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蘇教版三下《19放飛蜻蜓》評課稿

蘇教版三下《19放飛蜻蜓》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9W 次

1、李軍玲老師《放飛蜻蜓》這一課,上的是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以“讀書”爲主線,組織學生讀書的機會很多,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識詞,在讀中瞭解蜻蜓的食物、尾巴、眼睛等特徵,體現了閱讀教學讓學生讀好書的課程要求。

蘇教版三下《19放飛蜻蜓》評課稿

2、這節課李教學過程中亮點很多。李老師創設了一些精彩的情境,在情境中引領學生突破教學難點。例如學習“七嘴八舌”“搶”這些詞語時,師生進行了角色轉換,很巧妙地讓學生實現了意會。

在教學過程中,李老師使用了多種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都很好地爲學生的學習服務。比如:生字卡片、幻燈、多媒體。增強了學生對生字、課文內容的感性認識。例如李老師設計了“蜻蜓吃捕捉蒼蠅並吃掉蒼蠅的教學環節。”李老師播放媒體,讓學生觀看了蜻蜓捕捉蒼蠅並吃掉蒼蠅的全過程,看後,讓學生誇一誇蜻蜓,並出示文字幕,指導學生說一說。媒體創設的語境,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學生原有的閱讀認識,通過觀察、質變成了自己的認知,再通過說一說把自己的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樣的教學過程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再如指導認知蜻蜓的尾巴時,李老師出示了媒體圖片,指導學生觀察蜻蜓的尾巴是“一節節的”,這時李老師又出示“一截”這個詞,這個詞與“一節”讀音與意義都很相似。但表達的意思卻有不同,這樣即時對學生的詞彙教學,豐富了語言功能。再談到蜻蜓吃尾巴時,李老師抓住一個關鍵的詞“據說”,這是一個教學的難點。但李老師通過與學生的交談,她問“你見過呢?”“陶行知先生見過嗎?”通過這個詞,很好地指導學生理解了“蜻蜓吃尾巴,其實只是一個“傳說”。這樣在處理教學難點上,李老師採用的方法很“得體”很“巧妙”。

另外,李老師相機出示了文字幕,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

蜻蜓用尾巴在河裏....

蜻蜓用尾巴掌握方向.

蜻蜓的尾巴是一節節的,又細又長.......長出來的。

李老師這種教學遊刃有餘的組織教學能力,順理成章的化解了教學難點,梳理了教學教學環節,都不能看出李老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是很強的。

李老師在指導學生理解蜻蜓的眼睛時,也同樣出示了媒體圖片,指導學生觀看蜻蜓的眼睛是由成千上萬個類似蜂窩狀的眼睛組織,這時李老師相機給學生一個專業的術語:複眼。並和學生一起分析“復”字,“復”中有一個“日”,“日復一日”。再讓學生誇一誇蜻蜓。學生便由此理解了蜻蜓的眼睛的內容,由感性的也有理性的。由此理解了蜻蜓眼睛的“大”、“很複雜”。正是由於蜻蜓的這些特點,蜻蜓才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蟲子。這樣的教學很有趣,而且高效。

這些教學手段,體現了李老師處處着眼教材的重點、難點。在處理教材上李老師拿捏的非常到位。同時也可以看出李老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時時爲學生着想,從三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着眼,精心設計,實現了課標所要求的學習過程中以學生主體的教學觀念。

3、李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思路很清晰,教師梳理課文內容時抓住了三個重要的'詞語。一個是“捉”、一個是“說”、一個是“放”。即體現的重點,而在設計上又非常簡潔和精巧。

4、在教學過程中,李老師不僅時時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把住契機爲學生架設自主學習的途徑,給學生讀書的時間很多,還不失時機地遷移運用,增加了學生的語言積澱,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不難看出:作爲一個語文老師,她的課堂分分妙妙都是在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努力着。

5、李老師在教學過程的實施中,始終站在課堂組織者的角色上,課堂中師生交流、生生對話、文本對話、目標都很到位。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無論識字、閱讀、交流、解疑,都亦步亦趨、紮紮實實。

6、看李老師的這節課,學生讀的厚重、認的深刻、議的熱烈、學的真實。

以上是我聽完這節課後的幾點粗淺認識,說的不好,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