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語文教學反思1

一、試卷分析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工具性很強的學科。本次試卷題型多樣,題量適中,難度適宜,覆蓋面較廣。試卷緊扣語文訓練的三大板塊:基礎知識、閱讀、作文,對五年級的學生的知識、能力、書寫習慣進行考察。

從學生完成試卷的情況來看,課內基礎知識掌握較好,75%的同學是滿分,20%的同學正確完成85%的基礎知識,個別同學失分較多。選詞填空這一題失分較多,學生對近義詞的辨析與應用還存在差距,以後教學中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第二塊,閱讀訓練,課內閱讀失分較少,85%的同學取得滿分,個別同學由於審題不清,做題習慣較差,不用心思考試題,致使丟分較多。課外閱讀第四題理解發揮題失分較多,46%的同學或多或少有失誤。35%的同學課外閱讀的滿分。這次考試作文失分較多,由於書寫不工整,作文素材雷同,缺少真情實感30分作文得分平均在25分。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語文基本功方面:

試卷答題中可以看出:字、詞、句基本功的訓練不夠到位,同音、形近字不能正確辨析,該掌握的基本句型也容易出錯,病句修改練習失分較多,對要背誦的語段部分學生不能準確記憶。

2、閱讀積累方面:

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不夠強,學生缺乏對一篇文章整體意思的把握能力,對部分含義深刻句子不能準確領會,特別是語言的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較欠缺,缺乏從文字中提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習作方面:

個別學生習作審題不清,選材新穎的不多,不善於從生活中選取真實、鮮活的事例,所選事例不夠具體生動,思路不夠開闊,部分學生習作內容空洞,能把一件事情完整、具體清楚表達的能力較弱。文中出現錯字、錯句情況嚴重。反映出學生語言基本功不夠紮實。學生的試卷書寫不夠工整、卷面不夠整潔。

4.學習習慣:

監考閱卷的過程中發現本班學生的書寫習慣不是太好,部分試卷卷面又亂又髒。答題時不能認真審題,仔細思考。有丟題漏題現象。

三、對今後教學的幾點看法

1、重視字詞教學,夯實語文基礎

要學好語文,首先要識字,並掌握一定數量的字和詞。從本次檢測和月考中,我們很明顯地感覺到,基礎知識對小學生學好語文的重要性。試卷中從字音、字型、字義考察學生,設計了多樣的題型:形近字、多音字、近反義詞檢查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考查的字、詞都是本冊教材學生必須掌握的。這些知識在學生的配套練與素質練習中高頻率出現,仍有學生的失分較多。究其原因:

①平時教學中課堂練習題的題量少而簡單,沒有達到訓練的目的。

②,複習作業佈置不能分層安排,對基礎知識較差的同學沒有強化訓練,提高學習的效率。

要提高學生的成績,首先應重視字、詞的過關。期中試卷中,字、詞類的題目只要學生平時稍加努力,就可以得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詞語聽寫,詞語抄寫和組詞的訓練作業設計更科學、合理,嘗試分層菜單式作業,力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同時還可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訓練和鞏固學生對詞語的掌握。

2、教學中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從答卷情況分析,學生閱讀的能力還不強。雖然本次試卷的閱讀題並不難,只要學生認真閱讀短文,是很容易找到答案的。但學生失分還是較多,經分析原因如下:教師一節課中不能很好貫徹新課改的理念,沒有找中教師與學生的位置,教師講解過多,學生的主動性得不到發揮,由於教師講解過多,學生閱讀與思考的時間不足,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所以以後的教學中還課堂給學生,引導自瀆自悟,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用心讀書,獲得個性化的體會。今後的閱讀教學中要還學生朗朗的讀書聲,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驗,讀中感悟。

3、多讀書,勤積累,常練筆,抒發真情實感

從作文批改與試卷作文中,我發現很多學生的作文素材雷同,內容的虛假,已成爲小學作文教學的頑症,“作文打假”刻不容緩。學語文,最頭痛的就是寫作文,學生習作時常常覺得無事可寫,無話可說。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要採取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不斷獲得寫作的動力。首先要多讀書,通過書本看世界,瞭解生活。好的文學作品本身就是好的寫作典範,讀書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其次,教會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通過寫日記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描繪生活。一篇好的文章,真實感情比華麗的辭藻,富麗堂皇的佈局更爲重要,離開真情實感這個前提,一切寫作技巧都成了空中樓閣。真實的才能打動自己,寫出來的文筆才流暢,感情才真實。作文教學要多點自由、開放,少一些束縛、限制,使學生在內容、情感上貫徹一個“真”字,在語言、形式上貫徹一個“活”字。總之,寫實的作文一定要讓學生寫身邊的事,說心裏的話,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寫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4、注重積累,提高語文素養

積累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背誦、博覽大量的詩文,大量的練筆,學會讀寫的前提。從試卷情況看,課內的積累,課外的拓展,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至關重要,讓學生讀好書,多讀書,愛讀書,並指導他們做好摘抄和讀書筆記語文教學必須採取語言積累和語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使學生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鼓勵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向學校的廣播站投稿,爲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獲得成功的喜悅;還可開展“手抄報”提高學生的能力。

5、認真學習新課改理念,提高課堂效率,研究教學,上好每一節課。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提高對學生的管理。與家長溝通,做好後進生的轉差工作。使以後的教學邁上新臺階。

語文教學反思2

本週的習作是從暑期長假中選擇一件印象最深的事記下來。爲了激起他們的寫作興趣,讓他們有東西可寫,我降低要求,此話一出,學生們的臉上頓時笑容滿面,爭先恐後的發言。但我發現,他們覺得最有趣的事大多是和爸爸媽媽出去遊玩,有上外地的,如揚州瘦西湖、南京水族館……所以他們有話可說,這一點讓我很高興,可高興之餘又深感憂慮:如果讓他們記下當天的所見、所聞、所想,那學生們還能象這樣誇誇其談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爲這一年齡段的孩子還沒有學會留心觀察生活,作爲語文教師,一定要從現在開始,教會學生寫日記。我打算從以下幾方面來做。

