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大綱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7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想來想去,除了“收穫”二字,我實在找不到其他詞作爲此次反思的標題。雖然這次我的課讓我自己很不滿意,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很慶幸我因此而收穫了很多東西,感覺就像一次“大豐收”。

收穫一:

從課題的導入開始,我就處於高度的緊張狀態之中,以至於學生小聲講了“竹筍、滋味”,我完全沒聽到,同時我也無意識地把自己的緊張傳遞給了學生。從這裏,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在課堂上放大了自己的感受。作爲教師,無論是什麼情形,進入課堂,就得讓自己進入上課的狀態,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全部感官都關注學生,更好地引領學生。

收穫二:

在生字教學上,我對自己原先的設計還是挺滿意的,應該說我是很有意識地在歸類,使學生更有效地識記及積累。評課時,蔣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忽視的象聲詞潛藏的規律,這也使我發現了,其實自己還少了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少了一顆善積累的心。一直下意識地培養學生積累字詞的習慣和能力,花了些心力,特地讓學生摘抄好詞好句。現在突然發現我應該先讓自己學會積累,這麼明顯的規律我沒有發現,正是因爲積累的意識在我的大腦裏還很淡薄,所以把這麼明顯的特點忽略不計。我想,只有當自己有了積累的習慣,纔有能力去培養學生,或者說感染學生。就像我用自己的用心傾聽去感染學生,使他們也學會靜下心來聽同學的朗讀,現如今,只能和學生一起學着積累了。

收穫三:

以前,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以己昏昏,何以使人昭昭?現在想來,太正確了,這節課的朗讀指導上,雷公公和筍芽兒說了什麼這一環節,就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一點。我自己心中的預設只是一個框架,沒有想到學生答不出來或和我的預設南轅北轍時我該如何處理,就這樣迷迷糊糊地教了,以至於當時急出一身的汗來。當時的情況確實讓我一下子懵了,因爲我根本沒有指引學生迴歸正途的招兒。這也折射出我在備課時,與文本的對話還不夠,在研讀文本時,角度單一,所以考慮得也就不周全了,備課前多角度地閱讀文本,有利於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

收穫四:

尊重學生的感受和體會,如果學生體會得不到位,那麼就是我們老師沒有引導到位。如何及時引導學生,這是我下階段急需努力的。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一、對教學各個環節的反思

(一)對於新課程的引入,首先採用了一個多媒體演示系統。通過老師的演示以及問題的設置,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去尋找多媒體系統中所包含的信息,並及時進行思考。

反思:

優點:通過教師對多媒體系統的演示,這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方面,並使他們在這種環境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觀察力及想象力。最後,進一步對自己所察覺的信息進行思考。這種方式的引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感受多媒體的動感魅力所在。

不足:此多媒體演示系統不能包含全部的元素(視頻、聲音、圖形、圖像、文字、文本、動畫)。

(二)教師對“圖像”類型這個知識點並不是簡單的講授。採用的方法是比較法,首先,展示兩張圖片(一張是位圖圖像,另一張是矢量圖像),並慢慢將其放大。在放大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去發現圖片自身前後的變化,並通過比較,說出兩張圖片放大後,有什麼不同之處。從而,引出“點陣圖像”和“向量(矢量)圖像”的概念及其特徵,並展示出另兩張圖片給學生自己實踐。

反思:

優點:這環節通過比較法,教師發現學生都能很好地察覺出圖像自身前後的變化。學生在教師放大圖像的過程中,再一次發揮出自己的觀察力。這種方式的進行始終讓學生主動學習,把主動權交給學生,這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

不足:由於學生現階段還沒有學過數學中向量的概念,他們在向量圖像放大的過程中很難理解自身爲什麼不會發生變化。教師也很難把這個概念給他們說得清晰、透徹。

(三)圖象表達信息的獨特魅力可說是這節課的重點。教師在這個環節上也花了不少時間。在這個環節上,教師所採用的方式是:看圖說話。教師在屏幕上展示出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去尋找會徽中所蘊涵的深刻含義。之後,教師給大家3次機會讓同學們自告奮勇的發言,說出自己對會徽的理解;然後老師做出點評,並順便說了個插曲——今年春節聯歡晚會《千手觀音》這個節目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最後,展示出2010年廣州亞運會會徽,讓學生自己實踐。

反思:

優點:這個環節把課堂的氣氛提高到了一個高潮。“看圖說話”——這本應是語文課作文裏的一種寫作方式。現在教師把這種方式運用到信息技術課程中,從而體現出了“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整合”的目的。教師運用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是另有用意——如何把人文精神的培養融合到信息技術教育中,具體分析是:一是讓學生對北京2008年奧運會有自己的認識;二是通過對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的分析,這使學生從視覺文化素養的角度提高自身修養。

不足:由於課堂時間的限制,只能有極少同學回答問題。雖然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也很想在課堂上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機會太少,所以這對有些同學來講有個小小遺憾。

