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

“詩聖”杜甫,他的詩感時傷世、憂國憂民;他的詩沉鬱頓挫、壯志豪情。在《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詩----《杜甫詩三首·望嶽·春望·石壕吏》,學習這三首詩,學生對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份瞭解,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會有進一步的認識。學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時期的創作思想,並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

傳統教學中學生學習古詩詞一般都是先反反覆覆地誦讀,再進行語言的品析,進而感受詩歌的意境。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已經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詩詞的教學僅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詩句弄得支離破碎,那還有什麼美感可言呢?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這一基本理念指導下,我們八年級語文集體備課組老師在集體備課時設想能否找到一種新的方法喚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情?能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學習古詩詞?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準備把前兩首詩的教學在一節課完成。對《望嶽》《春望》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次嘗試----在注重朗讀教學的的同時,抓住“望”字,將兩首詩歌進行比較學習。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這兩首詩歌爲杜甫不同時期所寫,詩的風格也迥然不同,《望嶽》境界壯闊、氣勢磅礴、抱負遠大;而《春望》則景象悽清、感情凝重、風格沉鬱。詩歌風格不同的背後主要是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在學生感知詩意的基礎上讓他們合作探究去探討這種現象,從而獲得詩歌鑑賞的一種重要方法---“知人論詩、知時論時”。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

在課前,根據教學設計,我有針對性地佈置學習預習詩人的經歷、感知詩歌的大意。在上課時學生對詩歌內容已經比較熟悉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這種新的詩歌教學方法感覺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學生踊躍發言,積極探討,學有所得。一堂課中,學生在兩首詩歌的比較學習中,感受到了兩首詩歌風格的不同,體味到了詩人早年內心的遠大抱負和後來的憂國傷時之情,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了以下一些問題;

1.本課的教學設計將詩歌的創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詩歌風格不同原因的環節之中,這是爲了讓學生更好地意識到對詩歌情感的感悟不能離開詩歌創作的背景,但將詩歌背景放在學習詩歌之前介紹是否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呢?什麼時候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介紹,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比如在學習《望嶽》這首詩歌時,如何啓發學生從詩歌的字裏行間自主體會到詩人筆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地告訴學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讀課文;這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總結。

3.在本課教學中,還應給學生更多一些的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思考感悟,讓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動嘴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大量的實踐體驗,爲學生優化學習,有效學習和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空間。

總之,通過這堂公開課的教學,我獲益匪淺。深切感受到了集體備課對優化課堂教學的好處,同時也得到了專家同仁們的悉心指點。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還應當大膽地進行教學創新,加強合作交流,使語文教學園地更加豐富多彩。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2

對這篇課文,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理解作者情感,品味平淡中蘊含深情的語言,把握文章的抒情方法。所以上課時緊扣“情”字主要圍繞着四個問題展開:第一,本文的關鍵句是什麼?爲什麼?設計這樣的問題在於讓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瞭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個問題是,圍繞“悲”“喜”二字作者敘寫了哪些人事?通過這些敘寫文章表達了什麼樣的“喜”和什麼樣的“悲”?這是對文章的具體感知,需要對文章作內容的分析和語言的品味,感知作者平淡的敘述中所隱藏的深情。隨之而來第三個問題是,作者是怎樣抒發這種悲和喜的?這是從理性層面的思考,從而瞭解作者的創作上的特點,學習一些寫作的方法。我用兩幅對聯概括:“事細而情深,文短而意長”,“景不必奇譎瑰麗唯幽靜能怡性,事無須驚心動魄是真情才動人”。第四個問題是,如何理解“悲”、“喜”兩種情感在文章中的統一?這是對文章主題和內在結構的把握,也是對作者深層情感的進一步理解。

因爲教兩個班級,又是面對全市的一節課,所以我先在不開課的班級上了一課。

開課了。開始的時候很順利,一切按我原來的估計進行。對第一個問題學生較快的解決,很快的找到關鍵句,理由也概括得很到位:是全文情感的概括;是過渡句,承上啓下;點明瞭寫作《項脊軒志》的原因。對第二問題,我預先的概括是:怡然讀書之樂,

家道中落之傷,慈母早逝之哀,辜負祖母之悲,懷念亡妻之痛。我先讓學生思考五分鐘,然後讓學生回答。其實對這個問題,我早做好對學生點撥的準備。因爲在另一班上課的時候,學生的回答總不能中的,特別是對什麼樣的“喜”和什麼樣的“悲”更未能理解到位。所以我在上公開課時心理上也對學生作了定位,並設計了很多的小問題準備用來引導。如“喜”部分:爲什麼修葺項脊軒?爲什麼不另起書房?你覺得那些地方能夠表達作者的喜悅?“悲”部分:母親是怎樣的人?回憶祖母側重寫了什麼?回憶母親用“泣”,回憶祖母用“長號”,而對妻子卻沒有直接的詞語表現感情,這是爲什麼?……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引導閱讀課文,推敲字詞,品味語言,然後概括情感,把握方法。未料到一個學生在回答時概括得相當到位:“重修項脊軒的讀書之樂,回憶母親時光流逝之悲,回憶祖母功名難就之悲,回憶妻子英年早逝之悲。”當時他的回答引起聽課老師的一片驚呼,我也很感突然,雖然和我原來的概括比較還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但他的回答基本中的,原來設計的所謂引導是全用不上了,只好馬上改變問題:“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了這樣的‘喜’和‘悲’?”在隨後的閱讀和品味的教學過程雖然尚算順利,但自己也發覺有些地方出現了不應有的重複,使得其中的一個練筆環節(圍繞一個“情”字,概括《項脊軒志》這篇課文的內容)因爲時間的緊張不得不捨棄。

課後,和幾位同學同事一起吃飯、聊天。大家對我上課時注重文本,側重語言品味的教學持肯定意見,但我總覺若有所失。其間也談到一位特級教師到我市一所高中上課的事,說他那節課上得不理想,完全不能體現特級教師的水平。有一位甚至開玩笑:“特級教師的課不過如此,還不如小曾老師的課呢。”另有一位說可能特級教師不瞭解那所學校學生的情況。這句話讓我剛纔的思考一下找到了突破口。

