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大綱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我教完胡適《我的母親》一文,感想較多。

首先,課文的主題非常貼近學生實際。課文以質樸真切的敘述語言,再現了中國傳統社會一位既普通又偉大的母親形象,很好地表現了母親那無比誠摯的愛子之情和優秀的性格品質,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懷念和敬愛。每個學生對母愛的感受盡管不同,但這一血濃於水的人間最愛在每個孩子的心中則是無價之寶。

其次,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進行教育教學。在上課前,我讓學生如實地介紹自己的母親的性格:有說溫柔善良的;有說焦躁潑辣的;有說任勞任怨的;也有說沒有主見的……學生衆說紛紜,引得大家捧腹大笑。然後,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以感知文意,進而在老師的點撥下歸納文中的母親性格。由於有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大家分析胡適母親的性格時絕大多數同學顯得得心應手。

最後,我在總結語中這樣說道:“如果我學得了不拿別人一針一線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丁點誠實守信的好品德,如果我能理解人,尊重人——我都得感謝我那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慈母。”看着同學們伸頸、側目進而微笑的神情,不言而喻,大家的心田都被深深的母愛所滋潤了。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這節課成功之處,在於“理解課文”環節的大膽放開,把主動權和時間完全交給學生,讓他們根據以前訓練的方法,藉助工具書和資料自己學習,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能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學生在自學和互相交流的過程中,達到了互相補償的目的,老師僅針對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點播或講解,這樣就很好的達到了新課改理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做到了市教研室倡導的“三講、三不講”,從而真正達到了“高質高效”.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我在教這篇課文時主要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一是思考作者的觀點,並參照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作一番檢討。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說法還可以商榷,可以引導學生思辨、質疑。二是作者的語言。課文中的許多句子有着豐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應該認真揣摩。另外,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認真學習。

爲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本課的教法我充分考慮學習的主體,即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一般只有20分鐘左右,如果較長時間不改變教學方法,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所以教學的第一點就是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並進行適量變化,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學之初採用情景導入法,先讓學生看自然景色的資料,看後讓學生談感受,這種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我又根據教學內容,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詞是必須掌握的,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問答法解決,針對教學重點,我採用情景激勵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較法及引導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採用點撥法、分析法、提問法、詮釋法等,由於使用了恰當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敬畏自然》教後反思

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當人類頑強地從刀耕火種一路走來,本該站在高高的雲端無比驕傲的時候,卻尷尬不已地發現了自己的無知和愚昧。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愈演愈厲,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和思考也日漸深沉。

於是,如何培養學生科學理性的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就成了《敬畏自然》這堂課的重中之重了。

爲此,我努力鑽研教材、研究學生動態,制定了一個既教學又育人的教學目標,並精心地安排了教學環節來完成目標。由於“環保”問題已成爲全球的熱點問題,學生對此並不陌生。加之文章的議論性、說理性很強,所以在理清文意體會文章主題方面很容易入手,學生一點即通。

至於通過教學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自然觀方面,則採用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四邊互動形式和形象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個性見解的發表是本堂課的亮點。摒棄了空洞乏味的說教,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疑惑、並通過討論得出結果。激發學生的情趣,使學生開闊視野,能夠站在一定高度上看待環保問題,從感性認知提升到理性思考。

通過檢查學生以活動小組開展的板報展示活動,看到了學生環保意識的提高和樹立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正確思想觀。通過參與了由班委會組織召開的“我爲環保添塊磚”主題班會,更進一步體會到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和高漲的環保熱情。

當然,這堂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由於是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時間過於緊湊,個別環節時間稍顯不足。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在教胡適的《我的母親》時,我課前讓學生欣賞了滿文軍的歌曲《懂你》,有的同學不自覺地跟着輕和着,那樣的投入,那樣的認真,我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母愛,一個飽含溫柔深摯情意的永恆話題,的確,無論是年長年少,還是天涯海角,單飛後心和另一端永遠牽掛的是對母親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胡適的人生經歷,去感受對愛的力量。”現在,我們滿懷深情地出聲朗讀這篇飽含對母親感激、懷念的文章。

