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高二試題 > 《蘇軾詞兩首》問題探究練習題

《蘇軾詞兩首》問題探究練習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蘇軾詞兩首》問題探究練習題
1、思考、討論:談談詞人在赤壁所見所想。

    明確:上片寫所見之景,爲英雄人物出場鋪墊。起筆開闊,大江洶涌奔騰,使人想見錦繡山河中產生的千古風流人物。“故壘”兩句點出赤壁所在,點出所想之人:周郎。“亂石”三句轉爲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雲宵,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着江岸,滔滔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把讀者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爲之開闊,精神爲之振奮!“江山如畫”一句是在這雄偉畫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結論,“一時多少豪傑”又轉到寫人。

    下片將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擴展。美景美女襯英雄,更見周瑜瀟灑英姿,“羽扇”三句寫周瑜戰場上的從容儒雅,詞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樣爲自己的國家建功立業,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難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來扭轉乾坤。“多情”後四句,是詞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幾何,何苦煩憂,還是放眼大江,舉酒賞月吧!一位曠達明理、善於自解自嘲的詞人形象躍然紙上。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渾然爲一。

  2、《念奴嬌》最突出的寫作特點是怎樣的?

    明確:以景襯人,以他人襯自己,是這首詞中的兩層襯托。詞的主旨也在襯托中得以強調。

  3、《念奴嬌》的上片說:“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爲什麼特別提出“人道是”三個字?

    明確:赤壁之戰的戰場到底在什麼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據考證,有人認爲在現在湖北武昌的赤磯山,或湖北赤壁。而蘇軾寫這首詞時被貶黃州團練副使,他所遊的地方在湖北黃岡的赤鼻磯。用“人道是”這三個字,表示作者對於黃州“赤鼻磯”就是三國周瑜破曹處的說法是有懷疑的,是說人們傳說是如此,而自己並不堅信。

  4、“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這幾句的主語是誰?

    明確:對這幾句的理解歷來衆說紛紜,有些人認爲主語是周瑜,因爲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詞人想像周瑜心戀故地,神遊古戰場,與詞人相遇,笑話他功業未成而華髮早生。大多數人認爲主語是蘇軾。是蘇軾自己神遊故國,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華髮早生。細究詞意,我們還是認爲第二種理解更爲確切。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

  5、如何理解《定風波》所抒發的感情?

    明確:野外出遊,忽然遇雨,一般人都會慌張避雨,而詞人卻用平靜的口氣勸導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在風雨中漫步徐行,吟詩長嘯,的確是一種不爲環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腳踏草鞋,遠比官服車騎來得輕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裝束,誰還會害怕失去什麼?“一蓑煙雨任平生”,此時在詞人眼中呈現的,已經不是自然界的這場短暫變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風雨。這一句,充滿藝術的張力,一下拓寬了全詞的境界。蘇軾一生坎坷,屢經政治風雨洗禮,但是這也磨練了他的頑強意志,面對風雨,不驚恐,不逃避,不哀傷,泰然處之,瀟灑從容,這纔是蘇軾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輝。

    詞的下片寫雨過天晴後的心理感受。剛纔還是風雨大作,轉瞬間,“山頭斜照卻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變化,反覆無常,如何面對這樣的現實呢?詞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當他回首走過的風雨歷程時,竟達到了一種寵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曠達人生境界。

  6、對《定風波》中“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應如何理解?

    明確:這兩句是說,雖然遇到突如其來的風雨,而自己卻像平時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樣坦然,一樣毫無畏懼。在作者眼中,風雨交加也好,晴天麗日也好,都是沒有什麼差別的。結合作者當時的政治處境來看,他顯然是用來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