首先就是大講寫日記的好處,告訴學生只要堅持寫日記,寫作文就不會感到吃力。其次就是分步要求,循序漸進。寫日記和其他事一樣,也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開始要求過高,學生一下子會難以接受,因而可以分幾個階段來要求他們。最初階段是放膽階段,從日記的內容、字數等他們充分的自由,不限制他們。第二階段是規範階段,對日記的字數、內容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不達到要求的不能算是一篇合格的日記。第三階段是提高階段。這裏主要指日記的質量。我要經常檢查,指出優點和不足,主要從語言是否生動、感情是否真實、結構是否完整等方面去衡量。

另外,爲了提高學生寫日記的積極性,還可以通過定期評比的手段,每週一評,這樣肯定可以增強他們寫日記的積極性,同時也激勵學生有意識的提高日記的質量。

語文教學反思3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盛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本篇課文是第三單元的第二課。這一單元的主題是體會語言的魅力。文章中晏子的話就是教學的重難點,要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晏子的語言的巧妙,並從中體會晏子的人物特點。

我覺得成功之處:

1、教學思路清楚,抓住課文主線統領全篇教學。在狂妄自大,咄咄逼人的楚王面前,晏子是如何贏得楚王尊重的這一問題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學生帶着這一問題展開學習。

2、設計問題精簡,突出重點。學生能根據學習提示把焦點對準了晏子的言行。畫出重點句段,通過品讀句子並進行深入的理解,從中明白晏子說的話的意思,從而理解晏子是個怎樣的人。

3、 注重對重點詞、句的挖掘。如晏子說齊國人多的那一段 “大夥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雲;大夥兒都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腳尖碰着腳跟。”教學時出示古文讓學生把古文中的三條成語帶到原文中分清各指哪句話。這樣不但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語言的能力,而且還讓學生積累了語言。

二、教學中的不足:

1、 在文章的寫法上應該加強指導,文章爲什麼寫得這樣好,好在哪裏應該組織學生討論或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

2、學生的朗讀不到位,好的體會到人物內心的情感變化,所以沒有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自己沒有做好引導示範的作用,當學生的讀體現不出人物品質時,明知問題出在哪,但我還是蜻蜓點水的提出了朗讀建議便匆匆而過,如果此時我大膽的施展範讀技巧,一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二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慾望,學生也會大膽嘗試,朗讀效果也會轉好。

我想,教與學的經驗是永無止境的,只有不斷的在教學中總結自己的收穫,逐步地改變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我們的教學才能夠日趨完善,才能真正做到有效。

語文教學反思4

《燕子》這是一篇詠物抒情的散文,文筆清麗,感情純真。燕子是常見的飛鳥,人們對它熟視無睹,容易忽略它。但在作者的眼裏,燕子是可愛的小精靈,它的身上充滿了靈氣,充滿了美。它的外形是美的。作者通過細心觀察,抓住了燕子身上最富有特徵的幾個部分——羽毛、翅膀、尾巴,從顏色和形態等方面進行了具體描寫,並用“湊成”這個詞語,把小燕子機靈活潑的外形美準確傳神地表達了出來。

第一自然段的寫作手法,教會學生在寫作之前要認真仔細地觀察,在寫作的時候不要面面俱到,而是要選擇最具代表性的特點來寫。在仿寫第一自然段“一身烏黑髮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同樣是驚喜連連,百花齊放。

“一身金黃色的皮毛,一雙滴溜溜的眼睛,加上又細又長的尾巴,湊成了活潑可愛的小猴子。”

“一身柔軟的絨毛,一對黑亮機靈的眼睛,加上嫩黃的小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鳥。”

“一對長長的耳朵,一雙紅寶石般的眼睛,加上絨球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可愛的小白兔。”

“一頂紅紅的雞冠,一個高高昂起的頭,加上一身光彩奪目的羽毛,湊成了驕傲的大公雞。”

孩子們的語言多麼富有童趣,想象力多麼豐富。看來並不是年級增高了,學生的想象力沒有了,重要的是要對他們的引領。

語文教學反思5

立足基本點初中說明文寫作教學是以培養記敘能力爲基礎的寫作教學新階段。說明文的寫作必須具備科學性、客觀性的特點。這是寫說明文的兩個基本點和根本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切忌對學生泛泛要求,要以記敘爲基礎,用分解法突出抓好兩個基本點。

其一,文體特點要突出“說清楚。”首先着眼於說明文的科學性,強調寫清事物的外部特徵和內部結構,方法應不限於平實解說。初中教材中的《蜘蛛》、《晉祠》等課文,大半是生動的描述。《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既說明了建築結構,又介紹了革命史蹟,通篇表現出濃重的記敘性。起始階段應把這種說明文類型作爲文體要求的起點。因爲對事物的情趣與感受是學生寫作的主要誘因。若只強調平實介紹,無益於用記敘基礎實現“說清楚”的目標。

其二,基本題材要緊扣“熟知的事物”。初中說明文集中體現出一個基本題材——建築物。尤其是第三冊集中安排了一個建築類說明文單元。這是因建築物與學生實際生活的關係最密切。起始訓練應把建築物作爲基本題材之一,由簡到繁集中命題,以求依題成格,觸類旁通。作文題材除了要注重課文依據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學生熟知的事物。如《怎樣淹漬西紅柿》、《怎樣寫閱讀筆記》等,可先讓學生實踐,使訓練活動成爲育人的一個步驟,這樣,寫起來既是介紹學生所熟知的事物,又可使學以致用。