同學們放聲地朗讀着,不時也動着筆在書上圈點着,可我觀察到,大多數同學只是機械地讀着,甚至有的讀幾個自然段就停下來搞小動作,老師看時在裝模作樣地接着讀,一問,同學們說,反正一會兒老師分析課文時跟上記就行了。哪個自然段老師在結構分析中都有標註,何必浪費時間和感情去讀呢?我恍然大悟,原來學生是這麼想的,怪不得在考試中,語段分析看似很簡單,有些學生答得文不對題,我終於明白,學生在課堂上只是充當了“記者”的身份,沒有把自己當作是真正的“學者”,掌握了同學們的動向,我改變了以住的教學方法,嘗試着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首先,讓學生主動地憑着自己的閱讀敏感去認知,自主地帶着自己的思想去探索,從文中感悟,從文中入情,用“讀”帶動“品”和“悟”。其次,教師不應該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原封不動地傳授給學生,而是承擔着閱讀指導的責任。教師不是傳授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夥伴和指導者。第三,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使閱讀過程發現、質疑、思考和探索,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使學生成爲真正的“讀者”。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開學已經兩週了,但是學生的學習狀態還不太好。一方面可能寒假太放鬆,還沒調整過來,一方面可能是教師沒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課,定目標。我問學生:“你們覺得這一課要學什麼?”學生七嘴八舌。一班提到外貌、精神、經歷、成就、寫作手法、結構、句子理解。二班提到長相、精神、事蹟、句子賞析、寫作手法、結構,開始有點信口胡謅的味道。然後我一問他們是怎麼得出這些目標的,引導學生得出:學習目標的確定依據有課前提示、文章內容、課後練習、舊知。二補充一個:誇張修辭及作用。三確定本堂課目標。一班選的是外貌和誇張。二班開始選的是長相和精神。”

第二步:獨立自學,小組討論。學習之前問:“要完成這兩個學習目標,你們知道要怎麼做嗎?”讓大家明白,要找到作者描寫的外貌部件,圈劃關鍵詞;劃記運用了誇張修辭的句子。

第三步:全班交流,教師點撥。交流兩個問題的看法。教師點撥,明確先抑後揚的寫作手法,由主到次的寫作順序。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用兩個課時完成了《小石潭記》的教學,在教學工作中,完成了所有的教學任務,教學重點突出,教學難點突破,教學方法得到很好的落實,學習方法得到了貫徹,表面上看,所有教學目標均已實現。同學們對於課文的基本內容的理解比之前的掌握好得多,通過能通過相互幫助的方式來解決文言大意,因爲文言文是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難的一個點,所以在教學時都特別注意,故此次教學過程就顯得非常注意,同學們對於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基本達到目標,對於課文中所涉及到的如何描寫景物的寫法基本也理解了,能把握描寫景物的順序,同時通過對課文的分析能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思想變化的基本過程,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同學們對於祖國山河的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從而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教學中,由於文言文是同學們非常難的一個點,同時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文言文也是畢業升學考試中必考的一個項目,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引導大家關注,因此,根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特點,儘量讓大家在課堂上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改變了計劃,讀書的時間多於了分析的時間,教師講的時間少於了同學自己分析理解體會的時間。這可能是在此次教學中特別的地方吧,當然由於自己對學情的掌握還沒有完全深,對於極少部分同學的把握不到位,也造成了有極少部分同學可能會對於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特別像班級中的一個姓陳的同學,因爲不動手,不動口,課餘時間幫扶又不到位,可能會造成學習滯後的情況。

在學習過程中,因爲採取了分段分組完成理解的教學方法,原想可能有極個別的組不能完成任務,一直在擔心着,可當要求大家進行理解分析時,讓我感到特別吃驚的地方,班上一個長期不開口講話的同學居然主動要求發言,而且所講的內容非常正確,這讓我感到特別吃驚,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關鍵看我們如何去引導、開發!同時也讓我感覺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很不稱職,因爲教學並非只在課堂上的45分鐘,而要在課餘花很多時間去了解同學們的思想、特點、愛好等,只有瞭解了學生,才能很好地開展教學工作的,沒有付出不可能有收益。

影響同學們學習的因素主要是教師對於同學們的瞭解不到位,不管是同學們的思想感情、世界觀等都瞭解不多,對於同學們的學習的方法、學習的程度等都不瞭解,這樣才造成了同學們學習受到一定的影響,還有就是教師自己的個性特點也有可能影響同學們的學習,因爲自己給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是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敢”發言,不“敢”自由地進行交流,擔心受到教師的責難,當然教師並不責難學生,這可能是因爲師生交流的時間不多的緣故吧,然這確影響了學生的學習。

