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大綱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週三下午在教胡適的《我的母親》時,我課前讓學生欣賞了滿文軍的歌曲《懂你》,有的同學不自覺地跟着輕和着,那樣的投入,那樣的認真,我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母愛,一個飽含溫柔深摯情意的永恆話題,的確,無論是年長年少,還是天涯海角,單飛後心和另一端永遠牽掛的是對母親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胡適的人生經歷,去感受對愛的力量。”現在,我們滿懷深情地出聲朗讀這篇飽含對母親感激、懷念的文章。同學們放聲地朗讀着,不時也動着筆在書上圈點着,

可我觀察到,大多數同學只是機械地讀着,甚至有的讀幾個自然段就停下來搞小動作,老師看時在裝模作樣地接着讀,一問,同學們說,反正一會兒老師分析課文時跟上記就行了。哪個自然段老師在結構分析中都有標註,何必浪費時間和感情去讀呢?我恍然大悟,原來學生是這麼想的,怪不得在考試中,語段分析看似很簡單,有些學生答得文不對題,我終於明白,學生在課堂上只是充當了“記者”的身份,沒有把自己當作是真正的“學者”,掌握了同學們的動向,我改變了以住的教學方法,嘗試着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首先,讓學生主動地憑着自己的閱讀敏感去認知,自主地帶着自己的思想去探索,從文中感悟,從文中入情,用“讀”帶動“品”和“悟”。其次,教師不應該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原封不動地傳授給學生,而是承擔着閱讀指導的責任。教師不是傳授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夥伴和指導者。第三,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使閱讀過程發現、質疑、思考和探索,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使學生成爲真正的“讀者”。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的作者阿西莫夫是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說家。這兩篇短文較爲充分地體現了作者深廣的科學視野和敏銳的科學眼光。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學到科學知識,而且能從中學到作者多角度探索問題的思維方法。通過本課教學,要關注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的養成,比如,用普遍聯繫的、發展變化的、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觀點看問題,而非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學會從聯繫與比較中找到研究問題的焦點或解決問題的途徑等。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中所包含的兩篇短文的內容相對獨立,又互有聯繫,特別是在說明方法上多有相通之處。

《恐龍無處不在》,僅從題目上看,好像在介紹恐龍曾遍佈世界,但文章的中心議題卻是論證“板塊構造”理論。南極發現恐龍化石而引發作者的深人思考,他不是停留在對恐龍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繫起來”,並不適應寒冷地區生活的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提出這一問題實質上爲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思維路徑。可見,好問題或正確的提問角度不僅表明了研究價值如何,也暗示出問題解決的可能性。因此,在學習本課時,要引導學生善於提出問題,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好問題。這正是科學素養的一個方面。

《被壓扁的沙子》與《恐龍無處不在》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開始並不急於對所要闡明的主旨進行論證,而是先引入“問題”“科學家們一直對6500年前恐龍滅絕的一個新觀點爭論不休”: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還是“火山”?擺出問題之後,纔來探討“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通過對斯石英性質和形成的研究,有力地證明了恐龍的滅絕是由於“而並非由於“火山”。兩篇短文都談到恐龍滅絕,但說明的起點和目的都不相同。《恐龍無處不在》以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來證明、支持“板塊構造”學說;而《被壓扁的沙子》則從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滅絕之因。前一篇“恐龍滅絕”是探究問題之據,後一篇“恐龍滅絕”是探究問題之的。 建議本文的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在比較中體會兩篇文章的異同。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關於生態問題的說明文。生態問題是當今世界環境問題的中心議題。這篇課文向我們說明什麼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能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這篇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我們可以從中學習說明文的寫作方法。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爲了進一步深化上學期進行的教學改革,學校於本週進行了聽評課活動。

我聽了兩節語文課,首先聽得是是白叢林老師講的《雪》,這節課白老師上得比較成功,充分落實了合作探究的課堂理念,學生基本上能夠做到小組的合作交流,在學習中,小組能起到比較積極的作用。不足之處就是,白老師不注意一些課堂細節,如在課堂上,亂用口頭語和方言,並且,有時候,不注意傾聽學生的問題,導致了有的學生出現了錯誤老師沒有及時的改正。

我聽得第二節課是蔣佰紅老師講的《木蘭詩》,這節課蔣老師做了充分的備課,並且,整堂課老師充滿了激情,一直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是學生就是不怎麼配合,就是不進行合作,小組的作用基本上沒有發揮出來。我想,造成這種情況,也許是因爲學生沒有預習好,也許是因爲學生在平時沒有養成合作的習慣。

我上課的體會是如果在課堂上採取一些評價機制,如給小組加分,或者獎勵星星等,學生的積極性是提高了,但往往出現了小組參與爭先恐後,但他們老是想着分或獎勵,而忽視了課堂的紀律,有時爭得面紅耳赤,難以收場。

通過這兩節課,還有自己上課的體會,我感覺到,要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積極性,提高課堂的效率,還需要不斷的探索,在實踐中摸索出適合各個班級的方法,因爲我們這次課改的目的就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帶動起所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終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對於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總結經驗教訓,以促進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水平的提高。

