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4篇)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4篇)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掌聲》,這節課是第二課時,我通過讓學生對小英前後的對比,在輪到小英上臺演講,及小英一搖一晃走上講臺時的同學們目光的對比,及同學們兩掌聲的對比,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文中同學們的掌聲中包含了對小英的鼓勵、支持、信任、讚美、欣賞,正是同學們的愛心,才使得小英由原來的自卑、憂鬱變爲自信開朗,勇敢地面對生活的.從而懂得生活中要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要把自已的掌聲送給別人的道理。

這節課上,我和學生都進入了狀態,因而教學效果比較令人滿意。不過課後我進行了反思,覺得教學中還有不少環節值得認真推敲,可以更進一步。

1.兩次“目光”,第一次是:輪到小英上臺演講時,同學們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此時,同學們的目光中,可能包含着關注、期待,甚至也有少數學生準備看笑話的.意思。但等到小英猶豫一會兒,慢吞吞地站起來,紅着眼圈,準備走向講臺時,同學們的目光爲“注視”。此時的目光中更多包含了鼓勵、支持和信任。這樣纔有當小英剛剛在講臺上站定,教室裏驟然間響起了熱烈、持久的掌聲的情況出現。教學中我沒有抓住這些,未讓學生清晰地體會到“目光到掌聲”,這一發展過程中的同學們對小英態度的變化。

2.文中“驟然間響起了一陣掌聲”這句,我只引導學生對“驟然間”的意思進行了理解,而未想到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驟然間”在這句中使用的準確,是“突然間、忽然間、一瞬間”所不夠替代的。這是本人對文本解讀不夠到位造成的。

3.本課教學中,我通過語言文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還是較有深度的,但在讀的指導上不夠到位。

4.在通過三次對比之後,學生體會到了小英的來信的意思和作者在文章最後發自內心的感慨。教學中我設計了寫詩的環節但由於時間有限只是匆匆帶過,這也讓人感到些許遺憾。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2

《翠鳥》一文中,作者對翠鳥的。外形和活動特點作了非常細緻的觀察,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翠鳥羽毛豔麗的外形和它捉魚時靈敏、神速的動作。在老漁翁的啓發下,“我”體會到喜愛翠鳥應該把它當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鳥飼養的念頭。

抓住事物特點來寫,是本課值得學習的地方。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漂亮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着水面疾飛”等,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上完這節課後,我對我的教學活動反思如下:

一、比較可取之處是:

1、把朗讀和理解結合起來,在正確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在要求學生仔細認真觀察的基礎上,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生動、形象、活潑的語言描寫翠鳥的特點的'。體會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3、教學始終保持師生平等對話,在這樣的過程中進行。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同時老師處處與學生交流、溝通。讓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學習,讓學生在活動進行中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做到了尊重學生的人格,崇尚學生的個性發展,讓每一位學生的價值都得以體現。

二、存在的不足之處:

1、在引導學生自主識字方面做得還不夠細緻。

2、小組合作學習時時間較短。

3、啓發式教學運用得還欠缺。

4、板書不夠十分簡潔明瞭。

三、改進措施:

1、在教學過程中對有的學生有分散注意力現象時能及時的利用巧妙藝術婉轉的語言把學生的情緒或注意力調整過來。

2、小組交流的方式方法還需要磨合,還需要指導。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3

教學目標:

1區別多音的不同用法,讀準每個字的讀音,並能根據讀音組詞。

2詞語接龍,擴大學生的詞彙量,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

3把詞語連接成句,積累語言。

4認識3種修改符合,學習用這3種修改符號修改自己的造句、習作。

5閱讀短文,學習狀物文章的寫作方法。

6通過說話練習,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7學習怎樣寫自己喜歡的一個小物件,把它的樣子寫清楚。

教學重點:

短文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把自己喜歡的一個小物件的樣子寫清楚。

板書設計:

鼻子長長的翹着

牙齒匕首似的伸出來

小瓷象耳朵像扇子微微掀起

腿有的有的彷彿

尾巴又小又細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區別多音字的不同用法,讀準每個字的不同讀音,會根據讀音組詞。

2詞語接龍,擴大學生的詞彙量,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

3把詞語連接成句,積累語言。

教學過程:

一用下面的多音字分別組成詞語。

gān()fā()dǎo()shǎ()

幹發倒數

gàn()fà()dào()shà()

二詞語接龍

看懂例子,有什麼規律?