在今後的教學中,一方面要注意多與學生交流,讓同學們先了解教師的個性、習慣,這樣有利於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自由發揮,同時教師多瞭解同學,把握同學們的學習方式方法,有利於在課堂上因材施教,同時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多發揮學生的主動能動性,讓同學們多講,教師講的時間最多不能超過20分鐘,這樣有利於學習發揮自己的主動能動性,方便教師發現學生的特長。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兩個星期以來,在課堂上,我一直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總想讓小組合作學習達到一種好的效果,於是,在不斷的摸索中,我也有許多體會。

小組合作學習如何做到真正的合作,而不是流於形式?有時,學生在合作的時候,看上去也在合作,可是,當展示時,卻只有組長展示,其他同學似乎從來都沒有展示過,原因就是他們根本就不會,可見,他們的合作只是一種形式,沒有達到合作的目的,這樣的合作學習就失去了意義。

那麼,如何把合作學習落到實處呢?於是,我提出要求,要求學生在合作的時候,問題的解決在整個小組中統一觀點,做到人人都會,展示的時候,由我隨便點名,不再由組長決定,如果展示的同學回答錯了,那麼,該組便得不到獎勵,在下課時,小組評比中,他們就會失敗。所以,用這種辦法,就會迫使每個小組在合作交流的時候,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同學,特別是成績最差的同學。這樣,合作學習就落到了實處。

只是,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費時太多,有時預定的內容完不成。如何做?有什麼好法?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人教版《我的母親》(胡適)是一篇自傳體式文章,文章的前四段是寫的作者的童年生活,五至十三段寫的母親對我做人方面的深遠影響。

在處理這一節課的時候,考慮到教授的是第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接觸到有關胡適的文學常識,在充分讀課文的基礎上,處理課文的生字新詞以及梳理課文的結構。然後,重點處理課文對母親的描述,寫了幾件事以及表現了母親的怎樣的品質。最後,便是當堂檢測。

整堂課下來,首先是沒有完成課前的打算,課前的預設不充分。在講授的內容上,不能做到精講精練,切實做到使學生在課堂之上有所收穫有所提高。

總之,這一堂課是不成功的課。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回顧這節課的前前後後,我感覺整個課堂都是處在一種求知的氛圍之中。師生積極投入,學生的精彩發言一個勝過一個。課上完了,學生似乎還是興猶未盡。一直以來,我想的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給學生什麼知識,而不是學生想學什麼,怎樣的學。而這節課嘗試讓我改變了看法。上好一節課,教師要做的不再僅僅是交給學生更多知識,而是要給予學生恰當的表現、表演機會,讓學生更好地主動獲取知識,增強能力。這節課的教學能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爲主線,課前充分準備,課堂平等對話。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的平等對話,在積極有效的學習情境中進行。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完全體現,教師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師生間不再是施受關係。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營造一種和諧的對話氛圍,不斷引領學生深入探究感悟,從而使得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舒展的心靈、思考的大腦,實現有效語文綜合性學習。

不足之處就是,活動中一部分學生牢牢把握話語權,少數學生參與極少,熱鬧中也有寂寞。在教學有限的45分鐘內,那些性格外向、準備充分的學生參與機會較多,這也使得有些較爲內向、反應較慢或課前準備不充分的學生參與機會不多。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重視,既要備好教案,也要備好學情,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課前要佈置並落實好學生的預習準備,課堂注意調節,給那些有困難的學生相應機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只有讓儘可能多的學生都參與其中,才能實現更有效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

可見,初中語文教學上真的需要教師能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觀念,努力踐行新課改的要求,進行有益的嘗試。試着給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引領學生在合作中深入探究感悟,在質疑中成長壯大。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以活動爲載體推進探究過程,這是本課最主要的設計宗旨。

學習是學生的天職,愛玩是少年的天性,這“天職”與“天性”是一對矛盾。但如果能把兩者巧妙的結合起來,既完成學習任務,又激發學生興趣,豈不兩全其美?給學生一個球場,學生自然知道去盡情踢球;給學生一個舞臺,學生自然知道去盡情表演。基於這一認識,本課在整體感知的環節裏一連串的設計了三大活動,即:別出心裁的“畫插圖”,引人入勝的“猜謎語”,極富創意的“當翻譯”。這些活動將聽、說、讀、寫融爲一體,把學生的探究熱情充分調動起來,把學生的探究潛力充分挖掘出來。這些活動,環環相扣,不斷深入,使理解課文深刻含義,理解象徵手法及其運用這樣複雜枯燥的教學任務變得簡單而又充滿了趣味,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探究任務。