作爲教師,上課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備課。備什麼?備教材,備學生。其實備學生太難了。一個班級五十多位學生的學習狀況、語文素養是不同的;同一個學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態、情緒等一切的心理和身體的狀況都可能對學生造成影響;第二,所學內容的不同也可能導致教師對學生的瞭解不充分。不同文體、不同語言風格或不同思想傾向的文本都會因學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着不同的閱讀效果。而任何一點的不同都可能影響一節課的教學環節,影響一節課的精緻甚至常態。這樣,我們可以說,備學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個大略的層次上做一個大概的估計。所以,剩下的只能是備教材,因爲只有教師對教材備充分了,才能任憑它“八方風來,我自巍然不動”。怎樣算是備好了教材?我覺得一是對教材爛熟於胸,從字詞句到文章結構主題手法等等都瞭然,二是要選擇授課內容,確定授課重點,不可能把教師知道的全部在課堂上讓學生掌握,只能根據文章的特點和教材的編排選擇性的講授。

我覺得,備教材要比備學生重要。教材是可以把握的,而學生卻每天都是不同的。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對學生課堂上的精彩表現我們很難因勢利導,這樣對學生是一種挫傷;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面對學生課堂上的疑問將無言以答,這樣對教師一種打擊;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面對課堂上節外生枝的問題將無法控制,這對課堂時間是一種浪費。當然,這樣說絕不是說教學可以不顧學生,恰恰相反,課堂的教學絕對不能脫離學生進行,這是最重要的。備教材是前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則是關鍵。而教學的藝術,正是在這樣不可預知中才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示。而我,正是未能意識到學生的不同而使課堂教學出現了凝滯。

所以,我想,所謂的教學藝術,絕對不是用已經備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進行教材的解剖,而是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前提下,根據學生課堂上的表現,根據教學目的隨時調整教學方法和重組教學環節。這是我想到的第一點。

對於特級教師的課,如果幾年前我聽到“也不過如此”這樣的話,我可能會相信,並且自我安慰:你看特級教師的課也有人說不好,何況是你?但現在的感覺卻不一樣了。在自己也開過一些公開課後深深地感受到憑一節課就來判定一個老師的好壞那是不夠恰當的。教材可供挖掘的、學生的狀態、師生的瞭解和磨合等都可以影響一節課。

一篇課文向學生講什麼、怎樣講,可能每一位老師的處理都不同,所以每一節語文課都可能招來異議。而優秀的老師決不是把一篇課文只當成一篇課文。他把這課文當成是整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在某節課中,他可能什麼都不做,只引導學生讀,而另一節課可能會深挖細析,甚至由肌肉骨骼分析到神經末梢。如果我們不瞭解他的教學思想,不瞭解他的整體教學設計,而對他的某一個環節中的處理可能不以爲然。正如我們看到一座花園,如果一看到枯枝敗葉就判斷它的殘破,而沒有想到這些枯枝敗葉正是營養花木的養料,這是錯誤的。

在一些課堂上,作秀成爲了一種時髦。課堂的活躍、教師的風采,都是表演的元素,卻很少有人去顧問這種表演之後還留下什麼。語文教學是一個大系統,它有些時候表現爲樸素甚至是單調無聊的操作,有些時候表現爲精彩紛呈的.思想的碰撞,有些時候爲精心的品讀體悟,有些時候爲深思奮筆疾書……

語文教學可以看成是一項工程,甚至可能比工程還要複雜。每一篇課文、每一個知識點都需要精心安排,課文和知識點的網絡更要精心構建。大師之所以成爲大師,是因爲他們有積累更有思想,而最重要的是把從教學實踐中來的教學思想再運用到實際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學王國。

所以我想,所謂教學藝術,它首先是對教材通盤熟悉的前提下,明確每一冊課文每一個單元每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其次是在課堂教學中能隨時根據學生的情況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合理的教學結構,完成教學目標。這正像是一位畫家,只要胸有丘壑(教學系統),那麼無論是條幅還是長卷(具體的教學內容)他都能根據材料(學生的實際表現)自如的進行創作。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3

【教學目的】

1、學習對照的寫法。

2、否定句代詞賓語提前和主語省略的用法。

3、領會苦學方能成才的道理。

【重點難點】

1、對照的寫法。

2、倒裝句和省略句。

【教學設想】

自讀課。

此課可要求學生熟讀,並能背誦其中重段落,領會方中蘊含的深刻思想,並學習對比

的寫作方法。

授課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指南錄〉》

“序” }

《送東陽馬生序》

│ 1、書序(序跋)

│ 《太史公自序》

│ 敘述著作旨趣

│ 《齊民要術序》

序│

│2、贈序

│ 《送孟東野序》

│ 寫給臨別親朋的

《送薛存義序》

二、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180,字景濂,號潛溪。浦江(浙江義烏縣)人。元末明初文學家。

明初:受任江南儒學提舉,爲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諾(參與撰寫朝廷重要文書)。因長孫列入胡惟庸黨,全家謫往茂州,中途病死。

“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另二人是劉基和高啓)。著有《宋學士文集》。

三、自讀課文,並作分析

1、逐段分析。

全文包括3段

(1)敘述自己在青少年時期嗜學勤讀,不怕艱難困苦的堅強意志和刻苦精神。

簡析:

家貧無書

天大寒,手指不可屈伸

求書 借書學習

勤 手自筆錄,弗之怠

遍觀全書

無師與遊

趨百里外求師

求師

勤 (對比)

奪走辛勞

艱 餘

生活艱難 (對比)

從師 同舍生

略無慕豔意

勤 (側寫)

中有足樂者

正面寫自己得到學習的最大快樂,側寫專心求學,刻苦勤奮。

(2)批評當時太學諸生學習條件優越而不知好學,勉勵他們不要辜負好條件,應當專心至致志,努力學習。

簡析:

無凍餒之患

無奔走之勞

太學生良好學習條件

有師可問

有書可讀

(與上一段處處對比)

以“今”開頭,轉入與過去學習條件的對比,聯結自然。然後作出有力的論斷,勉勵太學生德成業精。

(3)說明作“序”的原因和目的。

簡析:

撰長書—辭甚暢達(書面表達能力)

馬生“善學” 論辯—言和而色夷(口頭表達能力)

學習—用心甚勞(原因)

扣題。道爲學之難以勉勵馬生。

2、歸納寫作特點。

(1)通過敘述自己親身經歷說明問題,令人有親切感,易於接受。(有情節,選材典型)(2)描寫人物生動形象。

先達──德隆望尊。

門人弟子──虛心好學,尊敬長者。

(3)對比鮮明。

師 餘 前人 昔 昔 昔

生活 師 書 (生活、學習條件)

生 同餘生 今人 今 今 今

四、小結

1.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現實意義)。

2.對比手法的運用。

五、作業

1、整理課文字、詞知識。

2、書題二、三。

【附錄】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書序

文體

贈序

昔(餘) 今(太學諸生)

求書

凍餒之患

奔走之勞

求師 無

有師可問

有書可讀

從師

〖對比

自道爲學之難 勉勵德成精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4

這次的公開課,安排的內容是蘇軾的散文《記承天寺夜遊》。對我來說,蘇軾一直是心中的偶像。而這篇散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一句,也一直在心頭縈繞。

文章很短,只有85個字,這一篇短文要教些什麼呢?翻閱了課程綱要,查看了整個單元的設計說明,初步確定爲:一把握重點文言詞彙,二欣賞寫景佳句,三感悟作者情感。本着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的原則,字詞和句子的翻譯主要讓學生通過預習完成,課上交流重點句和疑難句。感悟作者情感我初步打算從“月”字入手,順便也欣賞寫景佳句。

就這樣設計出初稿進行了試講,同事們紛紛給出了意見。尤其是欣賞寫景佳句和感悟作者情感處,過於單薄。因爲在準備時,看到許多教學設計都抓了“閒人”一詞,我便想跳出這一藩籬,結果沒有把握到更有效的突破口,失於淺薄。在深入思考了同仁提出的意見後,我把“月”與“閒”緊密結合在一起,寫月景,抒閒情,因月生閒情,因閒情而賞月,兩者本就緊密相關。

在具體設計中,“閒”字的領悟讓學生自主質疑,合作探究。這一環節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得到證實,學生普遍對“閒人”的含義存在疑惑。預設就在課堂上得以體現,而且學生通過背景的瞭解,已有了較深層次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補充“東坡”別號的來歷,可以深化學生的理解,感悟“閒情”的真正含義所在。同時,藉助《臨江仙》一詞中“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一句,進一步深入體會到,作者那種因月釋懷,卻終難放下的複雜心緒。

而在“月”景的賞析中,一是緊扣了文本,通過修辭等方面感悟妙處。二是利用音樂,展開想象,在想象中豐富感知。這裏,先是利用《春江花月夜》一曲的藝術特徵引發出文章的藝術特徵,接着,在樂曲中閉上眼睛,展開想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老師利用聲情並茂的語言進行描述,在澄澈透明的湖水中,似乎空無一物,卻又蘊含一切,包容一切。這一切,包括作者被陷害的憤懣,被貶謫的悽苦,被冷落的落寞……什麼功名、才華、抱負、歡喜、憂愁……都被如水的月色悄然融化,化作虛無。此時,此景,我已與東坡產生了深刻的共鳴,心中默唸“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思緒也在月光下無聲灑落……只是一個“蓋”是把人從夢幻中喚醒,回到紛擾的現實,發出“但少閒人如無兩人者耳”的感嘆。

在學生反覆誦讀之後,我板書下“長夜兩閒人,月洗一片心”兩句。這正是我對本文的一點總結,一絲感觸。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感謝這“月”洗滌我一片凡心,給予我這一課時的安寧。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5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全詩共分兩部分,分別描寫了地上的鮮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體現了兒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對身邊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關愛和嚮往。第一節中“這裏一朵”、“那裏一朵”和第二節中“這裏一顆”、“那裏一顆”不僅描述了鮮花滿地,繁星滿天的情景,而且再現了兒童看鮮花、數星星的天真爛漫,充滿了情趣。

學情分析:這首詩語言淺顯易懂,生動活潑,貼近兒童生活,學生不難理解。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情朗讀、移情美讀課文,讓學生走進詩歌,與小詩人產生內心的共鳴,從而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藉助課文插圖,創設一貫充滿活力的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境,在有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使課文內容悄聲無息地走進學生的心田。

設計理念:語文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因爲只有這樣,三者之間才能相互融合、相互碰撞,才能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鼓勵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方式。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同時,努力營造一種愉悅、輕鬆的氛圍,把繪畫、唱歌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樂中學,在樂中悟。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及它們在文中組成的詞語;綠線內的1個字只識不寫;認識2個旁。

2、通過讀書展開想象,感受課文語言的優美,體會兒童生活的情趣,引發兒童對身邊事物和大自然的關注與熱愛。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生活的情趣,引發對身邊事物和大自然的關注與熱愛。

2、通過藉助多媒體演示以及學生自創的情境,緊扣詞句,讓學生“身臨其境”,把觀察、想象、朗讀有機結合,感受意境之美、語言文字之美。

課時安排: 2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進行朗讀指導,試背課文,教學部分生字詞。

第二課時:學習剩餘生字詞,複習鞏固。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收集有關夏天的鮮花以及星星的資料。

一、猜謎導入,激發興趣

1、猜謎語:

(1)一朵朵,一簇簇,形狀多,色兒豔,綠葉中,它最美。

(2)它的家在夜空,它是夜空的小眼睛,一閃一閃亮晶晶,夜夜都在放光明。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鮮花、星星,讀好詞語。)

2、小朋友喜歡鮮花和星星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關於鮮花和星星的詩歌。(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

1、讓我們先一起來靜靜地欣賞一下這首小詩吧!(播放動畫)

2、這麼美的小詩,你們想自己讀一讀嗎?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認真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讀好輕聲。

3、檢查自讀效果。

(1)出示生字詞。

最、滿地、一朵、真、一顆(讀準字音)

喜歡、那裏、星星、花兒、睡了、數着(讀準輕聲)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去拼音開火車讀)

(2)指名分段讀課文。

三、學習第一節。

1、看大家讀得這麼認真,老師請大家欣賞幾幅美麗的圖片。(課件出示)美嗎?美在哪裏?

