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六上《5、負荊請罪》教學反思?

蘇教版六上《5、負荊請罪》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8W 次

  《負荊請罪》教學反思1

一、課題的教學

蘇教版六上《5、負荊請罪》教學反思?

板書課題,提醒學生注意“荊”的讀音和字形;理解“負”、“荊”的意思;理解整個成語的意思。然後請學生把課題補充完整,板書了“廉頗”和“藺相如”的名字。接着請學生試着介紹這兩個人物,學生經過預習,很快就說出了一連串的詞語:寬容大度、深明大義、顧全大局、知錯就改等,選了兩組順手寫在了黑板上。在理解“負”的意思的時候,引導學生同“負隅頑抗”的相聯繫,沒想到許多學生都被難住了,正好進行了補課。課題中蘊含的教學資源非常豐富,值得深入挖掘與研究。注意審題的教學,對提高學生的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能力很有好處。

二、第一幕的教學

在課題的教學中有學生指出這是一部歷史話劇,另一個學生說這是“獨幕劇”。我馬上抓住學生的這一“失誤”,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課文作爲話劇共兩幕,第二幕是寫“負荊請罪”,而第一幕又是寫什麼的呢?同“負荊請罪”有何聯繫?指名學生朗讀第一幕,學生有了早讀課的預習,朗讀得還是不錯。朗讀後,學生就明白了第一幕其實寫的是“負荊請罪”的原因,有一位學生說是第二幕的鋪墊,當然也是正確的。

接下來的教學圍繞一個“怕”字展開:門客韓勃以爲藺相如怕廉頗,何以見得?學生抓住文中“有意避讓”、“好幾天不敢上朝”等語句體會到藺相如表面上的“怕”。在練習感情朗讀中,又抓住藺相如面對秦王“毫不懼怕、針鋒相對、脣槍舌劍、寸步不讓”的表現,補充“完璧歸趙、澠池會見”的故事,讓學生體會到“想當年”藺相如的“勇敢無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深思:藺相如是不是官越做越大,膽子越來越小了呢?學生自然就從藺相如的一番肺腑之言,理解了他的“深明大義、顧全大局”的思想特徵。理解“若有所悟”這個詞語後請學生想象:韓勃領悟到什麼?

三、第二幕的教學

藺相如的良苦用心,廉頗是否明白?請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二幕,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學生抓住廉頗的言行體會到他道歉的誠意。比如:學生讀到“請您用這根荊條狠狠地抽我一頓吧。”我就輕輕地提醒:爲什麼要“狠狠地抽”呢?學生從中就領悟到廉頗的確意識到自己爲了個人的地位而忘記了國家的安危,真的是太不應該了。我相機補充藺相如“單靠一張嘴就爬到廉頗的頭上去了”的背景,我相信一個有血有肉的廉頗形象就聳立在學生的心目之中了。接下來,學生又從藺相如的言行中具體感受到他的“寬容大度”。在學生閱讀交流的過程中,我還引導學生想象廉頗與藺相如當時的表情與內心世界:廉頗是羞愧、內疚與後悔;藺相如是吃驚與歡喜。兩個人的性格脾氣雖然不同,但是都有一顆赤誠的心,他們都深深地懂得: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

教學進行到這裏,我說,我們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學生馬上就心領神會了:分角色朗讀課文,排演小話劇。離下課還有10分鐘,但是學生都很有把握,而且興致勃勃。坐在最後面的兩位很文雅的女生,她們主動離開座位,便於相互合作。這樣的鏡頭是很讓人感到溫暖的,因爲學生的本性就是活潑的。而我們的課堂充滿民主與活力,就能讓學生的本性得到復甦。學生的練習時間只有5分鐘,課堂教學的時間實在太寶貴了,而學生已經很滿足了。在剛剛過去的5分鐘裏,每一個學生都興致盎然,沒有一個學生乘機搗亂的。三位學生站起來進行分角色朗讀表演,其中就有坐在最後一排離開座位與其他小組同學合作的'高個子女生。雖然他們的朗讀還沒有完全達到繪聲繪色的地步,但是我已經覺得非常滿足,沒有任何的遺憾--因爲我感受到他們都已經被這段“負荊請罪”的千古佳話感動了。

如果我們的課堂中充滿着這樣的感動,充滿着思考的歡樂,我們的教學生活無疑就是幸福的。

  《負荊請罪》教學反思2

一、教材解讀必須尊重文本特質,如體裁、題材等;教學策略的選擇必須尊重學生的特點,做到真正有效整合教學資源。

“戲劇本是排演、演出的依據”,對它的解讀必須尊重其劇本特性,緊扣其通過“戲劇衝突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和“通過個性化、動作化的人物語言展開劇情塑造形象”的特點。對於小學生而言,戲劇衝突帶有故事性,較容易掌握,可以較多地借鑑以前的學習經驗,而個性化、動作化的人物語言的理解感到新鮮,但解讀經驗確實較少,是教師尤其要關注的。

