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頗爲得意的課前準備,明確而清晰的教學思路,成了我爲《爬山虎》精心砌成的頗爲美麗的“牆”,從而忽略了“爬山虎”這種綠色植物,只要氣候、地理環境適宜,它都可以自己垂直地往上攀登!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

學生,不也是這樣嗎?

市教育局舉辦“實踐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展示研討活動”,我將上一堂公開課,教學內容是小學語文第七冊中葉聖陶先生的那篇《爬山虎的腳》。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

先給這次公開教學定下一個指導思想:“教是爲了不教。”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在此思想指導下,我給這堂課定了一個課題:學習的遷移運用——例說《爬山虎的腳》第一部分,讓學生舉一反三。圍繞這一課題,我精心設計瞭如下教學步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例學“爬山虎的葉”,讓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學生自學,找出重點詞句後討論辨析,交流彙報;我還精心設計了多媒體課件,哪一句、哪些字詞都考慮全面,儘量不空漏多餘,不旁逸斜出,並穿插了一些圖片、錄像;接着總結閱讀短文的方法,讓學生欣賞《爬山虎的腳》的錄像;最後讓學生仿照課文,寫另一種植物。

有教師認爲我講的太瑣碎,不能反映新課程理念,於是我又做了修改,儘量讓學生多思、多講。

經過如此準備之後,我信心十足地走進了課堂,但課後的感覺除了“順利”二字以外,心中總有一份說不出的忐忑不安,經過幾位導師的講評,我的這份感覺變得清晰起來。

教研室主任:這堂課在教師冷冰冰的邏輯性很強的解讀之下,學生生硬照辦,彷彿死水一潭,忽視了課文最不該忽視的內容——“對科學的追求”的主題,顯得“理多情少”,重視了科學性,忽視了人文性。

我校校長:在教師嚴格的組織安排下,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真正體現,顯得“講多學少”,好像教師設計了許多圈套,讓學生一個個往裏鑽,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到了抑制,學生的學習也沒有落到實處。

我的指導老師:這堂課沒有很好地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教師該講的地方沒有講到位,沒有給學生創設自由開放的學習空間,沒有創導自主、合作、討論的學習方式。學生的自主學習放不開手腳,時時被教師的教案、教師的嚴密組織牽絆着,教學效果顯然不會有效。

三位導師的點評,使我一下豁然開朗:課文中“最重要的東西”,我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剝奪了……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自責。經過對新課程的'深入解讀,與其他老師的多次研討,我終於走進100多人聽課的課堂。這次我沒有向學生例說《爬山虎的腳》的第一部分,也沒有使用那精心設計的多媒體課件,只是摘取其中生動形象、輔助教學強的錄像片段,我想嘗試一種新的“開放、自主教學”,徹底去掉公開教學中那種彆扭做法。在這堂公開課上,我體會到了嶄新的令我激動的氣息:

學生自由閱讀,自主合作討論,各抒己見。儘管表述不同,但都或近或遠地理解了文章的內容,經過點撥,都感悟到了作者細緻入微的洞察力,體會到了作者強烈的愛科學的思想感情;更令我高興的是學生都各自介紹了自己喜愛的學習方式:有的採用“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有的通過畫圖來解讀文章,有的通過抓重點詞句來品析,有的用誦讀理解表演出來,有的在課前準備了爬山虎的實物,藉助實物理解,還有的是通過看課外書、看錄像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各顯神通,盡展自己的才能!我又何必讓學生“一二一,齊步走”呢?

當學生學完《爬山虎的腳》,驚詫爬山虎的腳具有那麼神奇的力量時,我又拋磚引玉,介紹了《絲瓜的腳》、《葡萄的莖》、《九死還魂草》、《會發光的樹》等小資料,學生興致大增,有的講課外書上看到的《子彈樹》;有的說網上下載的《吃人草》,有的帶來黃瓜藤,介紹它的腳……大自然真奇妙,學生怎不愛好?我又適時點撥:你想揭開大自然中這些植物的奧祕嗎?那就下課後去看書、上網、問別人……學生那一雙雙充滿期盼的眼睛,讓我深深地讀懂了:這就是對知識的強烈追求!

最後,我給學生留下了作業:以“植物的小祕密”爲題寫一篇短文,時間爲一個月,要求突出自己的發現。一個月之後,學生的習作又一次震撼了我:他們細緻觀察、翻閱資料、上網查詢、不恥下問……每篇文章都是那麼妙趣橫生!這種教學效果也許是課堂上無法立竿見影的,但課後的效果深深證明了這堂課的魅力!

漸漸地,我再次強烈地感受到,其實我爲《爬山虎的腳》所做的精心設計,恰恰成了砌在自己和學生間的一堵“教”與“學”的牆。令我的思緒越發沉重的是,我肯定不只是這次爲公開教學而精心砌造了一堵牆,或許這種牆,我已經砌得太多了,以致自己也成了教學視網膜上的一個盲點。在這樣的“牆”式教學中我失去了什麼,學生又失去了什麼呢?

“強而勿抑,開而勿達,異而勿牽。”教和學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這個重要的過程屬於學生,也屬於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應該處於主體的地位,但這個主體地位不是教師給的,而是教師應該尊重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發揮主導作用,但這個主導作用的發揮必須圍繞着學生這個主體得到發展這個中心。國家新課程標準強調三個課程目標層次:知識技能,方法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不存在孰輕孰重的問題,只要是有利於學生主體發展需要的,就應該是我們教學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學生的發展放在心中,這纔是我們教學所要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學永遠不應該改變的東西:把學生放在心中,讓學生在“教”與“學”中得到充分主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