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5篇)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5篇)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

《彩色的非洲》是第八單元“異域風情”的最後一課,是一篇描寫非洲色彩斑斕的自然景觀和多姿多彩人文景觀的略讀課文

這篇課文有兩個特點非常明顯,一是表達。它在篇章佈局、語言表達上的特色十分鮮明。結構上採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後又概括總結全文的方法。開頭“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啊!”和結尾“啊,非洲,好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應,呼應課題,又直接抒發了作者對非洲的讚美之情。課文不僅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過渡也十分自然,如,過渡句“非洲不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動物世界也是彩色的”等,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使文章順暢自然。二是語言。課文的語言十分優美生動,作者聯想豐富,如,“金燦燦的陽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藍,好似透明的藍寶石”,“……繁花似錦,綠海蕩波,滿眼是綠色,處處是花海”,無不體現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語言文字本身的美,讀來就像欣賞一幅幅五彩的畫卷,讓人回味無窮。

基於本文的特色以及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以下三點:

1.通過瀏覽全文,抓關鍵句瞭解主要內容,藉助課題含義,觸摸作者圍繞主題進行選材的寫作方法,理清文脈,並體會文章首尾呼應及過渡句承上啓下的妙處。

2.通過自讀自悟,反覆品讀,想像等方法,瞭解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並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並通過圖文迴旋等方法,感受非洲獨特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情,體會作者對彩色非洲的讚美之情。

3.通過對非洲植物世界的學習,能遷移運用、舉一反三,自學非洲彩色動物世界、日常生活及藝術風采,積累好詞佳句。並能簡單複述非洲的彩色。

關於略讀教學,小語專家沈大安老師曾講過,可以分三步走:初讀知大意,再讀抓重點,三讀談感受。根據這一方法及略讀教學略教但不略學理念,我的課堂主要圍繞目標分兩個板塊來展開。第一板塊便是“列提綱,理文脈”,扶放結合,引領學生將全文進行梳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本文的表達特色。而後在粗獷的音樂聲中讓學生從大量圖片中走進非洲,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緊接着,進入第二板塊“讀悟結合,感受非洲風情”教學,主要讓學生走進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從文字中細細品味,用作批註的方法,讓學生與文本進行親密接觸。並能遷移運用。從課堂的效果來看,學生對文章的表達方法還是掌握得比較好的,而且文中大量運用的修辭手法的優美詞句,他們都是通過自學、小組合作等方式找出來的。所以,略讀課文的教學要大膽放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2

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

《桂林山水》這一課,用優美流暢的文字描繪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呢?首先我用圖片和視頻資料展現了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了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着讓學生找出描寫桂林山水特點的句子,結合看到的視頻,說說對桂林山或水某一個特點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並通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着在品讀、評讀、誦讀、挑戰讀、引讀、配樂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的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啓發想象,或對照圖像認知,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3

語文《an en in un ün》課堂教學反思

我班的孩子大部分是農村的孩子,正好上週學校又剛好組織全校師生秋遊了一天,所以,我抓住孩子們喜歡遊戲,愛聽故事的天性。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將整個教學過程編成了一個故事:秋高氣爽,拼音朋友們排好隊伍去郊外秋遊。小朋友丁丁也很想去,於是就懇求媽媽。媽媽同意了,但是,媽媽提出了一個條件,要丁丁先整理好自己的書包。

丁丁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常常把學習用品隨地亂扔,但這回爲了能去秋遊,他趕緊整理好了書包。媽媽見丁丁今天表現這麼好,心裏很開心,於是高高興興地帶上丁丁到郊外去。在郊外,丁丁看到了美麗的田園風光。這個故事本身具有較強的情節性和趣味性,再加上繪聲繪色的描述,穿插其間的活動參與,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整個課堂瀰漫着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

一年級的學生好玩、好動,難以長時間的保持注意力,因此,在串講故事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了動靜的搭配,收放的調控。在拼音複習結束後,鞏固拼讀時,我讓學生以小小組爲單位拼讀音節,再離開位置到其他各組走走、看看、讀讀,然後小小組派代表上臺將手中的卡片貼到相應的圖片下。最後在突破生字“左”和“右”的字形難點時,安排了一個根據老師的口令配樂做動作的遊戲。因此,這節課中學生始終保持着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這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是不容易的。