課堂教學的成功,緣於對每一個環節的精心設計和每一個細節的精雕細刻。本課最成功之處在於以精心設計的活動爲載體來完成探究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主導方向,在這個過程中,以活動爲載體來促進探究可以算是一種成功的嘗試。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議論爲主的散文,它雖然帶有較多的議論成分,但在寫法上比較靈活,有別於一般的議論文,故稱它爲議論性的散文。從本文的教學過程看,我們顯然很容易模糊它與一般議論文之間的區別,將本文按照規範的議論文來教了。正因爲如此,我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理清結構和歸納段落大意上,導致教學中的處置不當。本文的結構不是不可以講,但不宜花過多的時間糾纏於此,因爲理清結構的目的是爲了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不能喧賓奪主。另外,對初二的學生講“引論、本論、結論”這些專業術語,也脫離了學生的認知實際。

關於《敬畏自然》一課的教學,人教社語文(八年級)培訓資料上是這樣建議的,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一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二是品味文章的語言。其建議很有見地,準確把握了本篇課文的教學特點。

由此想到因材施教,我認爲因材施教不僅是一種教學原則,也是一種教學智慧。傳統意義上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學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差異(個別差異)加以區別對待。如果按照現代教育理念來重新詮釋因材施教,那麼這裏的“材”應該包含兩層意思――教學對象和教材。從教學對象的角度講,因材施教就要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即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情況實施教學;從教材的角度講,因材施教就要做到“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即根據教材(課文)的具體特點設計教學。否則教師水平再高,課講得再精彩,也不能算是優質教學。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本堂課上課時學生紀律較好,由於學生課前預習充分,故課堂上都有話可說,課堂氣氛活躍,尤其是導入用口技表演的場景極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合作,互動的積極性較高,課文的文意基本上能夠疏通,文章的結構、內容學生自己能夠把握,極個別字詞理解有困難。如“走”古代是“跑”的意思學生很容易與現在“走”的意思混淆,因學生接觸的文言文還不多,故朗讀的掌握還不準,尤其是長句之間的停頓;課堂上學生對老師的模仿性強,在我範讀時像老先生一樣搖頭晃尾,結果後來的朗讀很多同學也學,可見教師隨時都注意自己的言傳身教。另外學生很願意與老師接近對話,走下講臺的老師學生更容易接受,我經常參加到各組的討論之中,學生的說話、表述與我要他發言進輕鬆自如得多,而且敢於開中。雖然沒有一字一句的串講,但通過學生的自主努力字詞教學還是完成得較好。

本堂課摒棄了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做到“先學後教”即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如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疑問就鼓勵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讓學生“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自反”,注意了語文課堂的開放性、民主性、互動性、合作性、對話性,以合作爲平臺,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合作,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發展,因此的啓示是語文教學結構不一定要形式上的完整,如本文就不有單獨字詞練習,因這比較簡單,應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應根據學生的反應進行課堂上的再次備課及時調整。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導言]語文老師的課堂涵蓋諸多因素,有人認爲是“藝術的創作”,有人認爲是遺憾的藝術,我在不長的教學生涯中,對自身課堂教學的能力和價值一直缺乏認識,因而也就缺少了對自己教學產生驚奇、驕傲和痛苦的機會。經過一次並不完美的公開課,以及校本教研活動的體驗,從此教學反思已成爲教學工作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美好的回憶,痛苦的悸動,都成了我心靈家園的成員。

[教案]《喂—出來》是日本作家星新一撰寫的科幻小說,它渲染一個深不可測的洞這個洞成了城市居民處理各種垃圾的最好場所,生活從此變得舒暢、美好。但故事發生突然的轉變,人們最初的第一聲叫喊和第一塊扔進去石子都飛了出來,行文就此結束。

一、領悟“洞”之神奇,激發學生探索之心

看完全文後,不難發現作者留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爲了激發學生探索之心,我問洞裏還會出現什麼呢?由此展開合理的想象,並順勢進入學生與教材的對話——即“在人們填洞之前,有無意識到這些垃圾對人類自身造成的傷害?面對這個洞時,不同的人又表現出怎樣不同的心態?”(在課文中找出依據)用意是讓學生在閱讀體味的過程中明白文章的內涵及作者的創作意圖,即誰製造了禍害誰來承受禍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時候一到,一切都報。這不僅是環保問題,而且是告誡我們小錯誤不及時糾正,或做事不考慮長遠利益,或行爲不檢點,必將會帶來惡果。希望通過對危害的認識,充分把握文章主題的多元性。如:

生:有意識。課文裏說“村裏人都有點擔心,生怕會出什麼事情”從這句話中看出來。後來村民經過“填洞公司”的說明,得知能獲得所謂的好處,就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就成了行動上的無意識。

生:其實人們把“洞”看作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場所,便什麼都往洞裏一扔,以爲這樣環境就變乾淨了,問題都解決了

生:文章中寫到外交部和把用不着的機密文件連同保險櫃一塊扔進洞,從“輕鬆地”、“一邊扔一邊談論”看出官員隨意、僥倖的態度。

生:大學裏做傳染病實驗的屍體,城市裏廢物、污水全部排放到這個洞裏,從這個細節看出有知識的教授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也很差。

二、感悟語言之韻味觸及人物心靈

課文中人們面對突然出現的洞時,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地位的人,不同心態的人圍着洞莫衷一是,議論紛紛。其中有段村中人與商人對話,村人問:“這是真的嗎?”朗讀的學生將重音落在“是”上,坐在位子上的女同學接了一句,“這是真的嗎?”將重音落在“真”上。我馬上請兩位同學各自闡述理由:

生1:重音落在“是”上,表示村裏人對商人有極大的懷疑。

生2:村裏人心裏根本沒有底,不會有這樣大的反應,應該把重音放在“真”上。它只表示探詢而已。

又如:村裏人面對深不可測的洞時,有一段老年人與年輕人的對話。老年人顫顫巍巍地說:“這可千萬不能扔下去啊!說不定會受到什麼可怕的懲罰的。”

男同學將老人的話中“千萬”讀成顫音。我問大家這樣處理效果怎樣?誰讀的好一些?

生1:“我覺得年輕人讀得好一些,他聲音響亮清楚。”

生2:“我覺得年輕人讀得好一些,他讀出了年輕人的勇敢、自信。”

生3:“我覺得老年人讀得好一些,他把老年人的膽小、保守、害怕讀出來了。”

老師:我認同生3,男同學將“千萬”處理成顫音,不僅讀出了人物的年齡特點,而且準確地把握了當時人物的內心世界。可見這位同學平時善於觀察,語言感悟能力很強。

三、創設想象之情境體驗文本內涵

“假設現在星新一就站在我們面前,你最想對他說什麼?”不僅爲學生的個體閱讀提供情境和條件,而且在學生與作者對話中能自然流露出內心困惑心中的想法,促成他們不斷認識教材,省視自己,建構自己。

生:我想問他爲什麼不把結尾明明白白寫出來,讓人捉摸不透?

生:這樣結尾可以能給人留下想像的空間,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

生:我想讓星新一給我籤個名。(大家笑)

生:因爲我看過星新一其他的作品,他是位科幻作家,不僅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他的小說構思很特別,留給人很多回味餘地。

生:我想問星新一他爲什麼用“喂——出來”不用“無底洞”做題目?

生:我覺得用“喂——出來”特別吸引人,忍不住要讀下去,很新穎,別緻。

生:我覺得用“喂—出來”作者是想讓讀者注意自己周邊的環境,自己的所作所爲,如果不加註意,就會遭到報復,讓我們承受滅頂之災。

生:我覺得用“無底洞”好,清楚明白,不需要思考。

生:我認爲這是懲罰的前兆,預示很多人類自身的埋下惡果會漸漸出來。

生:我還是同意這位同學所講,這讓我想起一句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從這個環節中發現每個學生的自身喜好及生活經歷造就了他對閱讀文本產生不同的反應,有時會“突發奇想”將自己獨特的感受展示出來,這很好地給予了學生伸展和創新的空間。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激而發靈光。文本解讀過程中的對話,因爲沒有了權威,沒有了預先設定的教案,有的是師生閱讀“成了共同參與以至共同創造的過程”,在抑揚頓挫錯中,把理解認識融爲一體,把師生共同體驗融爲一堂,訴諸於美妙的聲音,作一次美麗的心靈交流。

[反思]