(四)動畫的引入——這個環節應該說是個比較輕鬆的環節。在一個個緊張的環節後,讓學生輕鬆下來,這也爲後面動畫的講解做了一個鋪墊。

二、對整堂課的反思

優點:

1、課堂效果分析:整堂課達到了預期設計的目的。課程主要通過教師積極引導,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主動思考,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教學設計分析:本節課並非採用傳統“講授”式進行教學,而是採用基於問題的學習的教學法。教師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使學生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有針對性地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3、能力培養分析:通過採用比較法和看圖說話的教學方式,這充分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4、情感培養分析:通過對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分析和對學校校徽的實踐,這不僅培養了學生客觀地分析和評價多媒體信息的信息素養,而且在把人文精神融合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的自身修養。

不足:

由於自身教學經驗的不足,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如:時間把握不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不夠好等。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教完了《古詩兩首》,學生似乎對《春曉》的學習更爲積極些,因爲在理解與領悟上,孩子們對第二首的學習略勝一籌,理解起來,也相對簡單些,所以,現在就《春曉》的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的想法。《春曉》這首古詩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後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作者把那不經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從那“夜來風雨聲”中,我們可以盡情地想象那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的爛漫春光,從而使孩子們喜歡春天,珍惜春天的大好時光。在教學中,我能根據課前準備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並能按定的教學思路基本完成教學目標。本節課的目標是通過讀的指導,在學生熟讀詩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本課的生字,並會背這首詩。同時,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課標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而在以前的教學中,我試着一些簡單的教學,把句子或詞語硬生生的拿出來讓孩子們去理解,結果孩子們不僅不理解,而且往日課堂上那一雙雙高舉的小手,此時卻放得規規矩矩的,可見,低年級的孩子學古詩,光靠老師的逐句講解,根本行不通,必須要更多地是藉助讀,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在你朗讀中讀出感情,悟出詩意,從中感受到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繼而漸入古詩的意境。因此,我雖然知道學生很多早已會熟練地背誦了,但我還是花了大量的時間,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如教師的配樂範讀、學生的自由讀、帶動作、同桌比賽讀等。這樣,學生在變換中領會了讀的樂趣,而且還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到最後,學生也就能自主的體會了春天的美麗和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可見,古詩的教學與“讀”是分不開的。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其一,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寫、對話描寫等體會人物的內心。

作者在描寫桑娜時,採用了多種形式的心理描寫:讓人物直接流露自己的心理活動,如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些什麼呢???”或者從旁邊介紹人物的心理活動,如“她的心跳得很歷害,她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此外還用了幻覺描寫“彷彿有人進來,桑娜一驚!”景物襯托“古老的鐘嘶啞地敲??”等方法來表現人物內心活動,表現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品德。

從文中找出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體會桑娜的美好品質對學生並不困難,難的是如何讓學生從這些描寫中體會出這樣寫作的妙處。我以爲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進行藝術再創造應該是可行的。

其二,如何圍繞“窮人”做總結。

這篇課文圍繞課題,從窮人桑娜和漁夫人窮心靈卻很富裕的對比描寫中讚揚了廣大窮人善良美好的品質。無論是從作者的寫作手法上還是從情感的體驗上引導學生在課文結束進行一個整體回顧是必要而且必須的。

我以爲,用學生開課前的一個提問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作者爲什麼要以《窮人》爲題?”學生定能從幾個方面對課文進行一個很好的總結和回顧,此時老師再設計一個開放性的話題:“漁夫掀開帳子,看見西蒙的兩個孩子,又會和桑娜說些什麼?他們以後又會發生什麼事?請你發揮想象續寫這個故事。”學生帶着意猶未盡的情緒和開放的問題結束課文學習,又帶着新的思考走進新課堂。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學習有認知性學習向體驗性學習轉變。體驗成爲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引導學生對社會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體驗和感悟,從而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到底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我認爲主要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自己的情感最豐富。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情感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或直觀演示、或猜謎語、或進行質疑……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世界上的第一個聽診器》這篇課文時,我指導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跟我一起一邊做動作,一邊讀課文。當做完一遍,我讓學生說說聽診器的發明過程,學生們有點疑惑,我變換了學習方式讓孩子們繼續跟着我做。反覆幾次,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這時,我趁熱打鐵說願意把這段背下來嗎?孩子們手舞足蹈,背得開心極了。當你看見孩

子們學得快樂極了,玩得開心極了,你會幸福無比,感到教學的真正樂趣其實就在這裏。“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爲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師生的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也就是師生間的和諧。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情感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在教學“請、清、情、晴”這組形近字時,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我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學生說:“太陽出來天就晴,應在青的左邊放日,地上灑水就清潔是清,心裏有事老想着是情”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登罐雀樓》後,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村居》、《望廬山瀑布》、《春曉》等多首古詩,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的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讓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師:莫高窟至今保存着20xx多尊彩塑,請你找出這些彩塑的基本特徵。

生:這些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

師:還有補充嗎?