本課設計中,有梯度地安排了複習以及句子教學。在複習時,先出現5個前鼻韻母,再出現3個整體認讀音節,然後拼讀與句子教學有關的部分音節,最後重點拼讀與ian相拼的形近音節。在句子教學中,從圖入手,說說展現在丁丁眼前的有什麼,先說一個個詞,再連起來說說句子,然後有順序的說說丁丁看到了什麼,最後朗讀句子。這樣,從學情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化解了難點。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4

《大瀑布的葬禮》一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1 4課,課文講述的是巴西總統親自爲一條曾經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如今即將消失的塞特凱達斯大瀑布主持葬禮的故事,涉及到保護生態平衡,愛護我們生存的地球這一世界性的問題,表達了作者對人類環境問題的深深憂慮。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能找出迫使塞特凱達斯大瀑布這一世界雄奇景觀逐漸消失的各種原因。教學難點是體會巴西總統親自主持瀑布葬禮的深遠意義。

1、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學習。

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塞特凱達斯大瀑布是一的什麼樣的瀑布小組合作的方式寫在卡片上分類貼到前面,學生彙報(世界最大、雄偉壯觀、令人陶醉、令人驕傲、即將消失、令人心痛失望、生命垂危、發人深省)描寫塞特凱達斯大瀑布昔日的雄風,場面雄奇壯觀。充滿了自豪的場面描寫,不僅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而且帶給人極大的愉悅感。有的小組採用朗讀的方法學習,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採用觀看雄偉宏大的瀑布畫面將學生帶入意境,帶着自己的感受朗讀。再採用學生自讀添空,教師引讀的方法練習朗讀的同時指導背誦積累詞彙,進行語言積累。學生彙報即將消失、令人心痛失望、生命垂危的瀑布。採用同樣的方法讓學生入情入境配樂達到與作者情感的共鳴(惋惜、失望、悲壯)。

2、層層深入解決教學重點。

學生分析迫使塞特凱達斯大瀑布這一世界雄奇景觀逐漸消失的各種原因是教學的重點。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今昔瀑布的對比學生自然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是什麼原因斷送了塞特凱達斯大瀑布的生命”請學生默讀第七自然段,默讀的方法更便於學生思考。學生得出有三個原因:1、20世紀80年代,巴西爲了發電,在瀑布上游建起了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是塞特凱達斯大瀑布的水源大減,2、周圍許多工廠用水毫無節制。3、沿河兩岸的森林被亂砍濫伐,水土流失,使大瀑布的水量逐漸減少。學生先默讀有關的語段,學生很容易找到書中的原因。爲了引發學生進行深層思考,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了解伊泰普水電站的有關資料瞭解他發出的電對本國經濟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同學們建水電站、工廠生產、伐樹人們都是爲了建設家園哪!你怎麼看這個問題?學生個抒己建引導學生更全面的辨證的看待問題,把問題引向深入。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餌而不見鉤。導致大瀑布逐漸消失的根本原因是人們缺乏環境保護的責任心,不注意保護生態平衡,不愛護我們生存的地球。沒有用科學的方法合理利用水資源學生還提出學生還提到了可持續性發展科學的利用有限資源。

3 、採用課外延伸的方法突破教學難點。

①、人類對地球的破壞還遠不止一個塞特凱達斯大瀑布你還知道哪些?學生列舉了許多環境被破壞的事例。學生觀看破壞環境的直觀的錄象。

②、寫話:

看了這些心裏有很多話想說是嗎?寫下來寫一句抒情的話用振聾發聵的語言喚醒二十一實際人們的環抱意識把你的全部的情感都溶進去寫一句格言警句的話。

通過以上的教學設計,學生們讀懂了課文,加深了環境保護的意識,尤其是最後的寫話,學生寫出的話雖然還很稚嫩,但是他們的內心的真實流露。這爲他們今後的環保行爲做了很好的鋪墊!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5

自教育改革以來,特別是新課標,新課標向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號:“教育理念的更新”。這個響亮的口號尤其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語文學科,搭建了一個更科學更合理的的教學平臺,爲語文教學行爲提供了一個適合學生髮展,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大舞臺。筆者現結合新課標中的新理念,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普遍行爲進行反思,以便對新課標新理念認識得更爲深刻一些。這些普遍行爲是:

 一、德育滲透力度不夠

語文是綜合性最強的一門人文學科。通過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而且更要達到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但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偏重於對語文知識的傳授,對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辭方式的運用等等,而忽視了語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傳達的思想,精神、人生觀、心理狀態等,以及對於學生應該從中借鑑什麼,學習什麼、批判什麼…… 如《愚公移山》這篇課文,要滲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麼事愚公精神呢?可歸納爲:他就是克服困難的精神。或者說: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氣;2具有堅持不懈、長期艱苦奮鬥的精神;3具有遠大的目光和發展變化的觀點。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還是移屋合算。其實這是一種詭辯,是不合理的,是和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違背的。新課標則提出了“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爲教師的教學行爲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強調“育人爲本”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在成長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二、作文教學流於形式

雖然在此之前我們經常倡導創新作文,也強調作文在教學中的份量,但在實際行爲中, 我們很多教師只在作文課堂上進行寫作教學,或者每週就來一篇作文,造成了學生爲學作而寫作,沒有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日常化系統化教學,使大部分同學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動,有的只是優美詞語的堆砌或是乾巴巴的敘事。 新課標強調“以人爲本”,我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隨時寫,及時寫,讓學 生情不自禁的、發自內心的、主動而積極地渴望去抒寫。日積月累的寫作,何愁作文課寫不出好作文?

三、評價方式過於簡單

教學中,我們往往用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好壞,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情商在學生成 長中的作用。例如某個勤奮的學生經過努力語文考了95分,沒有上優秀,我們則不會稱他爲好學生,也許會說他腦子慢再學也不行。這樣做的結果會讓他自卑而沮喪。新課標提倡尊重和讚賞學生,讓學生的閃光點在我們正確的評價中熠熠生輝。 誠然,教學行爲因師而異,因人而變,但無論怎樣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課標中的新理念, 語文課堂就會在我們教師的科學耕耘下,成爲學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課堂教學盲目追求形式

特別是新課標的實施,我們很多語文老師用素質教育爲幌子,一味強調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實踐,很大程度上將語文課上成了活動課,深陷“興趣愛好”之中,這種現象是對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曲解,它明顯帶有表層和功利性的毛病,這樣盲目追求形式,是因爲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樣的行爲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以上這些,僅僅是本人現在的一點反思而已。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6

課改是爲了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由學生主持課堂,這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這種模式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鍛鍊。可也有些許疑問,運用這種模式的最主要前提是需要學生在課下充分的預習,執教課教師也說課下的預習更多的是基於家長的輔導,這就導致預習程度不同,甚至有些未曾去預習,課堂效率必然會受影響。在農村,幾乎百分百的家長對於教育這件事就是一句話:全靠老師啊!曾瞭解過一些學生,在家裏基本沒人去過問學習,只有偶爾會去詢問一下學習情況;也曾與一些家長交流過,說的最多的是沒時間去管孩子,靠老師多給管理。對於農村的特殊情況,這個課前預習是不是可以讓學生回家後分片集中預習或在學校時間裏專門抽出一些時間讓學生去預習,防止有些學生不去預習。

小組合作中的優生幫助差生,四小教師的方法非常好,通過評價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差生更多的參與到整堂課中,使優生越來越好,同時差生也在進步。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7

現行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知識理解型”的教學模式,一種是“思維訓練型”的教學模式。前者教師致力於讓學生理解語文完整的知識系統,一般按照“解題——釋詞——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練習”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讓學生理解語文工具的知識,而忽視培養他們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後者教師致力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閱讀課文——教師提問——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則強調語文課程的發展性,而比較忽視語文的工具性。只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不重視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以上兩種模式儘管有不同的教學理念和不同的教學活動結構,但它們也有兩大共同點,一、是前者教師“一講到底”,後者教師“一問到底”。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爲主體,而不以學生爲主體。二、是教學活動都以理解爲重點,前者是理解課文的知識內容,後者是通過理解課文發展學生智力。兩者都是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

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

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係;

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我認爲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閱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覆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爲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這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9個小組,每個小組6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着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

1、刷子李的絕活是什麼?

2、課文是從幾方面來寫刷子李的絕活?

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態度變化?

