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教學反思15篇大綱

語文教學反思1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學反思15篇

語文教學反思1

作文對於一個小學孩子,或者該這樣說,作文對於一個學生來說,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每當老師佈置一篇作文,孩子們看過題目之後,第一個反應是些啥呀,沒什麼可寫的。

難道我們的孩子的生活,經歷真的匱乏到如此的地步了嗎?真的沒什麼可寫的嗎?看了管建剛的書,我覺得真的不是如此。作爲教師,到底該怎樣教孩子寫作文??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事情。現在,終於有了方向,答案。

我們習慣了先教後寫,到了真正寫的時候還是不知道怎麼寫,或者這個題目會寫了,別的習作又不會寫了。但我們沒嘗試過先寫後教,讓孩子寫完後針對每一篇提出不足,修改意見,然後再讓孩子二次作文,最後在謄寫在作文本上。老師再次修改。我想這樣的效果應該比孩子在兩節課內一次成文要好得多。

另外,讓孩子們學會寫作文我覺得應該從根本上進行訓練。首先,要對孩子的“心靈力”進行訓練。小學生作文大都寫自己的情緒、情感,情緒情感即作文的中心。這就需要孩子們能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能夠具備一種捕捉內心情感變化的能力,能夠把“心理的力量”的前前後後,原原本本的寫出來。這是一種敏感力,是寫作文的重要品質。那麼怎樣才能具備這種品質呢?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給孩子提供這樣的訓練機會至少一週一次,經過一段時間的長期訓練,孩子們的心靈敏感起來了,看到的景和物,會隨心而起伏,而欣喜,而嘆息而焦慮了,能捕捉自己內心裏的感覺餓了,作文的天地就寬了、廣了,文字也有生氣了。孩子們也就再也不會覺得沒米下鍋了。爲了給孩子們提供這樣的訓練機會教師可以多想辦法,比如辦《班級週刊》,經常刊登孩子們的好的作品,甚至一句話的名言等等。其次,還應該對孩子們的思考力進行訓練。其實,大作家,寫的也是些生活小事、瑣事。作家的本領在於,用小事、瑣事,寫出別人看不到的意味。情感,來於內心的敏感;思想,源自內心的思辨。對於作文來講,事情越曲折、越複雜,越好寫,寫作文要有一種本領,一個簡單的事情,你能想得很複雜。而這種深思考,也要是經常性的,這樣能改變大腦思考的“質”。

這是,我讀管建剛的書的一點收穫,希望能與大家共勉。

語文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記敘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內容簡單,學生只要認真讀書就能讀懂,但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需要學生通過走進課文內容中才能體會出來。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從課題入手,課題是《灰雀》,課文中是怎樣描寫灰雀的?請自己讀課文找到相關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此時再出示灰雀的圖片和資料,學生通過看圖和資料對灰雀有了進一步的瞭解,這樣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很好。

學生喜歡灰雀,在走進課文找一找列寧喜歡灰雀嗎?從課文中找到答案。學生找的快,讀的好,把列寧喜愛之情讀出來了。

本課教學的重點就是列寧發現灰雀消失後,通過耐心的交談使那個小男孩放回了灰雀的經過,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是本課的教學難點,針對教學的重難點我採取抓住人物的語言和神態,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在讀的過程中踹門人物的內心活動。先讀列寧說的話,從他的話語中你體會出什麼?列寧爲什麼對灰雀說話,而不對小男孩說呢?體會列寧的做法。再看小男孩的語言和神態,體會小男孩的內心活動。體會過後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

本節課課文內容體會的好,但由於時間關係,朗讀的時間少,沒有達到效果。今後在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多讀少講。

語文教學反思3

《軍需處長》這篇課文講述的是紅軍在風雪交加的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故事。課文語言樸素、自然,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採用側面描寫的表現手法,以將軍的情感變化爲線索展開敘述,人物形象飽滿,讀罷令人難以忘懷。根據課文的特點,本課教學宜以深情朗讀、想象感悟爲主,在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獨特的生命感受的理念的前提下,在本節課教學中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境爲輔 境中激情

由於課文所敘述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較大的距離,學生完全可能會因爲情感不足,知識儲備有限而難以“入境”。這不但會影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準確把握,而且還會影響他們對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的領悟。爲了激發、調動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情感積澱,設計教學時,我頗費了一番苦心:我以詩歌《長征》導入新課,爲了突出紅軍戰士在軍需處長那自我犧牲精神的鼓舞下而充滿信心,我播放了紅軍艱難翻越雪山的錄像片段;從而讓學生迅速跨越時空的界限,爲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悟人物的高貴品質做好了情感鋪墊。輔以畫外配音,再現故事情景,爲學生感情朗讀課文營造氛圍。在學生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情感得到昇華的基礎上,適時地利用文章的藝術空白,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內心。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由於有了前面的情感積累,情感和作者的情感達到了共鳴,他們的感情激動了、靈感產生了,課堂氣氛活了;此刻,無論是軍需處長的光輝形象,還是文章撼動人心的語言文字都以深深刻入學生的心靈,理解“豐碑”內涵這一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可謂水到渠成。