所組的詞是常用且規範的,越多越好。

兩人一組完成,看哪組最快組的'詞最多,並寫出來。

三把詞語連接成句。

看明白例子,讀一讀。

自己試着做,讀一讀,覺得合適嗎?

指名彙報。

把句子抄寫在練習本上,並背下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3種修改符號,學習使用這3種修改符號修改病句。

2閱讀短文,使學生初步學習狀物的一些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認識修改符合,自己試着用一用。

(一)讀一讀句子,找一找句子的毛病。

(二)結合句子,看一看說明,弄明白3種修改符號分別表示的意思和作用。

(三)學生說一說什麼情況下用哪種符號。

(四)練習:用不同的修改符號修改病句。

1.上課鈴聲響了,我立刻馬上跑進教室。(刪去)

2.我們必須遵守紀律的習慣。(增加)

3.五龍亭建在靠進湖岸的水中。(更換)

二閱讀短文

(一)讀短文,藉助字典學習不認識的字。

(二)帶着問題默讀思考:短文介紹了小瓷象哪幾部分?用畫出,每一部分什麼樣?用~~畫出。

(三)討論短文是怎樣介紹小瓷象的

鼻子長長的翹着

牙齒匕首似的伸出來

小瓷象耳朵像扇子微微掀起

腿有的有的彷彿

尾巴又小又細

(四)再讀短文,體會寫法。

教學反思:

學生對短文的學習較好,能夠體會寫法。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能把自己的歡樂或煩惱講清楚。培養學生聽說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每個人都有過歡樂,也都遇到過煩惱。總是裝在心理挺不好受的。那麼今天老師就給你們提供一個說的機會。對於歡樂,我們大家共同分享,對於煩惱,同學們要給予熱情的幫助與鼓勵。

二指導準備

(一)讀懂題目,明確要求。

(二)學生自己選擇說的內容,是說歡樂的事,還是講煩惱的事。

(三)想一想,怎樣說給同學聽更清楚更明白。

(四)4四個人一組,進行聽說練習。同學之間互相評議,選代表向全班彙報。

(五)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評議。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4

西周教指站語文教研活動如期開展。我執教的是《荷花》一課。雖然也上過許多公開課,但這一次卻給我與衆不同的感受。

感受一:互動式的對話研討。這是一種答辯式評課方法,執教老師坐在臺上,講述自己的教學設計,臺下老師針對教學設計,以及課堂上師生雙邊活動,教學效果等進行討論、協商、指正。這種短兵相接的評課方式,改變了以往教者教,評者評的情況,使評課在答辯中更熱烈,更有效。不過我想如果在開始前,讓大家分小組先討論一下,整理出問題與思路的話,氛圍應該會更好些。

感受二:教學目標的指向性,操作性。從我自己的教學實際看,我很少注重教學目標的定位,總覺得心裏有數就行了,反正教學目標不就是那麼幾句套話嘛!所以備課時,特別是上公開課時,我們關注更多的還是教學設計,包括課件的製作。而這一次在唐老師的引領下,我們討論最多的還是教學目標的`問題。臺下我深深反思: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句過渡導語,每一個問題,每一次練筆都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就像靶心,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爲了射中它啊!

感受三:經典的束縛。“冒”是《荷花》一課重點感悟的詞,在歷來的教學中,已經被演繹成了經典。一般步驟如下:1、讀句子,哪個詞用得好?2、冒可以換成什麼詞?3、比較這些詞,感悟“冒”的精妙。

然而,在課堂上,教學到這一環節,我卻遭遇了失敗:學生雖然絞盡腦汁換了許多詞,但感覺越換越離譜,到比較詞語時更是語塞。至此,我只好草草收場,白荷花始終沒能順利地冒出來!

