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大綱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6W 次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1、“小組合作學習”是目前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

小組合作是課程改革所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理念,但我們在教學中往往都誤會了小組合作,認爲小組合作只是讓課堂活起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從一個小組的集體榮譽感到整個班級、整個學校的集體榮譽感。本人倒覺得課堂上其實只是整個小組學習的補充,更多的是在課外的友好積極合作。小組合作學習需要老師很好的指導。合理編排小組人員,科學搭配。每個成員都有主要職責,且職責具體到位,並適時調換。在合作中老師一定得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並及時指導合作學習的方向。

 2、要端正一種認識,即放手讓學生自學、討論不等於放任自流。

要想學生有效地合作學習,必須讓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的任務,使他們具有方向感、責任感。每個學習小組應當有明確的小組任務,合作學習小組內部應當根據小組任務進行適當的分工,讓每個小組成員有明確的個人任務。合作學習的任務一定要適合學生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任務應當具有一定的難度,具有合作學習的價值,一般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無法完成而合作學習小組通過相互配合、幫助、討論、交流能夠完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教學的每一個具體環節,教師都是學生的促進者,要始終以參與者、支持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換言之,不管教學進行到哪一步,教師都應爲學生素質的提高、能力的發展全面服務,課堂應是師生交流溝通的橋樑和紐帶。

 3、小組學習要顧及弱勢學生。

合作學習要根據學習的內容、不同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成績、學習風格等確定分組,分組時要考慮小組內的人數搭配(一般4—6人一組),男女搭配,不要拉下任何一個同學。即使在一組內也要分工明確細緻:哪位同學當小組長?哪位同學是中心發言人?哪位同學作記錄?哪位同學作彙報等。只有這樣,合作學習才能做到有條不紊。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合作精神,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不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這種做法令人擔憂。如今小組合作學習課堂缺的不是活潑有餘的教學情境,不是熱熱鬧鬧的教學氣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效率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

 4、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時時關注合作學習進度,並根據合作學習情況,合理調節合作學習時間。千萬不要在合作學習之前提出限時要求。與此同時,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主動、積極、熱情地加入到學生合作學習小組中去,參與他們的討論學習,而且應要及時地指導:如在合作技巧的指導方面,應指導合作學習小組如何分配學習任務;指導合作學習小組如何分配學習角色;小組成員如何向同伴提問;小組成員如何輔導同伴;小組成員學會傾聽同伴的發言;小組成員學會共同討論;學會相互交流;合作小組如何協調小組成員間的分歧;小組如何歸納小組成員間的觀點。

特別是在對學習困難學生的指導方面,教師應當參與到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的學習活動中去,當學習小組遇到學習困難時,教師必須適時點撥、指導,提供必要的幫助、學法指導和人文關懷。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初一語文期中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擔任了七年級1班和2班的語文教學工作。與初二、初三年級的教學相比,初一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初一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初一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

三、正確處理自主學習和主導作用的關係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哄哄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說”,“無根據地說”,“任意地說”,“編造着說”,“不負責任地說”,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有條件的。這就要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通過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愛學語文;通過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使學生對學習語文充滿自信;通過在教學中引導、發現,使學生不斷習得學習語文的方法。學生有了學習興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便會落

到實處。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四、要正確處理合作學習和獨立思考的關係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

合作學習作爲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啓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爲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爲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於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係。

五、正確處理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的關係

這次課程改革,要建設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應僅限於讀書、寫字、答問,而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小課堂連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形式。教學內容、形式、途徑要向自然、社會、現實生活開放,也就是說,必要時語文教學要走出去。還要重視課外閱讀、課外習作的指導,使學生把課內學習所得遷移到課外學習中去。閱讀教學離不開課外閱讀,二者必須相互結合,互補互助。課文閱讀教學是基礎,對課外閱讀起着指導作用;課外閱讀是課內的延續和補充,反過來豐富並深化課文的閱讀學習。真正做到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當前應當重視的是,課堂上,特別是低年級課堂上,過於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用大量的非語文活動擠佔了學語文的時間,結果快樂有餘,收效不大,沒能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學習的基礎,這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至於課外語文活動,有的目的不明,組織不利,時間花了不少,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上收穫不大。這就需要加強目的性,減少盲目性;加強計劃性,減少隨意性;要切實可行,講求實效。