生:這些彩塑還是惟妙惟肖的。

師:是啊,這些彩塑多麼有特點啊,那麼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哪些彩塑呢?

生: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凜凜的天王,還有強壯勇猛的力士。

師:這些人物形象多麼惟妙惟肖啊,還有嗎?

生:還有一尊臥佛,長達16米,他側身臥着,眼睛微閉,神態安詳。

師:說的真好,這些彩塑無不透露着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

生:我真想親眼看看這些彩塑。

生:我也想看看,如果能讓我看見,真是太好了啊!

生:我沒有看見這些彩塑,也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在吹牛。

師:是嗎?那我們一起來親眼看看莫高窟的這些彩塑吧!

播放課件,學生觀看。

師:大家剛纔看了莫高窟的彩塑,有什麼想說的嗎?

生:我看了錄像後,覺得課文還沒有寫出彩塑的美,這些彩塑比書本介紹的還要好啊!

生:我現在覺得作者沒有吹牛,莫高窟的彩塑真是聞名天下。

生:我現在真想快點長大,去莫高窟旅遊,去親眼看看這些彩塑!

生:……

師:那我們帶着對莫高窟彩塑的印象,一起來朗讀這一小節吧。

生:齊聲有感情朗讀課文。

評析:在教學這節課的時候,我準備了很多的圖片、音像資料,以提供給學生觀看,幫助學生了解敦煌莫高窟的特點。在教學第二節莫高窟的彩塑的時候,學生只能從文字上感知,這個感知是十分抽象,呆板的,學生不能真切的感受到敦煌莫高窟彩塑的輝煌和神奇。甚至有的學生還產生了懷疑。在這個時候,我就帶領着學生走進頁,打開彩塑圖片,從而讓學生直觀的瞭解,更深的感受。我繼續播放視頻,帶着學生來到敦煌莫高窟,學生彷彿親自走進了莫高窟,隨着導遊小姐遊覽觀賞彩塑。學生通過觀看圖片,音像資料,他們對莫高窟的彩塑印象深刻了,呆板的文字變活了。在之後的朗讀的時候,學生們聲情並茂,抑揚頓挫,也不用我多作指導,就把莫高窟的彩塑文化讀進了腦子。我通過這樣的一節課,深深感受到了現代多媒體教學的巨大優越性。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由於故事情節簡單,課前安排學生通過讓學生練習“讀出語氣”來體會小鴨子和鴨媽媽當時的心情。我覺得從學生的興趣着眼,通過朗讀、角色表演遊戲等方式,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言、接受教育、學習知識,努力讓語文課活起來,努力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方面,還是比較成功的。但是,自己在把握語文課的特點方面,在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學習體味的內在含蘊方面還是有欠缺的。語文教學,在注重了實踐、興趣、綜合的同時,不能忘掉“本”——語言文字的學習領會。這是新課程的語文教學中應該特別注意的。

但是在 “如果老師是鴨媽媽,就不讓小鴨子去,請問你喜歡老師這隻鴨媽媽,還是書上的這隻鴨媽媽?”這一環節時,我的本意是讓學生體會鴨媽媽不是不喜歡小鴨子而是讓小鴨子自己去學會本領。可孩子們沒有能真正體會我的用意,很多孩子因爲喜歡我所以就說喜歡老師這隻鴨媽媽。這絕對是預設之外的東西!面對新的生成,我雖然有些着急,但沒有爲了達到目的而輕易地阻止學生的回答,仍微笑地面對學生,慢慢地引導,讓學生自己去體會鴨媽媽說的話的用意,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由此我想到,在課前預想更多的可能,在課堂用心去關注更多沒有想到的“可能”,是我們要努力追求的課堂的理想境界。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初讀本文,就被文中感天動地的場面所深深震撼,於是不假思索選了本文作爲公開課教材。但事實上本文屬精讀課文,需兩到三課時纔可完成教學目標。如何將如此大容量的文章濃縮於短暫的四十分鐘,實在是蠻傷腦筋的事情。何況同課異構需儘量避免雷同,所以在備課時必須另闢蹊徑,力求發揚自身的教學風格。

經過緊張的準備和投入地上課,這項工作終於如期結束。應該說,這是一場非常有爭議的課,不同的聽者有不同的看法,就如課堂環節設置上,我把高潮部分提到開頭,再去追溯發生如此感人場面的原因,有人贊同,也有人反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共同的觀點是讓學生深入體會感受,如果從意外的震撼着手,再來分析事由,感受情理之中,最後再次感受海鷗的異常舉動,迴環往復,效果更佳。還有在課堂上能否設置質疑環節,也引起大家的激烈討論,應該說,學貴有疑,質疑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好更深地消化知識能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例如:學生提問:這個故事是真的嗎?爲什麼說海鷗是吉祥鳥,富貴鳥?爲何老人談到滇池時心有不捨,卻不能前往?等等等等,提得很精妙,很到點,教師利用點撥,就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介紹生活中的海鷗老人,從而引發主題的思考,教學思路一氣呵成。但是這也是對教師課堂調控能力的考驗,因爲課堂時間畢竟有限,如何引導高效提問是教師必須深思的問題。至於利用《一個真實的故事》的故事導入,既創設了情境,又與教材內容相吻合,效果不錯,利用出示示例的方式能又快又好地教會學生如何學會賞析,從哪些角度來品味語言。板書安排新穎別緻,能給人意深刻的印象。