對話教學常有相當程度的“生成性”特徵,它不是上演充分準備好的“教案劇”,而更多是即興創作,同一教材、同一思路在不同班級均有不同特色,不同亮點,稍有不慎,便會留下生硬、牽強、不流暢之感。從這堂課中,我覺得通過平等對話教學途徑,雖說師生有一種“創造着一種無法預約的精彩”,但要求老師對教學內容有更豐富的背景知識,並能充分考慮學生會怎樣回答,會提出哪些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設想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碰到哪些問題,老師又如何正確把握好提問的尺度…..這一切不僅都應有預見性,而且需要老師要縱觀全局,將文本,學情,課堂調控均能運籌於胸間,這樣才能得心應手,使課堂波瀾起伏。

一、對學生了解不夠,對教材理解不透

如:第一次試上《喂—出來》,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是:作者星新—敘述一個什麼故事?我這樣做是出於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希望能讓每個層次學生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但我沒有意識到新教材的閱讀提示已經概括故事內容。學生又很認真地做了預習,以至低估了學生的.最起碼的閱讀能力。如此簡單既沒有新意又缺乏挑戰的問題,他們是不屑於回答的,場面一度冷靜。還好有一位學生見我如此尷尬,站起來非常流利的讀了一遍提示內容。下面學生髮出“嘿嘿”地笑聲,眼睛不時瞄我幾眼,更多的學生在翻看課文,一幅百無聊賴的樣子,這笑聲眼神裏一部分包含着對這位愛表現的學生可愛之處的善意的揶揄,但更多的是對我提出如此幼稚的問題的嘲諷。出師就不利,信心一落千丈,最後草草收場。這正是我沒有從學生入手,沒有充分了解學生需要的基礎上去解讀文本,設計的問題只是一廂情願,這樣胡亂地生搬硬套,以爲拋出一個問題,學生能回答出來就是平等了,就是互動了,真是荒唐之極。

二、對問題設計不深對學生引導無效

1、我曾想將“對話式”這新的教學理念滲透到教學之中,以此來搭建師生互動的平臺,促進課堂的民主和平等,孰料,教後我才意識到對話式教學不僅只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簡單模式,而是能否真正啓動、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是否體現了追問和啓發的精神,能否做到這些,問題的設計成了師生之間對話的關鍵,因爲“對話式”教學不是對話而對話,這樣只能流於形式,產生無意義話語的循環,而無本質的認識。

如:我設計問題:在填洞之前,人們有無意識到這些垃圾對人類自身造成的傷害?課堂上出現了看似激烈爭論,有些說有,有些說無,依據林林總總,舉目皆是,不一而足〈如前所述〉。但學生的回答都是集中於篩選文章信息,很少有自己完整的分析,看法都流於表層次,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較單一,缺乏啓發性,特別是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東西太少,無法激發學生潛在的對話欲和表現欲,說白了,這對提高能力,增長智慧方面來講沒有一點效益。歸根結底學生要探究的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根源所在。

2、我發現以“問題”組織形式進行的教學活動,會出現一問一答的流弊,瑣碎而無功效,課堂呈現的是推一推,動一動“層推式”,學生心思是在揣摩老師的用意,欲言又止,舉棋不定;不然就是東拉西扯,斷章取義,課堂裏所激起的只是“微波”和“漣漪”而已。有時甚至是“石沉大海”師生關係是兩條平行卻無法碰撞的鐵軌,生硬而缺乏生機。從這之後,我看了一些理論文章,尤其是餘映潮老師的“例談閱讀教學設計的詩意手法4”中提到要克服這種流弊,教師要努力創設“主問題”背景,提出問題要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效,不僅如此,由於每個“主問題”都要牽動有一定時間長度的討論,於是教師的講析就可以轉化成對學生的評點,與學生的對話以及對活動成果的精彩小結。有時,只顧閉門造車往往會犯主觀主義,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嘗試着去這樣備課。

如上《廣告》,我這樣設計:(1)現在廣告類型千千萬萬,放眼皆是,你覺得廣告大致有哪些類型?你認可或不認可哪種類型廣告,說說理由?(2)舉一則你認爲最精彩的廣告,並說說理由。

