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

經過幾周的教學工作體驗,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纔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纔有可能被激活,纔可能敢已經在提出問題,敢已經在質疑。這樣,就爲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已經在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爲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已經在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髮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乾乾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後感,觀後感、週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

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並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爲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

那麼以後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並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並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這是我最近教學過程中的一點點思考,現作以上總結,供大家參考、指點。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2

課前反思,教學成功的前提條件

一說起反思,有很多老師自然會想到課後反思,但對課前反思卻忽略了。筆者說的課前反思,包括新學年(學期)開始時對學年(學期)教學目標的確立,對課程教學計劃的安排,也包括每課上課前對教材內容的選取與捨棄、補充與延伸,對教學策略的選擇,對教學重點難點的思考,對教學內容的組織,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對教學方法的確定,對教學媒體的使用,對教學想象的設想,對探究問題的篩選,對學生參與的預測,對教學效果的初評,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或失誤、困境的解決與把握等等。這些反思都要求教師在課前一一思索,並在備課及教案上反映出來,不留盲區,爲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做到胸有成竹去上課,有的放矢去引導。

例如筆者在上《在山的那邊》一課前,就反思過這首詩是學生由小學進入初中的第一堂語文課,所以此課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進行初中語文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技巧、學習規律、學習注意事項等方面的指導與點撥,並把這些指導與點撥的內容有機的穿插在教學過程中去,比如:預習、學習、複習、聽課、探究問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作筆記、查找資料、發表文章、課後小記等方面。我還反思由於學生閱歷淺、聯繫實際的人生背景不夠,課前蒐集一些名人的人生經歷用於課堂上去啓發學生領會詩歌中闡述的人生哲理,讓學生學習名人在面對困難、挫折時不灰心喪氣,而堅持不懈的努力去克服困難,從失敗中勇敢地站起來,在艱難曲折中不斷的求索,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人生理想。關於朗讀訓練,我也反思在朗讀訓練中需要給學生以切實具體的指導,要克服傳統教學方式中的不注重朗讀指導的缺點,可在課堂上以一個片段或一兩個句子作爲例子來指導,一句一句的教,一遍一遍的導,可以對一個詞的讀音、語氣、語調單獨指導,讓學生有勇氣大聲朗讀,讀準字音、停頓恰當,初步讀出語氣,還可以播放從外面購買的、教師的、學生的朗讀錄音帶,讓學生跟讀,以糾正不夠準確的地方。這樣的反思,有利於教師更進一步的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法,更好的把握新課程,更快的提高教學質量。

課中反思,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

有了課前反思,還要有課中反思,教師在課堂上要及時反思,不斷調整,不能按照課前制定的教學方案一成不變的上下去,而要按照課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情緒、參與方式、探究效果、整體狀態進行靈活的引導,在反思中改進,在反思中完善,確保每一堂課的順利、高效進行。

例如:筆者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時,在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後,是不是就可以結束呢?不行,我們對一篇文章不能老是從一個角度去讀,正如評價一個人不能單從一個方面去說,從不同角度的對同一文章進行探究可以提高閱讀的質量,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課堂上,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情節或其他方面提出問題對課文進行多角度閱讀。我在引導學生歸納中心後,向學生提出探究問題:此文除了中心思想以外還有沒有其他方面可探討的問題呢?學生興趣很高,在文中不斷的找啊,找啊,在老師的適時點撥下終於有了結果,那就是:第一個問題,作爲父親,應該怎樣教孩子脫險?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課文中父親的做法相同嗎?你更喜歡哪一種?說出你的想法及理由。第二個問題,你們喜歡傑利嗎?說出你的意見及理由。第三個問題,你們怎樣評價4個孩子?大家熱烈討論,各抒己見,既活躍了課堂,又對課文加深了理解,豈不是兩全其美嗎?這樣的課中反思,有利於挖掘出課文的深意,有利於多角度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更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

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

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寫學生的新見解新思路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過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師生心靈的共同交流與溝通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例如:一位我在導讀《九寨溝》這篇課文時,有一位學生突然問:“老師,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正是兒童極富好奇心的可貴天性,決無絲毫惡意。學生們議論紛紛,但我很高興,藉機讓學生圍繞着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我說:“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確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決於四個基本條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淺,三是池水是否乾淨,四是池底有沒有障礙物。讓我們來仔細讀課文,查資料,看看課文以及資料中有沒有這方面的信息?”這樣的點撥,學生就不難從課文中找到答案。這樣,不僅鼓勵了學生敢於大膽提好奇的問題,而且也借“疑”釋疑,深讀了課文,又提高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堂效果很好。

