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黨員自查自糾報告2015

黨員自查自糾報告2015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爲進一步促進我市生態文明建設,今年上半年,我們在市政協主席李秀奇,副主席嶽喜忠、黨普選的帶領下,通過座談、走訪、實地考察等形式,對我市生態環境保護現狀進行了初步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黨員自查自糾報告2015

  一、我市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黨的十六屆五次全會以來,我市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探索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以重大項目建設爲抓手,以建設生態鄭州、改善居民生活質量爲目標,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深入開展 “四城聯創”活動,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促進了我市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去年,市委、市政府又把生態建設工程列爲實現我市跨越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重要內容,使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節能減排工作穩步推進

我市的節能減排工作在市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加大對工作的指導和協調力度,設立專項資金,完善能耗指標公報等措施,實施 “十大工程”,開展雙百企事業單位節能活動等,有力促進了全市節能減排工作的有效開展,。去年,我市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超過4%,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7%,工業用水重複使用率達到78%。今年以來,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進一步落實《XX市節能減排實施方案》和《XX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計劃》的要求,分解任務,明確職責、協調工作,節能減排工作穩步推進。

——綜合整治工作進展順利

爲促進環境明顯改善,我市採取簽訂環保目標責任書和區域限批等手段,對部分企業採取關停、限排、限期治理等措施。去年,全市關停高耗能、高污染企業340家,治理企業651家,拆除煙囪883根,鍋爐42臺;對41家國控、省控企業監控設備安裝並聯網調試;全市煤礦企業數量由501家整合爲223家,鋁土礦企業數量由78家整合爲 22家;同時,不斷加大“五小企業”關停和土地“三項整治”力度。今年以來,全市各級簽訂了環保目標責任書,明確了工作目標和責任人,對小火電企業集中關停,促進了二氧化硫減排工作。並對一些流域的治理進行專題調研,制定了具體措施。

——創建活動取得明顯成效

近幾年來,我市開展的 “四城聯創”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去年,我市新增造林22.2萬畝,新XX市綠地550 萬平方米、小遊園22個,截止去年底,城市綠地達到 8595萬平方米,公園45個,小遊園180個,全市有林地已達251萬畝;城市垃圾、污水處理設施進一步加強,馬頭崗污水處理廠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王新莊污水處理廠脫氮改造工程進展順利,市垃圾綜合處理場和6縣(市)污水處理廠及垃圾處理場全部建成並投入運營。目前,全市累計建設戶用沼氣131546 座,大中型沼氣工程65處,年產沼氣5046萬立方米,節約標煤7.96萬噸,對改善農村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市已有46個行政村被市政府命名爲“市級生態文明村”,10家企業被命名爲環境友好企業,XX區被命名爲“國家級生態示範區”,XX市成功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園林模範城、衛生模範城,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的工作也在積極進行。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更加有序

2003年以來,我市相繼出臺了《XX市工業節能降耗實施意見》、《XX市工業節能降耗目標考覈辦法》、《XX市工業節能降耗專項資金管理辦法》、《XX市生態創建獎懲辦法》等;制定了《XX市生態環境保護規劃》、《XX市十一五環境保護規劃》,並完成了XX市綠地系統、森林生態城、生態水系、水源地保護等一系列重大規劃的編制工作。這些規章和規劃的制定與實施,進一步加快了我市生態建設的進程。

經過全市的共同努力,我市生態環境有了很大變化。一是綠化率逐年提高。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已達 25%,城市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2003年的6.8平方米提高到去年的9.98平方米。二是地表水質有所改善。目前,我市4個省控責任目標斷面水質綜合達標率爲77.1%,三是空氣質量明顯好轉。2006年、2007年我市城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分別爲306天、313天,二級率達83.8%、 85.8%。截止5月5日,今年的城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爲120天,二級率達到93.8%。

  二、生態環境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隨着我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口逐年增加,資源存儲量逐年減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顯現。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是:

(一)水環境問題突出

1、水資源匱乏。我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爲13.39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198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不足全國人均水平的十分之一,遠遠低於世界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警戒線。

2、水污染嚴重。根據有關部門監測統計,2007年河流水質監測結果:我市淮河水系的賈魯河和黃河水系的黃河干流及其支流,共計11條河流16個斷面無一類水質斷面,其中二類、三類各1個,四類水質斷面2個,劣五類水質斷面11個,佔總斷面數的68.7%,劣五類水質河長佔評價區河段總長度的 55.95%。截止今年4月,賈魯河中牟陳橋斷面綜合達標率爲5.9%,我市不得不通過引入大量的黃河水進行補水後,才能達標排放,但污染物總量仍偏高,直接影響着沿岸羣衆的生產、生活和我市創建環境保護模範城目標的實現。

