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動物遊戲之謎》課文原文

《動物遊戲之謎》課文原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5W 次

  動物遊戲之謎

《動物遊戲之謎》課文原文

在緬甸的熱帶叢林裏,高達十幾米的樹頂上,兩隻葉猴跳蕩着、嬉鬧着。它們依仗長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樹枝上玩着“走鋼絲”和“倒立”的把戲;它倆相互推擠,好像竭力要把對方推下樹去,可被推的一方總是抓住樹枝,巧妙地跳開去,絕不會失足墜地……它們是在打架嗎?

在北極地區的冰雪陡坡上,一羣北極渡鴉發出歡快的聒噪聲。它們飛上坡頂,像小孩坐滑梯一樣一隻挨着一隻滑雪而下,滑到坡底後,又飛上去……它們是在表演嗎?

在美洲巴塔哥尼亞附近的大海里,每當颳起大風時,成羣的露脊鯨把尾鰭高高舉出水面,正對着大風.以便像船帆似的.讓大風推着它們,得意洋洋地“駛”向海岸。靠近海岸後,這些巨大的海獸又會潛回去,重複剛纔的舉動……露脊鯨又是在幹什麼呢?

動物學家對此做出的解釋也許會使我們吃驚:這些動物是在遊戲!並不是童話故事中擬人化的“遊戲”,而是實實在在的遊戲,是與人類兒童的遊戲行爲有着相似特徵的遊戲行爲。動物的遊戲行爲,被認爲是動物行爲中最複雜、最難以捉模、引起爭論最多的行爲。

研究動物行爲的科學家,按照動物遊戲的形式,把它們分成三種最基本的類型:單獨遊戲、戰鬥遊戲、操縱事物的遊戲。

單獨遊戲的特徵是無需夥伴,動物個體可以獨自進行。單獨遊戲時,動物常常興高采烈地獨自奔跑、跳躍,在原地打圈子。例如,馬駒常常歡快地連續揚起前蹄,輕盈地蹦跳;猴類喜歡在地上翻滾,拉着樹枝盪鞦韆……單獨遊戲時動物顯得自由自在,這是最基本的遊戲行爲。

戰鬥遊戲得由兩個以上的個體參加,是一種社會行爲。戰鬥遊戲時,動物互相親密地廝打,看似戰鬥激烈,其實極有分寸,它們配合默契,絕不會引起傷害;研究者認爲,戰鬥遊戲可能要比真的戰鬥更爲困難,因爲這種遊戲要求雙方的攻擊有分寸,對夥伴十分信賴,動物嚴格地自我控制,使遊戲不會發展成真的戰鬥。

操縱周圍事物的遊戲,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動物支配環境的能力。北極熊常常玩這樣的遊戲:把一根棍子或石塊銜上山坡,從坡上扔下來,自己跟在後面追,追上石塊或棍子後,再把它們銜上去。野象喜歡把雜草老藤滾成草球,然後用象牙“踢”草球。

近二十年來,動物的遊戲行爲引起了研究者的極大興趣,成爲行爲研究中最有爭議的領域。爭議的焦點,是動物爲什麼要進行遊戲。

生物世界有一條普遍規律,就是儘可能節省能量。在動物身上,無論從形態結構、生理過程,還是行爲方面去分析,儘可能節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那麼,動物爲什麼要消耗大量能量來進行這種沒有明確目的的遊戲呢?對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爾發現,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這樣的遊戲:用手掌舀一點水,用牙齒嚼爛樹葉,來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乾旱的季節,就是用嚼爛的樹葉汲取樹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據這樣的發現,一些科學家認爲,遊戲行爲是未來生活的排演或演習,遊戲行爲使得動物從小就能熟悉未來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種“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鬥等等,熟悉未來動物社會中將要結成的各種關係。這對於動物將來的生存適應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假說可以稱爲“演習說”,基本觀點是“遊戲是生活的演習”。

有一些科學家不同意“演習說”。他們指出,遊戲行爲並不限於幼小動物,成年動物也同樣需要。他們舉出不少成年動物遊戲的例子。對於成年動物來說,不存在用遊戲來演習生活的需要。他們還指出,有些動物的遊戲與生存適應毫無關係,例如河馬喜歡玩從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樹葉的遊戲,渡鴉喜歡玩從雪坡上滑梯的遊戲等。這些科學家認爲,動物遊戲是爲了“自我娛樂”,而“自我娛樂”是動物天性的表現,正像捕食、逃避敵害、繁殖行爲等是動物的天性一樣。越是進化程度高、智力發達的動物,這種“自我娛樂”的天性越強。遊戲正是這種自我娛樂的集中表現。通過自得其樂的遊戲,使動物緊張的自然競爭生活得到某種調劑和補償,使它們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從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撫和自我保護。因而,不僅幼小動物,成年動物也需要遊戲。以上假說可以稱爲“自娛說”。