顏色這麼多,這麼美,用一個成語怎麼說?(出示卡片,讀詞:五顏六色、五彩繽紛)

2、如果你就站在這樣美麗的花叢中,你最想幹什麼?(出示句式:看着這些美麗的花朵,我真想)

3、小朋友想象力真豐富,也很喜歡這夏天滿地的鮮花。看,這位小姑娘也被那美麗的花兒陶醉了。(出示圖片)看,她說了什麼?(出示第一節)

4、自由讀,邊讀邊想想你知道了什麼?(結合板書:多、美)

5、指導朗讀,抓住“滿地”、“這裏……那裏……”、“比……還多”等詞讀出鮮花的多。

6、加上動作、表情讀。(配樂練讀、指名錶演、想表演的一起來。)

四、學習第二節。

1、過渡:夜晚悄悄地來臨了,各種各樣的花兒都睡了,這時候,天空中最美的就是那閃閃爍爍的星星了。(出示圖片)

2、小朋友,你們知道哪些星星的名字呀?看到這麼美這麼多的星星,你又想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出示句式:看着天上的星星,我覺得。看着天上的星星,我真想。)

3、那這個小姑娘在幹什麼呀?(出示圖片和第二節課文。)

4、指名讀,結合指導朗讀。(“花兒睡了”要輕一點,抓住“滿天”等詞讀出星星的多。

5、配樂加動作讀。(練讀,同桌讀得好的,你就誇誇他,有點不好的,就幫幫他。指名錶演,想讀的一起讀。)

6、配樂朗讀全文。

五、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1、老師這裏還有一幅秋天菊花盛開的圖片,老師很喜歡這幅畫,所以就仿照着課文寫了一段小詩。我只寫了一半,你們能幫我寫完嗎?

模仿課文中的句式,口頭填空:

我喜歡,

秋天滿地的菊花:

這裏 ,

那裏 ,

真比 。

2、再請大家欣賞幾幅圖片(出示:滿池的魚兒、滿天飛翔的小鳥、落葉、蝴蝶、草地上的牛羊、金黃的麥子、掛滿枝頭的橘子、圖片。)

你最喜歡哪一幅呢?也像剛纔一樣仿照着課文寫一首兒童詩嗎?(出示:我最喜歡,這裏,那裏,真比還多。)

六、指導寫字:

“那”、“滿”。

1、教師講解、示範。

2、學生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七、佈置作業。

把剛纔仿寫的小詩寫在你的積累本上。

板書設計:

(星星貼圖)

鮮花和星星

(草地、鮮花貼圖)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6

《四季》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兒童詩,通過對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葉、秋天的穀穗和冬天的雪人這幾種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現四季的特徵,一年級教學反思。詩採用擬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語言親切生動,讀來琅琅上口,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同時四幅插圖色彩明麗形象生動,便於學生觀察和想象。

這是我執教的一堂公開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激發興趣,創設情景、品讀課文,讀中識字、朗讀指導,體味文本這幾個環節的教學力圖來達到教學目標。

一、激發興趣,促進學習動力。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開始我就利用猜圖片的遊戲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有關四季的圖片入手,引導學生從圖中感受四季的美,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了學生的潛能,爲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和探究習慣奠定基礎。課堂上豐富的閱讀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創造積極的讀書氛圍,培養學生樂意讀書的習慣,教學反思《一年級教學反思》。

二、讀中感悟,加強個性色彩。朗讀是感悟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同時也是教學的基本任務。但讀要選好時機,恰到好處。在學生生成情感的時候,帶着感情去讀更有利於進入境界。因此在學生讀文之前,我先引導學生看四季圖片,讓學生們用充滿童趣的語言,把春天的美景和特點表達出來。這時再引導學生讀課文,體會文章語句的優美,比如教學的時候,我讓學生做動作表演“尖尖”、“圓圓”、“彎彎”“一挺”等,讓學生感受到每個季節的不同。我還利用頭飾讓學生表演背誦,加深學生對四季的瞭解。我又做了範讀,還加上了動作,在我的啓發下,學生的讀法也各式各樣,從而使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啓迪,美的薰陶,朗讀也有了。

三、聯繫生活,重視積累運用。新課標強調:“要聯繫生活教語文,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在學習了課文後,我設計了一個拓展練習,引導學生說一說四季中,除了草芽、荷葉、穀穗、雪人之外,還有哪些特點。

本課教學結束了,回想起來,有好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識字還不夠實,對學生全面關注不夠。上課的時候,我不善於引導學生,課堂的組織教學能力差,鼓勵、評價的語言較少。當課堂上出現“唱讀”、“念讀”的時候,我並沒有馬上去糾正、去指導,只顧教案而忘了學生。希望自己以後能在實踐中不斷學習、積累,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7

一、課堂關注的失誤

語文課堂是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陣地,在課堂中應該關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情況,關注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經歷的每個思維細節,關注他們在思維中遇到的困難和不解,課堂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都應緊緊圍繞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展開。但是,大部分教師因爲上公開課而變得有些不自然,在教學過程中,不是關注學生和文本的對話,不是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和參與面,而是關注課堂是否熱鬧,關注自己在課堂中的表現,關注聽課教師的反映和評價,關注多媒體制咋是否精美、操作是否流暢等等,這違背了教學的目的,只能讓課堂呈現出表面的繁華。

其實,執教公開課的教師一方面要思考語文學科的基本價值是什麼,這一節課究竟要教什麼,要以學生爲口心,讓自己置身於學生中,努力引導學生去品悟文本,激發學生和文本、老師對話的熱情,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所以,課堂教學前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如何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如何讓學生的思維真正活躍。

黃厚江老師在執教《給我的孩子們》時,只有一支粉筆,一本書。課堂算不得花哨,整堂課設計了三個問題:

(1)你能抓住文中的詞語、句子,說說文中的孩子們有哪些特點嗎?

