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語文教學反思1

一轉眼,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已近兩月時間,回想自己的教學工作,有成功,也有不足;有收穫,也有失落。現自我反思如下。

一、成功方面

1、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課堂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使很多同學都有了較大的進步。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進課堂教學,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

3、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嚮導,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當作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並把這些內容貫穿與 平時的課堂教學之中。

4、在教學中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的學習規律,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不足之處

1、在語文教學中,還需要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

2、還需要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

3、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方面還不夠到位,部分學生學習方法還比較死板。

4、學生的閱讀面還需要進一步擴大,同時還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的方法,培養課外閱讀的能力。

5、在指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和習作訓練方面探究不夠,需要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習作水平。

6、對學困生的指導和幫助還不夠。

語文教學反思2

  一、導言

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到底應該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來做,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個人認爲,這得依據所選文言文文本的特點來定,標準裏的要求是總體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這不應成爲語文教師從事單篇文言文文本教學的桎梏。語文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在“思考”這面超驗的旗幟下藉助語言文字進行“聚會”的活動,這思考拒絕以某個在先的目的的名義而結束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教學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文言文教學如何讓學生進行大量實踐呢?最爲有效的一條就是把教學的觸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去,讓學生置身於特定的交際場中,進行場復原。這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繫是一致的。只不過,這種聯繫,是一種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稱之爲場復原(回到原始狀態)。

場復原,說簡單一些,就是把教師與學生的“思考”通過時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讓這種“思考”接近更爲原始的狀態,實現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完全融合,進而讓教師、學生在這種狀態下進行交際,實施教學行爲,實現教學目標。對《十則》的教學,若能採用這種方式,其教學必將產生特效。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所記多口語,文辭簡古。其篇章雖有記事,但卻簡略;記言雖多,但卻只是片言隻語,且多爲自言自語,有問語又有答語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門弟子的疏忽呢?在《論語》中將一句話的來龍去脈都記錄下來的也有。這說明,他們是有意給後人留下空缺的。這個空缺,就是後人理解《論語》要旨的所在,也是後人思考的所在!我們知道:一個詞語,如果離開了句子,就很難確定它的意義;一個句子,倘若離開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確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寫作背景等特定的環境,便談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義。一句話,如果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這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爲什麼要這樣說,那對這句話的理解也僅僅是走馬觀花。在對《十則》的教學中,我們如果能用“場復原”的方法,把教師、學生置身於這句話產生的原生態中,進行聽說讀寫思的訓練,是不是更有利於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呢?

  二、設計思路

文本教學的基本策略是“個性解讀,對話生成”。文言文教學要把握好“度”:太淺,學生學得皮毛;太深,學生無法理解。對《十則》的教學,這個“度”以場復原爲標。具體地說,就是要讓學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礎上,穿越時光隧道,完成對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創造;學生、教師這個復原的“場”中,對言語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實現平等對話。

  三、精彩教學片段實錄

師:《論語》寫作體例爲語錄體,語錄體一般由問語和答語兩部分組成。下面,請大家快速瀏覽全文,你能找出既有問語又有答語的一則嗎?

生:第十則。

師:是誰問誰答?

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答。

師:請問,子貢問了一個什麼方面的問題?他怎麼問,孔子如何答呢?(學生思考了一會兒,有學生站了起來。)

生:我認爲子貢問的這個問題是關於修身做人的。他這樣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師:你能結合問語和答語的意思給大家以解釋嗎?

生:可以。用現代文翻譯這一問一答,子貢問的就是“有一詞可以用來一生踐行嗎?”孔子說,“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告訴我們,做人要有“寬恕”之心。所以,子貢的問題是關於修身做人的。

師:是呀!你的思考嚴密,也很正確。謝謝!請坐!

師:同學們,孔子對弟子的教育正是通過他與弟子的問答式對話進行的,《論語》記錄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語。課文《十則》中的其餘九則僅有答語,沒有問語。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當時你給學生提的問題嗎?假若你是孔子的學生,你能回想出你當時向老師提的問題嗎?

(教師依據全班同學自然分組情況,由第一大組完成第一、三則,由第二大組完成第二、八則,由第三大組完成第四、五、六則,第四大組完成第七、九則的問語設計。先獨立思考,再前後四個同學一組討論修正,形成統一意見。由中心發言人彙總討論結果,準備發言。)

師:下面,我們來聽聽大家學習的成果。(第三大組多人舉手,我點了一人發言。)

生:第四則,僅有孔子的答語,我們經過討論認爲,答語回答的是學習方法中學習與思考的關係這一問題。所以,問語應這樣設計,“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師:那你能如同第十則那樣,把你加入到問語之前嗎?

(生有點不理解。師提示:第十則中是誰提問的?學生答,子貢。師提示,這時是你提問,你應將自己的名字加到問語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XXX問曰:“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

生(齊):同意!