不久前,美國加州大學神經生理學家漢斯·特貝、哈佛大學社會生物學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種引人注目的新假說——“學習說”。他們認爲,遊戲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學習行爲。特貝曾經在卡那裏羣島上研究黑猩猩的學習行爲。他發現,如果給黑猩猩一根棍子,它們就會用棍子做出各種遊戲行爲:會用棍子互相趕來趕去,像人們趕鴨子似的;也會用棍子去取掛着的食物。經歷過這種遊戲的黑猩猩,在今後生活中容易學會使用棍子。同樣,“捉迷藏”和追逐遊戲,也使動物學會利用有利地形保護自己的本領。遊戲的實踐性強,能產生直接的效果反饋,對鍛鍊動物的速度、敏捷、隱蔽、爭鬥、利用環境等能力很有效。遊戲向動物提供了大量機會,使它們能把自身的'各種天賦技能和複雜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巧妙地結合起來,因而無論對幼小動物還是成年動物,遊戲都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學習行爲。

美國愛達荷大學的約翰·貝葉和加拿大動物學家保爾·賴特認爲,遊戲不僅是學習,而且是“鍛鍊”。貝葉注意到,西伯利亞羱羊的遊戲帶有明顯的鍛鍊傾向:它們選擇遊戲場地時,似乎總是從“實戰”出發,選擇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懸崖上跳躍,好像是在鍛鍊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賴特發現,哈得遜灣的北極熊冬季生活艱難,要花很大力氣去捕捉海豹、魚類,過着緊張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極熊轉移到陸上生活,這時,食物來源豐富了,北極熊不必爲獵食而整天奔波。它們吃飽喝足了,就進行各種遊戲,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遊戲好像體育運動,使北極熊在食物豐富的季節保持了身體的靈活和力量,這對於它們冬季捕食顯然大有好處。因此,這兩位學者提出“鍛鍊說”來補充“學習說”。

這幾種假說,哪一種更有道理?動物的遊戲,究竟是爲了“演習”,爲了“自娛”,爲了“學習”,還是爲了“鍛鍊”?研究者們各執己見,衆說紛紜。而且,目前這些假說都難以圓滿解釋的問題是,動物在遊戲行爲中表現出來的智能潛力、自我剋制能力、創造性、想像力、狡猾、計謀、豐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遠遠超出人們對它們的估計。英國動物生態學家羅伯特·亨德指出:動物的遊戲行爲是如此複雜的行爲,甚至要給這種遊戲行爲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也很不容易。遊戲行爲有點兒像體育運動,有點兒像演戲,它既無目的,又無結果,在動物行爲中即興發生,沒有一定模式,沒有不變的規則,內容複雜多變,實在令人捉摸不透。亨德和所有研究動物遊戲行爲的專家都相信,要解開動物遊戲的所有祕密,還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動物遊戲之謎》教學分析

此文是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篇思路清晰、內容生動、篇幅不長的科普文章。學習本文首先要了解基本內容,接受科學知識,其次要理清思路,把握結構,並能體味語言特點。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也能產生探索的強烈願望,並培養其閱讀分析的相關能力。

本文給我們介紹一個新的科學觀點:傲慢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曾認爲只有人類纔是有智慧的生命體,而其他動物不過是受制於條件反射、具有生理反應的簡單生命。只有人類纔會思考、纔會有超出生理反應以外的各種行爲。現在動物學家注意到動物具有遊戲的天性,雖然還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是承認動物在遊戲,承認動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潛能、創造性和多樣的交流方式,承認動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體,這本身就是認識上的進步。這種進步帶來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在生命倫理和生態環境等多領域具有重要意義。人類將因此重新定義動物,重新審視和動物的關係,進而重新認識自己。

科普文章的語言,很注重準確、全面,避免含糊、偏頗。注意下面語句中加點的詞語,體會課文語言的特點。“戰鬥遊戲時,動物親密地廝打,看似戰鬥激烈,其實極有分寸,它們配合默契,絕不會引起傷害。”“廝打”表現動物戰鬥遊戲的“激烈”和動物行爲的特點。這樣的例子在課文中還有很多,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體會。

教學本文,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瞭解科普文的基本結構。不僅要讓學生注意說明文文體的特點,還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點。學習科技文的寫作,嘗試寫簡單的科技小論文。

本文的教學難點是體會科普文中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要注意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正確引導。同時提倡學生多閱讀科普書籍,觀看科普方面的影視,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