經典遭受失敗,原因很多,首先要檢討自己課堂調控能力不好,啓發不到位等。但也留給我一個思考:選入課文的大多是經過專家推敲、考證的語句,用詞準確生動,我們讓學生比較,揣摩是有道理的。但學生畢竟不能達到的這樣的高度,很多時候他們知道文中用詞好,但不知道爲什麼好。就這個“冒”字爲什麼好,我們許多老師也說不出所以然,我們又何必爲難學生呢?語文是含蓄的,模糊的,雋永的,學會聲情並茂地背誦課文後,當看到荷花那亭亭玉立的身姿時,如果他們的心中會自然想到這個“冒”字,我們的教學就留有痕跡了。

教無定法,學無止境,一次教研活動,留下這麼多的遺憾與思索,我想這就是它的魅力和價值吧!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5

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習第一份偵察報告,我始終抓住兩條感情線索:一是報告中的鳥兒受到傷害時憂傷、痛苦的心情。在教學中,主要是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句子,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反覆朗讀感悟。二是作者看到偵察報告後的感受,抓住作者的心情,讓學生從各個角度交流各自的閱讀感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以情激情,認識到保護鳥類的重要性。

當然我也感到我的'教學中對於朗讀的指導還欠缺,課堂上孩子讀的還不夠,應該讓學生說出一種野雞媽媽的心情就練習朗讀,讓孩子反覆體會,這樣的效果會更好,這一點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會不斷改進,儘量讓我的課堂更加完美!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6

這篇精讀課文寫了一個有趣的動物故事。故事以“我”的觀察爲線索,通過山雀的動作、叫聲來想想它們的語言,從而推動故事的'發展。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充分自讀課文,讀書後思考:你喜歡文中的兩隻山雀嗎?爲什麼?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初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然後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兩隻山雀說的話讀一讀,聯繫上下文說說“我”是根據什麼猜想到這兩隻山雀的對話內容的。本課有些詞語、句子的理解有一定難度,我在讓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及時引導和指導。如“”警告一詞,讓學生先讀讀上文,讀完後說說知道了什麼。

再啓發學生想想:“我”此時已走到一旁,不再折磨拘謹中的小山雀,並且“站在那兒等了很久”,洞裏的山雀這時候會怎樣想?結果怎樣?而樹枝上的那隻山雀見“我”站在那兒沒有走又會怎麼想?讓學生仔細琢磨,理解“警告”一詞的意思,體會出自由的山雀那種擔心和焦慮的心情,從而更深層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7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使學生能夠感悟到課文的主題,認識到做人應該遵循的道德準則。爲了突破這個難點,在這一課時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螞蟻是怎樣相互救助的?

以及作者是怎樣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讓學生通過理解重點句和詞語,引導學生知道螞蟻是怎樣奮不顧身地救助同伴的,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感受,使學生明白:做人要做一個具有良好道德品質修養的人,要懂得尊重生命,關愛他人,在他人有難的時候能奮力相助。學習這篇課文既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對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也讓學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要學會關愛。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8

1、佈置學生蒐集有關資料。

2、本課生字不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藉助拼音認讀,可在檢查學生朗讀時糾正讀音。

3、教學這篇略讀課文,可以通過學生自主閱讀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並就自己讀後的感受與同學進行交流。

對於主要內容的把握,學生不會遇到太大的困難,但要注意體會人們在處理這棵橡樹與路時的心情和開始時不同的態度。

⑴ “突然,工人們停下來,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工人爲什麼停下來,他們看到了什麼,又是在想什麼呢?原來,“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樹”,這棵橡樹“是那麼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同時與環境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它又是一個“美”的象徵。面對這個結合着生命與美感的高大的橡樹,他們或者是爲橡樹的生命力與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願砍伐橡樹埋上排水管,總之工人們停了下來。學生閱讀時要注意讀好“那麼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這句話,聲音要響亮、有氣勢。