語文教學反思6

我在開課處,利用教材主題圖創設情景,以孩子們喜歡的故事形式導入新課,旨在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的教學理念,我在引導學生觀察情景圖後,讓學生自己在心裏數一數,在班級彙報時說一說,在自己的桌面上擺一擺,引導孩子動腦、動口、動手全方位地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之間的交流,這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方式。我在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圍繞“誰和誰比?怎麼比?比的結果怎樣?”進行討論,給學生思考、探索與表達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同時我還以兒童化的語言,以商量的語氣、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們共同學習,能激發孩子更高的學習熱情,使孩子們敢說、敢想、敢做、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樂於參與課堂學習。

算法多樣化是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樣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而是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地滲透、培植,只有在學生想法多樣化、擺法多樣化、說法多樣化……的基礎上,纔有可能出現算法的多樣化。

現在的孩子,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已經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所以在認識同樣多和“=”的過程中,應突顯學生的主體作用,只要是學生能說的讓他們自己說,能做的讓他們自己做,能寫的讓他們自己寫,能教的就讓他們自己來當小老師,教自己的小夥伴。

語文教學反思7

教學《看電視》時,我讓孩子們看課文插圖,隨機提問:“圖上畫了誰?”不少孩子的回答爆出“明明”這兩個字眼。我聽得有點霧水,片刻反應過來。原來文本里有這樣一句話:爸爸明明是個足球迷,卻把一場精彩的球賽關掉。它給孩子們造成了誤解。當然,更多的人還是提“我”的。於是涇渭分明,課堂上出現“明明”派與“我”派。我便向正確答案持有者——“我”派成員提問:“你爲什麼說‘明明’不是名字?”答案既顯力度又顯深度,可謂精彩紛呈:(生1)如果“明明”|是名字,課文裏會說“爸爸和明明”;(生2)這裏的“明明”的意思是“本來”;(生3)“我”都不知道爲啥換成京劇,所以換頻道的人就只是爸爸,沒有“明明”……“明明”派成員全軍覆沒,因爲他們恍然大悟的表情“出賣”了他們的心。

備課時,我忽略了這個“明明”,因此乍聽課文中小主人“我”變成“明明”很驚訝。殊不知一年級的小嫩娃閱讀能力有限,對某些句子的理解產生偏差再所難免。我站在成人角度想當然,卻產生了應該需要避免的失誤。往後,我得注意以學生角度爲出發點去解讀教材,思孩子們之可能所想,繼而真正服務於學生,讓教師、文本、學生展開更有效的對話。幸虧這次能亡羊補牢,可是引以爲鑑,下不爲例纔是最重要的,畢竟風雲萬變,亡羊補牢並非都能成。

語文教學反思8

一.人磨課

《太陽》既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又是一篇科普說明文,還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到說明文與說明方法。說明文、說明方法的教學是比較枯燥的。科普文本教學如何突破重點難點、如何激趣、如何拓展是我在磨課過程不斷地進行着思考與改進的難題。

本課的教學內容很多:太陽的知識、太陽和人類的關係、說明方法的運用、句段中的語用等,在最初的上課時,我力求面面俱,結果導致課堂太滿、滿堂學、但學生沒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重難點——說明方法的學習也沒有很好地突破。因此,我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進——

1.講解的順序爲重難點讓路:由最開始的從總結段(第8自然段)的講解,總結出“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世界”——進而講解到太陽和我們的密切關係體現在哪些方面(4—7自然段)——最後到因爲太陽有如下哪些特點才能與我們關係密切(1--3自然段)的倒敘講解,變爲現在的順敘講解。現在的教學主線更突出、明確,教學目標更好地落實。

2.講解詳略合理安排:詳細講解的是太陽的特點(1—3自然段)。課前收集好預習單,整理好預習效果數據後,我就發現了學生對於對於文本的重點部分——說明方法的運用,只看預習單上的說明方法介紹、還是不太能理解什麼樣的句子用了什麼樣的說明方法。於是我以學定教,在教學中必須巧妙的設計了圖文並茂的課件,以文本爲基礎、一個說明方法一個說明方法地落實教學,在教學“太陽的特點”這一部分時、我讓四人小組選擇一個喜歡的特點聲情並茂地朗讀,並以學生喜歡的順序進行教學。本節課中,學生順序是從太陽的“大”到“遠”再到“熱”,在講解“大”這一特點時順勢學習“作比較、打比方”兩種說明方法;從爲什麼太陽“我們看上去只有一個盤子那麼大”、因爲太陽離我們很遠,過渡到講解太陽“遠”這一特點,在這段的教學中學習“列數字、舉例子”兩種說明方法,讓學生用“——”劃出“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這一句話、並寫上“舉例子”三個字、以這一句爲例子學習作批註的方法;從“就算太陽離我們不遠箭也不能射到它,因爲太陽很熱”,自然過渡到講“熱”,有了“大”和“遠”的學習基礎,學生已經掌握了四種說明方法,在講解“熱”這一段中讓學生給用了說明方法的句子作批註,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從易到難,從扶到放的教學過程,紮紮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的地進行重難點突破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起來更有趣、更輕鬆,更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導作用與老師的主體作用。非重點部分太陽和人類的關係(4—7自然段)告訴學生這是說明方法“舉例子”的運用,大膽放手讓學生說說這一部分列舉了哪些例子說明了太陽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進行充分的說的訓練,教師相機進行概括——太陽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體現在:萬物生存、自然現象、殺菌能力方面。繼而從用關聯詞語“有了……才……”、“如果……就……”說明太陽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過渡到“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世界”。總結全文。

3.有效拓展

葉聖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藉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太陽》這篇課文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對某一事物進行說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學生學習完《太陽》這篇課文後,嘗試做運用說明方法的練習題。

再設計小練筆:用上本文中學到的四種說明方法來寫一段介紹仙人球的話。教師設計的小練筆讓學生將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四種說明方法自然地遷移到“寫”中去,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得到寫的訓練和提高,紮紮實實的寫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簡而言之,教學過程實行“一課一得”的策略,巧抓文本的軸心問題重點——說明方法進行高效學習,其他語用、語法不作詳細講解,

二.課磨人

經過了本次精品課的磨課,我有不少的感觸:

1.教學要落到實處,

2.語言要乾脆,不要囉嗦,

3.不管什麼文體的文本教學都要有激情,有趣,教師要熱情高漲,學生才能學得興趣盎然。

語文教學反思9

《燕子》這是一篇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作者用詞準確傳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內涵的滋味。

我主要採用對比的方式,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引導學生了解形容詞的作用,比喻句的作用,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化。這堂課氣氛較活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我從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入手,激發學生閱讀動機,再到組織學生自讀交流,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平等參與者,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

同時我適當點撥,爲學生的思維起着“搭橋引路”的作用。然後我又巧妙的創設說話情境,讓學生們運用寫作方法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投入聽說訓練中,從而學得更紮實,更靈活,鍛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了寫作水平。

但在教學中導入部分過長,使得整堂課顯得頭重腳輕,加之對教材把握不夠,沒能更好地突出寫作手法,以後應該對教材多熟練,多分析,並且多多學習語文專業知識,真正融入到語文教學中。

語文教學反思10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初三語文的教學工作,在工作中,我感覺到,興趣和智力是嫡親姐妹,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如果一個人對認識事物缺乏濃厚的興趣,那他的智力的培養和發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話。因而培養興趣是培養智力和能力的必要前提和條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興趣的培養對於初中學生和語文教學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正處於一個由幼稚到成熟的過渡時期,單純熱情但自制能力、意志能力較差,他們做事大多憑興趣去做,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而又必須要學習的功課缺乏高中學生那樣清醒的認識、理智的把握和持久的精神,

一、以感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能提高課堂情緒的興奮性和對教學內容的接受性,是學生智力的催化劑。語文教材大多數都充滿了深厚的感情,更有不少抒情名篇,教師如果能夠飽含激情進行課堂教學,那麼,教材的情感、教師的情感都可以感染學生,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讓學生在積極健康的情感驅使下真正進入課文的意境,品嚐學習語文的樂趣。

情感教育首先要引發情感。精心設計導語,爲課堂創設濃郁的感情氛圍,是引發情感的重要藝術手段。好的導語可以導引和控制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順向心理定勢和和諧的課堂氣氛,形成良好的教學準備狀態,使學生迅速進入預定的教學軌道,可以說是教學成功的基石。語文教學中,有許多情景交融的佳作,它們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悅、

或悲憤,在開講時,先適當導控一下學生的情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應。例如《沁園春·雪》,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先反覆誦讀體會詩人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全班賽讀,激發學生誦讀的積極性,以帶動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最後教師進行範讀,使學生情趣激昂,體驗詩人博大的胸襟和偉大的英雄氣概,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學生就因此對我的課感興趣,喜歡上了語文。

以感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情緒的感染上,還應該使學生從本質上深刻理解、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把文章的情與理相互聯繫在一起。例如在學習《孔乙己》的時候,學生們感到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憐,值得同情。這樣的認識顯然還是停留在課文的表層。於是我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造成孔乙己悲劇的根源,認識到封建科學制度和冷漠的舊社會的罪惡。

二、不斷變化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讓學生常聽常新。

好奇好勝是初中學生的特點之一,新異的刺激能引起他們的定向探究活動,因此初中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往往來自於新。一個老師的教學如果形式程式化,老是一成不變的模式,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感。反之,如果能不斷更新和變化,就可有效地激發學生新的控求活動,保持與發展旺盛的求知慾。因此,我總是要求自己不斷“求新”、“求異”,爭取每節課都能給學生新的刺激。例如分析課文時,我擯棄了從頭到尾分析講解的模式,經常變換切入的角度,有時從開頭切入(例《背景》),有時從結尾切入(例《看戲》),有時從標題講起(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時從學生最喜歡的語段入手,有時從學生的疑點入手。在閱讀課的設計上,我也經常變換花樣,採取的形式有討論型、競賽型、摘記型、列提綱型、比較型、質疑型等等。讀書的

方法有淘汰朗讀法、學生互相指定朗讀法,分角色朗讀法、競賽朗讀法、配樂朗讀法等等。課堂教學小結有概括式、評儀式、歸納式、理序式、抒情式、承上啓下式、檢測式。由於經常變換各種方法,學生聽課常聽常新,從而有效地保持、鞏固了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 教法的變化更主要的應該體現在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上。教學單元是由互相作用和依賴的幾篇課文結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單元教學應從單元整體出發。對處理課文所使用的力量、教法以及整個單元的節奏作統籌安排,經過累積、整合、提升、遷移的基本途徑完成單元教學目標。我在安排單元教學方面,一般是這樣處理的:講讀課以老師講授爲主,學生讀、析爲輔,準確地傳授知識,自讀課以學生讀練爲主,教師點撥爲輔,達到學生鞏固新授知識、提高讀說能力的目的;課外自讀課,以學生讀用爲主,教師檢查爲輔,使學生能正確的遷移新授知識與能力。在節奏上通常是慢——快——慢。講讀課用慢板,讓同學們反覆朗讀,細心品味,用盡可能多的教學手段講透講足。有了這個基礎,在上自讀課時學生很容易進入定向思維,理解比較到位,所以使放快節奏,抓住重點,展開比較、討論。課外自讀是完成知識的遷移,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教學目標系統中的最高層級,所以我往往留給學生比較充裕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分析,並對學生的遷移能力進行認真的檢查,對所出現的問題進行認真的糾正。這樣,一個單元教下來,學生感既充實又輕鬆。

三、作文下水,思路與學生同步,而且對作文踏實評改,拒絕形式,提高學生寫作興趣

好些教師自己教學生寫作文,其實自己並不見得會寫作文,教師

不下水,那是隔靴搔癢,對學生的評批也不能對症下藥。

長期以來,許多學生對作文不感興趣,對老師發還的作文本連看一眼也覺多餘。爲什麼?排除一部分同學確實無心向學這一原因不考慮之後,我們發現,這種令我們老師深感傷心的現象,其實跟我們的作文批閱習慣有極大關係。

以前,我也認爲在作文本上寫上“中心(不)突出、選材(不)準確、形象(不)鮮明、語言(不)流暢”之類的眉批、總批,是批閱作文的最好做法,但我現在必須承認,這種做法,恰是最不可取的辦法,因爲它已變成了一種形式。說得不好聽,它只是寫給學校領導檢查教學工作時看的,不是寫給學生看的。學生需要老師的具體意見,例如文章開頭如何吸引讀者,中間如何波瀾起伏,結尾如何出人意表,心理描寫怎樣顯示性格,環境描寫怎樣襯托心情,外貌描寫怎樣凸顯個性,語言簡練該是什麼樣,活學活用(指襲用別人的結構甚或句子)該如何學,等等??