存在問題及措施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

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我任職的第一年,作爲一名剛走上崗位的青年教師,我深知自己有許多不足與缺陷,如基本功不夠紮實、教學經驗尚淺等,蘇教版七年級語文教學總結。因此,我對教學工作要求非常嚴格,不敢有任何怠慢,認真鑽研教材,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地向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學習。經過一學年的努力,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以下是我對七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一、瞭解題型,把握方向

要想考出好的成績,作爲老師,首先要將七年級語文考試的出題類型弄清,這樣才能明確目標,找出教學的重點,做到有的放矢。

七年級語文試卷大致分爲三塊:語言積累運用、閱讀、作文。其中閱讀和作文佔得分數比例較大,也是學生得分的關鍵所在。因爲語文是一個重在積累的學科,語文成績的提高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那麼老師能抓住的只有語言積累運用部分的字詞、病句修改和古詩文默寫題以及古文閱讀部分。

二、狠抓落實,反覆鞏固

七年級語文通常有對字詞的考察和對古詩文默寫情況的考察,爲了學生能使學生在這些題上不失分。我重點要求學生對字詞課前預習,對於古詩文默寫要求人人過關,課後聽寫,單元複習時再聽寫,周清時再抽查,直到學生默記於心爲止。

三、開卷有益,學在課外

在剛接到七年級語文的時候,我覺得只要把課上好就可以了,可是幾次考試過後我發現學生的成績都不很理想,追本溯源,是學生的在閱讀理解和作文兩大板塊失分嚴重。

所以,要想徹底提高語文成績,閱讀和作文的分數必須上去。根據我自己多年學習語文的經驗,我給學生制定了一個提高語文成績的計劃:

每日課前寫一頁的鋼筆字,這樣一來可以讓學生在答題的時候字跡清晰,卷面整齊,二來可以培養他們的耐性;

每週安排一節閱讀課,在這節課上,學生可以相互借閱自己感興趣的圖書,可以是漫畫,可以是作文書,可以是名著,還可以是他人的讀書筆記,教師不干涉學生,只從旁指導。

每週三篇日記四篇摘抄,學生在課外閱讀到好的文章、段落、詞句可以把它抄在摘抄本上,摘抄和日記穿插寫,可以避免有些同學覺得寫日記的當天沒什麼可記的,並且可以仿照摘抄的文章來寫自己的日記。

用紮實多樣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終身學習的本領。

四、步步引導,潛移默化

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教給學生做題的方法,比如分析句子先看它的修辭手法,分析修辭手法的作用(比喻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排比的運用使句子更加有氣勢等),然後再才揣摩文章的感情。

學習課文中的寫作方法,比如學習課文《往事依依》,我告訴學生們可以仿照這篇文章寫童年的一件事。"年華似流水。幾十年過去,不少事情已經模糊,有的搜索枯腸而不可得,但有幾件事仍歷歷在目,至今記憶猶新"。這樣的開頭我們完全可以借鑑,"年華似流水",我們可以使用其他的形容時間逝去很快的句子來代替。

學生們於是開動腦筋,把自己平時在課外閱讀看到的句子說了出來:"時光如水,生命如歌""時間如白駒過隙""斗轉星移,物是人非""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在下一次作文的時候,我驚奇的發現,同學們把這些詞語用在了自己的作文裏面,我想這就是進步吧。

這樣的慢慢引導,潛移默化,讓學生覺得其實作文也很簡單,自己也可以寫出有這漂亮語言的文章,對作文不再懼怕,對閱讀理解不再反感,語文成績自然上去了。

寫下這些文字,我其實很是惶恐,不知道作爲一個教育戰線上的新兵,我的這些自己摸索出來的所謂的"經驗"是否正確,是否切實有效,只希望能同其他同行們交流,共同取得更大的進步。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一、初讀,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三分文章七分讀”,語言優美生動的美文更需要通過吟詠朗誦來傳情和悟情,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語感,提高審美能力。所以我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品味與朗讀。(下文爲發言摘錄,朗讀略。)

師:宗璞描繪紫藤蘿花的筆觸細膩傳神。通過剛纔的自由朗讀,相信大家一定有許多美的體驗想要彼此分享。現在就請大家踊躍舉手,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說你這樣處理朗誦(重音、語調和語速)的理由,可結合語句所寫的內容、運用的修辭手法、字詞的內涵作用等來談。其他同學閉目聆聽朗誦者爲你帶來的“花之歌”,並在你的腦海中再次描繪出那紫藤蘿花開的圖景。