⑵ “工程師向工人們走來,他什麼話也沒對工人們說。工人們也沉默不語。”爲什麼工程師和工人們都沉默不語呢?工程師“什麼話也沒對工人們說”,表明他在此時也注意到了那棵象徵着生命的活力與美感的橡樹,內心深處同樣也受到了震撼,因此沒有命令工人將其砍倒,但該怎樣做呢?他也還不是很清楚,於是工程師沉默不語;工人們不想砍掉這棵橡樹,但又必須得到工程師的同意,他們沉默不語是在等待工程師考慮清楚以後作出安排。學生們讀這兩句話,語速要舒緩、語調要略顯低沉,以便表達出人們當時肅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⑶ “工程師長久地看着築路計劃,然後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工人們也沉重地嘆着氣。”“工程師長久地看着築路計劃”,一個“長久地”說明了工程師在內心深處經歷了比較複雜的心理鬥爭,他“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那麼,工程師是爲什麼嘆氣呢?聯繫上下文可以知道,一方面橡樹應該得到保護,另一方面“(要修築公路的 )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使公路繞過橡樹,但這樣一來,公路就不會像箭一樣筆直了,因此,這聲嘆息含蓄地傳達出工程師爲了保護橡樹,在沒有改變築路計劃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無奈的選擇。“工人們也沉重地嘆着氣”,表明工人們在沒有得到明確的答覆之前,看到工程師在嘆氣,內心非常擔心、沉重。這兩句話語速也要舒緩、語調同樣要略顯低沉。

⑷ “‘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師說。‘橡樹也不可以砍。’工人們說。”工程師的話是陳述了一個客觀的事實,因此,他的語氣應該比較平靜。工人們的話則是出於對橡樹的愛護,因此他們的話應該含有一定的激動的情緒,讀出來應該略顯激動。

⑸ “工程師拿出一根楔子,走到離橡樹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進了地裏。‘現在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他輕聲地說。”工程師的行動給了工人們一個最好的'答覆,也使整個事件得到了較爲圓滿的解決;“現在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表明了工程師在解決問題之後的一種輕鬆心態。因此,這段話讀起來要輕快,但一連串的動作名詞“拿出、走到、打進”,語速稍緩、語氣略重。

⑹ “它像箭一樣筆直,但只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筆直”與“彎曲”在這句話裏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作爲公路來講,自然是“寬闊、平坦、漂亮、筆直”爲好,但人們爲保護橡樹卻將其築成“彎曲”的,顯示了人們愛護樹木、注意環保的高尚品質;“只在一個地方”則突出地強調了人們的良苦用心,只有一個彎兒,這個彎兒還是爲橡樹特別設置的。因此,這句話中的“筆直、只有一個地方、彎曲”需要注意重讀。

⑺ “坐車過往這裏的人不約而同地讚歎道:‘築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不約而同地讚歎”,表明人們都很認同、讚賞工程師和築路工人的決定、行爲 (正應了上文工程師的那句話“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因此,他們也贏得了人們的尊重;“高尚的心”則是對工程師和築路工人的非常準確的、也是最好的評價。學生閱讀時要注意這兩處的詞語。在準確把握主要內容和領會人物心情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以小組或全班爲單位,圍繞課文前面導語中提到的“交流一下對這件事的看法”進行討論交流。

4、引導學生積累詞句。如果學生有興趣,可以把自己認爲優美的詞句摘抄下來。

【參考資料】

〖橡樹〗

落葉喬木。果實叫橡子,富含澱粉。樹皮和殼鬥可提單寧酸。有些種類的葉子可飼養柞蠶。

〖灌木〗

無明顯主幹的木本植物。植株一般較矮小,近地面處枝幹叢生。例如紫荊、木槿、迎春、海桐等。

〖工程師〗

技術幹部的職務名稱之一。能夠獨立完成某一專門技術任務的設計、施工工作的專門人員。

〖排水管〗

排除雨水和各種廢水的管道。

〖瀝青〗

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黑色或棕黑色,呈膠狀,有天然產的,也有分餾石油或煤焦油得到的。用來鋪路面,也用作防水材料、防腐材料等。通稱柏油。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9