總之,這不是一堂特別成功的課,但絕對是一堂有價值的課,如何站在學生角度調動學生以往的情感體驗是要繼續探究的一大問題,可引導學生髮揮想象,模仿老人對海鷗說話,或是站在海鷗角度,說出海鷗與老人永別時的話語,可能會使課堂與現實接軌,更大程度地鍛鍊學生說話寫話的能力。教學的生涯無止境,我對教學方法的探索也就不會終止,“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隨着教學反思的功能日趨明顯,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那麼,教師應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我認爲,要想讓教學反思取得預期的效果,教師應強化反思意識,明確反思內容,掌握反思方法,養成反思習慣。

一、強化反思意識

一個不懂得反思的教師,是一個不成熟的教師,是一個缺乏理智與創新發展的教師,考爾德希德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教學反思來自教師自我意識的覺醒,而自我意識的覺醒產生於在舊有理念導向下的實踐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師要自覺增強教學反思的意識,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爲,提升教學水平。

二、明確反思內容

教師應從哪裏入手進行教學反思呢?筆者認爲,教學反思的內容可以大致分爲教學理念的反思和教學效果的反思兩個方面。

1.教學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師要敢於對原有的教學理念進行質疑,挖掘隱藏在教學行爲背後的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如,“我以這樣的理論爲指導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我從中學會什麼?”等,其次,教師要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教師要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爲是否貫穿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是否內化爲教學行爲,克服就操作論操作的錯誤做法,再次,教師要以開放的姿態接納新思想,積極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並通過不斷實踐,思考和構建新的教學理念,克服教學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學創新能力。

2.教學效果的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再成功的教學也有缺憾之處,而科學、有效的反思可以幫助俺們減少缺憾,因此,教師課後要對自己的教學成敗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反思,小結成功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的法子,如“這堂課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堂課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行爲有哪些差距?該如何處理這些差距?”等,同時,教師要學會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結果,用辯證的眼光看失誤的問題,這樣,通過“由教反思到學、由學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誤、由失誤反思到發展、由現象反思到本質”的多次循環,教師的教學實踐會更加合理,更加優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學反思的效果,必須講究科學的方法,教學反思的方法很多,但爲便於掌握和運用,俺們可以將教學反思分爲內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內省反思法

內省反思法是指教師主動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方法,根據反思對象及反思載體的不同,又可以分爲以下兩種具體的方法:

(1)日記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師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通過寫反思日記對自己的教學實踐予以小結、反思的方法,反思小結的內容可以是自己教學中的經驗與教訓,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靈感、頓悟和教學活動中的關鍵事件,還可以是學生的反饋意見和獨特的見解等。

(2)錄像反思法,即通過錄像再現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的方法,這種方法能讓教師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教學過程,達到“旁觀者清”的效果,具體操作可採用以下程序:上課和錄像——觀看錄像——反思評價——修改完善教學設計,如此循環反覆,能更好地強化教師已有的經驗,改造和彌補自己的不足。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通過與其他教師研討交流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隱藏在教學行爲背後的教學理念,進而提高自己教學監控能力的方法,實踐證明,教師專業發展不僅需要教師個人的學習與實踐反思,更需要在教師羣體中形成合作的專業發展文化與模式,因此,教師應經常與同事及時交流,與專家共同研討,教師可以就某一問題與其他教師和專家進行交流,也可以邀請其他教師和專家光臨自己的課堂聽課,課後一起研討,請他們指出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在聽完其他教師的一堂課以後,針對這堂課進行討論交流,這樣不僅可以反觀自己的意識與行爲,還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在互助合作中進步,在互補共生中成長。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燕子》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優美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湖面上飛行、在電線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學設計中,我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感悟燕子優美的外形、優美的飛行姿態、歇息時美妙的意境,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力和鑑賞力,整個設計突出體現了“用教材教”,學生自主建構、過程經濟有效的基本原則,體現教師個性化特色,注重教學創新,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畫、話結合,感知燕子的外形美

課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用簡潔明快的語言準確生動地描寫了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爲了讓學生真切地感知燕子美麗的外形,我先讓學生細讀課文,再閉上眼睛想象課文中描寫的燕子,讓燕子在自己的腦海中浮現出來,然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自己腦海裏浮現出來的燕子是什麼樣的。在學生初步感知了燕子的外形美的基礎上,我又讓學生一邊聽課文的錄音,一邊把燕子在紙上畫出來,(請一位同學畫在黑板上)。畫好以後,再讓學生把自己畫的燕子介紹給同學聽。最後讓學生把感受到的燕子優美的外形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通過由話到畫,再由畫到話的過程,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知力。