師:下面,請讓我們回到春秋時期,我當孔子,你做學生,全班同學擔任旁白,我們來進行問答對話。

(學生旁白:XXX問曰。)

生: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學生旁白:子曰。)

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注:師生逐一完成其餘八則的問語添加,學生、師生之間採用古人問答時的語氣語調進行問答訓練。在對話過程中,師生對第一則,做了較爲全面的分析。即認爲“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的是學習方法中溫習的快樂,“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的是會學友,後一句則講人的修養問題。三句話三層意思,層層遞進。)

  四、教學反思

筆者曾多次執教《十則》,先前由於思想未認識到這個層面上來,也就是採用“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這節課“忽悠”過去了。在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之後,我對我以前的做法進行了反思,認爲聯繫生活不夠。如何聯繫生活呢?筆者結合自己提出的“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進行了再思考。我發現,我過去在處理文本的時候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對《論語》中話語產生的背景缺少關注。二是聯繫生活的方式不對。如果運用語文交際場的觀點,我就應該讓學生、教師穿越時光隧道,置身於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在這個特定的場中進行語用交際!如何做呢?選文的第十則剛好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範例。於是,我大膽地實施了我的設想。沒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這種教學,將傳統的逐句析文義、師生的機械分析變爲教師與學生的對文本之象的個性解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對《十則》中每則的個性化修改和創造,使學生成爲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達到了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這種設計是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的,從實施的過程來看,教學策略也是完全正確的。這節課結束後,我無比興奮。一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角色的置換而產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行爲的高度自主性,讓我體會到了新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所產生的魅力。二是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了富有創意的修改和再創造,這使得學生成爲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三是教師與學生組成了“學習共同體”,教師教的成份明顯比傳統式少多了,教師也輕鬆了許多。

當然,這種策略並不是適用於對每篇文言文的教學,這又反映出“場復原”式聯繫生活法的侷限性。可針對《十則》而言,這種方法又是最恰當不過的。但這種教學是不是又超出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了呢?沒有超過吧,我想。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中心發言人發言時,常出現“我認爲”而不是“我們小組經過討論,認爲”。要知道,小組討論的成果應是小組所有成員一起探究的結晶,怎麼能讓中心發言人一個人獨享呢!但對於這一點,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在課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語文教學反思3

本學期,我擔任五年級的語文課。任教一學期來,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較爲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是語文課堂新的學習方式,它注重的是學習過程和方法,有利於培養同學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本事和交流合作的本事。上課時我較爲充沛體現了這種學習方式。如上課時的小組內質疑解疑,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讓團體來解決;小組合作,讓同學不但理解了在探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全班交流所得和疑難問題。這樣同學在學習中體驗在合作探究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歡樂,感受學習的樂趣。

可是,在教學中也有幾點問題值得反思:

一、朗讀指導不夠到位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提高同學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的提高學習語言最關鍵,學習語言的感受和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必需經過朗讀才幹更充沛地體現出來。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缺乏朗讀指導,所以同學經過學習後朗讀水平沒有得到大的提高。在平時上課時的備課設計中缺少朗讀指導的設計。經過這學期的教學後,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逐漸加強朗讀訓練這一環節。同學的朗讀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缺乏朗讀技巧的指點。課文朗讀的目的之一是經過朗讀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如何經過朗讀來體會,除了理解課文資料外,應當要有朗讀技巧運用的問題,比方說邏輯重音的處置等。同學對重音的處置也是五花八門。而我平時忽視了對同學的指導,默認了同學各種各樣的處置方式。這樣,同學的朗讀水平勢必得不到提高。

二、批註式閱讀抓得不實

本學期我校提倡批註式閱讀教學,其目的是提高同學的閱讀本事,掌握閱讀方法,提高同學的自學本事、深入理解本事,從而培養小朋友們的語文素養。本學期我抓得不夠實,中下等生批註得很膚淺,不夠深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進一步抓好小朋友們的批註式閱讀本事的培養。

本學期,我擔任五年級的語文課。任教一學期來,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較爲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是語文課堂新的學習方式,它注重的是學習過程和方法,有利於培養同學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本事和交流合作的本事。上課時我較爲充沛體現了這種學習方式。如上課時的小組內質疑解疑,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讓團體來解決;小組合作,讓同學不但理解了在探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全班交流所得和疑難問題。這樣同學在學習中體驗在合作探究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歡樂,感受學習的樂趣。

可是,在教學中也有幾點問題值得反思:

一、朗讀指導不夠到位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提高同學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的提高學習語言最關鍵,學習語言的感受和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必需經過朗讀才幹更充沛地體現出來。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缺乏朗讀指導,所以同學經過學習後朗讀水平沒有得到大的提高。在平時上課時的備課設計中缺少朗讀指導的設計。經過這學期的教學後,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逐漸加強朗讀訓練這一環節。同學的朗讀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缺乏朗讀技巧的指點。課文朗讀的目的之一是經過朗讀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如何經過朗讀來體會,除了理解課文資料外,應當要有朗讀技巧運用的問題,比方說邏輯重音的處置等。同學對重音的處置也是五花八門。而我平時忽視了對同學的指導,默認了同學各種各樣的處置方式。這樣,同學的朗讀水平勢必得不到提高。

二、批註式閱讀抓得不實

本學期我校提倡批註式閱讀教學,其目的是提高同學的閱讀本事,掌握閱讀方法,提高同學的自學本事、深入理解本事,從而培養小朋友們的語文素養。本學期我抓得不夠實,中下等生批註得很膚淺,不夠深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進一步抓好小朋友們的批註式閱讀本事的培養。

語文教學反思4

《語文園地》的教學,既能落實語言文字訓練點,夯實基礎,同時又能幫助學生揭示規律,拓展學習途徑,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讓語文園地成爲學生學習的“樂園”。

《語文園地四》緊扣動物主線,安排了我的發現、日積月累、趣味語文,讓學生在充分的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的同時,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在“我的發現”板塊,編者都以“對話”的形式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啓發。在日積月累板塊,將課內外的語文學習資源整合起來,因日積月累板塊的存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被調動起來,課內的知識向課外拓展延伸,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將會發揮得淋漓盡致。教師要做的就是大膽放手,引導學生去自己理解、運用。趣味語文板塊是個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故事通俗易懂,教學時重點抓住有趣的對聯,引導學生理解短文的趣味所在。教師鼓勵學生練習講述,課後講給別人聽,進行語言積累。