這學期我擔任學校301班語文教學工作,就語文教學工作,反思如下。

一、寫好生字,學好詞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所以要寫好漢字。寫好字,就要先觀察漢字,注意字的間架結構,琢磨漢字的特點。如學“艙”字時,左邊的“舟”旁寫的時候要注意中間的“一”不能在右邊通頭,爲什麼?有學生答曰:這是謙讓。寫字如同做人,從學寫“艙”字知道了謙讓很重要。一字一理,寫好漢字能讓人學到很多道理,學好語文漢字始。

三年級正是積累學習詞語的好時候。遇到生詞先讀熟,讀熟之後可以放在句子中理解,可以通過查字典理解,還可以通過詢問別人知道其意思,當然在做不到以上途徑時,可以通過猜一猜或者換個詞語等方式。課堂上一般通過用詞語寫句子來達到理解運用的目的。只有詞語豐富了,句子才能順手拈來。

二、摘抄優美語句,學會積累運用。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文章寫得好不好,雖然決定於構思、動筆、修改那一連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連串功夫之前,還有許多功夫,所起的決定作用更大。那許多功夫都是在平時做的,並不是爲寫東西做準備的。一到寫東西的時候卻成了極爲重要的基礎。”優美語句大多意境優美,有許多流芳千古的佳句,積累多了,應用起來得心應手,表達也就能出口成章了。

學生摘抄的優美語句,可以是課內所學文章,也可以是課外閱讀的文章。摘抄之後,還需要經常讀讀看看,平時的作文與日記中學會運用。

三、注重朗讀實踐,去指讀啓默讀。

朗讀是我們中國人的最好的讀書方式之一,古人學習大多采取的是“朗讀”。在私塾裏,每天都要朗讀,幾年下來,讀了幾千萬字,就這樣輕輕鬆鬆把經典的書讀完了,把知識掌握了。所以說大聲“朗讀”對於語文學習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課堂內外,我都鼓勵學生大聲朗讀。

對幼兒園、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指讀可以幫助他們集中有限的注意力,並培養手眼協調的能力,令識字事半功倍。但隨着孩子的年齡增長、識字量增加,指讀應逐漸放棄。因爲,它會嚴重影響閱讀體驗和閱讀速度——眼睛掃描總比手指移動快。因此,在本學期我要求學生去指讀,學會默讀。默讀時,不會影響他人,它不受空間環境的影響,只要你有時間,手上有書,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默讀,默讀的應用可謂非常廣。剛開始,學生不太適應,但我先讓學生從一小段一小段開始,慢慢地可以讀一篇課文,字數越來越多,學生也就習慣了默讀。默讀時,速度要比大聲朗讀快得多,這樣就使得我們可以大量閱讀書籍。可以說,學會了默讀,纔是幫學生真正打開了閱讀之門。

四、範文引路,寫好日記與作文。

寫好日記首先要明白日記的格式以及寫作的技巧,日記是對自己一天生活的回顧總結,對自己的要求以及一些事情的看法。寫日記前要簡單構思,達到語句通暢,意思表達清楚。三年級學生才接觸日記,我通過寫示範日記,讓學生消除寫日記的困難。其次通過每天的批閱及時指正和鼓勵,幫助孩子養成每天寫日記的良好習慣。期末通過評比,看看誰的'日記最好,誰寫日記進步最大,調動學生寫日記的積極性。

觀察是寫作的基礎,要想寫好作文,還得注意觀察,注重積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就像羅丹所說的“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發現。”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纔可能寫出感人的文章。

其次要注重閱讀,豐富間接生活積累。生活的直接積累對寫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意義的,但受着時間、空間的限制,人的精力和經驗總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生活都直接參與、直接體驗。因此,要培養學生善於閱讀的好習慣,因爲大量的知識要從書本中來獲得。同時,指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最好有寫閱讀筆記的習慣,但這得慢慢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只要大量閱讀,善於積累,同樣可以從中獲得對生活的豐富感受,提高生活的認識。