3、地下水超採。地下水的不合理開發,使地下水位埋深逐年降低,面積愈來愈大。目前我市深層地下水受開採量的影響已形成一個面積爲40~50平方千米的複合漏斗;淺層地下水由於受深層地下水開採的影響,鄭紡機、體育場、菸廠,鄭棉六廠、周新莊已形成兩個較大的漏斗中心,水位埋深45~50米。地下水由周邊向漏斗中心匯流,擾亂了地下水的補給關係,導致中深層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位的持續下降已影響到經濟社會和突發事件供水的保障能力。目前,我市在地下水補源和有效利用方面還缺乏長遠規劃和有力的手段、措施。

4、水資源利用率低。我市2004年前引用黃河水量爲年均2.74億立方米,近年有所提高,但由於投入不足,部分工程老化,新建工程進展緩慢,過境水利用沒有發揮出應有作用。雨水利用系統未完全形成,中水利用僅停留在企業、事業單位層面,管網建設滯後。同時水的浪費又隨處可見,以鄭煤集團爲例,礦井年排水量 1839萬立方米,僅30%的水得到綜合利用,其它直接外排。

5、農村仍存在飲水安全問題。由於地表水污染,地下水過量超採,致使部分農村地區飲水安全存在嚴重隱患。近三年來,國家、省、市各級政府在解決我市羣衆飲水安全方面投入 約2 億元資金,解決了70 萬人的飲水問題,但仍有70 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亟待解決。

(二)生物多樣性受到影響

生物物種資源是維持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的核心和基礎,是生態良好的基本指標。目前,我市共有樹種78科,400多種,國家重點野生植物3種,各類陸棲脊椎動物251種,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9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19種。由於經濟快速發展,人類活動頻繁,生態受到破壞,各種野生動物生存環境惡化,活動範圍減小,動植物種類及數量發生了變化。以我市黃河鯉魚爲例,上世紀50年代捕魚量爲80年代的15倍,進入新世紀很難捕獲到,且個體較小,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已超過水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城市林木99%爲人工栽培,多爲法國梧桐和雪松及其它引進的景觀樹種,旅遊景區的行道樹也多爲松柏,本地樹種因樹型及枝葉不夠美觀多被砍伐,數量相對較少。農民大多種植經濟樹木,如各種果樹、速生楊等,部分純本地樹種如榆樹、椿樹、槐樹等數量日減,生物多樣性受到一定的影響。

(三)綠地、溼地相對不足

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已達25%,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98平方米,但與國家生態市考覈指標提出的人均森林覆蓋率山區75%、丘陵45%、平原18%,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平方米仍有不小的差距。我市水資源有限,加上人口數量大,開發強度較高,溼地和水面人均較少,人均擁有水面僅爲3.9平方米。黃河溼地做爲我市最大的溼地,生物資源豐富,由於圍墾造田等不合理的開發和人爲破壞,加上用水量的增大與供水不足,黃河溼地面積萎縮,生態功能減弱。全市溼地面積總量呈下降趨勢。

(四)農業生態有惡化趨勢

傳統生態農業被現代化農業打破,新的農業生態系統未完全建立。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及塑料薄膜的大量施用、畜禽和水產養殖、秸杆焚燒等等,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以養殖業爲例,我市現有大、中、小型養殖場15000多家,經過環評的只有幾百家,絕大多數養殖場排出(年產2000 多萬噸)的糞便未經無害化處理,嚴重污染空氣、土壤和地表及地下水。

(五)資源過度開發的負面影響

礦藏資源的開採不同程度地破壞了原來的生態系統,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體污染,並在汛期強降雨時段形成滑坡、塌陷等地質災害。一些企業在開採過程中排放的“三廢”污染了周邊環境,佔用了土地,影響了自然景觀,成爲污染源。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市各類礦山企業劃定礦區範圍面積約53695.6萬平方米,佔全市土地面積的7.4% ,其中煤礦劃定礦區範圍面積約46518.4萬平方米,佔全市各類礦山面積的86.6%,其影響尤爲突出。目前,我市因煤碳資源開採造成100多處共60 多平方公里的塌陷區,塌陷深度平均在2—3米。

造成上述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是生態保護意識不強。一些地區和部門領導認爲gdp高低是他們的責任,而cod指標是環保部門的事。因此,重開發輕保護,重建設輕維護,對資源採取掠奪式、粗放型開發,超過了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社會公衆生態保護意識不強,不科學的生產、生活方式在造成資源浪費的同時,加劇了環境的污染。

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我市第二產業發展較快,第三產業發展遲緩。自2002年以來,第二產業增長了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卻下降了6.4個百分點;高耗能、資源型工業比重較大,各類礦產企業 803家,礦業年產值近200億元,佔全市生產總值的8—9%。去年超百億的企業6家,其中四家均爲高耗能企業。

三是一些部門和單位監管薄弱,執法不嚴,管理不力,致使許多生態環境破壞的現象屢禁不止,加劇了生態功能的退化。今年以來,有數家企業不經環評擅自建設高污染、高能耗項目,比如30萬千瓦燃煤發電機組、年產12萬噸電解鋁和7萬噸碳素項目等相繼建設投產,有的企業已被省環保局責令停產整改,仍置若罔聞,繼續生產。企業在排污方面高排低報的現象也很普遍。