根據一年來的實踐,我們以爲作文的評、批要注意下面幾點:

(1)“評、批”少用或不用套話、空話,要明明白白地指出該文的優缺點。例如學生寫“我的老師”之類的文章,運用了典型事例表現了一個老師的盡責、有愛心、淵博等優秀品質,我們評他寫得好,就不必說“中心突出、選材恰當”等套話,我們應在文中每一個事例旁註明該事反映了老師的什麼品質,並在文末寫下這樣的總評:“文中的老師很使我感動,我希望也能像他一樣。”假如文中有個別事例是多餘的,甚至是有礙中心的表達的,就要把它圈出來,在旁邊註明“此處應刪(改)”,並寫出具體理由。

(2)“評、批”用語儘量使用商量、談話的語氣。學生認認真真

寫下一篇文章,是學生的一項勞動成果,我們通過批改,目的是提高他的水平,不是如報刊編輯那樣只需決定取捨。我們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學生也會因此而受感染,反過來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也就不會冷漠地對待我們的“評、批”。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我們的“評、批”採取了商談的語氣,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極大的尊重,必然會從心理上非常自覺地接受老師的指導。只有做到這一點,我們的“評、批”才能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

(3)“評、批”的形式要靈活,要做到個別輔導與全面提高相結合。“評、批”不一定在作文簿上寫,也可以在課堂上講;不一定只有老師評,也可以在老師指導下進行小組討論;不一定只有老師評學生的習作,也可以讓同學評老師寫的同題的文章。總之,不管哪一種形式,只要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寫作水平,我們都可以去嘗試採用。

(4)“評、批”重點在表揚優秀,評語的導向重在指導和鼓勵,拒絕批評式說教。因爲我們要讓其他同學有一個學習的對象,前進的方向,而不是嚇唬他們誰寫得差。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見成效的方法

我認爲初中語文老師要保證教學質量,必須下大功夫培養和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興趣培養起來了,一切事都迎刃而解。

以上就是我對初三語文複習課的一點反思,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語文教學反思11

個人簡介:我出生於19xx年x月,自19xx年參加工作以來,盡心投身於教育事業,同時也贏得學生家長的好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像地質工作者那樣細心勘探,去發現學生心靈中“深埋在地下的巨大寶藏”。

自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走進語文課堂以來,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着變化。我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然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的得以顯現。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爲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以陽光的心態活躍在教學前臺。但也遺憾地看到,由於對新課程標準的膚淺解讀,甚至是錯誤的理解,使語文課有點不像語文課了,失去了“語文味”。教學中對語文領地拓展,使“語文”這個本來就衆說風雲的概念更加含糊不清了。

在新課程思想的指導下,一些老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亮眼的教學設計,越來越令人眼花的教學課件,越來越熱鬧非凡的小組討論。一節賞心悅目的語文課結束了,學生真正學到了什麼呢?“花枝招展”的課堂設計真的能讓學生靜下心來,對文本進行潛心解讀嗎?一晃而過,讓人目不暇接的課件,留給學生回味只不過是幾張美麗、有趣的圖片罷了。亂哄哄地討論看似探究,但大多缺少明確的指向,學生海闊天空的發言,甚至胡言亂語,卻還會受到表揚鼓勵,名曰:“有新意,有創新。”

我認爲,一節好的語文課,應重在求“實”。教師不能爲了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而忽略了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面對新課程標準,我們現在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冷靜。我覺得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匡正人心:

一、把握拓展的“度”,潛心於讀文

語文課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給學生打開了面向生活、社會、世界的窗戶,讓他們呼吸到了新鮮的空氣,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引發了學生更爲深刻的思考,這對於提高學生

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綜合的語文素養,無疑是大有益處的。可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有的課堂過分注重內容的拓展,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一位教師教學《新型玻璃》一文時,設計了這樣的讀研專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麼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新型玻璃,以學習小組爲單位合作研讀,然後向大家彙報。”學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出來,至於課文是如何藉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說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一些教師爲了體現所謂的新理念,將《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在設計研讀專題時,既不注意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又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年齡特徵,結果只能失去語文課應有的本色,“種別人的田,荒自家的園”,將語文課上成常識課,讓課堂成爲少數尖子生的“一言堂”。

語文的拓展延伸應以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爲基礎,潛心於會文才是語文的根本。試想如果沒有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沒有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分析理解,那麼其他的一切活動必將成爲海市蜃樓。

二、棄空泛表演,做“實的”訓練

“生活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有的老師爲了追求語文課堂形式的多樣化,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會唱歌的老師在課堂展示歌喉;會畫畫的老師在臺上揮毫潑墨。那會武術的老師就該拿十八般兵器在教室逐一亮相。是想:“這究竟是語文課,還是才藝展示呀。”當然,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的特點針對某個環節進行相關的表演,這確實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思想。但如果不顧文本內容,就是單純爲了活躍課堂氣氛,把表演當成課堂時尚的道具,那麼

這種做法就很值得磋議了。有的課堂熱熱鬧鬧、唱歌跳舞,學生的活動形式多,唯獨讀書不多,語文教學變成了藝術教學。例如,某教師教學《狐假虎威》時,是這樣活躍課堂:教師請5名學生分別戴上狐狸、老虎、小鹿、兔子、野豬的頭飾進行表演,其餘學生當導演。當導演的學生給其他同學的表演進行評價。愛表演,愛看錶演是小學生的天性,這一教學活動的確迎合了學生的心裏需求。教師的話剛說完,課堂氣氛變得異常活躍。學生們有的找頭飾,有的戴頭飾,有的扮鬼臉… 在表演、評價中半節課的時間轉眼即過。可細思量,在這看似活躍的課堂中學生究竟得到了什麼呀!