在這節課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上好課:

一、回憶所學課文,歸納閱讀方法

首先,讓學生回憶本單元學過的課文,想一想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有哪些發現(說說爲了能使身邊的動物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大家面前,作者用了什麼方法。)並把自己的發現說出來與大家分享。再看看小林和小東同學的發現,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他們的發現。然後,讓師生歸納小結閱讀方法。如:採用明貶實褒的方法能使句子變得更生動形象。最後,讓學生從自己的習作實例中總結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做有心人,多發現,多收穫。

二、積累關於動物的成語,激勵學生成長

在學習日積月累時,我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詞典等方式理解詞語的意思,並讓學生收集更多的關於動物的成語。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小組裏自由讀,然後

讓學生說說這些成語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使學生意識到這些成語中都含有動物名稱,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再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已對成語的理解,並從中選擇一些說說自己的理解,並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說話練習。

爲了使內容更加的豐富,在語文活動課時,我還設計了考考你環節,繼續交流自己平時積累的包含動物名稱的其他成語,以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激發主動積累成語的興趣。

在“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和“趣味語文”這三大板塊內容的教學中,是否注意了訓練方式的新穎和鮮活,是否注意了“由此及彼”的適度拓展,因爲這類型的教材,在傳統教學中,一直被定位於“基礎訓練”的層面,教學的主要策略亦長期沒有跳出“熟讀強記”、“爛熟於胸”的怪圈,枯燥乏味之極;而今,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的教學應賦予這些“死”的教材以“活”的情趣,讓它深深的吸引學生。

總之,《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有一定的封閉性。如何在《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中,實現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如何開發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動,實現教學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實現教學時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評價,實現教學評價生活化。這是值得我進一步去實踐並不斷提升自己的。

語文教學反思5

《觀潮》是語文S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寫景的課文。記敘的是一次觀潮的盛況,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的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描述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由平靜到奔騰咆哮再到恢復平靜的動態變化。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異常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將教學重點放在朗讀訓練上,以讀爲主,以讀爲本。經過反覆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一、抓重點段,領悟錢塘江大潮的“奇”。

在教學中,我緊緊扣住“天下奇觀”這個詞語做文章,經過抓住課文重點句段,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抓住描述大潮的聲音和形態的變化的詞語,寫出了潮的氣勢之宏偉,從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領悟錢塘江大潮的“奇”。

二、指導朗讀,感受雄偉壯觀的景象。

以讀爲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以學生跟讀的方式指導學生的朗讀技巧:重音、停頓、語速等。如“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爲了突出錢江潮的壯觀氣勢,應當讀得稍快,強調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詞語。同時在朗讀的時候,出示課文中描述江潮句子和相關的畫面,使學生增加對錢塘江大潮的感性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統領全文,學習表達方法。

教學時,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依“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後”的順序理解課文資料。重點理解“潮來時”部分,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學生從大潮的聲與形的變化中,就能明白作者是由遠及近地觀潮。

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到達,不足的是在指導朗讀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句子比較、背文方法的指導、成語積累的.訓練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學設計安排的容量是否過多,因時間的問題我在教學時就臨時作了一些調整或縮簡。以後在設計和教學中還需注意到這些因素。

語文教學反思6

《豐碑》這片課文敘述了在風雪交加的行軍途中,一位紅軍的軍需處長因衣服過於單薄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表現了這位軍需處長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貴品質。然而長征年代久遠,當時的歷史背景學生也很陌生,所以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使其感動是本課學習的難點和重點。

這節課我力戒瑣碎的情節分析,抓住重點,注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內在聯繫,採用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成功之處在於:

一、 畫面再現,創設情景。

《豐碑》講述的是紅軍翻越大雪山時的感人故事。爲了讓這些不見風雪,不懂何爲冰天雪地的學生能體會到環境的殘酷。我一開課,首先播放《萬水千山》中成爲冰坨的雲中山和紅軍爬雪山的片段畫面,同時播放狂風呼嘯的聲音。學生邊看邊發出驚歎 這雪太厚了 看樣子這雪至少有一尺多深 這纔是真的冰天雪地 。這時我再滿懷激情地說道 爲了新中國的誕生,多少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今天,我們將把紛飛的思緒再一次拉回那艱苦的戰爭歲月,去聆聽發生在長征途中的又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 ! 從而學生情緒高漲,很快融入到課文所要描述的情境中,爲學習課文做了好的情感鋪墊。

二、採用 變序切入法 ,直奔中心。

教學設計從中心句切入,以中心句 大雪很快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爲主線,引導學生談最感動的地方,抓住將軍神態變化的句子以及這些神態變化所體現的不同思想感情,去感受軍需處長的高大品質,層層深入地領悟思想內涵。這種教法,重點突出,目標明確,避免了串讀課文,過分分析情節內容的弊病。

三、 以疑導學,培養能力。

古人云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 常有疑點才能思考,纔有創造。第一次出示中心句後,讓學生提出疑問 軍需處長怎麼會成爲一座豐碑? 爲什麼說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 然後整節課都圍繞着這個疑問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課文,尋找答案。提問設計以力求鼓勵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從已有的學習經驗入手,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釋疑,並以精讀、品讀的方式去感悟文章語言文字的美。讓孩子們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鼓勵那些屬於個性化的獨特的體驗,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見解,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思維。注意交給學生質疑、品讀、析句以及觀圖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四、以情感人,以讀爲本。