來這裏已經將近一個月了,這裏的老師與學生都很好,我教的是初二語文,有時會跟其他老師(不管是語文還是其他科目的老師)一起探討關於教學方面的問題,有的時候還會問問學生對我的看法以及對我上課的看法,我知道,對於我來說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畢竟我沒有什麼教學經驗,只是憑感覺來講,有的時候確實抓不到重點,往往自己覺得重要的東西它不考,一筆帶過的東西反而會考,從這一點來看,我們老師不僅僅需要知道哪些是重點難點,還要多瞭解考試方面的信息,如最近幾年的考試動態,考試趨勢,考試題型等等。當然,我們不能脫離新課標,多研究新課標,因爲它指導着我們的教學,它提出了對於各個階段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要求,而不僅僅是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力與素養的培養。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上課與學生進行眼神交流,保持微笑,讓學生覺得你很容易親近,因爲我問了一些學生,他們都喜歡帶有微笑的老師,而不喜歡板着臉的老師,當然這裏也不是說當學生不聽話時也對他笑,該嚴肅的時候還是得嚴肅的,要不然學生會肆無忌憚,局面就會難以控制。當發現學生說話或者是做些小動作時,可以先盯着他,用眼神告訴他我已經發現了,給他點面子,不行的話就直接點名教訓,沒必要再給他面子。

至於板書方面,我認爲該寫的還是要寫,沒必要寫的就不要寫,有學生就向我反應,有些字不會寫,所以最好不要只念不寫。

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特別是課上到差不多一半的時候,就會走神,我發現有個方法很有用,就是故意寫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然後再強調一下,這樣印象會更深刻一點,學生記得更牢。

前面已經提到過,現在老師教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注重的是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傳統的教學套路在我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灌輸式的教學是最常見的,就是一次性的“授之以魚”。爲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該教學生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是怎麼樣,有必要的話還需解釋它是怎麼來的,也就是爲什麼會這樣,即長久的“授之以漁”,教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做題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便於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對於新的知識點,特別是一些重點,需要詳細講,比如說象徵手法,以前學生都幾乎沒接觸過這個概念,在分析這種手法的時候,先要跟學生聲明什麼是象徵,以及用象徵有什麼好處,然後再分析具體的句子,加深學生對於象徵手法的印象,這是遵循從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最後到特殊 ( 也就是解題)的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更容易接受,更好理解。

初二的學生一般不是很積極,上課比較沉悶,很多情況下都是沒多少人在認真聽的,我一直在思考怎麼才能讓學生喜歡聽語文課,是不是課外知識越多越好?活動越多越好?我想應該不是,這樣很容易造成課堂秩序混亂,反而弄巧成拙,適當地可以增加點與課內相關的課外知識,偶爾搞點活動,比如朗讀比賽,比賽回答問題,扮演角色朗讀課文等等,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我們都在生活的網中,時時刻刻都與周圍的人與事聯繫着,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時候還需要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注意梳理,以便學生系統地掌握相關知識。比如說八年級的第二單元,基本上用到了象徵這種手法,在講這種手法的時候就可以聯繫以前的課文來講,讓學生自己慢慢體會,學會運用這種手法。

當然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是上課語言不豐富,過渡語言不夠,往往覺得沒詞,不知道應該怎樣從這個知識點過渡到下個知識點,導致上課時老是出現一些像“然後,這個”之類的口頭禪,也許自己沒注意,其實自己說了很多次;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往往自己知道的東西,卻很難跟學生講清楚,也許是表達能力不行吧,也許是經驗不夠吧,一般我們老師覺得簡單的問題學生覺得難,這就啓示我們應該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因爲新課標提倡以學生爲主體,多分析學情,瞭解學生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以前學過什麼,需要學什麼,對什麼感興趣,應該以什麼方式教學生,必要的時候還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式。

昨天晚上有個學生問到有關謂語句的類型,有四種“名詞、動詞、形容詞、主謂”謂語句,要判斷具體的謂語句的類型,當時我對這個也感到陌生,不過我最終還是給他們講清楚了,這當然離不開便利的網絡,結合自己以前學過的以及網上的有關謂語句的知識,我把它拿下來了。這啓示着我們老師應該活到老學到老,那句話說得好“要給學生半桶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同時也要不斷複習以往的知識,所謂“溫故而知新”嘛,將學過的知識與將要學的知識結合起來,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感想,對於教學我們應該共同探索,共同反思,以促進自身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水平的提高,不段提高自身的教育 素養。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1、本文我上了兩次。第一次我以朗誦入題,學生沒有被感染,這樣,在情境創設不夠的情況下,學生難以理解一個離異的媽媽對孩子的那種牽腸掛肚,欲哭無淚的悲情。所以朗讀時讀不出母親的悲哀與痛苦。而第二節課我在導語設置上注意創設情境,用了一個故事來導入,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課堂的氛圍就遠遠超越第一節課。

2、課堂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三者之間的交流,一味地注重討論分析,往往會使課堂表面熱熱鬧鬧實際上卻收穫甚微。因爲學生的交流失去了導向,出現了漫無節制的空談散講。我想學生的討論應該在情感的體驗中自然完成,讓文章的情打動他們進入作者的心靈

