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人教版高二上冊《動物遊戲之謎》教學反思

人教版高二上冊《動物遊戲之謎》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人教版高二上冊《動物遊戲之謎》教學反思一

首先,縮小課堂教學目標

人教版高二上冊《動物遊戲之謎》教學反思

《動物遊戲之謎》作爲一篇科普說明文,有着它自身特有的優勢。文章思路很清晰,列舉的動物遊戲的現象非常有趣,語言也通俗易懂,饒有趣味,學生在閱讀上沒有什麼障礙。那麼這堂課學生最應該學什麼?經過認真思慮,並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體會科普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2、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概括信息以及敘述自己觀點的能力。

3、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領悟科普文豐富的人文內涵。

但是一堂課只有四十分鐘,要完成這三個目標明顯過於困難,要使教學順利有效的進行,就必須要縮小教學目標。經過再三斟酌,我將教學重點目標確定爲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概括信息以及敘述自己觀點的能力。因此,一節課都是圍繞這一個目標來進行教學的,教學目標小了,教學重點就突出了,教學實施也就更順利。

其次,精心設置導語,引發學生興趣

《動物遊戲之謎》這篇文章是在列舉了各類動物遊戲現象的基礎上,引發了“動物爲什麼要進行遊戲?”這一疑問,而後通過各種假說來解答這一問題。動物遊戲這種現象生活中多有存在,因此我就精心挑選了兩幅有趣的動物遊戲的圖片,用幻燈展示給學生。同學們對這些圖片非常感興趣,尤其是給動物遊戲加入“語言”,更增加了動物遊戲的趣味性。在同學們的歡笑聲中,提出一個疑問:動物爲什麼會有這些行爲表現?從而導入新課。

常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趣味性的導入爲整堂課創設了輕鬆、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學氛圍的和諧輕鬆是這堂課得以順利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三,設置好教學內容的梯度

爲了使教學進行順利,在充分了解學生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的梯度做了安排。由基礎字詞的檢測到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整體感知,再到文章重點部分的精讀,最後圍繞精讀部分做了拓展延伸,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學各環節緊密相聯繫,並且始終圍繞一個教學目的——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概括信息以及敘述自己觀點的能力。由於教學各環節層層深入銜接緊密,教學過程進展的很順利。

第四,有效的轉化教學資源

學生的思維是多樣的,對於一個問題,答案也是豐富多彩的。尤其是對於語文這種特殊的學科,答案更是新奇而多樣。作爲教師,我們可以針對學生的回答做適時的變通,儘可能的將其轉化爲有效的教學資源。比如,在這次教學中,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科學家經過不懈的努力仍未圓滿解決“動物爲什麼要進行遊戲”這一問題,這一事實對你有何啓示?對於這一問題,多數同學的結論是“事物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但一個同學站起來只說了五個字——要善於觀察。這一答案跟我的預想稍微有點偏離,但學生有表述觀點的慾望,我們就要給他以鼓勵,對於這種不善於表述自己觀點的學生,尤爲如此。對於這一回答,我從他的思維角度,以反問的方式做了進一步的解釋闡述:你是不是覺得專家無定論說明我們對事物的研究還有待於做進一步的觀察?他非常肯定的點了點頭。我也就隨機說到:“很好,善於觀察是我們認識事物,瞭解事物的基礎,同時也是我們寫好作文的基礎。”這樣一來,既鼓勵肯定了這個學生,同時又對這種突現型教學資源做了遷移利用。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這堂課整體課堂氛圍很好,但不足也有。

最明顯的不足就是教學內容安排上有偏差。對於科普文說明文,語言教學應該是一個重點,這一點在目標中已有體現。但實際教學中,由於擔心學生對語言品析不感興趣,怕學生感覺枯燥無味,致使課堂氣氛低沉,因此,將本課的語言品析作爲了下半節課的內容,而課堂的後半節課多用來拓展遷移,想以此訓練學生表述自己觀點的能力,但由於拓展過寬,也使這堂語文課有點偏離文本,顯得不夠充實。這是本課教學存在的一個重大缺陷。

作爲一名新教師,如何上出語文課本身的特色,將能力提升和文本教學密切結合起來,達到和諧和統一,將是我在今後語文教學中要繼續思索的一個問題。

  人教版高二上冊《動物遊戲之謎》教學反思二

這是我在教《動物遊戲之謎》時一個精彩的案例,本案例始終圍繞移動學習在教學中的應用而進行。培養學生以移動計算設備爲工具進行學習信息傳播和交流的能力,促進移動學習與教學活動相結合,拓展移動學習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範圍。利用移動設備技術來擴充課堂容量,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體現在:

1。體現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特點,注重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方式的轉變, 巧妙的運用移動學習較好的擴充課堂容量,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模式。

2 。教學資源的整合強調與學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結合,要改變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

3。教學過程要注重動態生成,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創造能力,適時的調整課堂思路,以更好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4。努力形成“對話——互動”的教學氛圍,課堂教學的最終結果,不在教師“教”得如何,而在於學生“學”的如何,所以課堂教學的着眼點就是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來,形成“多維互動”的教學氛圍,從而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相應的.發揮。讓學生真正的成爲課堂的主人。

  人教版高二上冊《動物遊戲之謎》教學反思三

今天用了一節課講授《動物遊戲之謎》一課,作爲科普文單元的第一課,略有收穫及教訓,特反思如下。首先,預習比較到位。在整體感知環節基本沒有遇到困難,早讀給了一節課時間預習,預習的問題也可很簡單,劃分層次,概括內容,理清思路。儘管在劃分層次這一步上,學生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比如將第三段劃歸第二層,或者第二層劃至第十段,或者最後一段單列一層,這些都是不太準確的,但在經過提問多名學生以及引導之後還是能得出正確結論的。事實上,這篇文章的思路很清晰,按照邏輯順序,提出問題(動物存在遊戲行爲)——分析問題(動物遊戲的種類)——解決問題(動物爲什麼要進行遊戲)劃分層次很簡單。這告訴我一點,帶有問題的預習是比較有效果的。其次,關於把科普文語言準確嚴謹這一點當成重點來講是正確的。學生的敏感度很高,當我用了題目做例子提示之後,很多學生都找到了不少關於準確嚴謹的地方。

我設計的環節是,讓學生從試題的內容上思考,這篇課文和哪道題的材料很像,學生很容易想到小閱讀,然後想到小閱讀出題很多是和語言準確嚴謹有關的,並且以此爲切入點尋找相關語句,效果良好。再次,整體感知的部分還是有所欠缺。學生在回答各種假說的根據的時候,很明顯存在因爲理解不到位而出現的表達不暢,表述不清,甚至理解錯誤的情況。比如關於“學習說”的理解,原文的表述是“如果給黑猩猩一根棍子,它們就會用棍子做出各種遊戲行爲:會用棍子互相趕來趕去,像人們趕鴨子似的;也會用棍子去取掛着的食物。經歷過這種遊戲的黑猩猩,在今後生活中容易學會使用棍子”,也就是說,黑猩猩在拿到棍子後會進行趕來趕去的遊戲,會進行用棍子取掛着的食物的遊戲,注意,不管使用棍子趕來趕去還是用棍子取掛着的食物都是遊戲行爲而不是學習之後的行爲,而進行了這種遊戲之後,黑猩猩在以後的生活中“容易學會使用棍子”,學生將之理解成黑猩猩看見人們用棍子趕鴨子學會趕來趕去,看見人們用棍子取食物學會用棍子取食物。針對這種情況,我採取的辦法是給時間讓學生再細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最後,學生找到的關於語言準確嚴謹的地方值得反思。

首先,是關於題目的,題目是“動物遊戲之謎“,我認爲加上之謎之後,更準確了,因爲關於動物爲什麼要進行遊戲,科學家們各執一詞,衆口紛紜,並沒有得出一個讓所有人都信服的結論,因此作者加了”之謎“一詞,而學生主要從內容的角度考慮,他們認爲,“動物遊戲”和“動物遊戲之謎”的區別在於,後者重點在“之謎”,而文章本身也是爲了探索“之謎”的;

另外,加上“之謎”後,顯得有趣味性,能激發讀者閱讀興趣。這兩點確實不只是準確能解釋的了的。還有那個“近二十年來”,加上“近”這個詞後,時間段模糊了,這裏代表的反而是準確。其次,學生的視野侷限於詞而忽略了句子,比如說動物遊戲“是與人類兒童的遊戲行爲有着相似特徵的遊戲行爲”,這個句子學生沒有關注到,也就是說關於準確嚴謹這一點,還需要進一步的引導,以期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這一課似乎沒有教出深度來,不能不說這是遺憾的地方,這一點還有待加強和探索。

