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七年級試題 > 《最後一課》問題探究練習題

《最後一課》問題探究練習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最後一課》問題探究練習題
1、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感情是通過哪些描寫表現出來的?

    韓麥爾先生是《最後一課》中作者着力塑造的一個愛國者的典型形象。文章主要通過對他的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來表現韓麥爾先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外貌描寫:韓麥爾先生在上最後一節法語課時,穿上節日盛裝,就是爲了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語言描寫:文章對韓麥爾先生的語言描寫較多,既有對小弗郎士的耐心教導,又有深深的自責,其中最能體現他愛國主義思想的是他關於法國語言的一段講話。這段文字,韓麥爾先生講得深刻精當,充滿了對祖國語言的熱愛,激發了大家的愛國熱情。

    動作描寫:這主要體現在文章快結束時韓麥爾“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這一句。它是韓麥爾先生愛國激情的迸發和集中體現,是他對祖國必勝的信念。

  2、上課前後,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變化?

     上課前,小弗郎士是個貪玩、不愛學習、害怕老師、還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上學晚了,因害怕老師,就想“別上學了,到野外去玩玩吧”,甚至看到普魯士軍隊操練也認爲“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當他來到學校,發現了這裏不同尋常的情況後,先是感到意外,再是羞愧,後來是吃驚。上課後,聽了老師“最後一課”的宣佈,他“心裏萬分難過”,受到了震動,又產生了“多麼懊悔”的心情。說不出分詞用法,他內心難受;拿到新字帖,激起了他對祖國的愛和對侵略者的恨;看到老師一動不動的姿態,他充滿了對老師的同情;最後一課結束時,他更覺得老師“從來沒有這麼高大”。總之,在這“最後一課”的過程中,小弗郎士迅速覺醒、成長起來了。

  3、課文體現了什麼主題?

    從普魯士軍隊佔領法蘭西國土的那一刻起,法蘭西人民就奮起反抗。通過最後一課的生動描述,表現了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4、最後一課,小弗朗士發現有哪些情況不同往常?

    我們可以從氣氛、學生和老師等方面來比較。平日學校上課時,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今天安安靜靜,整個教室都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氣氛。平時上課前學生們開關課桌,捂着耳朵大聲背書;今天上課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平時老師拿着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着,“靜一點,靜一點……”今日韓麥爾先生踱來踱去,胳膊底下挾着那怕人的鐵戒尺。平時“我”遲到會遭老師的責罵,今天遲到,老師卻很溫和地叫“我”“快坐好”。平日老師穿戴一般,今日老師穿着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的漂亮衣服。平時,教室後邊幾排的板凳一向空着;今天上面坐着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一樣肅靜。這些都說明最後一課引起學生、老師、鎮上人們的強烈震動及人們對最後一課的珍惜和痛苦。

  5、《最後一課》中,韓麥爾先生在講話時連用了兩個“最後一課”,表現了韓麥爾先生當時怎樣的心情?

    一個“最後一課”,說明由於普魯士軍隊的入侵,韓麥爾先生的教學生涯將要被迫終止。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內心無比沉痛和對敵人無比憤恨的心情。第二個“最後一課”,說明像小弗郎士這樣的法國兒童,從此再也不能學習祖國的語言了,今天的最後一節法語課是多麼寶貴和重要!深沉含蓄地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無限依戀之情,對自己祖國的無限熱愛的感情。

  6、《最後一課》爲什麼說韓麥爾先生是個可憐的人?

    爲韓麥爾先生身爲法國人,卻不能夠再教法語了。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於普魯士的入侵,被無辜地趕下講臺,不能再教自己祖國的語言,這實在是十分痛心的事。說他是個可憐的人,實質上既包含着小弗郎士對韓麥爾先生的敬與愛,更包含着因共同的遭遇而產生的相互同情的思想感情。

  7、《最後一課》一文運用了第一人稱的寫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我”是小說的主人公之一──小弗郎士。本文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能夠給讀者親切、真實可信的感覺,增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同時,以“我”的見聞和感受爲線索,使小說的故事情節連貫,線索清晰明瞭。

  8、《最後一課》中小弗郎士在上最後一課時,思想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弗郎士的思想感情的變化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⑴ 由以前的貪玩、不愛學習到熱愛法語。小弗郎士以前經常逃學,“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而今“想起這些,我多麼懊悔!”原先討厭的課本,“現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捨不得跟它們分手了。”

   ⑵ 對韓麥爾先生的態度、感情的變化。以前,小弗郎士“心裏害怕韓麥爾先生”,而現在“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對老師給予理解、同情、留戀和熱愛。

   ⑶ 從幼稚到成熟的變化。上課前,小弗郎士還不懂得亡國之痛,而聽完韓麥爾先生的講課後,懂得了熱愛祖國,痛恨敵人,對自己沒有機會再學習祖國語言感到痛心遺憾,他由幼稚變得成熟了許多。

  9、我們生活在21世紀的中國,應該從《最後一課》中吸取哪些思想營養?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學習了《最後一課》,我們應該意識到要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爲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刻苦努力,把愛國之情落實到平時的認真學習中去。

  10、小說表現的深刻主題是什麼?

