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大綱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鳥島》這篇課文主要寫了聞名中外的青海湖鳥島春夏兩季的景象和鳥兒活動的情景,字裏行間流露了對鳥島的喜愛,初步進行了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全文敘述條理清楚,語句流暢,文字優美,很適合朗讀。教完這篇課文,我有了如下幾個方面的收穫: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本課開始時我就創設要帶領學生去旅行的情景,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接着又請小導遊介紹鳥島的地理位置,在看完大量鳥島的圖片之後,再請遊客(就是學生們)來談談所見、所思、所感,教師營造出一副真去旅行了的氛圍,於是學生就入情入境,彷彿真正做了一次心靈旅行。學生繼而發出的感慨,都是真心話、真感受,都是從心靈深處發出的聲音。不僅課的開始用旅行的方式,而且在後來的學習環節中,我的問題還是讓學生始終處於遊客的狀態,彷彿置身於鳥島,課的結束以旅行結束爲終點,我把學習課文當做到鳥島旅行貫穿於整堂課的始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我從學生的眼神裏發現學生願意、也喜歡做這樣的心靈旅行。

二、從重點問題入手,牽一髮而動全身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我在備課的時候就考慮到學生的這個心理特點,在備課時我尋找到了課文的一個重點問題——鳥島給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課文中是怎樣寫鳥多的呢?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的2—4小節,邊讀邊用筆劃出你認爲寫鳥多的句子或詞語。原本我還有些擔心,不知道學生能否理解並找到寫鳥島的句子,後來我在行間巡視時發現學生遠遠超出了我的估量,他們的理解能力還是很強的。本節課我的主要設計就是圍繞這個問題,根據學生的交流來相機學習課文的內容。雖然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但是對教師的要求也就更大,要能夠認真的傾聽學生的回答,發現學生語言中的亮點,靈活地處理課堂上發生的生成。總體來說,這節課學生在這個中心問題的指引下,讀懂了課文,讀出了情感,讀出了個性。

三、抓住重點詞語,體會更細緻

在學生交流所找到的課文片段時,主要是抓住“一羣一羣”、“陸續”、“各種各樣”、“聚”、“鳥的世界”、“密密麻麻”等詞讓學生從中體會鳥兒的多,教師沒有過多的講解,始終用簡單的語言來“引導”着學生,讓學生的心思變得更細緻,情感更豐富。詞語教學的目的在與幫助學生理解所讀課文的內容,豐富他們的詞彙,從而提高他們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四、進行有效的想像說話訓練

培養學生的角色意識,對語文教學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讓學生進入角色體驗語文,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準確理解課文語言所蘊含的情感,透視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因此,在語文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進入角色,注重自身全面的體驗,對於整體推進和拓展語文能力的發展就顯得尤爲重要。平時我的課堂始終都會充滿着想象的空間,這篇課文也不例外。課文多處進行了想像說話訓練。比如:在教學時我設計了:鳥兒們飛來這裏,看到鳥島春天的景象,它們一邊飛一邊會說些什麼?平時什麼時候會讓你感覺到熱鬧?六月的鳥島成了鳥兒的世界。你看,鳥兒的姿態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 “密密麻麻、一個挨着一個”是什麼樣的感覺?這麼多遊客來到鳥島,你又什麼要提醒他們的呢?你現在就是一名小遊客,你會怎樣玩?這些想象說話的練習,既讓學生學習在語言環境中正確使用這些重點詞語,又幫助他們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瞭解,更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想象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的處理我是根據新課標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爲基點去做的。美的文字,美的情景,就要用美的心情去對待,當學生的心情與美的文字形成共鳴的時候,學生的朗讀還用指導嗎?那種發自內心的讚美之情不是老師範讀引出來的,也不是老師強調讀出感情逼出來的。

而是文本、孩子、情感融爲一體時的情不自禁地宣泄。這種朗讀的意境是我這些年來一直追求探索的。在這個片斷的教學中,我收穫到了成功。這樣的閱讀孩子們能不喜歡嗎?時間長了,孩子們自然會愛上閱讀。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教改研究會會長劉顯國老師曾經指出:“情感是教學藝術魅力形成的關鍵因素……”,而《煙臺的海》這篇課文又恰恰是情致與美好意境融合的優秀散文,根據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們的實際情況,我將這堂課定位在引導學生入境、動情,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感情,爲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我主要分三方面進行:

  1、引入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情境能喚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聯想。我首先從學生的情感需要出發,利用音樂、圖片、視頻來渲染大海的情境,把學生置身於想象的空間,讓學生用心靈去體會這種聲情並茂的感染力,怎能不使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呢?情滿而自溢,教師緊緊地抓住這一時刻,再讓學生談一談“大海美嗎?大海壯觀嗎?”這是一個具有人文性的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感悟自然,體驗生活,因此藉助多媒體以形象、飽滿的感情渲染意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情感。

  2、挖掘文本內涵,生成獨特感受。

文本的意義在於價值性的解讀,通過對字詞句的理解生成獨特的感受。因此,教師有力地抓住了深刻內涵的語句(描述煙臺的海冬的句子),讓學生反覆的閱讀、感受,例如,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讓學生們在讀的基礎上,同桌合作寫導遊詞,並練讀,這樣的引導就充分挖掘了文本的內涵,孩子們被帶入了那浪漫的海邊,進而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文本情與讀者情融爲一體,這就是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具體體現。

  3、誦讀體會,說出真實體驗。

每一篇優秀的作品都是作者被現實激發起沸騰的感情時寫的,而指導朗讀是體會作者情感的重要手段,通過朗讀可以激發學生想象,並使其入境、動情。我在課堂教學中採取自由讀、默讀、男女生分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進行配樂朗誦等形式,比較靈活。但是雖然以讀爲本,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讀中積累,讀中訓練語感,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內涵,但讀不是泛泛的讀,要讀的有層次,讀的有重點,讀的有針對。所以,在朗讀的訓練中,教師的引導和點撥是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是呀,冬天巨浪驚濤拍岸的壯觀情景寫得多具體、多形象呀!你們自己再大聲讀讀。”

這樣,學生自然會生成自己的體驗。

當然,這堂課我仍有不足之處。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渴求學生與自己的生活體驗一致,思想一致。畢竟由知識課程走向體驗課程,由教授課程走向自主課程,還有許多路要探索。現代信息科技的發展,我們不必擔心學生學不會知識,而擔心的是不會學習知識。知識不是複製,學生的能力不是教師給的,教師要努力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實踐的能力。聯繫生活學語文,學習語文會生活,這纔是教學的生命所在,這也是我上完這堂課後的反思。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回顧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取得了許多成績,但同時也存在着好多不足之處。爲了搞好今後的工作,現將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簡單分析如下。

  一、 成功之處

1、學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性,使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進行了啓發式、討論式教學。

3、重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當作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並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

4、較好的處理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在教學中,注重了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了紮實的語文基礎

5、在教學中,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適當選擇教學策略,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1、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還需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學生儘早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2、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語文。

3、學生的學習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4、還需進一步擴展學生的閱讀面,藉以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5、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能使學生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6、加強寫作訓練,提高作文水平。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卡羅納》選自《愛的教育》這本書。本文講述的是小男孩卡羅納遭遇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時,身邊的人真誠地理解他,熱情地安慰他,默默地關愛他。課文抓住卡羅納失去母親後第一天來上學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從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邊人對他的無限關愛這兩方面展開來寫。文章語言生動,描寫細膩,字裏行間透露出對卡羅納的愛,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教學時有兩條主線:一條是描寫卡羅納內心悲痛的句子;另一條是描寫老師,同學和家長關心卡羅納的句子,通過講讀卡羅納的傷心句子讓學生感受到此時身邊人的關懷對卡羅納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通過認真研讀文本,並分析本班學生具體學情,我將側重點放在指導學生通過卡羅納的神態、動作以及外貌描寫走進卡羅納內心世界,深刻感受卡羅納失去母親的巨大悲痛。

接下來的環節是讓學生圍繞“大家對卡羅納的關愛”展開交流,談談感悟。在組織教學時,我弱化了這一部分的教學,雖然學生也能找出相關的句子加以朗讀談感悟:如:A、“母親把我推開了,她目不轉睛地望着卡羅納。”B、我本想跟他說幾句話,但不知說什麼纔好,就把一隻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臉貼在他的耳朵邊,對他說:“卡羅納別哭了。”但是這一部分的拓展較少,展示不充分,受時間的限制,我只是引導學生抓住老師關愛卡羅納的句子體會,對於描寫其他人的內容關注較少,而且這部分內容沒能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點沒有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由於課堂時間沒合理安排好,所以有些教學環節沒能充分展開,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我認爲本節課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課堂讀書聲少了;學生積極性沒能充分調動起來;關注學生面小了,雖然也關注一些學困生,但是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機會展示。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燕子》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優美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湖面上飛行、在電線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學設計中,我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感悟燕子優美的外形、優美的飛行姿態、歇息時美妙的意境,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力和鑑賞力,整個設計突出體現了“用教材教”,學生自主建構、過程經濟有效的基本原則,體現教師個性化特色,注重教學創新,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畫、話結合,感知燕子的外形美