二、以人爲本 疑中導思

每個學生都是帶着自己的感受走向課文,每個學生都想在課堂展示自己,明確自己是自己的學習主人。去聯繫生活體驗說一說,在說的過程中把學生的情與思與文中的故事情景系在一起,讓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裏。《軍需處長》一課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將軍情感的變化來襯托軍需處長精神的崇高。着眼於將軍情感變化的層次性和遞進性,我設計了自學思考題:將軍的神態是怎樣變化的,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要求學生圈畫有關詞句。然後分別讀議:將軍爲什麼“愣了一下”,爲什麼“臉色嚴峻起來”,爲什麼“兩腮的肌肉抖動着”,又爲什麼“愣住了”?讓學生在誦讀中理解,體味將軍複雜的內心活動,從而引起共鳴。

三、以讀爲主 讀中悟情

“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語文教學要植根於情感,朗讀是加深學生情感體驗的最好方法。新課程改革一直在呼喚“讀”的迴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各年級的語文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由此可見朗讀在語文閱讀中的重要作用。《軍需處長》這篇課文意境優美,人物形象鮮明,語言質樸,感情濃烈,是一曲深沉的悲歌,又是對紅軍戰士的熱情讚歌。是一篇訓練學生朗讀的好材料。整篇文章都是以將軍的思想感情的發展爲線索,我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讀出音韻,讀出意境,讀出情味。如:第七自然段要讀的悲壯感人,讀我指導學生懷着對凍死的老戰士的崇敬、懷念之情,讀出一種莊嚴、悲痛的情調,語速較慢,句調平直。朗讀八至十自然段要讀出一種激怒感,將軍的幾句話,要表現斥責、威嚴的口氣。讀十二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體會將軍得知凍僵的戰士正是軍需處長時,那種震驚、內疚、敬仰的複雜心情,語速緩慢,讀得深沉、莊重,在教學中,我採用範讀,指名讀,齊讀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訓練和教學目標的有機融合來實現真正的“以讀爲本”新課標理念,讓學生入情入境,體會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樣才能實現語文閱讀教學的理想境界。

四、以情爲線 說中抒懷

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體會課文情感的同時,不能忘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在情最濃,意最切,愛最深處時我設計了三處說話訓練,二處是圍繞軍需處長的爲人來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找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心目中的英勇,讓軍需處長的光輝形象屹立在靈魂深處。另一處是戰士們在軍需處長精神鼓舞下,那種士氣激昂,敢於挑戰任何困難的信心,讓學生在暢所欲言中走出作者的情感,在自己的情感世界裏構築起不朽的豐碑!這三處說話訓練,達到一種由“形象”轉化成“語言”的飛躍,通過用自己的語言對形象進行捕捉和加工,來促進學生在增長精神的同時,習得言語,學生在體驗、發現、感悟語言文字之時得到肉化遷移。學生的生命在求知中沉澱,更在體驗中得到提升。

《軍需處長》這篇課文以其特別的懸念、鮮明的形象、醇厚的情感引人入勝,感人至深,我們只有抓住這些特點設計教學,才能充分發揮其教育功效,讓學生吸取豐富的文化營養。

語文教學反思4

《燕子》這是一篇詠物抒情的散文,文筆清麗,感情純真。燕子是常見的飛鳥,人們對它熟視無睹,容易忽略它。但在作者的眼裏,燕子是可愛的小精靈,它的身上充滿了靈氣,充滿了美。它的外形是美的。作者通過細心觀察,抓住了燕子身上最富有特徵的幾個部分——羽毛、翅膀、尾巴,從顏色和形態等方面進行了具體描寫,並用“湊成”這個詞語,把小燕子機靈活潑的外形美準確傳神地表達了出來。

第一自然段的寫作手法,教會學生在寫作之前要認真仔細地觀察,在寫作的時候不要面面俱到,而是要選擇最具代表性的特點來寫。在仿寫第一自然段“一身烏黑髮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同樣是驚喜連連,百花齊放。

“一身金黃色的皮毛,一雙滴溜溜的眼睛,加上又細又長的尾巴,湊成了活潑可愛的小猴子。”

“一身柔軟的絨毛,一對黑亮機靈的眼睛,加上嫩黃的小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鳥。”

“一對長長的耳朵,一雙紅寶石般的眼睛,加上絨球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可愛的小白兔。”

“一頂紅紅的雞冠,一個高高昂起的頭,加上一身光彩奪目的羽毛,湊成了驕傲的大公雞。”

孩子們的語言多麼富有童趣,想象力多麼豐富。看來並不是年級增高了,學生的想象力沒有了,重要的是要對他們的引領。

語文教學反思5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44人,男生26人,女生18人。語文成績呈橢圓形分佈,其中大部分學生的語文成績比較穩定,20人左右的成績很不理想,這與他們的基礎差、家庭不和、學習習慣差有着密切的關係。

本學期,盡心輔導,力求質量爲先,面向全體學生,以訓練促思維,促語文水平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分組編排。全冊共分6單元。教材繼續按專題編組。專題內涵豐富,貼近學生生活,既富有教育價值與時代感,又突出學習語文的特點。8個專題依次是:獻給母親的歌、尋覓春天的蹤跡、科海泛舟、到民間採風去、古詩苑漫步、背起行囊走四方。