3、備課不僅要備文本更要備學生,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與體驗應該建立在他們的品讀與感悟的基礎之上,只有讓學生把文本讀深讀透,才能讓他們的心扉與讀者的心靈相通,課堂的高潮在這個時候纔會水到渠成的出現。爲了完成教學環節而脫離學生的教學設計是一定要失敗的。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我校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到現在已有一段時間了,在這段時間內學校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研討活動。每週都舉行聽評課活動,從這些活動中我感到受益匪淺。本週四,縣教研室來我校進行了教學調研。縣教研室主任徐以山作了有關小組合作學習的報告。年聽了徐主任的報告,我有很多的感觸。

自我校開展課堂教學改革以來,我自認爲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的還算可以。班內也分成了十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的成員也都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教學過程中也試圖多讓學生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去。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了,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聽了徐主任的報告後這才發現,這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分組。與縣教研室提出的126策略還有很大的出入。首先,沒有抓好小組的後續建設,缺乏對學習小組的後續管理。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只做到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對學生之間的互助做的還不夠。學生之間沒有很好的做到相互激勵。

第三,對學生評價機制的建設不夠完善。特別是由於班內的經費有限,無法對先進學生的獎勵。日後會繼續探索更加合理的班級激勵機制。

針對上面的一些問題,在今的教學改革中我會繼續改進,注重小組的後期建設,加強管理,爭取能有一個大的進步。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時光飛逝,轉眼間這一學期就要告一段落了,回想這一學期的30篇課文我覺得還是在講授以“戰爭”爲主題的課文給自己和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將我對這一單元的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首先,這5篇文章是以戰爭爲主題,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我們對戰爭的瞭解太少。因此,在教授這一單元無疑是一個挑戰。引導學生學習這一單元我覺得比較成功的一點是,在一些以情感爲主的篇目時,以我自己的文學素養將學生帶入情景。

其次,本單元的幾篇文章,從問題上看都屬於記敘文。因此,掌握記敘文中的人物刻畫就顯得極爲重要。但在教授這幾篇文章並沒有很好的將人物刻畫這一教學人物落實好,沒有將複雜的人物刻畫簡單化。

再次,還必須強調的是,對語文學科的學習, 我還應該多多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通過朗讀來提高學生的感悟,從而達到提高其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本學期我擔任八(6、12)班語文教學。因爲本班學生基礎比較薄弱,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學習。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學生成績有了一定的提高。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瞭解和分析學生情況,因材施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一方面,農村的學生聽,說的能力相對較弱,另一方面,八年級的同學比較活躍,上課氣氛積極,但中等生、差生佔較大多數,尖子生相對較少。因此,講得太深,沒有照顧到整體,我備課時也沒有注意到這點,因此教學效果不如理想。從此可以看出,瞭解及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對授課效果有直接影響。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我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一堂準備充分的課,會令學生和老師都獲益不淺。我注意課堂的藝術性,如果照本宣科地講授,學生會感到困難和沉悶。爲了上好課,我認真研究了課文,找出了重點,難點,準備有針對性地講。爲了令教學生動,不沉悶,我還爲此準備了大量的教具,授課時就胸有成竹了。備課充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效果就好。但同時又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因爲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因此上課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這就很講究方法了。上課內容豐富,現實。教態自然,講課生動,難易適中照顧全部,就自然能夠吸引住學生。所以,老師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自然氣氛。這樣,授課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課,我感到有點愧疚,因爲有時我並不能很好地做到這點。當學生在課堂上無心向學,違反紀律時,我的情緒就受到影響,並且把這帶到教學中,讓原本正常的講課受到衝擊,發揮不到應有的水平,以致影響教學效果。我以後必須努力克服,研究方法,採取有利方法解決當中困難。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之下,要教好語文,就要讓學生喜愛語文,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爲此,我採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儘量多講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讓他們更瞭解語文,更喜歡學習語文。因爲只有語文水平提高,他們才能提高同學們的語文寫作能力,對成績優秀的同學很有好處。

因爲語文的特殊情況,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會出現好差分化現象,差生面擴大,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因此,絕對不能忽視。爲此,我制定了具體的計劃和目標。對這部分同學進行有計劃的輔導。我把這批同學分爲三個組。第一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時懶動腦筋不學的同學,對這些同學,我採取集體輔導,給他們分配固定任務,不讓他們有偷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應有水平; 第二組是肯學,但由於能力不強的同學。對這部分同學要適當引導,耐心教導,慢慢提高他們的成績,不能操之過急,且要多鼓勵。只要他們肯努力,成績有望提高;第三組是紀律鬆散,學習不認真,基礎又不好的同學。對這部分人要進行課餘時間個別輔導。因爲這部分同學需要一個安靜而又不受干擾的環境,纔會立下心來學習。只要堅持輔導,這些同學基礎重新建立起來,以後授課的效果就會更好。

語文是語言。困此,除了課堂效果之外,還需要讓學生多讀,多講,多練。爲此,在早讀時,我堅持下班瞭解早讀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親自檢查學生背書情況,並做到凡是要求學生背的,我都先背。課後發現學生作業問題也及時解決,及時講清楚,讓學生即時消化。

雖然做了一些努力,但存在的問題實在還有很多。教學方法陳舊,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學,上課力求面面俱到,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發展,這些問題都是亟待解決的。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種考驗。無論成績高低,都體現了我在這學期的教學成果。我明白到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學期後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即使我有10多年的教學經歷,我都會繼續努力,多問,多想,多學習,爭取教學水平再上一層樓。