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情感、作者情感互相融合的過程。在教學中,老師首先要被感動,才能感動學生。整節課,我情緒飽滿,用情真意切的語言去創造良好的教學意境,向學生傳遞感情,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讓學生充分地讀,使人人有讀的機會,人人有體驗情感的機會,在讀中感知人物的外部形象,在讀中領悟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高尚品質。

總的來說,這節課不管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學效果,我個人覺得都比較滿意。但由於我擔心時間不夠,不能完成整個教學流程,因此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還不是很充足,還應多請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和體會。

語文教學反思7

經過短暫的思考後,有同學舉手示意回答,比如有春花繁盛圖,豔麗春花競芳圖,春風和悅圖,濛濛細雨圖……舉手的同學都用相應的詞語表達了自己對特定的春景春情的理解。後來,又有同學舉手,他用詢問的口吻說:“老師,我能不能用幾句詩概括?”我開心地回答:“當然可以。”於是,他就給每一幅圖配上了一句詩,等他說完,其他同學在下面歡快地笑,原來他用的詩句都是我們學案上有的。但我還是對;他表示了讚許,能說出自己的理解,也是一種收穫。

或許是受這位同學的啓發,後面就接着有同學開始嘗試着用自創的詩句給每一段配詩,最後語文課代表曉雅站起來說:“我給每段都寫了一句,我來說說。”她說完幾幅後,聽着還真像模像樣的有詩的味道,同學們紛紛讚賞。但是,因爲時間關係,春雨圖她沒有想好,我一想,這是個機會,於是馬上號召全班同學一起來幫助她完成最後的春雨圖,同學們躍躍欲試,熱情很高,不一會工夫,有好幾個同學就已經寫好了,雖然有些稚嫩,但無論從語言還是形式上都可圈可點,只可惜下課以後我沒有及時記錄,課堂上也沒有進步一組織學生對這些詩句進行修改提升。現在已經記不起來了,實在是遺憾,引以爲鑑。

教學是人與書,人與人的對話,無論怎樣的精心設計,都不可能預知課堂的所有將要發生的情況,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它需要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平等對話。鍾啓泉先生說:“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複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過程。”新課程也要求課堂教學要以生爲本,以學定教,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真實需要,而不是完成自己的教學預設任務。這節課,我本來要通過詞語填空,一方面鍛鍊學生的概括能力,一方面以此促使學生完成對作者描繪春景的理解。沒想到學生受到以詩句註解的啓發,來了興致,紛紛寫詩句。我認爲這個時機不能錯過,於是組織了上面的嘗試和交流,既是實踐新課程觀念,又關注課堂變化,從學生感興趣的點入手,從學生的學切入,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只是自我感覺遺憾的是,如果當時組織學生繼續依照文本修改詩句,也許學生的收益會更多。不知這算不算是真正的做到了關注學生的成長呢?

語文教學反思8

《草原》是一篇精讀課文。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並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讚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深入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一、教學效果

本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首先,我在課前已要求學生查閱有關的書籍或上網查找相關的資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寫大草原的詩詞、文章,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從而加深對草原的感性認識。

2、其次,爲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一方面,我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將文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把草原的美景分爲三大部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圖畫,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讓學生們感受到了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

3、我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結構安排上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通過讓學生們劃分段落,總結段意,讓學生們整體地把握了文章的結構,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的巧妙。

4、由於品讀優美語句,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於是,我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此外,我還出示優美的句子,引導學生抓住這些優美的句子,通過品讀、吟誦、想象畫面等方式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從而更進一步深入地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感受相互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5、最後,在學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勵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走進西部,瞭解西部和熱愛西部。

二、成功之處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成功的,現在把成功的幾方面總結如下:

1、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才能加深理解和體驗,纔會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感情的薰陶,產生共鳴。在這課中,我投影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吸引了同學們,從而使他們產生學習的慾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兼顧兩方面,既重景色的欣賞,又重情感的薰陶。

這篇課文,首先寫草原的美麗景色,再談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我首先讓孩子們學習有關的景物的描寫,再體會字裏行間流露的民族情誼,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注重朗讀,在讀中感悟。

我引導學生展開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們通過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等讀書形式,走進課文,理解課文。

三、不足之處

雖然這一課的學習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學永遠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課中,我還有不足的地方。我覺得我的語言還不夠優美,語氣語調的把握上有欠缺,在對學生的回答問題上的激勵評價針對性不夠。

四、改進措施

如果重上這節課的話,我會在之前成功的基礎上,增加課件中對草原景色圖片的展示,注重自己的語調、語氣,以自己的語言魅力感染學生,及時、有針對性地評價學生的回答,給予回答精彩的同學以肯定,給予回答不到位的同學以鼓勵和點撥,使得這節課互動效果更突出。

語文教學反思9

《語文園地四》一共涉及到了三方面的內容:即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交流平臺”旨在讓學生學習怎樣理解人物形象;“詞句段運用”這一板塊意在讓學生學習小說中不同情節對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體會句子中的詞語的感情色彩,或者不同的語言所體現出的不同人物的心情;最後,“日記月累”版塊留給我們的是一首賀知章的詩《回鄉偶書》,增加學生們詩詞的積累。通過教學,我有以下想分享的內容:

  一、教學效果

通過教學,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交流平臺”教學過程中,首先與學生一起回憶,我們這個單元學過的《橋》《窮人》等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總結從哪些方面理解人物形象,引導學生總結出三個方面:一、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理解人物形象;二、通過小說的情節感受人物形象;三、通過環境描寫來凸顯人物的形象。例如《橋》中的老漢的形象通過老漢“冷冷的”“兇得像只豹子”“吼道:‘少廢話,快走’”的語言和神態描寫凸顯出來。從桑娜把兩個孤兒抱回家的情節中,可以體會到她寧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顧孤兒的善良。在《橋》一課中通過描寫山洪的兇猛,體現出老漢的沉靜、有威信等