課後,我進行了反思並把學生的新想法、新見解做了記錄,更深刻地認識到:語文課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見很不容易,作爲老師,不能用自己的思維去代替學生,不能讓學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教育思想,重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3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

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

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寫學生的新見解新思路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過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師生心靈的共同交流與溝通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例如:一位我在導讀《九寨溝》這篇課文時,有一位學生突然問:“老師,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正是兒童極富好奇心的可貴天性,決無絲毫惡意。學生們議論紛紛,但我很高興,藉機讓學生圍繞着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我說:“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確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決於四個基本條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淺,三是池水是否乾淨,四是池底有沒有障礙物。讓我們來仔細讀課文,查資料,看看課文以及資料中有沒有這方面的信息?”這樣的點撥,學生就不難從課文中找到答案。這樣,不僅鼓勵了學生敢於大膽提好奇的問題,而且也借“疑”釋疑,深讀了課文,又提高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堂效果很好。

課後,我進行了反思並把學生的新想法、新見解做了記錄,更深刻地認識到:語文課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見很不容易,作爲老師,不能用自己的思維去代替學生,不能讓學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教育思想,重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一、對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反思

學科德育滲透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教學因其教材內容的特點,更加適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但是實際的教學卻是老師不重視德育教育,只是強調對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學生學到的是語文知識,而對文本中蘊含的德育因素沒有及時領悟,影響了語文人文性的發揮。老師對德育滲透的點、程度都把握不夠,德育滲透的時機、德育滲透的切入點,是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關鍵。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熟悉教材,通讀文本及相關資料,將文本中蘊含的德育因素瞭然於心,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最佳的時機,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文章內容中的思想內涵往往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老師要善於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內容,這就需要教師熟悉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才能夠做好德育滲透的工作。

二、閱讀教學缺乏實效性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閱讀教學肩負着語文人文性的特點。教師做好語文閱讀教學,就是完成了語文教學任務的一大半。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理解,思想內涵的感悟,對學生性情的陶冶等,都是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閱讀教學的核心是朗讀,而在初中教學中,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範讀外,學生朗讀文本的機會很少。一個是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了學生的不愛讀,一個是教師忽視了朗讀的作用。熟讀、精讀是閱讀教學中學生必備的基本功的,但是在實踐中,這一環節則缺乏應有的重視。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閱讀中的朗讀,讀中悟道,讀中品味。朗讀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關鍵,重視了朗讀就是重視了閱讀教學。因此重視閱讀教學中朗讀,應該是閱讀教學中的關鍵和重點。

三、初中語文習作教學的反思

習作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而且中考試卷中的作文分值也是相當高,不容我們不重視習作的教學。但是習作教學卻又是教學的難點,學生覺得難寫,老師覺得難教,是語文教學的大難題。教師要具有發散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拓寬寫作思路。

目前的中高考,對於寫作形式都沒有了明確的規定,寫作形式越來越模糊,所以就要求教師對作文教學的思路要拓寬,教學的理念要更新,引導學生髮散思維,蒐集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善於生活生活中的小感動和小發現。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4

新課程向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號:“教育理念的更新”。這個響亮的口號尤其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語文學科,搭建了一個更科學更合理的的教學平臺,爲語文教學行爲提供了一個適合學生髮展,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大舞臺。結合新課程中的新理念,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普遍行爲進行反思,以便對新課程新理念認識得更爲深刻。

一、德育滲透力度不夠

語文是綜合性最強的一門人文學科。通過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而且更要達到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但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偏重於對語文知識的傳授,對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辭方式的運用等等,而忽視了語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傳達的思想,精神、人生觀、心理狀態等,以及對於學生應該從中借鑑什麼,學習什麼、批判什麼??

新課程則提出了“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爲教師的教學行爲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強調“育人爲本”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在成長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二、作文教學流於形式

雖然在此之前我們經常倡導創新作文,也強調作文在教學中的.份量,但在實際行爲中,我們很多教師只在作文課堂上進行寫作教學,造成了學生爲學作而寫作,沒有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日常化系統化教學,使大部分同學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動,有的只是優美詞語的堆砌或是乾巴巴的敘事。 新課程強調“以人爲本”,我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隨時寫,及時寫,讓學生情不自禁的、發自內心的、主動而積極地渴望去抒寫。日積月累的寫作,何愁作文課寫不出好作文?

三、評價方式過於簡單

教學中,我們往往用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好壞,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情商在學成長中的作用。例如某個勤奮的學生經過努力語文考了95分,沒有上優秀,我們則不會稱他爲好學生,也許會說他腦子慢再學也不行。這樣做的結果會讓他自卑而沮喪。新課程提倡尊重和讚賞學生,讓學生的閃光點在我們正確的評價中熠熠生輝。誠然,教學行爲因師而異,因人而變,但無論怎樣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課程中的新理念.