課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用簡潔明快的語言準確生動地描寫了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爲了讓學生真切地感知燕子美麗的外形,我先讓學生細讀課文,再閉上眼睛想象課文中描寫的燕子,讓燕子在自己的腦海中浮現出來,然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自己腦海裏浮現出來的燕子是什麼樣的。在學生初步感知了燕子的外形美的基礎上,我又讓學生一邊聽課文的錄音,一邊把燕子在紙上畫出來,(請一位同學畫在黑板上)。畫好以後,再讓學生把自己畫的燕子介紹給同學聽。最後讓學生把感受到的燕子優美的外形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通過由話到畫,再由畫到話的過程,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知力。

二、咬文嚼字,品味燕子的動態美

課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過“斜、掠、沾”等幾個動詞十分準確傳神地寫出了燕子優美的飛行姿態。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這幾個動詞反覆咀嚼體會,感悟燕子飛行時的優美姿態。

首先,我讓學生細讀課文,感知這一自然段的內容,然後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去,找出有關的句子慢慢品讀,看看能體會到什麼?在學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書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品詞。“斜”字寫出了燕子飛行時的什麼?“掠過”在字典裏是怎麼解釋的?輕聲讀讀句子,再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從“斜着”、“掠過”這兩個詞中你體會到什麼?(經過老師的點撥和細讀想象,學生領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飛掠的優美姿態。)那麼“沾”在這裏應作什麼講?能換個詞嗎?(碰、撞)那作者爲什麼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過比較、品味,學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準確地寫出了燕子飛行之輕,體會到了作者用詞之精確,同時學生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燕子飛行時姿態的優美。)學生領悟之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增加領悟的效果。

咬文嚼字是品味課文內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咬文嚼字,反覆誦讀,使學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飛行時的動態之美,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悟力。

三、運用想象,欣賞燕子的靜態美

運用想象可以使文中描述的事物在腦海中形成具體的表象,這是感悟課文內涵的重要方法之一。

課文第四自然段描寫了燕子歇息時與春天景色互相映襯的美麗畫面。文中把燕子落在電線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線譜,學生較難理解。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說說燕子飛倦了怎樣休息?啓發學生想象:對照一下插圖,再閉上眼想象,遠遠地看去,落在電線杆上的燕子變成了什麼?那幾根電線呢?書上哪個詞表示出了看不清楚?誰能把它畫出來?一位學生在黑板上先畫了幾根若有若無的細線,又在細線上畫了幾個小黑點。我隨手在畫上添了幾根線,把學生畫的小黑點連成了一組五線譜。問:“這像什麼?幾隻燕子變成什麼了?”仔細讀讀句子,品味一下,聯繫剛纔想到的,又能體會到什麼?再閉上眼睛,把爛漫無比的春天和燕子歇息時的情景聯繫起來,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通過想象,學生不僅感悟到了燕子歇息時的靜態美,而且領悟到了活潑可愛的燕子與春天景色互相映襯的美麗意境,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欣賞與鑑別的能力,而這也正是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祖國的語言文字魅力無窮,我們語文閱讀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朗讀感悟、說畫表演等來體會蘊含在語言文字中的意和情,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受到美的薰陶。

文描寫的情境——充滿情趣的春天,這樣,學生的觀察伴隨着自己的情感,就對教材產生了親切感,思維活了,語言豐富了,課堂也就精彩了。何樂而不爲呢!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幾次學習檢測,我們各個班對每個大題的總失分數進行了統計,通過分析比較,我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平時授課及複習中,我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可以說是比較全面,能想到的,學生該掌握的知識,我基本上是都傳授到了,但從考試結果來看,成績並不樂觀。有的檢測題自己平時明明練習了,而別的老師沒有練習,可爲什麼這些類型題我們的失分卻並不比別班少呢?

仔細尋求原因,最後歸結在自己平時授課過程中,猶如蜻蜓點水,細節落實不到位,對學生的要求不夠嚴格。總起來說,也可說自己教學方法不當。

如:在教學《雪孩子》等課文時,我重視了這一練習:本段中“他”指的是誰?我讓學生進行思考後舉手回答了。自我感覺練習蠻多的,可真正考這個題時,我卻發現我們班扣的分沒有比別班少多少,爲什麼呢?別班的老師說自己沒講這個類型,我講了,可怎麼扣分也不少呢?