三、教材的主要特點

九年級下冊教材的主要特點,下面從四個方面作簡要提示。

1、加強目標意識,全面、準確地落實語文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並從這個基本理念出發,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樣三個維度提出了語文教學目標,而且提出了總目標和階段目標。這是我們把握教學目標的依據。

2、加強整合,圍繞專題組織教材

本冊教材繼續按專題分組編寫,確定專題的思路比前幾冊有所拓寬,除了思想內容方面的專題外,從文體角度定的專題,則是側重體會文章的表達形式。 根據課程標準提出的“教材內容要簡化頭緒,加強整合”的思想,在按專題編寫教材時,注意了加強整合,每組的課文都圍繞專題編選,從導語到語文園地的各項內容也都圍繞專題來安排。而且,圍繞專題安排的各項學習內容與學習活動,前後有聯繫,有照應,做到環環相扣。這樣,就使整組教材以至整冊教材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

3、加強導學功能,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

本冊教材,在編寫時既考慮有利於教師的教,又考慮有利於學生的學,努力使

教科書既成爲教師的“教本”,又成爲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學本”。這一特點在教材裏有多種呈現方式:一是在課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後,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自讀自悟;二是在精讀課文的思考練習中,安排了引導自主、合作、探究的題目;三是在每組課文後面安排了學生對本組所學字詞進行自查自測的“詞語盤點”;四是“語文園地”中設置了“我的發現”“展示臺”“寬帶網”等體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欄目。

4、加強開放性,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聯繫

語文學習是母語的學習,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語文學習決不能僅僅侷限於課本,侷限於課堂,應該把語文學習引向生活,拓寬語文學習的途徑。本着這樣的思想,教材的編寫加強了開放性,把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主要表現在:一是注意引導學生用生活中的實例,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二是從生活的實際需要中提煉口語交際話題,練習寫作;三是結合課文的學習引導課外閱讀,重點推薦了《海底兩萬裏》和《名人傳》,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四是通過綜合性學習,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這樣的編排,充分體現了聽說讀寫各項語文學習活動的綜合,課內外語文學習的緊密聯繫,拓寬了語文學習的渠道,使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

四、教學措施:

1、鑽研教材,精心備課、上課,及時批改作業。

2、授課時,努力創設情境,採取多種多樣、生動有趣的形式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知識。

3、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

4、對新知識點要增加訓練量

5、勤於和各科教師和家長聯繫,取得他們的配合和支持。

6、做好差生轉化工作,使他們的成績再上臺階,從而提高整個班級的學習成績。

語文教學反思6

在這堂課中,我能體現課改新理念,靈活駕馭課堂。同學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較充沛的發揮。

主要有如下幾個優點:

一、善於創設情境,使拼音教學情境化、生活化。

1、一開始,我用歌曲導入 法。播放歌曲《郊遊》,與同學邊歌邊舞,在美妙的歌聲中走進拼音王國。

2、我能充沛利用情境圖,把學習內容有效地整合起來,既有利於學習拼音,協助記憶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強了學習興趣。

3、我能通過遊戲和活動,調動同學多種感官協調參與,如:用火柴棒和紅線擺一擺字母,記憶字形。做遊戲“摘蘋果”,蘋果反面注有音節或字,讀對了蘋果就是他的。同學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情感都得到了昇華。

二、善於使用激勵手段,使課堂氣氛輕鬆、和諧、愉悅。

教師要想得到兒童方面的生動活潑的反響,歸根到底取決於他對兒童的態度。(柴可夫斯基語)課堂上,我熱情的語言不離口,如:“你真棒!太厲害了!哇,你真行!”等,加上一個向他們豎起的大拇指,一個個鼓勵、讚賞的近乎誇張的表情,時時撞擊着同學無拘無束的心靈。

此外,音節的拼讀比較枯燥,我就採用奪紅旗競賽,比一比哪一小組奪的紅旗比較多。同學的競爭意識立刻得到了張揚。

三、注重引導自主學習,使同學的創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得到發展。

1、讓同學自編順口溜,同學會編“像個2字Z、Z、Z,像個半圓C、C、C……”

2、在教學第一組音節的拼讀之後,我讓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我課前發下去的音節卡片,一起學着拼讀第二組音節。雖然,他們的合作探究能力不是很強,但他們的合作意識開始了萌芽。

當然,本節課也有許多缺乏的地方:

一、常規培養需強化。

同學年齡小、自制力查,需要時時刻刻做出有效的引導、調控。特別是對於一、兩個比較好動或特別內向的同學,還需多費苦心。合作小組的構建、強化也有待於提高。

二、難點的突破還不夠。

三拼法一直是拼音教學的難點。雖然前幾節課一直學習三拼法,但同學很容易忘記。本節課中,我的示範不夠多,同學的練讀還不到位。

在今後教學中,我將不時學習、探索,以全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身,不時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