我們不能否認,表演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更輕鬆、更活潑,可以帶給學生歡樂,使語文學習更快樂;增強課堂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開闊視野,使語文學習效率更高,更能體現大語文觀。但藝術究竟該在什麼時機走進課堂,該佔據多大的課堂空間,應以語文學習目標爲依據,應爲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服務,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果爲追求氣氛而“藝術”,結果只能是語文學科丟失本性,異化本質。課堂表演不是萬能的鑰匙,過多的課堂表演必然使課堂流於浮華,它永遠代替不了必要的語文訓練。與其課堂上讓學生脫離文本浮於表面地演一演,無力地說一說,走馬觀花地看一看,到不如爲學生多創設一些聽、說、讀、寫的機會,多給學生提供口頭表達和書面練筆的機會。沒有紮紮實實地“雙基”訓練,怎麼能切實地提高語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紮實的訓練才能使語文學習擺脫表面的“活躍”,迴歸本源。

三、適度合作,重視品讀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最重要的變革,於是小組合作、討論就成了目前語文課堂上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但有的老師爲了力爭更“貼近”新課程標準,爲了給課堂貼上一個“新課程”的標識,時不時就來個小組討論,動不動來個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討論的效果,而是追求討論的形式,其結果是事倍功半。合作學習方式,當前被教師視爲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

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慾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彙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於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裝飾品。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天鵝的故事》一文,一個課時內就組織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在初讀課文後,要求四人小組談談初讀後的感受;第二次在重點理解老天鵝破冰部分,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你覺得老天鵝是“破冰勇士”嗎?哪些句子表現了老天鵝的勇敢頑強?老天鵝爲什麼要那麼做?第三次討論:天鵝們還有別的破冰方法嗎?”第三次合作學習,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餘兩次純屬爲合作而合作,毫無意義。

老師在合作、討論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導鋪墊,缺少對文本必要的朗讀品味,在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況下就隨意地展開討論,那麼合作、討論就演變成了下面的幾種情況: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2、小組成員都默默無語,自己想自己的事。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時而擠眉弄眼,時而東拉西扯。表面上氣氛熱烈異常,實際卻沒解決根本問題。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思考,對此“心動”比“形動”更爲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那些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四、少點放任,多點引導。

隨着“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選擇的背後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比如:“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如同在語文課堂

中設臵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麼?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結構或並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一概以“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未免太放任自流了。

課文永遠不可能激起學生強烈閱讀慾望,學生當然也就不可能對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情結,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如果彙報交流時,學生彙報什麼,教師就教什麼,教學無主次,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教師既不能牽着學生鼻子走,也不能跟着學生走。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在這紛繁的課改大潮中,作爲一線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我們要善於去僞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鑑的同時,減少盲目模仿,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語文教學反思12

阻隔完畢之後,我開端了爲期一個月的講堂教育。古人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真的是一個綿長而又充滿了專業性、挑戰性的作業。

首先在講堂辦理方面,一個非常重要的作業便是時刻重視學生的講堂狀況。對坐姿不正的,時不時趴下的,吃東西的,分心的,不合作完結講堂方針的,萎靡不振的,目光遊離的,以及答覆問題的時分,趁火打劫的,或許爽性不張口的,還有要求做筆記,但沒有動筆的這些學生,有必要時刻的重視他們的狀況。那麼有什麼好辦法呢?我以爲一個好的辦法便是讓他們答覆問題,或許上黑板寫一些東西,這樣可以成功地調整他們的注意力。

其次便是講堂互動,現在這個對我來說是一個比較困難的課題。不同類型的講堂,不同的內容需求學生不同的參加。所以呢,怎麼讓學生有用參加講堂是一個既檢測才智,又檢測情商的大課題。在這方面我做得還很不行,在後面的教育中我會一點點去改動。關於講堂的風格,我給自己設定的風格便是詼諧幽默,生動風趣的講堂。我覺得教育生以達觀的心態去面臨日子,以廣博的學問去解疑處理窘境。這便是本質教育的典型情境。

別的,在標題解說方面,我還有許多缺乏的當地,通過這一段時刻的總結,我發現我需求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盡力。

第一點是,解說操練的時分,要重視辦法和技巧的總結,尤其在解說課外文言文的時分,要注意常識點的瞭解。

第二點是,與學生多溝通,傾聽他們的定見,處理他們的困惑,幫他們建立學習的決心,讓他們堅定信念,打敗學習中的困難。

第三點,在背誦方面要使用好早讀和課餘的時刻,抓學生的背誦,抓死常識的考點,在講題的時分要把考點講進去。在上課的時分,也要把考點和教育的結合起來,不可以教育別離。

第四點,在自我本質進步方面,要加強教育理論的涵養,每天正午花一節課的時刻,閱覽專業理論書本。平常呢,與其他教師多溝通,學習拾掇、拾掇學生的辦法和技巧。一個教師,有必要要hold住學生,然後纔可以讓他們服氣,這便是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吧。

第五點在在日常日子中要重視細節。一個人的成功是勤勉與詳盡的合力,在學習內容的挑選上要精選習題,精心解說,重視質,量要適度。作業要做到有發必有收,有收必有看,有看必有期,有批有評。寫作業有必要要求每個學生寫上解題進程,錯的`找出理由可以改正的及時更。如果有小的過錯要掐死在萌發之中,不能讓學生的小過錯成大過錯,最終影響學習。