生1:……我認爲要重讀“花朵兒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擠着,好不活潑熱鬧!”中的“挨”、“接”、“推”、“擠”四個字。因爲這四個字形象而生動地寫出了花的繁盛。“挨”、“擠”二字讓人不禁浮現出花多得一朵和一朵緊緊地貼在一起,連空隙兒都找不到的畫面;而“推”、“擠”二字將紫藤蘿花寫活了,彷彿一羣孩子在互相打鬧。賦予靜的花以動的美感,表現了作者對花由衷的喜愛與讚美之情。

生2:我認爲“好不”二字也該重讀,以突出花開之鬧,另外,整句話讀時應帶有一種歡快的感情。

二、細讀,探析文章的思想美

紫藤蘿花引起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鼓勵了作者生活的勇氣,安慰了作者痛苦的心靈。雖然這一切都是作者以自己的細膩與愛心在體查物情,品味景物,但這也正像是花兒在對作者說話。所以,在探析文章的思想內涵時,索性變換一個角度,讓學生想象花兒訴說的心情故事,挖掘出文章深層的蘊涵來。(起初學生不太打得開思路,我作了適當的引導:如說說陽光,說說心情,說說生與死,說說得與失,說說幸運與不幸,說說理想與現實,說說昨天、今天和明天,說說小生命與大生命等等。)

師:《宗璞散文選集》序言中說:“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的。”作者從紫藤蘿花兒那裏得到的啓示和鼓舞其實也正如花兒在對作者說話。現在,我們也來叫醒心靈的耳朵,去傾聽這富含啓迪的“花開的聲音”,你,“聽”到了什麼?

生1:我彷彿聽見花兒告訴我,生命長河如此生生不息,昨日早已流去,無法更改,何不用一顆樂觀積極的心把握今天呢?

生2:我認爲花與人遭遇到的不幸或許也是一種幸運:經歷過桎梏的紫藤蘿花更懂得珍惜綻放的機會。經歷過苦難的人才更會珍惜生活的浪花。所以不幸與幸運並不是絕對的,我們要樂觀地看待一切不幸,用快樂去改變它,這就是我所聽到的“花開的聲音”。

生3:我聽到花兒說,花開正是爲了花落,花落也是爲了花開,生是無盡的。花開一季,雖短暫,已在幸福中鑄就了生命的永恆。

三、品讀,詩化文章的啓迪美

在領悟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考慮到作者是以詩意的筆調來寫這篇散文的,所以我設計了本堂課的第三個教學環節──要求學生將自己對這篇文章的閱讀體驗寫成一首短詩。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有利於學生對文本的深入領悟,又能夠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我根據揚州最近的熱點話題,創設特定的情境使學生自然地進入“角色”,激發起創作的熱情和興趣。

師:這些日子以來,韓冰,一個生如夏花的女子,一個患胃癌已至晚期的女子。毅然決定捐出自己的眼角膜和遺體。她在即將走完她年輕生命的時候,走進了每一位揚州人的視野,走向了每一位揚州人的心靈深處。她就像宗璞筆下的那一樹紫藤蘿花一樣,美麗,堅強,開朗。近期學校團支部準備去探望她,祝福卡的封面已經繪製好了──一樹燦爛而不見盡頭的紫藤蘿“瀑布”,現在就請同學們將你對這篇文章的閱讀體驗寫成一首短詩,作爲內頁的祝福感言送給她。讓韓冰也來聽一聽那紫藤蘿“花開的聲音”。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生活的反省與自我觀察,反思主體是教師本人,反思對象是教師本人活動歷程或現狀中的種種現象。經常以自己的教學爲反思的對象,去反省,去探索,才能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提高專業素養。

一、課堂教學的思索

一節課40分鐘,單位時間內能傳輸多少信息。我應從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特點出發,切實把握知識的深淺和學生實際接受程度,特別要注意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提問,獲得真實而準確的反饋信息。

近年來,語文試題的靈活性越來越強,我平時花了不少精力在綜合題上,認爲只有通過解決難題才能培養能力,相對忽視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學,導致學生的基本知識失分嚴重。