語文教學反思7

轉化後進生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難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深深的啓發了我,要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必須用愛心溫暖後進生的心靈。一、在集體中喚醒“自尊”。後進生主要是指道德品行差或學業成績較差甚至兩者均差的學生,在班裏造成不良的影響,但他們在一定條件下是能夠轉變的。可是,在傳統觀念中,人們常把後進生當成“壞學生”,說是“朽木不可雕”,“頑石不成材”,嚴重地傷害他們的人格和自尊心。小學後進生同一般學生一樣,具有強烈的自尊心,當其受到某種傷害,爲了採取保護措施往往形成某種異常心理和畸形表現:有的存在對立情緒,不聽管教;有的產生自卑心理,消極沉悶;有的採取疏遠集體,迴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違紀,離校逃學。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缺乏愛的溫暖而使心靈蒙受創傷,正常成長遭到壓抑。因此,在轉化後進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評和處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須對他們傾注愛心,十分尊重他們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對待他們。

心理學家認爲:個體在團體中常常不知不覺地受到羣體的壓力,在知覺、判斷及行動上,表現出與團體中多數人相一致的現象。不論思想和行爲,若與周圍人相一致時,則容易心安理得。可見集體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着巨大的教育和影響作用。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用愛心融化後進生冰凍的“心理防線”,在學生與他之間、老師與他之間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橋樑。班裏有位女同學,各科成績都差,平時沉默寡言,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從對她幾次談話中瞭解到,她認爲自己特別笨,智力不如人,老師、同學會看不起她,上課不敢接觸老師的眼光,平時不願與同學接近,學習上有困難也不問老師、同學。

語文教學反思8

有人說,創新的語言都是在詩歌中誕生,到小說裏成熟,到劇本里衰老,在散文裏死亡。這句話告訴我們詩歌的語言最具有創造力,沒有經過詩的語言洗煉,他的語言是粗糙的。

這節課的主要目標是:讓孩子們初步感悟詩句是怎樣產生的?詩歌語言要綜合運用擬人、比喻、誇張、排比等修辭方法,還要採用打破、重組、整合等蒙特奇手法,特別強調對學生五種感覺的訓練,通感的運用。如:在早晨的籬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紅太陽。

這是一堂信息量非常大的語言訓練課,也是綜合訓練各項能力的語言實踐課,更是一堂追求詩意和諧、個性飛揚的生命語文課!如:讓學生說“一輪()的圓月”,孩子們詩意飛揚,極有創意地填上了:含笑、含淚、孤獨、淒涼、羞澀、冷漠、苦澀、甜潤、令人牽腸掛肚……兒童的想象力是多麼豐富奇妙,只要我們給它一個平臺,它就能靈動翻飛。

早春季節的一場雪,讓孩子們歡呼,開啓了他們詩歌創作的大門。張旭陽同學寫出了這樣的詩歌:《雪,下了》20xx年的最後一場雪,悄無聲息地,熱烈奔放地,來到了這個世界……雪,下了,那美麗的六角精靈,扇動着晶瑩的翅膀,緩緩地,慢慢地,就這樣落下了……雪,下了,成百上千的孩子,擁到操場上,跳啊,跑啊,笑啊,真的,好快樂呀……雪,下了,那神奇的精靈是冰涼的,可給我們的感覺,

卻是溫暖的。雪花,伴着我們一起飛揚……雪,下了,真好……

語文教學反思9

陶行知先生說的“我認爲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鑑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東風破》,《菊花臺》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簡便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進取。

2、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進取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踊躍討論,進取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我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繫起來,考試要在必須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必須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繫起來,並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可是不要以爲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爲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裏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說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並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爲伍、與偉人爲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構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從應試來說,也有其現實意義。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那麼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經過日記能夠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爲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說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改編一個笑話,爲什麼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後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經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悅。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中學生更爲重要。高中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立刻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忙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爲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閱讀、詩歌鑑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語文教學反思10

語文學科既應當是培養語言本事的學科,又應當是培養情感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相信學生的潛能,要努力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爲他們創設趣味的學習情境,創造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從中進取挖掘、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展思維,啓發想象,發表個性化看法。

  一、點撥教學,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爲重要。

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爲這些詞句“不僅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並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能夠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爲簡,化難爲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爲新的教學資料,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將學生置於一種動態開放生動而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充分調動學生裝的主體情感受,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本事和思維本事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併到達發展。從而到達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人的心理處於興奮狀態時,工作效率異常高。而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僅有有興趣,課堂上學生纔會興奮起來,纔會樂學,學習纔會有成效。創設情境地便是創設氛圍,調動興奮點。在教學中,我常有聯想、比較法來創設問題情境。當學生在剛一接觸課文時,他們應對的信息是陌生的,我們僅有將那些陌生的信息與一些學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東西加以聯想、比較,他們的心理纔會相容而欣然理解。