2、“詞句段運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們先讀句子,體會小說中的情節描寫對突出人物的形象的作用,指導學生在日常的閱讀中,要注意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體會各種詞語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及它們所蘊含的情感。另外,通過閱讀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展現人物的品質。

3、對於《回鄉偶書》的學習,先與學生介紹詩人寫詩時的背景,有助於學生理解詩意。接下來讓學生自己朗讀古詩,糾正學生的字音,使學生能正確、有節奏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通過品讀、吟誦、想象畫面等方式體會作者的感情,理解和積累詩句。

  二、成功之處

我在教授“語文園地四”的時候,感覺自己比較踏實,一步一個腳印,學生們學習起來也比較充實。對於古詩的學習,因爲節奏簡單明瞭,學生們學習興趣非常高,氣氛熱烈,基本在課上已背過整首詩了。

  三、不足之處

這一課的學習,我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學生們參與度還可以,但我覺得在“詞句段運用”的學習方面,學生們緊緊浮於表面的學習,並沒有真正地深入理解,對於讓孩子應用在自己的寫作中,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提高,需要更多的練習。

  四、改進措施

如果重上這節課的話,我會在“詞句段運用”方面多做準備,準備更多的資料,讓學生們體會理解,並準備一些適當的練習進行小練習,甚至可以讓學生當堂進行小練筆,同組討論,進行糾正,使得“詞句段運用”的學習更加深入。

《語文園地》教學反思

《語文園地》中“交流平臺”安排的是和同學們交流如何理解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語文園地》中“詞句段運用”安排的是1.讀《三國演義》中的片段,感受小說中的人物形象;2.讀出示的三句話,體會其中所表達的情感;3.讀《窮人》片段,體會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仿寫自己忐忑不安或猶豫不決時的心理活動。

《語文園地》中“日積月累”安排的是唐朝詩人賀知章的古詩《回鄉偶書》。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交流平臺”教學時,引導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先讓學生回顧本單元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小組交流,再讓學生說一說還知道哪些生動的文學形象,並說說他們的性格特點,從哪裏感受到的。鼓勵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感受人物性格。

2.“詞句段運用”教學時,讓學生通過品讀句子和關鍵詞語,結合情節,體會情感,感受人物心情。

3.教學《回鄉偶書》時,首先談話導入,揭示詩題。接着初讀古詩,把字音讀準確,把詩句讀正確,初步感受詩的情感及韻味。然後藉助課文插圖,小組討論每句詩講了什麼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標記。然後引讀全詩,讀中悟情。最後,配樂吟誦,昇華詩情。課下佈置作業:積累《回鄉偶書》第二首,體會作者眷戀家鄉以及憂傷之情。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教學古詩《回鄉偶書》時,爲了讓學生把詩句讀通讀順,感悟詩歌情境,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我給同學們留有足夠大的空間,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讓學生在分析、理解古詩的基礎上,自讀、同桌互讀、指名讀、全班齊讀、表演讀,多樣化的朗讀形式使學生動腦動口。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昇華。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文字藝術的魅力,達到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目的。

  三、不足之處

教學完成後,反思整節課,感覺有以下不足:我的語言還不夠優美,語氣語調的把握上有欠缺,在對學生的回答問題上的激勵評價針對性不夠。

語文教學反思10

本學期即將尾聲,現結合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反思如下:

  一、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作爲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反思,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而大進”。可見“質疑”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它更是培養學生洞察能力,啓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起點。

  二、目前我們學生的問題意識非常薄弱,學生課堂發現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隨着年級的升高,變得越來越低,這種現象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但隨之也有一系列的問題出現,那就是課堂上組織教學出現了相應的難度,往往是易放難收,遇此情況是讓其發展下去,還是把他們的熱情消滅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三、以探究、實踐爲核心組織教學。

脫離探究、實踐的生物教學不能適應將來新課標的要求,只有經過認真探究、親身實踐,學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實提高。以探究、實踐爲核心組織教學的基本策略,以探究、實踐爲核心,完全擯棄了老師的講解與分析,將學生推到了課堂主人的地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開發學生學習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多樣性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高效完成的學習任務,達成課堂課程目標。活動方式如探究活動、創新活動、實踐活動等。

語文教學反思11

還記得與舊課標相識是在自己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xxxx年,充滿激情和鬥志的自己與舊課標牽手,在語文教學這個大熔爐裏磨礪着,成長着。在工作中舊課標就像老師,就像朋友,在我困惑時,它能爲我指引迷津,在我小有收穫時,它能激勵我繼續前進、、、、、、就這樣我與舊課標一起相知,相伴渡過了10年。10年的與課標的耳鬢廝磨,10年的教學實踐檢驗,我的老友-課標在10年風雨的洗禮下,以更加華麗端莊的容顏再現。我爲它的變化驚喜不已,因爲它沒有辜負我這個好友的期待。

一、驚喜1一——新課標降低了知識的難度

說新課標降低了知識的難度,那是因爲新課標降低了小學生會寫漢字的要求。依據新課標,三、四年級學生須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會寫1600個左右,而舊課標則要求學生會寫20xx個左右。新課標對一、二年級學生會寫字的要求也從原來的800到1000字統一成低限――800字。