語文課堂就會在我們教師的科學耕耘下,成爲學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第三篇:《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在各門學科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爲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爲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爲學得再認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考試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爲初中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中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

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爲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中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爲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中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中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中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初中,產

生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爲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爲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爲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爲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考試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 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爲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初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爲憑着以前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中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級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單元課文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單元裏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

然後收集整理的資料,並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後,班上組織交流。最後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爲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穫。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這以後,有一些學生還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爲課本無用了。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爲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複習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裏“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爲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爲淺顯,化抽象爲形象,化枯燥爲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5

把握課堂教學

語文學習的主陣地在課堂,要教給學生什麼,讓學生獲得什麼,都在課堂。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學生樂學好學的保證。所以一定要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課堂上既要有教師“主導性”的彰顯,更要有學生“主體性”體現,這樣的課堂教學纔會有高效率。

1、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分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們首先要做到以人爲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與學生課堂上平等對話,弘揚個性。對話本身就體現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溝通的理念,沒有精神的自由,沒有主體意識的存在,怎麼可能形成真正的話語互動?因此,必須讓微笑成爲課堂上空的一縷陽光,用幽默爲課堂教學帶來無限的春光,讚賞的目光、親切的話語、適時地給予學生指導,營造種自由、輕鬆的學習氛圍,讓他們產生躍躍欲試的勁頭,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去探究、去發現、去創造讓學生享受課堂,與老師進行無拘無束的、平等的對話,在課堂上真正做到敢想、敢說、敢做、敢於超越經驗事實。

2、發揮教師的主導性

所謂主導性,即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起的主要引導作用,教師好比一部劇中的導演,而學生們則是一個個優秀的演員。導演不需要表演,更不能成爲主角,所以教師要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們盡情的表演,教師只需在適當的時候加以點撥和引導。所以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的表現,做到眼裏始終要有學生,講在需要講之處,撥在應該撥之時。

教師要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語文本身是一門綜合聽、說、讀、寫能力爲一體的基礎學科,所以課堂上教師要使學生愛聽、想說、會讀、能寫。積極引導學生廣泛參與課堂活動,在啓而不發時可以將問題生活化,使語文成爲一門解決問題的學科。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講一些笑話、幽默來活躍氣氛。

一次,講到雙關修辭,苦於沒有好的例子。突然靈機一動想到一句廣告詞“這家管不好了”,讓學生把玩一語雙關的妙處。

又有一次,講病句中的歧義現象,隨即想到一個笑話:護士看到病人在病房喝酒,就走過去小聲叮囑說:“小心肝!”病人微笑道:“小寶貝。”爆笑後明白了什麼是歧義現象。

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能將問題化難爲易。上學期在引導學生學習《故宮博物院》時,我想讓一位學生上黑板在補充出我所留白的板書,即從課文中找出故宮博物院從南到北的建築名稱。良久,沒人敢上來嘗試,面對這樣的局面,我靈機一動說:“會填哪裏填哪裏,填一處也行。”於是學生爭先恐後,最終完成效果良好。課堂氣氛由沉悶轉爲輕鬆活躍。

教師要始終能夠引導學生參與學習並且能控制課堂的節奏。

3、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應把學生放在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的位置上。課堂教學中要儘量讓學生多種感官都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努力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以積極的狀態投入課堂學習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之中,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學習效率就會很高。所以要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整個身心都得到解放,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就必須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教師千萬不可越俎代庖,使學生喪失主體地位,被動學習。教學上可根據課文的類型,如自讀課文完全可以不設計任何問題,讓學生自己邊讀邊品味,自己提出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最後在全班交流。這學期學習牛漢的《我的第一本書》就採用了這樣的方法,效果良好。

此外,對課堂上學生的精彩表現要多給予肯定和賞識。教師要制定課堂激勵制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樂於學習這門功課。

重視課後反思

“昨事不忘,今日之師”。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無論是行家裏手,還是年輕教師,在各自的認識層面上都會發現不足,都會留有遺憾。如果不及時反思,很多感覺稍縱即逝,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之餘,留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及時捕捉問題,記下得失。也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延伸。勤於反思,將會對未來的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鑑作用。

最後,落實課堂有效性離不開勤學與鑽研,要不斷的給自己充電,獲取新知,以應對課堂上學生們生成的新問題。共同加油吧!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6

上好一節課容易,但要上好每一節課談何容易。尤其是對剛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像我這樣的年輕教師而言“使每一節課都精彩”實在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與其望洋興嘆,不如放好心態,莫要好高騖遠,紮紮實實,向45分鐘要效益,大可不求花樣百出,滿堂皆彩,但求實實在在,易行有效,使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學有所得。

回顧從教以來約一年半的語文教學生涯,不敢輕言“有效”二字。下面是我對如何實現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性的一些淺薄看法。不妥之處,望諸君批評指正。

首先得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有效”?