二、咬文嚼字,品味燕子的動態美

課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過“斜、掠、沾”等幾個動詞十分準確傳神地寫出了燕子優美的飛行姿態。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這幾個動詞反覆咀嚼體會,感悟燕子飛行時的優美姿態。

首先,我讓學生細讀課文,感知這一自然段的內容,然後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去,找出有關的句子慢慢品讀,看看能體會到什麼?在學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書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品詞。“斜”字寫出了燕子飛行時的什麼?“掠過”在字典裏是怎麼解釋的?輕聲讀讀句子,再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從“斜着”、“掠過”這兩個詞中你體會到什麼?(經過老師的點撥和細讀想象,學生領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飛掠的優美姿態。)那麼“沾”在這裏應作什麼講?能換個詞嗎?(碰、撞)那作者爲什麼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過比較、品味,學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準確地寫出了燕子飛行之輕,體會到了作者用詞之精確,同時學生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燕子飛行時姿態的優美。)學生領悟之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增加領悟的效果。

咬文嚼字是品味課文內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咬文嚼字,反覆誦讀,使學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飛行時的動態之美,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悟力。

三、運用想象,欣賞燕子的靜態美

運用想象可以使文中描述的事物在腦海中形成具體的表象,這是感悟課文內涵的重要方法之一。

課文第四自然段描寫了燕子歇息時與春天景色互相映襯的美麗畫面。文中把燕子落在電線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線譜,學生較難理解。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說說燕子飛倦了怎樣休息?啓發學生想象:對照一下插圖,再閉上眼想象,遠遠地看去,落在電線杆上的燕子變成了什麼?那幾根電線呢?書上哪個詞表示出了看不清楚?誰能把它畫出來?一位學生在黑板上先畫了幾根若有若無的細線,又在細線上畫了幾個小黑點。我隨手在畫上添了幾根線,把學生畫的小黑點連成了一組五線譜。問:“這像什麼?幾隻燕子變成什麼了?”仔細讀讀句子,品味一下,聯繫剛纔想到的,又能體會到什麼?再閉上眼睛,把爛漫無比的春天和燕子歇息時的情景聯繫起來,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通過想象,學生不僅感悟到了燕子歇息時的靜態美,而且領悟到了活潑可愛的燕子與春天景色互相映襯的美麗意境,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欣賞與鑑別的能力,而這也正是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祖國的語言文字魅力無窮,我們語文閱讀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朗讀感悟、說畫表演等來體會蘊含在語言文字中的意和情,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受到美的薰陶。

文描寫的情境——充滿情趣的春天,這樣,學生的觀察伴隨着自己的情感,就對教材產生了親切感,思維活了,語言豐富了,課堂也就精彩了。何樂而不爲呢!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1、充分發揮學生了的主體性,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效的訓練。本課的教學,通過多個情境的創設,爲學生創造了一個個自主學習的空間,如:讓學生先讀一讀,再演一演,這是一個由吸納到吐露再到表現的過程。葉聖陶曾說“語文教育在基本訓練中,最重要的還是思維的訓練,不要只顧到語言文字方面,忽視了思維的訓練”,要“把思想、語言、文字三項一貫訓練,使之相輔相成”。

2.、注重了閱讀興趣的激發與培養。真正在學問上有所造就的無一不是閱讀了大量的課外讀物。在教學完一篇課文後,要善於找一些同題材、同時代、同作者或同風格的文章進行拓展延伸,從教育內容方面不斷輸送新鮮“血液”。以此來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在這節課結束之際,我安排了一個補充閱讀材料《動物過冬》,學了這課學生已經對動物的過冬方式充滿了興趣,補充的閱讀讓他們有了可進一步學習的慾望。這樣的閱讀安排,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進一步提高了認識,受到了教育。相信這樣的拓展多了,學生最終一定會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

不足之處:

1、練習讀“我準備……”這個句子的時候應該讓學生對比着來讀。用疊詞舉例後,應讓學生拓展說話。

2.整節課,學生朗讀的方式少些。(通過讀,談體會,再讀。例:“我早就……”一句,引導學生讀出很得意的樣子。)

3.還應滲透友誼,有禮貌等思想教育。(如從“商量”“約定”這兩個詞入手)

4.最後一個說話環節,應將學生可能用到的詞語板書在黑板上,這樣孩子更容易說好句子。

新課程要求教師的教學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營造一個輕鬆、寬容的課堂氣氛;教學活動具有創造性,知識的`學習不必遵循固定不變的程序,應根據學生的需要因勢利導。

21.《水鄉歌》

以畫激趣 學生的學習熱情能調動起來,學習興趣也得到激發,讓學生興奮起來了,爲全文教學創設了一個很好的“樂學”氛圍,並且很快拉近了師生距離,師生關係融洽,親近起來。