正式接手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差不多一學期了,我發現了以下問題,這些問題的逐步解決將是我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學生方面:

1、學生基礎差,錯別字多,拼音錯誤多,一些知識點沒有掌握。所以在教學中仍應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在新課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學仍是必須的。雖然在新課程教材中,並沒有將拼音和錯別字作爲一個專門的知識點,但教師仍需重視其教學。另外在練習中出現一些老知識點(如成語積累等),學生不懂,教師也要適當講解。

2、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較差。在上課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問題答案心知肚明,卻不知該用如何的詞語來表達,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並不是很確切,與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過程中也是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文章,結果寫出來的文章乾巴巴的,不夠生動形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詞彙存儲量是很小的,課外閱讀明顯偏少。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摘錄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彙存儲量,並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最終提高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3、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時連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因此教師要多開展一些閱讀練習,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4、學生的兩極分化嚴重,形成了活躍和沉默兩派。活躍的經常是這幾個,活躍人數較少,大多數學生甘於沉默,不願發言。因此教師要想辦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發言,參與課堂討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5、學生在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時,特別是在進行討論時,有時討論會偏離中心,提出一些無關課文內容的問題。因此教師有時要事前框定討論的範圍,對於討論的進程作一些適當的調整,對於學生新生髮的問題要有所準備。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課程教材基本上沒有框定統一的答案,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但並不是說學生的答案是漫無邊際的,最起碼要言之有理。教師在這方面也要做好引導工作,對有些問題的答案要指導學生做好筆記。

  二、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課文難度太大,八年級學生無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教師這時要適當講解,以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對於一些難的地方,教師也不必挖掘得太深,問題要設計得淺顯些,儘量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知識基礎相貼近,以利於學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討與練習題難度太大,教師也要靈活處理,要有選擇性的做題,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

3、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人文性加強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對學生加強人文性教育,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學以致用。

4、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涉及的知識面廣了,所以作爲語文教師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做好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工作,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繫。

我知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更知道“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但我相信,只要我堅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一定會讓自己所帶班的語文成績有所進步。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一、單元分析:

《新課程標準》提出:“朗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本單元共選了九篇古代詩文,編爲五課。這些作品都在描寫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細膩情思,是人與自然的交融,是人與自然的對話。學習本單元,要注意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還要注意培養其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賞能力。

二、單元教學目標:

1、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把握它們的讀音和意義;積累一定數量的常用虛詞和句式,把握它們的用法;

2、反覆誦讀,在整體感知本單元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詩文中的優美意境;

3、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4、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心得:

1、本單元所選課文大都是以抒寫自然景色爲內容的古代詩文,因此宜充分尋找各課的教學資源,藉助圖片、音像等使學生對課文有直觀認識,把書面語言形象化,便於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2、真正的“熟讀”應是一種美的享受和美的創造。蘇軾說:“三分詩,七分讀。”此言道出了詩文誦讀的重要性。古詩文教學尤其重視誦讀訓練,因此本單元宜以訓練學生學習誦讀的基本技能爲主,以讀代講,從而達到理解、品讀、鑑賞的目的。

3、落實古詩文中的詞句理解依然是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一個重難點,不能放鬆。基於學生目前普遍對古詩文的釋詞譯句感覺枯燥無味的情況,宜着重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大膽放手讓他們藉助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自行翻譯,教師無須逐字逐句講解,避免一言堂的情況發生。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1、本單元是一個說明文單元,《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是比較規範的說明文,其餘則有一定的說明文性的小品。

2、本單元教學,要學生了解什麼是說明文。

3、學習本單元,要理清說明文的順序,瞭解常用的說明方法。

4、學習本單元后,要學生學習寫作說明文。

單元說明

本單元所選課文以建築園林、名勝古蹟爲主題,文體類別上側重於說明文。由於學生在中年級階段所學的說明性文章較爲簡單,對有關說明文的文體特點和要求也知之甚少。下面就教學本單元提一些建議與設想:

1、在比較中認識說明文的文體特徵。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爲了避免概念化傾向,教師不要一上來就把有關知識一股腦兒地塞給學生,而完全可以將知識的傳授建立在學生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力求降低學生的接受難度。例如,在教學本單元第一課《中國石拱橋》時,可以讓學生在初讀課文後,回憶前面學過的記敘文和抒情意味比較濃的課文,在比較中發現說明文和它們的不同之處,如沒有貫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濃郁的感情打動人,不注重細緻人微的描寫、刻畫等。然後在學完課文後,和學生共同總結說明文的文體特徵。

2、要把閱讀說明文應該注意的各方面分別落實到各篇課文的教學中。

《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和《故宮博物院》都是比較典範的介紹事物的說明文。本套教材中,此前雖然曾選編過一些說明類文章,如《看雲識天氣》《綠色蟈蟈》《馬》等,但並沒有把它們當作說明文來教學,所以在教學本單元時要對閱讀說明文的.有關要求作一些介紹。在教學各篇課文時,要求可各有側重。如教學《中國石拱橋》時,可以強調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並讓學生注意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教學《蘇州園林》時,可以一方面再次強調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一方面介紹說明方法;教學《故宮博物院》時,則側重於介紹說明順序。這樣根據各篇課文的特色所做出的任務分工,能夠使教學任務化整爲零,便於學生把握。