(2)“我”是一個什麼樣的“我”?請同學們瀏覽課文,把描寫作者內心情感的詞語圈出來,從作者的情感人手解讀作者;

(3)嘗試補全一下題目,作者要給“我”的孩子們一些什麼?三個問題層層深入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字、詞、句來解讀文本,整節課活動開展自然,學生興趣盎然、思維主動,課堂生成了很多讓人難忘的智慧。整節課沒有表面的、形式的熱鬧,卻漸漸開啓了每一個孩子的心靈

二、課堂多媒體運用的失衡

多媒體在公開課上已成爲一些老師的“必殺技”,在公開課的準備過程中,教師往往花大量的時間用於課件製作。誠然,多媒體課件在節省時間、拓展課堂容量方面有很多優勢,但若使用不好也會有弊端。

1.固定了課堂的流程,造成學生思維的唯一性教師設計的多媒體課件,往往體現的是教師已經固定了的教學思路、教學設計,在公開課上,教師往往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設計,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閱讀、理解文章,一旦學生思維脫離了預定軌道,教師往往手足無措,生拖硬拽地把學生思維拉回到原來軌道上,教師不再是“主導”,更像是一個導演,讓學生按照既定的劇本演戲。

2.轉移了課堂的注意點,丟掉了文本在很多公開課上,我們都能看到,教師用一張張圖文並茂、聲色俱全的圖片吸引學生的眼光。這樣的課堂,體驗多了,積累少了;看影視多了,讀文本少了;聽錄音多了,朗讀少了;其他活動多了,語言活動少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干擾性閱讀,抑制了學生的二次創造,削弱了學生的想象力。

多媒體的使用應該簡潔而適時。簡潔纔能有變化的餘地,才能根據課堂的生成隨時調整,纔不會禁錮師生的思維;適時才能起到引導作用,讓多媒體出現在學生思維凝滯時,才能真正拓展學生思維。

三、課堂評價的失效

有很多做公開課的教師爲了體現課堂“教”與“學”的和諧,強調學生的個性彰顯,一味地表揚或肯定,不管學生答得怎樣都說“好”、“不錯”,不敢或很少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批評性評價,甚至對於錯誤的回答不做任何評價。

其實,對學生的回答,我們能否在第一時間抓住亮點,指出要害,這是課堂教學活動中最大的教學機智。教師常常要思考評價角度、評價語言、評價時機。有效評價不僅對回答問題的學生有很好的激勵作用,對其他聽課的學生也有很好的提醒作用。教師只有把握好評價的契機,才能更好地保護或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大多數的學生明白道理何在,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在黃厚江老師的課堂上,我們不僅能看到他可貴的“童心”,他常常蹲下身子,從學生的角度給予他們真心的肯定,還能看到他對文本內容的有效評價,對閱讀方法的適時指導。黃老師有時用委婉的語言指出學生思維的問題;有時在肯定學生答案的基礎上加以總結;有時在評價後又把問題引向更深處。他的評價語言讓學生閱讀的目光始終聚焦文本,保證了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展開。

總之,公開課是先進課堂理念和教學的展示,不是多媒體技術的演示,更不是教師自我的表演,只有深入思考學生情況,從學生出發,從文本出發,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巧妙引導學生,使教學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這樣的課纔是一節精彩的課,這樣的語文教學纔是語文教師應該守望的原點。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8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新詞,結合課文體會詞義;正確、規範地書寫生字。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生字詞,並初步感受到課文描繪的美景。

對策:給予充分的閱讀時間。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學習中,我們曾去過雲霧變幻無常、令人飄飄欲仙的廬山,到過充滿陽光的拉薩,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今天,我們又將來到風景秀麗的九寨溝。

板書課題,並指導讀好課題,學寫“寨”。

二、初步感受九寨溝的美景

1、你想去瀏覽九寨溝,去感受九寨溝的美景嗎?打開老師爲你們準備的網站,你可以看到許多美麗的圖片,看一看,談一談你的感受。

(學生瀏覽,同桌交流觀看圖片的感受。時間5分鐘)

2、看了圖片,你有什麼想法,和同學們一起交流一下。

(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可以講感受、也可以提問題)

三、初讀課文、掌握字詞

1、 自讀課文,邊讀邊做記號。

2、、 出示生字詞,檢查效果。

3、指導學生讀好文中的長句子。

四、調查興趣,自主選擇

1、 再讀課文,說說你想先去哪裏玩一玩?

2、 引導學生再讀讀重點段。

五、作業

1、 描紅

2、 抄寫生字詞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9

在第一課時中通過閱讀,自學生字新詞,不理解的共同釋疑,然後學生再讀,達到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再給全文分段。學生閱讀中,邊讀邊思考,養成閱讀中思考、思考中能讀的良好習慣。蘇霍姆林斯基說:“不動腦筋、沒有思考的閱讀,只能使兒童的頭腦變得遲鈍。”所以一直以來都想通過問題閱讀來培養學生思考的學習。

第二課時接上課時內容,分析各段內容,感受,理解有深刻含義的句子意思,學習法布爾對待學習的自學態度,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以至於他纔有輝煌成就。教學的主要方法是學生閱讀(自主閱讀)來解決問題,問題主要由老師設計,在此基礎上學生提出問題,再釋疑。

首先,第1-6自然段是本文第一段,讓學生在讀中思考:

爲什麼說法布爾從小就是一個昆蟲迷?

讀後討論:

1、“怪人”爲什麼要加上引號?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法布爾是實足的昆蟲迷?