放水鄉影像,讓學生對水鄉的景色有了初步感知之後,緊接着配以教師有感情地朗誦文本語言,學生對教材有了較全面的認知,能夠直接反饋水鄉的典型特徵是三多,即水多、船多、歌多。通過一番看、聽,整體感知了水鄉秀麗的風光,再讓學生充分地讀,自己感知、體悟,在交流不懂的問題後,及時地把相關問題歸類,如字“渠”“駁”的理解,先教給方法,“歌”和“曲”都是人唱的,意思相近,可以組詞“歌曲”,那麼“駁”是什麼意思?學生經過老師的示範和指點,很快就能想出“駁”是“船”的意思,可組詞“船駁”,“渠”有“河”的意思(是人工開的河),可組詞“河渠”,字詞的理解也體現出目標的整合,相對地節約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時光如梭,轉眼一學期又結束了。一年級的孩子們,知識在增長的同時,能力也提高了許多。一張小小的試卷不僅展示着孩子們的收穫,也承載着老師和家長的期盼。本學期一年級語文期末試卷,總體而言,知識覆蓋面較廣,信息量大,貼近學生生活,既考查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又檢測了運用的能力。題量適中,難易適度。

一、情況分析

本次考試題目難度不算很大,學生感覺與平時訓練相差不大。學生成績比較理想。及格率100%,優秀率83.67%以上。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的層面和內容很多,知識點也分佈到方方面面。本次試卷從漢語拼音、同音字、近義詞、反義詞、詞語的搭配、句子的補充運用、積累等對一年級的學生的知識、能力、習慣進行了全面而細緻的檢查。試題以教材爲載體,立足基礎,適當增加難度,增大容量,體現出綜合性。屬中等難度。

二、試題分析

1、第一題考查了8個根據拼音寫詞語的能力,學生幾乎沒有失分,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師應繼續對字詞教學強化訓練,多指導、多檢測、多糾正、多比較。

2、第二題,用圈圈出正確的字。李紋、趙燁炎、李奇把“來(巴吧)”圈錯而各失去1分。

3、第三題是“我會變。加一筆,看看變成什麼字,再寫下來”。李紋,趙燁炎、郭祥福、楊帆、沒弄清題意,組成了詞語而失去7、8分。可見在以後的審題上還得下大功夫。

4、第四題是“我會組詞。”有三個小題。1小題字寶寶連線,就李紋一人失去5分,其餘同學全得了滿分。2小題比一比,再組詞。李紋、賀田玉各失去1分。3小題寫“馬、火、衣”的筆順,趙燁炎、李鼎威各失去4分,這在平時沒少練習,在以後的教學中要繼續加強筆順這方面的指導。

5、第五題考查反義詞的積累。學困生一時不知道“醜”的反義詞是什麼。積累應加強。

6、第六題是連線題,得分率是100%。

7、第七題是我會照樣子寫詞語。李紋、趙燁炎、範晉瑜沒弄清題意而在“一個個”後面續寫了句子,這幾人失去7、8分,造成本次考試中嚴重的失分。本題中的“雪白雪白”屬本試題的一大難點,大多孩子寫不出來同樣的詞語而被扣分。

8、第八題是填合適的字,確切地進行詞語搭配理解字義。在填寫的過程中,得分率100%。教師平時要把握好識字關,既要鼓勵多識字,培養識字興趣,也要引導學生正確識字,正確運用。

9、第九題是把句子補充完整。“()像()。”“()嗎?”有幾個學生補充不當而失1、2分。在閱讀訓練上要下大力氣。

10、看圖寫話

習作主要是考查學生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學生作文試卷來看,學生能很好地把握圖意。但學生還沒有養成修改文章的習慣,在錯別字、標點符號等問題上出錯較多。與《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低段寫話教學有待加強。

三、分析總結

1、從這次檢測中可以看出,部分學生學習習慣不好,沒審清題意就胡寫一起。在審題方面也需要多加培養。在今後的教學當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整改:一是要加強平時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二是要抓好家庭作業的質量和完成量。三是及時查漏補缺,抓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四是加強積累運用。五是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繫,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語文的世界是廣闊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是勢在必行的。問題雖然存在很多,可喜的是我們已自上而下認識了閱讀的重要性。並在努力的實踐中,摸索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的方法,使學生養成學習的好習慣,我們會結合試卷上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使學生愛上閱讀,愛上語文,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一年級下冊教學已經一個多月了,總結這一個多月以來的教學,我力求讓學生快快樂樂學語文,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能力得到提高,個性得到張揚。

 一、教學過程中所做工作

1. 創設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一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爲此,我將找來的視頻課件畫面播放給學生們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了學生學習本課的慾望。

2.利用小組合作,識字教學,大大提高了識字效率。在本節課中,我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生字,不僅提高了認讀生字的效率,交流了識記生字的方法,而且培養了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通過帶拼音讀詞、去拼音讀詞、再讀單字等多種形式來認讀生字,大大提高了識字效率和識字興趣。

