呢,不過後來又把它們

放飛了,板書“放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有趣的故事,讀題、解題。

2、讀了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歸納出兩個主要問題

(1)既然那麼喜歡,爲什麼捉了又要放掉它呢?

(2)課文中是誰放飛了蜻蜓?

 二、初讀課文:

1、帶着疑問自讀課文,要求:

(1)標出自然段序號,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2)聯繫上下文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3)在文中畫出能回答所提問題的重要詞句,並初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2、初步解疑,引出主人公“翠貞、陶行知”。

(1)文中是誰放飛了蜻蜓?(課件相機出示“翠貞”,讀準生字“貞”)

(2)爲什麼孩子們又迫不及待地要放飛蜻蜓?(相機出示“陶行知”的畫

像,簡介)

3、指名讀課文,理解生詞,感知文章脈絡。

(1)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

(2)引讀第一自然段。(板書“捉”)

(3)作爲偉大教育家的陶行知看見一羣孩子在捉蜻蜓,又是如何循循善誘進行教育的呢?開火車指名一人一段讀第二至六自然段。

①從這幾段的描述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陶行知?(相機出示“慈愛”認讀、理解)

我們身邊還有哪些慈愛的人呢?

②當陶行知問蜻蜓吃什麼時,孩子們怎麼說的?(認讀“七嘴八舌、搶着”)

A、請三名學生模仿回答,評議中理解“七嘴八舌、搶着”。

B、你能再說幾個這樣的成語嗎?(七顛八倒、七零八落、七拼八湊、七上八下、七手八腳)課後可以去查查成語詞典,瞭解一下這幾個成語的意思。

③他們是坐在哪裏討論這一問題的?(出示圖片,認識並認讀“田埂”)

④從陶先生的話中,我們知道蜻蜓吃“蒼蠅、蚊子、孑孓”(出示相應的圖片,認讀詞語,指出“孑孓”是蚊子的幼蟲)你們喜歡它們嗎?爲什麼?你們說蜻蜓是不是我們的好朋友?(板書“識”)

⑤讓我們拿起書,也來讀讀他們的對話,不要讀錯音哦!分角色讀第一~六自然段。

(3)在陶行知耐心細緻地啓發下,孩子們還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識呢?接着開火車讀第七~十自然段。

①蜻蜓的尾巴有什麼作用?(認讀並理解“掌握”一詞,“握”的讀音注意跟“屋”區別)還可以掌握什麼?(掌握技術、掌握理論、掌握原則、掌握規律、掌握自己的命運、掌握會議、掌握政權)

②據說,在它餓極時,會將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據說”是什麼意思,是不是真的呢?課後同學們可以查閱相關資料求證一下。

③蜻蜓的眼睛又有什麼特點呢?誰能用文中的詞語來概括(相機出示“結構、複雜”認讀)

A、“結構”一詞多義進行選擇,聯繫上下文說說“結構”一詞在文中的意思。

a、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b、建築物上承擔重力或外力的部分的構造。

c、組織安排(文字、情節等)。

B、說說“複雜”的反義詞,有一個詞叫“日復一日”,所以“復”中間是一個“日”字,給“復”組詞。

(4)陶行知的講解多生動有趣啊!讓我們再一起來讀一讀第七~十自然段。

(5)引讀第十一自然段“孩子們入神地聽着。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最後在陶行知先生的啓發下,孩子們把蜻蜓放飛了。(板書“放”)

4、指着板書進行小結,按“捉蜻蜓、識蜻蜓、放蜻蜓”可以把課文分成哪三部分?

5、同學們學得真認真,能不能把剛纔新認識的詞語填到這段話中來呢?出示句式:

一天午後,( )看見孩子們捉蜻蜓,就( )地問孩子們蜻蜓吃什麼?孩子們( )地( )回答。陶行知拉着孩子們坐在( )上,告訴他們蜻蜓吃( )、( )、水裏的孑孓。蜻蜓的尾巴( )飛行方向。( ),在餓極時,它還會吃自己的尾巴呢!蜻蜓的眼睛很大,( )很( )。聽完後,小夥伴們明白了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就紛紛讓( )放飛蜻蜓。

①自由讀一讀,想一想。

②指名口答。③齊讀詞語。④齊讀這段話。

6、多美的故事啊,同學們再自己默讀一下課文,試着用最簡潔的語言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三、指導書寫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