如我在講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爲了讓學生領會詩中豪邁壯闊的意境和蘇軾對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學生們熟悉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片頭畫面:滾滾長江向東流去,激起千萬朵浪花。這一雄渾形象可感的畫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們的魂魄。然後再引入《三國演義》中片頭的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將它與課文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相比較,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和相同之處?因受《三國演義》片頭畫面的感染,學生們感受到了長江的壯闊博大,心中自然也騰起了一股豪邁之情,而思緒也翩飛起來。憑着自我對人生、社會知識積澱和理解,他們也能體味到這些語句都塑造了長江東流的開闊境界,從中也能體味到自然的永恆、人生的短暫,無論是怎樣叱吒風雲、建功立業的英雄代碼物都有同常人一樣無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則,必然被歷史的浪濤捲走。但仔細品味,他們也發現了那些語句所蘊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一樣。在這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豪邁的場景,豪邁的感情這些要素,然後經過聯想比較,讓他們進取參與,並讓他們有自由表達的機會而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蘋果則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和鼓舞。而創設情境則便是爲了激勵,爲了到達“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教育爲學生供給了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但僅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遠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夢想在於將一個孩子的知識轉化爲智慧,推動他們去體驗人生去關注瞭解社會,充分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教師僅有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握他們的主體情緒和心進脈搏,經過點撥和引導,創設情境,才能讓他們的心動起來,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本事和思維本事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併到達發展。在對真善美的領悟中化解思維疙瘩,解除心理障礙,從而到達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安全教育教學反思愛的教育教學反思教育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11

  一、導言

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到底應該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來做,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個人認爲,這得依據所選文言文文本的特點來定,標準裏的要求是總體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這不應成爲語文教師從事單篇文言文文本教學的桎梏。語文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在“思考”這面超驗的旗幟下藉助語言文字進行“聚會”的活動,這思考拒絕以某個在先的目的的名義而結束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教學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文言文教學如何讓學生進行大量實踐呢?最爲有效的一條就是把教學的觸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去,讓學生置身於特定的交際場中,進行場復原。這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繫是一致的。只不過,這種聯繫,是一種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稱之爲場復原(回到原始狀態)。

場復原,說簡單一些,就是把教師與學生的“思考”通過時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讓這種“思考”接近更爲原始的狀態,實現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完全融合,進而讓教師、學生在這種狀態下進行交際,實施教學行爲,實現教學目標。對《十則》的教學,若能採用這種方式,其教學必將產生特效。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所記多口語,文辭簡古。其篇章雖有記事,但卻簡略;記言雖多,但卻只是片言隻語,且多爲自言自語,有問語又有答語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門弟子的疏忽呢?在《論語》中將一句話的來龍去脈都記錄下來的也有。這說明,他們是有意給後人留下空缺的。這個空缺,就是後人理解《論語》要旨的所在,也是後人思考的所在!我們知道:一個詞語,如果離開了句子,就很難確定它的意義;一個句子,倘若離開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確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寫作背景等特定的環境,便談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義。一句話,如果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這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爲什麼要這樣說,那對這句話的理解也僅僅是走馬觀花。在對《十則》的教學中,我們如果能用“場復原”的方法,把教師、學生置身於這句話產生的原生態中,進行聽說讀寫思的訓練,是不是更有利於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呢?

  二、設計思路

文本教學的基本策略是“個性解讀,對話生成”。文言文教學要把握好“度”:太淺,學生學得皮毛;太深,學生無法理解。對《十則》的教學,這個“度”以場復原爲標。具體地說,就是要讓學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礎上,穿越時光隧道,完成對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創造;學生、教師這個復原的“場”中,對言語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實現平等對話。

  三、精彩教學片段實錄

師:《論語》寫作體例爲語錄體,語錄體一般由問語和答語兩部分組成。下面,請大家快速瀏覽全文,你能找出既有問語又有答語的一則嗎?

生:第十則。

師:是誰問誰答?

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答。

師:請問,子貢問了一個什麼方面的問題?他怎麼問,孔子如何答呢?(學生思考了一會兒,有學生站了起來。)

生:我認爲子貢問的這個問題是關於修身做人的。他這樣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師:你能結合問語和答語的意思給大家以解釋嗎?

生:可以。用現代文翻譯這一問一答,子貢問的就是“有一詞可以用來一生踐行嗎?”孔子說,“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告訴我們,做人要有“寬恕”之心。所以,子貢的問題是關於修身做人的。

師:是呀!你的思考嚴密,也很正確。謝謝!請坐!

師:同學們,孔子對弟子的教育正是通過他與弟子的問答式對話進行的,《論語》記錄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語。課文《十則》中的其餘九則僅有答語,沒有問語。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當時你給學生提的問題嗎?假若你是孔子的學生,你能回想出你當時向老師提的問題嗎?

(教師依據全班同學自然分組情況,由第一大組完成第一、三則,由第二大組完成第二、八則,由第三大組完成第四、五、六則,第四大組完成第七、九則的問語設計。先獨立思考,再前後四個同學一組討論修正,形成統一意見。由中心發言人彙總討論結果,準備發言。)

師:下面,我們來聽聽大家學習的成果。(第三大組多人舉手,我點了一人發言。)

生:第四則,僅有孔子的答語,我們經過討論認爲,答語回答的是學習方法中學習與思考的關係這一問題。所以,問語應這樣設計,“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師:那你能如同第十則那樣,把你加入到問語之前嗎?

(生有點不理解。師提示:第十則中是誰提問的?學生答,子貢。師提示,這時是你提問,你應將自己的名字加到問語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XXX問曰:“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

生(齊):同意!