  人教版高二上冊《動物遊戲之謎》教學反思四

“教是爲了達到不教”,老一輩教育家葉聖陶先生這樣說,“假如學生進入這樣的一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能夠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嗎?”我想,《動物遊戲之謎》這篇課文的教學基本上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學生的智慧讓我驚歎,課堂的生成讓我驚奇,和諧的氛圍讓我感動。

1、學生的智慧讓我驚歎

這節課,學生的智慧是在與學生平等的課堂對話中被喚醒被激活的。在平等的課堂對話中,每個學生豐富的生活經驗,獨特的思維成果都得到充分的展示,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爲其他學生的老師,成爲老師的老師。

整合處理信息,編成一道選正或選誤的科普類練習題。對只參加過五次考試的高一學生來說,他們做這類題的機會只有五次。科普類文章的教學,也是第一次。因此,讓學生這樣處理從文本中篩選獲取的信息,應該說難度很大。課前,利用自習時間,給學生講了一篇科普類閱讀練習題。可學生設計練習題的水平令人擔憂。但是,經過點撥,學生們很快掌握了設題的技巧,能夠抓住科普類文章語言的特點,根據老師的提示,把重點放在修飾限制語上。設計出來的練習題既能考查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又能考查學生對文本信息的掌握情況。比如說特意抽掉“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最基本的”、“近二十年來”等修飾限制語,把錯誤的信息放在正確的信息中,讓學生判斷,品味語言的準確周密性。再比如把“結成”改成“形成”,檢測學生對這一組近義詞的掌握情況,體會科學用語的重要性。還有同學把“動物生態學家”改成“動物生物學家”,一字之差,語義大變。如果不特別細心,根本無法看出。這樣的設計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求學精神,它與本文倡導的科學精神一脈相承。

自主閱讀時,學生認真研讀,仔細辨別,精微的語言現象都能捕捉到。小組合作討論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或選正,或選誤。他們在思考,在商榷,力爭出一道嚴密的練習題,能夠體現四個人的智慧。答疑解惑時,開動腦筋,及時商議,不時有驚人之語,時常閃智慧火花。

2、課堂的生成讓我驚奇

學生在答疑解惑的過程中,往往有預料不到的問題生成。比如,有一個小組提供的練習題正確答案爲C項。被提問的小組也判斷爲C項,並且也闡述清楚了選C項的理由。下一小組提問即將開始時,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對C項答案提出質疑。認爲此項答案缺少一個大前提。他還在文中找出依據,讓同學們翻開課本,共同閱讀這條信息所處的段落。這樣一對比,師生都發現把C項作爲練習題的答案不周密。我也驚歎這個學生閱讀的認真,更佩服他大膽質疑的精神。

再比如,有一個小組出題,有這樣幾個詞語“對動物遊戲行爲的研究,還要更加深入研究動物的生活習性等……”,答案選定後,一個喜歡獨立思考的學生忽然站起來說,這個答案也有問題,不能只研究“生活習性”,還有其它方面。他也請同學們看文本,確實還有其它方面的因素。但學生異口同聲地提出,備選項給的“生活習性”後有一個“等”字,那個學生撓撓頭坐下。我反問學生,這個“等”的確可以代表沒有列舉的因素,但是,“等”字前須最少並列幾個詞語,學生回答兩個或兩個以上。那個出題的小組也明白設題的漏洞。

這樣的課堂生成使教學情境錦上添花,學生和老師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3、和諧的氛圍讓我感動

六十餘名學生濟濟一堂。自主閱讀時,他們獨立認真。合作交流時,書挨着書,頭碰着頭,不時,你用筆指指我的課本,我用手指指你寫的信息。偶爾擡頭一望,眼神交流,語言交流,心心相通,爲着一個共同的目標,他們被緊緊拴在一起。整個教室,穿着統一的校服,說着同樣的普通話,一邊讀書,一邊書寫,一邊討論。站在講臺上發言的同學爲坐在下面同學的爭光,坐在下面的同學爲講臺上面的同學加油。我能聽到他們回答準確時激動的心跳,能看到他們設題縝密時自信的笑臉。整個教室如同溫暖的花園,開着芬芳的智慧之花,一股股暖流在師生間悄悄流淌。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學生缺乏對動物近距離的觀察,有關動物遊戲行爲的資料儲備不足,加之課堂時間緊,最終有幾個組沒有機會在講臺上展示自己的練習題。

今後,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多觀察身邊的動物,多收集有關動物遊戲行爲的資料,利用自習時間交流,寫一則短小精悍的科普小品文。注意用詞的準確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