    這篇課文寫的是普法戰爭法國戰敗,被迫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在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學校里人們上“最後一課”動人的情景。通過小學生小弗郎士在“最後一課”中的見聞和感受,表現了韓麥爾先生等法國人民在國土淪亡時的悲憤心情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11、通讀課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課前後心情、態度有什麼變化?什麼原因使他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上課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態度是:害怕考問,決定逃學。到了學校後,見到教室氣氛如此肅靜,感到十分詫異。待到聽了老師的一番話之後深爲自己從此不能學習法語而難過,爲自己從前的荒廢學習而悔恨。這段從“害怕法語”到“熱愛法語”的心理變化,實質上是一個人對於即將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時,還與韓麥爾先生以及小鎮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關。在這樣一個帶有濃厚愛國主義氛圍的影響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響着,這種合力形成了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

  12、小說插入對鎮上人物的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一是營造與往常不同的氣氛,爲後文情節的展開蓄勢;二是結構上有一種呼應美;三是昇華小說主題。


  13、小弗郎士在小說中起什麼作用?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說中有貫串故事情節的作用。作者寫了小弗郎士的逃學、上學經過。通過他的行蹤,寫到了幾個相互關聯卻彼此分離的場面: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場,鎮公所的布告牌,小鎮裏的學校。沒有這樣一個人物,這些場面就很難組織爲一篇有機的作品。其次,小弗郎士還起到了深化小說主題的重要作用。阿爾薩斯被割讓給普魯士,阿爾薩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還將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語。這樣慘痛的情感該如何表達?作者選擇了小弗郎士這樣一個平時不愛學法語的調皮男孩,用他的內心感受來反映整個民族的沉痛的感受。這種寫法有着極其強烈的對比效果,產生出強烈的震撼心靈的作用。

  14、作者是怎樣塑造韓麥爾先生這一人物形象的?

    小說是從小弗郎士的視角來敘述的。因此,韓麥爾先生這一人物始終是在兒童幼稚目光的輕紗之後隱隱約約散發着動人的光輝。由於敘述角度的限制,作者沒能夠直接將筆觸深入到韓麥爾先生的內心去。我們只能通過他的裝束、語言、行動來認識他,並體會揣摩他的內心情感。在孩子的眼裏,韓麥爾先生是一個十分嚴厲的老師,所以小弗郎士對老師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師拿着大鐵戒尺……”,當他走進教室後還特地注意到老師“胳膊底下夾着那怕人的鐵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雖然遲到了,韓麥爾先生居然還如此溫和,這實在讓人感到驚異!況且,老師今天還穿戴着不尋常的衣帽,也讓小弗郎士大覺詫異。作者沒有直接寫韓麥爾先生的內心,但是讀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樣體會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對學校產生重大影響的事──發生時,先生纔會有如此打扮。當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時,他的內心深處在翻騰着什麼呢?自己服務了四十年的學校,突然要離它而去;一生與之相伴的母語,突然要從此放棄:其間的慘痛,連孩子都強烈地感受到了,我們難道體會不出嗎?最後,韓麥爾先生奮筆寫下了“法蘭西萬歲”時,作者實際上就已經完成了對這一人物的塑造。這最後一個動作,使他真正成爲一個愛國志士。

  15、說說小說是怎樣安排情節的?


    小說是從縱橫兩個方面來組織安排情節的。從縱向看,作者以一個孩子逃學上學的小事把一個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機地組織起來。小弗郎士的行蹤,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結果。從橫向看,教室是一個綰起故事各條人物線索的總樞紐。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小鎮上的居民們,都在同一時間匯聚到了同一個地點。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就在一間小小的教室裏完完全全地展現出來了。


  16、如何理解小說第四段中“又出了什麼事啦”這句話?