“有效”是指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由此推及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班級授課制這種組織形式下,語文教學能實現預期目標,效果明顯。

簡單的說完成了教學目標即爲有效,沒有完成教學目標即爲無效或低效。可見課堂有效與否,首先在於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上。若課堂目標設定脫離學生實際,往往會使課堂教學陷入困境,使學生痛苦不堪,使老師尷尬難言。

其次是如何才能做到有效?

一、做好課前準備

要提高常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在課前下功夫,即深入研究教材和學生,精心設計教學方案。

1、鑽研教材,潛心與文本對話

初中語文教材內容不如小學教材那麼淺顯,易理解,而且篇幅較長,教學難度大。所以一定要重視對教材的研究。研讀語文課程標準,揣摩教材編寫者的編排意圖、教材的結構體系;對於單元教材,要掌握其重點、難點;對於篇篇課文,更是要潛心研究。只有教師與教材的用心對話,纔會有學生與課文的真心對話。教師研究教材的感受、體驗全面、深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纔會有基礎。只有教師讀懂了教材,纔有可能指導學生讀懂教材。

2、充分解讀學生,尊重羣體差異及個體差異

“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作爲活生生的力量,帶着已有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活動,併成爲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複雜性。語文課堂教學要保證有效性,必須仔細揣摩學生課堂的學習情景,刪繁就簡,做好教學方案的預設。教師要研究學生的學習能力,尤其是關注學生的知識儲備,要善於在新舊知識之間爲學生搭建橋樑。

往往語文老師都會代兩個班,而這兩個班的學生會有明顯的差異。所以備課時就必須考慮到這些因素,比如:這個班學生活躍切好表現,那個班的學生文靜而不愛表達,那麼備課時教法上就要區別對待。另外在設計問題時要換位思考,以學生的視角來思考問題。不僅如此問題難度要有一定的梯度,提問時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廣泛參與其中。

3、精心備課,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預案

教參僅供參考,他人的教學設計也有其針對性,生搬硬套必然會導致課堂有效性低下。所以精心備課,設計教學預案尤爲重要。教學設計要能體現施教者的獨特見解和課堂組織的思路,目標明確,教學可行。總之,教學方案要經過自我設計,服務教學。網絡的普及,使得豐富的教學資源信手拈來,其中不乏名師關於教學設計的傾力之作。如果奉行“拿來主義”,整堂課照本宣科,即使再優秀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而且研究教材與學生就失去了意義。教師既要研究書後習題,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揣摩學生學習課文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目標之後,再參考、借鑑別人的教學設計,在自己的教學預案中充分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學會學習,讓即將實施的多邊對話充滿激情與智慧,充滿情感的交流與心靈的溝通。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7

目前,各中小學校都進行新課程改革實驗。在新課程理念下,筆者通過教學實踐與反思,藉此,筆者想就使用新教材中的一點心得,與大家切磋。

根據新課程標準編寫的新教材(試用版)與原人教版有一個較大的不同之外,就是新教材在課後練習中設計了一道體驗反思類的題目。竊以爲,這與編者意在落實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有關。同時,課後練習中的體驗反思類題目的設計,還起到課文內容的知識遷移,使課內外得以銜接,收到舉一反三之效;此舉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又使學生通過體驗反思獲得人生哲理的啓迪。其實質是“吾日三省吾身”的過程,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傷仲永》一文,課後練習設計了一道這樣的口頭作業:從方仲永的事例所想到的……此題意在讓學生從方仲永雖先天聰慧,由於沒有接受後天教育,最終淪爲平庸的人這一事例中,悟出道理: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聯繫自身或周圍的人對待後天教育的態度及由此引發的後果作對比,即反思自身與世人,從方仲永汲取教訓,從中有所悟。

顯而易見,編者意圖很明朗。作爲教者,首先要明曉意圖,其次使用好這類練習。如何使用好此類練習呢?筆者在此拋磚引玉,述己之見。

其一,將此類練習作爲學生課餘的練筆或課前三分鐘講演的題目。比如七年級下冊《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一首詩,待學生學後,筆者要求學生寫一篇學習心得,談談生活中事與願違,不盡人意的經歷及其當時的感受,與普希金在被流放這種人生逆境仍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作個比照,從而反思自己在逆境中困難面前種種表現,從中悟出生活的真諦。如此作文,多是觸及靈魂的反省,往往成爲日後學生考試作文中一些亮光,畢竟這些是真情實意,避免了假情矯作。同樣,課前三分鐘講演不妨讓學生談談學習心得,想必少了無病呻吟,多了靈魂深處的觸動。