二、備課的修正

如果把課堂教學比之爲演奏一首優美的樂曲,那麼備課就是譜曲了。反思一下,着重修正三點:

1、備教材。進一步花功夫吃透教材,科學處理教材。課本中的例題(習題)往往顯得層次不強,對照例題(習題)精心設計一些鋪墊或引申的題目,形成例題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各自的成功。做好每節課的理性審視工作,今天的課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敗了,哪些地方還需改進。不斷總結成敗得失。

2、備學生。我感覺備學生是備課的難點,難在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參差不齊的思維體。這啓示我要做到經常自覺地深入學生,從課內外

的每一個環節瞭解和研究學生,一個重要的工作要做好面批作業。盡最大可能親自來到每一位學生身邊,問:你是怎麼想的?讓學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認識過程,邊探討,邊批改。改善師生感情,使學生做作業更具有糾正錯誤的主動性。

3、備練習。要從鞏固教學成果、檢測教學效果的前提出發,精心選擇作業。具體做好三點:①與本課密切對應的最能強化教學重點的練習;②要符合本課的練習,需要以前學過的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在學生腦海裏的生疏程度如何,怎樣誘導;③針對學生出錯的原因,在課堂教學中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反思解題過程中的易錯點,給學生提供一個對基礎知識重新理解的機會,從而深刻理解基礎知識。

三、數困生的轉化

語文困難生簡稱“數困生”。本班情況顯示,數困生佔30%。這些數困生的存在,給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而我在這個學期中非常重視數困生的轉化。青年語文家魏書生說得好,“學困生”不缺批評,不缺訓斥,缺的是鼓勵、表揚和感化。首先我給每位數困生找了一個同學當小老師,分層要求,給每個人訂了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一週一小結,達到目標給予加分,彌補前段時間的低分狀態。平時加強指導,注意心靈溝通,使數困生感到只要努力,都有成功的希望並得到收穫,感受到老師和同學都在關心、期望着,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

我體會到,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指導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我決心大膽探索,用智慧經營教學,用感情去灌溉學生,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而作出應有的努力。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七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學生會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比如:

(1)從七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

(2)閱讀就應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

(3)七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十分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應對這些問題,應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語文,是最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透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潛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修辭方法的運用,作文材料的選取和詳略安排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明白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透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狀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構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要透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比較、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探究,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主要注重學生學到那些知識,學會了哪些學習方法。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反思中成長

自參加工作以來,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齊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狀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立刻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透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以前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及時反思的時候了。多和搭檔探討教學方法,多比較教學思路、向同學科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努力踐行“三人行必有我師”,對自己的教學多比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課水平和課堂效率,期望能衝破“瓶頸”,開闢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所謂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產生學習動力,激發主體意識的前提。爲了給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我就設計了讓學生表演課本劇的方式,用形象的肢體語言來再現文章的主要內容。採取這種方式:

一是,寓言本身故事性強,情節簡單,適合學生表演;

二是,讓學生在學習羣體中爲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進行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三是,可以通過形象的語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利於正確的理解寓意;

四是,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是,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激發學生的表演慾望。

在課前我佈置女同學完成這個教學環節,同學們就在科代表的主持之下,精心策劃,分工合作,作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她們採取啞劇的形式,還準備了道具,表演很成功,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作爲初一的學生這是很難得的,而且學生很有興趣上臺表演。從課堂上其他同學的反應來看,學生都比較喜歡這種形式。因此師生就在一種輕鬆、融洽的氣氛中開始了課堂學習。

因爲這則寓言故事情節簡單,寓意不難理解,在“整體感知”這個環節中設計了兩個小題目,訓練學生用簡單語言概括故事的內容,培養學生從文中找出關鍵的語句並能分析提煉出寓意。我抓住了“凡是”這個關鍵詞語讓學生認識到遇到厄運具有普遍的意義,因此我們要對自己遭遇苦難有足夠的精神準備,切不可懷僥倖心理,認爲苦難只會落在別人頭上。這個教學環節進行得很順利。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學校進行的成功教學法如火如荼,七年級語文組也在努力嘗試,反覆學習,認真反思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學生,探究教法,逐步樹立起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樹立起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將近段時間工作總結如下:

一、課前充分準備 。

1、導學案的編寫。

本學期以來,備課組精誠協作、集思廣益,於每週二、週三集體備課,突出重點,抓住知識點。共同備出下週一周課程的導學案和課件。開學至今,七年級備課組一直堅持使用導學案,學生已經熟悉並能很好地配合老師使用導學案。

2、備課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

在教學中,我認識到要想打造高效課堂,必須對本堂課的目標、內容、重難點、活動設計有細緻的考慮和計劃。而且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有充分的預見。要經營好語文課堂,語文教學也不能侷限於教科書,而應融入生活、走向社會,因此教師必須走在學生之前,自主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彼此間對話、交流。並且在上課前進行二次備課,根據班級學生的學情、學風等實際情況對導學案進行二次修改,加入一些個性化的設計或者活動。

二、課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中,備課組堅持使用成功自學、成功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徹底轉變觀念、轉換角色,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自己支配,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課堂上,鼓勵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成果和大家共享,課堂的氣氛就很活躍。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讓好學生帶動成績稍差的學生,成績稍差的學生通過聽別人學習成果完善自己的學習內容。我們還儘量使課堂語言豐富化、幽默化,讓學生對語文感興趣,有時還讓學生參與形象的表演,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記憶,從而也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

三、課堂深入挖掘課文。

通過前一段時間參加的爲期三天的20xx年河南省優質課評選觀摩學習,《列夫。托爾斯泰》對課文的挖掘深入,很實在。讓我記憶猶新。學習回來後在語文組進行了分享、探討。改變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思路,注重對課文字、詞、句的深入挖掘,注重精要語段的分析,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啓迪學生舉一反三能讓在讀書上求得一個新的飛躍。通過讓學生讀書、品味課文、品味句子深入理解課文,這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積極開展聽評課活動和公開課活動。

七年級備課組老師積極參與互相聽課活動,互相吸取經驗,並汲取別的老師成功的教學方法,不斷總結,應用在自己的教學中。

陳老師的《蟬》語言清新灑脫、導入語言柔美、有趣,激發學生興趣,陳老師隨文學習的教學方法運用的遊刃有餘,讓學生髮現不認識的字,將字詞的學習貫穿於整個教學環節中,文章欲揚先抑的手法講解地深入淺出,水到渠成。

開學將近三個月的時間,在成功教學法的摸索、使用、反思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在成功自學中,是自學一道題明確一道題的效率高?還是自學兩三道題一起明確,效率更高呢?

2、學生的自學時間如何把控?

3、在成功合作中,七年級大部分學生能投入合作,如何讓學生全部參與到討論中,而不是趁機說廢話?

4、小組合作組長肩負怎樣的職責?組長如何安排?

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我們會一如既往地抱着虔誠的學習者心態不斷摸索、不斷創新,爭取將語文組近幾年使用的“四步教學法”與“成功教學法”融合,取長補短,創造出更高效的教學模式。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一堂好課,除了目標明確,教師更應關注師生之間的對話,教師應及時地接住拋出的“球”,在課堂中做一個好球手,時時注意找個適合的點與學生對話。比如,這堂課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將夸父歸爲一個“失敗的英雄”,面對失敗不氣餒。在“說說夸父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環節中,已有學生提到夸父是一個自高自大的人。教師也追問:你從什麼課文的哪個地方看出來的?學生說:他敢與太陽賽跑,是個自高自大的人。此時的教師沒能很好接住這個“球”,應再次追問:爲什麼你認爲敢與太陽賽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師爲急於點其他學生回答,未能接住這個球,引導學生體會思考“失敗英雄”的形象,當回過神時,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這個“球”從身邊滑走。而正因爲這個球未能接住,所以導致下一環節的進行,受到一定的影響,甚至於本堂課的亮點沒能充分展示出。學生也只能勉強認同教師引導出的“失敗英雄”。 其二:對文本的質疑探討還欠缺。由於質疑這個環節中沒有以主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就好像讓學生在沒有繮繩的牽引下,駕馭一匹不知其性的良馬一般,要想出引出“失敗英雄”就略顯牽強。

其三:神話故事應該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而本堂卻沒有太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

這堂課畢竟只是一個“點”,教師只有及時反思課堂中的不足才能在今後的教學中有所進步。

語文,爲了生活還是考試?