作爲自己,一直苦惱的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從開始寫字起只寫3-4個字,可是到二年級上學期驟然增加到每課寫6—9個,下學期每課達到寫十二個字。字詞是一家,字不能單獨放置識記。作爲任教的自己每次都是將字和詞和句連在一起。但是不管你用什麼辦法總有一部分孩子他們識記字是比較辛苦的。打到舊課標的要求是有一定難度的。有時自己有一種衝動,不想讓孩子寫那麼多字,可是一想到這是課標要求的,知識是必考的內容。那種衝動慢慢平息。現在新課標要求會寫的字降低到了800字,很好,自我感覺壓力減少了許多。新課標更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和我們教學的實際。寫的少,孩子就會更加用心,才能達到熟練而且美觀。

不僅是字詞,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希望我的孩子們在學習得各個方面不僅能學到知識,學到本領,還希望他們能學得快樂,在學習中能體驗到成就感。但是在實際很多的壓力下,我們發現確實有很多孩子能達到課標的要求,可是還是有不少的一部分學生他們跟不上這些孩子的進度,學習起來很吃力,橫向比較起來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很遺憾在自己的班上也總有一部分學習得不是很快樂的學生,雖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是我在很多時候還是期望我的老朋友課標還能在其它方面降低一點難度的。

二、驚喜2——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XX老師說:學好語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閱讀,在語文學習上沒有閱讀量的積澱是不可行的。我認爲尹老師的話和我們的新課標的方向是一致的,新課標給我們定的閱讀積累量只是一個底數,要讓孩子語文好,就要孩子多閱讀,多積累。怎樣達到這個目的呢?興趣和訓練。新課標認爲語文課就是要讓孩子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

其實我一直都不反對字詞句段的訓練,我認爲在訓練中學生和我的聽說讀寫能力都能提高。但我在以前的教學中特別是在公開課時很少有讓學生字詞句訓練,好像做某些訓練就會割裂課堂的整體性。而把這樣的訓練集中在複習課上。雖然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漢語知識、文體知識和文學知識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以往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機械的、煩瑣的、孤立的訓練,已經扭曲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積累重要字詞句、經典詩歌和文章等做法的興起,可以說是改革的一種轉向。現在的課標及教材都非常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摘抄蒐集資料、背誦默寫類的練習大有提高。爲了避免那種機械的、死記硬背的、孤立的語文學習方式,避免學生從一個苦海跳到另一個苦海,避免語文教育從一種無效走向另一種無效,這些練習在引導學生掌握基礎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讓學生領會它們的運用;在引導學生誦讀大量經典詩文的同時還引導學生感悟、理解國內外文化、文學精華,並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在引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還引導學生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認識他人,也認識自我、發展自我。

關鍵是新課標還提倡讓孩子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教師應增強閱讀方法的指導,重在教給學生方法,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個性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作者感情的體會,發展學生個性。“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的確,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在多讀多悟中掌握課文內容,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情感體驗感受遠比“填鴨”學得更有價值,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

《新語文課程標準》給每一個老師提出了明確的教育方向,縱觀這個新標準,發現老師如果僅僅是提高認識不提高自身的素質也是難以達到,作爲老師要真正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啓發式、討論式、師生互動等新的教學模式不努力學習探索是根本不能達到的。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前提是老師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新課標的頒佈對自己是一種極高要求挑戰。不過人生因挑戰而精彩!在新學期的開始,我已經加快了學習的步伐,對適合自己教學的方法、好文章等都有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簿上。每天將好文讀與孩子聽,讓自己和孩子一起收到美文的薰陶。每天總在思考如何讓孩子每天快樂的學習,讓孩子們愛上閱讀、愛上學習。思考讓自己越來越聰慧,衷心期盼自己在實施新課標的教學中自己能變成一個“新”老師!相信自己能接受挑戰!

語文教學反思12

一.人磨課

《太陽》既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又是一篇科普說明文,還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到說明文與說明方法。說明文、說明方法的教學是比較枯燥的。科普文本教學如何突破重點難點、如何激趣、如何拓展是我在磨課過程不斷地進行着思考與改進的難題。

本課的教學內容很多:太陽的知識、太陽和人類的關係、說明方法的運用、句段中的語用等,在最初的上課時,我力求面面俱,結果導致課堂太滿、滿堂學、但學生沒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重難點——說明方法的學習也沒有很好地突破。因此,我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進——

1.講解的順序爲重難點讓路:由最開始的從總結段(第8自然段)的講解,總結出“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世界”——進而講解到太陽和我們的密切關係體現在哪些方面(4—7自然段)——最後到因爲太陽有如下哪些特點才能與我們關係密切(1--3自然段)的倒敘講解,變爲現在的順敘講解。現在的教學主線更突出、明確,教學目標更好地落實。

2.講解詳略合理安排:詳細講解的是太陽的特點(1—3自然段)。課前收集好預習單,整理好預習效果數據後,我就發現了學生對於對於文本的重點部分——說明方法的運用,只看預習單上的說明方法介紹、還是不太能理解什麼樣的句子用了什麼樣的說明方法。於是我以學定教,在教學中必須巧妙的設計了圖文並茂的課件,以文本爲基礎、一個說明方法一個說明方法地落實教學,在教學“太陽的特點”這一部分時、我讓四人小組選擇一個喜歡的特點聲情並茂地朗讀,並以學生喜歡的順序進行教學。本節課中,學生順序是從太陽的“大”到“遠”再到“熱”,在講解“大”這一特點時順勢學習“作比較、打比方”兩種說明方法;從爲什麼太陽“我們看上去只有一個盤子那麼大”、因爲太陽離我們很遠,過渡到講解太陽“遠”這一特點,在這段的教學中學習“列數字、舉例子”兩種說明方法,讓學生用“——”劃出“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這一句話、並寫上“舉例子”三個字、以這一句爲例子學習作批註的方法;從“就算太陽離我們不遠箭也不能射到它,因爲太陽很熱”,自然過渡到講“熱”,有了“大”和“遠”的學習基礎,學生已經掌握了四種說明方法,在講解“熱”這一段中讓學生給用了說明方法的句子作批註,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從易到難,從扶到放的教學過程,紮紮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的地進行重難點突破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起來更有趣、更輕鬆,更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導作用與老師的主體作用。非重點部分太陽和人類的關係(4—7自然段)告訴學生這是說明方法“舉例子”的運用,大膽放手讓學生說說這一部分列舉了哪些例子說明了太陽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進行充分的說的訓練,教師相機進行概括——太陽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體現在:萬物生存、自然現象、殺菌能力方面。繼而從用關聯詞語“有了……才……”、“如果……就……”說明太陽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過渡到“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世界”。總結全文。