3.加強了朗讀的指導和訓練。“愛讀書,多讀憶,讀好書”是學好語文的關鍵。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在課堂上非常樂意地去讀書呢?爲了激發學生讀課文的興趣,我採用多種朗讀形式,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讀書中去。我也加強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每一小節我都進行了細緻的指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受來朗讀課文,並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悟內容,理解內容,接受教育。此外,我還讓學生齊讀,指名讀,挑戰讀等形式,加強了朗讀訓練的頻率,提高了朗讀能力和興趣。

4.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在教《兩隻鳥蛋》這一課,課文來源於生活,貼近生活,極大地喚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使學生懂得了鳥類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培養了學生愛鳥的意識和情感,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保護之情,培養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5. 巧設遊戲。在識字這個很枯燥的環節中,設計與本課內容有關的摘松果的方式來鞏固生字,既給學生帶來了活力,又使學生掌握了生字。

6. 設計問題方面,激活學生的思維。如在《松鼠和松果》一課中:在提問“他們吃什麼呢?到哪兒去住呢?”時,讓學生去思考,又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認識到松鼠沒地方住了,沒東西吃了,體會到着急,擔心,害怕的情感,再帶着這種情感讀課文。

 二、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1.對課文的朗讀水平還有待於提高,大部分學生在朗讀時不能準確讀出語氣,不能做到有輕有重,沒注意到停頓,有個別後進生甚至還不能把課文讀通讀順。

2.學生在識記生字時,只選擇一些簡單的生字來記,對於個別較難記的生字(如“鼻”“鹿”等字)無法識記,沒能在“記”上動腦子。

3.在“演一演”這個環節中,有些膽子小的同學不敢演,沒能進入角色之中。

三、改進措施

1.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強朗讀訓練,注重語感訓練,課餘時間讓學生多聽課文錄音朗讀,提高朗讀水平。

2.鼓勵學生課外多識定,並運用多種方法來識記生字。

我會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總結,不斷提高自己。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這篇文章通過寫孟郊要出遠門,母親深夜縫衣、天明送別的情景,以及孟郊由小草沐浴太陽光輝而觸景生情,聯想起母親的關懷之意,進而引出他50歲時寫的《遊子吟》,反映了詩人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抓住一些重點詞句讓學生體會母親的恩情。我從“出遠門”入手,指導學生對比現在出遠門的方便,古人出遠門的不易,來體會孟郊母親的“兒行千里母擔憂”的心情,通過引導學生補白省略號所省去的母親的心裏話,來進一步體會母親的不捨。藉助“補”的手段能讓學生去感知,去縮短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從而排除閱讀障礙,深入文章的內核,正確透徹地理解文章的內涵,提高閱讀能力。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遇到了障礙。理解句子“他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髮,眼睛溼潤了。”我指導學生說說這裏的他是指誰?學生都能正確回答:“孟郊”。“誰的眼睛溼潤了?”這個問題答案就不統一了,有的認爲是孟郊的眼睛溼潤了,有的認爲是母親的眼睛溼潤了,因爲母親不捨得孟郊的遠行。面對這些疑問,我想主要原因是學生還沒有認真研讀文本,沒有深入到孟郊以及他母親的內心深處去感受,去體驗,所以想之不深,體之不切。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我並不急着去解釋,而是放手讓學生再讀課文,然後讓學生進行簡單的辯論,各自圍繞自己的觀點說說理由,通過思辨,學生終於同意了“是孟郊看到母親的白髮後,不由得感動而眼睛溼潤”這一觀點。

有時,放手也是一種美!

《母親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詩,課文是以講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詩《遊子吟》。故事是詩歌意境的展現,詩歌是故事的凝聚,詩文交融,更讓人體會到母親恩情的珍貴。

全文的感情基調在於“恩情”一詞上,爲了讓學生感悟母親那份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我在教學第一小節時,首先提出了“默讀課文第一小節,用‘~~~~’畫出讓你感悟到母親的恩情的句子。”的閱讀要求。學生在讀讀、畫畫中,找到了句子“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着。”在此基礎上,我又追問了一句: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了母親的恩情?學生們很快找到了“夜深了,一針針、一線線”,再借助課文插圖,讓學生把感悟到的感情用朗讀表達出來。我又抓住了其中的一個省略號進行擴展,“母親除了擔心孩兒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她還會擔心什麼呢”孩子們都說得很精彩。充分體會了母親的一片關愛之情。由此,用同樣的方法教學下面的自然段,更深地體會文中母愛的偉大和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親的感情。