3、第六自然段通過什麼來說清?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學生髮言時並沒有像往常那樣,一窩蜂的說,他們舉手,逐個解答,雖然站起來的人中有的答案不沾邊,但在爭論中自然而然的明瞭。老教師也就用不着肯定這呀那的。

第二段是本文重點,從7-18自然段,上節課時有的同時認爲可以分爲兩段:法布爾的經歷(7-13)和他的輝煌成就(14-18),其時這也是可以的,但由於這兩處關係緊密,放一處更容易理解,而且分析前後相互映襯,便於理解。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0

豐子愷先生漫畫作品我很熟悉,今天帶着我的學生學習了一篇他筆下的文學作品《白鵝》,學生欽佩先生的藝術。此文幽默風趣,使人百讀不厭。他筆下鵝的形象活靈活現,意蘊更是深刻。文中,作者重點表現的是白鵝性格的特點──高傲。大量運用了對比等手段從叫聲、步態、吃相中表現鵝的高傲。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先讓同學們在課外進行預習,以便能更好地在課上理解和學習。本節課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和地域特點,設計了《白鵝》的第一課時的教學。現在靜下心來反思這一節課:

上課開始的課堂導入還是比較順利的,我先出示了一個老字“鵝”,考查學生讀課文的細心程度。在第一、二段的學習中,同學們也能很快地找出全文的中心句,以及整篇課文都是圍繞“高傲”這個詞語展開描寫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不僅連接了第一段的內容,還爲我們引出了:鵝的高傲是從“叫聲”、“步態”、“吃相”三個方面體現出來的,在我的引導下同學們也能很快地體會、理解中心句及過渡段的作用。

學習第三自然段的過程中,讓我比較滿意的是,學生理解白鵝叫聲特點的詞語時,他們能夠體會出白鵝的叫聲,不僅聲音大,很兇,而且還很嚴肅,說明他們能夠理解“厲聲呵斥”、“厲聲叫囂”、“引吭大叫”等詞語的意思了,從白鵝叫聲的特點中也感受到了鵝的高傲,在我們進一步地學習交流中,學生們還能夠自己分析出:從“養鵝等於養狗”看出鵝很忠誠;從“凡有生客進來,鵝必然厲聲叫囂”等句子看出鵝對陌生人敢於厲聲呵斥,非常地勇敢和盡職,本段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明貶實褒的寫作方法,作者表面寫鵝很高傲,叫聲很大很兇,實際上是在讚揚它的勇敢和盡職,要告訴學生不能只從字面上去理解課文,要體會到作者非常喜愛白鵝,讚揚它的思想感情。

本課安排學生實踐活動時間多、形式多,功能多,訓練密度大,每項活動目的明確,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積參與,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掘,課堂因此而充滿了生命活力。

在教學中,也感到因學生較多,沒有使每一位同學都有表現的機會。課文讀的少一些。在指導讀中還有所不夠。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1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看天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的強烈思想感情。

也許是自己xxxx年去過北京,對天門廣場壯觀的升旗儀式還記憶猶新的緣故,所以很喜歡這篇課文,在備課時特別用心。課前,我利用去北京拍攝的照片做成了課件;找出了保存着的一些景點門票,熟讀上面的解說,準備在課堂上爲學生當導遊;還佈置學生去搜集北京的相關資料。上課時,我讓學生彙報課前蒐集的信息,學生興趣盎然,接着我利用北京風光導課,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不少學生不到兩分鐘就把課文讀得很流利了。在理解“天門廣場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一句時,我播放了升旗儀式的錄像。學生有了圖片、錄象等一些直觀感受,自己也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了發自內心的感受,學生讀得很帶勁,很有感情。

由於課前的充分準備,這篇課文只用了一節課就上完了,而且上得很紮實。第二課時,我利用製作好的課件和背在心裏的一些解說詞,像導遊似的給學生介紹了“故宮”、“人民大會堂”、“長城”等許多景點。上完課,學生說:“老師,學完這篇課文,我好像真的去了北京,知道了北京的那麼多地方。”聽到這句話我很高興,因爲這就是我上課前追求的目標。

如果我的課前準備不那麼充分的話,就不可能騰出一節課來爲學生介紹關於北京的那麼多知識。可見,課堂上要爲學生減輕負擔,提高課堂質量,很大的工夫必須花在課前。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2

歷時近七週的校內公開課於11月1日結束,現將此次公開課的反思小結如下。

此次公開課整體上體現出較強的理性,在教學過程中都蘊含着一種思想,即這節課我要講什麼,怎麼講,怎樣導課,又怎樣拓展等等,教學思路比較清晰。課堂氣氛和諧融洽、輕鬆溫馨,人文氣息濃郁。板書整潔簡明又不乏新穎,如趙厚老師設計的“心心相印”板書。導課新穎,且能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靈。如王永麗老師的“糉子謎語”導課,冀辯麗老師的節日習俗導課。情景教學讓人身臨其境,如徐豔玲老師的“假如你就是《父母的心》一文中被送走的孩子,你會怎麼想怎麼做”。分角色朗讀讀出了人情冷暖,如趙厚老師讓學生分別扮演父親母親長子次子三女兒等角色,很好的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教法靈活,教學形式豐富。多媒體一體機的使用,趙厚老師的課堂辯論會,冀辯麗老師的幾大教學板塊“你會讀嗎”、“你會填嗎”、“你會說嗎”,宋春曉老師的議論文論證方法的作用範式,穆清麗老師的拓展鏈接“成功=()+()+()”並舉例論證等形式,很好的強化了課堂教學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1、幻燈片設計太多,應該控制在15張以內,甚至更少。幻燈片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工具,並不能代替教案,更不能當教案來用。很多教學環節,並不是非得用幻燈片才能很好地展現。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只是爲內容服務。幻燈片要爲教學內容服務,而不要爲了“幻燈”而“幻燈”。

2、對教材的整體把握不到位。表現爲教學重難點不明確,教學環節混亂,教學板塊之間缺少銜接過渡,有教學目標卻不向學生明確目標也不圍繞目標來組織教學,教學走到哪是哪。

3、貪多。什麼都想講,什麼都想說,其結果什麼都沒有說清楚。顧此失彼,捉襟見肘,手忙腳亂。說到底,是目標定性問題。只考慮教師因素——想講什麼、要講什麼,而忽略了學生因素。只備教材,不備學生。其實,目標的確定應該堅持“一節課學生能掌握多少,就教多少”的原則。把“大容量、快節奏、教學內容豐富”作爲評價一節課的優點,應該是一個誤區。

4、教學思想認識偏差。總以爲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完成了,就是一節成功的課。事實上,一節課的成功與否,關鍵看學生學會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技巧和方法獲得了對人生和社會的哪些體驗等等。