3.有效拓展

葉聖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藉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太陽》這篇課文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對某一事物進行說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學生學習完《太陽》這篇課文後,嘗試做運用說明方法的練習題。

再設計小練筆:用上本文中學到的四種說明方法來寫一段介紹仙人球的話。教師設計的小練筆讓學生將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四種說明方法自然地遷移到“寫”中去,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得到寫的訓練和提高,紮紮實實的寫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簡而言之,教學過程實行“一課一得”的策略,巧抓文本的軸心問題重點——說明方法進行高效學習,其他語用、語法不作詳細講解,

二.課磨人

經過了本次精品課的磨課,我有不少的感觸:

1.教學要落到實處,

2.語言要乾脆,不要囉嗦,

3.不管什麼文體的文本教學都要有激情,有趣,教師要熱情高漲,學生才能學得興趣盎然。

語文教學反思13

早在1978年,呂叔湘先生就指出:“10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如今十幾年過去了,這個問題解決了沒有呢?依我看,情況還是沒有多大變化。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十幾年間,語文教學改革一直十分活躍,一些新理論、新觀點、新教法層出不窮,爲什麼情況還是無大變化呢?我思之再三,覺得問題就出在這十幾年來,我們改革語文教學用的是“加法思維”,即不斷地給語文教學累加上去許多新的負載,使本來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

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培養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學生將來怎麼去建設四個現代化呢?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沒有發散思維能力,學生將來怎麼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呢?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要讓學生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繫,認識事物的發展與變化。認識事物的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學生將來怎麼能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呢?還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審美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怎麼能使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鼓舞學生爲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和創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奮發向上呢?

無疑,這麼一些提法都是正確的,都是要在語文教學中好好落實的。於是一 項一項地累加上去,語文教學的頭緒便越來越複雜,任務也越來越重。無怪乎有些教師不無感慨地說:“語文教學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裏裝”。然而,頭緒越是複雜,任務越是繁重,語文教學的目標便越不明確。誠如張志公先生所說:“說法越多,花樣越多,頭緒越複雜,目的越不明確,結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學者迷迷糊糊,鬧到畢業,還是不通。”事實正是如此。我們在1991年曾對部分畢業班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作過調查,其結果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學生寫字姿勢大都不正確,根據抽樣調查,語文畢業考試試卷的書寫工整率僅達17%;在25篇作文中,光病句就達104個,平均每人4.16個。2500個常用字的回生率高達29.1%.距要求相距甚遠,實際上還是沒有“過關”。

語文教學的時間是個常數,語文教師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頭緒越複雜,教師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語文教學要跟着潮流走,於是每當一個新的說法提出來,教師便要兢兢業業地去鑽研這些新概念,去體現這些新精神,這麼一來,課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學活動多了起來,那些華而不實、形式主義的東西多了起來,從而擠掉了學生對課文本身的誦讀、理解、揣摩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運用,如此進行語文教學,其效率怎麼能高得起來呢?

近來在報上讀到這麼一則消息,說的是華中理工大學最近作出的一項決定:95級的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入學後,都要參加中國語文水平考試。未通過考試者,再以選修、自學的形式進行學習,然後參加以後每年一次的語文考試,畢業前通過考試者才授予學位。該校校長楊叔子意味深長地說:“作爲一 名中國大學生,爲什麼不通過四級英語考試拿不到學位,而中文不過關,作文不通,錯別字成堆,卻可以拿學位,這怎麼解釋?”從校方作出的這個決定中我們可看到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儘管不少人已經成爲理工科的本科生、專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語文卻仍然不過關。本來就應該在中小學解決的問題,爲什麼還要讓大學去補這個課呢?這不是很值得我們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同志去深思嗎?

怎麼來解決這個長期困擾我們的老大難問題呢?我有一個不成熟的看法,就是要變過去的“加法思維”爲“減法思維”。要給語文教學減輕負擔,使之頭緒簡化,目標集中,輕裝前進。用“減法思維”來看問題,語文教學並不是那麼複雜。葉聖陶先生過去曾將語文能力概括爲聽說讀寫四個字。其實就這四個字來說,也是不應該等量齊觀的。我以爲小學生進入學校學習語文主要是學習書面語言,而兼及學習口頭語言,這是因爲小學生在入學之前就已經基本上掌握了口頭語言,進入學校學習語文是要使口頭語言更加規範,而口頭語言的規範也是有賴於書面語言的學習的。至於聽,就更是無所不在。教師講課要聽,別人朗讀課文、複述課文要聽,別人回答問題、討論發言要聽,同學們口述作文也要聽……總之聽的訓練是寓於上述這些訓練之中的,似乎不必專作安排。