第一天上課,我告訴學生,我在高中的時候怎樣調皮,怎樣戲弄老師和同學。高中的學習也許很辛苦,但是很快樂。

第一天的語文作業,我讓他們回去思考,學語文有什麼用。結果,有人說是應付考試,有人說是老師家長逼的,也有些學生說學語文能提高寫作水平……

我告訴他們:學語文是爲了生活。

七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比如:(1)從七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2)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3)七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語文,是最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

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修辭方法的運用,作文材料的選擇和詳略安排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 通過 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比較、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主要注重學生學到那些知識,學會了哪些學習方法。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反思中成長

自參加工作以來,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及時反思的時候了。多和搭檔探討教學方法,多比較教學思路、向同學科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努力踐行“三人行必有我師”,對自己的教學多比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課水平和課堂效率,希望能衝破“瓶頸”,開闢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纔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纔有可能被激活,纔可能敢於提出問題,

敢於質疑。這樣,就爲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爲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髮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乾乾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後感,觀後感、週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

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並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爲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麼以後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並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並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比如:在學習課文《月亮上的足跡》這一課中首先我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嫦娥奔月”來導入了課文,然後學習生字詞,接着講課文。大多都是我在講學生在聽,學習效果非常差,學生反應遲鈍,一問三不知。課後我通過學習新課標並與同組教師討論,然後用心的方法在另一個班進行了教學,改變了我講學生聽的模式,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我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如:1.通過閱讀課文你發現了什麼?2.在相應的時間段中發生了什麼事情?3.宇航員登上月球都做了什麼事?學生們通過討論這幾個問題對課文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然後教師加以引導,最後設計了拓展延伸: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積累的與“月”有關的詩句,比比誰記得多?通過這樣的教學我發現效果明顯的比第一節課要好得多,學生課堂發言積極,主動性增強,學習興趣高漲。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本學期我擔任了初一年級3班和19班的語文教學工作。與初二、初三年級的教學相比,初一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初一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初一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

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

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孫權勸學》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個字,但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呼之欲出,在敘事方面,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故事性很強,文詞句方面的障礙少,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對剛剛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學,我想不會有太大難度,我把教學目標定得比較低。從施教過程看,有啓發之處,有不足之處。

聽課老師指出本堂課的優點是:重難點突破較好;環節設置到位。缺點是:問題設置比較寬泛,針對性不夠明確,讓學生無所適從;老師在導入、教學環節銜接方面還應講究些藝術性,小結時要有針對性地突破重難點。

經過認真反思,我不僅認識到本堂公開課的缺陷,而且意識到平時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對學生的能力估計過低,不敢放手讓他們去探索去嘗試,總是試圖設計一個個框框把他們圈住,希望他們按照我的思路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最後到達我的預定目標。這對於學生創新意識、自主能力的培養是極大的障礙。

其次,新課改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有助於培養髮展型、學習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學中“沉”得不夠,往往是充當教材解說者的角色。總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識全都灌輸給學生。細想之下,才明白知識是無窮盡的,是學不完的,教師不能以傳授知識爲主要任務,而應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對他們的學習成果,學習過程作出恰當而又富有激勵性的評價。

再次,對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學習方法生搬硬套,結果只學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實,方式方法好不好,並不在於它新穎不新穎,而在於它適合不適合教材和學生。最後,我還感覺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已經不很適合二十一世紀的學生了,因此,多接觸新鮮事物,多與學生交流,瞭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後工作中不可忽視的方面。

總之,開課、聽課、評課,這一系列的教研活動對每一位教師,特別是對青年教師是大有裨益的。我希望這一活動開展得更有活力,更有針對性,營造出更加濃厚的教研氛圍。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期中考試已經結束了,回顧這半學期自己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這一次學生的期中考試情況,我覺得現在學生對於新課程已經不陌生了,我自己也以能夠較好的把握教材和教學的方式、方法,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方法了。通過較長一段時間的思考和實踐,我覺得給形式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情景是非常重要的,爲了利於今後能夠更好的進行教學工作,現將這一時間的一些教學情況小結如下:

首先在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都儘量去設置實際背景,使學生能夠置身於所要學習的問題之中,增加他們實際的體驗。並且儘量創設一個民主、和諧、平等的學習環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一個安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進行學習。