當然,本學期我對教材的研讀還不深,對學情的把握還不夠到位,以後我在這些方面還要做得更好。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山茶花》這篇課文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山茶花”顏色多、形狀各異的特點,然後指出,山茶花的美麗源於花骨朵一個月又一個月,一季又一季的準備,讚揚了花骨朵堅韌頑強的品格。

教學這課時,我最初有兩個思路:一是上第一課時,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後再教學課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第二課時再學習課文四至七自然段,寫生字;二是第一課時進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寫生字,第二課時再重點學習課文內容。但根據我們班的孩子的學習習慣,我選擇了第二種教學設想。在此我主要針對第二種思路的第二課時來談談自己的教後感。

爲了上好這節課,我認真研讀了教材,並查找閱讀了與本課有關的資料,製作了漂亮的課件。課堂上,爲了能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山茶花的美麗,我是這樣教學的:

整體感知課文後,我問:“山茶花到底美在哪兒呢?把相關的`句子做上記號。”學生讀完書後,能夠很快的找到課文的二三自然段的相關語句:

真是美極了。白的、紅的、紫的、墨色的、粉紅的……一株樹上有好多種顏色,一朵花上甚至也顏色不同,那真叫絕!山茶花的白,那是怎樣的白啊!像高山飛瀑濺出的水花一樣晶瑩。那墨茶,彷彿一汪碧綠的清潭,帶着波光,又帶着陽光。粉紅的呢?那是織女用朝霞和白雲織成的輕紗。有單瓣的,也有重瓣的,有疊成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大小疏密排列有致,瀟灑而舒展。

在師生交流時,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課件的直觀感受,學生能從以上的文字中深刻的感受到山茶花的顏色豐富,顏色美豔絕倫,花形多而美。在理解之後的朗讀中,我也能感受到他們對山茶花的喜愛。在學習作者寫比喻句時,學生說出了令我驚訝的話語,如:山茶花的紅,那是怎樣的紅啊!像一團團正在燃燒的烈焰;那紫茶,彷彿剛從水中撈出的瑪瑙一般。學生能說出這麼美的句子,應該已從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到的山茶花的美不一般,不然,這股源泉從哪裏來?

在接下來的4—7自然段的教學中,學生能夠通過讀課文,很快的理解山茶花開得美的原因在於它的花骨朵有一股特別勁,而這種特別勁又體現在它的骨朵幾乎是在花一謝就又冒出了來年的骨朵,這些骨朵就是在一季又一季,一個月又一個月的準備着。

這是令我滿意的教學,但在這課教學時,還有幾個地方講得不夠透徹,如:“真是美極了。白的、紅的、紫的、墨色的、粉紅的……一株樹上有好多種顏色,一朵花上甚至也顏色不同,那真叫絕!”這段文字中的“絕”是什麼意思?理解山茶花的花形時,有這樣幾個詞語:大小疏密排列有致,瀟灑而舒展。教學時,我只是自己對照課件簡單的提了一下,什麼是排列有致,對“舒展而瀟灑”沒有講解,這回讓學生留下疑惑:究竟什麼叫舒展而瀟灑?

在接下來的時間,我講繼續到其他班級上《山茶花》,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將注意以上不足,爭取課堂教學令自己滿意。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太陽》是一篇常識性課文,作者運用了引用傳說、列數字、作比較等方法介紹了太陽的特點:另外,還重點講述了太陽和我們人類的密切關係。

初讀課文,覺得文章的脈絡十分清晰,內容也非常簡單:太陽的相關知識及它與人類的關係。再讀課文,我覺得此篇課文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內容的教學上,更不能在這兩部分的'內容上平均使用教學時間,其實,特點與關係之間既有主次之分,也有着必然的聯繫。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特點,我思考。

第一、教學並不能將兩塊內容完全割裂開,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髮現這兩者之間的聯繫。

第二、對於說明方法的教學不能由教師來灌輸,而應由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通過這些說明方法體會課文采用這些方法描寫太陽特點的好處,從而將積累語言,學習相關的語文知識有機結合起來。