5、閱讀教學的目的不明確,對閱讀教學的認識膚淺。對閱讀教學僅僅停留在“閱讀讀通——閱讀讀透(理解)——閱讀讀悟(體驗)——閱讀質疑(發現)”層面,強調讀者與作者與文本主人公的情感共鳴,而沒有認識到閱讀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爲了讀個明白,而是要學會寫——即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閱讀教學,不要僅僅爲了閱讀理解感悟而教,要通過閱讀教學來教會學生聽、說、讀、寫的運用語文的能力和方法。閱讀教學的終極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寫作。

6、教學語言還不夠簡潔清晰,缺乏親和力。表現爲方言與普通話夾雜運用,口頭禪、不完整問句多;一調到底,不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激勵性評價語言少,或表揚肯定評價語言單一,缺少變化。

7、講多練少,學生活動少,自主合作探究沒保證;字詞處理花時多,——老師只教學生不會的東西嘛。

8、忽略題目作用,缺乏整體感知。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靈的窗戶。文章的“心靈”不就是文章的中心麼?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要有三問::“是什麼?(文本內容)——爲什麼?(寫作的目的和方法)——怎麼樣(有何感悟?如何運用?)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3

1.教學設計學科名稱

小馬過河(小學語文二年級)

2.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本班學生班額小,學生語文基礎較紮實,學習興趣濃厚,閱讀說話能力也較強,樂學、善學,老師很喜愛。

3.教學內容分析

《小馬過河》是第三冊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文章篇幅長,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課文情節美、事物美、構圖美,我們可以利用課文自身的美去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情境,在生動活潑的教學中紮紮實實地訓練學生的語言。

4.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12個生字。認識8個字。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遇事不能光聽別人說,要動腦筋想一想,試一試,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

3、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5.教學難點分析

1.學會本課生字。懂得“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這句話的意思。

2.爲什麼說“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

6.教學課時

三課時

7.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我們上一課學了《坐井觀天》,同學們很喜歡讀,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童話故事,同學們一定會覺得很有趣。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讀正確,重點解決生字的讀音,大致瞭解故事的內容

1、學生自由小聲讀課文一、二遍,要求目視雙行,讀準生字的音,難讀的字多讀幾遍。

2、分段指名讀課文,學生聽、議;檢查生字的讀音,教師用生字卡片正音。注意下面一些生字的讀音。

匹:是三聲,不要讀成“p ”或“p ”

如:讀二聲,注意和方言區別。

突:讀一聲,不要讀“t ”。

然:讀“r n”,不要讀成“y n”。

3、把生字帶入課文中去讀,直到讀熟

4、教師範讀(或聽朗讀錄音)課文。學生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主要講小馬過河時發生的事)

三、課堂作業

1、在課文中找出含有生字的生詞,讀一讀。

2、用“麥、步、然、意、連”口頭組詞,完成課後練習第3題。

3、小組同學之間互相訂正。

第二課時

一、用字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二、指名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引導學生讀第一、二自然段

理解小馬已經長大了,願意幫媽媽把麥子馱到磨坊去。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讓學生說說老馬和小馬住的地方。理解“馬棚”(養馬的地方)、“一匹”等詞。

2、先自由讀第二自然段,再分角色讀

思考:從老馬和小馬的對話中你知道了什麼?(知道了小馬長大了,很願意幫助媽媽做事。從“您”看出小馬不但愛勞動,而且有禮貌)

3、選擇幾個重點詞語加以指導,並結合指導朗讀。如“連蹦帶跳地說”,寫出小馬說話時的動作、神態,表示小馬願意做事。還可以換上“

一蹦一跳”、“蹦蹦跳跳”、“跳呀蹦呀”等詞語。

四、自由讀第三至六自然段

思考:小馬馱着麥子到磨坊去,遇到了什麼困難?它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在閱讀中找出有關詞句,做上記號。

1、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小馬來到河邊,爲什麼爲難了?它想到了什麼?讀有關的句子。

“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河水嘩嘩地流着。”小馬過不了河,爲難了。“去路”,指往前走的路。“擋住了去路”,就是沒法再往前走。小馬是怎麼想的?讀有關的句子,指導讀出語氣。小馬想的話,輕讀。

2、小聲讀第四至第六自然段。邊讀邊想:小馬過不了河,它是怎麼做的?老牛說河水淺,松鼠說河水深,它們說的對不對?爲什麼?

(1)指名讀第四自然段,思考:小馬問老牛,老牛怎麼說?

老牛說:“水很淺,剛沒小腿。”(這裏要注意的是老牛的小腿)

(2)指名讀第五自然段,從“小馬聽了老牛的話,立刻跑到河邊......”(注意“立刻”)說明小馬沒動腦筋想,準備過河

小松鼠說河水很深。和老牛說的比較,爲什麼它們的說法不同?

邊讀書,教師邊出示掛圖(小河、老牛、松鼠的圖片或幻燈片)進行比較,使學生明白,小馬要過河,老牛說河水淺,小松鼠說河水深。它們之所以說法不同,是因爲它們的身體條件不同,感受也不同。老牛身材高大,河水可能只沒過它的小腿;松鼠個子小,河水可能會淹死它。這裏可要求學生按“因爲老牛......所以說......;因爲松鼠......所以說......”的句式回答。

(3)指名讀第六自然段,聯繫上下文理解“小馬連忙收住腳步,不知道怎麼辦纔好”這句話的意思。

老牛說河水淺,小馬“立刻”跑到河邊準備過河;松鼠說河水深,小馬“連忙”收住腳步。“立刻”、“連忙”兩詞的意思相近,都含有“快”的意思,說明小馬沒動腦筋想。

小馬聽了老牛和松鼠完全相反的話,不敢過河了。小馬既不動腦筋想一想,又不敢試一試,所以不知道怎麼辦纔好。

五、指導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第四至第六自然段,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1、小馬問老牛的話,後面是問號,要用疑問的語氣讀。老牛的回答,說得平靜,因爲它認爲河水很淺,要讀得平緩。可以讓女同學讀小馬的話,男同學讀老牛的話,分角色練習朗讀。

2、松鼠的話同老牛的話就不同了,“攔住他大叫”,後面的話用的是感嘆號,表示語氣加重。“小馬!”一聲大叫,要讀得急促些,聲音要高一點,兩個“別過河”,速度要快一些,連着讀,第二個“別過河”語氣要加重些。

3、“小馬吃驚地問”,不是一般地問,“吃驚”,嚇了一跳,表示小馬害怕,緊張。教師可示範,讀出語氣來,再讓學生練讀。

4、第六自然段中小馬“嘆了口氣”說的話,是拿不定主意,無可奈何,只好回去問媽媽,要讀得輕緩。

5、四人一組練習分角色朗讀。

第三課時

一、朗讀第七自然段

思考:小馬的媽媽是怎麼說的?**的話是什麼意思?你從它的話中懂得了什麼?