現在在我們新教材中例題、習題的選擇素材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非常接近,許多情景圖甚至完全可以通過實際活動來表現。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一定非得走“看圖明意”這一條路,完全可以依據實際情況採用遊戲、表演等實際活動將情景圖所提供的內容進一步動作化、情景化,使學生全身心地置身於真實的數學活動環境中,增加實際體驗,切身地感受數學。在具體教學中,我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啓示,積極、充分的創設情景,給每一個學生都提供一個參與的機會、表現的機會。

爲了能夠真正做到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我聯繫學生生活經驗,通過進行一些調查、訪問等活動,來擴大情景創設的空間,加強用於情景創設的素材對於學生有更強的現實意義和吸引力。“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努力爲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這是新教材的意圖之一。如果說用遊戲、活動的方式創設情景能使學生感到趣味無窮、興趣昂然,那麼安排有關內容讓學生調查、訪問並自己解決,不僅可以使學習更具挑戰性,而且可以把情景的創設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擴大情景創設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在我們學校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是比較先進的,我在自己的教學中便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創設情景,服務與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對於我們使用的新教材,雖然其情景圖儘管幅幅都色澤明麗,充滿童趣,但畢竟都是靜態的平面圖形,有些故事情節、人物活動不好體現,而動畫的表現形式對學生來說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所以在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當普遍的今天,有條件的學校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把情景圖製作成動畫課件,充分利用它的形、聲、色、動、靜等功能,使靜態的畫面動作化、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渲染氣氛,創設學習情景。

當然,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的方法多種多樣,手段不盡相同,以上只是我自己在這一段時間的教學中重點思考和實踐的一些問題。其實,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無論使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給學生創設一個寬鬆、和諧、有魅力的良好的學習情景,使他們能夠在適合於他們的環境中進行最有效的學習。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一、整篇文章的描寫重點是蓮花,作者從自家院子的蓮花開始,寫到了祖父賞蓮,之後重點寫了風雨中紅蓮的變化過程,主角儼然是紅蓮,那我把題目改成紅蓮好不好?(明確:不好,寫紅蓮是爲了寫荷葉,寫風雨中紅蓮的變化即荷護紅蓮,很自然就讓人想起母親愛護兒女的情感。歌頌母愛)

二、同學們說得言之成理,那既然如此,作者爲什麼又要花這麼多的筆墨來寫紅蓮,寫三看紅蓮呢?下面我們就具體來看看紅蓮跟荷葉到底有什麼關係,它們又是怎樣牽動了作者的心?

讓我們一起一看紅蓮,請同學們一起帶感情朗讀一下這個部分。

寫紅蓮由菡萏到盛開,觀察細膩。主人翁紅蓮首次登場。

心情:煩悶

環境:繁雜的雨聲 濃陰的天

紅蓮:開滿 亭亭

“一切景語皆情語”,寫白花的凋謝,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畫。 (那一朵白蓮已經謝了,白瓣兒小船般散飄在水面。梗上只留個小小的蓮蓬,和幾根淡黃色的花須。)白瓣兒散飄在水面,如浮萍,無所寄託無所依靠,看到如此景色,更添煩悶,無處宣泄。只是忽然之間,作者看到了什麼啊?請同學描述一下她看到了什麼:圍繞亭亭鑑賞一下,想象一下是朵怎樣的花。只是看到了亭亭的紅蓮,有沒有讓作者的心情好一點?仍是不適意!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多年來,在中學語文教學體系中,現代詩歌的教學一直處於邊緣化狀態。這種現象一則與現代詩歌在文學地位中的整體走弱有關,一則也是由於教師缺乏詩意構想,教學手段單一所致。現代詩歌本身具有寓意豐沛、曉暢明白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到巧妙運思,詩化課堂,只有跳出傳統的技術解讀的窠臼,融教師之真情於其間,方能洞開現代詩歌學習的一片新天。我在人教版七年級第一課《在山的那邊》的教學中做了一點有益的嘗試,巧借古詩品今詩,將濃郁的語文味植入課堂,使學生興趣盎然,收穫頗多。下面是這堂課的兩個片段:

【片段一】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麼呢?……”在同學們誦讀一邊過後,我也深情地誦讀起來,課堂就這樣開始了。

師:山那邊是什麼呢?

生:海!