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內容多讀一讀,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踊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並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後,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彙報自學的情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意見和看法。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助。在討論彙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於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二、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裏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

三、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8

從事初中語文教學這幾年,一直在努力營造“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這種氛圍,讓學生“樂學”,讓學生充分享受學習的樂趣;打造高效課堂模式。基於此,我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努力:

一、努力與學生拉近距離。

在日常班級管理、學習生活中,與學生拉近距離、多交流,尋求與他們的認同點,找突破口,情感方法等全面關注他們,使之親其師,信其道。以此爲起點,給適當的任務,促其自學,鼓勵加環境的合力,制定明確具體可行的目標和任務,相信他們,肯定他們,讓學生們真正感覺到學有所獲,引起興趣,並在其中體味到快樂。只有在平等寬鬆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愉悅地學習,取得好的效果。

二、課前精心準備。

打造快樂高效的課堂,要做到知識容量、廣度、深度、技能訓練達要求,課堂上注重過程方法,互相交流、思考、釋疑針對性強,收穫全方位,課前準備很重要。平時備課不能僅僅侷限在教參,還應廣泛的收集資料,才能保證課堂的高效率。

三、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富有激情的導入課堂,給學生一個輕鬆、愉快的信號,把學生帶入一種輕鬆快樂的氛圍中,引領學生進入課堂。巧設問題激發興趣,讓每個學生都能動起來,做到不走神、認真聽講,積極地動腦思考。

四、注重學生自我展示,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能力。

注重分小組進行探討交流,各小組推薦代表展示本小組的學習成果,其他小組同學進行全方位的點評,使問題得到深化和糾正,如有必要,教師最後進行總結。展示過程中,學生要注意傾聽並及時作好記錄或進行修改。儘量做到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且能夠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勤思考、敢發言、勤發言,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培養其成就感,增強自信心。

五、培養課代表、小組長協調、配合能力,使課堂更高效。

要做到和諧、輕鬆、高效,教師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這就需要合理高效的發揮課代表及小組長的作用,明確職責、分工明確,真正讓課代表及小組長做好老師的“左右手”以使課堂效果更高效。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9

我們的課堂應該怎樣教呢?我思索着自己的課堂,存在這着很多問題。

一問:我的課堂究竟讓學生學到了什麼

這應該是一堂課結束後的首要問題。新課程理念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得如何、收穫怎樣。今天,我的思維中心必須轉移到學生上來,而不是教材、教參、教學內容,只有從學生的角度思考,課堂的40分鐘纔有效啊!

二問:這樣的堂課學生收穫了沒有

我應該學會從具體可感知的視角來檢驗學生的收穫。要從學生的學習狀態入手,一看學生的課堂參與狀態,是積極主動的,還是被動應付的?是全體參與的,還是幾名尖子生的活動?二看學生課堂答題狀態,答題能直接反映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形成等情況,學生答題的正確率如何?思路是否清晰?基本知識的掌握是否準確、熟練?能不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三看學生課堂思維狀態,有沒有提出富有見解的問題?

三問:我要通過什麼方式讓學生得到的

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培養感情,達到了預設的學習目標,但是,實現目標的方式是有區別的。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疑難處相互討論、師生互動,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同時形成能力,在探究過程中

也培養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問題實際上反映的是教師的教學理念。

課後反思這一問題便是強化課改理念的自覺實施、有效實施。通過反思,肯定會發現傳統的影子,甚至課堂教學是新鞋舊路兜圈子,這就需要執教者具備自我解剖的勇氣和膽量。要看到自己的發展,敢於肯定自己,但同時更要大膽剖析落後的教學方式、方法,認識其弊端,並嘗試用新的方式組織教學。經常堅持這樣的反思,先進的教學理念纔會逐步代替陳舊的觀念,有效教學的實施便會更自覺、更富於成效。

四問:有沒有比這堂課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這應該是一個更高層的反思,也是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反思。這一問題是建立在自我對這堂課教學效果基本認可的基礎上的,是對自我的再提升。有時,執教者經過三思而選擇的教學方法,實施後自我感覺還比較滿意,自己認爲教學是有效的,對課堂採用的方法會倍加珍惜,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無定法,教無止境,我們應追求教學方法的精緻、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更何況,學生羣體不同、教學背景各異,都可能制約方法的選擇。所以,我們要善於向自己質疑,要挑剔每一個教學細節,要敢於否定自我。善於比較是教學方法再提升的重要途徑,一個有思想的教師,最善於揣摩同行的教學方法,善於借鑑名師、特級教師的教法。教師應該學會這一技巧,敢於與名師比,與特級教師比,取長補短,爲我所用。新課程在推進的過程中,各地經常舉辦同題教研活動,這是不同教學方法展示的平臺,是不同教學