需要說明的是,提出這麼幾項作爲“語文過關”的主要指標,只是強調語文教學的着力點應放在這幾項最主要的訓練上,並不意味着否認語文學科的其它功能。語文學科確實有其思想教育、發展智能、認識事物和審美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但這些功能都應該是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來體現,而不是外加的,更不能是牽強附會的。語文就應該姓“語”,語文課一定要突出識字、寫字、讀書、背誦、作文這幾項訓練重點。目標既明,達成目標的操作方法也就自然清楚了--語文教學不應是教者單方面的灌輸,而應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在讀寫聽說的實踐活動中去學習讀寫聽說。

語文教學反思14

《掌聲》這篇課文十分感人。文章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讚美同學們的寬容和善解人意,也說明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地關心別人,異常是對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課文是以小英性格的變化爲主線貫穿全文的,所以在教學時,我緊抓這條主線,藉助了兩次掌聲的比較,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文中同學們的掌聲中包含了對小英的鼓勵、支持、信任、讚美、欣賞,正是同學們的愛心,才使得小英由原先的自卑、憂鬱變爲自信開朗,勇敢地應對生活的。從而懂得生活中要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要把自已的掌聲送給別人的道理。

這節課上,我和學生都進入了狀態,因而教學效果比較令人滿意。學生對文章理解深刻,讀的感情到位。可是課後我進行了反思,覺得教學中還有不少環節值得認真推敲,能夠更進一步。

1。兩次“目光”,第一次是:輪到小英上臺演講時,同學們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此時,同學們的目光中,可能包含着關注、期待,甚至也有少數學生準備看笑話的意思。但等到小英猶豫一會兒,慢吞吞地站起來,紅着眼圈,準備走向講臺時,同學們的目光爲“注視”。此時的目光中更多包含了鼓勵、支持和信任。這樣纔有當小英剛剛在講臺上站定,教室裏驟然間響起了熱烈、持久的掌聲的情景出現。教學中我沒有抓住這些,未讓學生清晰地體會到“目光到掌聲”,這一發展過程中的同學們對小英態度的變化。

2。文中“驟然間響起了一陣掌聲”這句,我只引導學生對“驟然間”的意思進行了理解,找出了它的近義詞。而未想到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驟然間”在這句中使用的準確,是“突然間、忽然間、一瞬間”所不夠替代的。這是本人對文本解讀不夠到位造成的。

3。本課教學中,我經過語言文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還是較有深度的,在讀的指導上還應加強。

4。在經過三次比較之後,學生體會到了小英的來信的意思和作者在文章最終發自內心的感慨。教學中我設計了讀詩的環節,使中心得到拓展,學生情感得到抒發。

經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爲孩子的點滴提高而鼓掌,爲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爲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語文教學反思15

這段時間,發現學生的作業很多時候地一邊做不對,而當改錯時,則做得很快,只要有一個同學做的全對,很快全班就全都會了。而當考試考察同樣的問題時,還是有很多同學不會,數學老師也發現了同樣的情況,經過調查,很快發現,學生有照抄作業的毛病,有的時候即使不照抄,也互相問,很快雷同的作業就出現了。靜下心來,細細地思考一翻,於是有了對這些抄襲作業同學調查的念頭。經過調查,發現學生抄襲作業原因有三:

一是這部分同學上課大多不喜歡聽課或者說聽不懂老師講的課,激不起他們的聽課的興趣,因而學不到知識,不懂得做就產生抄襲;

二是小學生正處於好玩的年齡,而部分學生往往迷於玩電腦遊戲或者無聊的電視節目,爲了應付教師佈置的作業,騰出更多的時間玩,他們就選擇了複製;

三是由於各科的作業太多,學生爲了按時完成,就想到了節省時間的“copy”。

四,學習缺乏主動性,缺乏目的性,完成跟會不會沒有多大的聯繫。寫作也就是爲了應付教師的檢查。調查完後,我突然覺得學生有太多的“苦衷”,學習也夠辛苦的,同時也讓我對教學進行了反思:

反思一:在目前新課程的環境下,在實施“減負”的今天,爲什麼學生的學習還會如此辛苦?這固然有學生本身自己的原因,如學習態度、自覺性等,但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是否也要有所反思呢?學生不喜歡聽課,激不起聽課的興趣,教師是否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呢?爲什麼學生會不愛聽課,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否得當,老師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指導者的角色是否到位等都需要教師好好反思,有些教師對教材研究得很透徹,語言點講得很仔細,可是對學生的學情分析得不夠,心中沒“裝”有學生,因而就形成教與學的脫節,學生學不到知識,不懂得做作業,也就難怪學生會想到“複製”了。K

反思二:反思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些學生的自覺性不高,自主合作學習不到位,他們往往迷上電子遊戲等,出現這種情形,老師就有必要對學生加以學習方式的指導,對那些自主合作學習不強的學生,正確地引導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這樣他們也就不會“複製”作業了。K

反思三:新課程強調教師之間的合作,要求教師之間要互相溝通、協調發展,因此教師在佈置作業時,要講究實效性,要求質不求量。教師之間在佈置作業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使學生的學習不會感到壓力很大,教師佈置的作業不一定都是書面作業,也可以是學生喜愛的一些動手製作、繪畫、上網蒐集材料等作業,這樣也就可避免某些學生“複製”作業了。K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習,努力改變教學方法,創造讓學生樂於學習的氣氛,要關心愛護學生,對學生加以學法指導,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生能自主合作學習,同時教師之間要加強協作,各學科之間要協調發展,只有這樣,學生抄襲作業的現象才能得到遏制,也就不會再出現部分學生 “複製”作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