3.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

說明文講求科學、如實地介紹事物,闡明事理,給讀者以正確的知識,沒有根據的隨意推測或斷定都是不允許的。當然,說明文裏內容失實的情況有時是因爲作者掌握的知識不正確,有時則因爲行文問題,這裏我們主要談行文問題。

《中國石拱橋》是一篇科普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周密體現得較爲突出。課後的“研討與練習”第二題是從文中摘出一些語句,讓學生注意裏面的加點詞語對語句所表達的意思所起的限制作用。 《橋之美》和《說“屏”》都是帶有一定說明性的小品文。《橋之美》先指出在畫家眼裏,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橋之美”,然後舉正反實例來具體說明這個看法。從這個角度看,本文近似於一篇闡述事理的說明文。不過,文章用大量描寫與抒情的語句構成,所以我們又難以把它劃歸說明文。事實上,選編這篇文章的一個目的是把它和《中國石拱橋》形成對照。《中國石拱橋》裏在介紹盧溝橋時有一段描寫:“每個柱頭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把這段描寫和《橋之美》裏面的描寫相比較,就會發現它仍然顯得粗疏、不夠細緻,主觀感情色彩也淡化得多,而這正是說明文裏的描寫性文字的特點。 《說“屏”》簡單介紹了屏風的功能與種類,對如今屏風的使用提出批評。閱讀全文,給我們的印象是,本文並非着眼於介紹屏風自身,而在於提出期望:我們今天應更好地使用屏風。不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屏風實物,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圖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後,本文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可以讓學生自學課文,教師不必過多講解。

學習本單元,要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藝術審美能力等。《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等都力圖將有關事物的各方面知識清楚明白地告訴讀者,讀者若能發揮想象力,在頭腦中形成事物的具體形象,那麼再接受作者介紹的知識時就容易多了。而在總結課文中所介紹事物的特點、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的過程中,鍛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學習《橋之美》《蘇州園林》《說“屏”》,又從不同角度對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提出了要求。 建築園林、名勝古蹟的建造者們往往不爲人所知,它們以實物的形式記載着集體的智慧和汗水,令後人面對它們時肅然起敬。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發達,中國的建築、園林、名勝古蹟獨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學習本單元,可以瞭解中國傳統園林、建築之一隅,激發學生熱愛和保護祖國文化的感情。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切忌架空,大唱高調,而應該通過以下兩個途徑進行。

(1)體會文章中蘊涵的作者的感情。《中國石拱橋》的字裏行間洋溢着自豪感。如“我國的石拱橋……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趙州橋……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等。《故宮博物院》也是如此,如“故宮建築羣規模宏大壯麗,建築精美,佈局統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這樣宏偉的建築羣,這樣和諧統一的佈局,不能不令人驚歎”等。這種通過體會作者的感情來對學生進行薰陶感染的方式,既訓練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進行了思想情感教育。

(2)可以在教學本單元之前或之後,讓學生蒐集有關趙州橋、盧溝橋、蘇州各名園及故宮的圖片和資料,在班上展覽,並加以簡要而生動的文字說明。通過這項活動,既可以使學生開闊眼界,獲得更豐富的知識,又喚起他們對祖國美好風物的熱愛。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本單元課文都是敘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這樣在教授本單元的文章時學生都能很的理解作者的思想,從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和偉大。

本單元閱讀教學,要求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因此,我要求學生熟讀課文,從中瞭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的語言特點。

在教授文章時我會通過所學的文章要學生概括記敘文的語言特點,從而使學生明白初步感受語言風格。語言特點要從比較中體會。與學生一起總結出,語言特點就是作者文化品味、文字功底、語言習慣、個性氣質的表現,又是作品的題材、描寫對象決定的。

進一步讓學生明白,用什麼語言要看些什麼人、什麼事。在教完五篇文章時,概括出五篇文章的共同語言特點,使學生真正掌握敘事性寫人的文章的特點。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辛苦準備很久的《記承天寺夜遊》上完後,得到了學校領導和聽課老師的較好評價,課賽評委們也給出瞭如下評價:“既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運用,又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挖掘的知識面廣、深,充分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師生互動很好。讓學生提出異議,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將材料進行理解,空間較開放。讓學生思考的問題有深度,真正做到了文學給人需要的境界。”領導的錯愛讓我很是惶恐,在認真做完課堂實錄後我靜下心來反思了一下這堂課,現將收穫整理如下:

其實這堂課我自己也還算滿意,打磨過很多遍,真正上的時候因爲學生的參與和投入讓我也能放下所有顧慮去激情施教,所以下課後很久我仍處在課堂上那種高漲的熱情中。

不得不說,學生給了我很多驚喜,首先是“明句讀”部分學生的質疑與解疑讓我很驚喜。爲了踐行我教學設計中利用加標點的方式來疏通文意的想法,課前我並未佈置學生預習,但這篇文章學生其實已經在之前早自習上齊讀過多遍,有的學生已經會背了,所以課前我還擔心學生很簡單地就完成了加標點的任務,卻靜不下心來仔細推敲,達不到“曉文意”的目標,但學生的表現讓我很是驚喜,他們在加標點的時候我就簡單地檢查了大家掌握的情況,沒有我預想中的順利,最可喜的是他們還主動將自己的困惑提出來讓大家一起討論,四個問題都是極有價值的:“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和“夜”之間要不要停頓?“解衣欲睡”後面似乎應該打句號?“尋張懷民”後面語意未完,應該打逗號?“水中藻荇交橫”和“蓋竹柏影也”中間應該是逗號吧?明確了共性問題後學生小組討論自己解決,解決的效果也比較好,大家依次明確:“夜”字前加逗號是爲了停頓表強調;“解衣欲睡”和“月色入戶”是同一時間發生的事情,語意未完應該是逗號;“尋張懷明”一句是承接“念無與樂者”想要去找,而後面是已經找到,分別是兩個完整的語意,所以中間應該是逗號;“水中藻荇交橫”用了比喻,而“蓋竹柏影也”一句則點明瞭比喻的本體,合起來纔是一個完整的意思,所以中間應該打逗號。因爲我的學生基礎不很理想,文言文的學習,他們本能地就有畏難情緒,四個文意問題的解決爲後面的課開了好頭,學生髮現問題是他“跳一跳”能夠到的,他們便來了興致。

此外,在“悟奇情”部分學生對文本主題的理解也讓我很驚喜。設計這環節時,思前想後,爲了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發揮空間,最終我只拋出了一個主問題:“賞空明之月的是個什麼樣的人?”結果課堂上出現的情況和我預設的差不多,很多學生拿到這個問題便直奔着“閒人”二字去了,將文中其他信息一概拋到腦後,巡視學生小組討論情況時我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我立即補充了一個要求:儘量多挖掘,把文章中每個句子都用上。這樣一來,學生又回到文中從頭細細分析,其實這對後面“閒人”的理解是很有幫助的。學生最終得出了蘇軾是一個“愛月、有詩意”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一個“淡泊名利”的人,一個“幽默”的人,一個“隨緣自適”的人等評價。並且深刻地解讀了“閒人”二字所蘊含的心境。學生都有話可說,舉手的人太多,但因爲後面我還有一個借蘇軾的詩詞來揭示他心境的環節,不得不盡快結束了這一輪發言,這點讓我很遺憾。如果是常規課裏,我一定會盡量讓每個舉手的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哪怕的發言並不夠精彩或獨到,我始終覺得保護好學生的求知慾就是在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在我“堅持”拖了幾分鐘堂的情況下劃下了一個完整的句號,宣佈下課時,我留意到很多學生眼中都閃爍着兩簇小火花,那是一種有所獲的表情,而這也纔是我這堂課最大的成就感來源。課畢和聽課老師們交流,大腦風暴般的討論後,我又有了很多收穫。就我最擔心的學生一來就直奔“閒人”二字,完全忽略其他文本的問題,老師建議我可以倒過來處理,讓學生回到文中進一步尋找閒人的證據。這種處理很機智,比我要求學生要全面得、認真地分析每一句文本要好。一位非語文老師的課賽評委告訴我,他從我這堂課中得到了一個感悟就是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這一點和我近期看書的心得不謀而合。課堂上師生互動交流中,老師的評價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及時、準確、恰到好處、帶有啓發性和激勵性的評價纔是有效的評價,而有效評價可以促進師生交流,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反思我平日的課堂,因追求“答案”,不注意鼓勵學生,或者鼓勵停留在表面,沒能及時地抓住生的閃光點,以後要注意。

最後說說這堂課帶給我的兩個思考。一、如何幫助學生簡歷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明句讀”一部分我沒有重講文意,學生很歡愉地學了。“析美文”時我讓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從句中讀到的月夜美景,除了一名學生結合註釋翻譯了一遍便再無人舉手。我反思到這可能和學生對文言文沒有信心有關係,他們其實有些抗拒字詞的翻譯,因爲不確定,所以不安不自信,其他開放一些的問題就沒有出現如此的情況。二、如何點評學生的回答?最近聽了很多老師的課,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課堂語言太羅嗦了,就拿我自己而言,我總擔心學生沒有聽清,所以習慣性地會重複回答問題的學生的話語,這種機械的重複不僅沒有意義而且浪費時間,很多本來答問題就不夠自信,聲音很小的同學也因此養成小聲習慣,他們都等着我再幫他們重複一遍。想來,這還真是個致命的習慣,在整理教學實錄的時候我就關注了一下本節課的點評語言,較日常課堂要簡練些,重複學生話語的情況要少些,但是鼓勵性的話語還不夠。

總說課堂是遺憾的藝術,找到遺憾再去彌補纔會提升。這堂課裏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對“蓋竹柏影也”一句中的“蓋”字的挖掘還只停留在驚喜這個層面,其實“蓋”字也有一種閒適的情愫在裏面,正在因爲閒,纔會突然發現“原來是”竹柏的影子。對於文本的解讀一點點在加深,對教學的理解也一點點在積累,我願意多借助一些公開課的平臺來打磨自己。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本單元以文言文的學習爲主,所有的文章都古代的名家所寫,代表了一個時刻的特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只是分子的個人價值與情感歸宿,在學習本單元的文章時我採用了討論的方法來教學。現現談談我對本單元教學的感受:

首先,我讓學生了解《桃花源記》是記敘文,作者借虛構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陋室銘》和《愛蓮說》立意鮮明,是作者對自己志趣和節操的表白;《核舟記》介紹一件工藝品,內容新奇有趣;《大道之行也》描述理想社會,引人深思。又選有杜甫詩三首。

其次,在教學中通過文章來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概括出,本單元的課文內容,有的反映我國古代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的談到知識分子處世立身的態度,有的表達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有的讚美了古代藝術家的聰明才智。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價值觀達到一個高度。

再次,由於文言文的特殊性,我要求學生背誦文章,這樣更有利於學生能從中感受到文言文的美和時代性。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本單元以“科學”爲主題編選了五課各具特色的介紹科學知識的短文共六篇。它們是《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會聽見的》。教學本單元,既要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也要關注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實現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共同提高。綜合性學習是“走上辯論臺”。應注重培養學生蒐集、運用資料來闡明自己觀點的能力。

1.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本單元以“科學”爲主題,所以,教學時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即不失時機地加強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以及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形成科學正確的世界觀。 本單元所選課文與現代科技和現代生活關係密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現代科技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留意觀察身邊生活,養成科學觀察和科學思維的能力與習慣。 本單元基本上是說明文,因此在教學中要學習說明文的基本寫法和說明的常用技巧,如釋義、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等。 關於本單元的閱讀指導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學會篩選信息,二是要引導學生加強語言的積累,在積累語言的過程中注意體會說明語言的表達方式與語體特點。 教學中,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應通過品味語言文字來達成。不能脫離語言文字的學習來搞架空分析,或脫離語文學習搞“科學教育”。

2.教學中幾點注意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傳統課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學習這篇課文應注意以下幾點:

1.文章開頭幾段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幅季節更替、物候變遷的大自然的美妙圖景。學習時要注意體會它的效果;注意積累其中的優美語句。

2.文章在點明“物候學”之後,對影響物候現象的幾種因素作了條分縷析的說明。在這幾段說明文字中,體現了作者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比如,文中不僅用具體事實作說明,而且運用了作比較的方法,還列出時間和數據,使說明更顯準確而嚴密。僅從行文來看,似是表達的功能,而實際上是來自作者深入細緻的觀察和研究。

3.文章最後點明研究物候學的重要意義,使全文結構非常完整。全文結構大體可分爲:描述物候現象---作出了科學解釋(物候學)---追究因果關係----闡述研究意義。作者行文思路清晰明瞭,說明問題逐步深入。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方法和行文思路是我們教學時要注意的。

4、注意在引導學生通讀、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理解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嚴謹。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學家談家楨寫的一篇文章。學習這篇課文,既要了解克隆這一科技成果,更要從中學習科學家在科學的道路上鍥而不捨、不斷攀登的精神,還要在此基礎上,對科學這把“雙刃劍”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爲了說明什麼是“克隆”,作者精心組織材料,分設四個小標題,把“克隆是什麼”“克隆技術的發展脈絡”“克隆羊多利的誕生”“克隆技術如何造福人類”介紹得清清楚楚。但是作者又不限於一般性的知識介紹,而是融入自己的讚賞之情和嚴肅思考。具體地說,本文既向我們介紹了克隆科學知識,又展現了包括我國科學家在內的“科學精神”,同時又引領讀者全面地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

本文的學習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快速閱讀和整體理解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感悟並學習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與精神。並且通過對“科學發展引發相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問題”的討論,獲得對於科學的更爲深刻全面的認識,努力實現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統一。另外,本文中多種說明方法的使用,應引導學生體會其效果。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多數語文老師感到很棘手的問題,要上好這堂課,教師的準備工作要相當充分,有時還要事先讓學生準備,等上這節課時,可能還要用到多媒體輔助教學,於是乎,多數老師只是應付一下,草草了事,以一篇作文告罄。而我恰恰相反,喜歡上綜合性學習課程,其實學生對綜合性學習的積極性更大。

由於學校教學工作的需要,本學期我執教另一個班的語文,八年級(8)班,以前是一個50歲的老語文教師執教,他語文功底深厚,教學方法靈活,精力充沛,但是對電腦不太熟悉,沒有運用過多媒體上課,然而該班的語文及格率卻在年級里名列前茅。而他因爲接手4班班主任工作,便於教學,執教3班、4班的語文(之前我執教3、4班語文,非班主任),所以我們更換了授課班級。8班的學生沒有上過語文多媒體課,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個是前面說的老語文教師不太懂電腦,另一個是該班沒有安裝多媒體(原先我執教的3班安裝了多媒體),而學校綜合樓的多媒體教室跟班級裏的多媒體一樣,是等離子電視的那種,屏幕小,效果不如在班裏,而且應用多媒體教室要事先預定,很麻煩,因此許多老師採用傳統的常態教學。當然我也多數採用這種教學,只是有些課需要多媒體輔助,就爲學生開設了。第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尋覓春天的蹤跡》,有三個分主題,要求老師選擇一兩個教學就可以了。根據實際條件和我的喜好與優勢,我選擇“創作一幅詩畫”的教學內容,用一個晚上時間製作了課件,從收集資料到課件完成花了五個小時。第二天我就到校長那兒借來移動式投影儀,帶上筆記本電腦,爲8班的學生上了第一堂多媒體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可把學生樂開了花。