師:是啊,白日依山盡,黃河……

生:入海流。

師:海上生明月,天涯……

生:共此時。

師:對,還有本冊書中曹操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生: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師:是啊,多麼美的大海!多麼壯闊的胸襟!多麼悠遠的遐思啊!……可有一天我終於爬上了那個山頂/我卻幾乎是哭着回來了,爲什麼呢?

生:──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師: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同學們,此刻請再次告訴我山那邊是什麼?

生:是山!”

師:不錯,黃河遠上白雲間……

生:一片孤城萬仞山。”

師:兩岸猿聲啼不住……

生:輕舟已過萬重山。

師:萬重山、萬仞山橫在眼前,擋住了那個美麗、壯闊的大海,你會怎麼想?思考一下,寫下來。……

【片段二】

在詩的第二部分的教學中,我插入了一段對自己親身經歷的介紹,繼續巧借古詩解讀今詩。

師:同學們,老師也有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那就是做一名幸福的語文教師。可你們知道要做一名教師需要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表達能力,通向講臺的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記得那時我說話聲音小,還特別害羞,不少同學都給我潑涼水,說我上不了講臺,不是那塊料。幸虧在最苦悶彷徨的時候,我得到了一件法寶,是清代鄭燮的一首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播放)同學們,你們認真讀一讀,試試能不能用課文裏面的詩句來翻譯它。

生1:“咬定青山不放鬆”就是“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

生2:“立根原在破巖中”就是“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生3:“千磨萬擊還堅勁”可以用“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來註解。

生4:“任爾東西南北風”是不是可以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師:那麼,阻擋着我們前進的風在哪裏?

生4:被信念凝成的海戰勝了!

師:好!好一個“被信念凝成的海戰勝了”!屈原詩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李白詩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成長中的我們正需要這種執着追求的精神相伴前行,讓我們激情飽滿地再次誦讀課文《在山的那邊》!

這堂課由預設的以古詩爲輔助手段解讀課文到實際課堂生成的詩意與厚重感,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並且因古詩的加入,也使得學生對該課的形象化記憶有了一個立足點,今古對照,詩韻相協,實可謂“不薄今人愛古人”,對培養初中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大有裨益。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業已即將結束了。在這半學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於我來說,無論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形成與接受,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的積累和提高,以及教學內容和教學理論的豐富和拓展,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進步,溫故方可知新——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的得失情況具體而詳細的加以總結。

第一、教學思想先進,教學理念與時俱進。

意識反映實踐,科學的思想意識可以指導實踐活動。前期的崗前培訓加上後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領會了素質教育的思想;新課程改革又讓我的教育理念與時代同步。因而,在教學工作過程中充分顯示出“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新模式。

第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化、教學能力全面化、深層次化。

年輕是我們的資本,另一方面年輕又是幼稚的代名詞;熱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條件,但如果過分的熱情就容易形成武斷與莽撞的性格。但通過了學校的安排的拜師活動及積極有效的教學實踐,加上個人後天努力,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設置、靈活的互動設計、情感教學、心靈對話的教學方式等等多樣化教學方法使得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也遊刃有餘。

第三、教學內容和教學理論日益豐富和深化。

經驗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人的發展的步伐,同時有時也可能阻礙人的潛能的發掘。剛畢業,我的確年輕,但這也意味着我沒有老的模式的拘泥和影響,特別是處在一個有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的時期,處在一個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時、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着沒有,也意味着有更大的接受和發展空間。因而,我可以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學計劃。首先,抓積累、夯基礎。開展三字一話、名言積累等活動。其次,重說寫、練能力。通過即興演講、寫心得體會、習作練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說寫能力。最後重運用、拓視野。通過連詞造句、仿例造句及現代文閱讀訓練等方式加以培養。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朗誦名家名作的方式,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和美學教育和一定寫作訓練。另外,我還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都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在平時補充一些知識性與趣味性統一的習題,讓同學們在說笑中受到了知識的灌輸和美的薰陶。

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正是在教學實踐這一過程中,我得到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及材料積累,爲以後的教學、教研工作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在總結收穫的同時,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處理已有的知識與傳授的知識的時候,有時不能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係。

第二、對部分教材內容把握不全面、有時只求形式,忽視了內容實質。

第三、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學難重點處理的有偏差。

總結經驗可以充實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覆的總結和反思中,我會不斷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