又如:在教學《小熊住山洞》一課時,我問了學生這樣一個問題:“一束”和“一束束”意思一樣嗎?爲什麼?當時很多學生都回答的很好。我還告知學生:回答時要先回答“不一樣”,然後再說明原因。可考試時,捲上只問了第一個問號,沒有問第二問號,結果就有學生只回答了第二問號,答非所問了。

細想開來,其實就是自己教學方法不得當,講授知識猶如蜻蜓點水,給學生的印象不夠深刻,如果在授課中,我們就把它當成考試,多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然後討論答案,對於答案正確的同學給予表揚獎勵,對於答案錯誤同學以鼓勵,激勵他們積極動腦思考,我想:這樣,學生不僅印象深刻,而且動腦思考的能力也會逐步提高。長久下來,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就慢慢提高了。 不僅如此,平時我們還要多強調做題的技巧,要嚴格強調。如果強調到位,學生就不會出現或很少出現“答非所問 ”的情形了。

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細節,嚴格要求學生,只有這樣,學生纔會養成嚴謹、認真的學習習慣,他們的語文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1、 草原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能聯繫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蒙漢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認識本課4個生字,理解課文中新詞的意思,摘錄課文中寫得美的句子,背誦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課前準備:

1、草原風光圖。

2、蒙古族音樂和民歌。

學習時間:兩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課題,想象美麗的草原:

1、出示課題:草原。介紹作者老舍。回憶曾經學過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說說你印象中的草原。

學生可以有個各種不同的描述,語言表述要流暢,還可以說說怎麼會獲得這樣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遼闊的,一望無際??

(2)草原是美麗的,綠綠的草地,五顏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滿生機的??

二、初讀課文,走進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同時劃出生字新詞,讀準生字字音。

2、說說老舍筆下的草原是怎麼樣的?從哪裏看出來的?同時朗讀相關的句段。

學生可以自由表達初讀課文後的感受,學生的感受可能會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讓學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導學生達成這樣的共識:

(1)課文中的草原是美麗的。

(2)課文中的草原是熱情的。

朗讀相關的句段時,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感受和課文的語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點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三、再讀課文,感受美麗的草原:

1、自由朗讀課文,找一找草原的美麗表現在哪些地方?畫出有關的句子。

2、課堂交流,隨機指導。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羣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裏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

①理解草原的“綠”。

◇說說“一碧千里”“翠色慾流”的意思。

◇閉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說說你好象看到了什麼。

◇出示草原風光圖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慾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

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導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 ……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着”、“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層,提高閱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本內在的意義,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閱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纔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着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着對閱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閱讀中我通過讓學生充分想象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說說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纔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覆覆,學生自然而然對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閱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蘊意。

(三)捕捉課堂生成,珍視獨特感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 學生作爲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着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閱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課中,學生就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爲什麼說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係?”“鴿子有很多種的,爲什麼要說是潔白,而不說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 ……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涌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說,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爲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爲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爲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着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爲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閱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導入,讓生觀看了錄像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說“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說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這樣的說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說“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着!”“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爲只有田野裏纔有各式各樣的果實。” ……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說着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這篇課文很有意思,童話中蘊涵着十分豐富的科學知識,而蠶寶寶實在是惹人喜愛的昆蟲。

在第一課時完成初讀後,孩子們提了很多的問題,如:蠶爲什麼會脫掉衣服,蠶爲什麼要睡四次,蠶到後來爲什麼身體發亮了,蠶在繭子裏怎麼變成蛾的……說實話,有的問題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科學道理,在課前找了個關於蠶的網站,給孩子們看了很多關於蠶的知識。