第三、“太陽與我們人類有着密切的關係”這一部分進行重點教學,在學生進行充分的讀文後,設計語言訓練“沒有太陽,就沒有()。”幫助學生梳理文中較爲複雜的關係,而後借用媒體、借用文本材料、結合生活,讓學生用“因爲……所以……”的句式表述太陽與事物之間的密切聯繫,將自然科學知識的。獲得與邏輯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

由於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的能力,且對於說明方法在三年級時也有了接觸,所以在體會說明方法時,學生能夠結合課文中的語句去體會,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自主性。學生通過語言實踐活動既理清了幾個關係,體會到了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係,同時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訓練。

教學完畢,反思回顧時突然想到,太陽不僅給人類帶來好處,也會給人類造成危害。用辨證的觀點看,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那麼,是否要在本課的教學時有意識地滲透一點呢?這也是觀察、思考事物的方法呀!但是,從教學目標、教學是來看似乎是不需要,我想,可以放在第二課時拓展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再說一說。嗨,教學無止境呀!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在指導學生閱讀《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的第三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根據自己的`理解,用簡筆畫把這段意思畫出來(樹林減少,裸露土地擴大,樹樁遍地皆是,樹林成了房子,傢俱、工具柴煙)不出所料,學生們興趣盎然,不一會兒,便出了一幅幅生動的簡筆畫。

在平等、民主、和諧的對話氛圍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朗讀素養就顯得水到渠成、輕鬆自然了。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根據教材內容,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因此我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並例舉了牽牛花等九種花不同的開花時間來說明這個發現。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兩個原因,最後擴展開去,談到植物學家修建“花鐘”,其做法很奇妙。

課文中描寫花開了的語言特別生動。教學時,我把這一段也就是——“感受花鐘的神奇”這一環節作爲重點,我讓學生通過聽、讀、辨,自己發現問題,自己隨着動畫上的花鐘一起去扮演,充分地去理解文本,體會花鐘的有趣。這樣能夠很好地激起學生去尋求、去感受,去體驗豐富、生動有趣的語言美的慾望,也體現了新課標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裏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甦醒,舒展開自己的花瓣等,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語言的豐富和精妙。通過這樣的語言活動,培養、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然後,我結合課堂作業本,讓學生用這樣的寫法來描寫秋天的動物植物。

閱讀教學以“讀”爲本,本課思路清晰,語言很美,課堂上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從讀中感悟詞句的優美,課堂上我力求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讀,如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默讀、引讀、齊讀、配樂讀、做動作體會讀等,再通過欣賞鮮花的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直觀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麗,朵朵鮮花爭奇鬥豔,激發學生對花的喜愛,培養他們的語感,加強情感和美的薰陶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根據教材內容,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現實生活中,學生對於花其實並不熟悉,但對於“花鐘”這種新奇的事物是充滿興趣和疑問的。因此,我循着學生的情感起點,先引導學生看課題質疑,進而快速地直面課文,並馬上落腳在末尾一段,通過自讀,初步瞭解什麼是花鐘。並播放花朵陸續開放的課件,讓學生看懂花鐘,帶學生進入了自然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了花鐘的鮮豔與芳香,感受到了它的多種功用、它的'神奇與獨特。由此,爲研究這一段語言的表達做好了情感準備和背景鋪墊。

《語課程標準》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課文第一段最大的語言特色就是寫每一種花開放,都是不同的表達。要讓學生自己感悟到豐富而有變化的表達,只有通過“讀”。《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先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去發現課文第一段寫得好在哪兒;在總體感受語言特點的基礎上,再具體研讀描寫花開的句子,讓學生通過朗讀去感受、欣賞、評價每一句話的好處、每一種花的情趣;最後,引導學生嘗試寫一寫“夜來香”和“午時花”的開放。如此這般,學生在品味花鐘獨特的報時方法時,也感悟到了課文語言表達的獨到。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金色的草地》,這篇課文充滿了童真童趣,特別是課文中描寫“我”和弟弟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絨毛的情節真實生動,讀着課文描寫孩子的天真和調皮的語句,使人會不自主地產生會心的微笑;課文結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講了蒲公英顏色晝夜發生的變化及進一步抒發了作者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