師:下面,請讓我們回到春秋時期,我當孔子,你做學生,全班同學擔任旁白,我們來進行問答對話。

(學生旁白:XXX問曰。)

生: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學生旁白:子曰。)

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注:師生逐一完成其餘八則的問語添加,學生、師生之間採用古人問答時的語氣語調進行問答訓練。在對話過程中,師生對第一則,做了較爲全面的分析。即認爲“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的是學習方法中溫習的快樂,“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的是會學友,後一句則講人的修養問題。三句話三層意思,層層遞進。)

  四、教學反思

筆者曾多次執教《十則》,先前由於思想未認識到這個層面上來,也就是採用“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這節課“忽悠”過去了。在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之後,我對我以前的做法進行了反思,認爲聯繫生活不夠。如何聯繫生活呢?筆者結合自己提出的“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進行了再思考。我發現,我過去在處理文本的時候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對《論語》中話語產生的背景缺少關注。二是聯繫生活的方式不對。如果運用語文交際場的觀點,我就應該讓學生、教師穿越時光隧道,置身於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在這個特定的場中進行語用交際!如何做呢?選文的第十則剛好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範例。於是,我大膽地實施了我的設想。沒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這種教學,將傳統的逐句析文義、師生的機械分析變爲教師與學生的對文本之象的個性解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對《十則》中每則的個性化修改和創造,使學生成爲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達到了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這種設計是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的,從實施的過程來看,教學策略也是完全正確的。這節課結束後,我無比興奮。一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角色的置換而產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行爲的高度自主性,讓我體會到了新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所產生的魅力。二是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了富有創意的修改和再創造,這使得學生成爲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三是教師與學生組成了“學習共同體”,教師教的成份明顯比傳統式少多了,教師也輕鬆了許多。

當然,這種策略並不是適用於對每篇文言文的教學,這又反映出“場復原”式聯繫生活法的侷限性。可針對《十則》而言,這種方法又是最恰當不過的。但這種教學是不是又超出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了呢?沒有超過吧,我想。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中心發言人發言時,常出現“我認爲”而不是“我們小組經過討論,認爲”。要知道,小組討論的成果應是小組所有成員一起探究的結晶,怎麼能讓中心發言人一個人獨享呢!但對於這一點,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在課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語文教學反思12

長期以來,高三語文教學往往圍繞各個專題,各個考點、各自爲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個專題、考點、像一條條平行線永遠不能相交。但效果甚微、學生學了後面,忘了前面,有些考點、專題又得返工。語文教學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

從xx—xx年的考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試題迴歸課本越來越突出,從字音、字形到語言表達,甚至作文,都回到同學熟悉的大背景中。面對試題的改變,我們打響了迴歸課本的旗幟。於是,理清教學思路,如何重新調整和確定教學目標和任務,如何尋求教學突破,尋找各個專題,考點的契合點、連結點,使高三語文教學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是擺在高三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個嚴峻的課題。

作文是高三語文教學的主線,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作文分數中,是天下第一題。作文的成敗直接決定了語文科的成績,真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教師、學生都能認識到這一點,課外收集積累大量的作文素材,作文專項訓練常抓不懈,這固然重要,但這是否能會增加學生的負擔?是否有更切實有效的途徑?透過紛繁複雜的專題、考點,我找到了這個契合點、連結點,它就是作文,在夯實各專題、考點基礎,強化各專題訓練的同時,實際上都在爲作文作準備。我們是否有必要捨近求遠,另起爐竈,花大量時間來抓作文專項訓練呢?

(一)學習“虛詞、實詞、熟語的正確使用”等專題,爲作文儲備充足的詞彙。

批閱學生的作文,許多教師都感嘆學生作文裏詞彙的貧乏,要麼辭不達義、望文生義,要麼就出現很多生造詞。一篇作文難得見到幾個用得貼切、鮮活的詞。在複習這些專題考點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作文的角度多積累詞彙,然後學以致用,在寫作過程中,有意識運用一些詞彙。

(二)學習“字形的識記、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等專題,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以往教學出現的情形是,做這類專題訓練的時候,改錯別字、改標點符號、辨析和修改病句,都完成得較好,準確率挺高,但一到自已寫作文,就不當一回事了,無所顧忌,錯別字連篇,標點“一逗到底”,“創造”了形形色色的病句。爲什麼會出現這類咄咄怪事?原因就出在“學”與“用”嚴重脫節了,學習這些專題的時候,沒有和作文連在一塊了,未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三)學習“名句名篇、詩歌鑑賞、文言文閱讀”等專題,豐富作文素材的儲備。

考場作文要求在極短的時間快速成篇,學生平時若沒有充足的素材儲備,即使有較好的寫作技巧,較強寫作能力,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高考考查的“名句名篇、詩歌鑑賞、文言閱讀”無疑是學生作文素材的聚寶盆。在教學這些專題的時候,我就明確告訴學生,這些專題的高考分值是“X+60”分(“X”是該專題分值,“60”就是作文的分值)以引起學生重視,在寫作訓練中、能現學現用、活學活用,起到不錯的效果。

(四)學習“語言應用題”專題,改造並錘鍊學生作文的語言。

語言應用題歷來被稱作是高考的“實驗田”,題型新,短小精悍,靈活多變,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則語言應用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篇“小作文”,它要求依據一定的句式、一定的修辭手法,重點考查語言表達能力,多用整句、對稱句。很多學生很喜歡做這類題目,可謂駕輕就熟,得心應手。可一寫起作文就愁眉苦臉、根本找不到感覺了。在講評語言應用題的時候,我時常會這樣感慨:“要是在作文裏能出現這樣精美的文字,那就太棒了”。把語言應用題和作文訓練結合起來,在作文訓練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講究語言的改造和錘鍊,每一句、每一段語言都拿捏好了。整篇作文的語言自然就好起來。