俗話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精美的日子歷來不是馬馬虎虎就可以到達的,怎麼探究日子的精彩,怎麼到達生命的鴻溝,怎麼成果優異的自己?我覺得這關於我——小六教師來說是一個一生的課題。我對這句話新的闡釋是:先發現自己的價值,讓自己成爲一個優異而絕無僅有的自己,然後成爲一位語文教師,才幹真實感觸美麗而精彩的國際。

語文教學反思13

  一、導言

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到底應該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來做,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個人認爲,這得依據所選文言文文本的特點來定,標準裏的要求是總體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這不應成爲語文教師從事單篇文言文文本教學的桎梏。語文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在“思考”這面超驗的旗幟下藉助語言文字進行“聚會”的活動,這思考拒絕以某個在先的目的的名義而結束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教學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文言文教學如何讓學生進行大量實踐呢?最爲有效的一條就是把教學的觸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去,讓學生置身於特定的交際場中,進行場復原。這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繫是一致的。只不過,這種聯繫,是一種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稱之爲場復原(回到原始狀態)。

場復原,說簡單一些,就是把教師與學生的“思考”通過時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讓這種“思考”接近更爲原始的狀態,實現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完全融合,進而讓教師、學生在這種狀態下進行交際,實施教學行爲,實現教學目標。對《十則》的教學,若能採用這種方式,其教學必將產生特效。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所記多口語,文辭簡古。其篇章雖有記事,但卻簡略;記言雖多,但卻只是片言隻語,且多爲自言自語,有問語又有答語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門弟子的疏忽呢?在《論語》中將一句話的來龍去脈都記錄下來的也有。這說明,他們是有意給後人留下空缺的。這個空缺,就是後人理解《論語》要旨的所在,也是後人思考的所在!我們知道:一個詞語,如果離開了句子,就很難確定它的意義;一個句子,倘若離開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確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寫作背景等特定的環境,便談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義。一句話,如果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這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爲什麼要這樣說,那對這句話的理解也僅僅是走馬觀花。在對《十則》的教學中,我們如果能用“場復原”的方法,把教師、學生置身於這句話產生的原生態中,進行聽說讀寫思的訓練,是不是更有利於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呢?

  二、設計思路

文本教學的基本策略是“個性解讀,對話生成”。文言文教學要把握好“度”:太淺,學生學得皮毛;太深,學生無法理解。對《十則》的教學,這個“度”以場復原爲標。具體地說,就是要讓學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礎上,穿越時光隧道,完成對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創造;學生、教師這個復原的“場”中,對言語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實現平等對話。

  三、精彩教學片段實錄

師:《論語》寫作體例爲語錄體,語錄體一般由問語和答語兩部分組成。下面,請大家快速瀏覽全文,你能找出既有問語又有答語的一則嗎?

生:第十則。

師:是誰問誰答?

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答。

師:請問,子貢問了一個什麼方面的問題?他怎麼問,孔子如何答呢?(學生思考了一會兒,有學生站了起來。)

生:我認爲子貢問的這個問題是關於修身做人的。他這樣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師:你能結合問語和答語的意思給大家以解釋嗎?

生:可以。用現代文翻譯這一問一答,子貢問的就是“有一詞可以用來一生踐行嗎?”孔子說,“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告訴我們,做人要有“寬恕”之心。所以,子貢的問題是關於修身做人的。

師:是呀!你的思考嚴密,也很正確。謝謝!請坐!

師:同學們,孔子對弟子的教育正是通過他與弟子的問答式對話進行的,《論語》記錄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語。課文《十則》中的其餘九則僅有答語,沒有問語。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當時你給學生提的問題嗎?假若你是孔子的學生,你能回想出你當時向老師提的問題嗎?

(教師依據全班同學自然分組情況,由第一大組完成第一、三則,由第二大組完成第二、八則,由第三大組完成第四、五、六則,第四大組完成第七、九則的問語設計。先獨立思考,再前後四個同學一組討論修正,形成統一意見。由中心發言人彙總討論結果,準備發言。)

師:下面,我們來聽聽大家學習的成果。(第三大組多人舉手,我點了一人發言。)

生:第四則,僅有孔子的答語,我們經過討論認爲,答語回答的是學習方法中學習與思考的關係這一問題。所以,問語應這樣設計,“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師:那你能如同第十則那樣,把你加入到問語之前嗎?

(生有點不理解。師提示:第十則中是誰提問的?學生答,子貢。師提示,這時是你提問,你應將自己的名字加到問語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XXX問曰:“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

生(齊):同意!

師:下面,請讓我們回到春秋時期,我當孔子,你做學生,全班同學擔任旁白,我們來進行問答對話。

(學生旁白:XXX問曰。)

生: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學生旁白:子曰。)

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注:師生逐一完成其餘八則的問語添加,學生、師生之間採用古人問答時的語氣語調進行問答訓練。在對話過程中,師生對第一則,做了較爲全面的分析。即認爲“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的是學習方法中溫習的快樂,“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的是會學友,後一句則講人的修養問題。三句話三層意思,層層遞進。)

  四、教學反思

筆者曾多次執教《十則》,先前由於思想未認識到這個層面上來,也就是採用“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這節課“忽悠”過去了。在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之後,我對我以前的做法進行了反思,認爲聯繫生活不夠。如何聯繫生活呢?筆者結合自己提出的“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進行了再思考。我發現,我過去在處理文本的時候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對《論語》中話語產生的背景缺少關注。二是聯繫生活的方式不對。如果運用語文交際場的觀點,我就應該讓學生、教師穿越時光隧道,置身於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在這個特定的場中進行語用交際!如何做呢?選文的第十則剛好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範例。於是,我大膽地實施了我的設想。沒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這種教學,將傳統的逐句析文義、師生的機械分析變爲教師與學生的對文本之象的個性解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對《十則》中每則的個性化修改和創造,使學生成爲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達到了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這種設計是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的,從實施的過程來看,教學策略也是完全正確的。這節課結束後,我無比興奮。一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角色的置換而產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行爲的高度自主性,讓我體會到了新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所產生的魅力。二是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了富有創意的修改和再創造,這使得學生成爲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三是教師與學生組成了“學習共同體”,教師教的成份明顯比傳統式少多了,教師也輕鬆了許多。