    注意這句話中的“又”字。一個“又”字,寫出了在那個動盪的時代裏戰亂頻仍,變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兩年來,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裏傳來的”。阿爾薩斯地區的百姓在這兩年裏,經歷了太多的事情:法國戰敗、徵發人員、調集物資……一切的壞消息都是在這塊布告牌上發佈的。這塊布告牌簡直成了一張法國社會狀況的記錄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見到有許多人圍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識到“又出了什麼事”了。 “又出了什麼事啦”這一句,還通過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說一開始的時候就埋下了伏筆,預示着將要發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後來的最後一節法語課上的情節才顯得水到渠成。

  17、課文中韓麥爾先生說:“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你對自己的母語有什麼新的認識?

    這段話包含幾個方面的內涵。首先,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標誌。亡了國的人民,如果還說着自己的語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實際上就說明這個民族沒有徹底滅亡,還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個民族完完全全喪失了自己的語言,那麼,它就幾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語言還能使民族內部產生凝聚力。人們把一個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經歷中形成的語言稱做“母語”,意味着語言對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國的人民,如果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守住自己民族獨特的文化,這個民族的人民之間就永遠存在向心力,不論異族的統治多麼嚴酷,這個民族的人民怎樣被分離,民族的精神文化隨時可以把他們團結到一起來。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爲如此,普魯士政府在軍事佔領阿爾薩斯與洛林之後,就馬上強迫當地學校取消法語教學而改教德語;同樣,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東三省之後,也是不遺餘力地大肆推行日語教學。他們都是出於同樣的目的──在軍事佔領之後開始語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說對一個民族的軍事佔領還不是真正的佔領,只有通過語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實現對一個民族真正的佔領和征服。但這,往往是最困難的。

這就是韓麥爾先生所說的這句話的重要意義。


  18、有的同學認爲採用第三人稱寫這篇小說比第一人稱寫更好些,也有同學不同意這種看法,你能談談你的看法嗎?

    開放性探究題,言之有理即可。如:用第一人稱真實自然,而第三人稱無此效果。

  19、作品中爲什麼沒有對韓麥爾先生的心理描寫?這是作品的欠缺之處還是獨特之處呢?請談談你的看法。

    開放性探究題,言之有理即可。如:由於敘述角度的限制,讀者只能從衣着、語言、行動來認識他,並體會揣摩他的內心情感。

  20、試以韓麥爾先生爲第一人稱,改寫課文中從上課到下課部分的內容?

    要根據文中的重要語句進行合理想像。想像要符合文中的具體情境和人物身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寫:當韓麥爾先生看到鎮上居民來到教室聽課時會有什麼感受?當他看到小弗郎士遲到時心裏會想些什麼?當他坐在椅子裏一動不動時究竟在想些什麼?教堂的鐘聲響起時他究竟想說些什麼?……


  21、小說是通過哪些描寫來表現人物的?

    本文最大的特色便是通過語言、行動、神態和心理描寫來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本文刻畫韓麥爾先生主要是通過語言、行動和神態進行的。韓麥爾先生在“最後一課”上的講話、神態和動作表現了他對祖國、對祖國語言,對工作的熱愛,對兒童的關愛和無限的希望,對國土淪陷的悲哀和對敵人的仇恨,表現了他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刻畫小弗郎士主要是運用心理描寫進行的。作者在描述“我”的心理活動時,準確地把握了人物的年齡特點和思想特徵。比如開頭的心理描寫,就刻畫出一個天真調皮的小學生的形象;在“最後一課”上的心理描寫則真切地反映了他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寫出了他思想走向成熟的過程。

  22、小說中景物描寫和主題的表現是怎樣聯繫的?

    運用景物描寫表現主題。如描寫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所見,正反映他無憂無慮、純真幼稚的心理狀態,爲以後思想感情的轉變作鋪墊,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突出愛國主義主題。另外,景物描寫也同時點出了“最後一課”發生的背景。

  23、學習此小說要把握哪些重點?

   ⑴ 理解文章的主題即字裏行間滲透着的愛國主義感情。

   ⑵ 理解一些重要語句的含義。

   ⑶ 仔細閱讀文章中各種描寫的語句,探究它們的作用,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24、小弗郎士在小說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分析:這篇小說以“我”的見聞感受爲線索安排情節,表現中心。此題意在指導學生體會作者構思的巧妙。

    參考答案: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說中有貫穿故事情節的作用。通過他的行蹤寫了普魯士兵的操練,鎮公所裏的布告牌,小鎮裏的學校等幾個相互關聯的場面,沒有他,這些場面很難組織爲一篇有機的作品。其次,小弗郎士還起到了深化小說主題的作用。作者選擇小弗郎士這樣一個平時不愛學法語的調皮男孩,用他的內心感受來反映整個民族的沉痛的感受。這種寫法,更能產生震憾人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