這兩個主問題的創設,不難發現它有較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說三道四”,可以將自己平時所思所想一一講述出來,將“生活之水”引進課堂,貼近學生,引起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感悟來填充課堂的空白,解讀廣告的精彩與不足,從而歸納出廣告的特點:雅俗共賞,幽默風趣,直觀形象,名副其實。給學生“零存整取”之效,加深了對廣告的整體理解。這種主問題的設計,它能幫助教師居高臨下地駕馭文章,又給學生充分思考與想象空間,讓學生“化整爲零”,從不同角度與不同的體悟來填充課堂的空白,課堂呈現出來就是師生,生生互動的火花,這正是我所期望的。

從以上看出,語文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一些環節要求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和獨特體驗爲基礎,但實際上這種活動又與教師“導演”密切聯繫,這需要教師對文本、對學生的能力也要有深入的瞭解。這樣才能設計出適宜的問題,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活動,從而達到彼此接納,互相造就,其樂融融的境界。

[導言]

語文老師的課堂涵蓋諸多因素,有人認爲是“藝術的創作”,有人認爲是遺憾的藝術,我在不長的教學生涯中,對自身課堂教學的能力和價值一直缺乏認識,因而也就缺少了對自己教學產生驚奇、驕傲和痛苦的機會。經過一次並不完美的公開課,以及校本教研活動的體驗,從此教學反思已成爲教學工作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美好的回憶,痛苦的悸動,都成了我心靈家園的成員。

[教案]《喂—出來》是日本作家星新一撰寫的科幻小說,它渲染一個深不可測的洞這個洞成了城市居民處理各種垃圾的最好場所,生活從此變得舒暢、美好。但故事發生突然的轉變,人們最初的第一聲叫喊和第一塊扔進去石子都飛了出來,行文就此結束。

一、領悟“洞”之神奇,激發學生探索之心

看完全文後,不難發現作者留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爲了激發學生探索之心,我問洞裏還會出現什麼呢?由此展開合理的想象,並順勢進入學生與教材的對話——即“在人們填洞之前,有無意識到這些垃圾對人類自身造成的傷害?面對這個洞時,不同的人又表現出怎樣不同的心態?”(在課文中找出依據)用意是讓學生在閱讀體味的過程中明白文章的內涵及作者的創作意圖,即誰製造了禍害誰來承受禍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時候一到,一切都報。這不僅是環保問題,而且是告誡我們小錯誤不及時糾正,或做事不考慮長遠利益,或行爲不檢點,必將會帶來惡果。希望通過對危害的認識,充分把握文章主題的多元性。如:

生:有意識。課文裏說“村裏人都有點擔心,生怕會出什麼事情”從這句話中看出來。後來村民經過“填洞公司”的說明,得知能獲得所謂的好處,就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就成了行動上的無意識。

生:其實人們把“洞”看作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場所,便什麼都往洞裏一扔,以爲這樣環境就變乾淨了,問題都解決了

生:文章中寫到外交部和把用不着的機密文件連同保險櫃一塊扔進洞,從“輕鬆地”、“一邊扔一邊談論”看出官員隨意、僥倖的態度。

生:大學裏做傳染病實驗的屍體,城市裏廢物、污水全部排放到這個洞裏,從這個細節看出有知識的教授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也很差。

二、感悟語言之韻味觸及人物心靈

課文中人們面對突然出現的洞時,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地位的人,不同心態的人圍着洞莫衷一是,議論紛紛。其中有段村中人與商人對話,村人問:“這是真的嗎?”朗讀的學生將重音落在“是”上,坐在位子上的女同學接了一句,“這是真的嗎?”將重音落在“真”上。我馬上請兩位同學各自闡述理由:

生1:重音落在“是”上,表示村裏人對商人有極大的懷疑。

生2:村裏人心裏根本沒有底,不會有這樣大的反應,應該把重音放在“真”上。它只表示探詢而已。

又如:村裏人面對深不可測的洞時,有一段老年人與年輕人的對話。老年人顫顫巍巍地說:“這可千萬不能扔下去啊!說不定會受到什麼可怕的懲罰的。”

男同學將老人的話中“千萬”讀成顫音。我問大家這樣處理效果怎樣?誰讀的好一些?