此外,還有其他專題訓練,也可以和作文串起來,譬如:現代文閱讀訓練,我們閱讀文本,不單單就爲了解決那些題目,還應該把它們當作美文、範文來品讀、來學習、借鑑。爲自已的'作文的提高提供範本。因爲對中學生來說,學習寫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借鑑模仿的過程。

總之,在整個高三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始終貫穿一條主線,那就是作文。讓教師心中有作文,更要讓學生心中有作文,在夯實各專題、考點基礎的同時,不忘彰顯作文的特殊地位。

語文教學反思13

魯迅以“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留給世界一個鬥士的背影。他激情地吶喊:“掀掉這吃人的筵席”!“毀掉這廚房!”“打碎這鐵屋子!”“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他的文章被稱爲匕首和投槍,因爲他總是那麼無情地解剖自己的醜陋(如《風箏》)、解剖社會的醜陋(如《狂人日記》)、解剖民族的醜陋(如《看客》)給麻木的國人看。他給人的感覺是冷峻的,是犀利的。然而,魯迅畢竟不是天生的戰士,他首先是一個人,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魯迅自有他溫情的一面,象戰士在未褪盡的硝煙中遙想和平。

七年級下冊《社戲》是魯迅作品中少見的充滿溫情的文章。然而,它是一篇被節選的面目全非的小說。這一點是我在初次教學本課時所沒有注意到的。三年後,我重新翻閱資料,再讀《社戲》,就決定換一種方式詮釋這一課。

《社戲》選自《吶喊》。爲什麼充滿詩情畫意的《社戲》會和魯迅同期的作品《狂人日記》、《阿Q正傳》收錄在一起呢?因爲小說本身具有“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兩面。小說寫的是作爲成人的“我”兩次去北京看戲,痛感座椅如刑具,人情冷似鐵,“覺得此地是不適合生存的”,於是回憶起兒時一段快樂的經歷。如果把課文作爲單一的文本來講,勢必會減損原作的本真。所以,我嘗試從鑑賞“情趣”的角度入手,讓學生理解《社戲》不單是寫一羣孩子的遊戲,更是寫一個成年人的精神返鄉。

魯迅是文學大家,他的深刻不是瀏覽所能體會的。《社戲》中的情趣以及道不盡的“人生經驗通感”是它令我產生鑑賞教學嘗試的根源。

看社戲是《社戲》一文中的中心事件,也是最令“我”難忘的。那麼,社戲真的很好看嗎?學生從文章中發現答案是否定的,因爲“我”渴望看的能連翻84個跟頭的鐵頭老生偏不翻跟頭,蛇精和套了黃布衣跳老虎也始終沒有出現,最怕看到的老旦卻令人頭疼地唱個沒完。我是不是煩躁之下義無返顧地拂袖離去呢?學生從“回望”一詞中讀出了“我”的留戀。我追問學生,除了抱有“老旦也許已經進去了”的幻想之外,難道沒有別的原因了嗎?學生聯想自己生活的實際,讀出了戲前波折的鋪墊作用,如此難得的看戲機會,“我”付出瞭如此多的期盼、焦慮、失望、欣喜,就算戲不好看,“我”也不可能走得頭也不回啊!更何況期間還有夥伴們的熱情、關懷、體貼、照顧,這所有的真心真情,怎一個“走”字了得?“我”回望的不僅僅是“飄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似的”戲臺,更是因想看社戲而產生的種種經歷和體驗!反觀自己,我們誰不曾有過費盡心血擁有卻悵然若失,但決不肯輕易拋棄的情感經歷?瞧,魯迅先生的一個“回望”,能勾起我們多少似曾相識的回憶啊。

小夥伴之間的淳樸友情,是作者動情描繪、潑墨最多的。爲了滿足遠道來做客的“我”看社戲的渴望,小夥伴拍着胸脯“打包票”!決不吹牛!大的能把船駕得如“大白魚揹着孩子在浪花裏躥”,而“迅哥”有小的陪坐在船艙裏。多麼懂事的淳樸少年!“我”看不到翻跟頭的鐵頭老生,有雙喜善解人意的勸解;“我”有些倦了,馬上有桂生舀來水喝;歸心似箭的行船想必也是操心雖“打包票”大人也會惦記。特別是可愛的阿發,大家想吃羅漢豆時,他並沒有開口就表明自己的大方,而是“往來的摸了一回”,才鼓動大家:“偷我們的吧,我們的大的多呢!”坦白赤裸的真情讓人怦然心動!生活中,我們每一次的大度是否都如阿發般的由衷呢?後來雙喜的阻止不過是想到阿發的娘,才又偷了六一公公家的。這是一羣多麼懂事體貼,善良真誠的鄉下孩子啊。他們難道不是比城裏穿名牌、賽闊氣的小新新人類更能讓我們體會到少年之美嗎?當然他們也是蠻調皮的,“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裏,什麼痕跡也沒有了。”一種偷偷做了壞事後不會被人發現的竊喜!不少學生在我談到此處時相視莞爾,課後他們寫的《童年趣事》,證明很多人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