《母親的恩情》生動的展現了孟郊遠行,母親爲他操心、送行的情景,體現了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本文語言質樸,意境純美,感情真摯,適合學生閱讀.當學完課文後,我問學完了課文,你想到了誰?想到了什麼事?我班有個學生站起來說,我想到了我的媽媽,有一次,我得了急性闌尾炎,因爲很痛馬上要昏倒了,媽媽急忙把我送到了附近的醫院,由於當時情況緊急,媽媽忘了拿錢,於是她又急急忙忙地趕回家拿,當時她急得都要哭了。他說着也眼淚汪汪(我想:這個學生情商真高!)我也被她感染了,(想到有幾次自己的孩子才幾個月,高燒不退,在醫院吊水)忍不住眼圈紅了,此時教室裏鴉雀無聲,大概學生都被感動了,也許也勾起了自己的回憶,我說是呀,急兒女所急這就是媽媽的愛呀!接着我們又交流了下去,又一個學生說:“有一次,我身體不好,大便拉在身上了……”沒想到,還沒等他說完,小朋友都哈哈笑了起來,剛剛纔建立的感人氛圍一下子就被破壞了,我心裏很是惱火,很想破口就罵。可一想如果現在就罵學生個沒頭沒腦,很有可能待會兒的交流會陷入僵局,於是我沒有理睬他們,接着剛纔的同學問,後來誰幫你洗掉了贓物,他很認真地說是媽媽,我接着話鋒又說:“如果是別人,早就走得遠遠的了,是媽媽,還是媽媽,不嫌髒,不嫌臭地默默地幫你洗乾淨了。”(這時教室裏的笑聲已經小了一些)我抓住時機又說:“能理解媽媽,懂得媽媽這份愛的孩子,此時已經被媽媽感動了,再也笑不出來了。”聽到這話,剛纔笑的那部分孩子不再笑了,接着我們又交流了下去……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鳥島》這篇課文主要寫了聞名中外的青海湖鳥島春夏兩季的景象和鳥兒活動的情景,字裏行間流露了對鳥島的喜愛,初步進行了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全文敘述條理清楚,語句流暢,文字優美,很適合朗讀。教完這篇課文,我有了如下幾個方面的收穫: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本課開始時我就創設要帶領學生去旅行的情景,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接着又請小導遊介紹鳥島的地理位置,在看完大量鳥島的圖片之後,再請遊客(就是學生們)來談談所見、所思、所感,教師營造出一副真去旅行了的氛圍,於是學生就入情入境,彷彿真正做了一次心靈旅行。學生繼而發出的感慨,都是真心話、真感受,都是從心靈深處發出的聲音。不僅課的開始用旅行的方式,而且在後來的學習環節中,我的問題還是讓學生始終處於遊客的狀態,彷彿置身於鳥島,課的結束以旅行結束爲終點,我把學習課文當做到鳥島旅行貫穿於整堂課的始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我從學生的眼神裏發現學生願意、也喜歡做這樣的心靈旅行。

二、從重點問題入手,牽一髮而動全身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我在備課的時候就考慮到學生的這個心理特點,在備課時我尋找到了課文的一個重點問題——鳥島給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課文中是怎樣寫鳥多的呢?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的2—4小節,邊讀邊用筆劃出你認爲寫鳥多的句子或詞語。原本我還有些擔心,不知道學生能否理解並找到寫鳥島的句子,後來我在行間巡視時發現學生遠遠超出了我的估量,他們的理解能力還是很強的。本節課我的主要設計就是圍繞這個問題,根據學生的交流來相機學習課文的內容。雖然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但是對教師的要求也就更大,要能夠認真的傾聽學生的回答,發現學生語言中的亮點,靈活地處理課堂上發生的生成。總體來說,這節課學生在這個中心問題的指引下,讀懂了課文,讀出了情感,讀出了個性。

三、抓住重點詞語,體會更細緻

在學生交流所找到的課文片段時,主要是抓住“一羣一羣”、“陸續”、“各種各樣”、“聚”、“鳥的世界”、“密密麻麻”等詞讓學生從中體會鳥兒的多,教師沒有過多的講解,始終用簡單的語言來“引導”着學生,讓學生的心思變得更細緻,情感更豐富。詞語教學的目的在與幫助學生理解所讀課文的內容,豐富他們的詞彙,從而提高他們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四、進行有效的想像說話訓練

培養學生的角色意識,對語文教學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讓學生進入角色體驗語文,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準確理解課文語言所蘊含的情感,透視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因此,在語文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進入角色,注重自身全面的體驗,對於整體推進和拓展語文能力的發展就顯得尤爲重要。平時我的課堂始終都會充滿着想象的空間,這篇課文也不例外。課文多處進行了想像說話訓練。比如:在教學時我設計了:鳥兒們飛來這裏,看到鳥島春天的景象,它們一邊飛一邊會說些什麼?平時什麼時候會讓你感覺到熱鬧?六月的鳥島成了鳥兒的世界。你看,鳥兒的姿態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 “密密麻麻、一個挨着一個”是什麼樣的感覺?這麼多遊客來到鳥島,你又什麼要提醒他們的呢?你現在就是一名小遊客,你會怎樣玩?這些想象說話的練習,既讓學生學習在語言環境中正確使用這些重點詞語,又幫助他們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瞭解,更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