生1:“我覺得年輕人讀得好一些,他聲音響亮清楚。”

生2:“我覺得年輕人讀得好一些,他讀出了年輕人的勇敢、自信。”

生3:“我覺得老年人讀得好一些,他把老年人的膽小、保守、害怕讀出來了。”

老師:我認同生3,男同學將“千萬”處理成顫音,不僅讀出了人物的年齡特點,而且準確地把握了當時人物的內心世界。可見這位同學平時善於觀察,語言感悟能力很強。

三、創設想象之情境體驗文本內涵

“假設現在星新一就站在我們面前,你最想對他說什麼?”不僅爲學生的個體閱讀提供情境和條件,而且在學生與作者對話中能自然流露出內心困惑心中的想法,促成他們不斷認識教材,省視自己,建構自己。

生:我想問他爲什麼不把結尾明明白白寫出來,讓人捉摸不透?

生:這樣結尾可以能給人留下想像的空間,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

生:我想讓星新一給我籤個名。(大家笑)

生:因爲我看過星新一其他的作品,他是位科幻作家,不僅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他的小說構思很特別,留給人很多回味餘地。

生:我想問星新一他爲什麼用“喂——出來”不用“無底洞”做題目?

生:我覺得用“喂——出來”特別吸引人,忍不住要讀下去,很新穎,別緻。

生:我覺得用“喂—出來”作者是想讓讀者注意自己周邊的環境,自己的所作所爲,如果不加註意,就會遭到報復,讓我們承受滅頂之災。

生:我覺得用“無底洞”好,清楚明白,不需要思考。

生:我認爲這是懲罰的前兆,預示很多人類自身的埋下惡果會漸漸出來。

生:我還是同意這位同學所講,這讓我想起一句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從這個環節中發現每個學生的自身喜好及生活經歷造就了他對閱讀文本產生不同的反應,有時會“突發奇想”將自己獨特的感受展示出來,這很好地給予了學生伸展和創新的空間。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雷電頌》是郭沫若的浪漫主義歷史劇《屈原》的第五幕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部分。這段著名的長篇抒情獨白用風雷電與黑暗的撞擊,表達了屈原與舊世界決絕的心聲,充滿了對光明的謳歌與嚮往。反思本課教學活動,我感受很多。

一、成功之處

(1)緊扣語言展開教學

本文之美莫過於節奏分明,鏗鏘有力的語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放錄音與學生齊讀,讓學生鮮明感受到語言的神奇魅力,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而象徵手法和句子修辭手法的探究,則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悟作品主人公急風驟雨般的愛憎情感,在氣勢磅礴、酣暢淋漓的情境中,與主人公產生共鳴,從而激發起學生忠於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也讓學生潛移默化中掌握抒情的技能。

(2)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中,我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每個小組中好、中、差三類學生都得到學習的機會,都能獲得自己滿意的成就感。

二、不足之處

(1)教學設計不夠優化

指導學生分析完幾個句子的深層含義後,我接着讓學生找出一些句子具體說說課文使用了那些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結果前後句子多有重合,因爲表達效果大同小異,所以這兩個教學環節有重複之感,這是我教學之前所沒有想到的,這可能是本節課最大的敗筆了。

(2)沒有注重生成

當一位學生展示“本文既是雷電頌,那麼‘光明呀,我敬仰你’一節是否多餘?”這一問題時,學生說:“多餘。”再問原因,答曰:“與主題無關。”我說了一句:“言之有理。”就讓學生坐下了。現在想想,我浪費了多麼寶貴的生成資源啊,如果我能啓發學生光明是風雷電的最高形式,讚美風雷電就是歌頌光明,那麼他對課文的理解一定會更進一步。

三、今後教學策略

(1)備課要更加仔細,考慮問題要周全。

(2)一切從學生出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能鼠目寸光。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認真學習教育理論,努力提高教學技能。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再塑生命》這篇課文寫莎莉文老師對我啓示世間真理,給我深沉的愛,同時也展示了一個盲聾啞女孩的精神追求。今天下午上這節課時,由於備課時間倉促,情急之下,我臨時上網蒐集了作者的生平簡介,課文中需要學生理解的幾個重點問題,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鈴聲走進教室。課堂教學環節基本上按照作者簡介、整體感知、探究問題、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進行,結果發現:學生上課情緒低落,對於提出的問題毫無興趣可言,一節課下來幾乎是在聽我的“獨角戲”,搞得自己身心疲憊,更不要提什麼學生的創新了。於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整節課猶如一潭死水?

上網瀏覽了幾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讀着別人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的同時,我開始反思今天這節課的失敗之處:對教材不熟悉,缺少教師的情感投入,缺少寬鬆、民主的教學環境,又怎能激發學生用心去學習,去感悟,從而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堅韌頑強的精神所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