教學前,我準備有關蒲公英的掛圖或照片。還讓學生查找有關蒲公英的資料,這篇課文文字和內容都比較淺顯,學生通過自讀,大體上能理解課文的內容。教學中,我用下面的問題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課文主要寫了哪兩件事情?”一是哥倆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的絨毛;二是“我”發現了草地會變顏色及其變色的原因。第一件事指導學生進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課文讀熟,然後讓學生揣摩兄弟兩人的心理、神態,並據此設計相關的動作,還可以加進有關的對話。並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只要不脫離課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樣化。學生興趣濃厚。表演得很好。學生對“草地爲什麼會變色?”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但蒲公英到底是什麼樣的?同學們不是很清楚。陳蘊濤同學提了個問題很好,他問:“我知道蒲公英是白色的,這裏草地上長滿了蒲公英怎麼成了金色的了?”接下來,我們通過同學們拿出查找的資料瞭解到蒲公英花的樣子,明白了草地爲什麼成金色的原因。同學們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爬天都峯》的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這樣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天都峯位於我國安徽省黃山風景區內,是最爲雄偉壯麗的一座山峯,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讓學生對天都峯有直觀的印象、真實的感受就是我首要解決的問題。針對課文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良好的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求知慾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利用課文插圖,讓學生欣賞這裏的景色奇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從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發起極大的學習興趣,爲接下來的語言文字學習做好鋪墊。

激趣導入之後,應該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從總體上作以把握。初讀課文是必不可少的.。讀後讓學生自己交流初讀情況,說說課文寫了些什麼,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之後,老師梳理這些問題,確定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即讀懂爸爸最後說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整體感知,導讀體會。

在這一部分教學裏,以讀爲主,以讀代講。老師講得再好,沒有學生全身心投入去邊體會邊讀好。以多種形式讀,個人讀、小組讀、小夥伴合作讀、齊讀等。先讀感受黃山的雄偉,天都峯的險峻。通過讀書,學生就能夠體會到:擺在小作者面前的難題就是他即將要爬的天都峯原來是這麼的高,這麼陡,這是需要一定的勇氣和信息才能爬上去的。

《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反思

我把目標定位爲理解課文內容並從中體會李四光善於思考和執着的精神。我引導學生通過多讀、多思考來理解課文,把學生帶入情景,扮演李四光和老師進行對話感知問題,學生對扮演李四很感興趣;最後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一讀再讀,深入思考問題是怎樣解決的,經過共同的討論,我們得出結論:

1、李四光思考了許多年

2、李四光在英國學習了地質學知識

3、李四光專門回家鄉對石頭進行了考察。

4、繼續研究發現長江流域有第四紀冰川活動的遺蹟。通過這樣的結論和總結,我立即引導學生談收穫,通過看李四光解決問題的過程,你有什麼收穫和感想。學生一開始不太敢談,只有幾個舉手的,但我抓住這幾個同學的帶動作用然後啓發,學生就談的好多了:不放棄、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永不放棄、愛思考、不輕易放棄,甚至連士兵突擊裏許三多的名言“不拋棄、不放棄”都有學生談到。我又抓住學生平時積累成語的習慣來激勵學生,有同學用上成語了,你也可以用平時積累的成語來描述,學生又談了不少,而且讓人感覺到學生對課文的主旨體會的比較到位,最後以我的“鍥而不捨”做了小結。一節課下來,我發現不少學生在啓發與鼓勵下變的更愛思考了。也更會思考了。第三節課,我乘着東風讓學生寫上課的收穫,結果有的學生寫了兩頁還多,從知識方面到精神方面,學生確實能把收穫談出來了。我又趁勢告訴學生,能寫出這麼好的收穫,你就已經會寫很棒的讀書筆記了,在收穫前邊再加上對課文的介紹和對重點句段的體會等等,一篇很棒的讀書筆記就誕生了。孩子們爲自己的這一收穫興奮不已,紛紛舉着手告訴我,“老師,我寫了兩頁多收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