當我把揹包帶入教室,聰明的學生猜出我帶筆記本電腦進課堂,高興的熱烈鼓掌,都期待着好像看一部電影大片一樣能給他們精彩的一課。其實我上課也蹩腳,只是有點激情而已,如果有老師聽我的課,定會失望。我製作的課件很簡單,總共13個幻燈片,除頭和尾,內容才11張。這節課的重點處理爲“給畫配詩”,而並非文本上說的“創作詩畫”,我的觀點是,語文課不是美術課,但兩者有點聯繫。因爲學生沒有經過這方面的訓練,直接爲畫配詩過於唐突。於是進入課堂的第一個環節是“詩畫導入”。

我從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入題,“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出示一組畫面,當然是後人根據蘇軾的這首詩配的圖,並非宋朝和尚惠崇的畫作《春江晚景》,讓學生比較詩與畫的聯繫,理解詩畫內容,從詩歌中初步感受畫的魅力,從畫中初步品析詩歌的韻味。

第二個環節,“現身說法”。我把以前爲江蘇網友、著名畫家狄夕明的畫配了幾句拙詩,出示給學生賞析,幻燈片上一半是畫,一半是詩,對比着,比較直觀。我選取了三首,其中一首是《賞梅》:

“孤叟扶杖看花早,寒梅三枝雪初消。莫道東風歸來遲,淺草有意報春曉。”學生看過畫與詩,吟誦一遍直呼“好”。隨後我又吟詠爲學校創作的小詩《詠新馬中一首》,把初稿和修改稿一同展現——

“包山東麓現曙光,朱公渠水萬年長;今日古鎮羣賢至,儒風又綠西錢江。”(初稿)

“包山東麓沐曙光,紫陽問渠活水長;且看今日羣賢至,儒風漫拂西錢江。”(修改稿)

另外,去年到紹興沈園遊玩時即興創作的一首詞也展示出來:

“素壁情牽,沈園遺恨,青梅懷秋,盡是斷腸緣。紅顏知己,墨淚盪鞦韆。唐陸離別,錯過煙柳灑江邊。

今朝無酒,泣珠一樽殘月,只剩兩三點。明日何從,曉風極目楚天,錦書玉箋無歸雁。”

我的目的不是在學生面前賣弄我自己,而是現身說法讓學生領會爲畫配詩和作詩的方法,學一點作詩的技巧。這個環節耗時大約10分鐘,不知在其他老師看來是否有點“黃婆賣瓜”之嫌,這個我不管,因爲我的課堂我做主。

第三個環節,“牛刀小試”。在幻燈片上提供一幅春天美景的畫面,讓學生認真讀畫,明確畫面呈現的幾種事物,色彩如何,事物間有何聯繫,有沒有人物,心情狀態如何,用怎麼的語言表達畫面,寫成詩句,反映“春天”的主題等等。學生看畫寫詩是這節課的重點,安排時間20分鐘,要求學生至少寫出兩句詩,多多益善。一開始,學生苦思冥想,不知如何下筆。我一邊巡視,一邊點撥啓發,幾分鐘後有學生舉手,示意有詩句。我拿來看,他只寫了兩句,14字,“春風暖樹陽光照,羣燕飛上柳樹梢。”讀出來很俗,缺少詩意,但也押韻,有點像詩的樣子,我當即表揚了他:“八8班的第一位詩人誕生,了不起!”課堂上響起了一片掌聲。隨後有三句的、四句的、六句八句的,陸續完成。我一一朗誦學生們的處女詩與大家共享,也一一爲他們點評。當讀到程珂同學的《頌春》——

“情燕雙飛欲上梢,孤柳拂絮弄風騷;賢者馭馬沐春色,萬花亂眼舞春朝。”

朱婧菲同學的《吟春》——

“春風姍姍拂柳脣,飛燕翩翩共戲春;百人馭馬赴春宴,一朝你我同吟春。”的“精妙”詩句時,課堂上掌聲四起,紛紛叫好。

最後一個環節,“吟詩作畫”,是佈置學生課後完成的作業。我提供四句詩歌,分別是“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讓學生挑選一句,根據詩意創作“詩畫”。我設計該環節的目的是給有美術天賦和愛好書畫的學生一展風采,也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時間定爲兩天後上交,當場點評,同時我還承諾,優秀的作品將發表在學校網站上。

  【感言】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中最精彩的內容,也是學生最喜歡的上的課型,它可以鍛鍊學生多種語文技能,培養語文學習興趣,體驗生活,感悟人生。但是,目前農村學校開設綜合性學習課程形同虛設,即便有,也不過是一個學期來一次象徵性的。從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來看,這些課程往往是最重要的,從我上的兩次綜合性學習課(第一次是以自編小報的形式完成“母愛”主題的“獻給母親的歌”,還評獎,獲獎作品已經發表在學校的網站上)的效果來看,絕大部分學生都積極參與並體驗到成功學習的快樂,一些平時不愛學習的學生,也能從綜合性學習中找到一些學習的樂趣,雖然他們完成作業的質量不高,但畢竟也是一種進步,從這一點而言,學校和語文教師應該重視綜合性學習課程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