個性展示的平臺,是教學思想碰撞的平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平臺更新觀念,挑戰自我,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成爲更成熟的有效教學、高效教學。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0

十月是豐收的季節,我們六年級組老師們在歷時一個多月的小組教學中也有了教學上的新體驗與新收穫。

在授課之前,我們組的四位老師利用空節時間,不斷進行研討,從授課內容到授課方式,從鑽研教材到分析學生,從課件製作到課前準備,大家都是不分你我,分享各自的經驗,充分體現了團隊精神,也達到了進行小組教學的目的之一-------促進教師們的共同發展。

本次小組教學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淡化講解,體現語文學習的自主性。

《荔枝》、《長征》、《梅花魂》都是平實易懂的課文,以本班學生的學習水平,完全可以自讀領悟。在教學中,教師要避免繁瑣的講解,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使學生在讀中感悟。

二、優化討論,體現語文教學的創新性。

討論是閱讀教學中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它可以啓發學生思考、促進智力發展,提高創新意識。這三篇課文雖然平實易懂,但要從細微處讀出真情,還得讓學生在在自主感悟的基礎上充分地交流、探索。所以都設計了“課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最感動?課文中批註,相互交流,談體會”這些環節。

三、深化感悟,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梅花魂》《荔枝》《長征》都是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這樣文質兼美的課文,都讓學生在讀中悟境,議中悟情,寫中悟意。爲了使學生更好的體會作者的情感,我們都設計了“歌曲渲染”,“補充文章結尾”“看圖寫話”等環節。

我們通過這次小組教學,再一次領悟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在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會水到渠成。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1

紮實了,纔有能力進行更高層次的追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孩子連走路都不會,就要讓他學習跑步,這是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語文教學亦然。

語文教學的腳踏實地還體現在日積月累的堅持性上。首先要讓學生明白語文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憑小聰明就能學好的科目,必須有着堅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學生都有一本積累本,堅持積累,爭取做到厚積薄發。積累還體現在課外閱讀上,爭取做到每天閱讀一篇課外閱讀,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對學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過於解答試題時能展現出一種從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應試傾向最不明顯,並不是講什麼考什麼,試題內容和教學內容的直接聯繫表現得最不明顯,很大程度上體現着對本學科整體素質的考查。題海戰術不適合語文學科,大量做題難以培養出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中學語文不在深,而在廣。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決定了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而現在高中生學習緊張,課下學習的時間主要用於數理化、英語上,根本沒有時間去讀一些文學作品,甚至可以說學生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更不會靜下心來去品味欣賞文學作品,而現在社會讀書風氣也不樂觀,學生接觸的東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的缺少也是導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鑑於此種情況,對於語文的學習,我認爲關鍵要課堂教學,而語文課堂教學關鍵在於教師,在於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設計上。

當然,語文教學的精華全在課堂上。一節課僅有40分鐘,如何調控和把握這個時間,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以致用,這就需要老師作爲引導者應該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尋找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行爲,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論,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使教學行爲上升到理論高度。而我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教師要把課堂40分鐘用足用好,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老師的本分,老師要對學生負責。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試題的人文特徵越來越突出,對學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教師的教學方法相應的做出改變。我發現在我的課堂教學行爲中,存在一下兩個問題:

1.重分析,輕感悟。“語文”姓“語”,“語”就是語言,學好語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品味和感悟。對課文中的精妙的語言,如果教師分析過多,勢必限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學《自別康橋》這首現代詩時,我將大量的時間用在了對這首詩主題的分析講解上,結果整堂課上得索然無味,如果下次再教此課,我會將重點放在學生的頻度感悟上,把時間留給學生。

2.重應用,輕精神。語文是鑑賞的,也是人文的:語文課堂教學也應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爲宗旨,以奠定學生的正確價值取向爲根本。適量地進行專題訓練與輔導是不可少的,但不能僅僅以考試爲標準,以分數爲圭臬來圈囿語文教學,更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比如在教學《侍坐》篇時,我在完成了文言文教學的字、詞、句的重點教學後,然後又進行了精神板塊的拓展,給學生補充了世界文明史上另外三堂偉大大的課,以及發動學生用現代觀念來審視本課的內容。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2