其二,將此類練習代到教學設計中去,作爲教學環節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例如《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中寫了一件英子因賴牀不起受到父親責罰的事。有一位教師爲了讓學生體悟父愛之深沉,設計這樣一道題目:假如你曾經有這樣相似經歷,你爸爸是怎樣對待的?僅此一舉,課內課外就飛架涵橋,由此及彼,學生既體悟到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又感受到父親那份嚴厲中的關愛。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8

本學期以來,語文教研組根據學校的教育教學計劃,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爲目標,以提高教學質量爲根本,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爲主導,狠抓常規管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施新課程教育,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收到了較爲明顯的實效。

開學之初就組織全體語文教師認真學習了語文新課程標準及最新的教育理論,學習教務處、學部下發的各種文件,掌握課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教材既要講得精,又要滲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學習內容上,引導學生關注科學、人文、自然和社會、人生及歷史、現實、未來等科學文化、道德藝術各個領域。認真開展新課程的備課交流活動,做好備課組的組織工作。通過聽課、評課、分析研究,找到不足,研究對策,很好地落實了課堂效率。重點研究在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如何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變爲具體的教學行爲,如何全面提高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能。課堂上不僅有漂亮的板書、精彩的教案、完美的課堂設計、精心製作的精美課件,還充分利用了現代科技資源,不同程度地體現出了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爲本”,盡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設情境、情景,讓學生多動、多思,展開聯想,開展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形成了有“生命”的課堂。教師的教學行爲正在發生着顯著的變化。

我們組織參加了市區、學校組織的各項語文活動,如:昆明市中學生語文知識競賽,初一年級“我愛北大附中”徵文競賽,初一、初二年級“愛我中華、愛我家鄉、愛我附中”演講比賽,初一教師說課比賽。開展了中學部語文教師人人蔘與的自編、自導課本劇的活動,寫字比賽、朗讀比賽、手抄報比賽。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掘了學生的潛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學校和年級的好評,有力地促進了語文教學。青年教師胡偉參加官渡區初中語文教師說課比賽,獲得了一等獎,爲個人,學校贏得了榮譽。爲此,官渡區教研室把說課活動的優勝者的展示課集中在我校舉行,有近200位各學科的教師參加,充分的擴大了學校的社會聲譽。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9

“一”:

一個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二”:

兩個觀點:1、環境改變人。例:晉·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又如:《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2、而周敦頤認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說:人可以不受環境的影響。

兩種手法:1、託物言志;2、襯托(正襯、反襯)。

“三”:

三種花、三種人、三種情、三句式。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隱逸者(有德者)——鮮——惋惜——(正襯)——陳述句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高尚者)——無——慨嘆——託物言志——疑問句

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富貴者(趨利者)——衆——諷刺——(反襯)——感嘆句

三種人生觀:消極避世的人生觀;貪圖富貴的人生觀;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人生觀。

蓮的形神的三個方面:生活環境、體態香氣、風度氣質

三次用菊和牡丹襯托蓮:第一次襯托,表現自己獨愛蓮花,與衆不同;第二次襯托,顯出蓮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襯托,藉以慨嘆世上沒有別人像自己這樣鍾情蓮花。

三種表達方式:描寫、議論(對三種花的評價)、抒情(“噫”)

“四”:

四種修辭手法:(1)反問: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4)對比: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七”:

七個短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0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爲重要。通過幾年的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教學的三個方面。

一、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爲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麼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麼?由生活經驗入手,啓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豔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三、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爲簡,化難爲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爲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的經驗告訴我: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此外,還感到另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

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纔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纔有可能被激活,纔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爲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爲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髮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乾乾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後感,觀後感、週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

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並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爲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麼以後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並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並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1

以前老是認爲一節課順利按教案完成的課纔是成功的好課,但是一年多的課改實踐,使我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閃光的金子》一課更使我認識到一節好課的評價在於課堂的生成多少,課堂因生成而精彩,充滿活力。

蘇教版第四冊第16課“閃光的金子”寫了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講述了水電修理工徐虎在平凡的崗位上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熱心爲附近居民排憂解難的動人事蹟,讚頌了徐虎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高尚品質。每上這種課文,學生們大都會無精打采,對課文內容提不起多大興趣。雖然徐虎就在不遠的上海,新聞、各類報刊上也都有他的報道,可孩子就是孩子,總對那有趣的寓言、知識性的童話或是描寫美麗景色的課文感興趣。