當然,這種策略並不是適用於對每篇文言文的教學,這又反映出“場復原”式聯繫生活法的侷限性。可針對《十則》而言,這種方法又是最恰當不過的。但這種教學是不是又超出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了呢?沒有超過吧,我想。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中心發言人發言時,常出現“我認爲”而不是“我們小組經過討論,認爲”。要知道,小組討論的成果應是小組所有成員一起探究的結晶,怎麼能讓中心發言人一個人獨享呢!但對於這一點,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在課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語文教學反思14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我改變以往詩歌教學的方法,嘗試着這樣上古詩《所見》:

師:小朋友們,你們在放風箏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呢?請自由讀讀古詩最後一句話,想一想,你要用一種怎樣的語氣讀呢?

(學生自由練讀)

討論:你覺得要讀出什麼樣的語氣?

生1:我覺得應該讀出高興的語氣。因爲放風箏時,風箏飛得很高,心裏很高興,好像自己的心也跟風箏飛上天了,所以要有高興的語氣來讀。(該生朗讀)

生2:我不完全同意用高興的語氣來讀,我覺得還要讀出擔心、害怕的語氣。因爲風箏飛得那麼高,我擔心那細細的線會斷了,所以心裏有點害怕。(該生朗讀)

生3:我覺得該用急切的心情來讀,想讓自己的風箏快點飛上天,飛得比別人的高。

師:其他小朋友呢,你們同意誰的意見?

(學生各抒己見)

師:剛纔小朋友們分別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來理解的,所以你們的想法都是正確的。現在大家就根據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

指名學生朗讀。

師:你們覺得她讀出了什麼語氣?

生4:我覺得她在讀“忙趁東風”時,讀得比較快,可以看出這時她真得很想放風箏。

該生再次朗讀,全班仿讀。

師:誰還能讀出不同的語氣呢?

(教師請了三個學生朗讀)

師:評一評,誰讀得好?

生5:我覺得呂佳雯讀得好,她在讀時語調比較高,也讀得比較快,讀出了高興的語氣。

生6:我也覺得吳志強讀得好,他在讀“放紙鳶”三個字時,語速較慢,聲音聽去有點發抖,比較輕,讀出了那種擔心、害怕的感覺。

教師及時給予肯定。

(該生再次朗讀,全班仿讀)

【反思】學生的感受是通過朗讀來實現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這一教學片斷中,我充分信任學生,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相信學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讀懂課文,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尋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讀的樂趣,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事實上,對同一篇課文或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讀,往往會產生不盡相同的感受。要是在以前,我會根據教參給予學生一個統一的答案,而在此教學片斷中,我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寬容、和諧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讀出不同的感情色彩,體現了審美價值的個性化和多元化。

語文教學反思15

《鞋》是一首充滿情趣的兒童詩,以擬人的手法展示了“鞋”的一家的幸福生活。朗讀感悟這首令人回味的詩,就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體會身邊親情之愛。如何能通過學習這首詩,讓學生感受到家人在一起的這種溫暖,體會到這種平淡而有令人回味的幸福呢?

針對這首詩的特點,我做了以下的嘗試:

1、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針對兒童的特點,開課時,我以猜謎語的形式揭示了課題,並結合課題積累詞語,讓學生說說自己知道哪些鞋?接着用多媒體展示了各種各樣的鞋子,把學生帶入了鞋的世界中,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2、給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尊重、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在學習第一小節時,我讓學生自由讀,談談自己讀後的感覺,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我感覺這家人都很講衛生。有的說:我覺得這家人很愛惜鞋子。有的說:我覺得他們很關心鞋子,讓他們好好休息……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我就相機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來,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朗讀感悟的過程。

在學習第二小節時,我讓學生在小組內讀一讀,演一演,說一說。在表演中學生體會了“依偎”的含義,在交流中,學生想象着鞋子一家所說的見聞——鞋弟弟說着自己在學校裏鬧的笑話;鞋爸爸說今天工作很忙,去了很多地方;鞋媽媽告訴家人自己今天在車上看到的事情;鞋哥哥說着自己踢球的快樂……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一家人在一起親親熱熱說話的氛圍,再朗讀時也就有滋有味了。

3、結合文本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課除了情感的目標外,當然不能忽略語言文字的訓練,除了生字生詞外,文本中出現的典型句式也是要訓練的。如:第一小節中“……也……”的句式和第二小節中“……是……”“……像……”的句式。

在學生朗讀文本時,結合內容的理解,進行適當的句式訓練是最有效的方式;比如,在學習第二小節時,學生自由朗讀第二小結,交流自己讀懂了什麼時,我相機引導學生想象:大大小小的鞋還像什麼?學生想象回答:大大小小的鞋像大大小小的車子。大大小小的鞋像大大小小的船。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又訓練了句式。

4、結合生活昇華情感。

文本中展示的是鞋的一家的親情,如果對文本的理解僅僅停留在“鞋”上是遠遠不夠的,於是,在進行第三小節的教學時,我結合“港灣”這個詞語的理解,對文本內容進行了昇華,首先,我展示了一幅“港灣”圖,讓學生從直觀上認識港灣,然後,讓學生說說港灣的用處,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到“港灣”可以讓船休息,幫船躲避風浪等,緊接着,我出示了“港灣是()的家”的填空,讓學生填一填,學生很快就填出了“港灣是船的家”,我又讓學生接着說“港灣是船的家,可以讓船……幫船……”,說完了港灣後,我結合文本又讓學生這樣說“鞋子”,之後,我再讓學生說說“家可以讓自己……”,通過這樣的訓練方式,不漏痕跡地讓學生領會到了“家”對自己的重要。從而感受到了家的溫暖,也昇華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