時常聽到教師抱怨:語文難教,涉及的知識點太多,一節課不停的講,還沒講完,還得另找自習課去補,又苦又累,學生還不領情,不願聽,嫌教師擠佔了他們自習課的時間。學生則抱怨:作業太多,一晚上都做不完,老師的題海戰術讓人吃不消,從而產生了厭學情緒。可見老師和學生都在大量的拼體力、拼時間,但收效甚微。做作一名語文教學工作者,應該清楚的意識到:課堂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主陣地,向四十分鐘要效益是十分關鍵和必要的。只有把握好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讓學生在四十分鐘內省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才能達到“減輕學生負擔,全面提高素質”的要求。那麼如何在40分鐘內獲得最大的效益,是我們每位教師都在積極思考和不斷探索的問題。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兩點粗淺的認識。

一、教師如何用心教:

1、備課時要精心設計

2、內容上要有所側重

3、訓練點要重在能力

4、時間上要合理安排

二、學生如何主動學

1、明確目標,課前預習。

2、發揮主動,學當“小老師”

3、全員參與,合作學習。

4、學會質疑,探究解決。

5、善於歸納,事倍功半。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3

1、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與文本直接進行對話。

在上現代文新課之前,我們會佈置前置作業,如“讀了本文你有什麼疑問?有何感想?文章哪些內容打動了你?你從中聯想到了什麼?”學生只有認真地解讀文本,才能回答這些問題,才能使課堂上的討論不流於形式,避免課堂表面的熱鬧。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初次感受,不干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和多層面地解讀文本。課堂有太多的生成,這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用心點評學生的發言,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課堂上學生的發言一般有三種情況:

第一,明顯的知識點錯誤;

第二,觀點正確;

第三,觀點片面,不能全面地看待問題,只點到了問題的某一個方面。

這些都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評價。

第一種情況,是糾正學生明顯知識性的錯誤。

第二種情況,不是片面地給學生戴高帽子,一味地說“好”“很好”等詞,要說出學生髮言好在哪裏?好的本質。

對第三種情況,不能模棱兩可,讓其他學生找不到方向,霧裏看花。而應該從尊重學生和知識的角度出發,對學生的發言給予中肯的評價,學生會因老師的點評,在識見上有所提升,產生新的認識,從而對文本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在課堂上,老師用心傾聽學生的發言並做出中肯的點評,也是生本教育的一個體現。

3、開發家長資源,拓展延伸語文課堂。

我們一直強調教學與生活聯繫起來,任何一門科學都源自於生活,而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堂也可以還原生活。生活處處有語文,而開發家長資源恰好可以拓展延伸語文課堂。學生平時與社會接觸少,我們邀請家長來講課,家長可以向學生介紹他們所從事的行業和工作,或講述自己奮鬥經歷、人生感悟等等。學生可以通過家長的講課瞭解社會,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結構。同時,家長上課,也是孩子與父母溝通的一種方式。孩子可以從別人的父母所講授的內容中,聯想到自己的父母在做什麼,在想什麼,在期待什麼。這樣可以促使孩子更愛他們的父母。教師和學生家長三者在活動中也增進了瞭解,關係變得更加融洽。無論是語文教學方面,還是德育方面,都大有裨益。

生本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成長。即郭教授提到的,生本教育就是建立一個爲而不爭的教育成長世界。希望在我的課堂上我能儘量爲孩子們創造快樂的成長環境。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4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這樣一篇課文《用心靈去傾聽》:這是六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篇幅很長,也很感人,講述了接線員蘇珊用心靈傾聽我的困難,用一顆慈母般的愛心幫助我的真情故事。在西班牙,問訊處的接聽員蘇珊用自己極好的耐性、一次又一次的心靈傾聽以及她那富有詩意的語言使一個孤寂、無助、對死亡充滿恐懼的男孩變得快樂、自信,她影響了男孩的一生,成就了男孩的一生。