課上了大半進入了尾聲,師總結要讓學生從事例中體會到徐虎全心全意、熱情爲他人服務的那顆像“閃光的金子”般的心。雖然根據自己的教案進行教學學生是能聽懂的,能答上來的,但也只是浮於表面。正在我要要想個好方法聯繫生活實際總結全文時,坐在第二排的一個男生嘔吐了起來,邊上的幾個學生在同一時捂起了鼻子,我看到這情況說:“某某同學身體不好,請大家諒解!”這突發情況我備課時可沒備到,這本來就不是能預設的嘛,更巧的是偏偏在這堂課,在講到最關鍵地方。我抓住這一生成,不緊不慢地說:“今天課上我們認識了全心全意、熱情爲他人服務的全國勞模徐虎,那我們是不是也該用行動表示一下呀?”話音剛落,刷刷刷,不約而同舉起了大約30幾隻小手,有幾個嘴裏還叫着:“我來,我來,我去拿些沙子來。”“我來拖地。”我感動極了,沒想到效果這麼好,大家這樣積極。我隨意點了3個男生,我把他們稱爲“小徐虎”,班上小朋友馬上笑開了,笑得他們怪不好意思的。他們利索地開工了,只一會兒工夫就把地面搞乾淨了,可見他們平時也是樂於爲班級、爲他人服務的好孩子,不然沒那麼麻利。在3個“小徐虎”工作時,我便在一旁抓住這一“生成”有情有境的總結了課文,並鼓勵學生要像徐虎學習,像身邊的“小徐虎”學習。

預設的課堂也許是有秩序的課堂,但也許會缺乏靈氣;生成的課堂也許會“亂”一些,但可能會因此而精彩。如果這堂課按我預設的教案進行教學,學生不僅會感到苦草乏味,不感興趣,而且對知識點難以掌握。而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爲學生的學習創設了一個自由學習的時空,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學得活潑,雖然最後的局面有那麼一點“亂”(熱鬧),但這一“節外的小枝”開出了絢麗的花朵,成爲課堂的一個亮點,也使課堂真正成爲了學生生命活動的樂園。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2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爲,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爲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爲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纔有可能實現。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着力點主要集中在“語言”上,這一點在課堂教學和檢測上表現得十分鮮明,於是在教學中,往往出現教師板着面孔教,學生板着面孔學的現象。在教學《小石潭記》一文時嘗試着進行了情境教學。

《小石潭記》是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悽苦的情感。我認爲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夠激起學生對古典文學的愛好,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於是我決定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體會文章的寫景抒情的方法。於是我以導遊的身份,以課後練習一“發現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爲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同遊覽小石潭。

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本文的課件,讓學生分組觀看。課堂上我激情滿懷,聯繫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樂和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還精心設計了拓展延伸練習:當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開發成旅遊盛景區,如果請你作爲設計師來設計景點,你會怎樣設計?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被點亮了:“幽竹閣”、“玉佩泉”、“翠蔓廊”、“觀魚臺”、“望溪亭”爭先恐後的發言,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讀,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準,朗讀尚成問題,更不用說背誦了。對一些字詞理解也有誤,雖然進行了補救,但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誤在於: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們畢竟只是初二的學生,又是普通班,基礎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學習慣;

第二、忽視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基本環節,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訓練方面缺失,丟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現代人總會對文言形式的語言感到遙遠而且陌生。這首先從心理上加大了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中小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的難度。我們要學習文言文,就必須首先越過這個障礙。這個“越過”絕不是“跨過”,而是“穿過”。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通過認知和理解的方式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培養語感入手,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義是前提,決不能忽略這個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其次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形成誦讀能力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才能在學習《小石潭記》這樣富有情韻,語言優美的作品時,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纔會在腦海裏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纔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甚至有幾分神祕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3

反思一:放與收

案例一:一老師在執教《承天寺夜遊》一文時,按照“粗讀明人事--細讀疏文意--品讀探主旨”的思路分析課文。在展示主旨環節,學生討論出了好幾種主旨,如體現作者悠閒、欣喜、落寞之情。這時候,老師打出作者背景引出“豁達”之核心情感。

點評:像這樣的教學過程,老師就很好實現了教學的收放自如。在學生討論時,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看法;在提升環節,卻有老師極爲精到的看法。最後,還上升到指導學生如何達觀看待人生方面,實在是很好的實現了文言文教學古爲今用的教育作用。