學科整合,這四個字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怎麼來清楚地解釋,但是,我怕是把這堂語文課上成了自然課,學了這一課,學生在語言積累方面有收穫嗎?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是:掌握漢語言的音、形、意、字、詞、句。這種課文如果純粹上語文課,能拓展學生的知識嗎?我覺得是不行的,但是,好的語文課要上得紮實而又不落入俗套。學生通過一次次的朗讀體會,品讀了短語、再品讀了句子,豐富了語言積累,又增加了不少課外知識。收穫,我認爲他們還是有的,因爲,教育應該是多維而立體的。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着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做操》這篇課文時,我用一張畫了太陽的圖片貼到黑板上,讓孩子們站起來,面向太陽,跟我一起一邊做動作,一邊讀課文。當做完一遍,我又把圖片拿到教室的另一個地方貼上,讓孩子們繼續跟着我做。反覆幾次,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有的跑到我的跟前和我一起說,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背得開心極了。當你看見孩子們學得快樂極了,玩得開心極了,你會幸福無比,感到教學的真正樂趣其實就在這裏。“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爲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爲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爲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後,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餘首古詩,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比如《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着自豪感,飽含着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着……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路旁的橡樹》課文語言質樸,情節簡單,通過尋常小事,不尋常的處理方法,感染學生,增強環保意識。以下是我聽了譚玲老師的授課後的幾點感受。

一、留足空間實現多元解讀

一開始,讓學生質疑,他們對高尚一詞不太理解,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複雜的思想鬥爭,特別是理解他如果選擇砍去橡樹,也一樣可以得到讚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讚美,但最後卻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讓學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掙扎中,能讓好的思想佔上風就是一種高尚。在教學過程中,反覆地出現課文的最後一段,讓“高尚”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這種環保意識落實到自己的行爲中去。

二、人文性與工具性並舉

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美好的行爲時,除了讓學生感受他們品格的高尚,還不失時機地安排一些語言訓練。看着這個彎曲的馬蹄形進行說話練習,讓學生想象風中的橡樹在跟人們說些什麼,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上,這唯一的馬蹄形的彎,昭示了築路工人高尚的心靈,又讓學生在說話練習中,錘鍊了文字的準確性,提高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三、聯繫生活拓展語文外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課堂,讓學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學完課文之後,要讓學生了解身邊保護環境或破壞環境的事例,把學生的視線從語文之河引向廣闊的生活之海。

還存在着的不足:

1、在理解課文時,過於注重了對文本的解讀,卻忽略了朗讀的訓練,如工程師與築路工人沉默不語時的場面,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體會,效果可能會更好。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自感放手不夠,老師扶得還較多。對於略讀課文,如何做才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探索實踐。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這篇課文是圍繞着“神奇的科技世界”這個專題編排的,展示了現代科技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既可以讓學生獲得相關的科學知識,同時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本文在寫法上是通過敘述“我”的一次上網經歷來介紹互聯網的相關知識。因此在設計時,我先做了個角色定位,設定自己的身份是一個喜愛上網的同學,與大家一起遨遊網絡世界,拉近了與同學的距離,使同學迅速進入學習的良好狀態。

在教學中,我以“蜘蛛也愛上網”的身份帶着同學們遨遊在網絡世界裏。讓同學們親身體驗到網絡世界的神奇。安排了以下這麼幾個活動項目:音樂點歌、聊天,接收圖片、QQ遊戲、信手塗鴉這麼幾個項目。最後以小記者採訪的形式概括學習的收穫,以學生喜愛的遊戲方式組織課堂教學,不僅能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情趣,更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21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電腦網絡已經走進了學生的生活。構建開放的課堂是新課標倡導的理念之一,也是課程資源開發倡導的理念之一。它呼喚教師改變教學方式,走出教室,關注學生的生活。卻有很多老師、家長把網絡看做洪水猛獸。既然避免不了,那就勇敢地面對問題的存在,我的看法是堵塞不如疏導。在進行遊戲環節時,我強調了對待遊戲的態度——可以適當的玩,調節一下身心,但不能影響到學習和生活。讓學生學會上網,學會利用網上資源,應該是利大於弊。很遺憾的是,今天班級主頁打不開。可以說讓學生接觸網絡,併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我在課外花的時間和精力更多,學生把自己的習作發上去,我在網上進行點評,效果很不錯。

備課時,有兩個問題我比較傷腦筋。一個就是讓學生接觸網絡的利弊,另一個就是課堂的收放間度的把握。語文課畢竟不同於電腦課。它不能脫離了語言文字孤立於課堂。所以我在設計時安排了生字(戀,鼠)的指導,幾個表示心情的詞語使用。在領會作者心情的同時,結合字詞句段的訓練。只是前面的教學步驟還不夠緊湊,多少影響了教學效果。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就用這句話做爲我這節課反思的結束語吧。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想上《“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已經好長時間了,怎麼上呢?因爲我覺得就可以抓住“放?”“不放?”來展開一場辯論,最後得到在情與法交鋒的時候,我們應該毫不猶豫的選擇“放!”文章的內容並不難理解,唯一能讓學生困惑的就是爲什麼10點不允許釣魚,而12點就可以。其實,按照國人的正常思維,這樣的事情是很難理解的,而這種自律恰恰是中國人最缺乏的。我本來想做的,就是在這上面來做文章。