一、課堂教學中的反思。

這是西班牙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在引導學生閱讀感悟時,緊緊抓住心靈和傾聽兩個詞,體會蘇珊是怎樣用心的,又是怎樣有耐心地傾聽?這樣做給他人帶來了什麼好處?由此,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做一個用心的傾聽者。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注意蘇珊對死亡的樂觀主義態度,她對待鳥兒和自己的死亡都很從容,“到另一個世界唱歌去了。”多麼美好的意境,這種態度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稱道的。在這堂課中,我主要緊扣一點:我把蘇珊當作自己的母親,蘇珊具有母親般的愛心。讓學生髮散,找到重點句子,進行朗讀感悟,感悟到她的樂觀、耐心善良、溫柔、細心、她就像母親一樣在關心我、愛我。從而提升到,蘇珊是在用愛心在傾聽,用心在歌唱一首愛的歌曲,迴歸到課題,點題。學生能夠緊跟老師思路進入文本,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歡笑、傷心,有時會有驚喜。

二、教育藝術中的反思。

蘇珊在面對一個陌生男孩的傾訴時保持的是一份親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正是這份親切、平和、耐心,使小男孩擁有了最善良、最純真、最澄澈的心靈。是啊,傾聽就是一項技巧,是一種修養,甚至是一門藝術;對於我們教師來說,學會傾聽更是一種責任,一種追求,一種職業的自覺。可就在這份責任、這種追求之中,我反思自己的工作:當學生觸犯紀律時,我是痛心疾首無休止的所謂教導;當學生沒有完成作業時,我是恨鐵不成鋼的所謂的諄諄教誨;當學生之間發生矛盾時,我是不分青紅皁白的各打五十大板;當學生羞澀地走近我欲言又止時,我是自作聰明的循循善誘……我何曾考慮到了學生們當時的感受?我又何曾注視到了他們當時的眼神寫滿了茫然!失措!厭煩!無畏!心不在焉……

當學生犯了錯誤的時候,我爲什麼不能靜下心來聽聽他的解釋呢?沒有哪個孩子是存心想犯錯誤的;當學生氣喘吁吁的跑進你的辦公室,想對你說點什麼的時候,我爲什麼不能停下手中的活兒,注視着他的眼睛,靜靜地聽他說完呢?當學生在路上興沖沖地和你打着招呼想和你分享他的快樂的時候,我爲什麼不能停住自己匆忙的腳步呢……讓我們學會用心靈去傾聽!這樣,你會聽到學生心靈的訴說,你會享受到教育的最大快樂與幸福。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5

《上天的螞蟻》這一篇課文是北師大版語文第三冊第11單元以“努力”爲主題的主體課文。文章通過描寫一位巨人和一隻螞蟻對待“爬通天樹”的截然不同的態度,讓孩子們學習螞蟻“人小志氣大”“腳踏實地”“堅持不懈”“肯努力不放棄”的精神。懂得只要肯努力,再難的目標也能達到的道理。

在“激趣導入”這一環節中,我先講滴水穿石的故事給學生聽,讓他們初步感受“努力”二字。在出示課題時,先讓孩子們談談對“螞蟻”的印象,出示課題後,讓他們自由質疑,他們提出了許多不錯的問題;“這隻螞蟻爲什麼要上天?”“螞蟻藉助什麼上天”“螞蟻上天了嗎”“螞蟻上天后看到了什麼?”“這是一隻怎樣的螞蟻?”……通過與孩子們課前談話,自由質疑後,他們的學習興趣已被充分調動了起來。

在“角色朗讀理解感悟”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孩子們用不同的符號劃出白鬍子爺爺、巨人、螞蟻說的話,然後採用多種形式指導他們朗讀,組織他們進行動情投入的角色朗讀,還鼓勵幾位孩子們嘗試角色表演,這樣,通過朗讀、表演、人物對比,孩子們能充分地感受到巨人的膽小怕累,螞蟻的勇敢、努力、堅持,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毅力。

在“聯繫生活課堂延伸”這一環節中,我讓孩子們圍繞“在學習上,在生活中,我們要學習螞蟻的什麼精神?”“當你遇到了困難,你努力了嗎?”這兩個話題,組織孩子們先在小組裏自由交流,並和同學們一起分享自己的做法。因爲班上有很多孩子就像“小貓釣魚”一樣,做事總是無法堅持,於是我抓住這點,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並引導學生朗讀《鐵杵磨成針》這個故事。還告訴學生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的父親,爲了讓童第周從小就明白堅持的重要性,讓他能執着地學習和做事,特意給他題了“滴水穿石”的條幅,告誡童第周世界上沒有穿不透的頑石,只有沒有耐心的人。相信通過這些故事的薰陶,孩子們今後做事時,會更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