反思二:入與出

案例二:一老師在執教《春》一文時,先讓學生分析春景圖的特點、寫作順序、角度方法、修辭比較;老師再梳理:景物描寫應做到抓特點、多角度、按順序、用修辭;最後,讓學生仿寫一幅秋景圖。

點評:該老師先深入文本,瞭解課文寫景方法,再走出文本,讓學生學會使用這種寫景方法,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

反思三:果與因

案例三:一老師在執教《敬業與樂業》時,讓學生找中心論點。卻只是找到答案,並沒有告訴學生理由。

點評:在教學過程中,探究”爲什麼“是培養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能力的必經過程,是掌握知識、規律的最佳方法,也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所以,在指導學生判斷中心論點時,一定要說明爲什麼是這個句子而不是那個句子。另外,楊老師還特別提出應該講語法,因爲語法知識是滲透在語文學習的很多環節,包括概括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語言特點等。

反思四:實與效

案例四:一老師在執教《偉大的悲劇》一文時,帶着學生把課後的詞語注音、解釋讀一遍、講一遍。這是”實“。

點評:楊老師認爲,在教詞語時,可以採用更有效的手段,如羊軟綿綿爲”羸“,女孩裹腳走路慢爲”姍“,缸裏的東西沒有了爲”罄“。他還認爲,小學階段重在識字,初中階段重在釋字(可以講講構字法),高中階段重在講字的文化。所以,楊老師建議老師讀讀《說文解字》,一定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反思五:取與舍

案例五:楊老師在教初三第三單元《故鄉》《孤獨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聲》四篇課文時,便把單元目標分解到四篇課文中。這樣,每一篇課文不必面面俱到,每一篇課文突破一二個教學目標即可。所以,在《故鄉》一文中,主要抓肖像描寫;在《孤獨之旅》一文中,主要抓環境描寫和襯托手法;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主要抓語言描寫;在《心聲》一文中,主要抓心理描寫。

點評:我們在教學中,要學會取捨一些內容,研究課標、考標,根據單元目標和教材特點,重新處理教材,綜合定標。所以,我們應該在文本中抓取最有價值的東西進行教學,不必每一個細節都講到。

反思六:教與學

案例六:一老師在教《俗世奇人》一文時,從標題入手,讓學生思考:”俗世“與”世俗“的區別在哪?”俗世奇人“又好在哪?進而引導學生體會這”世“”俗“在何處,這”人“”奇“在哪裏?

點評:我們更應該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而不是老師教學的角度思考教學。所以,我們要教學生怎樣去學習,以及學會、學懂。

反思七:自主與合作

案例七:一老師在執教《端午的鴨蛋》一文時,佈置了三個合作探究題,其中有兩個題目是自主學習就可以解決的。

點評:楊老師建議,一節課最多一二個探究題,多了不能發揮作用;學生獨自能夠解決的問題,採用自主學習的方式即可;在”合作探究“小組建設上,可以多花點心思,比如指導學生如何發言,如何傾聽,如何展示小組成果(可以讓學生上黑板寫答案),以及討論前至少一分鐘的獨自思考等。

反思八:”講“與”默“

案例八:一老師在講《孫權勸學》一文時,先是老師範讀課文,再學生翻譯課文,接着賞析三個問題,最後拓展練習,講述三國故事。

點評:楊老師建議,文言文翻譯不用逐句過關,可以在小組內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生能夠獨自解決的不講,學生相互間能夠解決的不講。只有學生提出的難點纔是老師需要重點突破的。

反思九:淺與深

案例九:一老師在執教《老王》一文時,抓住老王善良的一面進行教學。

點評:這位老師在後來的反思中,認識到了《老王》一文還體現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無能爲力的慚愧,對社會不公的批判。也就是說,要抓住文眼”愧怍“進行深度教學。

反思十:固與拓

案例十:一老師在執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拓展題設計爲《我見到了發財的于勒叔叔》。

點評:這樣的教學設計十分恰當,既切合了課文的學習目標,又發散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反思十一:勵與糾

案例十一:一老師在執教《背影》一文時,有學生評價文中的父親違反了交通規則。

點評:對學生有個性的評價,我們可以對其正確的一面進行鼓勵,但是,遇到其觀點錯誤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結合文本所處的年代進行指導,糾正學生錯誤的看法。

反思十二:問與答

案例十二:一老師在執教《社戲》一文時,有十二個教學環節,大小問題22個,最後導致教學目標沒有實現。

點評:這位老師顯然違背了”簡單教學“的原則。在他的教育下,學生的知識積累、思維品質和閱讀能力都沒有得到提升。所以,我們在提問時,應該考慮到提問的效度、大小、層次、難易、多少、準確度、時機等,從而實現學生的有效回答。

反思十三:預與生(預設與生成)