第二個想做文章的是,除了告訴孩子們我們應當自覺遵守規則,我還向引導孩子們體會沉甸甸的父愛,父親的愛是很難體會的。插入人教版教材的最終目的是爲了幫助孩子們去理解這一點,然後再通過文章中孩子釣得魚時候父親的“欣賞的目光”“微笑”來呼應。但是,由於時間所限,這個環節沒有能做到。

這裏提到了時間的不夠,那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初讀環節不到位,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上課的開始,我做了兩件事情,一是對於課題的把握,這裏雪柳說到了引號的作用,這一點應該沒有講錯,可能是我表述有問題,同時幫助學生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教給學生概括敘事類文章內容的方法。第二就是讓學生讀了一遍課文,這個環節在設計的時候就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但因爲心中無數,最後還是決定要用。當這兩個環節完成了之後,我出了一身汗,因爲已經用去了我17分鐘的時間,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所以,又因爲時間不夠,在父子對話這一段,我本來準備了朗讀指導、分角色朗讀、帶有表演性質的朗讀的環節也就匆匆收場了,準備的課件也沒有用上。

關於默寫,默寫就要反饋,這個道理倒是懂的。只是突然發現這個班上的投影儀跟我班上的不一樣,沒有把握能用起來,加上目前我在我班實施的就是默完了以後放在一旁,課後收上來批改、訂正這樣的方法,故沒有當場訂正,是個敗筆。而且,其實不用投影儀也可以訂正的,教學智慧不夠。在這裏用這個環節,就是想告訴大家,默寫還是需要有它的一席之地的。

上完這節課,最大的體會就是我們一定要把初讀環節做好。不是爲了推卸責任,確實如此。如果我把初讀環節做好了,就不會存在時間不夠的情況,如果我們每一個學段都把該學段的事情做好,就用不着以後再去補課。

最後,總結這節課,就是學生情緒不高,教者智慧不夠。呵呵。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本課是一首圖文並茂、充滿童趣的詩歌。課文配有兩幅插圖,採用擬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天真活潑的孩子們歡度節日的場面,歌唱了孩子們的幸福和快樂,表達他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

朗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我在教學中將“讀”的練習貫穿在整個過程,通過讀一讀、議一議、想一想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讀好課文。在教學第一節時,我抓住“像春天”、“像朵朵花兒”等詞語,引導學生去想象並體會大家穿着節日的盛裝,戴着鮮豔的紅領巾,迎着撲面而來的和煦的春風,在小鳥的帶領下趕來節日慶祝活動時的歡樂、幸福的情景。第二節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祝賀”、“歌唱”等詞語,認真朗讀體會,並進行討論、交流,(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古詩題目)

使學生懂得把花兒、白楊樹和小鳥當人來寫的,採用了擬人的手法,用這些動植物來烘托出孩子們愉快的心情,通過朗讀讓學生們盡情表達自己的喜悅。對於“它們都說有了我們,可愛的祖國就更有希望。”這句的理解上花的時間比較多,學生一開始不理解爲什麼祖國有了我們就更有希望?我就聯繫學生長大後,你能爲祖國作些什麼呢?祖國的以後的發展靠誰呢?讓學生間接地知道自己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從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學習第三節時,着重讓學生理解爲什麼要感謝祖國?怎樣向小鳥一樣等身上的羽毛長豐滿就勇敢地飛向自己的理想?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談談自己的理想是什麼?怎樣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把自己的感謝之情,努力之心通過朗讀充分表達出來。最後一個小節,又和學生一起回到節日那熱鬧歡快的場面去,讓學生可以加上動作地讀一讀。看到學生這麼快樂,自己也跟着很開心,希望他們永遠這麼愉快。

本課是一首歌的歌詞,我結合歌曲教學,讓邊欣賞邊體會,有興趣的學生可跟着唱一唱,便於背誦。

在教學中也出現這樣的情況:一開始,學生不理解爲什麼“它們都說有了我們,可愛的祖國就更有希望。”教學時花了很多的時間,也繞了個大圈子才理解明白。教學生字“勇”時,我已經提醒學生注意第四筆是橫折,而不是橫折鉤了,但學生在自己書寫時還有少數人沒注意寫錯了,可能是我在教學時還不夠詳細。以後還得多多注意,一些細節講授時還要細緻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