有同學對六一公公送豆的行爲不以爲然,覺得他做作,甚至有巴結之嫌。我就和學生談起人的種種需要。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爲,人首先需要滿足的是生理需要,這和一般的動物沒有什麼區別。但是作爲高等動物的人來說,他還有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抱負需要。別人偷吃了自己的辛勤勞動成果,六一公公爲什麼要再送豆“巴結”一個孩子呢?因爲這個遠方來的小客人誇自己的豆好!自己的勞動被認可,自己的尊重需要得到滿足!況且,在中國這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國度裏,讀過書的“迅哥”的誇獎又有了更高的意義。中國崇尚“女爲悅己者容,士爲知己者死”,那麼,六一公公的送豆就有被尊重後的報答之意。

魯迅先生寫孩子之間的純真,是在成年的“我”對都市生活失望的對比中突出的(這是編輯刪去的內容),這不由得使我們認同,只有在對現實極度不滿的情況下,纔會更傾情地留戀逝去的歲月。“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曾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魯迅留給我們的是人生經驗的通感:我們難忘的、留戀的其實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所連帶出來的種種情感歷程。哪怕是痛,也會在心頭永恆的綻放。

學這一課時學生熱烈的反應讓我明白,語文課教無定法,換一種角度去理解和引導學生閱讀,在增強他們學習興趣的同時,也開拓了我們的教學思路。如果一定要說有一點點成功,那也是嘗試的結果。

語文教學反思14

教學本文,主要想引導學生在熟悉劇情的基礎上,把握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欣賞戲曲語言,體會它們所表達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悉心體會劇中的細節刻畫,心理刻畫,學習戲曲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深層探究,正確理解水上漂的重男輕女的世俗觀念。

通過課堂實踐,實現了大部分教學目標,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瞭解了川劇的一些基本常識,比如,變臉藝術、戲曲種類等知識,起到了戲劇審美的教育作用。

第二、通過反覆閱讀,結合多媒體,學生了解《變臉》的基本劇情。

第三、最重要的是理解了人物的形象美、劇情美,在此基礎上賞析了劇本的語言美,最終達到了本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

當然,利用幾段關鍵唱詞組織學生討論情節,討論人物性格,課堂氣氛積極活躍。也對學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這是本次教學的亮點。

同時,也深感不足,一些課件的設計過於複雜,影響了教學的連續性。對戲劇常識講解太多,沖淡了課文學習重點。另外,劇中的幫腔人的作用學生了解不甚清楚。

語文教學反思15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於高考來說,學好語文對於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說來,語文課作爲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爲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爲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做爲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製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着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誤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爲了"緊扣教材",爲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說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閱讀也成爲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並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爲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說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麼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麼辦"了。

誤區二:作文——套用模式,寫非所想

高中教由於面臨着高考的壓力,所以學生的寫作也趨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夠給自己帶來高分,老師教學過程中也潛意識的傳達這一點。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擴散式思維學科,作文更學要學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調查表明,某班對某一作文題目,大多數同學寫的都是同一題材,格式都一樣,都是在遇到某情況後,先作一番思想鬥爭,最後如何如何,然後再喊幾句口號。在現行的作文教學中,由於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套題,程式化,抹殺學生真實感受的現象仍很嚴重。有些學生經常購買<高考優秀作文><高考滿分作文>之類的作品,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的作品代替學生的真實感受,形成語文教學長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誤區。

要走出這一誤區,尋找良好的改革途徑,我認爲,一定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二是加強語文課的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聯繫,講課文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孩子去欣賞,充分發揮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課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在讓學生閱讀有關資料之後,按照他們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續寫,也不失爲一種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師分析課文,也一定要確認學生是在主動地欣賞課文的語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你的灌輸。

誤區三:語文作業——"背誦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學習語文經常認爲語文沒什麼好學的,語文作業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現代文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學習。這是很大的一個誤區,很多時候也是由於老師的教學方向引導錯誤。

高中語文學生的語文作業相對於初中和小學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的差別。而學生在這樣的突然減負的情況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師也會在學習古文後說把課文背誦下來。而背誦課文只是最基礎的工作。如果不把課文理解了背誦,那背誦起來相當困難,同時考試的時候頂多能拿下默寫題的分數。而考試的時候還有實詞虛詞的理解,這就有賴於學生平時背誦古文一定要理解,並學會把知識點轉移纔可以。

高中語文考試還有很多基礎知識的考察,而這些很多都是在現代文中學習的,因此對於學生而言,真正的語文作業還應該包括積累字詞這一工作。

同時考試更多的是進行閱讀理解和寫作的考覈。學生如果不走出"現代文沒什麼可學的"這一誤區,上課的時候不用心聽講,不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那麼他的理解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就不會得到鍛鍊,考試的時候也會出現失分過多的情況。

寫作更是佔據了70分這樣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學生課後的語文作業,應更多的體現在寫作練習上。多讀書,多做讀書筆記,多背誦優美片段。學習記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等。這是長期的過程,學生只有持之以恆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