1、指名讀,找出小馬媽媽說的話,用小黑板出示:“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

2、聯繫上下文稿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小馬來到河邊,老牛說河水淺,它“立刻”準備過河;松鼠說河水深,小馬“連忙”收住腳,不敢過河了。全句的意思是說,不要只是聽別人一說就信以爲真,一定要自己動腦筋想一想,在思考的基礎上,再親自試一試。因爲別人說的,往往只適合別人。別人說的對不對,要想一想,並實踐一下,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指名讀第八自然段

思考:小馬是怎麼過河的?過了河它有怎樣的感受?

1、把寫小馬感受的話找出來,教師用小黑板出示:“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

2、小馬的這種感受是怎麼得來的?讀有關句子。

這是小馬自己試着過了河才知道的。因爲小馬既不像老牛那樣高大,也不像松鼠那樣矮小。

三、指導朗讀第七、八自然段

小馬**的話,要用誘導、親切的語氣讀。小馬的話中“過.....過不去”,“沒......沒想過”,這兩處的省略號不表示省略了某些內容,而表示說話時心裏很爲難,所以是斷斷續續的。要指導學生用難爲情的語氣讀

四、總結全文

抓住老馬的話,讓學生聯繫全文理解,各抒已見;讓學生明白:做什麼事都要動腦筋,要去試一試才行。

五、指導書寫生字,分析記憶字形

1、重點指導以下幾個生字的字形和書寫。

匹:共4畫,筆順是:

事:共8畫,筆順是:

然:共12畫,筆順是:

“願、半、袋、擋、如、道”等字,可啓發學生利用學過的偏旁和熟字分析記憶字形。

麥:上下結構,上邊是青字頭,下邊是折文“夂”,不要寫成反文“攵”。

突:上邊是穴字頭,下邊是大字加一點“犬”,不要寫丟最後一點。

2、練習寫字。

(1)每個字寫三遍。

(2)自己對照範字,評一評,自己哪個字寫得好,還有什麼不足。

(3)組內相互評議,在寫得好的字下面加點。

(4)在評議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再練寫生字。

六、重新組合學習小組,選擇合作完成下列一項任務

1、分角色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評一評,讀得怎麼樣。

2、講《小馬過河》的故事。其他同學評一評,講得怎麼樣。

3、編課本劇表演《小馬過河》。其他同學評一評,表演得怎麼樣。

4、想象,小馬過了河,在回答的中上,又遇到松鼠、老牛,回到家裏,見到媽媽,它會說些什麼?其他同學評一評想象得怎麼樣。

5、 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

教材及,課文插圖的放大掛圖、動物頭飾,生字生詞卡片。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4

嘗試從理念上轉變,評價一堂語文課,不是看老師自己是否出色,而是看同學動起來了沒有,動得怎麼樣,動得好不好。教學中國的尋找和確定要從同學動身,要考慮到同學的實際需求。

同學課前提了170多個問題,這些問題啓發了我,也協助我更加理解了課文。同學提問當然有不到位的情況,偏激的也不少,甚至錯誤的也有。但至少可以讓我知道同學的興奮點在哪裏,他們認爲的難點又在哪裏。

一堂課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只要能解決同學最困惑的即可。

我不是事先準備好框架,而是充沛吃透課文後,上課隨同學情況而定。而原先的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等環節可以略去。

先研究,再帶領同學一起在課堂上研究。教師的研究要先於同學的研究,深於同學的研究。

課堂上要放開,讓同學放開講,同學很多時候能成爲你的老師。讓同學大膽講,就有可能迸發出思維的火花。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5

課題:《童趣》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翻譯課文的第三四段,並學會一些常見的翻譯方法。

這節課在第一節課的基礎上繼續進行課文內容疏通,於是我把第三、四段的翻譯工作分給了四個小組,另外兩個小組一個負責對文出現次數較多的“之”、“以”、“爲”等詞語進行總結歸納,另一個負責對全文中出現的其他的相同的文言詞語進行總結歸納。

對於翻譯,我的要求是原文與譯文一一呈現,並指出翻譯過程中所用的翻譯方法(留、刪、補、換、調、變)和其中的重要詞語。可從課堂執行的效果來看,效果不是很好,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下:

一、學生翻譯的時候還是整段進行翻譯,沒有一句原文對照一句翻譯來進行,使得原、譯文的對比不夠明顯。看來是我的指示還是不夠明確,誤導了學生。

二、學生翻譯時不能有效地指出文中的一些重點字詞的翻譯方法,且對重點部分也缺少相應的標註。

三、學生無法一字一句的對文中的每個字詞進行翻譯,有些個詞語和句子只能照抄教學參考書。

四、總結歸納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實詞、虛詞的出錯頻率也較高。

五、我沒有更多時間去糾錯和補充。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問題,我覺得是因爲我對學生的學情把握不準、貪多貪全、學法指導不夠精細等原因造成的,爲了更好的改進以後的文言文教學,有幾個方面可以改進:

一、合理佈置學習內容,不易過多。

二、初學文言文,翻譯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

三、讓學生養成逐字逐句翻譯的好習慣,保證翻譯過程中不留任何盲點。

四、學生展示時,對於翻譯的內容要儘量對照原文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重點字詞句式也要朗讀。

由上可以得知,這是一節不及格的公開課,它是由於自己缺少精細化的教學設計能力,對課文內容的深入把握不夠,對學生的學習時間的合理分配不夠(一句課翻譯一段即可),以至於使整節課千瘡百孔,漏洞百出,好在課後幾位語文老師的及時提醒,使自己能有一個補充改過的機會,自己一定好好向其他老師學習,深入到每一個字來備好每一節課,使學生翻譯的準確率要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