《負荊請罪》一文,是用劇本的形式寫的,應遵循其文本提供給我們不可多得的資源--整個小學階段也沒有幾個劇本,學生平時接觸也極少,它既是學生的難點又是知識能力的生長點。我想採用解讀文本和組織表演的整合策略,開放教學過程,大膽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可以把難點轉化爲解讀劇本和培養語文素養的一個抓手。

二、教學過程不應該是封閉的,而應是開放的、靈活的、動態生成的。

任何一種有目的的教學活動,要想達到預期的目標和獲得理想的效果,必須進行“預設”。

但是,傳統教學過於強調“預設,上課就是一心演繹教案。如:“負荊請罪”這件事的起因是什麼?經過如何?結果如何?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藺相如、廉頗各是什麼樣的人?等等。在這樣的演繹活動中,教案是無形之手,教師成了主角,學生是配角,有些學生甚至成了“看客”。這樣的教學是僵化的,封閉的,學生主體性喪失,有時簡直是心靈上的折磨。

其實,課堂教學絕不是一種理想狀態,不出“差錯”的課是不存在的,否則就是不真實的。新的課程理論昭示我們,課堂應該是開放而靈活的,是動態生成的,一定要樹立以“人”(學生)爲本的觀念。

三、新的學習方式是掃蕩這些傳統流弊的利器。

在展示的課例中,一開頭,教師引導學生由總結策略性的學法,而導入自主學習,既創設了情景,又提示了學習的方向,毫無思維上的限制,是開放靈活的。

課例中的合作學習要求很具體,但也都是策略性的。如,規定了時間(10分鐘)和空間(合理利用教室),合理選擇道具,發揮想象等,導向性和操作性強,強制性預設較弱,思維創造空間極其廣闊。合作是更是開放學習的需要,小學生之間缺乏權威,人人都有發言權,學生對文本的不同解讀都能生存下來,不一定性和不確定性增強。在全班交流表演中,教師根據反饋,及時點撥、指導,把探究引向深入,促使學生對主人公的動作、語言和內心作了細心入微的感悟;在教師指導下的合作表演更是“體驗式的表達”。這纔是真正地自主地動態式生成,尊重了主體,張揚了個性。

當然,新理念下的教學情景是多變的,隨時都有認知衝突,對於教師來說,是一種嚴峻挑戰。如果沒有相當的教學機智,把握不好,課堂教學“形”和“神”俱散,形成“放牧式”課堂,教學將無效率可言!教師必須錘鍊教學技藝,適應多變的教學情景,熟練地運用新的學習方式,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能及時優化教學流程,調整教學策略,做學生心靈的呵護者,讓學生的語言和精神同建構,共生成,讓課堂充滿創造的活力。

  《負荊請罪》教學反思3

今天我上的是《負荊請罪》,這篇課文是一篇劇本,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新的文學樣式。我想,編者爲什麼沒有人教版的《將相和》,而改成劇本,無非是讓學生接觸一下這種新體裁。所以,教學中,我把了解劇本作爲教學的重點之一。本篇又是話劇,全文主要是人物對話,文章是通過怎樣的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品質的,這又聯繫到習作教學了。

課時,我從理解課題出發,題目是文章的眼睛。理解了“負荊請罪”的意思,就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誰請罪,爲什麼請罪?帶着問題去學習課文。接着,我讓學生說說本篇課文與平時學的課文有什麼不同,藉機瞭解戲劇、劇本等相關知識。學習字詞,提醒“廉”、“庸”的寫法。詞語的理解也很重要,本課中的許多詞語都要學生查工具書或資料理解。指名讀課文,力求讀正確、流利。

在理解課文階段,我抓住幾個關鍵問題:藺相如真的怕廉頗嗎?你的理由是什麼?廉頗爲什麼有轉變?學生能從課文中找出答案,說明已大致理解文意了。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階段,我提醒學生注意圓括號裏的提示語。

文中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特點就是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的描寫來表現的,我先讓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並思考說說從這些語言和動作中看出什麼,學生大都能理解。我告訴學生,要表現人物的性格品質,就要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來體現。 課餘,我還組織學生演課本劇,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我認爲不能什麼都講,這樣不但時間不夠,而且教師也講得很累,應選擇一個重點,組織學生訓練,使學有所獲。教學中,我覺得只有教師一言堂的課堂是很糟糕的,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教師也不知學生心裏想些什麼,教學就會顯得盲目。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可以暢所欲言。閱讀教學不能把理解課文內容作爲唯一的目標,應與習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因爲每一篇課文其實就是一篇很好的範文,值得學生去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同時使閱讀與寫作不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