案例十三:一老師在引導學生談閱讀《蘭亭集序》一文的感受時,一學生突然感慨”好浪漫“,而老師在帶着學生分析文本後得出一個充滿人文主義精神的觀點:原來浪漫不只是風花雪月,浪漫還可以是一種性情,一種風骨,一種靈魂的詩意寄居,一種灑脫的生活方式。

點評:在學生幾乎要把文章引入一種狹義的浪漫境界時,聰慧的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理解。這樣,老師在沒有預設到這種情況發生時,進行了機智的生成處理,不能不說是非常富有教育智慧的!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4

《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暗藏於詞中的無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讀詞。

古詩詞之美首先在於它的音律美,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優美動聽。所以學古詩詞必先朗誦。教學《長相思》時,我設計了幾個環節:初讀詩,咬準字音,讀得字正腔圓;再讀詩,注意停頓,讀出節奏感;三讀詩,讀出印象;四讀詩,讀出大意;五讀詩,讀出情;六讀詩,讀出境。

朗誦不應該只停留在形式多樣的示範讀、比賽讀、配樂讀、表演讀等淺層次上,而是要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詩的語言美,在這種美的薰陶下發自內心的美美的朗誦,讓人陶醉的朗誦。

如“山一程,水一程”寥寥數字,山高水遠,長途跋涉的孤寂無聊的軍旅生活如在眼前。又如,在讀出詞的大意時,我抓住作者“身在何處”與“心在何處”作爲突破點,體會到作者身與心分離的那種思鄉之情,而後,又讓學生在老師的範讀時想象作者故園的美好景象。一方面“身”在風雪交加的軍旅,另一方面“心”在溫馨的家園,鮮明的對比更加勾起作者的思鄉之情。此時讓學生有感情地去讀,就可謂“意到情成”了。

古人寫詩詞“貴在含蓄”“意在言外”。學《長相思》這首詞,從讀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體會詩人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與詩人同喜同憂。我以適當的語言,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再配以壎曲,把學生帶入情境,然後讓學生反覆吟詠,逐漸拉近與詩人的情感距離。教學古詩詞,必定要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情,走近詩人,與詩人對話。

體會意境時,我運用了語言描述、配圖配樂吟誦等多種方法,誘發想像,讓學生在頭腦中再現出生動鮮活的畫面,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培養自己獨特的感受能力,受到相應的情感及審美陶冶。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5

以往的語文教學,把學生禁錮在小小教室裏,與世隔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這樣做肯定不對,要破“課堂爲中心”。自然、社會、沸騰的現實生活,也是學習語文的課堂。這次課程改革,要建設開放

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應僅限於讀書、寫字、答問,而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小課堂連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形式。教學內容、形式、途徑要向自然、社會、現實生活開放,也就是說,必要時語文教學要走出去。還要重視課外閱讀、課外習作的指導,使學生把課內學習所得遷移到課外學習中去。課內閱讀教學中決定了語文課文的經典性、基礎性和示範性。課文應當是精品,文質兼美,在思想內容上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在用詞、造句、佈局、謀篇、文風等方面有一定的典範性。因而課文也就成了知識、能力、思想教育和審美情趣的載體,爲重要的是課文能夠使學生掌握帶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使學

生學會從特殊到一般,舉一反三,更好地在課外進行其它類似文章的學習閱讀。閱讀教學離不開課外閱讀,二者必須相互結合,互補互助。課文閱讀教學是基礎,對課外閱讀起着指導作用;課外閱讀是課內的延續和補充,反過來豐富並深化課文的閱讀學習。真正做到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當前應當重視的是,課堂上,特別是低年級課堂上,過於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用大量的非語文活動擠佔了學語文的時間,結果快樂有餘,收效不大,沒能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學習的基礎,這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至於課外語文活動,有的目的不明,組織不利,時間花了不少,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上收穫不大。這就需要加強目的性,減少盲目性;加強計劃性,減少隨意性;要切實可行,講求實效。

語文課程改革,要致力於每個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的核心是什麼?是語文能力。因此,我們必須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等能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基礎不僅是紮實的,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以往的語文教學比較忽視的。培養創

新能力,核心是獨立思考能力,還有豐富的想象力。怎樣培養呢?比如,在識字教學中培養獨立分析、識記字形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讀文章想畫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勵學生髮表獨特感受和個人見解,說真實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學中引導觀察,鼓勵發現,提倡寫個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練習。

當前我們教師應當警惕的是,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存在盲目追求新異的現象。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要處理好培養求異思維與培養求同思維的關係。不是想法、說法越新越好,越與衆不同越好。關鍵是要說真話,說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