四是在城市的規劃和實施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仍是薄弱環節。在農村,80%的小城鎮及鄉村缺乏總體規劃,相當一部分村鎮,工業、居住、文教區混雜。有的規劃沒有考慮環保內容,缺乏環保機構和環保設施,沒有人員和法規保障,致使垃圾、污水隨處傾倒,環境污染嚴重。除此之外,長期以來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投入不足,也是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

  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一)提高公衆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健康、節約、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通過集中培訓、媒體宣傳和在公共場所增加宣傳設施等方式、方法,針對不同層次、不同羣體,深入開展人口資源環境的市情教育、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國策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警示教育,增強公衆特別是各級領導的環境憂患意識,提高教育效果。宣傳一批環保先進典型,表彰獎勵一批生態環境保護先進單位和個人,揭露和曝光一批嚴重污染環境的反面典型,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爲廣大企業和社會公衆的自覺行爲。

(二)編制生態城市建設整體規劃。要把生態理念融入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全過程,以建設生態城市爲目標,以我市人口數量、資源存量、環境承載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爲依據,統籌發展的時間與空間,準確定位我市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的近期與長遠目標,找準我市發展的優勢與動力,確定我市生態發展的步驟、速度等,編制好城鄉一體的生態城市建設的整體規劃。規劃應包括生態安全、生態衛生、生態產業代謝、生態景觀整合、生態意識培養等層面,繪就生態城市發展藍圖。在此基礎上制定和完善生態產業和小城鎮生態建設規劃,通過生態規劃引領生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三)加強生態功能區的建設與管理。在加強我市現有自然保護區建設的同時,要因地制宜建立一批由各級政府管理、不同級別的水土保持、防風固沙、飲水水源地、涵養林、溼地、鳥類等生態保護功能區,使我市受保護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比例逐步達到國家生態市的考覈標準(丘陵佔20%、平原佔15%);政府相關部門應按照各自的職責加強對生態功能區管理、保護與建設,積極探索政府相關部門的專業管理隊伍與當地羣衆共管互利的長效管理機制;借鑑外地的經驗,制定《嵩山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其中包括嵩山生態環境規劃與生態功能區劃、植被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礦產資源和旅遊開發等保護措施和要求,配合“申遺”規範和加強嵩山生態保護工作;在生態功能區內,停止一切導致生態功能繼續退化的開發活動和其他人爲破壞活動,對已經破壞的重要生態系統,要組織重建與恢復,確保生態環境安全。

(四)重視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資源的相關部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開採規劃,加大資源開採的管理力度,防止開採過程中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破壞。礦產資源的開發應選取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工期、區域和方式,防止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土地資源開發要明確土地承包者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加強生態用地保護,建設項目確需佔用生態用地的,應嚴格依法報批和補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要統籌兼顧,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綜合平衡,在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劃定地下水禁採區,抓緊清理不合理的抽水設施,防止出現大面積的地下漏斗和地表塌陷。

(五)切實解決生態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要下大力氣解決危害我市人民健康和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目前,要把水污染治理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對重點污染流域、區域和行業的環境違法處罰力度。特別是加大分佈在水體周邊的污染點的治理力度,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切實解決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提高監測能力和監管水平,徹底根除污染的源頭或隱患。二是城市在提高污水處理能力的同時,加強污水管網建設,從根本上解決向河道排污的問題。三是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力度。加快小城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村垃圾“村收、鎮運、縣處置”的城鄉統籌垃圾處理模式,提高農村垃圾收集率、清運率和處理率,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和集中處理能力。因地制宜,加大對大中型沼氣池建設過程中的規劃和資金、技術扶持力度,同時制訂畜牧養殖小區排污處理辦法,確保養殖廢水達標排放,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嚴格控制氮、磷嚴重超標地區的氮肥、磷肥使用量。

(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認真落實加快循環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以提高資源利用爲核心,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爲重點,促進資源在企業內部、企業之間、產業之間的循環,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提高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的建設水平,工業園區應按照循環經濟的模式進行規劃和建設。同時要制定我市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確定環保產業發展重點、目標、政策和措施,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對環保骨幹企業,在立項、徵用土地、收費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

(七)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法規體系和工作機制。一是加強地方立法,進一步完善地方環境標準體系,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法制軌道。二是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機制。建立各級政府對本轄區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制,確定資源開發單位、法人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加強責任追究制和生態補償機制,三是要完善生態環保投入機制。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的資金投入力度。村鎮的創建工作要改變“多頭創建”,整合創建指標,資金統一使用,避免重複建設和浪費。四是要完善並落實獎懲考覈機制。實行嚴格的綠色考覈體制,把政績考覈與生態考覈、獎懲制度有效結合起來,使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落到實處。